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太多,有没有可能即使在将来成为了超级大国也不会全国有免费医疗?

【文/ 米尔斯海默 译/ 观察者网 傅洛拉】

这是一个重大的选择。三十年前,冷战结束,美国赢了。它当时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扫视四界的威胁,美国的决策者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尤其是中国,一个十多年来一直与美国共同对抗苏联的弱小国家。

但也有一些不祥的迹象:中国的人口几乎是美国的五倍,而且其领导人已经接受了经济改革。人口规模和财富是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变得更加强大。由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肯定会挑战美国在亚洲乃至其他地区的地位,因此美国合乎逻辑的选择应该是很明确的:减缓中国的崛起。

相反,美国鼓励中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都被关于“自由主义必胜”和“大国冲突过时”的错误理论所迷惑,都奉行接触政策,旨在帮助中国变得更加富裕。

华盛顿推动对华投资,欢迎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认为中国将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入世,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然,这些幻想从未实现。中国不但没有在国内接受“自由价值观”,没有在国外接受现状,反而在崛起时变得更加野心勃勃。接触并没有促进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和谐,反而未能阻止竞争,并加速了所谓“单极时刻”的结束。

今天,中美陷入一场只能称为“新冷战”的激烈的安全竞争,涉及双方关系的方方面面。与最初的冷战相比,这种竞争对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考验更大,因为中国很可能是比鼎盛时期的苏联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这场冷战更有可能升温。

这一切都不足为奇。中国正在按照现实主义的预测行事。谁能指责中国领导人谋求主导亚洲,并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当然不是美国,它追求类似的进程,崛起成为本地区的霸主,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今天,美国的行为也正如现实主义逻辑所预测的那样。长期以来,它反对其他地区霸权的出现,将中国的野心视为直接威胁,并决心遏制中国的持续崛起。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竞争和冲突。这就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然而,本可以改变的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和程度。如果美国决策者在单极时期考虑均势政治,他们会试图减缓中国的增长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实力差距。但一旦中国富裕起来,美中“冷战”就不可避免了。

“接触”可能是任何国家在近代历史上犯下的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一个大国积极促进同等的竞争对手崛起,你找不到可以相提并论的例子。现在要再去做很多事情来改变,已经太晚了。

1960年代中苏分裂后不久,美国领导人明智地将中国融入西方秩序并帮助其经济增长,认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帮助遏制苏联。但随后冷战结束,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不再需要盯着莫斯科,美国决策者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该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75分之一。但鉴于中国的人口优势,如果其经济在未来几十年快速增长,它可能会在纯粹的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简而言之,日益富裕的中国对全球力量平衡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经济巨人的前景是一场噩梦。这不仅意味着单极的终结;一个富裕的中国肯定也会建立强大的军队,因为人口众多的富裕国家总是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中国几乎肯定会利用这支军队在亚洲谋求霸权,并将力量投射到世界其他地区。一旦这样做,美国将别无选择,只能遏制(如果不是试图削弱)中国的力量,从而引发危险的安全竞争。

为什么大国注定要竞争?首先,没有更高的权威来裁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或在受到威胁时保护它们。此外,任何国家都无法确定对手——尤其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对手——不会攻击它。竞争对手的意图很难预测。

各国认为在无政府世界中生存的最佳方式是成为最强大的参与者,这在实践中意味着成为自己地区的霸主,并确保没有其他大国主导该地区。

这种现实主义逻辑从一开始就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早期的总统及继任者们努力使美国成为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在二十世纪初取得地区霸权后,美国在阻止四个强国称霸亚洲或欧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帮助在一战中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二战中击败了日本帝国和纳粹德国,并在冷战期间遏制了苏联。

美国对这些潜在的霸主忧心忡忡,不仅因为它们可能变得强大到足以涉入西半球,还因为这将使华盛顿更难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

中国正在按照同样的现实主义逻辑行事,实际上是在模仿美国。它想成为其后院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希望建立一支蓝水海军,以保护其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的路径。它希望成为先进技术的领先生产商。它想建立一个对它的利益更有利的国际秩序。一个强大的中国放弃追求这些目标的机会是愚蠢的。

大多数美国人不承认北京和华盛顿遵循相同的剧本,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崇高的“民主”国家,与中国等国家的行为不同。但这不是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所有大国,无论是否“民主”,都别无选择,只能在根本上是零和游戏中争夺权力。这一迫切需要在冷战期间激励了两个超级大国。它激励着今天的中国,即使它是一个“民主”国家,也会如此。这也激励了美国领导人,使他们决心遏制中国。

即使有人拒绝这种强调结构性力量推动大国竞争的现实主义说法,美国领导人仍然应该认识到,在所有国家中,将中国变成大国是一种会招来麻烦的做法。

毕竟,它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解决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并在东亚怀有广泛的“修正主义”目标。中国政策制定者一直表示希望解决台湾问题,从日本收回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并控制南海大部分地区——这些目标注定会遭到中国邻国的猛烈抵制,更不用说美国了。中国一直有“修正主义”的目标;错误在于,让它变得强大到足以针对这些目标采取行动。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接受现实主义的逻辑,他们本可以采取一套直接的政策来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保持中美之间的贫富差距。19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极不发达,未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美国市场,获得美国的技术和资本。作为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巨人,美国处于阻碍中国崛起的理想位置。

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统授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这一称号赋予中国最好的对美贸易条件。这种偏袒本应随着冷战而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领导人本应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双边贸易协定,对中国施加更严厉的条款。即使协议对美国不利,他们也应该这样做;鉴于中国经济规模较小,它受到的打击将比美国经济大得多。

