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俊彪少将丁盛子女任什么职子女

开国少将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开国少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至1958年相继授予8位将领少将军衔。1961年至1963年之间,共晋升233名军官为少将军衔。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军官晋升为少将军衔。综上,共1360位将军在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少将”。在开国少将这一级,截止至日,目前尚有24人健在,他们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平均年龄已近百岁。据统计,截止日,1955年授衔的少将共有9人健在;1961年晋升少将的军官中尚有6人在世;1964年晋升少将的军官中健在者共有9人。
开国少将军衔制度
成立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至1958年相继授予8位将领少将军衔。1961年-1963年之间,共晋升233名军官为少将军衔。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将领晋升为少将军衔。综上,共1360位将军在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首批授予
开国少将首授名单
日至29日,共授予79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以少将军衔。
按姓氏笔画顺序
、、、、、、、、、、、、
、、、、、、、、、、、
、、、、、、、、、、、
、、、、、、、、、、、
、、、、、、、、、、、
、、、、、、、、、、、
、方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洪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国少将军队级别
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将领干部和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的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以补零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设置的级别,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战士级(十一等)[1]
首授级别少将军队级别:
副兵团级1名:
(原东北军区)。
准兵团级3名:
解放(后名)、(军直)、(空军)。  正军级107名:  军直13名:、、、、、、、、、、、
院校11名:、、、、、、、、、、;
空军4名:、、、;
海军14名:、、、、、、、、、、、
防空军3名:、、;
炮兵2名:、;
工兵2名:、;
公安军5名:、、、、;
原西北军区3名:、、;
原西南军区4名:、、、;
原华东军区7名:、、、、、、;
原中南军区12名:、、、、、、、、、、
原华北军区11名:、、、、、、、、、、
原东北军区2名:、;
志愿军14名:、、、、、、、、、、
、、、。  副军级216名:  军直26名:
、、王永濬、、、、、、、黄远、吴涛、、
、、、、、、、、、、曾育生、
院校15名:
、、、、、、、、、谭佑铭、、、
空军19名:
、、、、、、、、、吴林焕、、、
、、、、、、;
海军18名:
、张雄、、、、、、、、、刘仲华、梅嘉生、
、、、、、;
防空军5名:
、、、、;
装甲兵2名:
、、唐健伯;
公安军2名:
、方国华;
原西北军区7名:
、杨嘉瑞、程悦长、夏耀堂、王再兴、左齐、李铨;
原西南军区14名:
李文清、王启明、陈明义、查玉升、何维忠、郭林祥、杨尚高、胡荣贵、王贵德、
石新安、范明、王其梅、陈鹤桥、余洪远;
原华东军区32名:
廖正国、黎有章、刘永生、李继开、陈美藻、张震东、常玉清、胡大荣、赵俊、萧永银、张秀龙、熊应堂、
张铚秀、詹大南、陈宏、姚运良、李水清、周纯麟、谢胜坤、龙潜、欧阳平、李世焱、刘文学、李耀文、
汤光恢、谢云晖、王六生、何志远、张闯初、符确坚、何柱成、刘毓标;
原中南军区31名:
邓克明、卢绍武、叶长庚、刘子奇、李福泽、雷震、马白山、黄一平、余成斌、覃士冕、张国传、周发田、
江燮元、李化民、欧致富、魏镇、刘新权、方国安、王全国、叶明、谢镗忠、廖冠贤、李丙令、陈德、
陈发洪、王振乾、李俭珠、孙克骥、胡继成、杨树根、郭成柱;
原华北军区13名:
