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类外的哺乳动物会有喜欢的感觉吗?

翻了一下居然没有那个很火的洛库萝莉丢母虫,不科学啊。

Leucochloridium是一种寄生虫,以能操纵寄主而闻名。

生活史如图所示,卵在鸟粪中孵化,然后感染路过的蜗牛,在蜗牛内发育成幼虫,操纵蜗牛爬到高处,方便鸟吃掉;在鸟体内发育成成虫,交配后在鸟排泄系统中产卵,并随鸟粪排出。

这个寄生虫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部分,就是在蜗牛体内寄生的过程,除了使蜗牛爬到高处,还会反复在蜗牛的触角中蠕动,好吸引鸟的注意力。

听说知乎不能发gif,这个是链接

}

即使人类的Y染色体确实消失了,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男性本身会灭绝。即使是在已经完全失去Y染色体的物种中,繁殖仍然需要雄性和雌性。

出品|网易科学人栏目组 小小

Y染色体可能是男子气概的象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可能无法持久坚持下去。虽然Y染色体携带着“主开关”基因SRY,它决定了胚胎是否会发育成男性(XY)还是女性(XX),它只包含很少的其他基因,是生命延续中唯一没有必要存在的染色体。


更重要的是,Y染色体已经迅速退化,使女性拥有两个完全正常的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X染色体和一个萎缩的Y染色体。如果按照同样的退化速度持续下去,Y染色体可能在460万年内就会完全消失。这听起来可能很长,但当你考虑到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5亿年时,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Y染色体并非从一开始就处于退化状态的。如果我们把时钟回拨到1.66亿年前,对于最初的来说,这个故事就完全不同了。早期的“原始”Y染色体最初与X染色体差不多,也包含着相同的基因。然而,Y染色体有个根本性的缺陷:我们每个细胞中都有两份染色体,不同于其他的染色体,Y染色体只作为一份拷贝存在,并通过父亲传给他们的儿子。

这意味着,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进行基因重组,而每一代基因的“洗脱”有助于消除破坏性的基因突变。被剥夺了重组好处的Y染色体基因会随着时间而退化,最终从基因组中消失。


图:红色的Y染色体,旁边则是更大的X染色体

尽管如此,最近的研究表明,Y染色体已经发展出了许多非常有说服力的机制来“踩刹车”,减缓基因丢失的速度,使其处于停滞状态。例如,丹麦最近对来自62个人的Y染色体测序部分进行检测,发现它倾向于大规模结构性重组,以便允许“基因扩增”,即收购基因的多个副本,促进健康的功能和减少基因损失。

这项研究还表明,Y染色体已经发展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结构,称为“回文”(palindromes)。在这种结构中,DNA序列的正向和逆向读取都是相同的,就像皮划艇的英文单词“kayak”那样,能保护它免受进一步退化的危害。研究人员在Y染色体的“回文”序列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基因转换事件”,这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允许使用未损坏的备份拷贝作为模板修复受损的基因。

再看看其他的一些不同物种(在哺乳动物和其他物种也中存在Y染色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Y染色体的“基因扩增”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扩增的基因在精子产生和调节后代性别比例(至少在啮齿类动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近,发表在《分子生物学和进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老鼠基因拷贝数量的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关于Y染色体是否真的会消失这个问题,科学界(就像现在的英国一样)目前被分为“消失派”和“保留派”。后者认为Y染色体的防御机制非常棒,并且可能挽救Y染色体。但是,“消失派”表示,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Y染色体掉下悬崖前的垂死挣扎。这场辩论还将持续下去。

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的珍妮·格雷夫斯(Jenny Graves)表示,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Y染色体必然是要失败的,即使它们存在的时间可能比预期要长一些。在2016年的一篇论文中,格雷夫斯指出,日本小老鼠和田鼠已经完全失去了Y染色体,并且认为Y染色体上丢失或产生的基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育问题。这反过来又能推动新物种的最终形成。

正如我们在新电子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即使人类的Y染色体确实消失了,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男性本身会灭绝。即使是在已经完全失去Y染色体的物种中,繁殖仍然需要雄性和雌性。在这些情况下,决定基因异常性的SRY“主开关”已经转移到不同的染色体上,这意味着这些物种在不需要Y染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雄性。然而,决定性别的新染色体应该会再次开始退化的过程,因为它同样缺乏基因重组能力,这将导致它们像之前的Y染色体那样消失。

然而,关于人类的有趣之处在于,当正常的人类繁殖需要Y染色体时,如果你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它携带的许多基因是不必要的。这意味着基因工程可能很快就能取代Y染色体的基因功能,允许同性伴侣或不育男性怀孕。然而,即使每个人都能以这种方式怀孕,但不太可能的是,有生育能力的人会自然停止繁殖。

尽管这是一个有趣且争论激烈的基因研究领域,但几乎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甚至不知道Y染色体是否会消失。而且,正如我们所展示的,即使Y染色体消失,我们也很可能继续需要男人,这样正常的繁殖才能继续下去。事实上,像“农场动物”型系统那样选择几个“幸运”的雄性来繁殖大多数后代的情况,显然不会发生在人类身上。无论如何,在接下来的460万年内,人类将会有更多更为紧迫的担忧需要面对。

本文来源:网易科学人 责任编辑: 郭浩_NT5629

}

  古希腊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感觉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人都相信还有“直觉”,或者称之为“第六感”,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回答。日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介绍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对动物第六感的机理获得了新发现。

  动物“第六感”的故事很传奇

  有趣的是,在动物界还存在着“第六感―――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科学家指出,外激素是由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

  英国著名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他的《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研究动物的“第六感”,书中举出了几则非常有趣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英国远征军在法国和法军并肩与德国侵略军浴血奋战。