相反,美国总统不明智地每年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2000年,美国将这一地位永久化,使错误进一步加重,这显著降低了华盛顿对北京的影响力。第二年,美国再次失误,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中国企业扩张,产品更具竞争力,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除了限制中国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美国还应该严格控制美国尖端技术的出口。出口管制在1990年代和后一个十年的初期会尤其有效,当时中国公司主要是复制西方技术,而不是自己创新;拒绝中国获得航空航天和电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几乎肯定会减缓其经济发展。

但华盛顿让技术不受限制地流动,允许中国挑战美国在关键创新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政策制定者也犯了降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壁垒的错误,在1990年投资规模还很小,但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迅速增长。

如果美国在贸易和投资上采取强硬态度,中国肯定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但它在1990年代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

美国不仅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最尖端的技术,而且还拥有多种手段——包括制裁和安全保障——它本可以用来说服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作为限制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作用的努力的一部分,华盛顿本可以集结日本和台湾地区等盟友,提醒他们强大的中国将对其构成生存威胁。

鉴于其市场改革和潜在的大国力量,尽管美国采取这些政策中国仍会崛起,但它会在更晚的时候成为一个强国。而当这一幕实现时,它仍将明显弱于美国,因此无法谋求地区霸权。

因为在国际政治中,相对而非绝对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逻辑表明,美国决策者应该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努力,与维持(最好是加强)对中国的领先地位结合起来。

美国政府本可以在研发上投入巨资,为保持美国掌握尖端技术所需的不懈创新提供资金。它本可以积极阻止制造商转移到海外,以加强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并保护其经济免受脆弱的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但这些谨慎的措施都没有被采纳。

鉴于1990年代华盛顿建制派普遍存在的“自由主义必胜”的观念,现实主义思想几乎不可能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反,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通过传播“民主”,促进开放的国际经济,以及加强国际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球和平与繁荣。

这种逻辑应用于中国时,定下了一种接触政策,即美国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希望它变得更加繁荣。最终,人们认为,中国甚至会成长为尊重权利的“民主”国家和负责任的全球行动者。与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主义不同,“接触”政策乐见中国增长。

对于这样一个冒险的“接触”政策,支持的广度和深度是超乎寻常的,跨越了四届政府。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甚至在冷战结束之前就致力于与中国接触。在政治风波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布什辩称,美中“商业往来(已)在本质上导致了更多的对自由的追求”,并且经济激励使民主化“不可阻挡” 。两年后,当他因更新中国最惠国地位而受到批评时,他为接触政策辩护,声称这将“有助于为民主变革创造氛围”。

比尔·克林顿批评布什在1992年总统竞选期间“溺爱”中国,并在进入白宫后试图对北京采取强硬态度。但他很快改变了方向,在1994年宣布美国应该“加强和扩大与中国的接触”,这将有助于中国“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在经济上不断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不断成熟,以便保护人权”。

1992年第三场总统选举辩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克林顿率先说服国会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奠定了基础。 “如果你相信中国人民会有更大的开放和自由,”他在2000年坚持说,“你应该支持这个协议。”

乔治·W·布什也支持将中国带入全球经济圈,作为总统候选人承诺“与中国的贸易将促进自由”。在上任的第一年,他签署了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地位的公告,并为引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出了最后一步。

奥巴马政府更是如此。“自从我担任总统以来,我的目标一直是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中国接触,管理我们的分歧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合作机会,”奥巴马在2015年表示,“而且我一再说过,我相信中国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人可能认为,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公布的“转向亚洲”政策代表着从接触向遏制的转变,但这是错误的。她是一位坚定的接触支持者,她在《外交政策》上的文章为“转向亚洲”给出了些理由,其中充满了关于开放市场优点的自由主义言论。“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她写道。此外,除了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外,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步骤来实施严肃的遏制战略。

美国商界也广泛支持接触政策,他们将中国视为制造基地和巨大的市场,拥有超过10亿的潜在客户。美国商会、商业圆桌会议和全国制造商协会等贸易团体进行了时任美国商会主席托马斯·多诺霍(Thomas Donohue)所说的“不间断游说闪电战”,以帮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媒体的领军人物也接受了接触政策,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委员会。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没有其他机构、组织的参与——从有效的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到获得法治支持的自由和负责任的媒体,中国领导人根本无法控制和监管其蓬勃发展的自由市场,或者防止小人物受骗后参与反政府暴动。而这些机构是和自由市场天然在一起的。”

接触政策在学术界同样受欢迎。很少有中国专家或国际关系学者质疑,帮助北京变得更强大是否。要观察外交政策机构对接触的压倒性支持,最佳指标也许是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亨利·基辛格。他们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冷战时期最杰出的鹰派人物,但都支持该战略。

接触政策的捍卫者辩称,他们的政策有失败的可能性。克林顿在2000年承认:“我们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乔治·W·布什同年说:“没有任何保证。”然而,像这样的怀疑很少见。

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接触支持者预见到失败的影响。他们相信,如果中国拒绝“民主”化,那只会是一个能力较弱的国家。没有民主化却变得更强大的前景似乎并未出现在他们的计算中。此外,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政治是旧思想。

一些接触支持者现在认为,美国是两面下注,在与中国的友谊没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同时寻求遏制和接触。克林顿政府期间曾在五角大楼任职的约瑟夫·奈在2018年这样写道:“只是为了安全,我们制定了保险的政策,以免接触政策赌输了。”这与美国决策者经常表示他们没有遏制中国的说法不符。例如,1997年,克林顿将他的政策描述为“不是遏制和冲突”而是“合作”。但即使美国决策者悄悄遏制中国,接触也会破坏他们的努力,因为这项政策最终将全球力量平衡转向了有利于中国的一方。创造一个同等级别的竞争对手与遏制很难保持一致。

