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征对国民党对日政策政府内外政策转变产生了影响

Sorry, Page Not Found下载费用:10 元 &
2011年高考大纲版第一轮复习课件: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第29讲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基础落实,一、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1)标志: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 ”的反动方针。(2)变化:政策重心由对 向 ,开始执行一条 的路线。,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外转,对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3)原因2.表现,①外因: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②内因:反共反人民的本质。,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统制经济政策,急剧膨胀,理解升华中共对皖南事变的处理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妥协退让,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教训,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决回击,揭露蒋介石的阴谋,重建军部,结果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皖南事变的处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灵活地处理中国革命中的突发事件,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了成熟。,3.影响(1)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削弱了抗日力量。(2)遭到中间力量的反对,引起国际社会不满。(3)失去抗战初期的锐气,导致正面战场的大溃败。(4)统治黑暗,失去民心。易混易错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不是因为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而是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带来的后果。,二、共产党坚持抗战1.百团大战(1)背景(2)目的: 。(3)经过: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作战。,①日本:改变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 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②国内: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 面战场 ;投降危险严重。,节节败退,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4)意义:打击了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 。2.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背景: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①原因: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②表现: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减少,八路军、新四军人数减少;财政经济十分困难。,日军的侵略气焰,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2)政策和措施,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的封建剥削,农民的物质生活,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严重的经济,困难,奠,定了物质基础,“左”的和右,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3)结果:1943年根据地渡过了严重困难局面。实质认识 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实质是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是服务于抗日的土地政策。,三、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的召开(1)背景: 。(2)召开:1945年春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延安,(3)内容①毛泽东作了《 》的政治报告。②提出了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是: 。③确立了 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以 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论联合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4)意义:为争取 在全国的最后胜利和____ 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中共七大上制定的政治纲领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2.抗日战争的胜利(1)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日本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7月,中、美、英发表《 》,敦促日本投降。8月,美国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 。中国军队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细节点拨,波茨坦公告,东北,(2)日本投降:1945年 月 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月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3)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______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 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 和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 地位。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8,15,9,2,第一次,完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细节点拨,随手一练1.年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为此毛泽东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列各项活动中,符合此精神的是 ( )A.开展土地革命运动B.开展大生产运动C.开展互助合作运动D.开展生产改革运动,B,2.“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以下题目最可能是其原题的是( )A.《甲午悲歌》B.《珍珠港祭》C.《台湾沦陷》D.《日寇投降》,D,3.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C,1.国民党为什么会转变政策?(1)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是其政策转变的内因。(2)日本调整了侵华方针,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减轻了国民党的压力。(3)英美等国的劝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4)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力量的发展。,重点精讲,2.怎样认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3.为什么说中共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2)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3)始终高举抗日旗帜,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摆在首要地位,同时主张实行民主以促进团结。(4)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4.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巩固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军事战术灵活多变,各种游击战术综合运用。(2)政权建设,“三三制”联合了各抗日阶级。(3)通过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4)整风运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5.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以及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引发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倡导、促成、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这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策略。,(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对争取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援。(6)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尤其是苏联的支援以及英美等盟国的配合,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一个日本13岁小孩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测这是一个网上盛传的故事,说的是一个13岁的日本少年写的一篇论文,预测日本未来对中国的战争。这位少年的基本观点是:“长远的原因:日本资源溃乏,与中国争夺资源;近因:中国统一了台湾,台湾海峡变成中国的内海,使日本海上运输成本增加,造成能源供应紧缺,引发经济危机。结论:日本取得胜利,封锁中国东海、南海;取胜,命题视角,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的原因:一,全国共同努力;二,美国海军出兵支援。”这个故事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的政府、人民一厢情愿认为“中日友好”时,一个普通的日本少年却在他们的国家和家庭教育下早早地在考虑准备又一场对我们的战争了。尝试命题1 下图为发表在日《讽刺与幽默》 上的一幅漫画《战车装配中》,它主要反映了日本 ( ) 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 C.社会暴力激烈 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D,本部分教材的重点,一是国民党在相持阶段内外政策的转变,要注意从转变的原因、所奉行的内外政策及其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等角度,或者从与相持阶段比较的角度思考命题;二是中共坚持抗战、巩固根据地的斗争所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国共内外政策及历史影响的比较角度思考命题;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尝试命题2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依据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 ( )①中国人民持久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③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④日本在战争中残杀无辜等残暴做法引起反抗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新课标教材强调“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强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调把抗日战争的胜利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大环境中去认识,强调“中共在抗日烽火中力量壮大”等理念。