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佛教毁灭了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_百度知道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佛教在印度没落,大体上有下面几个原因: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会负担.那么,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著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对&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没落的主要原因.
采纳率:3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佛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通灵佛教网&||||||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第七讲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智敏上师& 讲授第七讲我们把印度佛教史上的四次结集基本上都讲了。那么它的特征,第一次是迦叶尊者带头的;第二次是耶舍比丘;第三次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南传的,一个是北传的,我们这里写的是用南传的一个说法,带头的是目连子帝须,主要的辩论是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第四次结集,这个三藏,单是的三藏,不是总的。所以说这四次都有它特殊的地方。的分裂下边,我们开始要讲他们怎么分。资料依靠的是《异部宗轮论》,这个资料我们有了;《论事》是南传的,我们没有;清辨、律天等等的著作,我们现在的资料都没有;所以说唯一参考的就是《异部宗轮论》。请大家今天就把《异部宗轮论》带上,在可以参考的地方我们就翻过去看一看。根据吕澄的资料,他是大概这样子说。这个分法说得有好多样,吕澄他是这样子分析,其他的书有其他的分法。那么我们这里,因为这个如何分部,我们认为不是一个重要事情。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这一次主要是为《俱舍》开路。那么跟《俱舍》有关的跟经部我们是重点,后边的瑜伽中观是带头知道一点,以后学瑜伽中观心里有个数。那么至于它里边怎么分,怎么样子分了多少,这个各方面的资料里都有稍稍的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很多,我们不去考证这些了。和的分裂下面我们看,&最初分裂是和,争执的内容是对佛说的解释方法和看法上有根本分歧,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大众部则主张&一说&的态度,认为对佛说要全部肯定。&那么这个&一说&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一边,偏了一边的说法,具体的我们等一下举例。&由于这种差别,上座部就被称为&分别说部&,大众部被称为&一说部&。&rdquo一说部就是说,我们根据《异部宗轮论》的一些内容,大众部的说法就是凡是如来说的话都是转*轮,佛一个声音可以说一切法,佛说的没有一个不合说法的道理的,佛所说的经都是了义的&&都是极端的说法。那么上座部的说佛说的经有的是了义,有的是不了义,佛说的话有的是说法,有的就是一般性世间的话,那么佛说的不是一个音就能说一切法,等等,这个里边有差别,所以说一个叫&一说部&,一个叫&分别说部&。那么这个里边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一说部,他就是说这一部,认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没有实体的,只有假名安立。名就是说话的说,嘴里说的是说,心里想的就是名,那么名就是说。它一切都是假,所以叫一说,它说一切法都是假名,唯一都是假名,没有体的,就叫一说,都是假名,都是名,说就是名,叫一说部。这个我们可以看《异部宗轮论》,大家带了,卷中的第二页,翻到中间的那一篇,第一页的后头,大众部分,一开始分了三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就在这一页的最后两行。