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襄是怎样强国必先强军广启民智的请结合材料

  河南大学清代贡院碑遗址(左上),河南大学清代贡院执事房旧址(右上),国立河南大学校门(左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大门(右下)。 资料图
  为“明耻”、“强邦”,建立“明强学堂”
  河南大学(金明区)琴键楼。河南大学供图
  微风中,飞檐翘角的河南大学校门神定气闲。走进校门,目光掠过一片青翠的草地,另一个大门映入眼帘,这座门有着浓烈的欧美风格,门楣上却刻着方正的汉字: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百年前,这里是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齐名的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这座门的西侧,一尊相貌清癯的铜像引人注目,那是林伯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林伯襄生于1878年,河南信阳商城人。他幼年苦读经书,14岁参加汝宁府考试,就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戊戌变法时,受内忧外患的时局影响,他常常研读《时务报》、《申报》和国外的一些进步书刊,接受了爱国民主思想,认为“强国必先广启民智”。他目睹清朝廷腐败、帝国列强入侵之国忧,以明耻、兴邦为己任。他毅然放弃科举考试,1903年在林氏祠堂筹办了以“明耻所以教战,强身即以兴邦”为宗旨的“明强学堂”。
  庚子之变,中国更加动荡,心系祖国安危的他将学堂交给族弟主持,自己则出外游学。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林伯襄变卖家产,先后到开封河南优级师范和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深造,结识了不少革命志士。在上海,他接触新事物日多,更醉心于科学民主,深知国家危弱,关键在于清政府腐败、民智不开。他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奋发努力,钻研新学,关心时政,思想大有转变。1908年,林伯襄从中国公学毕业,返乡后再次在明强学堂任教。
  他提倡新学,力主实用,并率先剪掉发辫,以示不为清政府奴才,在山乡掀起轩然大波,并传为佳话。一时名声鹊起,所到之处皆尊其为“圣人”,求道者甚众。林伯襄整日里风尘仆仆,为乡邻治愚发蒙启智,声名远播,享有极高威信。
  教育兴国,建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民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举,“强国”成为林伯襄此时教育思想的灵魂。1911年辛亥革命后,林伯襄被推举为省教育司科长,与教育界同仁力主兴办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兴学育才、求强思变成为他们的共同心声。
  河南大学大礼堂,原河南贡院旧址 资料图
编辑:吕夏池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7 京公网安备  郑州妈妈网账号定期推送同城活动,郑州美食,购物打折,亲子育儿等诸多优质内容,最接地气、重服务的本地微信平台!(广告合作:微信susan8b)
  河南人都知道全国39所“985”高校,河南没有一所;112所“211”高校,河南仅有郑州大学1所;等于说全国151个优质教育资源品牌里,1亿河南人只有一个。这不仅让河南学子就读名校的机会太小,还让这个文化大省在文教领域多少有些尴尬!
  在国家两会上,有一个委员他坚持9年为河南教育奔走呼号,他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关心河南教育问题的人之一,他曾在为河南考生诉苦时一度哽咽落泪。这位委员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教育部终于批准了河南大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的申请,同意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而且从今年就开始招生了。迈阿密大学始建于1925年,是一所私立高等学府,有很多公认的名牌专业。在近几年的排名里,迈阿密大学一直都是稳居全美大学前50位,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这对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河南来说,是一个很及时的弥补,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突破,也是河南教育迈向国际化,迈向名牌化的开始!
  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将独立运行,中方院长和美方常务副院长共同负责具体管理,“把迈阿密大学的教学模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全球招聘优秀教师、管理人员,并实施年薪制薪酬体系,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合作办学示范特区。
  今年,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将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生,学制4年;首批设置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等4个专业,计划招生200人。据说这4个专业既是迈大的王牌学科和专业,也是河南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河南大学和迈阿密大学的学士学位。
  辉煌的河南大学校史
  河南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20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1911年,清政府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即是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教育家信阳人林伯襄在大总统袁世凯与当时河南督军冯玉祥的帮助下创立河南留美预备学校,开创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先河。河南留美预备学校选建于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汇聚河南大学堂等校文脉。1923年起,历经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1952年起,先后易名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河南大学。
  ”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都曾在这里任教,培养了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可谓校史辉煌,足以彪炳史册。
  为抗战流亡办学
  抢救和保存中国文化教育血脉
  70多年前,抗战烽烟遍地。那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也是中国高教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仅1937年7月到1938年8月,中国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完全损毁,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 为抢救和保存中国文化教育血脉,中国的大学开始了罕见的大迁移。最广为人知的是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据不完全统计,迁校3次以上的有浙江大学等19所,迁校4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8所。
  彼时河南唯一的高等学府――河南大学,流亡八年,师生跋涉上千公里,辗转5地办学。艰难竭蹶的迁徙路上,河大人刺刀丛中觅诗,炮火声中诵读,并以卓越的办学成绩,在战时由省立升为国立,其情其志,追之念及,可歌可泣。。为此央视专为此拍了一部纪录片《烽火育才记》,讲述河南大学抗战期间这所百年名校,生于忧患,长于磨难,与国同担当,与民共命运的流亡办学史。让人感受到一所大学的担当,民族风骨与气节!
