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事业的发展,为什么必须促进哲学繁荣,发挥哲学作用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 为西藏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_网易新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 为西藏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
为西藏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会
内容提要: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在文化建设中担负使命。
西藏在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五大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五方面工作。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各行各业要在五大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为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在文化建设中担负使命,着力推出党和政府、社会需要的丰富成果,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尽到责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能力,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作出贡献。
一、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是西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西藏在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无疑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智力和精神支撑。在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对于西藏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是西藏文化建设应有内容。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也涵盖了诸多相关文科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以及与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建立起政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研究,研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哲学社会科学所涉及的学科与研究内容均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的是学科思想、理论和主张等人类社会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对其他形式的文化具有思想引领的作用,居于精神文化的高层次。藏学是我国新兴的一个学科,藏学研究涉及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从本质上说,藏学研究是上层建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范畴,也是西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振兴藏学研究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努力把西藏打造成国际藏学研究中心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就是从文化和文化建设角度提出的。
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等。当前,西藏的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等多个方面。在推进西藏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作用是必然的。其一,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殿堂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现象高度的理论概括,是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重要体现。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文化中文化繁荣的支柱和重要标志。其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中能够直接应用于政府部门或其他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指导实践的重要知识和思维工具。从各级政府到公司企业、文化部门以及城镇农村社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哲学社会科学中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制定和执行决策。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大文化创造力的源泉。其三,哲学社会科学虽然是一种高度理论性的知识,但它不仅仅属于专业研究者,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思维逐渐向社会扩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西藏文化建设必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能够为西藏的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本质上讲,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来看,二者都发挥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西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重要进程。文化建设作为这一重要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常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由于具有上述重要功能,因此,能够在西藏五大建设的总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繁荣发展西藏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能够为西藏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精神动力;能够为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民主政治提供思想保证;能够为加强西藏的社会建设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能够为大力推进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为西藏文化建设引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发挥积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是一种引擎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坚持“二为”方向。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都是研究性的创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创作生产也应当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热情讴歌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西藏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和追求现代文明的精神风貌。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应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的研究立场,在发扬学术民主中,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其次要引领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和全国一样,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变化,随之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合的思想、思潮。近年来,由于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进行文化思想渗透,民族主义思潮冲击着西藏意识形态的安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将之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指导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相关成果,引领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导向,使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现代文明成为西藏社会的主流思想舆论,成为凝聚西藏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要围绕在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研究,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第三要把好文化安全关。当前西藏处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既是十八大部署的五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四大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撑。在西藏文化建设中,文化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其中,文化产品生产及其供给是个重大问题。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来说,其推出的研究成果就是文化产品,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必须为社会提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产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如此,而且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还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文化安全工作。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区内外很多企业参加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文化产品,这是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繁荣文化内容的需要。但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繁杂,有良有莠,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人们的社会风尚和精神追求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党政有关部门应对文化产业予以引导,对文化产品予以把关,建立文化产业准入机制和文化产品评估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文化安全。在保障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安全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要积极发挥作用,建议有关文化部门吸纳本地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参与文化产业准入和文化产品评估工作,确保西藏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三、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为西藏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求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将其列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之前。这就更加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以重任。
党的十八大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西藏提出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变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加强研究工作,推出党和政府、社会需要的优秀成果,以自身的繁荣发展为文化建设尽到责任、付出努力。
