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微内核技术技术美和功能美?适用就是美吗?

摘要:美图是一家围绕图片业务展开运作的公司,涉及到修图工具、硬件、广告、游戏等诸多领域。据其2017年的财报显示,其各个平台的月活用户总数达到了4.8亿,如此庞大的流量如何进行变现依然是平台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美图是一家围绕图片业务展开运作的公司,涉及到修图工具、硬件、广告、游戏等诸多领域。据其2017年的财报显示,其各个平台的月活用户总数达到了4.8亿,如此庞大的流量如何进行变现依然是平台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从美图定制到美铺、再到美图美妆,美图正在尝试电商化,那么,对于现在的美图来说,电商化的道路可行吗?现在的电商市场主要以B2C模式搭建平台,盈利来自于产品广告、商家使用费等,阿里系的淘宝、天猫,京东,国美,以及唯品会、蘑菇街、拼多多等,已基本将市场瓜分完毕,美图要做电商也只能是围绕平台内的这些用户来开展,所以业务内容主打的也是关于图片的生意,美妆、护肤品等,从其平台的用户表现来看,还有很大的运作空间。工具化需求与免费陷阱美图提供的大多数APP都是用来美颜、美妆或者进行图片处理的,体现的是工具价值。而这些工具多是免费使用的,美图也不打算在将来提供收费项目,也就是说这些项目是无法具备盈利的能力的,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以扩大产品影响力,打造用户口碑来的。这就使得美图陷入了免费陷进,长期提供工具使用是要消耗大量成本的,盈利却又无从谈起,这使得美图很困扰。正是这样的免费策略,使得大量的用户愿意持续使用这款产品。而使用这些产品工具的用户并不打算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使用这款美颜产品,因此美图此前推出的类似于INS的图片社交类产品美图网、美陌都相继失败了。工具类别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使用完毕之后就会退出平台,粘性很低,他们只有在使用图片功能的时候才会想起来手机里面还有这款APP产品。值得意外的是,美图推出的工具类产品美拍以另类的消费模式获得了成功。起初美拍只是一个短视频平台,直播火起来之后美拍也加入了直播的功能,并且将其工具性功能植入其中,使得在直播中主播画面本身就是自带美颜效果的。其在诞生之初的定义就是用更美的拍照技术来美化短视频,也正是因为此而迎合了当时的市场,切入直播市场之后,大受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工具化产品也逐渐向着新的商业化角度的方向转变,所以美图要想盘活整个产品链条,就要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推出新的功能,在避免免费陷阱的同时,将商业化价值最大化。游戏、广告、硬件,隐藏的盈利危机美图于2013年首次推出硬件手机产品美图手机1,到如今美图手机8也已经发布,是一款主打拍照的人工智能手机,时尚的六曲面3D玻璃造型在颜值上几乎吊打绝大部分的旗舰智能手机机型,高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实现毫秒对焦,对比现在的华为、小米等旗舰型智能手机也是丝毫不差。2015年,美图推出了美图游戏盒子,定位很明确,就是女性休闲小游戏;IPO之后,美图的广告业务也逐渐发力,呈现稳定的营收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些都是属于边缘化的产品,并非是定位于主营业务的营收能力,其庞大的用户流量依然有着很高的利用空间。尤其是对于爱美的女性群体来说,其消费能力是最高的,只要你能推出合适的产品。特别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触顶,不少智能手机厂商们开始意识到拍照性能的重要性,几乎每一个产品都在摄像头上打主意,所以,以后的智能手机在自拍上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这样无疑会挤压美图手机的市场空间。而游戏、广告业务虽然贡献了部分营收,但在量级上还是有限的。长此以往,美图的盈利处境很不妙。在美图最新的财报中,来自于智能硬件的营收达到了19.3亿元,达到总营收的88.7%,来自于其他服务的营收占比刚刚超过10%,在一家上市企业中,这样的营收比例是不正常的,其主营的图片业务依然不是主要的盈利来源,这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试水美图定制、美妆,电商化第一步走的很艰难为了将流量变现,美图在2017年3月份推出了美图定制业务,这是基于图片电商化的第一步。用户在使用美图工具后要将修好的图片进行保存分享,这个时候在界面下方会出现定制产品版块,你可以选择将这张图片印制到手机壳、抱枕、T恤、POLO衫、项链饰品等。虽然单品的利润率很低,看起来也仅仅是一个小生意,但是据美图介绍这个项目产品订单转化率特别高,每天有近三千万的用户在修完图后拿去做定制化服务。