中国50年代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近20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全球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和苏联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总量在5年前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主义为什么在欧洲遭遇厄运的同时,在中国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中国是在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后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进而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为什么今天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它的发源地呢?  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根源要到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去寻找,要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中去寻找。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深刻根源。  一、平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  从公元前600年前后开始,中国社会由于内部频繁的战争而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土地私有化为基础的平民运动,这场平民运动最终导致井田制和传统血缘等级制的崩溃。公元前594年(鲁宣公15年)鲁国宣布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和买卖兼并的合法性。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各国也推出类似变法,至此,井田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土地私有在中国正式法律化。  土地私有化直接导致公、侯、伯、子、男的层层分封制度瓦解,人员的流动和土地的流转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封建贵族和平民之间原来无法逾越的界限被土地的自由买卖所瓦解。这预示着分封世袭的贵族等级制度在中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层化官僚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弗朗西斯·福山把秦王朝视为现代国家的始作俑者。所以说,从刚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废除以血缘世袭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的国家,这跟中古时期血缘等级森严的欧洲与日本社会有很大区别。  相对于贵族等级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科层化官僚制度要复杂得多,这尤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科层化官僚体系对官员选拔和任命是在整个社会中进行,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官员的候选人,这就大大增强了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公平性。两汉时代的官吏选任主要有“察举”与“征辟”两种形式,通过推荐和考核的方式选拔官员。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取士,中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平民百姓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上升通道基本设定。  血缘等级制度的废除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结构,也催生了民间社会的平等精神。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民间社会的平等精神日趋成长。除了皇室,中国民间社会的财产继承基本采取诸子均分家产的析产制,到了宋代,中国的财产继承进一步平等化,有些地区已经出嫁的妇女和非婚的私生子也可以合法继承一部分家产。这种平等观念极强的财产继承制度导致中国社会的豪门大户难以形成世袭垄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可见,中国古代基本形成了君主、平民(包括朝廷百官)社会的二元构架。土地私有化摧毁了由血缘和出身垄断土地的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成员全国性的流动和土地的自由流转;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科层化官僚制度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政治,官职由君主任命而无法世袭,贵族政治传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设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遍统一标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可能;析产继承制决定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代代世袭的地方豪强,社会难以形成固化的等级。这四个因素使得平等精神成了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古代中国的平等精神虽然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但却为后来中国接受社会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二、维系民生是中国社会的悠久传统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和人员的流动性,中国在秦王朝统一之前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商业,当时的齐国和隶属秦国的蜀地就出现很多富商巨贾。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全国逐渐形成统一的货币和商品市场。到了宋代,中国甚至出现了纸币“交子”。由于商业的发达,中国古代的很多城市人口都超过数十万,有的朝代京城人口已经超过百万。  然而,民间土地的自由买卖和兴盛的商品市场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受到严重挑战。鉴于此,中国的历代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一些行政干预的手段以缓解社会的两极分化。  首先,防止土地兼并。为了防止因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穷无立锥之地”的流民,中国历代王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障无地的农民。汉代的“假公田”政策,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等,都是在试图减缓土地兼并造成的恶果。有的朝代甚至进行了激烈的土地改革,但由于官僚制度下利益集团的相互掣肘,不少措施与改革不一定都有效,甚至也不一定都于民有利,但其维系社会平等的初衷值得肯定。  其次,平抑物价以保民生。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为了维系粮价的稳定,推出了平籴、平粜和常平仓等政策。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范蠡,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李悝等人都提出过类似思想,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常平仓一直是历代王朝调节市场、维系粮价稳定的一个有力措施。20世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就曾借鉴过中国宋代王安石新政中的常平仓政策。这也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指责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依据之一。  除了粮食,对于其他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中国古代府衙也设立了平准机构以维持物价稳定。平准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民生。  此外,中国历朝历代的救灾制度也可圈可点。中国是一个灾难频繁发生的国家,作为一个农耕社会,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极大,统治者无法做无为而治的“守夜人”,必须积极有为才能减缓灾难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一整套应对灾难的机制与政策,通常称之为“荒政”。一地遭灾,邻近各地必须援助。比如,乾隆年间,山东省遭遇水灾,邻近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甚至关外的辽宁都被要求援助。如果灾情重大,除了周边省份须援助外,朝廷也会截留其他地方的漕粮。可见,现在我们实行的“对口援助”和“对口建设”等全国统筹的救灾机制,在中国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以上几个方面的事实说明,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可能产生出社会主义理论,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前就废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平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而中国社会的平等精神又决定了历代中国王朝不得不高度重视社会的基本公平。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平等基因和维系民生的传统,所以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立即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对接,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三、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救亡图存和现代建国。中国如何才能在列强的枪炮下获得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如何才能把传统的古代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尝试了很多主义和种种政体,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在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始终没有弄清楚中国救亡的主体是谁。  中国近代的革命建国现实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的革命提供一个理论武器,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革命学说。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其他各种主义都不能够给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动员民众的革命理论,唯有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提供动员民众起来革命的武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成了中国的救国之道。  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究竟是选择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是固守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当时中国对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分歧,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鲜明指出,新民主主义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一定要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的这个思想最终在中国成为了主流。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到了1956年下半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呢?  首先是国际环境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外部安全威胁,亟需尽快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这个时候的中国如果不集中力量来建立起自己的国防,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国家很可能会受到外敌入侵。于是,中国在这个时期把城市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了一起,与国家的工业化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国家可以集中农村的物质资源;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国防工业。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包括“两弹一星”以及飞机、军舰的制造业,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极为困难的时期建成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很难想象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国防体系和工业体系。  