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入伍女兵说:为什么我不喜欢《芳华草原女兵》

视频:《芳华》女兵洗澡的这段拍的太美了!
&gtTOP--其他严歌苓新作《芳华》“致青春” 冯小刚同名电影已杀青_新浪读书_新浪网
严歌苓新作《芳华》“致青春” 冯小刚同名电影已杀青
多产作家严歌苓又出新作《芳华》(摄影:周鹏)
  近日,多产作家严歌苓又出新作,其带有个人自传色彩的最新长篇《芳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小刚执导的同名电影已经杀青,将在今年10月上映。
  “致青春”:严歌苓的《芳华》
  在军队待了13年,从1971年12岁入伍一直到25岁部队裁军退伍,整整跳了八年舞,从军经历伴随了严歌苓整个的青春年华。当她后来成为了一个作家,这段经历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白麻雀》《爱犬颗勒》,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但多是以一个作家的客观视角来为那个时代的军人塑像。而她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芳华》则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是以第一人称描写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隐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的内景中发生的故事。
《芳华》  严歌苓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少年男女从大江南北挑选出来,进入某部队文工团,担负军队文艺宣传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在这个团队里朝夕相处,她们才艺不同、性情各异,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严格的军纪和单调的训练中,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她们命运的流转变迁,而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是她们身边“好人”男兵刘峰,一个平凡不起眼的人物,却最终在四位女兵心中雕刻出最深刻的印痕。这是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中最直接地倾情赞美男主人公的一部作品,饱含了作者代表自己以及同代人对当年的愚昧、浅薄深深的忏悔。
  《芳华》的写作与严歌苓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笔墨灵动活泼,细节鲜活、生动,关于跳舞、兵营等诸多细节都来源于十几年刻骨铭心的军旅生活记忆。《芳华》涵盖了严歌苓的青春与成长期,她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经历,笔端蕴含了饱满的情感。青春荷尔蒙冲动下的少男少女的懵懂激情,由激情犯下的过错,由过错生出的懊悔,还有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种种,构成了《芳华》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今天的作者严歌苓与当时的小女兵萧穗子在作品里构成了时空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关系,重新呈现了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生命的恣肆与人性的层次以及时代的的特征构成了《芳华》繁复的调性,它向读者打开了多层面的认识路径。
冯小刚执导电影《芳华》剧照
  冯小刚:那个年代只要是当兵的都有“女兵情结”
  《芳华》于2016年4月完成初稿,原名曾叫《你触摸了我》,因小说是围绕男兵刘峰因“触摸事件”被处理这一中心情节而生发的缘故。严歌苓的朋友将小说推荐给了导演冯小刚,结果冯导演看完小说后,马上拍板,决定改编成电影。他建议重起名字,严歌苓想了几个名字:《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冯小刚觉得就叫《芳华》好,他说:“‘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冯小刚也是年轻的时候入伍,并且同样进入了部队文工团。严歌苓的小说击中了冯小刚的记忆。这个记忆同样与“青春”这个词汇紧紧相连,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队友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水平超高,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当时的年轻人如能进入部队文工团是享有特殊的荣耀和骄傲的。冯小刚说那个时代,只要是当兵的,都有“文工团和女兵情结”,首先是当年文工团女兵留下的美好印象,其次是年轻人对文艺自然生发的狂热。
电影《芳华》中的画面
  同名电影《芳华》耗资1.5亿,将在今年国庆档期上映
  冯小刚约请严歌苓亲自改编《芳华》的电影剧本,共修改了三稿。于2017年1月在海口的冯小刚电影公社建景开机。
