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是什么关系?

  被网友调侃为“超长待机”的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伊丽莎白一世是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没有关系!

  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是不同时代的女王,却都是拥有英国王室正统血统的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女王(1558~1603),亨利八世的独生女,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

  伊丽莎白一世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

  1558年11月17日玛丽女王去世,伊丽莎白一世同父异母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

  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的关系——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

  伊丽莎白二世自幼在皇宫内接受教育,主修宪法史和法律。伊丽莎白二世在历史、语言和音乐方面有造诣,能流利地讲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参加英国本土辅助部队,接受驾驶和维修摩托车的训练。

  1947年7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蒙巴顿中尉(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

  1952年2月6日国王逝世,伊丽莎白二世继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从小我们从历史课上认识的很多欧洲君王,往往叫做XX几世,如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英王查理一世、法国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等等。实际上,由于外国人的名字由名+姓构成,而统治一块地方的同一家族统治者一般都有一样的姓(当然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根本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也不是一个姓),所以为了简单起见,统治者的称呼都是指名而不道姓。

  伊丽莎白是她们的名而不是姓。或许我们人容易受到秦始皇的影响,例如秦始皇、秦二世之类,所以想当然地以为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任者。

  可是也许是因为“肉食者鄙”,那些统治者为后代起名字的想象力实在太缺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喜欢为自己的后代取和自己或者以前国王、女王一样的名),结果导致历史上同名的统治者实在太多,不得已就按着先后次序成为XX第一、XX第二、……。这种称法的真正意义是,XX是该国或者该地区历史上第几个叫这个名字的统治者。前一个叫这个名字的统治者可能是他的前任(即父亲),也可能要上溯到很久以前(或许只是同名,但是在血缘上八杆子也打不到)。但是不知怎么的,我们人在翻译时图省事,套用自己的习惯把他们称作XX一世、XX二世、……,造成了很多人的误会。不过据说香港地区的翻译就是XX第一、XX第二、……,就明白多了。

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国家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冲突日益尖锐,争夺日趋激烈,相互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各主要国家竞相扩军备战,同时又竭力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总是把自己的扩军备战行动标榜为防御性的,而把对方或他方说成是侵略性的,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牵制。为此目的,先后两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不仅丝毫没有遏制这种不祥的趋势,军备竞赛反而愈演愈烈,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经过数次战争危机,尤其是经过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这些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冲突,已将欧洲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1907年以后,在欧洲出现了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一个是所谓“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与意大利组成,另一个是所谓“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与英国组成。最尖锐与不可调和的敌对关系在法与德、英与德、俄与德和俄与奥匈之间形成。这些国家各自心怀鬼胎,各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战略计划。最先完成战争准备的是德国。它野心勃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削弱英国,结束其海上霸主地位,夺取其大部分殖民地,夺取法国与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乃至这两国的部分领土,夺取俄国的部分领土,即吞并乌克兰与波罗的海沿岸、波兰与高加索,以组成它梦寐以求的大德意志世界帝国。

奥匈帝国的计划与沙俄针锋相对,它不仅企图永久维持其在加利奇亚、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地区的统治,而且觊觎沃伦、波多利以及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国家。法国、英国、俄国企图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摧毁德国咄咄逼人的军事与经济潜力,伺机夺取德国、奥匈与土耳其及其殖民地与属地,以便扩展自己的版图和实力。沙俄的主要目标,一是以重新统一自己的罗斯兄弟为借口,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加利奇亚,二是从土耳其手中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1913年德国通过与土耳其签订的协定实际上把持了黑海海峡。沙俄把这一势态看作是对自己利益的严重威胁。俄德关系随之急剧恶化。

1914年欧洲的天空上乌云翻滚,一场大规模的血腥战争一触即发。

是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费迪南德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详见萨那、孙成木、余定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2-76页。。这个突发事件便成了酝酿已久的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和表面上的借口。局势急转直下。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8日对其正式宣战。7月30日沙俄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对法宣战,8月4日对英宣战,同日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全面爆发了。此后一个又一个国家被卷入战争漩涡,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与大洋洲共33个国家参战,总人口达15亿,即为当时全球人口的75%,整个战争过程中参战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7350万以上。

这场强国之间互相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战争,给被侵略国家、给各国人民(包括侵略国的人民)造成一场空前的劫难。共有一千万士兵死于战场,伤者两千余万,死于饥饿和传染病的人达一千万以上。