曾美、石志本、孟庆山、杜文达、索立波、张世珍、成少甫、康健民、张正光、黄作珍、王之平、徐绍华、
原东北军区10名:
江拥辉、张开荆、贺健、贺庆积、谭友林、吴岱、邱先通、钟人仿、刘何、邹衍;
志愿军17名:
赵冠英、赵章成、谭善和、徐国贤、杨俊生、吴(讠旁加永)湘、周长胜、萧全福、曾雍雅、宋玉琳、
贺大增、李震、吴保山、何运洪、李致远、谢福林、丁莱夫。
准军级344名:  军直20名:
吉合、胡备文、钱江、陈福初、陈铁君、王兰麟、洪水、刘少卿、周维、刘绍文、安东、黄有凤、李基、
况玉纯、游胜华、王兆相、贺盛桂、王兴刚、车敏樵、张逊之;
院校27名:
李泛山、吴华夺、李开湘、李治、张书祥、高存信、周世忠、陈海涵、刘清明、方正、刘昂、李光辉、
钟明彪、唐凯、唐铎、胡正平、陈金钰、郑大林、张崇文、胡定千、曹光琳、李真、李毅、郭奇、张日清、
李良汉、钟发宗;
刘放、王平水、李平、梁达三、陈钦、谢斌、高厚良、关盛志、刘丰、邓东哲、蔡永、萧前、方子翼、
李长暐、朱云谦、吴宗先、刘懋功、王云霖、周彬、李庆柳、余非、赵正洪、黄连秋、张百春、李勃、
陈浩、罗维道、刘福胜、余明;
海军11名:
丁世芳、王效明、傅继泽、张元培、齐勇、邓龙翔、邱子明、宋景华、江勇为、胥治中、
防空军8名:
刘秉彦、樊哲祥、蔡爱卿、黄径琛、张希才、曹传赞、龙福才、李贞;
张贻祥、涂锡道、管松涛、廖成美、王文介;装甲兵4名:程世清、林彬、邓家泰、宋庆生;
铁道兵9名:
孔令甫、何辉燕、闵学胜、张吉厚、朱绍田、袁光、郭维城、徐斌、陈力;
公安军12名:
邹国厚、盛治华、罗文坊、王明贵、杜国平、陈波、梁玉振、刘辉山、张廷桢、蔡炳臣、
陈伯禄、白寿康;
原西北军区22名:
郭宝珊、史可全、闵鸿友、孙光、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吴习智、徐国珍、朱声达、
高朗亭、甘祖昌、罗章、侯世奎、颜金生、张开基、祖农·太也甫夫、曹达诺夫·扎依尔、高维嵩、李健良、
牛书申、钟生溢、孙润华;
原西南军区16名:
张光华、童国贵、何正文、黎锡福、汪乃贵、熊奎、何光宇、胥光义、张和、吴荣正、萧新春、余述生、
刘振国、卢南樵、孔骏彪、周长庚;
原华东军区52名:
李景瑞、万振西、刘健挺、程业棠、谢锐、宋文、曾旭清、李元、郭金林、王文模、李辉高、宋献章、
严光、童炎生、唐健如、贺光华、熊兆仁、周文在、李德生、黄朝天、王健青、陈士法、孙端夫、徐体山、
邓仕俊、王诚汉、马辉、陈奇、傅绍甫、李发、阮贤榜、匡斌、尤太忠、王直、秦化龙、杨汉林、资凤、
罗湘涛、喻新华、张文碧、李曼村、陈德先、汪少川、彭胜标、罗应怀、熊飞、彭显伦、张潮夫、王若杰、
王义勋、郭卓辛、邱相田;
原中南军区46名:
吴诚忠、王远芬、田厚仪、罗仁全、祝世凤、叶健民、李道之、姜茂生、向守芝、刘振球、王奎先、
吴世安、黄霖、覃国翰、赵兰田、王东保、陈文彪、彭龙飞、刘玉堂、张汝光、陈挽澜、黄荣海、李士才、
胡登高、谭文帮、林忠照、钟文法、陈志彬、张太生、宋维栻、彭清云、方国南、蓝桥、魏洪亮、董洪国、
傅春早、萧远久、何能彬、任昌辉、颜德明、杨大易、余品轩、陈宗坤、邱国光、汤池、
原华北军区24名:
于权伸、钟元辉、白志文、刘华香、赵文进、彭寿生、刘德海、林伟、曾威、刘彬、方之中、马卫华、
曾保堂、黄光霞、杨植亭、廷楙、陈宜贵、钟炳昌、廖鼎琳、刘昌、翁祥初、萧永正、王英高、范忠祥;
原东北军区24名:
张竭诚、邓岳、谢正荣、徐国夫、江文、刘亨云、宋承志、赵杰、王良太、王力生、赵承金、伍瑞卿、
龙开富、李资平、张济民、曾祥煌、袁佩爵、李伯秋、曹德连、钟辉、谭开云、李桂林、戴文彬、李少元;
志愿军34名:
丁先国、董永清、况开田、刘禄长、汪克明、王明坤、张树芝、张云龙、陈仁洪、李家益、赵国泰、
吴瑞山、欧阳家祥、张万春、熊作坊、赖春风、蒋克诚、舒行、廖鼎祥、范阳春、张梓桢、谢家祥、
杨中行、彭盛、严庆堤、吴融峰、李彬山、刘春、佘积德、官宗礼、严政、陈茂辉、张秀川、任荣[2]
正师级125名:  军直6名:
何济林、潘世徵、罗亦经、徐光华、黎东汉、幸元林;
徐其孝、林遵、胡华居、金忠藩、贺振新;
空军16名:
李振声、罗野岗、陈熙、安志敏、朱火华、刘鹤孔、王学清、曾征、黄仁庭、黄玉庭、袁学凯、兴中、
方槐、张雍耿、乔信明、谢锡玉;
邓兆祥、罗斌;
防空军2名:
刘鹏、黎化南;
朱光、廖运周、颜东山;
装甲兵2名:
王胜、孙三;
原西北军区4名:
李书茂、熊晃、李书全、曾光明;
原西南军区14名:
周学义、涂则生、金绍山、张忠、何德庆、崔建功、吴忠、汪家道、李觉、张培荣、金世柏、丁荣昌、
鲁加汉、马宗璜;
原华东军区12名:
龙飞虎、朱耀华、陈忠梅、李国厚、余光茂、谭友夫、张新华、张宗胜、熊挺、张春森、曹思明、周明国;
原中南军区14名:
齐丁根、曾敬烦、丁武选、程儒珍、郑效峰、邹善芳、汪洪清、刘兴隆、倪南山、卜万科、罗云、黄胜明、
江誊蛟、黄德魁;
原华北军区18名:
蔡长元、钟辉琨、张英辉、郑三生、杨银声、曹玉清、曾宪池、卢克、马泽迎、杨永松、苏鲁、陶国清、
韩卫民、杨世民、王才贵、孔飞、李佐玉、王谦;
原东北军区15名:
陈美福、张海棠、陈信忠、罗坤山、孙文采、苏焕清、黄思沛、叶荫庭、邱会魁、唐青山、罗桂华、王屏、
姚国民、黄惠良、李荆朴;
志愿军12名:
唐金龙、吴子杰、游好扬、赖光勋、李木生、徐其海、黎光、贺吉祥、张步峰、樊学文、汪易、李布德。
以上125名正师级干部评为少将的方案公布后,其级别均调整为准军级,故从此以后首批授衔的开国少将中不再有师级干部。
无军队级别者2名:
汪东兴(军直)、黄正清(原西北军区)[3]
开国少将二批授予
1955年11月~1958年10月之间相继授予8位军官少将军衔
(1955年11月授予)
(1955年12月授予)
(日授予)
(日授予)
白天(日授予)
(日授予)
(日授予)
(1958年10月授予)
开国少将三批授予
1961年~1963年之间,共晋升233名军官为少将军衔。
其中1961年8月晋升的218位少将名单是:
、、、、、、、、、、、、
、、、、、、、、、、、、
、、、、、、、、、、、、
边疆、、、、、、、、、、、、、
、、、、、、、、、、、、
、、、、、、、、、、、、
、、、、、、、、、、、、
、、、、、、、、、、、、
、、、、、、、、、、、、、
、、、、、、、、、、、、
、、、、、、、、、、、、、
、、、、、、、、、、、、
、、、、、、、、、、、、
、、、、、、、、、、、、
、、、、、、、、、、、、
、、、、、、、、、、、、、
、、、、、、、、、、、、
、、、、、、、、、
1962年~1963年晋升的15位少将为:
(日授予)
(日由大校晋升)
(日授予)
(日授予)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由大校晋升)
(日授予)
(日授予)
(日授予)
开国少将四批授予
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晋升为少将。
318名少将是在日由大校军官晋升为少将军衔。其中少将的军衔后不被承认,直到日由中央军委确认“李健同志的少将军衔有效”。所以早期一些资料多记载为317位。
、、、、、、、、、、、、、、
、、、、、、、、、、、
、、、、、、、、、、、、
、、、、、、、、、、、、
、白云、、、、、、、、、、、
、、、、、、、、、、、、
、、、、、、、、、、、、
、、、、、、、、、、、、
、、、、、、、、、、、、、
、、、、、、、、、、、
、、、、、、、、、、、、
、、、、、、、、、、、
、、、、、、、、、、、、
、、、、、、、、、、、、、
、、、、、、、、、、、
、、、、、、、、、、、
、、、、、、、、、、、、
、、、、、、、、、、、、
、、、、、、、、、、、、
、、、、、、、、、、、、
、、、、、、、、、、、、
、、、、、、、、、、、、
、高林、、、、、、、、、、、
、、、、、、、、、、、、
、、、、、、、、、、、、
、、、、、、、、、、、、
此后,又有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被授予或由大校军官晋升为少将军衔,他们是
(日授予)
(日由大校晋升)
(1965年1月由大校晋升)[4]
开国少将健在少将
在开国少将这一级,目前尚有24人健在,他们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平均年龄已近百岁。
据统计,截止日,1955年授衔的少将共有9人健在;1961年晋升少将的军官中尚有6人在世;1964年晋升少将的军官中健在者共有9人。
如今24名健在的少将,其年龄都已经超过90岁,其中有16人年龄已达100岁或超过100岁。
26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少将和少将俩人均为1911年生人,已经106岁,年纪最小的是,为94岁。
开国少将在世名单
姓名年龄(2017年)曾任职位殷国洪
原海军炮兵学校政委
原第二军大学副政委
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司令、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原云南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
第68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
兰州军区副司令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副司令
原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
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民航大学校长
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30军政治部主任
