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接近VMware的信创云厂商么?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谭伦采写

随着企业运营对数字化与互联网化越来越依赖,为企业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通过云的方式使用和管理数据中心也在成为趋势。但由于传统数据中心存在设备专用成本高、部署分散、维护复杂等弊端,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思路被引入企业云市场,后者只需在通用设备基础上编写软件即可实现数据存储、网络等功能,大大降低了部署和维护成本,提升了未来设备需要扩展时的灵活性。

“超融合”架构正是这一轮转型背景下的产物。在业界看来,超融合更像是“微型版”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后不仅可令企业在搭建数据中心时更加简单,扩容也更加方便快捷,并节省更多机房空间。今年7月,国内知名超融合厂商北京志凌海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artX”)完成了B+轮和C轮共计 2 亿元融资,即被视为市场释放对超融合积极预期的信号之一。

作为一家聚焦于超融合架构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SmartX于2013年创立,以自主研发的超融合解决方案,为企业云提供可靠、高性能、简单、弹性敏捷的存储和计算资源设施。

目前,SmartX在中国金融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其超融合解决方案覆盖金融领域各细分市场,以及医疗、大型制造业、商业连锁、地产等领域,并积累了包括交通银行、泰康保险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海尔、京东方、恒大地产、韩国 SBS、Cafe24等国内外行业头部客户。据了解,行业客户对SmartX超融合产品的增购率已超过200%,其中,70%以上的客户将SmartX超融合产品部署在核心生产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SmartX前两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0%以上,同时,其营收近年增速持续超过100%。而随着新基建的提出,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加速发展,业内预计,中国超融合市场会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SmartX为何能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超融合在新基建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又将如何助力新基建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进程?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SmartX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徐文豪。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理解今年提出的新基建?

徐文豪:“新基建”其实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已经公开的文件看,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融合和创新三大类的基础设施。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围绕5G、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这类新技术生成的软硬件技术;融合基础设施则是建立在这些新技术基础上,由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而形成,比如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研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

我觉得三者间更多是互补关系,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基础,像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为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活力。而像5G在内的通信新技术,以及数据中心在内的算力新技术,又为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了基础。

不过,跟传统数据中心和4G通信技术不一样,新基建的数据中心已经开始将范围从中心机房扩展到边缘,这也让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起来了。另外,除了基础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将成为新基建的标配。

《中国经营报》:作为新型 IT 基础架构,超融合将在新基建中如何发挥作用?

徐文豪:可以说,超融合架构已经成为现代数据中心最具影响力的方向之一。Gartner也在最新报告中,多次强调了超融合架构在未来数据中心中的重要性。概括地看,我认为超融合未来在新基建起到的作用有三点。

一是超融合架构会成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基建的三个大方向中,数据中心的相关技术属于最基础的算力基础设施,为整个新基建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而传统数据中心不仅架构复杂、不易于维护,而且可扩展性差,总拥有成本高,无法满足支撑新基建业务需求。而超融合架构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超融合架构能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提供计算和高效的存储。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不仅大数据中心直接属于数据中心部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也都需要高效的计算和存储架构。

三是超融合架构能有效满足新基建对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新基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大意义在于其将全面加速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民生各个领域,这肯定也将加速用户的 IT 转型需求,而超融合就是最适合的架构之一。

超融合崛起源自企业上云需求

《中国经营报》:SmartX不仅在疫情期间保持了营收高速增长,还拿到了2亿元的新融资,在你看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徐文豪:对于投资人而言,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公司所覆盖的市场空间,以及未来增长趋势。从市场空间来看,云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而未来这一市场将是千亿级规模的。超融合从诞生之日便广受欢迎,近3年发展下来应用场景也变得更加丰富。

从产品和技术的趋势来看,随着企业数字化和云化转型进程加快,传统IT架构在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满足业务创新和增长的需求。以亚马逊、BAT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都是基于标准通用服务器,通过软件定义技术向客户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

而超融合的架构,不仅具备互联网数据中心架构基因,还具备弹性扩展、稳定可靠、高性能、易部署易维护等一系列特性。通过超融合架构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底层支撑,是企业向云转型的理想选择。

