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哪个军不愿意进藏

解放军哪位将领被毛泽东亲切称“井冈山”?(2)_百山探索
百山探索APP百山探索官方APP安卓版,干净无广告。
1950年1月,张国华等十八军师以上干部到重庆面见刘邓首长领受了进藏任务。其后,张国华既是进藏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又是经营西藏的工委书记,军队地方、前方后方,几副重担一起挑。从驻守川南到进军西藏,对于从&天府之国&进藏部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受领进军西藏任务之初,全军干部战士的思想波动较大,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张国华、谭冠三等十八军主要领导亲自到各部做思想动员工作。张国华掷地有声地说:&这次进军西藏,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大业!&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思想动员,指战员们纷纷写决心书,个人和单位举行挑战应战,出现了人人争取进军西藏,各个单位落实进军准备的热潮。与此同时,十八军组建了政研室,先后向中央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资料以及若干政策建议。1950年3月,张国华在十八军庆功祝捷、授勋颁奖、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发出誓言: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策动下,西藏地方当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诚努力于不顾,陈兵金沙江畔,妄图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为实现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谈&的战略意图,1950年10月,张国华指挥十八军前指所部与兄弟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昌都战役后,张国华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谈判,见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作了长时间谈话,这次谈话中,毛主席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指示进藏党政军的工作要&慎重稳进&。之后,张国华率部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进军途中他的大女儿小难病逝,成为进藏部队中的第一个牺牲者;张国华以革命事业为重,继续与指战员们一起爬雪山,涉激流,风餐露宿,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高原缺氧、饥饿寒冷等各种困难,于日抵达拉萨。张国华到拉萨后,征尘未洗,马不停蹄,即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前后两年,进藏各路部队克服种种险阻,陆续进驻到西藏各边防要地,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后,张国华等西藏工委一班人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慎重稳进&、&经营西藏&的方针,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模范地遵守和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张国华率部队到达拉萨后,面对进藏部队后勤补给出现的严重困难,以及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严峻形势,按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与谭冠三等部队领导一起率部开展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创办&八一&、&七一&农场,丰收的粮食蔬菜不但保证了部队的部分供给,还支援了地方,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等系列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险恶图谋。
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初提出&入藏军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张国华认识到进军西藏、经营西藏任务的艰巨复杂,在进藏途中的甘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长期建设西藏要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和长期任务&的建议。进藏之后,在张国华、谭冠三等工委领导的倡议下,驻藏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向毛主席、党中央表决心要扎根边疆,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从&三年一换&到&长期建藏&的飞跃,体现了&边疆为家&革命坚定性的升华。张国华等老一辈革命者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融入到&老西藏精神&之中,成为这个精神的灵魂部分。从此,一批批内地和西藏本地的优秀儿女扎根西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为阻挠人民解放军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明里暗里施展阴谋,趁解放军刚进入拉萨立足未稳,拼凑起伪&人民会议&,公然冲击中央代表驻地,公开反对《十七条协议》,要求撤走人民解放军。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执行中央决策,坚定沉着地与分裂主义分子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伪&人民会议&非法,予以取缔,并撤销了两司曹职务,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爱国力量,使许多中间人士向爱国力量靠拢,拥护支持解放军。通过与分裂势力斗智斗勇,进藏军政机关争取到了有利的工作条件,形成了数年相对稳定的西藏局势,为贯彻《十七条协议》和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氛围与环境。
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不仅严重迟滞着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经过西南、西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张国华、谭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领西藏军民在筑路中,铸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条公路通车,基本解决了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粮食物资补给供应短缺和交通运输困难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两路&也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共同执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无数次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过程中,西藏人民看了8年比了8年,日益认识到共产党、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认识到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与三大领主有天壤之别。&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和解放军在西藏广大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成为后来推动西藏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藏军地机关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西藏军区,并按照协议组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张国华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西藏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发挥了主要领导作用。历经千难,辉业初成,共产党、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既定的目标任务。
