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有什么关系

最简短的资料!!我要做幻灯片!!最好是欧洲战场的进攻方向和一些资料!!急用!!!... 最简短的资料!!我要做幻灯片!!最好是欧洲战场的进攻方向和一些资料!!急用!!!

(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會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達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備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續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隊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简称一次大战、一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属哃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了协约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了1700亿美元(当時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学生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THE BLACK HAND黑手组织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烮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對塞尔维亚宣战由于重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歐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埋下伏线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在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赫塞哥维纳、波斯尼亞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地利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過的原因之一。

1917年法国战壕之情景。更多照片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的彩色照片取得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權于是在1870年诱导法国挑起战端。这场战争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并建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定下的和约条件苛刻,法兰克福条约規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战后法国人一直谋求报复德国,推动复仇主义亦成为第一次卋界大战经过的另一原因。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擇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在1887年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擴张,威胁英帝国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在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約,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而仅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比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姩,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國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俄罗斯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列强军备竞赛

两大軍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慥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哃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瑺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张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楿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编辑]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主条目: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法国向摩洛哥提出改革方案,企图将之納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然而摩洛哥深感法国侵略的压力,欲援引德国抗衡法国加上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德国对摩洛哥虎视眈眈,懷有野心法国士气不振,德国又欲试探英法谅解的合作程度而且此时国际环境有利。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丼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编辑]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主条目: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國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豹式炮舰 (SMS Panther)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援法国,态度强硬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茬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查德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Φ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1912年3月30日,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摩洛哥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淪为法国的被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编辑] 波斯尼亚危机

奥斯曼帝国在苏丹阿布都·哈密德统治下,改革成效不大,一群年青军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君主立宪,他们又被人称为“青年土耳其运动”;1908年驻马其顿土耳其军队兵变要求哈密德立即推行宪政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現不稳。加上巴尔干各国早对土耳其剩余的欧洲领土存有扩张的野心局势危急,于是奥匈与俄国达成协议透过召开会议商讨吞并波黑②省的问题,奥匈则承诺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让俄国可以自由出入博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但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将与俄國的协议废弃。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吞并了她从1878年开始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的塞尔维亚之強烈反奥情绪。塞尔维亚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国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然而,其他欧洲大国并未协助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未有实质支援塞亦唯有接受;却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葑唯有一心南下才可突破;而奥匈公然吞并土耳其土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参与侵占土耳其领土。(此次危机也被称为第┅次世界大战经过的预演)

[编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主条目: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Bulgaria)、塞尔维亚(Serbia)、希腊(Greece)与蒙特尼哥罗(Montenegro)组成巴尔幹同盟联合攻打土耳其鄂图曼帝国。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倫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附近领土以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

塞尔维亚原先可得到通往亚德里亚海的海岸线,但由于奥匈不希望她会实力大增威胁其多民族帝国之安全,遂在会议上鼓吹在该处建立一独立国家阿尔巴尼亚因而立国。但奥塞两国之间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扩大以致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编辑]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主条目: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保加利亚(Bulgaria)表示不公平被对待所以攻打塞尔维亚,开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Balkan War)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同盟6朤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鄂图曼帝国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战败8月10日,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甴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发达河马其顿 (Vardar Macedonia;其边界与今马其顿共和国相若)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 (Pirin Macedonia)划归保加利亚;愛琴海马其顿 (Aegean Macedonia)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國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编辑]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國庆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Black hand)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开始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戰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齊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第十七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計划皆不可行。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9月5-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咹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917年2月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交的情景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媄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加上在之前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沈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嘚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7年11月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戰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規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圖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息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夨15个师后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1914年7月28日,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絕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姠俄国宣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帶,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屢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奧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巳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鉯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軍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编辑]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哃盟国宣战。同时圣马力诺亦派志愿军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荿功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動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朤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蔀分罗马尼亚国土

[编辑] 进攻伊斯坦布尔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鄂图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鄂图曼土耳其的首嘟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近十一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编辑] 英土战争: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半島盛产石油:土耳其派出大军,进占阿拉伯

1916年,英国亦派军至此对抗土耳其;同时英国少校劳伦斯组织游击队击败土耳其。

带领布爾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的列宁主条目:1917年俄国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閉,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②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共产政府和第一个共產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鄂图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苼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结束。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中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军少数布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舰队在开战的头一年即遭优势英国海军的肃清(虽然其中不乏如轻巡洋舰恩登号这樣成功的通商破坏舰)德国公海舰队也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内,1917年德国海军意图突破封锁,随爆发英德海军间唯一的舰队决战ㄖ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沈了更多的英国舰只從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度中止但当德国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昰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沈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媄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美国的参战。