  据剧组人员说,冯导演把三稿的镜头都拍下来了,力求不留遗憾,将一个完成度高的电影呈现给观众。剧组转场多地,在迪庆拍文工团到雪山为骑兵慰问演出,在云南蒙自拍战争场面。四月初回北京拍女兵们退伍后的故事
  3月7日,冯小刚在拍摄间隙发了剧照,纪念一场战争戏拍摄完成,他发文称:“从打响第一枪到结束战斗六分钟一个长镜头下来,每个环节不能出任何问题,炸点,演员表演,走位,摄影师的运动,上天入地,都要极其精准,六分钟700万人民币创造战争新视觉。相比集结号的战争效果其创意和技术含量都全面升级。《芳华》不仅是唱歌跳舞也有战争的残酷和勇敢的牺牲。”
  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严歌苓的新书《芳华》举行媒体见面会的前几天,电影《芳华》的初剪已经完成,导演冯小刚邀请编剧严歌苓看片,观影过程中,严歌苓几度掉泪,她对冯小刚说,看这个电影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
  严歌苓不仅是多产作家,也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最多的作家,李安、张艾嘉、陈冲、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姜文、冯小刚……与她合作过的导演名单几乎是“当代著名华人导演名录”,距今最近的作品被改编的是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改编自她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反响巨大,带动原著销售70余万册。《芳华》中融入了冯小刚同样难忘的军旅和青春记忆,两大强手联手创作的“致青春”,值得期待。
(责编:小题)
【悬疑灵异】
【玄幻奇幻】
【玄幻奇幻】
【玄幻奇幻】
【玄幻奇幻】
【穿越重生】
【总裁豪门】
【都市情缘】
【穿越重生】
【幻想言情】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荔枝专稿:我为什么要写《我为什么不喜欢》
  编者按:近日,电影《芳华》正在各大影院热映。昨天,一篇题为《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的博文在网上被大量转发,一夜之间引爆了网络舆论。荔枝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文章的作者张斌,请她谈谈写作缘由。张斌表示,她万万没有预料到文章会爆红,但这也说明大多数网友跟她一样,从心底里难以认同这样的&芳华&。   荔枝新闻专稿 (文/张斌,退休媒体人,曾任浙江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
  一夜之间,我的小博文点击率达到290多万。这真是吓我一跳。姐从来没有一篇文章有这么多的阅读量,即使在做职业媒体人的20多年里。   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好,实在是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   对这部影片,我是期待已久的,拍的是我们那个年代,说的是我们的故事,唱的是我们的青春,怎么能不让我渴望?不是还有一句广告词:&今年国庆不送礼,带着爹妈看《芳华》&吗?当然,我不用带~当《芳华》再次露面时,我倒是招呼了五、六个邻居,嘻嘻哈哈走向电影院。
  然而当影院结束的灯光亮起,我的邻居们面面相觑,说:你们当年的部队是这样的吗?我当时就被噎住了。回来后,越想越生气,如鲠在喉,得找个地方吐出来!于是,我就在朋友圈里写了点感想:&大家去看芳华了吗?感觉怎么样?反正我看了以后是大失所望&&小小年纪,哪来这些邪恶?姐当年在的部队女战士纯洁善良正直上进,同志之间团结友爱亲如姐妹。而电影中的女兵,除了脸蛋美大腿美,心灵一点都不美!&我的话得到了好多人的响应。我的战友们纷纷说,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更不是我们的&芳华&。   于是,我想了想,决定坐下来好好写。   按说,姐退休好些年了,早已远离江湖,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平时对一些影视什么的,好与不好,淡然一笑,娱乐而已。而这次为什么坐不住了呢?因为它丑化了我深爱的部队,丑化了我深爱的战友。我要把真相说出来。
  文章只花了十几分钟 ,一气呵成。我说了,我没那么深刻,说不出高深的道理,我也不是影评人,可以从电影的美学上去论述作品的成败。我只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几句真话:你这部影片,失实了。我们的部队,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战友,是来自五湖四海情同手足的同志。   本来我只想发朋友圈,因为朋友圈更私密些,但我没有微信公众号,发不了长文,只能借助许久不用的微博来发表。谁知发表后,我的战友啊朋友啊纷纷转发,甚至又转发回我这里!不到一天,点击量就破了百万。有人问:你是不是做了&推广&?哪有啊,全是和我有着相同感受的战友转的啊。   @戴英:今天我把贴子放到北美最大华人网站文学城里的几曾回首里面,点击数和点赞数极高,很受支持。   @张淑华:好样的,你说出了我们那一代女兵的心声,我转发!   微博上的留言更是太多了,我根本看不过来。匆匆的浏览中,很多是非常感动的:   @手机用户:芳华写的就是我当兵时代,我作为一个14岁的文艺女兵感觉有资格说,芳华描述的文工团里的情景,我绝对不认可。   @立地惑:必须转发,我父亲七十年代也是在部队度过的,听他回忆满是快乐和轶事(可能和他参军是年纪小有关)哪有欺压和排挤?除了一奶同胞还有什么关系胜过战友?   @同声翻译樱桃羊:我爸、我舅都是那个年代的军人,他们对电影的评价和您说的一模一样。