《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了西藏社会的改革事宜,但是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企图要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从根本上反对进行任何改革。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加深,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直接指挥平叛战斗,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完成了平叛任务,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张国华一肩挑起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两副担子。平叛战斗顺利推进,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从1959年到1960年4月,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办法》、《关于西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实施办法》等政策;主持开展了&三反双减&、&三反两利&、&三反三算&,以及划分农村阶级、分配土地、赎买未参叛农奴主(包括寺庙上层人士)生产资料等工作,有力推进了民主改革。到1961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张国华做了大量工作,抱病奔忙,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随着近代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中印之间出现了裂痕。1914年3月,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印代表背地里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英占印度版图,这个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来没有被历届中央政府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续推行旧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1950年我国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时,印度政府就曾竭力阻挠,并谋划向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蚕食行动。1961年后,印度政府指使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军事冲突,制造流血事件。中国政府本着友好协商精神,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建议,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1962年印度政府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然推行入侵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不断挑起事端。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0月中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从北京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和完善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抵近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之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其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被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首肯,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泽东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多次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并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在此间,张国华十分关心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女干部的成长,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会议,或者到学校视察,都要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贡献力量。不少的西藏老同志,多年后回忆张国华教育与扶持民族干部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感念不已。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病痛,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研究问题,起草文件,在一起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感动。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66年5月,全国性的&文革&开始。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他在自身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日夜操劳,调解各派群众组织的矛盾,劝诫内地来藏学生不要干扰部队工作、指示学生不要到农牧区和边境串联,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把阿沛&阿旺晋美等上层爱国人士接到北京加以保护,派出部队守护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报请中央将西藏重点古迹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为西藏稳定尽职尽责;同时继续推动西藏各项工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国防和边境地区建设,使西藏工作在曲折中前进。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十七年,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军地工作。在四川派性斗争激烈、生产困难、社会动荡的艰难形势下,张国华力撑危局,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平息武斗、恢复生产、缓和局势、支调粮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文革&混乱的局面,使得张国华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要处理大量棘手事务,日夜无休,他的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反复发作,但他仍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作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组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2月21日,张国华与世长辞,年仅58岁。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泽东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奋斗一生,南征北战,一步步成长为军事政治俱全的开国将军,主政一方的党政军领导,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功卓著。张国华等革命先辈的不朽勋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西藏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