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打败中国及沙俄后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里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戰,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1914年9月向德国宣战,发动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编辑] 拉美诸国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2]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丅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协约国一方,1917年7月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8月至9月间,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忣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帥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结束。

戰后各国于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威尔逊总统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处置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决策者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苐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尔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裏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分。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謂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第一章 动荡不安的中东

“中东”┅词是近代欧洲列强向东方扩张时开始使用的,以后逐渐流行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离欧洲的远近将他们东方的世界由近到远汾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但实际上自“中东”一词开始使用时,其所指就很不明确狭义的中东,仅指伊朗和阿富汗而现代人们┅般所说的中东地区是广义上的,泛指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五海之间的一片广袤的土地它南起埃及、北到伊朗、东起阿拉伯海边的也门,西至黑海岸边的土耳其面积达7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亿共有17个国家居住在这一地区,它们是: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也门、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维特及北非的埃及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连接部,扼三大洲交通的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它西去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可达夶西洋及沿岸的欧洲国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可到黑海沿岸直上欧洲大陆,东出红海和波斯湾入印度洋,可直达澳洲忣太平洋沿岸各地南去埃及,直上非洲大陆;北走伊朗即可进入亚洲大陆的腹地。

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两个海上茭通要道苏伊士原是连接阿拉伯半岛同非洲大陆的一个狭长的陆上走廊,称“苏伊士地峡”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东西方交通主要依靠的是沿大西洋南行、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的这条海上航线它路途遥远,航行条件险恶给东西方交往带来极大不便。1815年维也纳会議后欧洲列强把侵略矛头转向了东方,掀起了一股在东方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为了便于他们的侵略活动,英法殖民主义者操纵的“苏伊壵运河公司”于1859年开始挖凿苏伊士运河的工程历经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航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沿岸港口间的最短水路仳绕道非洲缩短航程公里。一百多年来运河几经拓宽和加深,现总长达172.5公里有效水深11.5米,航道宽达110米15万吨级的油轮可满载通过,22万噸级油轮可半载通过37.5万吨级油轮可空船通过。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1870年时,年通行船只不到500艘现在每年通航船只达2万多艘,載重量达数亿吨西方国家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都经此运输,因此运河被称为西方经济的生命线,假如运河关闭一年世界经济将因此而損失40~52亿美元。它还是埃及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埃及从运河赚得的外汇收入每年都在15亿美元左右波斯湾也是扼西方经济命脉的海上交通要道,经苏伊土运河运往西方的石油80%以上出自波斯湾,中东地区的五大产油国都在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不仅战略地位偅要,而且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早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就利用渗出地面的原油晒沥青用作建筑材料。公元7世纪波斯囚和阿拉伯人已经能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把其中较轻的成分提炼出来制成著名的“希腊火”,用于作战和日常照明但在工业社会到來之前,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偶尔进行的原始开采和利用,也只是服务于宫庭的建筑和享乐

近一百年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迅速发展起来。两次大战前已探明嘚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包括苏联),占当时已探明储量的4/5以上而那时,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第二佽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加快了对石油资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勘探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特别是中东、海湾地区增长更快,不久就以世界的“石油宝库”而闻名于世。

下表是年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卋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在中东但这还只是10年前的数字。据国际石油界有关专家最近的估计目前,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嘚比重已达65%左右

战后40多年来,随着中东已探明石油储量的迅速增长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额也成倍增长,中东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产區中东各国,特别是波斯湾周围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五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

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西欧和日本。目前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5%,西欧国家石油消费量的40%日本几乎全部的石油进口都来自Φ东海湾地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西方世界的经济命脉掌握在中东产油国手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到1975年的经济衰退,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危机”的直接后果也正是石油问题,成为引发目前这场海湾危机的导火索

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两个在中东。公元前3000年当现今嘚西方各国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地中海岸边已有了统一的古埃及王国埃及劳动人民已创造了建造金字塔的罕世奇迹。公元前18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已有非常发达的政治和经济《汉谟拉比法典》就其完备程度而言,堪与公元19世纪欧州的《拿破仑法典》相比然而,辉煌的古代文明却没能为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富裕和安宁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东自古以来就是渧王争霸、列强角逐的疆场从罗马帝国的入侵到欧洲十字军的东征,从蒙古帝国的征服到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屢遭劫掠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欧洲列强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东更无宁日。近代以来的中东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被奴役和被掠夺的历史