  令人扼腕痛惜的院系大调整
  无私奉献,折枝成林
  每一个熟悉河南大学校史的人都感到无比扼腕痛惜。河南大学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在8年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辗转5地,跋涉上千公里,即使流亡办学,也要保住中国教育事业的血脉。但在1952年到1962年的院系大调整。一个具有良好学术生态的河南大学,为了国家的需要,被无形的力量粗暴地拆分为若干单科性学院,成为中南地区牺牲最大的高校。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最萧瑟时,校本部只剩下中文、历史、地理、外语四个系,导致河大实力迅速下降。后来河大校史的描述者把这10年校史概括为“折枝成林”,而这个说法又包含着多少痛苦和无奈!
人大代表为百年名校的振兴
河南教育事业奔走疾呼
  河大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强国必先广启民智为办学理念,欲挽狂澜,济世救国。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取自《礼记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华文明中对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我们能感受到当年先贤们创立这所大学时是何等情怀,一个大学的自我追求,与社会担当的精神实在令人动容。(在线君在写这一段时眼角已湿润)。如今,河南大学欲努力到本世纪中叶,重回国家一流大学行列,我们期待着这所百年名校能再续辉煌。
  让我们再来听听河南大学校歌是何等气魄,堪称校歌中的经典。意象苍茫雄阔,似黄钟大吕之声,至今仍在回响,悠长复悠长。
  河南人需要教育公平
  通过河南大学,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河南不是不可以办出名牌大学的,也能看出河南大学对全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奉献。对于河南终于有了世界名牌大学,说来惭愧,即使从今往后我们有了迈阿密学院,也只是我们引进的合作教学单位,况且,一所名牌大学也满足不了每年几十万考生想上好大学的需求。更关键的还是全国教育资源要对河南公平,河南人享受全国教育资源的待遇也要公平。教育不公平一直令河南人耿耿于怀,河南考生最累,最苦,最拼,但就是享受不了公平的待遇,河南本土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河南考生享受省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太少。3个月之后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河南70多万考生能否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其他地方考生享受“同等待遇”?每年,河南人都在期待全国高考一张卷一条线,可多少年过去了,河南娃苦了一代又一代,河南娃参加高考还是要比北京娃难上31倍!
  河南去年的一本录取率仅在8.2%,列全国倒数第五位!这样的统计还忽略了一本院校中“985”、“211”与其他一本院校的区别。由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坐拥众多顶尖院校,“985”、“211”等重点大学在当地的录取率更是远高于河南这样的考生大省。河南70万学子及其家长不甘心,1亿河南人不甘心啊。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先有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连续九年为河南学子喊冤,又有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喊出不甘心,建议高考要公平,全国应“一张卷”、“一条线”。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近一半都在为教育公平疾呼,但是关心河南教育公平的不止是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还有70万考生和1亿河南人!我们都会为代表我们表达心声的人大代表们点赞和支持!
