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故宫不仅是一个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萃,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摄于2013年)。 王京广摄

  2020年适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让观众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春节假期,北京故宫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有序开放。游客们或亲子同游,或三代共乐,流连于红墙碧瓦之间,拍照打卡,漫游细品,在故宫中体验别样年味。

  “故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故宫建筑群,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是500多年间国家运行的中心和权力象征;二是指故宫博物院,它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院和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有18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历经时代变迁,故宫由“宫”变“院”,其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故宫历史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体现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发布诏书,宣告北京的新宫殿紫禁城竣工,决定次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紫禁城安,则中国安;北京安,则天下安。一部故宫史,就是一部五百年的明清历史,也是一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早在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登基不久就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拉开了营建新皇宫的序幕,但在当时朝中有强烈的反对声音。明朝已定都南京近40年又决定在北京营建皇宫,绝不是朱棣一时脑子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

  朱棣肇建紫禁城和迁都北京,与他的“永乐”国家战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朱棣以“永乐”为年号,体现了一代封建帝王打造永乐盛世的政治追求,迁都北京便是实现其政治抱负的重要举措。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也暗合了中国古代都城选址演变的基本规律,即自古以来的王朝都城“从西到东,以北制南,南北分治”的总趋势,这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此,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评价说:“朱棣迁都北京……不仅可以统治广大中原和南方,而且还包括北方的黑龙江、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一线广大地区。它不仅是联系汉人与南方各族人民的纽带,而且也是联系女真人、蒙古人、西域各族人民的纽带。”

  明朝定鼎北京之后,紫禁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和曲折,既有多次宫中大火、地震、瘟疫等灾难,也有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和明世宗时“庚戌之变”等京师危机,但无论物换星移,在明清500年间,这里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关于紫禁城的修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朱诚如教授在2020年举办的“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上有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紫禁城的历史命运与王朝盛衰密切相连。明朝共有14位皇帝、清朝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里,明清两朝因为火灾损毁或功能性需要,对紫禁城进行了许多局部的修缮、扩建、添建或重建,但整个宫殿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紫禁城的基本样貌,它是中华民族和世界物质文物文化瑰宝。

  可以说,紫禁城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五百年,是传统礼制中国的政治文明和制度文化日臻成熟的时期,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紫禁城衍化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故宫建筑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之后第一批被列入这一名录的珍贵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语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尤其突出了故宫建筑的重要价值。事实亦是如此。故宫建筑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故宫建筑雄伟堂皇,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其中,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次改名,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

  “故宫学”的提出者、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故宫学概论》中转述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文件,以说明故宫遗产的价值所在:“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最高典范。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发展、特别是礼制文化和宫廷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在建筑群体布局、空间序列设计上,它传承和凝练了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宫城建设传统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典范。其宫殿建筑技术和艺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对清朝300年间的中国官式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宫内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一系列的皇帝佛堂建筑汲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见证了14世纪之后满、汉、蒙古、藏等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与交流……”这一全面评价突出了故宫建筑在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指出故宫建筑是满、汉、蒙古、藏等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漫步在紫禁城内,我们可见故宫整体规划中的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感受到它的平衡、和谐之美,其实这些理念早在先秦时间就已形成。把宫苑功能与山水形势有机结合,继承的是唐宋以来的建筑规制。数千年形成的“天人合一”和“礼乐复合”文化理念在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明清时期多民族融合和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也均有鲜明的体现。所以,故宫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明清五百年的成就,更是对明清之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故宫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2021年辛丑年春节前夕,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公布了最新统计的“新版藏品总目”,院藏文物的总数量是1863404件(套),这比此前故宫博物院官方几次公布的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数据也更加准确。

  故宫藏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珍贵文物超过九成,文物的等级高,高等级藏品的比例高,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博物馆。藏品中,较早的有红山玉器、殷商甲骨、战国秦汉铭刻等,较晚的有宋元善本和明清档案等,这些珍贵文物和文献档案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比如大量具有汉、满、蒙古、回、藏等民族风格的服饰,记载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事务的文献和档案,是明清时期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古人云“道不离器”,《易传·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宫文物以器载道,器道兼备,在历史、考古、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体现出无与伦比和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还持续对中国古代建筑、旧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故宫博物院历程等进行学术研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在《故宫学学科建设初探》一书中认为,故宫学的研究博大精深,文献文物浩如烟海,相关整理研究汗牛充栋。他列出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宗教学、出版学、民族学、医药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古建筑学、文保科学等12个学科门类,往上追溯至秦代,以明清史为核心,对故宫学视野下的政治史、建筑史、器物史、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史、宗教民俗史和传统科技史等进行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传统中国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可以说,故宫文物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是中华民族记忆传统、传承文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故宫博物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外宾参观故宫博物院时,曾阐释过对“和”的理解与践行,他说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名字中,都有个“和”字,“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是和平的基因,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可以说,正是故宫博物院承载的厚重的中华文化内涵,让它在新时代承担起了新的使命。故宫博物院生动地呈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对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独特作用。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96年来,故宫博物院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屈辱挨打,经历了文物南迁的颠沛流离,记录了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巨变。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深受好评。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