这些因素决定了投资人会看好超融合赛道与SmartX的成长空间。

另外,在新基建和信创背景下,在核心组件上真正做到自主研发还是很重要的,SmartX自主研发的技术就是为了打破这一瓶颈,而且目前已经历经3年以上的生产环境检验,在与国外一线厂商竞争中不断取胜。这也是SmartX会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经营报》:近几年涉足超融合的厂商很多,但唯独SmartX最终在金融关键场景取得突破,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文豪:SmartX的竞争力来自多个方面。与国内大多数选择开源路径的厂商不同,我们在超融合核心组件上真正做到了自主研发,具备了高性能、高稳定性这些独特优势。同时,我们的解决方案在开放性和性能上是业界领先的。

另外,我们从对IT基础架构要求最为严苛的金融行业开始拓展,服务多个金融细分领域的头部客户,而我们的产品也真正地应用到了生产环境,可靠性历经检验。基于客户最严苛的要求和生产环境部署反馈,团队不断地打磨产品和技术,并扩展与业内一线厂商的合作,引入领先科技交付一流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例如在金融行业交易业务中,低延迟的快速响应是非常有必要的。前段时间我们和英特尔合作推出的超低延迟超融合一体机,便是专门针对这种核心场景打造的。我们的产品在具备更及时快速的服务响应能力上,还为用户打造了销售、服务和研发体系,建立了7×24小时全时段以及360度闭环服务。另外,我们和芯片、服务器、网络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厂商都构建了良好的本地生态。

聚焦自主研发与核心场景突破

《中国经营报》:很多 IT 基础架构厂商,其实都在提支持新基建,在你看来,支持新基建的关键是什么?企业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在信创政策背景下支持好新基建?

徐文豪:毫无疑问,新基建为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IDC预测,新基建的每个方向都至少会带来千亿级别的市场投资。而要真正地参与其中并把握住机遇,我认为企业还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新基建不仅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参与其中的核心厂商更应避免新瓶装老酒,而是要在深刻理解产业的基础上,采用业界领先的技术架构,并从新基建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创新。

二是核心组件自主研发。在新基建相关政策中,除了强调提供高速的连接能力与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通过新基建,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这对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意义非常大。

三是真正支持核心场景。除了核心模块的自主研发外,就是通过专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应用在核心业务场景上,获得用户信赖,让产品既符合信创要求,又真正具备支撑新基建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信创产业包括从云计算、软件、硬件、安全等方面推进和提倡行业的创新发展。超融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SmartX目前有哪些布局?

徐文豪:超融合作为企业云化的新型解决方案,对信创数据中心和私有云的落地有重要意义。这个架构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并缩短了产品成熟周期,让产品更快速地从可用变为好用。

SmartX在信创方面的布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坚持核心组件投入研发重点突破,确保在核心上的技术把控。同时,在生态上充分和鲲鹏、海光等国内芯片及硬件厂商进行适配和优化,打造信创云完整生态,加速整体解决方案落地。

第二,加速推进相关方案在行业关键场景的落地。目前,SmartX基于鲲鹏、海光硬件平台的信创金融云联合解决方案已经分别在头部券商和大型国有银行落地并承载生产业务。

以上工作,都保证了金融等行业用户可以更加平滑的同时实现云化转型和信创转型。

深度 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随着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一时之间也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指南。相关文件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落脚点和发展目标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持续性突破,加速自主研发。

在这一背景下,超融合成为核心技术加速创新的突破性领域之一。近年来,在传统IT架构下,企业业务面临采购部署周期长、管理运维复杂、系统成本持续攀升、无法满足业务快速扩展需求等难题,而在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下,企业加快了迈向云的脚步,这对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能、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安全可靠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超融合的独特价值正好得以充分展现。

正因如此,在国内私有云大面积普及的年,超融合也迎来了新“风口”。凭借自主研发与不断创新,以SmartX为代表的中国超融合厂商脱颖而出,已经可以与全球一线厂商比肩而立。

在与徐文豪的对话中,记者对两点印象深刻:一是不采用“拿来主义”,而是从创立之初就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二是认准金融行业为突破口,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打破国外厂商长期垄断,赢得国内金融行业客户信任,在中国市场成为占有率排名前三。

认准市场方向,坚持自主创新,这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像SmartX这样在中国超融合市场实现领先的前提,更是打牢新基建“数字底座”的关键。重视新基建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和市场落地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更有助于在国际竞争中真正赢得发展主动权。回首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程,从1G到5G,正是得益于编码技术、基带芯片、核心元器件等方面的基础性突破,从一无所有逐渐实现了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转变。而这正是核心技术的价值所在。

中国ICT产业已经经历了精进的十年时光,从互联网、5G、云计算、AI到万物互联技术全面加速发展,其中中国厂商在超融合领域的崛起正是这美好十年的一部分。但面对全球科技单边主义渐起的严峻形势,新基建再次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加强对软硬件、底层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有自主创新力度,筑牢“地基”,更好地释放新基建红利,保持中国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再造中国科技产业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1.超融合将在新基建中如何发挥作用?