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原炮兵副司令员、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
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海军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68军政委、山西省军区政委
原国防部外事局政委、河南省区政委、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原广州军区参谋长、昆明军区参谋长
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原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书记、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原中央委员、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外交部副部长、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冶金工业部部长
原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书记、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参考资料来源:[5]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开国将帅名录
.新浪网.[引用日期]我馆“留住老红军风采”摄制组赴上海、南京采访老红军及其家属侧记
秋风飒飒,秋雨绵绵。在喜迎国庆、中秋两节来临之际,9月28日至10月1日,我馆“留住老红军风采”摄制组一行前往上海、南京采访拍摄老红军张力雄将军、张宜步将军夫人李欣、赖光勋将军夫人李力、孔俊彪将军夫人李工、王荣光大校夫人翟晓舟、刘凯夫大校夫人朱佩贤、黄鹏夫人赵婧华及其子女们,并送去节日的祝福。
105岁老将军:革命往事堪回首 梦中无不怀英烈
张力雄,上杭才溪人。16岁入团,18岁入党,19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1岁参加长征,曾任红五军团第四十五团政委,转战南北,功勋卓著。1961年晋升为少将。
天增岁月人增寿。今年105岁的张力雄将军身体状态不错,思路尚清晰。看到老家来人,将军激动地向摄制组一行唱起了铭记在他心脑之中的革命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人民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歌声高亢、抑扬顿挫,英勇气概不减当年。说起80多年前的戎马生涯与坎坷经历,革命事迹依然珍藏在将军心中,虽然难以完整回忆,却也从未淡忘。“我是1929年参加革命,在家乡参加暴动。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条件很艰苦,没有吃食。”亲历长征的艰难困苦,将军总结其为“四个多”:即走路多、战斗多、困难多、牺牲多。将军这辈子最欣慰的是永远忠于党,并告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永远牢记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百年传奇,德为寿天。张力雄将军堪称党之瑰宝,国之脊梁。
采访张力雄将军
摄制组一行与张力雄将军合影
张宜步将军夫人李欣:坚定信念 一生廉洁
张宜步,永定湖雷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后勤部政委,军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92岁的张宜步将军夫人李欣,精神好,身体好,思路敏捷,说话语言流畅。1942年,张宜步经战友介绍认识了李欣,同年8月,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伉俪,后共同投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
讲述起张宜步的革命事迹,李欣追思无限。“老伴是供给处的政委,一生艰苦,为国家节省开支,每次分发东西,都说要留给有需要的同志。他做后勤工作,一生干净、清廉,一双鞋子都不拿回家,说自己有鞋穿就不再要了。”