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及其奴仆们,正如同其他发动这场肮脏战争的国家一样,竭力欺骗本国民众,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掩盖自己的侵略与掠夺战略意图,把这场战争描绘成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的自卫战争。可悲而可鄙的是,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也都支持战争,纷纷号召自己的追随者团结在本国政府周围,为“保卫祖国”而战。公正地讲,当时只有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看清了战争的性质,站出来反对侵略战争,独树一帜,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立场的正确性。

就乌克兰人而言,其最大的民族悲剧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此时的乌克兰土地分别处于沙俄和奥匈帝国的版图之内。没有自己的国家,就没有本民族利益的保护者。作为别国的一部分,就只能任凭该国统治者摆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乌克兰便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空前残酷与血腥的战争。不仅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陷入了又一个民族悲剧。由于俄国与奥匈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交战双方,乌克兰人在各自所在的国家内被迫充当炮灰。在俄国军队中作战的乌克兰人多达350万,在奥匈军队中也有25万乌克兰人。他们被迫为各自的统治者的利益而死活相拼,骨肉相残,弃尸战场。

各地乌克兰人中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力量、组织与人物,也都纷纷登上表演舞台。早在1914年7月29日,从加利奇亚流亡到俄罗斯的一撮亲俄派乌克兰人在基辅拼凑了一个喀尔巴阡俄罗斯解放委员会,发表《告加利奇亚乌克兰人书》,把自己的同胞称作“加利奇亚的俄罗斯民众”。该委员会号召他们敲响教堂的钟声,用面包和盐亲善隆重地迎接自己的解放者--沙俄军队。他们还编写了小册子,介绍加利奇亚的民间风俗与政治文化状况以及民族与社会情绪,分发给俄国军队的军官。该组织还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互致致敬电。

一个名叫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沃洛基米尔·杜迪凯维奇是科洛梅亚的一个律师,加利奇亚的亲莫斯科派乌克兰人头面人物之一,曾出任驻加利奇协会代表,后被苏俄肃反委员会投入监狱。的亲莫斯科派头面人物,甚至受到沙皇在彼得堡的单独接见。对这个驯服工具沙皇自然乐于利用,并作点姿态以资鼓励。但在暗中沙皇政权则警觉有加,惟恐“马泽帕运动”死灰复燃。

在战争的严酷条件下,沙俄帝国内的乌克兰民族运动出现了分裂,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在莫斯科发行、由社会民主党人西蒙·彼得留拉主编的杂志《乌克兰生活》发表题为《战争与乌克兰人》的宣言,表示乌克兰人一定会尽“俄罗斯公民义务”,完全支持沙皇政府将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的主张。相反,社会民主党的另一位领导人沃洛基米尔·温尼琴科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下出版的传单中提出“反对战争”、“乌克兰自治万岁”的口号。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1914年9月作出的决议则要求乌克兰人在战争中恪守中立。

一批从沙俄流亡到加利奇亚的乌克兰活动人士,主要有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的安德烈·茹克、沃洛基米尔·多罗申科、德米特罗·顿佐夫、乌克兰社会民主联盟的马里扬·梅列涅夫斯基和奥·斯科罗皮斯-约尔图霍夫斯基等人,战争爆发后马上组织了一个“乌克兰解放同盟”。该组织称,它是个无党派或超党派组织,旨在维护在俄国的乌克兰人的利益,主张依靠德国军队打败俄罗斯帝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以盖特曼为首的君主立宪制乌克兰国。

有的史学家认为,这是第一个宣称要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的乌克兰政治组织。。它在同盟国营垒中一些国家的首都(如柏林、索菲亚、伊斯坦布尔、罗马、斯德哥尔摩等)派驻了全权代表。与俄国的一些政治流亡者,尤其是与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的两大主要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也有接触,但未获结果。实际上乌克兰解放同盟的纲领与活动并未获得俄国境内乌克兰人组织的同情与认同。诸如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这样的组织,对这个流亡者组织则相当反感。就连乌克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内主张在民主的俄罗斯版图内建立乌克兰自治的一小部分“左派”人士(奥克森·洛拉、彼得罗·佳特洛夫、列沃克·尤尔克维奇)也尖锐批判解放同盟的“乌克兰分离主义”立场。