来源:郑州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可以为你提供
  独家亲子孕育实用攻略
  优质本地生活信息
  免费亲子活动
  超赞福利放送
  {想进郑州同龄宝宝微信群,福利群
  加喵姐微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图一图二(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2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图一图二(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图一&&&&&&&&&&&&&&&&&&&&&&&&&图&二&&&&&&&&&&(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2分)科目:难易度:教材: 高中历史人教版最佳答案(1)主张是放足、断发、易服。(3分)目的是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1分)(2)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思想的变化;伴随外国侵略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3) 观点一,符合,说明:穿西装、吃西餐、住洋房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答出其他习俗、交通通讯方面的变化亦可);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东方文化。观点二,不符合,说明: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4分)(4)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解析略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人物简介/林伯襄
林伯襄林伯襄(1878——1956)是南溪乡后湾村人,1932年因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剿共有功,敕令析置“立煌县”划归安徽省管辖。1949年解放时易名,现属六安市。他6、7岁就诵读经书,14岁以汝宁府试第二游泮。戊戌政变后,他到易姓家馆课徒,等待科举试期。后抛弃举业,在亲族帮助下,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甲午之后,他考入河南优级师范读书,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学修业。1908年修业期满后返回故乡,在明强学堂任教。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广收弟子,严格育人,享有很高威信,当时曾有河南五县(、潢川、固始、、商城)“圣人”之称。1910年。他应邀到,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1911年胜利后,他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后在河南省议长的推荐支持下,负责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他被任命为校长。在任的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1916年称帝,河南为袁氏势力所把持,正直进步的林校长对这种倒行逆施极为不满,便愤然辞职离校,称病返乡,达4年之久。1922年至1931年,他先后任河南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等职,中间因不满厅长的反动和受一些政客的排挤,曾多次离汴返乡。1934年7月他任职期满,因脑病加剧怕耽误工作,表示不再任职,遂回家休养。抗战胜利后,他为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商城县解放后,他当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加了建政工作。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他以开明士绅被邀请出席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推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1954年,省人民政府迁至,他因体力不支,未能随往。病逝于开封。
生平事迹/林伯襄
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林伯襄,字襄。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
1878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商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后在河南省议长的推荐支持下,负责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林伯襄出任校长。在任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
林伯襄家学渊博,幼读经史,14岁即赴汝宁府应试。戊戌政变后,林伯襄到易姓家馆课徒,等待科举试期。后抛弃举业,在亲族帮助下,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甲午之后,林伯襄考入河南优级师范,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学修业,与国学高才胡适同窗,受《》、《申报》及西方进步思想之影响颇深。1908年修业期满回乡兴教,以教育兴国为主旨,在明强学堂任教,提倡新学,注重实用,开风气之先。林伯襄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广收弟子,曾有河南五县(光山、潢川、固始、息县、商城)“圣人”之称,求道者甚众。1910年。他应邀到开封,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力举“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倡导效法欧美,引进西学,谋求富国利民之良方,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林伯襄被任命为校长。在任的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
日,林维镐与王敬芳、王印川等人联名在《》发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之倡议,各方群起响应。经河南省都督张镇芳提议,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决,立即筹设一所主学外语,以派遣赴欧美留学生为主的预备学校。经陈善同举荐、委任林伯襄为校长。择定开封铁塔以南,历代河南乡试重地“河南贡院”东半部为校址。林伯襄上任不足月余,9月1日便发布《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首届设英文科两班,招录体肢健全、语数优异的12至16岁高小毕业生,毕业后择优公费派出欧美各国大学留学,或升学或任教。9月下旬,首届140名新生入学,中国近代历史上这所全新的学校在开封古城正式诞生了。
当年全国共有三所此类高校,另两所是北京清华学校和,并列为全国留学生培训基地。作为培养出国留学生的摇篮,预校原定学制四年,后依例上海南洋中学改为五年。此类学校当年国内少有,教学无模式可循,主要以西方教育为蓝本。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首任校长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林校长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爱国者,所书“刚毅宁静”条幅示人,正是他一生人品的真实写照。
林氏家人/林伯襄