  &&   我还需要说什么吗?我不需要说什么了。   下面这位读者给我留的私信更是说明问题。如果不是痛心,如果不是焦急,哪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认真这么急切地留下这些肺腑之言呢?他(她)不知道私信是限于字数的,甚至都没写完这段话。但我读懂了。一个文艺工作者,一部文艺作品应该怎么做,这位读者的留言里都有了。   @琴砚:您好张斌大姐,看了您写的关于《芳华》这部电影的分析后,我非常的激动,也非常的痛心、焦急&&   我没有当过兵,但我从小就羡慕那穿一身绿军装的军人散发出来的挺拔、正气和威武的英姿。没有他们的保家卫国、无私奉献,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和平繁荣的幸福生活。   现今媒体和国人几乎一致称呼演员、导演等文艺工作者为&公众人物&,社会也给予了他们超多的关注,可见他们的作品对社会,甚至对青年人精神层面影响之深之大。真希望他们能有一定的高度,认清和担起他们对社会正向影响、弘扬和引导的责任&&   相关链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div class="J-share share-box" data-id="" data-title="荔枝专稿:我为什么要写《我为什么不喜欢》" data-summary="" data-pic="http://static.jstv.com/img//001424.jpg" data-url="http://news.jstv.com/a/.shtml">
微信朋友圈
<div class="J-share share-box"
data-id="" data-url="http://news.jstv.com/a/.shtml" data-title="荔枝专稿:我为什么要写《我为什么不喜欢》" data-summary="" data-pic="http://static.jstv.com/img//001424.jpg">
微信朋友圈我们倡导探索、睿智、开放、分享的旅行态度。强调行动与思考力,不盲从、不流于表面。在旅行中认知真实世界,积极探寻自我。提供最有价值的旅行资讯以及最实用的旅行经验!
> 我为什么喜欢《芳华》
(题外话:在板块发影评,应该不大对劲,但我确实不知在哪儿发。看了《芳华》,确是给我冲击太大,让我不得不打开在心里封存了30多年的青春日记。用文字记录一点内心的真情实感,就是想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们,《芳华》挺真实,也特别值得回味。)
电影《芳华》已经看过有几日了,但我的心始终未能平复,写过一篇电影观后感,依然觉得,那些文字并没有完全表达我的内心和所思所想。这些天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芳华》的评论,有好有坏,褒贬不一,这就更激起我再写点什么的冲动。我不敢用“对与错”来评判任何人的思想和观点,只想告诉那些敢于写评论的朋友们,任何评判别人的东西,都需要对你的评判对象有足够的了解,都需要有站得住脚的依据,更需要通过读书、实践和思考对当时那个社会现状有一个清醒认知。
在动笔写这篇小文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如果不能把我40年前的亲身经历道一道,如果不能真实地表露我这些年沉淀的思想,如果没有足够的依据来说明我的立场,写出这些文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没有严歌苓那样美妙的文笔,也没有冯小刚对现实社会思考的那么深刻,但我依然想把我的那点浅薄认知说给我身边的朋友。我可能影响不了任何人,也可能招来无端的谩骂,无论怎样,我都不会放弃“写字”的习惯。
我说我喜欢《芳华》,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我的“痛”点,让我不得不去追忆我曾经经历的那段青春岁月。我说我喜欢冯小刚,是因为他活得真实,是因为他对今天的社会看得深、看得透,他是在用他的电影来诠释他的思考。有一次高晓松采访冯小刚,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其实是这样,我能不能都说真话?我肯定做不到,我这辈子肯定假话没少说。但是我给有一要求,我能说真话我就说真话,我实在不得已,我必须说假话的时候,我不能把假话说的理直气壮,我不能把假话说的声情并茂,我得让人看出来我有点心虚。因为其实很多时候,包括这个行业里的,大家都看到了,谁也不说,我是没准,啪我就给说出来了。”这就是冯小刚,一个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冯小刚。