第一,要按照中央对五大建设的要求,研究西藏五大建设的重大问题。当前,着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西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的重要任务。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要从区情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位置为依据,深入研究五大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为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参考,增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勇气和自信,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要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部署要求,深入研究西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和国家对西藏的重托,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缓慢,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事业总体发展仍然滞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研究西藏特殊的区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出思路、出措施,以理论研究成果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活动。
第三,要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部署要求,深入研究西藏推进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又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稳边固疆,确保长治久安,是各族人民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的破环也愈加激烈,西藏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分裂的斗争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入研究反分裂斗争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积极探索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路径与方法,形成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全局性对策,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建言献策。
第四,要按照中央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研究西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问题。和平解放以来,党成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是西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党在西藏的工作面临各种挑战,党的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西藏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入研究党在西藏执政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总结党在西藏执政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系统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和有效途径,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务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西藏的党建工作。
第五,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不断加强藏学研究。近年来,藏学研究在国际国内广泛开展起来。一些西方国家的藏学专家广范围、多学科对我国一区四省藏区和藏民族历史文化、现实发展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研究,推出较多的研究成果,对国际藏学界和我国藏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国家的藏学专家还将其研究成果为本国政府干涉中国西藏事务提供依据和参考。相比之下,我国藏学研究与国际藏学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藏学主导权和话语权仍被西方国家一些藏学家所掌控。藏学的故乡在中国,主导国际藏学研究是中国藏学发展的目标,需要藏学界付出艰辛的努力。西藏藏学研究要深入研究藏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的内容,要为国家更好地发展西藏和其他藏区,更好地治理西藏和其他藏区,实现整个藏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性思路和政策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党和国家今后发展的行动纲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就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者要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好、深刻领会好、准确把握好,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和西藏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为西藏的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社科联名誉主席、社科院院长)
本文来源:西藏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心得体会
院人事处处长 范永刚
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与工作实际,谈一谈我对《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几点学习体会。
《意见》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任市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在2017年&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要自觉肩负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好&马&和&儒&的关系,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发言中所提出的把握好&三对关系&,处理好&三个未来&,从认识上、方法上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科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肯定中国社科院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不断出成果、出人才。这既是肯定40年的成绩,也是新时期的定位要求。中央和市委需要我们什么,也是需要我们研究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有一批成果,成果有了,自然所谓的&专家&&名家&&大家&等等也就接踵而来。成果是第一位的,对于个人来说,它让个人的腰杆硬、话语足;对于单位来说,它让单位的家底硬、话语强。不论对于个人或者单位来讲,要想有话语权,就得有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就得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摆在桌面上,去争取最大的利好。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方向目标。
《意见》中指出,要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结合年初工作部署,我们要认真开展&517&讲话精神的专题学习。
《意见》还指出要规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市人力社保局要出台北京市的实施意见,对哲社科研究领域也比较重视,在先期由我院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分管副局长带队业务处室,在我院召开了多家研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我院部分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待相关意见出台后,我们也将认真贯彻落实。
院法学所所长 张真理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共中央发布。这一文件对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总体战略部署,是我党在当前时期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政策文件。这说明,我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党对哲学科学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期望和要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党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来认识,并在当前的一个时期把这种必要性具体化为&五个面对&,这正是意见中所概况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我们北京社科院作为地方社科院,也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大胆改革创新,解决我们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更好的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党在深刻地认识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清醒的意识到,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提出的对指导思想的较高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反差,我党专门出台系统性的政策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充分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切实承担起自身责任,正如习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的,&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和立场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积极投身理论研究的伟大事业,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完善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作为一名从事法学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从自身做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之路。在这个文件中,我党对解决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突出问题的总体思路的落脚点之一就是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否构建起来,关键看有没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中国特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新才能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总体对象,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独立自主的姿态,从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中寻找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学术的契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必然道路。因此,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创新意识,积极从每一次调研、每一次思考中寻找&中国特色&的思想光芒。
院经济所副所长 杨松
5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贯彻了&517&讲话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将&517&讲话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党内法规,细化为中央的方针政策,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也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的重要文献。《意见》在谈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时提到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学术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也是我党文件中的新提 法。
什么是学术共同体?