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林伯襄自幼生在书香之家,其父林维垣是黉门秀才。南溪林家本是望族,素有诗书传家之遗风,好学、兴学造福桑梓。据族谱记载,林氏远祖早年逃荒要饭流落南溪落脚一所寺院内,靠勤奋劳作繁衍光大起来。他家教虽严,但绝不限制子女言行。林伯襄青年时与林维镐(号新武)及林琴舫在南溪林氏祠创办新式学堂明强学校,任校长,林伯襄任学监。
堂伯父林琴舫,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因反对称帝,被袁派人暗杀于北京。民国总统冯国璋曾亲往赠匾吊唁,民国政府发给五千元大洋抚恤金,遗属用这笔钱购买了田产,到解放后土改时却被划成了地主成份。
林亮是红军时期干部,在学习时与、等一起参加了“一二·九”学潮,曾两次被反动当局逮捕押往南京陆军监狱,被营救脱险后到新四军做政治工作。后历任豫皖苏军区组织部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十八军随营学校校长、十八军先遣支队党委副书记暨政治部主任、西藏拉萨市委首任书记、云南红河州委第一书记、个旧市第一书记、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林瑛抗战时期就读于上海新闻专科学校,为了拯救民族安危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历任文化教员、干训队长、军区文工团长等职,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信阳地委、行署,灵宝县人委等部门工作,不幸英年早逝,30多岁即离开了我们,此乃后话。
林新武后担任河南省首届省议会议员,积极参与了河南预校的创办工作,力促议会通过此决议。
长子林承萃,1904年在出生,天资聪颖,幼承祖训,先在南溪小学启蒙,少年时期考入笔架山蚕桑学校。在父亲民主思想的熏陶下,1923年到广州大学预中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深恶旧社会之黑暗,1924年只身出走九江声言“胸中有大不平事,需外寻同志共求办法”。因父亲在开封供职,抵汴后就读于河南省立第二中学高中文科,从此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高中毕业后,受河南党组织派遣到广东黄埔军校入第五期学习军事与政治,时年22岁。他在校功课好,颇具文采,赴粤前修书一封致乃父,陈明革命志向,并撰写对联“碧血溅成真世界,头颅换出自由花”,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在校期间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的战斗。日,背叛革命后大肆地进行“清党”活动,因不满蒋介石倒行逆施被其逮捕入狱,在黑暗中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涯。1930年冬获释到上海党中央所在地,在中央训练班和中央军委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1933年被叛徒出卖,在工厂遭国民党逮捕,后押往南京,敌人用尽酷刑他坚决不泄密,两月后被活埋于雨花台乱石丛中,就义时年仅29岁。他英勇就义的壮举尘封了16年,直到1949年解放时,其父才得知真相。可叹白发人送黑发人!烈士是一座丰碑,如今他的事迹被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第六展厅的首位,永远激励后人。
满门贤士/林伯襄
金寨县早在1920年就诞生了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土地革命时期爆发的三大农民武装起义——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后两起均发生在金寨境内,这是一块可歌可泣的红土地。以暴动骨干为基础组建的三大红军主力队伍——红4军、红25军、红28军,从故乡走向全国,建立了民族解放卓越的历史功勋。当年全家当的不计其数,红军乡、红军村比比皆是,先后有十万大军参战报国,有五万多烈士为国捐躯。解放后有600多位老红军在中央和各省市工作,是位居第二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授予上将军衔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真可谓闪烁,老一辈省军职以上领导100多人,新时期省军职领导10余人。历届中央委员12人,任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副职以上军政要员25人。像林承萃这样英勇牺牲的林氏子弟不计其数,像林伯襄这样的国之贤士应有尽有。原中纪委委员、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将林维先,当面称赞他为红军时期的游击专家。中央军委原装甲兵副司令员、少将,军区原第一副司令员、少将,原武汉军区湖北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湖北省纪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妇女工兵营营长、原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罗荣桓元帅办公室主任、总政治部副兵团职顾问,英勇牺牲的烈士红军团以上干部、、、林英谷、、、林维莫、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抛洒热血,尽忠报国,谱写壮丽诗篇。 林伯襄先生一生追求光明,以教育兴中华志存高远,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在国、共两党中担任要职的不计其数。据说学生尊重先生人品,凡骑马去拜见者,距住宅十几里便下马步行。我年届八旬的老母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在开封省干校学习时,每逢周末他就派下属赶马车接母亲到家休息,下周再派人送返,足见他对小弟妹关爱有加。 日,先生以79岁高龄在开封谢世,省党政军领导前往吊唁告别。为缅怀一代宗师林伯襄的历史功勋,在河南大学诞生90周年的2002年,海内外校友在校园里塑造了一尊先生铜像,以示敬仰之情。如今他已去世五十周年,历史的车轮又迈步向前了一个多世纪。2006年是先生诞辰128周年,现在新河大已把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培养人才,致力于振兴民族,强壮中华。 河大这座历经近百年沧桑的历史名校,各学科的门类齐全,硕士、博士脱颖而出,真可谓是桃李芬芳满园春色。古老的大学正勃发生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培养栋梁之才。先生百年前的追求探索已成为现实,先生在天之灵倘若有知,理当为此而欣慰。
教育思想/林伯襄
林校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德高望重,成绩卓著,是著名的。1903年在林氏祠堂筹办以“明耻”、“强邦”为宗旨的&“明强学堂”,设策论、格致、博物等课目,教化山民,一时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青少年入学受教育者达一二百人。&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林伯襄先后到开封河南优级师范和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深造。他崇尚新学,更关心时政,与河南在沪之革命志士交往密切。毕业后,1908年林伯襄返归故乡,在明强学堂继续执教,提倡新学,力主实用,得河南五县(光山、潢川、固始、息县、商城)“圣人”之美誉,享有极高威信。
民国成立后,百废待举,“强国”成为他此时教育思想的灵魂。林伯襄应邀至汴、任河南教育司科长时,联合九位知名人士,在《大中民报》上发布一篇《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力陈办学之必要,倡议引进西学,谋求强国富民之道。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旧址上成立。