这些理念对高考命题立意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视角三 关注新课程理念,尝试命题3 1943年3月为祭奠戴安澜,蒋介石在重庆献赠挽联。毛泽东在延安作诗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国共都对戴安澜给予高度评价是因为他( )A.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英勇牺牲B.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C.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而战,堪称楷模D.用事实证明了黄埔精神优于武士道精神,C,本部分教材常被引以命题的图片史料主要有叶挺《囚歌》手迹、冀中地雷战照片、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游行照片,中共七大会场、日军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等,既可单独用以命题,亦可组合命题。地图史料主要有“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注意图中反映的信息。文字史料有中共对皖南事变的谈话,八路军总部关于发动百团大战的预备命令,是针对皖南事变和百团大战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命题的经典史料。要充分挖崛和利用这些常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材料。,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尝试命题4 如图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是( )A.百团大战B.国民党军事大溃败C.皖南事变D.《新华日报》创刊,C,主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方法指导】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这一能力要求主要是鼓励“独立思考”,鼓励个人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求异思维能力。这是较高的能力要求。在高考中,这种能力要求多体现在非选择题中。在答题时,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但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考能特训,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2008850"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2011 年高 大纲 第一轮 复习 课件 国民政府 内外 政策 共产党
&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2011年高考大纲版第一轮复习课件: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PPT
大小: 7.31MB
上传时间:
&& 侵权内容
&& 违法内容
&& 其它类型
&|&川公网安备 12号&|&经营许可证(蜀ICP备号-1)(C)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其领导人孙中山真诚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具体指导和推动国共合作。 (2)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3)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2.国共十年对峙(年) (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表现: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党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蒋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二次国共合作(年) (1)实现: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2)维持:抗战相持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也发生变化,掀起了反共高潮。中共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关系。 (3)破裂: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4.国共双方总较量(年) (1)政治斗争: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制宪国大”和北平谈判等一系列斗争,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 (2)军事斗争: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三大战役成为国共双方的总决战;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材料 中共一大后,马林离开上海去中国南方,同孙中山会谈三次。回到上海,安排了一系列两党领导人的会议:“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同时共产主义小组必须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同志们必须共同商定在国民党内应遵循的策略。我们的同志拒绝这个主意。” 材料反映当时马林主张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国共两党合作?这一方式的内涵是什么?
6 答案 方式:党内合作。内涵: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图解近代国共关系的规律认识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 D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故而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2.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C 解析 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是相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而言的。俄国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B、D三项都不是中国特有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7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希望苏区人民代表参加全国国会,说明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国民党合作,这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说明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弱化,民族矛盾上升,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城市,还没有建立苏区,故A项错误;B、D两项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4.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应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 答案 B 解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和平与民主。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材料体现的就是这一事件,故选B项。 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 B 解析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中原地区。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
8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有何不足? (2)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据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的内容是否表示中共放弃了“一大”制定的纲领?证据是什么? 答案 (1)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不足:没有提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2)当时中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民主革命的纲领。说明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相结合来制定自己的纲领和政策。 (3)没有放弃。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为工人和贫民目前利益”,充分表明民主革命纲领仅是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 基础巩固 1.看到“1921年”“上海”“嘉兴南湖”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 D 解析 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下图是陈鹏同学拍摄的照片《国民党一大旧址》,同学们就这张照片进行讨论,有以下评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召开于1924年初的广州 B.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9 C.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三民主义的终结 D.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 答案 C 解析 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初在广州召开,会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阐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故C项错误。 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阅兵、宣誓、授章、授旗仪式,纪念“八一”节。从此“八一”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 A.中共成立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选C项。 4.“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三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其他三项会议时期,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因此特征不符。 5.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阐述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6. 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战役是(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为何走向延安?--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为何走向延安?