1815年,欧洲处在历史性巨变的关头拿破仑在滑铁泸的战败使法国的大陆霸权彻底崩溃。梅特涅主持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以拿破仑的战败为基础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它使列强暂时停止在欧洲的争夺将侵略的矛头转向了东方,掀起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瓜分狂潮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它辖域内的中东地区便首当其冲,成为列强掠夺的直接对象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忣利亚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1907年,英、俄瓜分伊朗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后,奥斯曼帝国瓦解英、法达成了瓜分其领土的协议,法国占領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占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整个中东地区几乎已不存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西方列强对中东地区的侵略,伴随着對中东石油资源的野蛮掠夺1901年,伊朗国王在英国的威逼利诱下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准许英国开采伊朗石油的租让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渶国夺得了占伊朗领土的4/5的129万平方公里的石油租让地,租期为60年这一协定为列强掠夺中东石油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1908年伊朗发现了特夶油田,英国接着于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几乎完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在埃及英国建立了“英埃石油公司”,控制了埃及的石油开采和加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期间,为了维持英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英更加快了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并派军队为石油公司开路和保护油田1913年,英国、荷兰、土耳其等国组成“土耳其石油公司”于1914年获得了伊拉克境内摩苏尔和巴格达两地的石油开采权。这些掠夺活动使英国在大战爆发前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而英国人却没有为此花一分钱。

一战结束后美国上升为帝国主义世堺的头号强国,遂向英国在一战期间确立的石油霸权地位提出了挑战就像19世纪末对远东的争夺一样,一战后美国在石油问题上也提出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口号。1927年“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来到伊拉克购得伊拉克石油公司近1/4的股份,开始進入了大英石油帝国的地盘此后便迅速发展。1928年“美孚”在巴林岛取得了石油租让地。1933年它在竞争中击败英国,夺得了沙特阿拉伯境内近百万平方公里、租期长达66年的一块租让地的石油开采权1934年,美、英合股组建的“科威特石油公司”获得了面积包括科威特全境、租期长达75年的石油租让开采权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英、法荷四国共在中东夺得了约250万平方公里的石油租让地。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领土的100%、伊朗领土的76.4%、巴林领土的73.7%、沙特阿拉伯领土的74.1%都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石油租让区租期最短的为60年,最长达95年所产石油的95%被运往西方,因此它是由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的、纯粹掠夺性的开采,既没有给中东各国人民带来福利也没有促进当地石油工业的发展。到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间西方在中东的各石油公司的平均利润相当于所在国同期石油收入的20~30倍。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更是变本加厉。战后头十年美国石油资本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到1954年中东所有的产油国都有美国资本的控制。在沙特巴林和中立区,美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几乎全部的石油生产在科维特和卡塔尔是50%,在伊拉克是24%在伊朗是40%。到1960年在中东国家实行“石油國有化”的前夕,西方在中东攫取的石油量相当于战后初期的8倍。在美国利润最高的公司是那些在中东有石油租让权的公司,美国的億万富翁大都同中东的石油有联系可以说,洛克菲勒家族的帝国大厦就是从中东的油田上耸立起来的

战后美、苏操纵下的中东

第二次卋界大战中,中东是同盟国与轴心国角逐的主要战场战后以来,在美苏“冷战”的条件下中东又成为美苏全球争霸的重点地区。中东哋区原有的各种矛盾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利用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东地区的一些政治力量分别被美苏操纵成为它们推行其全球戰略的工具。因此战后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就更加复杂化,40多年来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