  一天,一位躺在壕沟中的英国中士普林斯顿突然听到了几声熟悉的叫声,蓦地,他的心爱的猫柏拉图跳上了他的右肩。这位中士离家已有半年,在法国战场上不停地调动岗位,柏拉图是怎样找到他的呢?它是如何越过英吉利海峡的呢?使人无法理解。

  有一位名叫菲特尔的英国外科医生从伦敦到苏格兰高原去旅游,不幸中途发生了车祸,他折断了一条腿而被送进了爱丁堡的一家医院。他在院中足足住了两个多月,在他出院前夕,他的心爱的猫凯蒂闯进了医院找到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爱丁堡。

  许多动物学家、心理学家、星相学家和幽灵学家等,纷纷找上门来,“拜访”这只奇异的猫。从伦敦到爱丁堡有好几百海里,凯蒂要经过许多丘陵、山地、密林和湖泊区,要知道苏格兰有数以千计的湖泊,并且还要越过泰晤士河,这件事到底应作如何解释呢?

  还有在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时,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竟咬着它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躲防空洞里去避难,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不仅猫有“第六感觉”,狗等其他动物也有此本领。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条名叫华生的拉布拉多猎犬,一年多来总是在其主人艾米利.拉姆西癫痫发作的45分钟前,用爪子抓挠其主人,使拉姆西有足够的时间在病发前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准确率达到97%。没有人认真探索过猎犬何以能预知癫痫病的发作,有人猜测,猎犬可能能嗅出癫痫病发作前病人外激素的变化。

  动物“第六感”来源有新说

  为了破译动物们神秘的第六感,科学家对一些动物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日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介绍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对动物第六感的机理获得了新发现。

  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表的新闻公告介绍说,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老鼠进行的多项动物实验证实,老鼠是借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简称MHC)对同类动物进行鉴别,获得第六感的。

  此前人们已经发现,不同动物个体的MHC分子差别很大。而通过研究科学家进一步确认,这一差别是由于不同动物个体中控制产生MHC分子的基因存在的差异造成的。而老鼠正是借助于感觉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嗅”到了MHC分子的差别,进而获得了不同基因的信息,最终区分出不同的动物个体,形成了第六感。

  鼠类的组织相容性基因被称做H-2基因,它有许多套。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群老鼠,它们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只有H-2基因有两种。在让它们配对交配时,研究人员发现雄鼠倾向于与自己的H-2基因不同的雌鼠交配。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与外激素有关。

  在鼠窝的两个房间中,分别洒上两种雌鼠(一种H-2基因与雄鼠相同,一种不同)的尿,把雄鼠放进来,它会跑进由不同的H-2基因的雌鼠洒下的尿的房间,而如果房间里洒的是两种雄鼠的尿,则雄鼠选择房间的概率相同。反过来,让雌鼠选择,它也倾向于选择有不同的H-2基因的雄鼠。

  由于这些老鼠的其他基因完全相同,说明这种对配偶的偏爱,完全是由于H-2基因的不同引起的。组织相容性基因被视为个体的标志,动物倾向于与携带不同的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异性交配,可以视为一种防止近亲交配的本能行为。

  关于“第六感”的争论仍将继续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ESP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伦.瓦库纳博士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ESP的占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觉―――ESP实际存在的。

   如今,人体外激素已被科学界确认无疑,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也已找到。跟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的犁鼻器是高度退化的。在胎儿和新生儿中,很明显有犁鼻器结构。新生儿似乎也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后代一样,能通过母亲乳头散发的外激素寻找乳房。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犁鼻器逐渐退化。对564名成年人所做的解剖表明,70%的人不具有犁鼻器结构,剩下的30%的犁鼻器也是高度退化的。人类犁鼻器由两个很小的器官构成,位置在两个鼻腔的深部,有些人的犁鼻器开口可用肉眼看见,但多数人要用放大镜才看得见。

  假想你拿着手电筒仔细观察鼻腔,将光线对准鼻腔前三分之一处,你会看到一个小孔。如果用显微镜,可发现小孔里是个管子,上面布满柱形细胞,称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有趣的是这种细胞在人体其它地方找不到,是犁鼻器独有的。

  人类也有组织相容性基因,称为HLA基因。和老鼠一样,HLA基因似乎也和人类的择偶有关。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闭塞的社区,研究人员对其成员的HLA基因分布做了调查。该社区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早年移民的后代,内部通婚,很少有外来人口,因此HLA等位基因的种类相对较少。抽取血样检测HLA基因后发现,年轻人倾向于与那些与本人的HLA基因不同的人结婚,而避免HLA基因相同的。

  科学家已经知道,性吸引力和择偶判断与人体外激素有关,人体外激素由皮肤制造并释放于周围的空间,通过人的犁鼻器感应,传入下丘脑。人体外激素可以是欲望的火种,反之也可以是强力灭火器。两个人如果外激素相谐,进而传递彼此吸引的信息,成双配对的几率自然比较大。这就是爱的“物质基础”。

  应该说明的是,“第六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此外,科学界还没有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有人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提出是否可以把它叫做“类嗅觉”或者“情觉”―――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的感觉,国外目前通常的叫法是“费洛蒙感觉”。

  记者就动物“第六感”的话题,采访了国内相关专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普遍认为,在国际上对动物“第六感”的确切认定还未形成,文中所提的对外激素的感受目前被归纳在嗅觉范围之内,至于MHC分子显示出的免疫功能主要在哺乳动物中居多。对于寻找人类“第六感”的研究,科学家至今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存在,但有趣的是,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它存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哺乳动物有感情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