回忆起父亲,张宜步之子张培舟也动情地说道:“父亲对我们教育很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跟我们规定六个不要:一是住的房子,不要换,房子虽小,够住就行;二是车子不要换,用普通的车子就行;三是死后不要开追悼会;四是不要搞亲属以外的遗体告别仪式;五是家人不要提任何其他要求;六是在没有抢救价值时,放弃用药,不要治疗。父亲很伟大,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父亲做到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采访结束后,李欣还欣然为摄制组一行提笔写了:“传承红色基因”六个字,勉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采访张宜步将军夫人李欣及其儿子张培舟
摄制组一行与张宜步将军夫人李欣及其家属合影
赖光勋将军夫人李力:发扬红军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赖光勋将军出身龙岩永定,1930年参军,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革命战争的测绘英雄,为新中国奋斗终身的人物。
赖光勋夫人李力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满面笑容。见到老家来人,倍感亲切,表现出极大地热情,拉着手关心询问一番。“我差8个月就100周岁了,谢谢你们来看我。”“我和老伴是1939年认识的,当时我20来岁。我当文书,他是大队长,我们在工作中认识。1940年结婚,后来一起参加革命工作、参加抗美援朝。”由于年岁已高,李力记忆有限。
李力平时十分注重养生,每天会看看电视,读读报纸书刊,记记养生笔记。问及她的养生之道,她说:“啥也不烦心。”采访结束后,她还勉励大家要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并留下墨宝:“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采访赖光勋将军夫人李力
我馆馆长邓泽村等与赖光勋将军夫人李力及其儿子合影
孔俊彪将军夫人李工:革命精神代代传
今年90岁高龄的孔俊彪将军夫人李工,虽发染霜雪,但是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话语间依然透露着一股巾帼豪气。
孔俊彪是宁化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工与孔俊彪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回忆起与孔将军在这段战争岁月中结下的姻缘,李工十分欣慰。从相识到相知,李工对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和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一直是非常钦佩和敬重的。他们相濡以沫,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互敬互爱,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愈加一致。“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不仅自律性极强,对家人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等也是有严格的要求。他平时忙工作,我边工作边照顾家人,大家各忙各的,很少有时间碰面。他一生为人低调正直,作风好、纪律强、关心同志、生活俭朴。”李工一边给我们翻看着老照片,一边讲述着孔将军的事迹。
采访结束后,李工挥笔题写:“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笔划利落,铿锵有力。
采访孔俊彪将军夫人李工
摄制组一行与孔俊彪夫人李工及其家属亲属合影
刘凯夫大校夫人朱佩贤:永远跟党走
刘凯夫,上杭南阳乡(原属长汀)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
今年97岁高龄的刘凯夫夫人朱佩贤,身体佳,精神好。知道摄制组前来采访,专程从康复中心回到家里。
朱佩贤年轻时是上海地下党员,后任医生。经历了九死一生,目睹了敌人的惨绝人寰。讲述起革命往事,老人悲痛万分。