第一,一说部,这一部说世间出世法,都是没有实体的,只有假名&&名就是说,摆在嘴里就是说,摆在心上就是名,名就是概念&&他的意思说一切法都是一个假名,没有实体可得,那么这样子叫一说部,《异部宗轮论》解释的一说部的意思是这样子。那么根据他的资料,佛说的法都是作为一个绝对的说法,全部肯定,这个意思《异部宗轮论》也有,我们后头会看到。这样一开始分二部。上座部对佛的法有分析地对待地看,有的是转*轮,有的话不是转*轮,有的说的法是了义的,有的不了义的。大众部(一说部)他们就认为佛说的法都是了义的,佛说一句话都是转*轮,以绝对的态度来看。这就是叫一说部,一个叫分别说部,这是最初的两部。部派第二次分裂&部派第二次分裂是开始于犊子、化地之争&,就是犊子部跟化地部两个争论。争论的重点主要内容是以佛的道理来说是不是有补特伽罗的问题。我们知道犊子部在佛教里边是特别的一部,它主张补特伽罗是有的,有这么个东西。一切部派都认为补特伽罗是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人空),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犊子部就认为有一个不可说的我,那么这个问题的分歧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分裂。我们可以看旁边那个表,这个表也是根据他的解释来写的,其他的样子也很多:原始佛教是一味的,没有分部派;第一次分部派上座部跟大众部&&一个一说部,一个分别说部,就是对佛的经的解释和看法有两分歧,一个是一说、一个是分别说。这个箭头就是表示它们有矛盾&&分部派的原因。从这个时候开始分两派,两部。那么上座部里边,犊子部跟化地部,本来上座部是一个部,但是因为化地部跟犊子部因为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产生争论,又分了两个部,犊子跟化地。下面我们看文,&后来化地部分遣许多大德到各地弘扬&,化地部是上座的根本,就是把犊子部分开之后,上座部原来继承下来的,就是化地部。它就派了很多的大德高僧到各地去弘法,每到一处就自成一派。其中分派到西北印度迦湿弥罗犍陀罗一带的,成立了说一切有部;到中印度到西印度的成了法藏部;传到雪山(尼泊尔一带)的,成立了雪山部。我们看那个表里边,化地部它又分了,分了说一切有部,这是在迦湿弥罗犍陀罗一带的,时间久了,他们自成一部。那么化地部跟说一切有部有个箭头,他们为什么分出去?因为有争论。那么派到雪山的成了雪山部。在中印度的成了法藏部,法藏部就是昙无德部,法就是达磨(Dharma)嘛,就是昙,我们的四分律就是昙无德部,所以说昙无德部对我们汉地来说有特别的关系,我们的法流,就是戒律,是昙无德部来的。那么昙无德部又跟南传的上座部有很近的关系,所以说我们昙无德部跟斯里兰卡那一带的基本上原来是一个源头的。那么雪山部,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说一切有部为什么要分出来呢?跟原来的化地部他们也是有矛盾,针锋相对,对某些问题有矛盾的,前者采取一说的态度,后者主张分别说。那么一切有部跟原来的化地部,他们为什么分出去呢?也是他们的见有矛盾,那么就分了两部,一切有部同意一说的态度,就是三世法一切都是有的;而化地部认为现在是有的,过去未来没有的,反正这一些里边有分歧,那么又分出一切有部来。再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一切有部跟化地部的分歧,还有一个其他的分歧,就是一切有部弘法以论藏&&阿毗达磨为主,经、律是摆到后边,这是辅助的;而上座部一向都是以经为主,以论跟律是辅助的,这个地方,弘法的一个方式也有不同,一切有部它是着重于论的,很讲这个理智的,所以说这个方法跟那个态度都有不一样,最后两个就分开来了。雪山部跟大众部是混同的,雪山部分出去之后。雪山部是怎么呢?根据&&helli(8A开始)他们这个地方,一切有部分出去之后&&一切有部他们用论藏弘法,讲道理讲得很精密,说服力也大,信徒非常多,他们的势力&&整个的这个地方都是他们的势力了。那么原来的上座部站不住脚呢,就往南边走,往雪山那一方面退过去,所以成了雪山部。雪山部他们成立了以后,开始&&当然他们原来是上座部,但是慢慢慢慢地里边他们后来的弟子们对原来的这个大众部的一些说法也有一些改变了,那么跟大众部反而有很多地方是相同了,所以说雪山部与大众部是混同的。这里我们看表上,你们没有写,在雪山跟大众部的中间,有一个虚线&&要画一个虚线,虚线就是表示他们的主张是相同的,雪山部有很多地方跟大众部反而相同了。这是又分了个雪山部。&化地部分遣到南印度制多山的&,化地部他们分到制多山的,又成了一个&&它本来一部,制多山一部,后来发展到&&里边有意见分歧,有西山部、北山部。就是他们本来是制多部,因为他们讨论大天的问题,意见不同,那么一部分他们住到这个制多山的西边去了,叫西山部、西山住部;一部分呢,他们跟制多部也不同,跟西山部也不同,意见不同,他们住到制多山的北面去了,那么另成一部,叫北山住部。