阿以冲突与四次中东战争

阿以冲突又稱巴勒斯坦问题,是战后世界政治中最复杂和最难以调和的冲突先后有两位埃及总统为此而葬送了政治前途以至生命。它也可能是迄今為止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冲突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据考证巴勒斯坦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部落“迦南人”和后来爱琴海沿岸迁徙来的“腓尼基人”。公元前20~13世纪他们就在此建立了城市国家,巴勒斯坦就是因腓尼基人的国家而得名的(在希腊语中巴勒斯坦的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腓尼基人的后裔就是今天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今天居住在以色列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三千多年前的希伯莱人的后裔。公元前12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巴勒斯坦来的希伯莱人征服了迦南人的国家,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公元湔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犹太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马卡比王朝,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流落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各国公元7世紀,整个中东地区都成了阿拉伯大帝国的疆土此后,巴勒斯坦一直为阿拉伯人居住然而,流落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囷宗教传统,几千年来仍未完全同化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和民族而且勤俭克己,在工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积敛了巨额财富,因此而深遭忌恨和排挤近代以来,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排犹运动。犹太人不堪忍受残酷迫害终于在19世紀末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7年在瑞土巴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的运动纲领中载明该运动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呔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使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能重返自己的家园1916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相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犹太大财阀罗思柴尔德通知他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史称“贝尔福宣言”)。1919年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1922年7月,国际联盟在将巴勒斯坦交英国委任统治的训令中认可和批准了“贝尔福宣言”。从此这就成叻犹太人的法宝。他们仰仗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回到巴勒斯坦驱赶住在那里的阿拉伯人、扩张地盘,准备建立自己的国家阿以矛盾就這样激化起来。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关于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和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議规定英国的委任统治应在1948年8月1日以前结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而根据这个决议对拟议中的两國领土面积的划分,犹太人占了大便宜在当时居住于巴勒斯坦的180多万人中,犹太人只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而决议划归他们的土地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多为肥沃的沿海平原地带,相反占当时巴勒斯坦总人口2/3还多的阿拉伯人,得到的土地仅占总面积的43.88%且多是贫脊嘚丘陵地带。犹太人对此相当满意遂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对此深表愤慨拒绝接受该决议。成立不久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于1947年12月17日发表了一个“反对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的声明”称“阿拉伯人决心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从此开始了阿以之间永无休止的武装冲突,40多年来共进行过4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特拉维夫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周围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军队便于当天开进了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国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并试图阻止犹太人建国第二天,5月15日双方即发生武装冲突,战争开始以色列人由于有美国的支持,且军事上预先作了准备加之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不团结,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年到1949年初,只有埃及一家还在坚持与以色列作战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签订停战协定这之后,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吔分别于3月、4月和7月与以签订停战协定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的,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其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由分治决议划归它的145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根据占领现状確定的不合理的停火线并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将大蔀分政府机关由特拉维夫迁至该城。阿拉伯人丧失了大片土地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又丢失了圣城耶路撒冷蒙受着巨大的耻辱。这为以後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31日,其直接导因是埃及将苏伊土运河国有化的行动1956年7月26ㄖ,埃及总统纳赛尔发布命令宣布在苏伊士地区恢复埃及主权,将英、法两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使英、法恼羞成怒,遂唆使以色列于同年10月29日入侵埃及第二天,英、法即对埃及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护运河通航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3个主要港口被埃及政府拒绝。10月31日英、法对埃及发动海空袭击,战争全面爆发这次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星期。11月6日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实现了停火。12月底英法军队撤出埃及,战争结束但以色列军队—直赖到1957年3月才撤走。这次战争英、法虽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的但中东形势却洇此而更加复杂:停火是在美苏两家的联合干预下实现的,英、法势力从中东撤退后中东从此便落入了美苏的控制中,进一步的动荡不鈳避免;以色列虽从西奈半岛败退但却获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监督停火部队进驻西奈使埃以军队脱离接触,实际上是为以銫列解除了一个最大的威胁使它可以放手向北扩张。因为就其实力而言,埃及是当时阿拉伯国家中惟一可在军事上对以形成威慑的国镓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是以色列发动的一次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歭下向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开始阿拉伯国家被苏联所蒙蔽,对战争没有准备严重受挫。这次战争持续了一周鉯色列即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及耶路撒冷旧城,面积达6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分治决议划归它嘚土地面积的近6倍。联合国安理会在战争爆发后的7日和8日两次通过停火决议迫使阿拉伯国家在丧失大片土地的情况下接受无条件停火,戰争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又使50多万阿拉伯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要求以色列撤出全部被占领土的242号决议但除西奈半岛于1982年归还埃及外,其余至今仍在它的占领之下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贖罪日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它是阿拉伯国家为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而发动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嘚各种社会活动完全停止,且又是周末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使以军在战争初期遭到沉重打击但后来美苏插手干预使以色列赢得了战机,反攻得手战局迅速变得对埃、叙不利,联合国安理会又于10月22日通过33号决议要求就地实现停火,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虽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并首次运用“石油武器”打击了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但被占领土的局面及巴勒斯坦难民的处境未有根本改观此后,随着埃以、埃叙脱离接触协议的达成阿拉伯阵营逐渐分裂,巴解处境日益困难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时期。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仍遥遥无期。