《芳华》到底让我追忆起了什么呢?那是我们家刚刚从“五.七”干校回城的70年代初期,能从农村又回到城里,已经让我们全家欢天喜地了。尽管分给我们居住的是一个用车库改造的老旧房子,但看到老爸、老妈脸上的笑容,我和弟弟、妹妹便在房子里乱蹦乱跳了。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老妈告诉我姥姥要来我家看看我们,我说:“好啊!我已经好几年没见姥姥了,要不我去接她吧?”。可不知为什么,老妈一脸的愁容。我就问:“你不想让姥姥来吗?”。老妈说:“儿子,妈身上只有两块钱了,姥姥来给她吃什么呢?”我瞬间无语了。过了许久,老妈和我说:“这样吧,你去用这两块钱买一把韭菜,再买点肉回来,给你姥姥饱一顿吧!”姥姥来了,她吃的很香,很高兴。虽然那时我还是个不大懂事的孩子,但我知道,老妈心里有多难。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去北陵公园游玩,老爸对老妈说:“让孩子去买几个带上吧?”可老妈却说:“日子这么紧,还是烙几张饼吧!”那个时候一角五分钱一瓶的汽水,老妈都没舍得给我们买一瓶。几张发面饼,一壶白开水,我和弟弟、妹妹依然玩得很开心。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我们家从农村买来一只小笨鸡,在那之前,我不记得我曾吃过鸡肉。这就是文革后期我们家的生活,一个全中国最普通家庭过的日子。用这些文字讲我的故事,是想告诉朋友们,《芳华》这部影片,也在隐喻着七八十年代中国的“苦涩”。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三年后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芳华》的开篇就是刘峰带着何小萍到文工团报到,马上就要穿上军装的何小萍内心有多么激动,我是太理解了。穿上绿军装,带上红帽徽,是我从小的梦想。当空军气象学院的招生领导告诉我“只要你报考气象学院,我们一定录取!”时,我没有丝毫的犹豫,五个报考志愿我只填报了一个,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军人。当《芳华》里的何小萍得知被服仓库里暂时没有女军装时,她偷着把林丁丁的军装拿到了照相馆,给自己拍了张“大头照”,因为她想第一时间告诉她爸爸,她是军人了。我的故事没有影片里这么曲折,但当领导把红领章红帽徽发到我手上时,也是第一时间跑到照相馆,因为我想尽快把照片寄给老爸老妈。
《芳华》里的何小萍是个悲剧人物,六岁时父亲被关进牛.棚,因为怕连累家人,何小萍的父亲与母亲离婚,母亲改嫁后,她便生活在了继父家里,自然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看到有些评论说,那个时候政审如此严格,何小萍的亲爸是“黑.五.类”,怎么可以当兵呢?何小萍六岁跟母亲到继父家,并跟了继父的姓氏,当兵时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而且他继父是革命干部,为什么不可以当兵呢?来到文工团,何小萍因为身上的,因为“偷”了林丁丁的军装,开始被文工团里的女孩子们孤立和歧视,这便又有了攻击《芳华》的评论。在一篇《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的文章里,一位1971年入伍、在部队工作11年、在女兵连只当到副连长的大姐,几乎用谩骂的口吻,指责这部影片有多么灰暗,多么不弘扬正气。且不说她的评论对与错,先看看《芳华》是怎么孕育而生的。《芳华》的作者严歌苓出身部队文艺世家,在部队文工团呆了13年。冯小刚在部队长大,在文工团当画师的经历,已经足以让他对文工团的生活有了切身体会,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芳华》怎么可能写得出来。一个只在女兵连呆了11年的副连长,怎么知道文工团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那一届的空军气象学院在全国的七个省份招收了390个本科生,因为专业不同分为四个学员队,我学习生活的学员队120人,9个男生班,3个女生班,一个班10个人,与作战部队的连队建制一模一样。可能是因为最初到学院表现还不错,我当上了6班班长。在我们这个10人小集体里,有一位年长于我3岁来自安徽农村的老大哥,他从入校到毕业离校都没有学会普通话,所有的想法和行为几乎都不入流。咱们敞开心扉说实话,您告诉我,谁能和这样的人玩到一起,没有歧视和孤立,可能吗?我曾在一篇日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你必须活的虚伪,必须活的虚荣,否则,你根本活不下去。但本老头就特么想活的真实一点。”朋友们,咱别喊那些“震天动地”的口号行吗?冯小刚的《芳华》,正是有了这些看似“阴暗”的生活细节,才是真正在弘扬正气。
在《芳华》这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的夜晚,陈灿拿来的一个小录音机播放出了邓丽君的歌曲,在那个年代被看做“靡靡之音”的美妙旋律,瞬间把刘峰那颗压抑太久的心给融化了,在他暗恋许久许久的林丁丁面前,刘峰有了一段对“爱”的真情表白和今天看来非常正常的举动。朋友们,你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男人的“人性”使然吗?但就是这个拥抱,被林丁丁报告给领导,“他想侮辱我”。结果,刘峰被调离了文工团,发配到了边陲部队。冯小刚用这样一个在那个年代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儿”,狠狠抽打了那段,一段人性扭曲的历史,一段儿子可以告发父亲的最丑陋历史,也是因为一个人制造出的最恶心的历史。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相信这样的事儿会发生,那么好,我就讲讲我的青春故事吧!