“父亲是追求党到骨子里头。当年他在红军被服厂当干部,回去相亲时,大部队出发长征,父亲与大部队失联。此后父亲多次从敌人的刺刀下躲过大劫,并最终与方方联系上。父亲对参加革命无怨无悔,即便在“文革”中遭受很多不公正待遇也没有抱怨过,就算他吃了很多苦,批呀斗呀,也依然没有放弃过。他在送我去当兵时,还告诫我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刘凯夫子女回忆起父亲时,几度失控落泪。“父亲从事后勤和财务工作,但从来不拿一针一线,很清廉。父亲一辈子勤俭节约,没留下什么给我们,去世时他的存款才4000块钱。他日常生活中教育我们要爱党、信党、跟党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廉洁奉公、勤劳简朴、自力更生的家风,就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刘凯夫大校始终秉承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观念,光明磊落,人格品德高尚,入暗室而不欺。朱佩贤及子女们回忆起刘凯夫时,充满着无限哀思和敬仰之情。
在采访结束后,朱佩贤欣然提笔写下:永远跟党走。
采访刘凯夫大校夫人朱佩贤
摄制组一行与刘凯夫大校夫人朱佩贤及其子女合影
王荣光大校夫人翟晓舟:永远的革命伴侣
王荣光,上杭才溪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工程纵队政委、江苏省军区副政委等职。
摄制组在医院的病房里看望了94岁的翟晓舟。老夫人精神尚佳,思路清晰。看到摄制组一行从老家远道而来,翟晓舟心情十分激动,向摄制组讲述了她和王荣光的革命事迹。
两人在抗战胜利后结为夫妻,是一对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伴侣,久经考验的恩爱夫妻。“他一生对我很好,我很思念他。我们两人年龄相差10岁,平日里,我对他以‘师者’称呼。几十年来,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从未怄过气、拌过嘴。”回忆起和王荣光的相识相知,翟晓舟感慨万分。
这一对数十年的革命伴侣,共同度过了种种风风雨雨,经受了许多艰难困苦的考验,同时也一起欢庆了革命的胜利和成功。
我馆曾宪华主任到医院看望翟晓舟
黄鹏之子黄雁:永葆老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忠诚
黄鹏,连城朋口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省军区顾问、南京气象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黄鹏夫人赵靖华今年93岁,因病已住院3年,意识不清,不能言语。摄制组前往医院看望了赵婧华。
“父亲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他几乎不说自己的革命事迹,都是讲战友的。他平时对我们教育时会要求我们要学习长征中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当年长征爬雪山没有棉衣,饥寒交迫,我父亲就用绳子把薄棉捆在身上爬过雪山。”黄雁谈起父亲黄鹏留给自己较深的影响,就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对党忠诚。“父亲是个十分坚持原则的人,做人做事实事求是,生活节俭。父亲的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他说不是因为钱,而是自己少用一点布,国家就可以再节约一点布,那样就可以留给困难地区的群众用。”
黄雁在法院工作,现已退休。父亲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不怕牺牲、永远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对黄雁的一生影响颇深,也成为他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鞭策。
采访黄鹏之子黄雁
采访手记:从今年年初开拍至今,我馆“留住老红军风采”摄制组争分夺秒,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南京及龙岩连城等各县,采访拍摄了26位老红军、闽粤赣边老同志及其家属,得到了老红军、老同志及其家属、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采访拍摄的老红军和老同志中,年龄最大的105岁,最小的85岁。采访拍摄的这些珍贵资料,是一份独一无二、具有抢救性历史价值的鲜活的革命教科书,提升和充实了我馆的影视资料,为传承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坚定革命信念,研究闽西革命子弟兵的历史功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弘扬和教育民族精神,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玉华少将子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