这一些在印度佛教史上叫案达派,因为那个地方就是案达罗的地方,就都叫案达派。这三部就是,本来是从上座部分出去,但是后来成了大众部了。&这两部与法藏部是尖锐对立的&,这两部,就是西山部、北山部,跟法藏部有矛盾&&这个中间一条线就是他们有争论。争论的内容,中心是供养制多&&这个&制多&我们想改一下,改&窣堵波&(就是一个穴下边一个兵卒的卒,堵就是土旁一个之乎者也的者,波就是水波的波)。这个词&窣堵波&就是佛塔,制多也是佛塔,一般地说,制多是没有舍利的佛塔,而窣堵波是供养舍利的佛塔,根据《异部宗轮论》是窣堵波,那么他这个制多可能是依据其他的论典的,我们这里不妨就改&窣堵波&。他们法藏部跟这二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他们认为&&法藏部认为供养佛的舍利塔,有极大的福报,因为就是佛的舍利,它的功德极大;而西山部、北山部他们认为供养舍利塔,得的果不太大,为什么?因为这个舍利是无情,它不能受供养,你说供养佛,佛就吃了东西,他吃下去了,那个得到福报,那供养舍利它吃也吃不了,享受也不享受的,那么这样子他的福报就要稍微的略略的要小一点,不是说没有,就是没有那么大。对于这一个问题,他们辩论的结果成了&&分了,对立了,那么他们里边有矛盾,这时西山部、北山部跟上座部法藏部有矛盾,所以他们后来成了大众部。犊子部的分裂那么犊子部,就是上座部不是有个犊子部嘛,跟化地部分出来的,它后头也分了四部:一个叫正量部,一个叫贤胄部,法上部,密林部。他们为什么分?这个《异部宗轮论》讲的有。他们,就是本来犊子部依据的论典是舍利弗的《毗昙》&&《舍利弗阿毗达磨》,这本书我们现在翻的有,这个藏经里有。那么里边有一个颂,因为这个颂很简单,那么他们要解释这个颂呢,用经的意思来补充。但是他们对解释这个颂,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以这个样子的经的意思来解,有的说以那个样子解。结果有四个方法解释,不同的四个观点最后就分了四部。先是正量跟贤胄的对立,后来正量成了犊子部的代表,它也取犊子部的本来说。那就是说犊子部分了四部之后,犊子部本身就变了四个了,而真正正统的继承犊子部的就是正量部,他的主张就是犊子部本部的主张,那么其他的呢,有点偏了,那么成了另外四部。犊子部,我们先讲一下,犊子部它的部主是&&舍利弗的弟子有个叫罗睺罗,罗睺罗的弟子叫犊子,就是舍利弗的第三代的弟子。它为什么叫?&&他的犊子这个名字就是一个他们族的,他们这一族叫犊子,那么他,犊子的弟子那个部就叫犊子部。正量部,他们这一部要判定这个是对,这个是不对,他们要所安立的一定要肯定它,一点没有错误的,才肯承认它,叫正量,量就是判别是非的一个标准,他们是依正量的。那么贤胄呢,贤胄部,它的部主名字叫贤,胄就是它的后裔的意思,是叫贤的一个的弟子,那么叫贤胄部。还有一个叫密林山部,根据地方安名的。这一部我们可以看他们为什么要分四部,他们就是解释一个问题,解释《舍利弗毗昙》里边的一个颂。这个颂《异部宗轮论》有,我们等一下看一看。它的颂就是&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这个我们翻读《异部宗轮论》,在下卷的第十六页,卷下十六页前边第五行一个颂:&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这个颂是《舍利弗毗昙》里边有,因为这个颂没有广解,那么他们以经上的意思来解这个颂,就有四个不同的解释。下边四个不同它标出来的,我们看下去。&法上等四部执义别四释一颂&,就是这个颂,他们把它分成了四个解释,义就是释义。那么第一个解释:中有退、住、进&&阿罗汉里边有退的;有住的,安住不动的;也有往前进的,利根的。它说第一句第二句这是说退的阿罗汉;第三句是住的阿罗汉,不退的;那么第四句呢,进的阿罗汉,更往上进的。这是第一种讲法,它说这个颂是讲三种阿罗汉,两句讲退的,第三句讲住的,第四句是讲进的。那么这是第一个说法,分了一部。第二个,他们认为,这个不是单讲阿罗汉,是三乘无学。&二三乘无学&,这不是单讲阿罗汉,讲三乘,菩萨、佛都包在里边。开始两句是说的阿罗汉,第三句说的是独觉,第四句说的是佛。这是解释不一样,它说前面两句有退的什么的,是阿罗汉的问题,这个不退的就是独觉,那么往上进的是佛,这个也是解释不一样了。那么第三种解释又不一样,它认为四果&&我们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里边有六个样子:第一、解脱就是预流果;第二、是家家,就是二果向,还没到二果;第三、是一来果;第四、是一间,三果向,三果还没到;第五,是不还果,不还就是第三果;第六,是阿罗汉。那么它把四果分了六种。那么它说怎么解释呢?