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唯物论和认识论

一、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我国存在着贫富差距,不少官员的贪污腐化,所以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这一错误认识。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众多的人口聚集在狭小的生产空间里,自然条件复杂,在没有矿产和工业之前,纯粹的靠天吃饭,贫困、饥荒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从来没有真正地被人们摆脱过,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住着它只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由的资本主义以及政府不干预经济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人口太多,资源太少,只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而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政策,会加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最终会影响经济的效率和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是中国人历史以来所反对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中国人几千年遵循的理想,最符合中国人理想的制度是是公有制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既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其次,贫富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其本身并不可怕,只有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特别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体制或政策引起的不公或腐败盛行时,这个问题才会变得复杂并危险。正如邓小平生前所说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事实上,贫富不可能作到完全平均,但政府只要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可,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不合理的畸形的劳动利益分配政策,造成以损害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gdp提高为条件,甚至有些经济学家仍然高挂继续掠夺弱势群体的利益来寻求经济增长,这无疑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其实政府必须在二者之间协调分配,积极支持穷人的应该劳动所得,而不是和富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寻求公共权力的寻租,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强者和弱者打交道往往是弱的一方面吃亏,政府不必帮助强者,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可以优先穷人,政府应该做的却是如何让穷人不吃亏,帮助他们实现合理公平的利益再分配,这也是政府真正需要存在的原因之一。

最后,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而宽广的。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在公有制条件下超乎世界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实现的高速发展是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将继续地证明这一点。目前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和对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过程,目标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虽然距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决不是意味着中国要重复资本主义的老路。因为从整个世界来看,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如果我们重新走资本主义的老路,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阶段也是不相符的,所以谋求社会主义前提下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率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相并行,最终达到与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到那时,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特征更加明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占有主导地位。

正如上所说,仅仅看现今的贫富差距,官员腐化就武断的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二、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答: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 20 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使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搞资本主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怎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呢?改革就是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改革是改革性变革,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其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科技、教育和其他方而的体制。另一方面,这种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不中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辉煌的。2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领域,如春潮滚滚,势不可挡,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何来“葬送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拒绝改革,反对改革,抱着僵化的旧体制不放,才会真正葬送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二、开放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0 多年前,我们拉开全面改革序幕的同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国实现了从停滞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大转折。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江泽民同志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深刻内涵和极端必要性作了透辟的论述。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坚持这项基本国策,打一开大门搞建设,大胆吸收平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万法,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改革开放政策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足以证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目,在新世纪将而临更多更大的风险和考验。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夺取更加辉煌的业绩。因此说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在3-5年内使改革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山东大学和山东省的精品课程。
2、具体步骤:(1)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教学资料,重点是推进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完善。(2)我们将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建设,重点是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学手段上,我们将大力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资源的整理上网,在现代教育技术部的协助下,争取网络资源进入多媒体教室,供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之用。(4)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课程体系改革后,如果要求在54或72个学时内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原理的两门课至少有108个学时),我们将积极要求学校提供专题式教学的各种条件,并配合相应的考评指标和方式的变革,这是一项大的改革,没有学校相关宏观政策的支持,根本是无法实行的……