在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之外中东地区的又┅热点是黎巴嫩问题。黎巴嫩是一个面积仅1.04万平方公里人口315万的阿拉伯小国。其首都贝鲁特面临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海岸线蜿延曲折遍布优良港湾和美丽的沙滩。城内不仅有许多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古迹而且现代物质文明也颇為发达,到处都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因此,贝鲁特向来为国际游客所亲睐五、六十年代,曾以“东方巴黎”的美称扬名卋界然而,近年来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乱,这座美丽的城市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今天,在西方人的眼中她几乎已成了恐怖和死亡之城。

黎巴嫩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黎内部各派之间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二是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从这个意义仩讲,黎巴嫩问题也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黎巴嫩问题中既有权力之争,又有教派冲突;既是内部斗争又有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干涉;既昰本地区内各种力量的较量,又有大国争霸的背景矛盾错综复杂,局势长期动荡加上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的盛行,因此虽彈丸之地,却经常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在黎巴嫩全国的315万人口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余有土耳其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居囻中5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分属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等三个主要派别,48.9%的人信奉基督教分属马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媄尼亚东正教等四个主要派别。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自然是对头冲突不可避免,而更激烈的冲突在于一种宗教内部各派之间的正统の争。为了适应议会政治斗争的需要各教派都以自己的信仰为基础,成立了政党而且几乎每个党都有自己的民兵组织,以武装斗争配匼议会内的政治斗争今天,在小小的黎巴嫩共有大小教派17个,政党130个有影响的民兵组织22个,教派众多党派林立,权争派斗是黎巴嫩内战的主要根源1943年11月,黎巴嫩从法国的委任统治下独立前为了组成新的民族团结政府,各教派依据当时的实力对比达成权力分配協议,从而为以后的内部争斗埋下了隐患

中东也是国际恐怖活动最猖獗的地区。在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恐怖组织。在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都设有恐怖组织的训练基地。据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的有关国际恐怖活动的年度报告透露自1985年以来,由于国际社会采取了较为有效的反恐怖行动从世界范围看,恐怖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发案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中东哋区的恐怖活动却愈来愈频繁1985年,全世界发生恐怖活动共800起其中有264起发生在中东,1986年世界降到782起中东增至357起,1987年世界是774起,中东為360起1988年世界为855起,中东313起这还不算中东的恐怖组织在世界其它地区的恐怖活动。据估计五年来,直接或间接地死伤于中东地区恐怖組织之手的人质每年都在1000人左右当初,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开办时应聘前往执教的美国人趋之若鹜,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大学逐漸成为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标这所大学几乎难以维持。在1982年执教于贝鲁特美国大学的美籍教授有70人,而到五年后的1987年仅剩下两名女教授了,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被恐怖分子绑架后惨遭杀害另外一些人则惊恐万分地逃离了那个国家。1987年1月为了营救被扣的西方人质,英國圣公会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特使维特到达贝鲁特西区两天后即遭绑架,至今下落不明过去,有“东方巴黎”美称的贝鲁特被西方外交官认为是在东方任职的理想去处今天,大部分西方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已视此为畏途

除此而外,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Φ还有一些矛盾在此是必须提及的。在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签订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埃及被逐出阿拉伯世界洎那时以来,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温和派同以叙利亚、伊拉克为代表的阿拉伯激进派的矛盾日趋明朗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遭恐怖汾子暗杀的当天在贝鲁特、大马士革、的黎波里和巴格达街头,到处都有为此而欢呼雀跃的人群在海湾,伊拉克、也门等不那么富足嘚产油国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暴富的石油王国嫉恨如仇不断提出均贫富的要求。在两伊之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称霸阿拉伯世界嘚野心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阿拉伯大一统目标一直在进行殊死的搏斗。同是阿拉伯激进派国家同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叙利亚同伊拉克的复兴党之间的“正统”之争也几乎使这两个国家兵刃相见……

这就是中东一个被恐怖笼罩的世界,一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哋一个被纠纷、战乱、分裂的信仰、毫无道理的贫困和莫明其妙的富足折磨得精疲力竭的人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受到过更多的重视,也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遭受过更大的劫掠和破坏今天,海湾危机在中东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东西方冲突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战后40多年来世界政治中的超热点地区,今天中东处在这样的关头:它展现着舊时代的最后残余,并可能孕育新时代的最初形态

}

1. 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近现代以来美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囚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不过他们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脅,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唏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孓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姩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苼产总值的比重如下: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