其次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回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历朝历代都试图缓解这一社会矛盾,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的现象无法根除。如果新中国不搞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搞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那么将有可能重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覆辙,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是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根本性弊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给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直到今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度和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  当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曾实施过以政治动员和道德理想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也曾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发展模式尤其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其发挥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和平时期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动力为基础。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同时,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反过来要求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毫不动摇。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能够主观决定的,而是由历史与现实决定的。平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中国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几千年绵延不断,因此,社会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的需要。我们只有读懂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才能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  (来源:《红旗文稿》)为防失联,请第一时间加小编微信:jiemi-2015
馆藏&23442
TA的最新馆藏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与时俱进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总结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2.问答题 ①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5)②日......3.判断题 错4.判断题 错5.判断题 错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各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各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09-03-24 &匿名提问 发布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加强我们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马列主义政党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一、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如何实现正确领导的科学。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极为深刻丰富。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著作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石。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在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壮大过程,也就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成熟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的普遍原理,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正确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建党原理和原则,诸如要以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保持全党步调一致,保持党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反对党内的派别活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高度重视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和革命接班人的培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强调党内斗争要执行“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反对和平演变等等。这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在毛泽东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有代表性的就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关于健全党委制》、《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诸多著作。  2.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他们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如周恩来的《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托洛茨基反对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及其前途》、《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加强调查研究》、《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过好“五关”》;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论党内斗争》、《保持党的正确领导》;朱德的《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执政党的干部问题》、《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健全党内生活》、《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执政党的党内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等。这些论著,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同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还模范地实践着党的纲领、路线、宗旨、作风,用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率领下,我们党对毛泽东建党思想做了重要发展。新时期党的建设,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怎样才能使党的建设符合新时期的需要,怎样才能使党能够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责任,是党所面临的历史性的重大课题。邓小平以其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率领全党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大发展,成为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对毛泽东建党思想,作出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党应该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不能削弱,同时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越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要加强党的建设,越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党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内建设和廉政建设,要按照“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进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执政条件下,更要注重健全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党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一系列理论观点,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邓小平1965年就讲过:“毛泽东同志确立的一套建党思想,在我们看来,对列宁的建党原则有很大的发展。好的党风要继承下来,要由接班人传下来。我们特别注意宣传毛泽东思想,使它在群众中扎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①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在讲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时,又一次谈到毛泽东的建党学说问题。他说,“在这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正是因为列宁建立了那么一个好的党,才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他的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并且用这个学说来教育我们全党全军和人民,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所以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建国以后,党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以后又有新的发展。”②的确,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正确性已经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几十年的革命实践所证明,它是全党团结、统一的基础,是指导党行动的旗帜。总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对于搞好我们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当象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把毛泽东建党思想一代一代地坚持和发展下去。  2.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排除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切实抓好党的建设的需要。前些年,国际上机会主义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曾使党的建设面对着严峻挑战。一些人利用党的历史上某些早已经被我们自己纠正了的失误,如以夸大歪曲,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歪曲为“‘左’祸”连绵、“左”灾不断的黑暗时代,煽动人们对党不信任,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公然否定党的领导,危害是严重的。对这种错误的东西我们进行过严肃的斗争,今后仍需警惕。在要不要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上,我们的同志中间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诸如一些同志讲,“既然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还抓党建”;“经济建设上去了,就什么都有了”;“企业是经济组织,党是政治组织,企业里要党组织干什么”。有的同志把党的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理解为放下党的建设,单纯直接抓经济,跑项目。还有的同志提出党的领导是需要的,但党只须提出纲领,有领导权就行了,不需要基层党组织。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无论是同否定党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还是纠正那些糊涂认识,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建党思想,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指导下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  3.