没有人可以说,接触政策未得到足够多的发挥作用的机会,也没有人可以说中国之所以成为威胁是因为美国未给其提供足够的空间。随着岁月的流逝,很明显,接触政策是失败的。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但并没有变成“自由民主”国家或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相反,中国将自由主义价值观视为对其国家稳定的威胁,并且正如新兴大国通常所做的那样,正在推行越来越激进的外交政策。

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接触政策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和伊利·拉特纳(Ely Ratner)是两位承认接触政策失败的前奥巴马政府官员,现在正在拜登政府任职,正如他们在2018年所写的:“华盛顿现在面临着现代历史上最具活力和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奥巴马在担任总统期间誓言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对其海洋主张提出异议,并在世贸组织内对其提起诉讼,但这些半心半意的努力收效甚微。直到2017年,政策才真正改变。唐纳德·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后,他迅速放弃了前四届政府所采用的接触战略,转而寻求遏制。

正如当年发布的一份白宫战略文件所解释的那样,大国竞争卷土重来,中国现在寻求“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企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特朗普决心阻止中国取得成功,于2018年发起贸易战,试图削弱威胁美国技术主导地位的科技巨头华为和其他中国企业。他的政府还与台湾地区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并挑战了北京在南海的主张。第二次冷战正在进行中。

考虑到拜登总统在担任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在奥巴马政府里担任副总统时,曾坚定地支持接触政策,有人可能会预期他放弃遏制,恢复接触。事实上,作为总统,他已经接受了遏制政策,并且和他的前任一样对中国的态度强硬,在上任后不久就承诺与中国进行“极端竞争”。

国会也是如此。6月,参议院在两党的支持下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该法案将中国称为“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挑战”。美国公众似乎也认同这一观点: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十分之九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实力是一种威胁。美中新的竞争不会很快结束。事实上,无论谁入主白宫,这种情况都有可能加剧。

接触政策剩余的捍卫者,现在将美中关系的螺旋式下降归咎于那些一心想要制造美苏式对抗的个人——前小布什政府官员罗伯特·佐利克把他们叫作“新冷战斗士”,一切都是他们个人行为的结果。

在接触支持者看来,进一步经济合作的动机大于大国竞争的需要。共同利益胜过利益冲突。遗憾的是,接触政策的支持者徒劳无功。第二次冷战已经来了,当人们比较两次冷战时,很明显,美中对抗比美苏对抗更有可能导致一场热战。

两种冲突之间的第一个对比点关乎能力。就潜在实力而言,中国已经比苏联更接近美国。1970年代中期,在其国力鼎盛时期,苏联对美国的人口优势很小(不到1.2比1);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粗略的财富指标,几乎是美国的60%。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财富是美国的70%左右。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以每年约5%的惊人速度增长,它最终将拥有比美国更大的潜在力量。

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大约3.7比1的人口优势。如果中国在2050年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韩国,那么中国的富裕程度将是美国的1.8倍。如果它做得更好,到那时达到美国人均GDP的五分之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日本,它将是美国的2.3倍。凭借所有这些潜在的力量,北京可以建立一支比美国强大得多的军队,美军还不得不从6000英里外来与中国军队比拼。

苏联不仅是比美国穷;即使在冷战高峰期,它也仍然在试图从纳粹德国造成的可怕破坏中恢复。二战期间,这个国家失去了2400万公民,更不用说7万多座城镇和村庄、3.2万家工业企业和4万英里的铁路。它没有能力与美国作战。相比之下,中国上一次打仗是在 1979 年(对越南),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经济巨头。

对苏联国家力量的另一个拖累,就中国而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麻烦的盟友。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在东欧保持着庞大的军事存在,并深入参与了该地区几乎每个国家的政治。它不得不与东德、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叛乱作斗争。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经常挑战莫斯科的经济和安全政策。苏联人也忙于与中国打交道,后者在冷战中途改变了立场。

这些盟友让莫斯科头疼,它使苏联领导人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应对主要对手——美国。当代中国几乎没有盟友,除了在朝鲜问题上,中国与朋友的联系远不如苏联与他们的朋友那么紧密。总之,北京在国际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意识形态动机呢?与苏联一样,中国名义上由共产主义政府领导。但正如冷战期间的美国人错误地将莫斯科主要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正决心在全球传播其“邪恶”的意识形态一样,今天将中国描绘成意识形态威胁也是错误的。

苏联的外交政策只受到共产主义思想边缘性的影响。约瑟夫·斯大林是一个铁杆现实主义者,他的继任者也是如此。美国人倒应该希望中国是“共产主义”的;那么它的经济就会沉睡下去。

但中国确实存在一种“主义”,一种可能会加剧其与美国竞争的“主义”:民族主义。通常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在苏联的影响有限,因为它与共产主义相悖。然而,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民族主义一直在蓄势待发。

中国强调“百年国耻”,这使其民族主义特别危险。那一时期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此后,中国成为大国的牺牲品,尤其是日本,但在中国的叙述中,美国也是加害者。这一强有力的民族主义叙述的影响,在年得以展现,当时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发生小规模冲突,引发了中国各地的反日抗议活动。未来几年,东亚地区安全竞争的加剧必将提升中国对日本和美国的敌意,增加爆发热战的可能性。