一是超融合架构会成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基建的三个大方向中,数据中心的相关技术属于最基础的算力基础设施,为整个新基建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而传统数据中心不仅架构复杂、不易于维护,而且可扩展性差,总拥有成本高,无法满足支撑新基建业务需求。而超融合架构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超融合架构能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提供计算和高效的存储。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不仅大数据中心直接属于数据中心部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也都需要高效的计算和存储架构。

三是超融合架构能有效满足新基建对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新基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大意义在于其将全面加速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民生各个领域,这肯定也将加速用户的 IT 转型需求,而超融合就是最适合的架构之一。

2. SmartX最终在金融关键场景取得突破,主要原因是什么?

SmartX的竞争力来自多个方面。与国内大多数选择开源路径的厂商不同,我们在超融合核心组件上真正做到了自主研发,具备了高性能、高稳定性这些独特优势。同时,我们的解决方案在开放性和性能上是业界领先的。

另外,我们从对IT基础架构要求最为严苛的金融行业开始拓展,服务多个金融细分领域的头部客户,而我们的产品也真正地应用到了生产环境,可靠性历经检验。基于客户最严苛的要求和生产环境部署反馈,团队不断地打磨产品和技术,并扩展与业内一线厂商的合作,引入领先科技交付一流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例如在金融行业交易业务中,低延迟的快速响应是非常有必要的。前段时间我们和英特尔合作推出的超低延迟超融合一体机,便是专门针对这种核心场景打造的。我们的产品在具备更及时快速的服务响应能力上,还为用户打造了销售、服务和研发体系,建立了7×24小时全时段以及360度闭环服务。另外,我们和芯片、服务器、网络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厂商都构建了良好的本地生态。

徐文豪,现任SmartX联合创始人兼 CEO。徐文豪拥有清华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计算机系双硕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Xen 发明人 Andrew Warfield,专注于虚拟化和云计算领域。

在创立SmartX之前,徐文豪曾就职于Nimbula和VMware。随着全球虚拟化市场的成熟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徐文豪看到存储已经成为传统数据中心的瓶颈,但市场非常缺乏满足需求的新型存储产品以及架构,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更让他看到了新型IT基础架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徐文豪于2013年回国,与清华大学的师兄弟张凯(现任SmartX CTO)、王弘毅(现任SmartX COO)共同创办了SmartX, 专注以超融合为代表的新一代IT基础设施相关技术领域。

}


· 超过4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随着近几年我国云计算产业日益发展,云计算已经进入到千行百业中。而在全面上云的大趋势下,信创产业也开启了“上云”旅程。去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更是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明确的指示和方向指引。在这一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信创产业将加速上云,而信创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InfoQ 采访了云轴科技 ZStack 信创产品部总经理许佳珺,和他聊了聊信创云,以及 ZStack 信创云平台的技术实践。云轴科技 ZStack 是一家由阿里云、中国电信战略投资并战略合作的云计算公司,作为自主创新的开源云引擎,ZStack 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和 VMware、OpenStack 等并行的独立云计算路线,拥有自研云平台、超融合一体机、边缘计算一体机、多云管理、容器等多项产品,并支持“一云、多芯、多 OS”的异构信创。

增速迅猛,信创云将成为未来中国云市场的主要形态之一

云计算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的推动“引擎”之一。在数字化时代,“上云”早已成为千行百业的战略选择。而在几朵云中,信创云也在加速落地。

在许佳珺看来,任何产品生态和概念都具有时代特征,信创云也是如此。就目前而言,应当一分为二地来看信创云:

  • 其一,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大的特点是要基于国内一些行业的特征及需求,做功能和方案上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做技术套用,并且要做到国产化,自主开发;
  • 其二,从产品形态和部署方式上来讲,有各种各样的云,如果把信创和云的需求结合起来会发现,目前信创云的整体发展还达不到其他信创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水平,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基于国外的一套基础方案再去做,比较落后。