为获得德国与奥匈等国的支持,乌克兰解放同盟在其纲领中强调,其独立建国的目标无论对乌克兰人民或对中欧与西欧国家都有利,因为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可以成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向西方扩张的强大屏障。尽管奥匈政府出钱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但并未把这个建国计划当回事儿,而更热衷于利用该组织为自己的具体需要服务,直至对俄国开展谍报工作。德国与奥匈当局接受了该组织的建议,设置了单独的乌克兰战俘营,以便于他们在战俘营中办学校、开设图书馆和教堂,开展宣传活动,灌输对压迫与奴役乌克兰人民的俄罗斯帝国的仇恨,唤醒乌克兰民族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乌克兰便成了主战场之一,遭到了极大破坏。整个战争期间东部战线上的数次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都发生在加利奇亚境内。经过反复攻防与占领,西乌克兰的大部地区遭受了战争所能带来的全部意义上的劫难。这里的民众不仅承受了战事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而且饱尝了俄国与奥匈大兵的种种无耻蹂躏。

}

菲利普亲王的私生子(他真的有30个情妇和24个私生子吗?)

(英国女王和她的妻子)

2021年4月9日更大的新闻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享年99岁。

菲利普亲王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关于他有多少情妇和私生子的消息再次闹得沸沸扬扬。我知道大家对74年真挚爱情这个话题不感兴趣,当然也不相信颓废的英国王室能有真正的爱情。

首先,虽然从90年代开始就有人出书指责“菲利普亲王有30个情妇和24个私生子”,甚至网飞电视剧《王冠》也暗示菲利普亲王曾在俱乐部鬼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照片证明菲利普亲王真的出轨了。

好了,我知道大家会觉得,之所以没有照片,是因为悠游王子资源网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所以从贵族婚姻的特点出发,来分析一下“菲利普亲王有30个情妇,24个私生子”是多么的荒谬。

其实欧洲很多情侣结婚后各有各的方式是真的,但总的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各有各的方式,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和财产是平等的。

以丘吉尔的母亲珍妮为例。虽然大家都知道珍妮是爱德华七世的情人,虽然大家都知道珍妮和伦道夫·邱吉尔结婚后依然有很多情人,但是丘吉尔的母亲之所以能如此“自由”,是因为丘吉尔的祖父是美国百万富翁,是《 *** 》的股东。他给了女儿一大笔嫁妆,并承诺每年给女儿一笔钱作为抚养费。

丘吉尔的父亲只是万宝路公爵的小儿子,当时万宝路家族已经濒临破产。丘吉尔的父亲除了一个“老爷”外一无所有,几乎靠妻子的嫁妆生活,所以丘吉尔的父亲自然没有资格照顾丘吉尔的母亲。

同样,如果一个贵族女子失去了嫁妆或者根本没有嫁妆,那她还想找情人?白日梦。

在巴尔扎克的《老人》中,莱斯顿伯爵夫人原本有丰厚的嫁妆,所以伯爵看不到妻子找情人的事实。当嫁妆被情人骗走时,伯爵甚至限制了伯爵夫人的自由,伯爵夫人甚至失去了出门的自由。

同样,在《夏娃的女儿》中,银行家蒂耶为了攀上与贵族的亲戚关系,娶了一个有爵位有血统却没钱的穷伯爵空的女儿。

结果就是,虽然蒂夫夫人物质上很充裕,但是蒂夫夫人却一点自由都没有。她的作息时间已经被老公安排好了,身边的仆人都是老公的眼线。只要到了规定的时间,她就必须尽快回家,哪怕过得很开心。

最后,蒂夫夫人哀叹道:“别以为我在黄金里游泳,虽然我戴着一条一百万法郎的项链;但是没有一个铜币是属于我的,他(老公)让我觉得我是被他买的。”

《名利场》:“拉格霍恩”诅咒“亨利八世”

换句话说,贵族婚姻中虽然轻视“忠诚”,但这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等价的财产。无论男女想出轨,都是不可能的。

菲利普亲王虽然是希腊王室后裔,但希腊王室早在1922年就被流放。菲利普亲王与伊丽莎白二世结婚时,他的银行账户上只有不到10英镑。他怎么会有信心作弊呢?