中国的地区野心也增加了战争的可能性。忙于从二战中恢复并管理东欧帝国的苏联领导人基本上满足于欧洲大陆当时的局面。相比之下,中国坚定地致力于东亚的扩张议程。尽管中国的主要目标对其来说当然具有战略价值,但它们也被视为神圣领土,这意味着它们的命运与中国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台湾地区尤其如此:中国人对该岛有一种情感依恋,这是苏联人对柏林从未有过的感觉,如果让华盛顿承诺捍卫它,会使战争风险变大。

最后,新冷战的地理环境比旧冷战更容易发生战争。尽管美苏对抗的范围是全球性的,但其重心是欧洲的铁幕,双方都拥有配备数千枚核武器的庞大陆军和空军。欧洲发生超级大国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双方的决策者都了解核升级的可怕风险。没有一个领导人愿意引发一场可能会摧毁他自己国家的冲突。

在亚洲,没有像铁幕那样清晰的分界线来锚定。相反,有一些潜在的冲突是有限的,并且会涉及常规武器,这使得战争成为可考虑的选项。它们包括争夺对台湾、南海、钓鱼岛以及中国与波斯湾之间的海上航线的控制权。这些冲突将主要发生在敌对的空中和海上力量之间,在开阔水域进行;在争夺岛屿控制权的情况下,小规模的地面部队可能会参与其中。即使是可能让中国投入两栖部队的台湾地区争夺战,也不会涉及庞大的核武装的相互碰撞。

这并不是说这些有限的战争情景是可能的,但它们比假设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更合理。尽管如此,人们不能假设如果北京和华盛顿因台湾地区或南海而发生冲突,不会升级到核战争。

的确,如果一方损失惨重,至少会考虑动用核武器来挽救局面。一些决策者可能会得出结论,只要袭击发生在海上并且不影响中国和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而不会出现不可接受的升级风险。在新冷战中不仅更有可能发生大国战争,而且核力量的使用也是如此。

尽管人数减少了,但接触政策的倡导者仍然存在,他们仍然认为美国可以与中国找到共同点。直到2019年7月,100名中国观察人士还签署了一封致特朗普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拒绝接受北京构成威胁的观点。“许多中国官员和其他精英都知道,与西方采取温和、务实和真正合作的方式符合中国的利益,”他们写道,然后呼吁华盛顿“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繁荣的世界,其中中国会获得参与的机会”。

但大国就是不愿意让其他大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而变得更强大。这种大国竞争背后的驱动力是结构性的,这意味着无法通过明智的决策来消除这个问题。唯一可能改变潜在动态的,将是一场阻止中国崛起的重大危机——考虑到该国长期以来的稳定性、能力和经济增长,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太会实现。因此,一场危险的安全竞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充其量,可以通过避免战争来管理这种竞争。这将需要华盛顿在东亚维持强大的常规力量,以说服北京相信一场武装冲突最多只能带来得不偿失的胜利。通过说服对手无法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阻止战争。

此外,美国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以及中国领导人——战时核升级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毕竟,核武器是终极威慑力量。

华盛顿还可以努力为这种安全竞争制定明确的道路规则——例如,避免海上事故或其他意外军事冲突的协议。如果每一方都明白越过对方的红线意味着什么,战争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这些措施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美中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固有的危险。但这是美国为曾经无视现实主义逻辑、将中国变成决心在各个方面挑战它的强国,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对于考研有的同学是因专业而择校,有的同学的目标则是因为想去某个地区而择校的。而我是既喜欢华中师范大学,也喜欢它的中国古代史专业。对于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也有这么两个困扰,如果是想学好这个专业,想在这个领域进一步深耕的同学来说,专业优先。

对于想要通过考研来改变环境,或者说留在某个城市的同学来说那一定是学校优先。因为一个好的学校会给你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也会让你留在这个城市更容易。当然一般来说,好的学校和厉害的专业一般都是匹配的,尤其是历史学,除了河北大学的宋史。

因此大家在历史学考研择校的时候尽量选211、985,再不济也要选一个省会城市命名的师范大学,如四川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

二、关于华师历史文化学院近几年的考试难度分析

考研界传着一句话:“衡量一所学校报考难度和热度的标准之一就是报录比”,现在将华中师范大学近三年的报录比加以统计来做一个分析: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

1.中国史和学科教学的报录比趋势是一致的,而世界史的报录比呈现上升趋势,考研难度处于一个下降趋势。

2.中国史和学科教学在2020年的报录比都有一个上升趋势,但是到了2021年又降下去了。这一点需要明白当时的特殊原因:初次统考,大多数学生准备不及而改变学校,加上疫情原因保护第一志愿,所以2020年入选难度降低。之后应该会持续保持10%左右的报录比,这是各位同学需要注意的。

但是我们在择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通过报录比来判断考试难度,我们知道各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一般每年都是固定的。那考试难度还应该考虑可提供给大家的招生人数来决定。比如同样是130个招生名额,一年推免人数50人,一年推免人数30人。那这样的条件下肯定后者的考试难度要大大降低的,那么就华中师范大学今年来说官网已经除了推免名单是37人,去年是46人,那今年的难度相较于去年就会有所降低。所以,今年华中师范大学的考试环境肯定是优于去年的。

三、关于学院学科的一些信息

(一)方向分布及其简单介绍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在华中师范大学算不上强势是学科,尤其是现在隋唐方向暂时没有老师了,魏晋南北朝的老师明年才可以带学生,如果有意这方面的,就可以劝退啦!至于其它时段都还是可以的。

(2)中国近代史,它分为中国近代史(系)和中国近代史(所),前者就是历史文华学院里面的一个分支,后者是章开沅先生创立的一个独立于学院的研究机构,资源都更加倾向于后者,后者也是我们院的招牌。

