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一五计划苏联援建156个项目项工程有哪些

苏联援助中国大型项目一览
我的图书馆
苏联援助中国大型项目一览
&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到底是哪些?&
&&&&一、辽宁省(24项)&
&&&&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
&&&&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
&&&&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
&&&&4.沈阳电缆厂: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沈阳电缆厂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下设专业化分厂和质量检测中心和开发中心。&
&&&&5.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二)抚顺市&
&&&&1.抚顺铝厂:是中国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铝和镁生产线当“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
&&&&2.抚顺西露天矿&
&&&&3.抚顺龙凤矿立井&
&&&&4.抚顺老虎台矿&
&&&&5.抚顺胜利矿&
&&&&6.抚顺东露天矿&
&&&&(三)阜新市&
&&&&1.阜新平安(五龙)立井&
&&&&2.阜新新邱1号立井&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 1953年,年产量达800万吨以上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阜新海州煤矿建成投产。&
&&&&4.阜新电站&
&&&&(四)其它&
&&&&鞍山钢铁联合企业: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
&&&&二、吉林省(11项)&
&&&&一五”计划时期,在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吉林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吉林省11项。5年间,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丰满发电厂等一批国家的骨干企业新建、扩建并投产,使吉林省工业跨跃到了一个新水平。&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日开始动工兴建。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转自&
&&&&2.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特大型石化企业,国家一级企业。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是以国家“一五”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
&&&&3.吉林染料厂: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1954年开始兴建苏联援助的吉林染料厂,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染料厂。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多种染料1万??工业落后面貌。转自&
&&&&4.吉林电极厂(现吉林炭素厂):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吉林炭素厂,是中国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基础工业项目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
&&&&5.吉林化肥厂&
&&&&6.吉林铁合金厂:吉林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原吉林铁合金厂于1998年改制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7.通化湾沟工井&
&&&&8.丰满发电厂: 丰满发电厂始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51年丰江发电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到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至此,丰满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结束,装机容量55.375万kW,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发电厂。&
&&&&三、黑龙江(22项)&
&&&&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
&&&&1.哈尔滨电机厂&
&&&&2.哈尔滨汽轮机厂: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汽轮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投产。&
&&&&3. 哈尔滨锅炉厂&
&&&&4. 哈尔滨轴承厂&
&&&&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
&&&&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
&&&&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101厂)&
&&&&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9.电碳厂&
&&&&10.电表仪器厂&
&&&&11.阿城继电器厂&
&&&&12.佳木斯造纸厂: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大一型企业,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
&&&&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我国“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建设。&
&&&&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
&&&&15.鹤岗东山1号立井&
&&&&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
&&&&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
&&&&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
&&&&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
&&&&20.双鸭山洗煤厂&
&&&&21. 友谊农场:友谊县境内有"天下第一大农场"美称,她是我国"一五"期间 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并由原苏联援建的,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国务院将该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转自&
&&&&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该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是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馆藏&2285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优质文档]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究竟是哪些?,苏联援建,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第一大案,新中国,放歌新中国,新中国影都,温州新中国影都,为了新中国前进,新中国成立65周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优质文档]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究竟是哪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zt
导读: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
13:55:36 人民网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权的更迭,而且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1年底,新中国迅速确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重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新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156项工程的分
援助中国的“156项”: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 13:55:36 人民网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权的更迭,而且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1年底,新中国迅速确立了以“模式”为蓝本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这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重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新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156项工程的分布与新中国工业化的区域重构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即“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帮助我国设计的一五六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六九四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从而“使我国能够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物资基础上改造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来面貌”。