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发展速度要赶上发达国家,而且要尽快使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四十年之经验,发展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行,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效率观念、效益观念、创造精神,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妨碍我们加强党的建设,而且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党建工作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创造新的经验。比如在用人问题上既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又注重实绩,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清除“上荣下辱”的陈旧观念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给党建工作带来积极影响,这是主要的。当然,也会带来消极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会侵蚀党的肌体,滋生形形色色的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务必保持警惕、并准备作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怎样既能驾驭市场经济发展,又不被市场经济带来消极影响所淹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著作中多次强调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几次讲到这样的话:“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在1989年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邓小平甚至讲到“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而毛泽东建党思想就是指导我们胜利前进的法宝。  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  按照党的十四大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我想应当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  1.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如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党的性质问题,党的最终目标问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问题,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党的三大作风问题,等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原则,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这里有两点我想强调一下:  一是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毛泽东在总结军队建设的经验时认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③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是不是就可以不要基层组织了?当然不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的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没有基层党组织,就会把党的领导架空。前不久大邱庄发生的事件,很值得我们深思。那个村的党支部完全丧失了战争堡垒作用,成为某些人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工具。如果那个村的党组织能坚持党的原则,事情会不会发展到那种严重地步?这个事件也告诉我们,不仅要建立基层党组织,而且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八项任务去做,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建立起遍布广大农村、工厂、机关、连队、街道及各种事业单位的符合党章要求的党的基层组织,或者说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并在条件具备时建立党组织,在外商投资的企业中条件具备时也应该建立党组织。那里的党组织要在这些企业里的中国员工中起政治核心作用,教育中国员工努力工作,团结外方,履行合同,办好企业,维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有人说,经济组织里的行政领导也可以贯彻党的意图。是的,行政领导能够也应该贯彻党的意图,许多行政领导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行政领导毕竟不能代替党组织的作用。  二是加强思想上建党。首先要抓好理论学习。搞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毛泽东曾要求我们努力使自己成为经济工作的内行,号召我们“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④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要好好地学习。但是,目前在一些同志中间存在的淡化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应该引起注意。坚定的信念来自真理的力量。要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必须以牢固的理论作基础。有人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共产主义信念干什么。我们现在确实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也只能办这个阶段能办的事,但为什么又要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呢?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⑤而我们目前正处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阶段,我们要忠实地执行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有远大理想指引航程,否则,就会迷失方面。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真学习,要真正做到向毛泽东当年要求的“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联系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⑥。忠于马克思主义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够也应该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强调思想上入党。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坚持党性原则,努力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和权利去做。有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按价值规律办事,讲等价交换就行了,何必谈党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共产党不讲党性,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这个问题,正是党建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如何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又要强调党性,或者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怎么更好地坚持党性原则。我认为有四点必须引起重视,第一,坚持党性,集中表现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要为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做出实绩。第二,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损害群众利益,不以权谋私。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了,就可以同错误的东西同流合污,更不能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搞人格商品化。在生活水平反差较大的情况下,更要坚持革命的操守。第三,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有人把无私奉献精神看作是荒谬的,可笑的。这是极其错误的。党员可以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党的组织也要关心党员的个人利益,有条件的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点,但是生活来源只能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所谓无私奉献的,就是要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国家、集体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直到个人生命。事实上,千百万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做了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党和人民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如职务上的进退,物质利益上的得失,这样的考验还是很多的。这就要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第四,要求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党员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在生产经营当中守法经营,通过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来取得利润,不搞假冒伪劣,损人利己的事。当然还要履行党员应尽的其他义务。  再次,关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的问题。党内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矛盾得到正确解决,向好的方面转化,必须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现在是一团和气多了一些,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少了一些。对解决思想问题,就事论事不触及思想、思想不见面。培训工作侧重知识传授,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世界观改造谈得不多。应当在组织生活当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与党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⑦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会不会影响团结?毛泽东曾提出“团结——批评———团结”这样一个公式,经过思想斗争,实现后一个团结将是比前一个团结更高层次因而也更牢固的团结。提倡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绝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党内生活中开展思想斗争,还有人怕遭报复、穿小鞋。这种情况可能会有,但不应过多地顾虑这个,要相信正确的东西经过斗争最终会被多数人承认。  2.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上,下大功夫。  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对毛泽东建党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如果丢掉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当然谈不上发展;同时,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不发展,不使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同日新月异的实际相结合,它就会因脱离实际失去生命力。  当前,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对着执政、改革开放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新形势、新任务给党的建设工作和党建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应当清醒地看到,党建理论已经滞后于党的建设的实践。党员群众和各地党组织创造的许多新鲜经验,需要去总结,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回答。我们应当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使毛泽东建党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坚持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党的实际工作者,需要积极热忱地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大胆探索,敢于提出新见解,敢于回答新问题,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作出努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