(3)世界史:方向偏多,但各个方向都几乎有相应的老师。

我院老师偏多,大家辈出,直接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中找到教师介绍就可以啦。

(一)专业课参考教材及复习方法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背住了不一定掌握了——理解记忆、搭建框架才是王道。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很多人对于历史的第一印象就是背会了就会做题了,背确实能给你带来一些知识,而且背诵也是考研过程中一个不可少的过程。但考研历史不应该只有背诵,11本书,上千个考点,只靠背是无法掌握的。历史真正需要被的就是一些关键词(比如时间、人物、地点、观点中的关键词,比如过密型增长、赋税货币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去理解、贯通,想明白历史时间的前后联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比如中国古代不同时段的赋税制度:两汉的租赋制度、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度、唐后期的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在教材上、甚至一些资料上就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其实其中蕴含的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从实物税到货币税、从税丁到税地、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税收原则的变更)、税收程序的不断简化。如果再追问一个为什么,又可以把这个问题想得更明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有了剩余,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些剩余产品就流入市场,商品的交换需要货币。越到后期,人口统计工作越难(统计成本),所以需要改变税收对象。这就是将知识连贯起来的好处,理解深刻不易忘,不用死记硬惹人烦。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记忆甚至比死记硬背难,因为它需要你去思考动脑,死记硬背是在逃避思考。理解之后,记住关键词,在考场上再根据关键词展开,这就是把书由厚到薄,再到厚。那那么多复习内容,我关靠理解记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吗?那还差一把钥匙,那便是“知识框架”。

(2)论搭建框架的重要性。之所以会觉得世界史难,主要是你不了解它,这个不了解是我们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它大致有哪些内容,正是这种“无知”使我们对其产生了恐惧。但是如果我们把历史知识想一棵树那样理顺其知识点,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那还不会不会觉得复杂难懂呢?我们以世界史为例来简单看看。世界史分为世界古代史(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古代史又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世纪,约AD500—1500年),前一个阶段需要知道的就是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这五个模块。后一个阶段就是西欧(诸日耳曼建立的西欧诸国,如法国/英国/德国)、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以及诸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南亚的印度和东亚的朝鲜、日本。

进入世界近现代史,这段历史就是一段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其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它采取的一切措施就是为了钱),所以更侧重从纵向来考察其内容。大致就是:资本主义在近代三次运动——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中有了初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对抗王权的资本。然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荷兰、英国确立,接着资本主义发动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朝封建专制开炮。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法国大革命随之发生。当然与此差不多时间,在美洲有了美国独立。

在资本主义壮大的过程中,其逐渐掌握政权,发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所以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入了殖民扩张中(这二者可以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接着就是进一步膨胀,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时候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内部都存在问题,所以就有了19C末20C初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调整好的继续发展,不好的则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与此同时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专业术语,但是我们要去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自身拥有的实力与好处不匹配,如德国崛起,但殖民地已经没有了,就想重新洗牌瓜分,但英法这些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同意),就有了后来的一战(区域性的战争)。一战结束后想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来善后,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嗜利性与短见,非但没能解决矛盾(战败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反而留下了战争的种子。就有了二战(世界性的战争),二战之后产生了两个超级大国:苏联、美国,由于二者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消灭,其意识形态的冲突浮现,进入了冷战的两极格局。期间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解决战争创伤、以图恢复经济,实现长远发展。但是苏联失败了,最终苏联被拖垮,两极格局结束。

这些顶多算树干的第一级大分支,如果进一步又应该如何搭建框架呢?我们以熟知的中世纪的西欧为例做一个示范,下面如何搭建各个“分支”:

第一节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背景:两个世界的交流——和平与暴力冲突

1.西方蛮族入侵的原因

2.日耳曼人建国(那些分支建立了那些国家)

3.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4.日耳曼人入侵对欧洲古老文明的影响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法兰克人:日耳曼的一支,4C进入高卢北部

⑴法兰克人中的萨利克人克洛维击败罗马

⑵486,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在教会的支持下占领罗马高卢全境

⑶481,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

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

1.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

687,宫相赫里斯塔尔的丕平击败所有对手,统一整个王国,内战稍作平息

Ⅱ查理·马特改革与取代之势渐成

Ⅲ742,其子矮子丕平进一步蚕食

2.加洛林王朝的建立751

⑴751矮子丕平在苏瓦松贵族会议上被承认

⑵754教皇加冕;756丕平献土→教皇国建立

⑶君士坦丁献土(统理权的获取)

⑴查理曼(768~814)扩大法兰克疆域(第二任君主)

⑵800利奥三世为其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4.《凡尔登合约》与帝国的分裂-843

9C以后正当查理曼帝国日趋分裂时,遭到来自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外族入侵。

第三节 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⑴马尔克制(农村公社制度)与委身制和恩地制阶段-墨洛温

⑷9C世袭领有封地阶段——封建大庄园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三要素:领主、封臣、采邑】

1.中古西欧城市的产生

Ⅱ无奈之举:武装反抗,法国琅城

4.行会——手工业者的组织

5.商人公会——商人的行会

四、封建王权的确立与发展

2.封建王权的有限性及其加强

第四节 欧洲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1.法兰克王国——孱弱的王权

2.从加洛林王朝到加佩王朝(987~1328)

⑵路易六世(1108-1137)的举措

⑶路易七世(1137-1180)大力支持城市反抗领主的斗争

⑷12、13C之交,法国加强王权、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发展到1个新阶段

腓力二世(1180-1223)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成就颇著。

⑸路易九世(1226-1270)“圣路易”