你知道,他没有从希腊带来司机、秘书和男仆。这些人一直忠于英国王室。他们能眼睁睁看着菲利普亲王如此行事吗?口袋比脸还干净的菲利普亲王,买通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的不忠视而不见是为了什么?事实上,菲利普亲王曾经说过,没有作弊的机会,因为无论他去哪里,都有工作人员跟着他。

伊丽莎白二世的性格非常保守,这从她干涉妹妹玛丽公主的婚姻和王储查尔斯的婚姻就可以看出来。

这样保守的女王不可能容忍丈夫出轨。

当时玛格丽特公主爱上了比自己大16岁的保镖、二战英雄彼得·汤森空。据说彼得·汤森非常英俊,很像格里高里·派克。

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但有一点是彼得·汤森离婚了,英国女王作为宗教领袖无法接受妹妹嫁给了第二个已婚男人。关键是它不符合教义。

玛格丽特公主,1967年

虽然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教会,比如坎特伯雷大主教公开威胁说,如果玛格丽特公主必须嫁给彼得·汤森,就要将她驱逐出教会;但说实话,在《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问题上,女王并没有给予妹妹足够的保护,因为伊丽莎白二世自己也无法接受妹妹会嫁给一个“二婚男人”。

最后,迫于压力,玛格丽特公主选择了和彼得·汤森分手。

如果可以说反对玛格丽特公主结婚的主要力量来自教会,那么可以说拒绝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的婚姻,为查尔斯安排戴安娜,就是伊丽莎白二世的意见。

其实查尔斯和卡米拉真的是真爱。卡米拉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也出身豪门,与查尔斯王子有着共同的爱好。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两个人都是天作之合。

伊丽莎白二世为什么反对?

原因是当时卡米拉已经不是处女了。伊丽莎白二世认为王储的妻子必须是纯洁的处女。卡米拉不是处女,自然失去了做太子妃的资格。

这就是查尔斯和戴安娜在查尔斯求婚前没多久就相处的主要原因。查尔斯因为母亲的反对,不得不和卡米拉分手,所以他变得有些绝望。

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分手显示了伊丽莎白二世对婚姻的保守态度和对儿子爱情的果断干预。

如此保守果断的女王,能对丈夫的不忠无动于衷吗?

综合以上两点,我个人认为菲利普王子嫁给伊丽莎白二世是一个一无所有,只有爵位和血统的落魄王子。无论从欧洲贵族婚姻的惯性和伊丽莎白二世保守的性格来看,他婚后出轨的可能性都很低。就算菲利普亲王真的在精神上,充其量也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感情上的出轨。

当然也不排除伊丽莎白二世婚后先出轨,后出于愧疚默许菲利普亲王出轨的可能;但以伊丽莎白二世保守的性格,很难想象她会带头出轨。

总而言之,除非真的有锤子(照片/私生子DNA对比/女王自己承认),否则我还是更倾向于菲利普亲王应该没有肉体出轨过。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爱情故事

从女王的著装这一方面,即很好地体现出女王对这样的赞美当之无愧。英国女王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是仍然是女性优雅着装的典范。莎莉比德尔?史密斯在《女王的智慧》一书中述及:伊丽莎白一直像军官看待制服一样看待她的衣柜。必须根据场合着装。鲜艳的颜色使她在室外变得显眼,而温和的色调则适合在室内活动中穿着。
女装设计师斯图亚特?帕尔文(Stewart Parvin)为女王设计服装已经有11年了。她形容女王是「时尚偶像」他说:「她非常知道她想要什么、什么适合她,同时还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女王从来都是穿裙装出现在公开场合,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裙子在大风之下被吹起的尴尬,原来是她的裙子在制作时都会被缝上几块窗帘铅,就是这样的细节都会被她注意到。

英国王室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从衣柜里拿出喜欢的衣服反覆穿戴。86岁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身体力行,多次出席公开场合身穿旧衣,以行动来证明与英国人民同甘「共苦」,展现节俭本色。

近日英国女王在温莎城堡出席公开场合,穿着一身亮桃红色长裙套装,搭配一顶黑边桃色帽子;这套套装自从2006年女王圣诞节首次亮相以来,已经穿着露面至少五次,另一套搭配紫色帽子的粉红色长裙套装,女王也在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公开露面七次。

总之,女王的著装方式标志着认真严肃又首尾一致的态度。海伦·米伦因在《女王》一片中饰演伊丽莎白二世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对女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她说:「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保持这种一贯性令人安心。这显示出一种可靠性。」

英国首相也表达了对女王的称赞。卡梅伦说,女王在任的60年间,她以「从未失误的优雅、尊严和庄重」为这个国家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金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