我们那一届的气象学院在地方招收390个高中毕业生,但仅仅招了30个女生,而且,都放在了我生活的学员队里,对于我们队的这些男同学来说,这是不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儿啊?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军校是没有寒假的,也就是说,四个春节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四年,1000多天,我们男女同学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您能想象发生多少的事儿吗?8年前,我写过一篇《校园的日子》,回味了一点点我的青春岁月。离开大学校门已经快34年了,因为电影《芳华》,一瞬间打开了那本在我心里封存了30多年的日记,我想了又想,应该到了打开这本日记的时候了。
我的故事先从两位同学说起吧!我们学员队分为12个班,四个区队,一个区队3个班,区队长是“最高领导”,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四区队的区队长。这位区队长的家就在南京,老爸是一位在南空机关工作的军人。在我们大四的那个春节前,有一天她突然过来找我,“春节到我家吃顿饭吧?”一句话把我说蒙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男女同学是不说话的,即便到了大四已经“”不少,依然顾忌很多。一个女生请我去家里,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接着她又说:“你想办法把某某某也叫上吧!”一瞬间我就明白了,这位某某某就是我要说的男主人公。有一位女生偷偷告诉我,她想请一位男生去她家吃饭,这就不言而喻了吧?这位男主人公在我们学员队的同学中,绝对是当年的“高富帅”,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几乎样样精通,他在球场上的身姿,完全可以迷倒一大片美女。就是这样一个很“隐蔽”的过程,没多久学员队领导就知道了。我确实不敢说这是同学的告密,但想不通的是为什么领导会知道呢?结果,学员队开会“批判”,又分别给这两位同学一人一个处分,大学毕业时,父母家同在的一对恋人,一个被分配到了东北,一个被分配到了山东。朋友们,您觉得我讲的故事同电影《芳华》里林丁丁向领导告密刘峰侮辱她这件事,是一回事吗?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年代。真挚的爱是打不散的,毕业后,他们结了婚,有了女儿。现在我的这位女同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企业家,他们的女儿也在工作了。我的每次南京之行都住在他们家里,同学情已然变成了亲情。
那么,我有故事吗?讲讲我自个儿的故事吧!我的青春萌动自然也是在大学期间,“爱”的萌生是从一位女生的外公来校时开始的。有一天下课,她偷偷告诉我晚上在宿舍楼下等她,她要给我一点东西,结果,就是她外公带来的她们家乡的土特产。我绝对承认我就是一个“傻了吧唧”的小男孩,回到宿舍,就把那些土特产给班里同学分了,从此,就有了班上同学的玩笑。从那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样的“小关心”就越来越多了。我不知她是不是真心喜欢我,但在我心里却已经放不下了。
留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件事儿,是在1983年的大年三十那个夜晚,也就是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第一年的那个晚上,大部分同学都在看晚会的时候,她把我叫到了走廊,对我说:“明天我们俩出去吃好不好?”这句话真把我给吓着了,憋了老半天我都没说出话,想了又想,说:“你等我想想再答复你行吗?”我还哪有心思看晚会呀,心里完全乱了,脑袋里不知翻腾了多少个来回,最后想出了一个稳妥的办法。我去找她,对她说:“你再找一个女生,我再找一个男生,我们四个人一起去行吗?”朋友们,你知道我多想和她单独在一起吗?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幻想我们俩在一起的场景,但是,当突然来临时,我心里的那些幻想完全被吓回去了。就这样,在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西,她花了十块零五角,请我们三个同学吃了一顿“大餐”,那也是我有生以来吃的第一顿西餐。朋友们,这就是我的青春岁月,一个把“爱”永远憋在心里最底层的年代。
