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静与思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之道什么意思

佛家之静坐养生之道
当前位置:
佛家之静坐养生之道
发布: 16:56:48|来源:大众养生网|责编:莫小名
参禅打坐,是每一个佛门弟子的每日必修功课。其实佛家的参禅打坐正是对静坐养生的一种最好的解释与表现方式。 静静的坐着,静静的呼吸,换你一个不同的生活。
有研究数据显示,在静养之下,我们的神经都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呼吸、心跳等随之趋于正常、代谢也恢复,而我们的身体状况也会越来越健康。静养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运动&,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疗养作用。
静坐,看似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但是它同样也是一种高深的知识,是为了我们身体更加健康的一门学问。说到这门课程,可以是简便而又易学。我们在静坐的时候首先要排除一切的烦心事儿,我们也可以脱掉鞋子,需要一个最为舒服的地方,给自己一个最放松的状态。
我们慢慢的闭上双眼,注意呼吸调节,感受到空气的律动,感觉大自然的一切活动。我们在静坐时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上,慢慢的试着感觉冷、热、刺痛等感觉。然后再把注意力慢慢集中到臀部,慢慢变换姿势,感觉着其中的变化。当我们感觉到紧张的时候,我们试着深呼吸,慢慢的紧张感就会随风而逝。紧接着我们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背部,慢慢的感受到身体每个部位的变化。
呼吸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学会呼吸。在学习瑜伽中,呼吸是最关键的一环。用心去呼吸,用呼吸融入在整个大自然中。慢慢的沉寂在整个美好的气氛之中,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乱了阵脚。要静静的享受这一切,享受带来的不同之处。当我们睁开眼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
人们常说 生命在于运动,其实养生专家认为,如果在生活中将运动与静坐结合起来将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运动可以改善失眠、厌食,而有更多的疾病需要静养,这就是一个静坐与运动一起辅助治疗的过程。
本文评论(共-条)
大概很多人听说过日本的佛学大师...看看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主要养的气虽有差异,却都是根本之气,源头之气养好这三气,静可守一心之妙,动可达天地之奥,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跟道家学大气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跟佛家学静气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跟佛家学静气,学得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讲: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不能拖延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说怎么做,就已经错了,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然能够静下来所以梦窗禅师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衡山上有首诗也说:何事人间频乞食,此心已是负烟霞学会无事,正是静心的最好法门跟儒家学正气儒家讲正气,何为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如何养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综上: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则万法不乱心,万物不遮眼,万事不碍行那么天地之间,又哪里不是通途呢? & & & & & & & 本文转载自儒风大家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