该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合理,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年龄上基本形成非常年轻的梯队,除了2位教授年龄在45岁以上外,其他均在40岁以下,最小年龄是32岁,年富力强;这些教师的学缘结构也较合理,他们的本科背景大多数属于哲学或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和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又旁及其他更为专门的领域,能够适应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的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够承担教学辅导任务。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的定位与课程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属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哲学基础。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课程知识模块分为6块,总学时54学时。
1)总论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应学时为6学时,其中讨论1学时。2)辩证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应学时为6学时,其中讨论1学时。3)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原理,对应学时为9学时,其中讨论1学时。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对应学时为9学时,其中讨论2学时。5)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对应学时为21学时,其中讨论3学时。6)全课程内容总结,对应学时为3学时。
3、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及其与现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及其与实事求是的关系;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及其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系;4)认识和真理的辩证本性及其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关系;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7)社会历史进步根本趋势、人的本质和价值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4、课程体系改革:近一年来,党中央、教育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决定在2006年9月新生入学之前,基本完成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相关的改革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公共理论课合并为一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央部署,我校最迟在2006年9月即可实行新的课程方案。在此新形势下,我们申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旨在为以后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并为这门新的课程能够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而努力。
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重点说明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讲课录像等上网情况,是否可做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要提供相应的网址和密码:
1、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与自学相结合;2)集体专题讨论与提问式随机讨论相结合;3)撰写论文;4)开展课堂专题辩论;5)进行演讲比赛;6)观看相关的音像教学资料片;7)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确保规范性、渗透性、时效性和参与性等几项原则的实现;并突出突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突出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突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制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基本要求、讲授大纲、重大现实问题提要、阅读书目、思考题、影视片观看等方面;2)制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网络课程,我们将与我校现代教育技术部密切合作,设法使主讲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全程录像,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为实施远程教学打下基础;3)讲授和制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作为精品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4)制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电脑试题库和考试系统,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试题库,下一步将设法通过网络技术使之变成学生可以在网上实时练习和考试的自主学习系统;5)制作相关的音像资料库等。
(3)就目前情况看,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等仍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协助制作和上网,因此还无法作到网上实时交互式教学。
2、网上现有资料的网址是:,无需密码。现有网上资料包括:
2004年马哲学习笔记前二章;2004年马哲笔记第三章;2004年马哲讲课笔记全七章;
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易出错的有关哲学家或者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命题解读;2004年启航名师马哲教授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要点。
六、实践教学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主要是课堂讨论(包括演讲、辩论等)、社会调查和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对此我们也做了许多尝试,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把所学哲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一些同学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入选学校及省组织的各种征文或其他类似比赛,并获得相应奖励。
我们主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示范教材,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稳定下来以后,我们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适合与我校学生思想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或教学辅导材料,配合网上资源的丰富和网络互动式教学的实现,电子或网络教材也将相继编出。
随着我校教学及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学校有关精品课程的实施管理办法,我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也将纳入制度化运行轨道,推动本学科所有教学人员认真实施精品课程的教学计划,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组教师队伍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学校拨款情况以及我部建设经费的分配情况,确保精品课程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对在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普及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等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我们将在推荐青年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职称晋升、外出进修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老师们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怎样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

“别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不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上发表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郭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认为:在本体论范围内,别人的思想不是客观存在,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而“郭文”认为,“在认识论领域,在分析具体的认识过程时,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我们认为如此理解“客观存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会在哲学基本问题及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带来混乱,我们对“郭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同看法,特与郭吉星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各位学者同行。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郭文”的第二部分认为:在认识论领域,把别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观存在,不会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因为“我们已从本体论的角度同唯心论的先验论划清了界限”,“超出本体论的范围,主观的精神现象就转化为客观的认识对象,转化为认识的客体,而‘客观存在’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即有了特殊的规定性”。这实际上割裂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以为只要在本体论上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了,殊不知历史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正是在本体论上是唯物的,到认识论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了唯心的了吗?

恩格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0页)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郭文”也引用了列宁的论述来证明这一点:“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为什么是相对的?因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还有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同上)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能否认识同他相对立的客体,能否正确地从认识客体的表象进而达到对客体的本质的认识。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同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彻底批驳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各种不可知论。

因此,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两方面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本体论,是“第二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二方面”是认识论,是“第一方面”的实际表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论从属于本体论,所以,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正是在认识过程中坚持了辩证法。由此不难看出,在认识论领域,“把别人的思想看成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是割裂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在认识论上陷入了二元论,最终抹杀了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质的差别。