毕业前的那个夏天,我,还有她,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最后一次去那位女生区队的区队长家里吃饭。我们几个同学屋里屋外的忙活,在我走过一个门廊时,无意间看到她在房间里换衣服,尽管是个背影,但带着胸罩的小女生已经飘进了我的眼睛里,我无法掩饰内心的慌张,“嗖”地跑到另一个房间。我不知怎么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只感觉我的心脏都要蹦出来了。那一幕,就像电影银幕上的一次定格,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但在那个年代,我根本不敢发出“爱”的呼唤,只能在一天天、一次次的中,目视着她的点点滴滴。
我的毕业离校时间是7月23号,乘坐凌晨2点59分的火车离开南京前往。最后一班送站的敞篷“大解放”,要在下半夜1点半返回学校。晚上7点不到,我们沈阳同学一行20多人来到车站,因为她离校时间比我晚两天,自然也跟来送行。南京紧靠玄武湖,我让同学帮我看着行李,我们俩便走到了玄武湖边,这是大学四年唯一一次我们俩独处的,从晚上7点半到下半夜1点半,整整6个小时,她几乎没说一句话,只是默默的流泪,我说了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就在那个夜晚,就在那个寂静的玄武湖边,我不知冲动挣扎过多少回,但就是没敢抱一抱她。6个小时,就像箭一样过得飞快,一个杭州同学从老远跑过来喊我:“哎!返校的班车马上走了,赶紧上车!”已经没时间了,她登上了敞篷“大解放”的后车厢,站在车厢上,她拉着我的手,声泪俱下。车下就要离开南京的同学和车上送行的同学都挤在了一起,但她的手始终没有放开我……。
有朋友可能会问,“都毕业了,为什么不向她表白你的爱?”从我对她有了朦胧的“爱”开始,到毕业分开,差不多有一年半时间。“喜欢”、“爱”这些词汇,我从未敢吐露过一次,但“爱”在人的潜意识里萌发以后,就不可能没有外在表象了,在大四的那一年,学员队领导同我谈了好几次话,反复教导我,“不能犯错误!”“不能拿政治生命开玩笑!”在那个年代,我有多大胆量敢越雷池那一步呢?大学四年,我没能入党,是个别几个没有入党班长中的其中之一,我不知是不是与这事儿有关。大学毕业,她分配到东南沿海的,我被分配到了,朋友们,您觉得我还有“爱”的资格吗?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二年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我工作的气象台坐落在内蒙中北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站上屋顶可以俯视机场全貌。这座机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内蒙草原边缘的丘陵地带,是空军保卫北大门的第一道防线。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环境非常恶劣。我想了想,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来形容,不知能否说清那时的景象。“春秋季风施,万里人烟绝。黄沙遮蔽日,唯有居屋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工作生活了5年。
我说我喜欢《芳华》,那是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影片也在讲我的故事。军校四年的青春岁月,带给了我无尽的美好回忆,让我思念,让我动情,也让我感怀。但在我的故事中,您嗅到了一丝“苦涩”吗?在我心里,严歌苓和冯小刚的《芳华》就是想表达这份情怀。文工团,那是一个文化团体,与作战部队的女兵连是完全不同的,不少人在评论中说,在《芳华》里看到的除了漂亮脸蛋就是大白腿,我只能说,写出这样评论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如果细细揣摩《芳华》里的镜头,您会发现,很多场面寓意是非常深刻的。比如,为什么从文工团跑出来的“猪”和“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队伍搅在了一起?为什么2个多小时的影片几乎用的都是逆光镜头,只有刘峰和何小萍依偎在一起时才用的平光?为什么如此血腥的对越作战战场,没见到一个敌人?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寓意都太深刻,我不大敢用文字来表述。
这是我近些年来写的最长一篇感慨,也算是对埋在我心里30多年记忆的一个交代吧!我也曾有过我的青春岁月,很美好,也很苦涩,但无论怎样,我都会带在身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PS:如果您喜欢旅游或者想找个同伴一起旅游的话,qq群()/关注微博(et59爱旅行)/微信(et59旅行者)
or分享 (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芳华草原女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