第一句里边的&更堕&,是指的第二种,就是讲的家家,因为家家,还要到人天生几次,他们叫&更堕&;第二&堕由贪&是第四种,一间,一间还有一辈子,他就要证阿罗汉或者证三果的,那么这一辈子他贪还没有断完,断完了就证阿罗汉或者证三果,所以说这个是指第二;&复还&,就是第二句的最后二个字&复还&呢,是第三种,一来果,一来果是一来人间,一来天上,最后再这个欲界不来了,那么是&复还&,还要来一次;第三句就是&获安喜所乐&,这第三句是第五种人&&不还果;那么第四句是指的第六个,就是说阿罗汉。它把这四句解成六种果,也是一个讲法。那么最后第四种的解释,他说这四句讲的是六种阿罗汉。这六种阿罗汉《俱舍论》里边讲得有:第一个,退&&这个六种阿罗汉你们可以点一下:退是一种,思是一种,护是一种,住是一种,堪达是一种,不动是一种。那么什么叫退?碰到一些缘,这个他要退的&&我们这里说明,阿罗汉退果决定不会命终,永远退了又堕入三界,不会;他退了之后马上又会恢复的&&因为这是钝根,他碰到某些特别的因缘会退一下。第二种思法,某一些人,他也是钝根,他因为怕退,经常要想自己自杀,那么这又是另外一种。第三种护法,保护,保护法呢,他比前面那个进一层,他,阿罗汉果,自己有办法保护,不使它退。第四种安住,住就是安住,安住,这一些的阿罗汉比前面更好一点,他没有特殊的因缘不会退的,即使不防护也不会退。第五种,堪达,堪达就是说他能够练根,练钝根,练成利根。这五种都是钝根,但是堪达是钝根当中最高的一类,他可以&&他欢喜练根,欢喜修,修练根,可以很快地达到第六种&&不动,不动就是利根阿罗汉,不会退。那么它说这四句是解释六个阿罗汉,已解脱就是第一句,指的是第二个的,思,思的阿罗汉。更堕是第一个,退,要退的,更堕;堕由贪是第三种,就是说能护,他因为知道贪可以保护住不贪;复还是第四种,住;第三句是第五种,堪达;第四句呢第六种,利根阿罗汉,这就是把这一句他们有四种的讲法&&当然这六种阿罗汉我们《俱舍》要广讲,现在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不一定要弄得很仔细&&就是阿罗汉里边有钝根利根一层一层上去,那么就把这一个颂以这六种阿罗汉来解。所以这一个颂,因为这个原文是很略,那么解释它就成了四个样子的解释,因为四个样子的解释互相争论,那么就成了四部,这是犊子部划了这么四部。大众部的分裂在大众部里边也有分裂&&那么这里的,这一段他说大众部分裂,他的依据我们是没有看到,姑且照他念了。到底是怎么样子,以后我们有参考资料的时候还要考证一下。因为现在人做的东西,我们不敢说一定是十分地可靠,总之要把它依据找出来才放心得下。在大众部方面也有分裂,第一是鸡胤部,以佛所说的法都是出世的,所以也叫&说出世部&;那么说假部跟它相反的,不以为然,认为佛说的法应该分别对待,某些法是说出世的,某一些不一定,那么这样子大众部里边又分了几部。这个里边我们看一看这个,《异部宗轮论》,鸡胤部。鸡胤部在《异部宗轮论》的哪一篇呢,在大众部里边分的,卷中的,第三部,十三页。这里十三页没有讲,它讲的是它的&本宗同义者&。那么鸡胤部我们简单说一下。他这个部族,他的族姓是从&&他们前面是这样子的,他们的传说,就说以前最早婆罗门的姓里边有这么一个姓叫鸡胤&&他们的传说是古代有一个仙,他修道的时候起了烦恼,跟一个鸡去做了不净的事情,那么生了孩子,以后的他的子孙就叫这个鸡胤&&胤就是后代的意思,那么这当然是古代的传说,就是他们有这么一个姓就完了。他们这一部专门是弘阿毗达磨的,对经律是比较不那么重视。那么还有是这个说出世部(说出世部是在,这个都在前头,在卷中的第一页,翻过来),第一是一说部,第二是说出世部,第三是鸡胤部。那么我们先看,什么叫一说部(这第一页翻过来,倒数第二行)。一,一说部,这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它的意思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所以叫一说。&他跟&本旨&&&就是原来上座部的意思有违背了,所以它分出一部叫一说部,大众部的,中间叫一说部。第二个,说出世部(第二页的第四行),&此部明世间烦恼从颠倒起,此复生业,从业生果,世间之法既颠倒生,颠倒不实&,所以世间法是假名,都是假的,没有实体的,而出世法不是颠倒的,不是颠倒起的,修的道跟修道所得的果都是实在有的。&唯此是实,世间皆假&,凡是世间的都是假的,而出世的是真的。所以,他们立个名字叫说出世部,这是部派因为它们的宗旨标出来。那么下边再翻过去(第二页的第一行),就是鸡胤部,&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这是婆罗门的一个族,这些传说跟我们古代的传说一样,不一定可靠。那么就是还有个叫鸡胤的一个族,婆罗门中仙人的种姓,他是一个&&好了,这是一个附注讲了。609被浏览209,424分享邀请回答121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9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