二、认识对象或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作为认识的对象,既可以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包括思想、思维等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意“郭文”的观点。“郭文”的第二部分指出:“同主体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客体,不再完全等同于与思维、意识相对立的客观物质现象,而是指同人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相关并在实际上进入实践过程的认识的对象。”显然在这里的认识对象不再完全是客观物质现象,而且也包括经过人类数千年积淀业已形成的认识成果、文化成果等精神现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这在认识论上对今天的实践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郭文”则说:“既定的社会事实、已经形成的精神现象是人们面临的客观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们面对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请注意“客观存在”,我们这里并非抠字眼,“客观存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把精神现象看作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的客观存在,实质上是把精神现象混同于物质现象,把两者都看成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否认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同时,也等于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物质客体,一个来源于精神客体或思维客体。我们说精神客体或思维客体是认识的对象,但却不是客观存在,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否则我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就会陷入二元论,回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为什么精神现象可以是认识对象而不能是客观存在呢?我们认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不等于人们的主观心理状态,理论也不等于对理论的主观理解,人类文化作为认识客体对于主观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天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理论的提出和一切科学幻想、待征的假说对主体的活动产生愈来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次的领域指导着主体的实践活动。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是精神产品,人们学习它,把它作为认识对象,正是为了更深刻地领会其精神,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但是把这个理论或其他一切精神产品看成是“客观存在”,就意味着把客观意识(如“郭文”所列举的思想史等一类的科学)“实体化”,即把客观意识和主观意识本质上的联系割裂开来,取消了客观意识的“反映”的本质特征,把客观意识等同于客观存在。我们认为,思想客体虽然存在于具体的认识主体的主观意识之外,但它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它与客观意识不是分属两个彼此独立的世界,而是同一精神世界的现象,区别仅仅在于一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一个作为主体意识凝结成的精神产品成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的一部分,弄清了这一点,在认识中就贯彻了唯物论。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弄清“存在”的含义,“存在”不等于“客观存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存在”这一折衷主义命题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且指出: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这个存在不是作为思维和意识的对立面的存在,而是与无相对立的`存在。因此,关于“存在”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思维而言的存在,是物质的同义语。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二是指有(存在的东西)同无相对立,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由此不难看出,“郭文”把“精神现象看成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精神现象是存在的,那也只能是主观存在。例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作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而绝非在思想意识之外,理论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人们研究理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本上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把握主观精神现象到客观认识对象的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即所有客体都不依赖于某个具体的主体而存在。但并非说到了认识论领域,“主观的精神现象就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而是说主体与客体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即有意识有意志的人,客体和主体相对立,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一方面作为客体,它必须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并受主体所制约。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都可能成为客体,但由可能性的客体转化为现实性的客体要受到主体实践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同客体相对立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认识客体,并积极改造客体为人类造福,人类的认识史和实践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客体无不打上主体的印记。现在自然界已从史前的“洪荒之世”演变为“人化自然”,对《红楼梦》的研究已不再是《红楼梦》本身,鲁迅先生说过,1000个人看《红楼梦》就有1000种想法(大意如此),因此客体不再是纯粹的客体,应当说它们对象化着主体的某种性质,即可以看作是主体的对象性存在。上述是统一、转化的真正含义,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唯心主义虽然看到客体依赖于主体,但却片面夸大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一切客体看作是主体的产物;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16页)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承认客体不依赖于主体,却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因此,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找到一条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客体,改造客体,主体是否符合客体,实践是检验的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所以,不能把精神现象转化为认识客体理解成主观的精神现象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

总之,“郭文”的结论有合理的一面,我们是赞同的,即认为精神现象、人类的文明成果可以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这一点已被客观事实所证明,不再赘述。而传统的理论则认为,认识对象或客体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是,“郭文”把作为认识客体的精神现象看作是客观存在,我们是不能苟同的。一方面,它会在理论和教学上带来混乱,甚至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如上帝是否存在?按“郭文”逻辑,在本体论范围内是主观的东西,而在认识论范围内,相对于某个“具体的认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因此,每个人都有理由相信,上帝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过程中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可以把他们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从书本出发,唯书唯上不唯实。我们的观点是既要实践,又要读书,既要把客观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又要认真研究、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现代化。“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怎样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相关文章:

}

考研学生最头痛的科目莫过于政治了,记忆力不好总是背不下来。那么,考研怎样背政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总结知识点,搭建知识框架

对于政治你要先知道整体框架。比如马原。分为几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如果确定是辩证法的规律,又分成几块。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个框架的建立,肖秀荣老师的《知识点提要》里的哲学逻辑图里有哦~)

只有知道框架,才能逐步缩小范围锁定候选原理,而且有知识框架,后期学起来惠更加轻松,学的也更透彻。


马原常考的就是辩证法。其中分为几块。就是常说的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等,考的可能性较低),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灵活记忆,搭配各老师的讲解视频更好哦~

在背诵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先阅读几遍,弄懂客观题的答案的意思,比如上面讲的“如何理解农村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从三个方面描述,农村现状和农村脱贫的必要性、我党服务的宗旨、说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所带来的好处。