基于这些特点,许佳珺认为,信创云的建设一定是基于一些特定业务、场景,做的带有一定探索和验证性质的建设部署,并且更多是从中小规模开始试点

“简单来说,我理解的信创云就是国产化、自主开发的,同时可以针对于国内信创行业的场景和特点有所创新,能够迭代快速部署的一个云平台软件。”许佳珺总结道。

事实上,信创云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 2017 年,信创云这一概念就已开始萌芽。当时,已有政企用户有了信创云建设需求,希望在国产化硬件上搭建起云平台。随着近几年政策加持和产业发展,企业对信创云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并且对信创云的建设也逐步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目前信创云处于发展中期阶段,信创企业上云也是大势所趋。”许佳珺表示,传统企业大约从 2010 年开始逐步将业务迁移到云上,目前,国内大部分大中型企业的九成业务都是部署在云端,从资源管理、软件成本、业务能效等多个角度来看,企业上云带来了诸多收益。这也为信创用户上云带来了参考。

具体而言,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信创云诉求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并且对信创云厂商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类是有信创建设基础的企业,这类企业过去普遍没有将自身的业务部署在云上,现在基于业务需求有了上云的诉求。这类企业清楚如何建设符合信创标准的机房,如何做人员管理,以及如何基于物理服务器做部署和建设,等等。但对于上云之后如何建设网络、划分资源、高效部署等,通常是不清楚的。这就要求信创云厂商需要为其提供具体的、针对行业的上云方案。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这类企业的部分业务通常已经部署在云上,现在需要建设一个符合信创标准的云,并对底层操作系统、芯片以及数据库都有明确的要求。此外,现有的已经部署在云端的业务,可能也存在迁移的诉求。这就要求信创云厂商需要将软硬件基于通用的一些应用场景业务去做性能对比,从而帮助企业找到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软硬件。

许佳珺表示,企业上云必然会根据行业的不同,基于自身业务属性,分批次地逐步上云。“比如政府、金融等行业客户有迫切上云的需求,但像医疗、教育等行业上云需求会相对弱一些。这也是市场结合政策双重导向的一个过程。”

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年信创云占云市场份额的 10%~12%,虽然占比不大但增速迅猛,预计于 2025 年占据 25%~30% 的市场份额,将会是未来中国云市场的主要形态之一。

市场对信创云的需求增速迅猛,这在给信创云厂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做到自主创新,并且基于国内业务场景来做解决方案,照搬国外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还需要把整个生态市场和客户的信心建立起来。云轴科技 ZStack 也会和很多生态厂商进行合作,来提高性能。比如之前就跟麒麟、鲲鹏等生态伙伴合作,一起做基于信创云场景下的性能调优。”

ZStack 信创云平台的技术实践

据介绍,ZStack 信创云平台的研发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 2015 - 2017 年主要是打下技术地基。团队开始进行云平台核心功能的完全自主研发,不基于任何开源云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拥有高自主代码率,并将云平台的核心引擎代码开源。(项目地址:)
  • 2017 - 2020 年主要做云平台的信创生态体系适配,对底层硬件以及上层的软件进行适配。
  • 2020 年至今,主要做产品创新。针对信创的一些专用场景,去做相应的调研和优化,不断迭代产品。

“第一个阶段更多是做内循环的事情,在公司内部做云平台的自主研发。第二、三阶段更多是走出去,和国内不同的厂商去做交流,攻克国内业务场景下出现的技术问题。”许佳珺表示,在对软硬件进行适配时,一般而言,在对上层软件进行适配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在对底层硬件进行适配时,需要和硬件企业进行包括技术、生态、产品规划等方面的密切交流。

目前,ZStack 信创云已经与超过 100 款信创软硬件产品完成适配,这其中包括与飞腾、龙芯、鲲鹏、海光、兆芯、申威 6 大主流信创芯片完成适配,以及与麒麟软件、统信软件、华为欧拉等主流信创操作系统均完成适配。

此外,云轴科技 ZStack 在芯片、操作系统、虚拟化、安全、备份等核心组件上更是加大技术投入,探索针对信创场景的新功能,优化信创硬件下云平台的性能,提供更完善的信创一体化解决方案。

其中,性能方面,2021 年云轴科技 ZStack 与鲲鹏、麒麟进行了联合攻关刷新了两项 SPEC Cloud 测试记录:在相同硬件规模情况下,性能提升至 40.5 ,可扩展性提升至 93.4% 。最适合高性能 NoSQL 数据库、大数据运算等 IO 密集型、计算密集型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云轴科技 ZStack 与麒麟软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首推以银河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 V10 为安全云基座的信创云平台——麒麟软件 &ZStack 信创云。