⑹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

Ⅰ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

【为获取贵族和城市居民支持他与教宗的斗争、议题:向教会征税、代表: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代表】

1066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关键战役:哈斯丁斯会战】

大力推动英国封建化进程(土地占有阶层、农民→农奴、庄园)

1086“末日审判书”(土地贡赋调查薄)(调查全国土地、土地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 ;在索尔兹伯里召开贵族大会,强制全国所有封建主都要向自己效忠,改变“我的附庸的附庸,不再是我的附庸”的惯例。

王权相对集中、较早确立王权政治

亨利一世死后无嗣,法国安若伯爵亨利以其外孙的身份继承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启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亨利二世的最大成就主要在两方面

Ⅰ竭力贬低领主法庭的作用,提高王室法庭的地位

Ⅱ废除了旧日的“神命裁判法”,由“誓证法”和陪审团取而代之,由王室法庭颁布的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效力,形成西方著名的“普通法系”

这些司法制度的改革,大大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势,增强了英国国王的威望

免除了部分骑士的兵役,规定他们交纳“盾牌钱”,用以招募长期服役的雇佣兵

国王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骑士→乡绅、与贵族分道扬镳

③在位期间牛津、剑桥大学成型

热衷于封建战争,最终殒命疆场

Ⅰ同法王腓力二世的斗争中,节节败退,将金雀花王朝在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

Ⅱ在同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冲突中,屈辱称臣

Ⅲ向农民榨取巨额捐税、随意没收封臣领地,

①意外即位,王权的继续降低

Ⅱ贵族与国王斗争的结果——进一步推进

①即位之前,参加十字军东征

②1272亨利三世去世后即位,致力于征服威尔士

Ⅰ为筹军费,再度召开议会1295

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1.起因:王位继承、领土争端、佛兰德尔的斗争

⑴英:玫瑰战争(1455~1485)

兰开斯特(红)→都铎王朝

911东法兰克王路易去世,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为王,开始了萨克森王朝

⑴亨利一世(919~936)

无法建立起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只得通过对外扩张来增强自己的权势(西斯拉夫人)

⑶亨利四世——与意大利的斡旋

⑸亨利五世——外交的延续

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

坚持与教皇及意大利诸城邦相争,在伦巴底同盟的打击下彻底失败,在意大利的权益全部丧失。而德国境内,诸侯猖獗,大肆瓜分皇室领地,封建政治陷人极端混乱状态。

德国完全被封建势力所左右,历代国王建立强大王权和统一国家的企图最终失败

1356黄金诏书/金玺诏书

查理四世承认皇帝由七大选侯推选,不得世袭

一、西欧基督教化与基督教的封建化

这两者的完成是一个相互并进的过程

1.基督教化——扩张与传教

西欧各国的封建统治者们,不仅把基督教作为宗教信仰,而且也把其作为教化民众、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和意识形态,因此他们以种种方式来推进:

Ⅰ经济上,各国君主、贵族的大量馈赠和广大民众的奉献、捐赠罗马教会地产急剧膨胀

Ⅱ政治上,免税、禁止行政官吏进人教堂捕人的种种经济、司法特权;由于从各国帝王手中获得大量地产,众多主教、修道院院长也以封臣的身份与帝王结成政治关系,跻身于封建诸侯行列,各地教会也都成为各个封建政权国家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会的制度发展与完善

1.罗马教会全面制度化

Ⅲ骑士团:军事性质的修道团体

2.教义的完善、礼仪的规范

Ⅰ“三位一体”神学理论,为教权至上提供理论来源

Ⅱ教会救赎制度,原罪、救赎、得救三大信条改进而来

三、教皇与世俗权力的角斗

1.教会内部——自身腐败,威信下降

Ⅰ清除教会自身腐败、改变教权从属王权的教会改革运动

Ⅱ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能干涉教皇的选举

Ⅲ主教应由教皇任命,俗权不得干预

Ⅳ教会要严整纪律,肃清腐败,遏制世俗化倾向等

反对世俗授职权、圣职买卖和教士结婚的决议

Ⅱ否认教会从前以封土形式领有的土地是封土

效果:教会组织由松弛而严密,影响力由低落而增高,教皇对教会的领导权

Ⅰ基督徒的宗教生活规范化

Ⅲ改变以往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的惯例,改由枢机主教巡访各地,监督教会

Ⅳ加强各地主教对下属教区和修道院的管理职责

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任命主教权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机制

2.教会外部——教权与王权的争斗:核心在于神权是否能高于王权

⑴教皇产生(455罗马立奥大主教称立奥一世)

⑵建立(756年丕平献土)

⑴不同参与者,目的不同:

五、基督教神学氛围笼罩下的中古西欧文化

⑵内容:唯识论、唯名论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Ⅱ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2.社会生活与宗教艺术

⑴教区与圣礼、宗教与税收-什一税

②12C以后:哥特式(在法国出现,也称“法国式”)

3.骑士精神及其文学反映

4.中古西欧的学校教育与“七艺”

6.加洛林王朝艺术(8~9C)

⑶骑士文学“温文尔雅的爱情”

通过分支的细分我们基本上就得到了这一个大分支上面的知识内容,也建立起来这一部分的知识框架,将树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知识。知识框架的建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但它的建立一定会使得你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之后,有新的知识就可以放入完善框架,需要相关知识就可以从中调取。

3.统考材料题你需要注意的点:

统考的材料题总共60分,中国史与世界史各一道(30分)这里我们以2020年统考真题为例来分析(真题可赠送)。这里问了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它的要求是“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所以这道题的答案肯定可以在材料中找到一些。看材料讲的重点在于“无赖”这就是解题关键。需要明白“无赖”所指,它不是指品德低下的人(现代人角度)。我们应该从经济角度考虑,无赖指的是流民,流民意味着背井离乡,没有自己土地。原因是啥?战争、土地兼并(政府措施:不抑兼并)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流民意味着不稳定因素,威胁社会稳定,所以相比于放任其在社会上发展,招入自己的管理中更有利。接着再来,募兵制意味着政府要供养这些士兵,为啥之前不养,现在要养了,因为有钱了,为啥有钱,因为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发达。其它的宋代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将军事置于政府控制之下。所以通过这一通分析,我们就得到了答案:

①从唐到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宋初中央政府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这为大规模募兵提供了物质前提。

②均田制瓦解后,存在大批无地流民。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社会上存在大批无地流民,这为募兵提供了大量兵源。同时政府为了社会安定,有必要将其纳入军队加以管理。

③这也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将破产农民转化为职业军队,以分化农民。

④来自辽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和定都开封无险可守的局面下,促使政府大量募兵。

总结:这类题我们要善于从题干(论述题)和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然后用我们的知识来套,来衔接。由点到面,多角度思考。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和对知识有较为充分的理解,这又怎么可能做到呢?如果仅仅靠背则更难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①单词:跟的是董仲蠡老师(他的书是《研辞》),当然现在考研界大家还是较多的人喜欢朱伟老师,这个因人而异。

②语法:田静老师(她的课也有配套教材《句句真研》)。

③翻译:唐静老师(他的教材《考研英语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④写作:王江涛老师(教材《考研英语高分写作》)王老师的课真的很好,在跟他和唐静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你会被他们的经历所感染。

⑤阅读:李旭老师(我没有用英语教材,就是在网上打印真题出来跟着李旭舅舅老师“精研”真题)。

大家所耳濡目染的就是“政治跟着肖秀荣走”这句话没错,肖大大在考研政治界的权威还是没人可替代的。我也买了他的全家桶,但是他的课和书本看起来太枯燥了,尤其是课程(那里面的老师简直就是在念PPT)。所以我跟的是涛涛(徐涛老师)听他的课很放松,很多复杂的知识通过他幽默的讲解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举例,会让你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让你在枯燥的考研复习中感受到一丝乐趣,那感觉真的太爽了。最近几年,他的押题也挺准的,现在我觉得他可以和肖大大分庭抗礼。

五、关于复试你要知道的点

前一天到校报到→晚上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

(1)参考教材。一般没有规定的教材,复试笔试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知识,难度还不如初试(2021年同学那里了解到的)可以参考(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面试套路:一般老师的提问是根据你的自我介绍中你提到的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擅长点来提问。那我们在准备的时候就有套路可循:自我介绍的时候着重说自己擅长的,一般就是说你喜欢的某一个方面,这个领域有哪些论著和史料,了解一下和老师交流,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二)来自“内部人”的话

华中师范大学的复试时间比较晚,因此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耐不住就事先调剂其它学校去了,今年基本上来复试了的都取了。复试分数线一般是根据要放多少人进入复试来划线。

1.政治考前一两个月再看,你就凉了。政治绝对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考前背一背就能拿高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政治是有许多要背诵的内容,但是也有很多需要理解,系统梳理的地方。而这些绝对不可能在最后两个月能完成的(除非你在这两个月中不怎么管你的专业课和英语,这可能吗?)

2.考研难不难?这是我在备考期间问过别人、以及上岸后很多人问我的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只要一且按照计划进行,最终都将水到渠成。

3.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这也是当时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在想,现在准备来得及吗?还能复习得充分吗?现在过来了我想说,没有来得及与来不及之说,只有你想不想以及你有没有那个决心。我觉得说来不及的人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犹豫找借口!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一天所能达到的目标,而低估长时间(一个月、一季度、半年)所能达到的成就。

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它一定是努力的又一个名称。

越努力,越幸运。不服输的我们一定能配得上一个更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

小编注:因为是原汁原味的翻译,因此出现诋毁中国的说法,只为传递更多信息,绝对不代表小编的立场。小编是非常爱中国的!

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印度能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问题,虽然印度无意阻止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权利,但中国因为印度而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危言耸听,特别是出自一个巴基斯坦人之口,但这里有一个解释。

如果我们能够确定超级大国的含义,这可能更好理解。超级大国是指能够对其周边国家以及远离其海岸的国家产生非凡影响的国家。如果你看看美国,目前的超级大国,它的周边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威胁,他们被两边的大洋保护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另外两边是加拿大和墨西哥,他们是盟友,对美国没有任何形式的威胁,这让美国有能力在其他地方游走,发挥它的影响力。

现在,如果按照同样的玩法,中国的周围都是与中国对立的国家,所以这会阻碍和遏制中国,让中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想到周边以外的地方。

在东海岸,他们有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和中国非常对立的国家,而且和美国密切结盟。南海周边的国家,这些国家也对中国不满意,然后北边有俄罗斯,俄罗斯想对中国友好,但对中国和它的意图很不一样。然后你来到印度,缅甸,越南和老挝的南部。每个国家都与中国有问题。

说到这里,中国要想成为超级大国,首先要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近邻,但与中国有着非常长的边界的是另一个亚洲巨人,印度!而中国无法控制印度,也不知道如何控制印度,他们可能会控制住其他国家,因为他们的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但很难控制住印度,因为印度的国土面积巨大,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它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实力都在不断增强,而且地理位置也很优越。