“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工业企业44个,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其中钢铁工业7个、有色金属工业13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个、石油工业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这些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工业体系,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156项工程的分布中,中央政府根据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分布、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及充分考虑安全等建设原则,确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点安排:一方面充分发挥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把长江以北,包头、兰州以东地区作为新的工业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从全国来看,156项工程宏观上“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按照当时沿海与内地的划分,150个施工项目中内地安排了118项,占全部项目的79%,沿海地区只占约21%。从宏观上讲,“一五”期间156项工程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毫无疑问的是为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这些项目大多配置在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如东北地区的、吉林、抚顺、哈尔滨、鞍山、齐齐哈尔,地区的北京、太原、石家庄、包头,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西南地区的成都等。从微观上讲,为了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经过联合选厂、成组布局,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成为综合配套的工业区。由表1可见。156项工程主要成组分布在新兴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城市中。其中,在18个重点城市里布点了88项,这18个城市是:北京、包头、太原、大同、石家庄、西安、兰州、武汉、洛阳、郑州、株洲、、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富拉尔基、成都。仅这18个城市的88项工程就占150项实际施工工程的58%以上。同期,为156项工程配套的694个限额工业项目也以城市为基地开工建设。1954年,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了“一五”计划694项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这些项目大体上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工人镇。其中有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45个城市和61个工人镇;3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及东北地区的46个城市和55个工人镇。这种项目分布不仅从根本上调整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空间取向,而且为中国城市尤其是内地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工业化建设,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以、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一五”时期多类型工业城市群体的兴起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工业的选择、工业类别的组成、工业化的区域布局、基本建设的原则、工业的项目规模等因素,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方向、性质、技术及城建方式、地域结构、规模结构等一系列的基本因素。城市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无计划、分散建设进入了一个有计划、按规划重点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中国正式揭开了有序建设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新篇章。这一时期,在“为工业化、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建方针指导下,全国城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许多消费性城市逐步改建成生产性城市;许多旧工业城市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许多新工业城市已经建立起来;很多原有城市得到了发展;不少农村已经形成新的城市或工人镇;辽阔的国土上诞生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和初步建成了8大新兴工业区。1954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从属于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的发展速度必然要由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来决定”。因此形成了围绕156项工程及694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工业城市导向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建设和其他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全国的城市建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苏联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得到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重点建设,新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第一次城建高潮。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使新中国不仅迅速建成了一批核心工业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工业城市,而且还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尤其是重型工业城市及综合性工业城市的成批出现,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如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阜新、本溪等;三大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武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抚顺、吉林、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三大化工工业城市--吉林、太原、兰州;机械工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洛阳、武汉、株洲、西安、兰州、成都等;石油化工城市--兰州、抚顺等;煤炭钢铁城市--抚顺、本溪等;综合性工业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太原等;五大新兴纺织工业城市--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森林工业城市--伊春;造纸工业城市--佳木斯;医药工业城市--石家庄等。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不同类型工业城市的兴起代表着当时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工业城市聚集区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城市大规模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此时除沿海老工业城市迅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外,城市工业投资重心和新兴工业城市发展也进一步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沿哈大线包括鞍山、抚顺、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在内的重工业城市发展中轴线;河北、山西以及沿京广线中北段、陇海线中西段,包括北京、太原、大同、石家庄、包头、洛阳、郑州、西安、兰州等城市在内的华北、西北工业城市聚集区;同时还形成了以武汉、株洲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工业城市聚集区和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工业城市聚集区。内地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的初步建成,在为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了初步基础的同时,也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增长极”,这就为未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建构了较为坚实的基地和载体。因此,156项工程带动的工业现代化不仅促进了具体城市的进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更新。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年,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城市走上了一条有别于上任何时期的发展道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导向的重型工业城市建设的新发展模式。此模式奠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对当代中国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以工业城市为先导的城市发展进程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一)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城市的经济功能弱小,消费性城市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快速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沿用历史上行政中心替代经济中心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一五”时期又建立起新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使得中国各级行政中心城市在政治职能得到强化的同时,其经济职能也获得进一步的加强。