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什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__________,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为大家分享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1篇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20XX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点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2篇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二、巩固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2)时间:——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4)意义: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1、“一五计划”(1953——1957)(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3)成就①工业方面:

A、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B、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②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颁布: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要知道具体内容)(2)意义:良好开端(详见课本27页)

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1958年开始评价:(1)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2)消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三单元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开放

(1)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目的(也是意义):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民主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案)

2、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1)背景、原因:

①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②民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要知道是哪五个)(4)意义:

①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1)西藏: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二、祖国统一

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

②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海峡两岸的交往(阅读本节课课文了解即可)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3篇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XX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XX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XX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4篇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5篇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政府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3、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原因: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3、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战争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6篇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知识点1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20XX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XX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知识点3新时代强军之路

20XX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7篇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主要任务:筹备建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京为首都;

⑤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从此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从此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

西藏首席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经过与结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中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①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②邱少云,为保证潜伏部队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①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最可爱的人”的原因)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背景(原因):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施:1950年冬开始,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地主也获得应得的一份,自食其力。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②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①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历史总结知识点八下 第8篇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

十九大报告经济社会名词这样理解

(摘自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力追赶超越、矢志绿色崛起,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专题辅导报告内容)

编者按:1月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在全市县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上作了题为《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力追赶超越、矢志绿色崛起,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专题辅导报告。通过深化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的18组38个经济社会名词的学术理解,来努力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

18组38个经济社会名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知识产权与企业家精神;人口、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口老龄化;三驾马车与国民经济核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不平衡的发展、增长极;开放、改革;文化与发展;学习型组织;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实体经济;去杠杆、系统性金融风险;效率、公平;贫困、发展中国家;矛盾与主要矛盾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232次提到“发展”、17次提到“增长”,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基础之上的。”该定义已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人均GDP或人均GNI以及它们的增长率。

经济发展:在早期西方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增长是同一概念。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才成为两个概念。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何炼成在其主编的《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阐述,经济发展的含义概括为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产出结构、投入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福利和广泛的群众参与等。没有结构变迁、福利改善的经济增长,属于“无发展的增长”。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与区别是:(1)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比经济增长更广泛。(2)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4)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经济增长有可能是短期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化: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主要从事落后农业生产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社会的唯一选择,也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前期,农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主体;工业化时期,工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主体;工业化后期,服务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主体。工业化水平的判断指标是,人均GDP、霍夫曼比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目前,大家简单地把工业化率等同于非农产业产值占比,是不全面的,工业化率应至少用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来表示。

城镇化:即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与西方经典的城市化模式不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和非农化,即农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就地发展小城镇。

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考虑几种生产要素投入,由于要素可以互相替代,所以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既反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又反映要素组合配置效率的提高,体现了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被认为是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多年来,世界银行一直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各成员国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率。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因此学术界常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技术进步的代名词。人们真正关心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变化值可分析出技术进步的变化趋势、强度,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其划分一般认为,当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小于50%、要素投入增长率贡献份额大于50%时,说明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数量取得,此时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外延型(粗放型);当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大于50%、要素投入增长率贡献份额小于50%时,此时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内涵型(集约型)。

创新、知识产权与企业家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59次提到“创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创新:第一个系统、完整地研究创新理论的是奥地利籍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后来人们归纳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部分的制度创新)。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前者包括专利、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以及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知识产权。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表现为为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大成功,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为了事业,全力以赴,义无反顾的精神;一种强烈的冲动,不可抑制的欲望;一种“事业狂”式的工作作风。企业家的职能是实现创新、管理和承担风险。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中心人物。一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家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人口、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口老龄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劳动力:劳动力来源于人口,劳动力从来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人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创造力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源:是被开发、待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就不能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本,就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口老龄化: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中国、陕西省、安康市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均属于“未富先老”,安康市尤其如此。

三驾马车与国民经济核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被视为20世纪经济学科领域最大成就之一。目前,全球通用是1971年公布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由英国首创而后在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中国1992年开始采用SNA。在SNA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费)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三驾马车:GDP的三种核算方法之一中,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中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额-货物和服务进口额。上述即平常大家俗称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3处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

供给学派:西方供给学派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供给侧”。第二,增加供给的途径是经济刺激和投资。第三,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是减税。第四,增加刺激的外部条件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不同。首先,宏观经济背景不同。其次,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不同。我国对供给侧的注重则并不否定和放弃需求管理,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再次,宏观政策主张不同。中国供给侧管理不是只有减税,而是确认货币政策是对总量调控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同时亦确认财政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对结构调整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张继续践行积极财政政策,并从服务全局与政策协调配套考虑,在合理范围内扩大财政赤字、提升政府财力分配的作用空间。最后,具体措施不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不平衡的发展、增长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重要论断,“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而市场机制结果往往是不平衡发展;国家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目的是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

不平衡发展理论:由赫希曼提出,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普遍规律,经济的增长首先是在某一点处出现,然后带动其他地方发展。其政策建议是: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须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产业。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手段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税收、财政、收入等政策,促进经济均衡、稳定、充分发展。

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他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7次提到“开放”、70处提到“改革”,并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开放:研究世界各国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带有规律性现象,凡是坚持开放理念,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国家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表明,不论疆土面积大小,凡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期,国家就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79次提到“文化”,并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明,二是制度规范,三是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它包括物质生产、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

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经济增长是经济行为的结果,人的经济行为深受其文化传统影响,因此,文化心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凭借对人类意识结构的潜移默化作用而直接支配着人类观物审事的角度。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换成经济学语言,即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或负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于1990年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观念。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学习型组织虽不存在单一标准模型,但应包括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五项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特殊的技术进行“加工”以实现数据的“增值”。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从技术上看,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

信息化、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4次提到“信息化”,2次提到“数字经济”,并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

信息化: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数字经济:通俗来说,数字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

智慧城市:信息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5处提到“实体经济 ”,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在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等产业部门。

去杠杆、系统性金融风险——

“去杠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三去一降一补”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去杠杆:经济学上的杠杆本质是负债。银行本身就是个杠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为主,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最大,所以经济中的杠杆高。一般地,“去杠杆化”就是一个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降低资产负债率的过程。

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金融活动与生俱来的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办法完全避免。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降低和及时化解系统或全局性金融风险,就要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而信息披露则是金融监管的主导性制度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效率: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利用的状态。

公平:学术界对公平的定义很多,但大家普遍接受的公平概念是机会平等,即“政府须介入并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的机会平等,而不保证结果平等。”经济学中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市场经济体制是公平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兼顾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的公平应该是机会公平兼顾结果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次提到“脱贫”、5次提到“发展中国家”,并重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贫困: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根据经济学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为“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发展中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从来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明确提出过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发展中国家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6次提到“矛盾”、5次提到“主要矛盾”,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三对特性为,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得到解决;反过来,次要矛盾解决如何,又会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