这样一来,印度就是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个巨大障碍。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为何试图影响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和孟加拉国,以减轻印度的影响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只有印度能够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我不确定中国是否能成功成为"超级大国",但毫无疑问,他们将成为一个繁荣和非常重要的国家。

印度是唯一一个人口、土地面积、文化和文明自豪感与中国相当的国家(除美国外)。此外,它还与中国有陆地边界,并位于中国的咽喉处,通过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

印度肯定能对中国的雄心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中国要明白的是以下几点:

a.印度人是一个非常温和的民族,他们从来没有被教育过,认为权力必须通过投射或强加才能感受到。古代印度的文化传统和自豪感从来没有演变成一种民族的傲慢,可以使它想支配其他国家。尽管偶有挑衅,但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印度仍试图与所有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b.印度的精英阶层和WOGs(西方贵族)直到最近都很崇拜中国。印度的共产党人在上述领域、学术界、司法界、媒体和教育界的发展仍然仰慕中国模式,而不是俄罗斯的失败模式。

c.一般来说,大多数印度人都希望中国做得好。直到最近,当中国显示出其龙的雄心时,印度人都是如此。

d. 印度不惧怕中国的崛起,而中国似乎觉得印度的成功会对它不利。这种想法可以是理解的,50年后,中国不希望有一个和它相同步伐的国家。

e. 印度最终如何阻止中国?就是如果中国不让印度和平发展,而导致印度陷入西方联盟。这将是对中国的彻底包围,形成由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和印度组成的北约型印度洋军事联盟。

f.一个超级大国必须通过友谊和联盟轻而易举地发挥影响力,这一点美国在对抗苏联时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让朋友们流血,也没有把他们吸干,尽管它让他们付出了代价。英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偿还二战期间从它那里获得的帮助贷款。但它却重建了英国、欧洲盟友甚至是昔日的敌人德国。

我不认为印度有能力或意愿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我们为什么要阻止另一个国家的发展?

印度可以比中国发展得更快,就像我们在过去几年所做的那样,我们可以跟随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然后成为超级大国。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印度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坏事,虽然中国不断增长的肌肉力量对印度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情。中国的强硬态度越来越强硬,但印度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增长,因为国际贸易与全球所有经济体都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国的繁荣与很多大的经济体都有联系。

中国经济是印度的三倍多,中国在其他经济参数如外汇储备、贸易平衡、货币账户盈余等方面都遥遥领先。甚至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也是领先的。印度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利用中国的增长来壮大自己,但印度也应该谨慎对待中国。

印度从来不想阻止谁成为超级大国,尤其是中国。虽然中国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友好关系,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我们一直在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如果不是1962年愚蠢的尼赫鲁政府错误地发动了对华战争,并遭到了耻辱性的失败,我们的友好关系也不会遭到破坏。但伟大的莫迪先生恢复了这种友谊。

我们真正的敌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我们印度人非常讨厌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比中国人贪婪,残忍。在历史上,他们侵略和占领了我们的土地,掠夺了我们的财富,屠杀了我们的人民。今天,他们还要觊觎我们的财富,掠夺我们的人才,削弱我们的国力。而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即使是在他们最强大的时候。我们要和中国人团结起来,抵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略野心。

事实上,在伟大的莫迪先生的领导下,印度已经成为像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美国人不得不承认,印度是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我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与伦比的教育体系,低廉的物价。在世界穷人眼中,印度是人间天堂。因此,印度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印度都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的印度只是在物质上比美国差一点,但在精神上,印度才是真正的超级大国。到203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印度卢比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货币。

作为一个印度人,我必须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感到骄傲。印度万岁!莫迪先生万岁!

1.现在,没有人,我重复一遍,没有人能够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我希望你越早接受这个事实,你就会越少生闷气。

2.印度人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上,而我们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难道没有那么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吗?难道我们不用担心孩子的健康和教育问题吗?难道我们不用担心日益严重的营养不良、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吗?难道我们不必把精力集中在我们令人敬畏的太空计划上吗?难道我们不需要改善我们的IT部门,这是我们的动力源泉,却一直处于艰难时期吗?

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作为印度人,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读过和听过这样的哲理:要想做大,我们不需要试图缩短别人的线,而是要努力让我们的线更长。

我们应该更专注于我们自己的经济增长,并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条件。毕竟,我们是生活在贫困线下人最多的地方,我们是患结核病的人最多的地方,我们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地方,我们是童工最多的地方,我们是其他许多类别的人最多的地方。

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令人不舒服的画面,也试图通过关注故事的另一面来逃避它。我们会想我们有多厉害,然后真的觉得"我们很厉害"。

我们要向中国的成长故事学习,而不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不重要。

我们有一个有效的社会制度,我们应该专注于加强它,而不是考虑如何阻止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 中国不是超级大国,也永远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 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止某个国家取得经济和军事上的成功。

* 超级大国一般用于指美国和前苏联。

许多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但这完全是错误的,中国只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和强大军事的大国。

印度和中国都无法阻止对方成为强国。

对地缘政治感兴趣;萨达卡图拉阿帕学院经济与国际关系学士学位;住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提伦埃弗利

我们不是要阻止中国,也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

我们可以以中国为榜样发展我们的国家。我对我们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另外,没有人可以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只有他们自己。目前他们的国家做得很好。

我们需要政治稳定,我受够了喧嚣的政治。

我们需要受过教育的统治者。当我们的人才在没有任何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工作时,我们可以期待更多。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国外网民视角力求客观准确,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欢迎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医疗为什么不能做到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