新的政治经济职能以及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建设生产性工业城市的系列政策的共同驱动,使行政中心城市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迅速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这类城市职能的转变在省会城市和部分重要的大中城市的改造、建设过程中尤其明显,许多行政中心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重点始终放在能源、原材料、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业、矿业、工矿城市并成为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6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0.2亿元,约占30%;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387.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83.9亿元,占56.5%,工业产值增加了4.6倍。从此,生产城市代替了消费城市,中国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明显增强。这一时期,城市职能的转变集中体现于不同类型工业城市和部分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形成及发展,而众多工业城市的兴起及其向综合性工业城市发展更代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二)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城市数量的增加是这一时期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重要表现。1949年全国设市城市为136个,1952年发展到160个,比1949年增加24个,平均每年增长5.9%;到1957年已有176个,比1952年增加16个,五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年来城市总数增加了40个,平均每年增加5个,平均每年增长3.7%。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到1952年底,市镇总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到7163万人。“一五”期间,由于156项工程和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在各大中城市里实施以及推行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政策,积极吸收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矿区就业,大大推动了城市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虽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但在年城市人口增加总量中,机械增长占到了60.8%,总计从农村转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人数达到2300万;全国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1949年的91.5%下降到1952年的88%,再下降到1957年的81.2%。到195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人口达到6902万人,加上县镇人口共有城镇人口9949万人,比1952年增加2786万人,增加了38.9%;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1952年的12.46%,再增加到1957年的15.39%,平均每年增长近0.6个百分点。8年间新中国城市化率增长了约4.8个百分点,较之中国百年来(年)城市化率由5%增长到10.6%的发展速度而论,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明显高于年平均年增长0.46个百分点的同期世界城市化速度。(三)大中城市规模膨胀化156项工程及配套项目主要以内地大中城市为中心“成组布局、相互协作”展开选址和建设,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是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展必然会吸引众多人口的聚集,如职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家属等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大中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管理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再加上新的工业生产等经济职能的扩张,这就极其容易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如果以1949年全国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到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42.2;省会城市人口增长最快,以1949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到1957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则达217.2。1957年全国34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省会城市有19个,占50%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省会城市有9个,占特大城市总数的64%。由表5可知,此时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特大城市、大城市获得了优先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中等城市发展最快;小城市发展却相当缓慢,甚至出现了相对衰退的局面。这一时期城市规模变化的特点是:大、中城市增长速度快于小城市;中等城市变为大城市的所占比重最大;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的所占比重最低。(四)城市区域分布趋向均衡化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1948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58个,东部地区26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46.6%和67.4%;中部地区22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36.2%和18.8%;西部地区10个,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2%和13.8%。如前所述,156项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从表6可知,到1957年,全国176个设市城市中,东部地区73个,中部地区73个,西部地区30个,分别占全国城市的比重为41.5%、41.5%、17%。三大区域间的城市比例由1952年的2.3:2.1:1转变为1957年的2.4:2.4:1。年,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城市数从62个增加到73个,增长了18%,城市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比重较之1949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新中国城市的区域分布同1949年以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以156项工程为主体的工业化建设推动了新中国城市布局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五)城市发展的计划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以全面确立,中央政府具备了对全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权。自156项重点工程开始建设后,基于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集中用于发展生产和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要为工业建设服务,要与国家重点建设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期内重点建设一部分城市,不平均使用力量,才可能较迅速地收到成效。三年恢复时期,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发展很快,而关内各城市这时还处于恢复阶段。在“一五”期间,除东北地区继续作为重点外,武汉、洛阳、兰州、太原、大同、石家庄、西安、成都、株洲、包头等城市相继进入了重点建设的行列,迅速成长为国家工业化的新骨干。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计划性,城市建设只能根据国家的长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建或改建,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计划性特点。而国家计划指导和政策控制下的城市发展计划性,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盲目发展带来的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更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不仅推动中国工业城市的类型结构、地域结构、职能结构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还使中国工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此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得以正式形成并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半封建性质,使新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转变,从而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探析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探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4|
上传日期: 01:44:4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探析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援助新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