所谓&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集体。也有学者称之为&知识群落&、&学术团队&等。在我国,学术共同体一般指研究型大学、社科院、研究机构、智库机构、专业学会、专业学术期刊等组织。北京社科院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一个研究所又是按照学科或专业划分的学术共同体。甚至具体到一个课题组,也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我们院创建的攻关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学术。学术共同体成员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志业,以学术为天职。二是强调汇聚。包括汇聚人才、汇聚知识、汇聚信息、汇聚资源等。三是强调跨界。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地域、跨单位等,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跨单位资源共享,跨部门专业合作。现代学术共同体还具有专业性、合作性、开放性、国际性等特征。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和作用包括促进知识生产,推进跨学科研究,激发创新思维,规范学术行为,是学者的精神家园。
如何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
&517&讲话和《意见》中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实际上也包括如何建设学术共同体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学术共同体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加强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律等等。
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影响,推动学术发展。要建设好、维护好学术共同体,就要求大家同舟共济,相互合作、包容,取长补短,爱护和维护好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生产知识和创新精神的综合体。在学术共同体中,学者相互讨论、争论和交流,思想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不断被生产和创造出来。为此,要鼓励学术共同体制度创新,鼓励学术自由发展,培育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学术制度规范综合体。要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必须处理好学术与行政、学术与自由、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学者个人与研究集体等各种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对学术共同体的领导,完善学术共同体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改革政策,切实落地贯彻执行;改革学术资源配置方式,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强化专家治校治院治所。学术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境界的学人群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独立人格和恪守学术精神,勇于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不唯上、不媚俗、不迎合。作为一个学者,要坚持正确的科研工作方向,首先要解决一个&为了谁&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绝不能把学术共同体变成&特殊利益共同体&。
院科研处处长 王燕梅
中共中央5月16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发表了贺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双喜临门,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确定了基调和方向。&
作为社科人应该有责任有担当&
《意见》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地位,这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坚守阵地,争取话语体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成绩的同时,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仍然艰巨。解决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以各种形式传入我国并对科研人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科研人员首先就是要解决为谁说话、为谁举旗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作用,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以北京社科院为平台,构建有北京特色的学科体系&
从全国范围看,社科界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我院作为社科界重要的研究队伍更是要深刻认识自身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立足北京发展首都定位,借鉴国内外发展规律,挖掘历史文化宝藏,发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北京及首都发展为己任,构建有北京特色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要以《意见》为指导,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把我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北京社科院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五是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社科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潜心做好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中国社科院全体科研人员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期望。&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做好服务工作&
《意见》指出,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建立科研信用管理、评价结果公布等制度,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引导教学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这部分内容对科研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二是加强科研信誉管理。我院已经建立以&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为评价宗旨,建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制度。在《意见》的指导下,为保障科研人员产出更多的精品,科研处将探讨更科学的分类评价方法,为科研服务。
院哲学所副所长 孙伟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针对性很强,我谈一谈与哲学学科相关的一些内容。
首先,《意见》里提到,要&重点布局一批对文明传承有重大影响、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濒危学科、冷门学科。&这样明确提出&濒危学科&、&冷门学科&的字眼,在以前的正式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我想,比起甲骨文、梵文研究等学科来说,哲学可能不算是&濒危学科&,但比起经济学等学科来说,哲学至少也可以算是&冷门学科&了。哲学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无用之学,是那种束之高阁的高冷学问。但其实哲学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哲学对于文明的传承、传统的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古希腊哲学研究大家叶秀山先生所言,&发展绝学,传承文明,其根本尚在于唤起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使全民重视绝学文明。唯如此,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凝视便会深知,我们&扶植&、&挽救&的不单是一门&技术&,而具有更加深广的意义。&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这些冷门学科,在这个意义上,院里应该对哲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给予更多重视,应该在科研课题申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其次,《意见》里还提到,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时代特色,树立国际视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这句话里的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那就是&扎根&。当前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不应该强调中国的特殊传统,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什么例外。对于这一观点,我想《意见》中的这段话已经进行了了很好的回应。我们必须要珍视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要扎根在这片中国的大地上。一棵树必须要扎根在最适合自己的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如果扎根在不适合自己的土壤中,必然会水土不服。同时,扎根在自身传统的土壤中并不否认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和养料来滋养这颗大树的成长。因此,只有种在中国大地上的树,才能开出中国的花,结出中国的果。这也启发我们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一定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下中国的本土实践之中,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理论观点和成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