  故宫博物院还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故宫的明清藏品中,有1808件(套)是“外国文物”,它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故宫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开展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10月,阿塞拜疆、意大利、波兰和埃及等四国政要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一场“文化对话”,针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政要们一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应对挑战。

  如今,作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故宫博物院,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正在发挥作为中华文化符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

2019兰州干部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二第2页

1.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是( )。(4.0分))
A.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C.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D.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4.0分))
A.抛开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寻求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答案
B.接受西方国家所兜售的普世价值
C.不接受西方国家所兜售的普世价值
D.各个国家要平等,要商量,不要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我的答案:ACD √答对
3.全党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 ),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4.0分))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4.“四个自信”是指( )。(4.0分))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5.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 )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4.0分))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6.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包括( )。(4.0分))
A.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建设
B.培养有理想、有血性、有灵魂的革命军人
C.发扬党和军队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传统
D.军队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7.“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包括( )。(4.0分))
D.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8.全党要坚决防止和反对( ),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4.0分))
我的答案:BCD √答对
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4.0分))
我的答案:BCD √答对
10.<p>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 )和( )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p>(4.0分))
我的答案:AB √答对


1.改革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活力,全体人民的创造力,是否促进生产力更快更好的发展。(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根据中国的国情,国体、政体的特点,确定依法治国的内容,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5.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6.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需要遵循的发展的理念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7.依法治国是国体的安排,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安排。(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8.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9.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任务,坚持的正确路径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0.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试题及答案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 )提出的名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10.0分)
2.(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0.0分)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10.0分)
4.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10.0分)

1.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0.0分))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的坚持协调发展的四项重大举措,即“四个推动”是指()。(10.0分))
C.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0.0分))

1.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量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发面在需求。(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3.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在推动人类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时代方略。以其作为逻辑起点,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关切人类命运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这充分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在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的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生产方式的变革。解决困扰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类面向自然的方式(生产方式)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关乎自然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关系同一进程,生产方式关乎这两个共同体的共同命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命运,而且承载着自然的命运。正是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联结起来,才会实现两个联合体的共同发展。因此,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善待自然其实质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可见,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选择。
再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全球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联合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人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时代意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合作发展思想,是中国基于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协同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价值观同时又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实践,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
最后,关切人类命运的文明方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积极成果,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过程。在命运共同体思想视域中,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一种新型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基于唯物史观确立人与自然大系统观,将共同命运根植于更宽厚的自然历史进程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总体性中加以思考,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论断,并将之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时代方略。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我国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寻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着眼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C. 生产方式的变革关乎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地彰显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B. 文章指出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从两重关系入手,并论证了这二者的关系。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从四个维度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D. 文章论证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全球方略与文明方位,是按照并列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可以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
B. 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待自然其实质也即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
C. “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D. 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生产方式的变革关乎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生产方式关乎这两个共同体的共同命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命运,而且承载着自然的命运”,选项偷换概念,文中说的是“生产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故选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A项,“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涵”错误,从文中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并非整篇文章的立论基础。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待自然其实质也即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错误,选项表述缺少重要前提,第三段说是“因此,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选项表述缺少“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
C项,“‘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错误,选项曲解原意,二者非包含关系,且根据第二段可知选项偷换概念,第二段说的是“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项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变成“‘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偷换概念。
D项,“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错误,选项“就能”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说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故选A。

儿女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这

弟弟的树 王晓莉 弟弟去世头两年,住进这房子。为了家中有生气,他特意跑到花市去,花了半下午时间挑了这两盆植物来。 散尾葵整体丰满,每一枝叶又是那般纤细婆娑,风来的时候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

中国人与茶 钱歌川 ①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与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懂得喝茶的艺术,又能辨别茶的好坏的,当然以中国人为第一。 ②远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

跑警报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O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

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 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1966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四个必然要求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