张国华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在纪念他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来,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党政军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不断将西藏工作推上新台阶。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西藏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在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深切关怀的话语,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抚今追昔,感念德惠,如高天流云,似青山绿水,张国华等老一辈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伟绩永在,其功化之隆,泽垂后世!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在讲话中作出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等重要论述。我们纪念张国华诞辰100周年,追忆他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非凡业绩,学习他坚定信念不动摇,扎根边疆,长期建藏的高尚情操。我们要以老一辈为榜样,响应中央号召,更好地学习党史国史、加深对国情区情的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西藏工作的自觉性,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继续前进。
国学知多点刘邓曾调二野某主力军进藏 未料之事发生了
  &今天谈话凭党性&,小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一次谈话没有谈成,人家不愿去。我们说,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政治表态,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坚强的党性就是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军长同意、军领导班子同意,不等于全军都同意。18军由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严寒的西藏,部队一时转不过弯子来。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还想到川南去发展事业、组建家庭。突然一道命令要转而去西藏,部队逃兵数量猛增。严重的时候,一天一个班跑得只剩班长、副班长。连队干部夜里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
  跑的不仅是士兵,一些干部也出现动摇。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张国华最欣赏,准备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的干部,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张国华看信气得手发抖。政委谭冠三说:把刘结挺绑起来!他不去,捆也要给老子捆进去!正是这句气话提醒了张国华。他后来要求:凡是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说:我们进藏的绝不能让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
  &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没有帝国主义热心?&
  &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
  他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
  这就是张国华的党性,18军的党性。在革命已经胜利、大家开始享受果实、回避危险和艰辛的时候,张国华挺身而出,担起千钧重担。共产党员的党性,不仅仅表现在服从党的安排,更表现在以自己的牺牲去解除人民痛苦,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就像国防大学王三欣讲的那句话:&向往当一个梁山好汉!&
  小平同志亲自坐镇18军动员会,对张国华的讲话带头鼓掌,并给18军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赋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1950年春,张国华以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率领18军部队进军西藏。
  人民解放军进藏,的尼赫鲁政府表示&不安&和&疑虑&,要求新政府&解释&。中国驻印度大使申健答复: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藏是人民解放军的权力。
  毛泽东得悉,日做出批示:&周(恩来)并外交部:申健答得很正确,态度还应强硬一点,应说中国军队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无论西藏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的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
  毛泽东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领袖大的气魄,更让我们感觉到支撑领袖气魄的18军将士大无畏的英勇。张国华坚定不移的党性,同样在构筑新中国的铮铮硬骨。
  代价也是巨大的,张国华一个女儿因感冒发烧,病逝于进藏途中。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不是表现在只让别人牺牲,而是表现在自己率先牺牲。
  后来又发生所谓&五大部上书事件&。
  1957年3月,西藏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部、财务部五个部门给中央写报告,没有经过司令员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一位军区领导到北京开会,把报告作为情况反映递上去了。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反映部队存在的问题:因驻藏条件太艰苦,能否实行分批轮换,三年或五年,让干部们缓一缓。
  这份报告没有不实之词,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夸张和夸大。参与报告的有副司令员李觉、副参谋长陈子植、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后勤部政委李华安、财务部部长秦卓然,干部部处长方其顺、王达选,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郑震等。
  报告上去后,总部有领导批示,指责这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安心西藏工作&,有&右倾逃跑主义倾向&,要严肃处理。这些人都被调离岗位,有的还受了处分,被不公正对待。
  例如李觉,18军少数知识分子之一,原是西南军区作战处处长,18军进藏跟他并无关系,但他积极主动要求进藏,先后任1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五大部上书事件&后,李觉调离西藏军区,到二机部任核九院第一任院长,在大西北荒漠戈壁一待就是8年,为新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政治部副主任洪流,调到藏北海拔4500多米的无人区杜加里,在极端艰苦的生命禁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挖硼砂,偿还新中国欠苏联的债务。副参谋长陈子植,去了中国与的边境,在世界屋脊修建第一条高原国际公路。
  他们在1979年全部获得平反,恢复名誉,撤销处分,清理档案中的不实记载。
  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张国华是有责任、有错误的。说李觉、洪流、陈子植等人&夸大坚持西藏地方斗争的困难,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确是左了、过了,对他们的处理也重了、错了。但张国华从始至终不是在跟哪个人过不去,不是想打击谁,报复谁。他觉得这个报告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甚至还怀疑过军区政委谭冠三不够坚定,是否也参与了这份报告,产生一些误会。他只把定一条: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死在这里!