麒麟软件 &ZStack 信创云可以屏蔽底层基础设施的架构差异,支持多种异构资源统一管理,并增加了对各类硬件资源池的共享支持,降低用户使用信创云的技术门槛和部署成本,做到自主创新操作系统+云平台的开箱即用。同时,麒麟软件 &ZStack 信创云利用资源池中不同硬件的特性,从操作系统及云平台层面进行了深度优化,使得用户能够在云计算场景下获得良好的性能体验。

此外,在异构领域,2021 年龙芯中科基于 LoongArch 自主指令系统打造了一款服务器专用芯片龙芯 3C5000L,这颗芯片单片 16 核,支持 2 路-16 路互连,并且与龙芯中科此前体系架构打造的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 ZStack 信创云平台重新对其做适配。

“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并且难度很大。因为云和虚拟化对底层指令集的依赖是非常大的,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部分。”许佳珺介绍道。

2021 年 8 月,云轴科技 ZStack 与龙芯中科完成了基于龙芯 3C5000L 平台的兼容适配。测试结果表明,龙芯 3C5000L 服务器产品与 ZStack 信创云平台能够达到通用兼容性要求及性能、可靠性要求。ZStack 信创云平台也成为首批与 LoongArch 龙芯架构适配的云平台。

“总的来说,在信创这个大环境下,对于不管是我们还是其他企业,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好信创生态,共同发展。而生态要想长足发展,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其他底层技术,是需要大家一起参与进来的。”

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ZStack 信创云平台在技术上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新裸金属解决方案、异构信创云解决方案以及容器云解决方案。

“裸金属本身不是什么特殊的技术,并且在很多业务场景下都得到了应用。但原有裸金属存在的一个局限就是,它的安装部署在网络应用方面会有限制,比如你要申请一个裸金属的资源,可能需要等待 30 分钟。如果底层硬件性能比较差的话,等待时间会更长。”

许佳珺表示,在传统裸金属场景下,采用的是扁平网络搭建,所有网络设备都是直接共享的。但对于一些复杂场景的应用,比如防火墙、负载均衡等,会存在较大的限制。“这是老裸金属非常大的一个弊端,并且这些弊端在信创场景下会被扩大几倍。”

ZStack 新裸金属服务则剔除了虚拟化损耗,能使物理机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全部用于应用本身,与此同时,物理机的存储、网络资源与云平台完全互通,即对于云主机的诸如快照、备份、高可用、安全组、负载均衡、租户工单审批等操作与服务可全部应用于物理机。

在信创场景中,新裸金属服务所提供的功能与特性可以兼容任意 CPU 架构的信创服务器,使得应用程序能够充分利用信创服务器的计算、存储、网络性能,且对于运维与管理来说其体验与云主机一致,大大拓展了信创云的基础设施能力。

此外在传统场景中,企业普遍采用 x86 体系架构,但在信创场景下,企业通常不会选择单一体系架构路线。“企业在搭建业务时通常会选择两到三条路线。像国内主流 CPU 芯片有六款,又有麒麟、统信这两大操作系统,开源操作系统还有 openEuler、龙蜥,芯片+操作系统产生的组合会非常多。”

许佳珺表示,企业在实际部署业务时,经常遇到的一个痛点是,如果基于企业这两三种不同的方案去部署云,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云的部署底层涉及到存储、网络等一系列服务,如果这些服务都是独立搭建的话,会非常冗余,因此需要异构方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做适配。”

ZStack 异构信创云解决方案就是将操作系统、底层芯片架构的服务器搭建在一套云平台下面,通过一套云平台管理多个不同芯片架构的计算资源,同时可以共享底层存储网络资源,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云平台管理和使用效率。

容器云解决方案则是基于 Docker 容器技术,支持 Docker 官方的 Swarm 容器编排引擎和 Kubernetes 容器编排引擎。依托于容器天然的优势和丰富的容器调度和编排机制,解决企业生产环境汇总的基础设施云化、应用部署简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等难题。

目前而言,无论是底层基础软硬件,如芯片、操作系统、存储、网络设备等,还是上层应用软件,都聚集了非常多的参与者,发展呈现多极化形态。许佳珺认为,未来几年,这一赛道的发展将会呈收敛形态,软硬件厂商数量都将会缩减。“信创云厂商数量也会减少,但是信创云的标准和功能会逐步实现统一。”

此外,许佳珺预测未来云的形态也将进一步细化。“目前大家更多是以一些通用方案的探索为主,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像信创云这种带有行业属性,甚至是特定场景化的云。”

了解更多软件开发与相关领域知识,点击访问 InfoQ 官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服务厂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