我们在背诵的时候也是一样,找准关键点。只背核心的部分,其他的分开展开就好啦~

当然,政治要高分,技巧只能打辅助,还得真材实学,完全依赖是靠不住哒~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这一科目绝大多数的题目都要靠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够做对,但仍然有三道选择题是考教材原文的,例如唯物史观、垄断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部分不需要大家去死记硬背,大家主要做到熟悉教材就可以。而分析题中那些经常考试的哲学原理是需要大家背诵的。首先大家必须要清晰哲学的逻辑框架,要知道我们答题时都能够用到哪些原理;其次不同原理相通的部分大家要结合着去记忆,例如回答类似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可以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这是可以结合起来去记忆的。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毛中特这一学科是考研政治五科当中分值比重最大的一科,需要大家背诵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首先对于选择题大家仍然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要学会比较式记忆(例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要把握重要理论(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次对于分析题大家要把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五位一体总布局上,在背诵的时候更多的要去结合时政热点有重点的去背诵,例如今年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最后毛中特这一科目的背诵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对所有理论的规范术语必须一字不差的去记忆,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改动。

史纲这一学科分值占比不大,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小。关于史纲的记忆主要要求大家学会归纳总结。首先,要熟悉时间轴,要对整个近现代史的所有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把握,其中一些小线索也需要整合记忆,例如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党的建设的发展等等;其次,对于所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代表人物、意义、影响和经验等等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其中原因和经验有万用套路需要大家巧记;最后,要结合重大纪念日去重点记忆,例如曾考过的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修法基这一科目是所有科目中最简单最易理解的科目,绝大部分选择题考察的都是教材原文,所以对于思修这一部分的选择题要有技巧的去记忆,着重去熟悉大概念包含的小概念、概念所处的地位和名言警句出现的部分,这是最容易出现选择题的部分。另外对于思修的分析题,大家要分板块去记忆,理解式记忆,主要观点表达正确即可。

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关于一整年的时政,对于选择题大家不需要把每一个事件都去死记硬背,重点还是要在宏观层面去把握,而分析题现在的考察很少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了,所以更重要的是平时多积累一些万能答案。

●暑假前,看一遍初高中课本。

大部分人肯定建议“政治不用提前看”,实际政治提前看也有难度,因为红宝书《大纲》一般九月才出,提前看缺乏依据。实际帮帮强烈建议是要提前复习政治的,因为9~12月时间太宝贵了,不应该把时间放在政治上。

中学政治课本基本涵盖了全部基础知识,而且写得比较有意思。把中学政治知识巩固了,可以大大降低吃透红宝书的难度,是后面迅速搞定红宝书的关键。看中学课本是非常好的方法,上面很多人写经验只有一句“看《大纲解析》”实际复习中是有的人能看下去吃透,有的人看到12月也没有吃透。

其关键就在:1、学习能力有差异。2、缺乏政治知识基础,而高中课本是弥补这方面最好的教材。

●暑期,吃透《红宝书》《任汝芬1》《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任意一本。同步做《任汝芬2》《肖秀荣1000题》任意一本。

红宝书这个时候还没出,可以买上年二手的,任、肖的为了赶暑期班应该出了。如果自学,就选红宝书去教室看、但是也可以报班或者淘宝搜视频教程(看自制力,有的人对着看不进去书,不如老实报班)。

做题的时候不会可以直接看答案,对照找书中原文。长段的原文,每一句上标1、2、3、4...分点,然后每个分点后面用一个词代替。这样就很容易把长段完全背下来。报班或自学,做笔记是可用缩写,比如:

【社会主义】缩写为【社`】;【资本主义】缩写为【资`】,以此类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缩写为【社`精】

重新做一遍《任汝芬2》或《肖秀荣1000题》,这次做的同时不能看答案,必须把错题标出来,看熟。再重新做一遍《任汝芬2》或《肖秀荣1000题》,把错题标出来。这个时候错题总数应该控制在几十道题了,以后多看几遍即可。

上面你已经熟读了红宝书《大纲解析》或肖任的课本。并且做了三遍《1000题》(或者任2等其他版本的几千题,都可以)这个时候政治过线肯定没问题了。

这时,买一本当年新版的大纲解析,并且对照出当年改动的部分。实际每年改动不多,但是万一有大改,你不知道就麻烦了。每次大纲出来后各补习班都会有解读,可以网上搜一下即可。大纲出来后,就可以做模拟题了,比如《任汝芬3》《xx天xx题》等等。