当时全国同类学校只有3所,其他两所是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和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林伯襄从事教育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特点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
第一,“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他办教育是以强国为目的,以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础。
林伯襄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清王朝极端腐败,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时代。严酷的现实教育启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痛切地感到,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而强国必先广启人民知识,要广启人民知识,就必须办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03年他以“明耻”“兴邦”为宗旨办起了“明强学校”,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一二百名青少年入学,并自任教习。民国成立以后,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洋,发展实用科学。他倡议派遣优秀青年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我国建设。他还向省议会陈述自己的育才计划,经省议会决议,由他负责在河南筹办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此,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劳,以旧贡院为校舍,延揽省内外知名人士来校任教。预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校长,更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在以后的几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实行的许多措施,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强国为目的的。“强国”是他这时期教育思想的灵魂。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二,重视教师的作用。他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说:“办学就要办得有个名堂,没有好的教习,学生能学到什么?”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首先是严于择师。在他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时,选聘教师有严格的标准:政治上、开明、进步、爱国;业务上,是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名流。为聘到优秀教师,他往往亲自把关。凡新聘教员,必先到校试讲,他亲自听其一二周课,然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对于不合格者,决不聘用。为聘优秀教师,不惜重金。其次对被聘用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严格要求。他对学生有意见的教师,必亲自听课,促其改进。他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十分尊重和关心他们,他不仅在全校学生中大力倡导尊师之风,而且自己率先做出榜样。家在校外的教师,上下班因路远或风雨,他总是以车接送。在他的辛勤工作和亲切关怀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聘名流云集,人才荟萃,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第三,教学内容新颖实用。他办的“明强学校”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无成规可循,总的指导思想是提倡西学,以西方教育为楷模,以实用为目的。如欧美预备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英文、国文、数学、物理、中国历史、化学、中国地理、体操、图画等这些新颖的课程内容不仅摆脱了当时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的窠臼,而且与近代其他学堂也不尽相同。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四,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他曾说:“人应当走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马马虎虎”。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就注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招生过程中,择优录取,严格把关。凡考生,虽学历不限,但对学生质量的要求,却一视同仁,决不降低标准。对已被录取的学生,三月后学校进行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好课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学生上进,如课堂提问,随堂考试,期末考试等。学校将期末考试成绩列榜公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不仅教师管,校长和学监都关心。学监坚持查堂、查自习,风雨无阻,始终如一,—旦发生问题,及时解决。他作为一校之长,亲临教学第一线,若有缺课情况,他便马上代授。他对学生亲切关怀,严格管理,曾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功过条例,对违犯校规的学生,不论何人,在耐心劝诫的同时,均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为保证校纪落实,不仅让学监早晚检查,他本人也经常在夜晚打着灯笼查斋。对学生仪表要求朴素大方。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林校长的教育和影响下,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逐步形成。注意筹集教育经费
第五,注意筹集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的经济基础。对教育经费的征收、管理和合理使用,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教育厅主管教育经费时,与教育界人士协力筹划,主张契税独立开征,统归教育部门办理,以期保障专款专用。他建议各校会计由教育厅直接委用,还建议成立教育机关会计训练班。他任河南教育款产处处长时,提议减低税率和罚项,广开税源,结果税收由年280万元增至350万元,税收从此稳增。
林伯襄在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的4年时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4年间,招收有第一届英文班150余人,德文班14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取国内其他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刻苦勤奋,后来大都成栋梁之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7:5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必先利其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