】【】【】【】【】
  编辑同志:您好!我在读有关近代史书籍时发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潮流,有人称之为“圣地洪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些知识分子是怎么到达延安的?能否请有关学者作些解答。谢谢!                             王冕日  本刊请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副教授汪云生先生作答。版画:回忆延安 古元作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走向延安的潮流,成为当时国共对垒政治格局下的一大景观。这一潮流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进入高潮在1938年至1939年间,至40年代初期,延安形成了约4万人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时间,延安真可谓“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影响当时知识分子政治走向的直接因素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党内一度盛行“左”的知识分子路线,其特点是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和不信任。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转变奠定了基础。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首先打破了“左”倾关门主义的束缚,改变了知识分子政策。决议明确指出:  (一)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不问其过去如何,都能享受苏维埃政府的优待。  (二)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国民党政府所驱逐、轻视与虐待的知识分子,都可以到苏区来。  (三)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不论其出身如何,苏维埃给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查阅1939年至1941年间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和电文可以发现,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开始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党内高层领导对知识分子的现状、特点、阶级归属以及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  日,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号召,明确提出,“对于知识分子的争取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随后又强调指出:“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呼吁“抢夺”知识分子,指出:“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了就没有了”。为了更好地吸引知识分子,我们党还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的政策。可以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影响当时国内知识分子政治走向的一个直接因素。  ●在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大批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双重考虑,作出了走向延安的选择  20世纪30年代曾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自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来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世界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当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大批重要知识分子都有参加共产党或者自称社会主义者的经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国内一大批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双重考虑走向了延安。  首先,知识分子走向延安源于士大夫的“入世”精神。近代以降,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民族危机,知识分子承担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责任,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民族的未来相联结。就上世纪30年代而言,抗战救亡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在日本加剧侵华、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的形势下,知识分子自然具有选择走向延安的历史动因。  第二,走向延安也是知识分子面对日本侵华危机作出激进政治参与的必然选择。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救亡又一次压倒了启蒙。由于思想倾向和阶级立场的差异,知识分子呈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参与:有的通过学术研究关怀现实;有的直接参加国民党政府,希望通过革新政府来挽救危亡;有的因不满国民党政府内外政策而走向了体制的反面。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使许多进步的青年学生、学者,以及当时社会上最有威望的文学才华的人如鲁迅等,都逐渐左倾。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占了南京和武汉,国民政府的节节败退。在这种形式下,知识分子面临“走向何处”的问题:是留在北平、南京――日本占领区,还是投奔重庆――大西南国统区,抑或走向延安――中共的陕甘宁根据地?对于“左翼”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作家来说,前往延安是他们必然的归宿。  第三,“重庆”与“延安”的对比反差,使知识分子产生了对延安政治生活的强烈认同。抗战时期,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陪都的“重庆”,呈现出腐败无能之态。政治上,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强化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实行特务统治;政府办事效能低下,官场贪污腐化成风。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军事上,国民党军队军纪废弛,战斗力不足,正面战场上接连丧失国土。这一切使大批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骤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是平等自由民主的“乐园”。政治上,延安是“民主中国的模型”,党努力建设抗日民主模范特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鼓励学术研究,提倡言论自由。物质生活上,实行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军事供给制生活。此外,延安革新社会旧俗,主张男女平等,提倡革命道德,普及大众文化,反对封建礼教,废除封建陋习,建立同志式的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此外,我们党还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吸引中外记者、民主人士和外国友人来延安,他们以第三者的眼光,在延安参观访问,观察思考,撰写了相关文章,这进一步扩大了延安的影响。所有这些使知识分子对延安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延安成了昭示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灯塔。作家丁玲在《七月的延安》写到:“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乐园”。  “延安”与“重庆”的对比,使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由秩序的反叛者向民族利益的维护者转变;国民党及其政权的合法性遭受空前严重的质疑。在广大知识分子眼里,只有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声音是最真诚的,最高亢的,最打动人心的。而国民党“政府自绝於国民,非国民先绝於政府”,从反方向把大批知识分子们推向了通往延安的革命之路。  ●中共地方党组织和设在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千方百计地把一批批知识分子送往延安  当时,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具体途径和过程如下:  一是通过党组织或者个人介绍。为吸引知识分子到延安,中共中央通过北方局、南方局等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办事处以及领导团结下的社会进步团体、新闻媒介和社会名流人士的引导疏通,组织知识分子到延安。1937年,为适应抗战培养干部的需要,我们党通知上海党组织,调艾思奇和何干之到新创办的陕北公学任教。他们一行12人是第一批到延安的著名知识分子,受到了热烈欢迎。1940年,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张仲实和茅盾到达延安。更重要的是,中共地方党组织和设在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以合法机构的名义吸收知识分子,千方百计地把他们一批批送往延安。  二是参加延安革命根据地学校的招生考试。我们党在1937年至1942年间,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17所院校,大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招生。日,陕北公学在全国发布以校长成仿吾署名的《陕北公学招生简章》,报考地点设在西安、三原、延安等地。经《新中华报》刊载后,各地知识青年踊跃报名。当时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成为负责招生工作的中心,后有“红色桥梁七贤庄”之称。  对于来延安的知识分子,我们党设立了交际处负责对其进行接待和安置。交际处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常了解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生活特点和业务专长,使他们学有所用,人尽其材,各得其所。一般来说,青年学生先由延安交际处负责安排食宿,造册登记,然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安置,绝大部分先进入各类院校或培训班,经过学习培训后再分配工作。  总之,这一潮流的出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政治纲领的巨大吸引力。知识分子走向延安,壮大了革命队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化水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他们通过我们党的政治整合,实现了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成为思想上认同和接受革命意识形态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架起了连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桥梁。
(责任编辑:王倩)
[] &[] &[]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排行榜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利用了国民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