有了熟读红宝书、三刷《x000题》的基础,做模拟题非常容易。关键是对答案的时候回归红宝书。把每个题考点对应回红宝书原文内容,然后把这一段内容再背一遍。这个时候可以用《风中劲草》背诵版,也可以继续啃红宝书,总之目标是把《红宝书》越读越薄。自己画几张知识结构图,帮助答答题时落实知识点位置。

各种做题《x套题》,一方面鲸吞各种客观题,另一方面开始关注时政和大题答题技巧。

客观题单独出来,一套卷子分几次做,比如学累了,花10分钟扫一张卷子的单选。

过一会再花20分钟扫一遍多选。起到放松作用,完全不占用大块时间。

时政不用靠积累,买个肖、任之类的册子就行了。结合各种押题背。主观题技巧可以看下新东方。记住一个回答铁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what、why、how。即回答大题,包含如下内容:

是什么:这个问题哲学上/政治上的含义。

为什么:踩得分点,逐条分析,宁多勿少。

怎么办:针对问题,我们应……

●12月~考前——调整冲刺期

保持刷题,量不必多。反复回归红宝书,知识框图,要把书的内容最后简化为三四张图。

考前进考场就带着三四张图最后看一眼就行了。结合各种押题,磨练答题技巧。

有空的话练练字。政治大题参考答案其实都不长,但是高分政治卷子大题都是写作文的,

题目下面一面写满还没写完很正常,字最好工整点。

大家知道马原部分分为三个部分:马哲、政经和科社。这几个部分的复习方法也不一样。

对于马哲部分的复习,大家要掌握马哲部分的逻辑结构,掌握马哲四个部分的逻辑结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让大家掌握逻辑结构,是因为马哲部分会有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命制,因此在判断分析题考查的原理时考生需要知道每个部分包含有哪些原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大家要清楚每个部分包含的重要分析题的原理。

(1)意识能动性;(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2)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4)度的原理;(5)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分析法。

(1)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3)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辩证关系原理;(4)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原理;(5)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以上就是马哲部分在2018年考试中比较重要的分析题考点,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即能够进行原理再现及对理论的灵活运用。

对于政经和科社两个部分,大家不需要掌握逻辑结构,因为这两个部分不出分析题,只考选择题,因此大家将这两个部分的真题做透就可以了。


毛中特部分属于知识点比较琐碎的部分,在这个阶段大家复习毛中特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执行。

1、在掌握细节知识点基础之上能够掌握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能够从整体上来理解毛中特所研究的问题。

2、毛中特考试的特点就是时政性特别强,大多数考题都会与时政热点相结合,那么对于毛中特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了,所以今年比较重要的讲话有:5.14讲话、建军90周年讲话、7.26讲话、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讲话、十九大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点,但是在复习过程中由于我们对理论不太熟悉,所以无法确定这些热点的考试角度。

自从201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开始,史纲加入了考研政治的范围。虽然大纲中只有14分的分数,但实际考查过程中会有6分的分数是与毛中特部分结合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史纲部分与毛中特部分可以重合的部分。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中国近现代的时间线索,虽然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不需要背诵的,但是整个的时间线索需要知道,因为史纲的分析题大多数都是和历史的逻辑线索有关的。

2、复习近现代史时要注意周年性纪念的历史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史纲的考题要么是时政热点要么就是周年性纪念的历史事件。今年比较重要周年性纪念的考点有:十月革命100周年、中国建军90周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等。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修法基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时要注意思修法基常考比较细节的知识点,所以大家在复习时不能忽视这部分,简单的东西只要功夫下到了,都能作对,关键是大家平常都会觉得这部分比较简单,因此就不太重视。

2、思修部分与其它部分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思修部分几乎每章都可能出分析题,不像其它的部分只有几章有分析题的考点。所以在复习思修过程中要注意每章能出分析题的知识点。

绪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第一章,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第二章,爱国主义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章,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第五章,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

第八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力。

以上是考研政治的前四个部分在当前阶段的复习方法及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方向,希望大家能够在复习过程中用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大家的努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阶段对于准备2018考研的同学来说是比较煎熬的阶段,也是大家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希望大家能够调整心态,因为过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的学习会有很大的进步,希望大家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