  即使是犯错,也让人看见他坚如磐石的党性。
  因为长期高原工作引发的心脏和血压问题,1972年张国华去世,不满58岁。骨灰空运回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周恩来一生只为两位将领迎过骨灰,一位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战友、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大将,另一位就是虽然历史交往不多、但周恩来特别欣赏的井冈山司号员张国华中将。
  新中国175位开国中将,其中军事能力、作战水平比张国华高的不在少数,但名声像他这样响亮的,为数寥寥。历史就这样完成选择:关键时刻,张国华以共产党员的党性彰显革命军人的血性,铸起新中国西藏回归过程中千古不朽的时代丰碑。
  习近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有灵魂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不论何种艰难困苦的场合,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靠党指挥枪的原则,靠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靠由信仰和信念结成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对党的忠诚。&
  什么叫&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对党的忠诚&?让我想清楚、看明白这个问题的,就是张国华。他就是这句话的注解,就是走在这支军队前面的榜样。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军史:毛泽东决定进军西藏 刘邓“点将”张国华(1)
仓小宝绘&&&&军史发现:张国华出征西藏之前&&&&张仕文&&&&西藏,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它内连四川、青海,外邻5国,是祖国的西南屏障。&&&&1949年底,首次出访苏联的毛泽东主席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状况,审时度势,决定&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日,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10月以前占领西藏。为此建议,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会商一次,决定入藏的部队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入夜,山城重庆,嘉陵江畔,喧嚣了一天的重庆逐渐安静下来。刘伯承司令员推开窗户,看到外面已是万家灯火,次第盛开的灯光把山城点缀得绚丽多彩。刘司令员没有陶醉在无边的美景中,此时,他双手抱于胸前,渐渐陷入沉思;邓小平政委解开呢料军装的纽扣,在刘伯承背后不停地抽着烟。他们正在思考进军西藏的合适人选。&&&&&司令员,进军西藏你看谁去最合适?&邓小平征询刘伯承的意见。&&&&&让张国华去,你看咋样?&刘伯承扶了一下眼镜,反过来征求邓小平的意见。&&&&&好啊!我也觉得他最合适。一是有年龄优势,二是作战经验丰富!&邓小平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站起来说道。&&&&翻开张国华的履历,那是一幅辉煌的人生画卷。15岁参加红军,35岁当军长。成都战役刚结束,张国华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行战略大反攻。此时,豫皖苏军分区在司令员张国华的指挥下,按照晋冀鲁豫军区的部署,10日内连克7城。接着又参与指挥了周口攻坚战,淮阳攻坚战;随后兵出平汉路,斩断敌人中原运输的大动脉,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1948年冬,在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张国华率部进行宿怀阻击战,5天急行军,激战7昼夜,和兄弟部队一道阻止了李延年3个军的多次猛攻,对围歼黄维兵团的胜利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在此期间,军区部队共进行了大小战斗330次,歼敌⒐3万人。经过战火的磨砺,张国华也成为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有名战将。进军西藏,在西南军区的军长中,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刘邓已经升起点将台,那么此时要拜的大将张国华在哪里呢?&&&&在川西平原的大道上,一辆吉普车风驰电掣地行进着,车轮过处卷起阵阵尘烟。张国华坐在吉普车里,心情愉快地哼着山西小调。此时,他正风尘仆仆地赶往新的目的地&&川南行署。&&&&正在这时,一辆美式吉普车飞速而至,一名参谋拼命招着手,大声示意张国华的车停下。见此情景,张国华赶快命令司机停车。机要参谋一边从车上跳下,一边扬着手里的纸片:&报告首长,重庆特急电报!&&&&&张国华接过电报匆匆看了一眼,立即对驾驶员说:&调头,全速赶到重庆!&&&&&在重庆曾家岩,刘、邓首长接见了张国华。邓小平把毛泽东主席的电报递给张国华。待他看完,刘伯承拍了拍张国华的肩膀,郑重地说:&我们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怎么样?&&&&&张国华双脚一碰,立正答道:&坚决服从命令!&&&&&就这样,历史的重担落在了张国华肩上,他率领18军,接受了艰辛的西征任务。&&&&从重庆返回部队,张国华立马投入到进藏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临行前,部队召开誓师大会。谁都没想到张国华竟把不满3岁的女儿难难背在背上,带到会场。难难是他与妻子樊近真的第一个孩子。33岁喜得&千金&的张国华,把懂事的爱女视为掌上明珠。此刻,他把孩子背进会场,除了疼爱之外,更多的是&背女出征&的壮烈,以此表明自己进军西藏的决心和信心。见此情景,官兵激动万分,纷纷向党支部递交了血书、请战书,表明&不收西藏死不还&的决心。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更多 的相关消息
isBig5 = 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big5') != -1;
if (isBig5)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
版权所有 中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邓大军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