此外,美图还推出了美图美妆、美妆相机等功能,一个是根据对自拍用户的皮肤肤质进行检测,自动为用户推荐美肤套装产品,一个是根据用户喜好的美妆效果来为用户推荐美妆产品,看上去实现的是导购的功能,但是更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这除了要在技术上能突破相机硬件的限制,还要保证推荐的产品能达到推荐的效果,产品质量上要有保障。从电商化的角度来看,美图并非是选择直接建立一个平台去售卖一些护肤、美妆的产品,而是采用引导用户进行消费的手段,很谨慎。这样既不会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反而还能提高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从2008年建立美图到现在已经有9年的时间了,为了实现盈利,美图试水了多个项目,在上市之后市场成熟了,用户更多了。试水电商是他们迈出的最艰难的一步,至于后来会如何发展,还要看这个项目的表现情况了。美图电商化面临的几个难题虽然美图在电商的道路上逐渐找到感觉,但是这样场景化的产品依然是小众的,发展不全面的,利润率也很难提升上来,导致产品可延续性能力有限。因此,美图的电商化依然面临众多问题。1、用户流量的有效利用率问题大多数用户对于美图的认识还是一个工具,只有在有拍照、修图的需求时才会去打开美图APP,所以,用户们的目的很明确,要引导用户在APP内消费不仅需要好的产品,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这样一来用户流量的有效利用率就无法保证,大部分的用户流量还是会流失掉。2、来自智能手机的竞争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开始在前置摄像头中加入美颜的效果,而按照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是会先使用手机自带相机进行拍照,之后可能会再进行修图处理,这在无形中便已经流失了部分流量。如何保证现有平台用户继续以高活跃度留存在平台,也是美图需要考虑的问题。3、利润微薄,产品结构化单一从目前美图试水的几个项目来看,大部分的产品利润还是贡献给了ODM厂商,美图再从中间赚取差价或者其他流量费用,能得到的利润也是很微薄的。定制化的产品和导购的护肤、美妆的产品在结构山还是很单一,品类上难以满足用户,大多数用户还是会选择比较知名的品牌店铺进行消费。笔者认为美图的电商化就是为了盘活平台的用户流量,但是基于平台的用户特性,主打的电商产品也是局限在这一类爱美的用户身上。但是,如果进行深度挖掘的话,在定制化、护肤、美妆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消费场景,因此,美图现在做的电商化也仅仅是试试水,未来还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的。(作者:耿彪,首发IDoNews专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博客日报-二一-二一世界-何谓美?-
我的图书馆
博客日报-二一-二一世界-何谓美?-
何谓美?& 博主:二一  发表时间: 16:13:52& &何谓美[ 日 ] 柳宗悦 孙建君等译
《何谓美》一文选自《民艺论》([ 日 ] 柳宗悦,孙建君、黄豫武、石建中合译,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3 月出版)一书,该书作者柳宗悦为日本近代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曾在禅学家铃木大拙指导下学习,研究宗教哲学。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 1936 年建成日本民艺馆,后被誉为“民艺之父”。
我昨日曾两次轻度发病,忽然失语。人生就是这样变化无常,谁也无法预料何时死亡。因此在病情好转之际,对于何谓美的问题,我想将我长年的体验和思索的结论,简单地写下来。对于后人可能有所启发。何谓美?何谓其本质?事实上,美具有不可问的性质特征,但若是不可问,便什么事都不能说了。所以,虽知有矛盾,但还是写些什么为好。美涉及到声、光的世界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具体说来,应是在用“眼”看的色、形和线等方面。我想通过具象的世界,来探索“美”的本质。耳朵能听音乐,但眼睛却不能看到;心里有文学,但眼睛却不能表达;眼睛能看到舞蹈和戏剧,眼睛涉及最多的是具象的领域,其中尤其是工艺的领域,更能成为我们身边的实例。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离不了这个领域。建筑也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但无论在野外,还是在室内,每时每刻在我们眼前的,应是工艺品中的实用品的领域。因此,我想通过这平凡而又众所周知的造型领域,依次来叙述我的想法。我想按顺序进行演绎。何谓美?不用说这有多种答案。虽说同样是美,但又有坚强的美、可怜的美、纯洁的美、敏锐的美之分,其实可以说任何东西都与美相关联。这样看来,天人是美,恶魔也能被认为是美吧。另外,健康的美和颓废的美也是同样道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各种各样的美中,人类将归到何种理念之上?第二,在各种各样的美中,其共同的本质是什么?何时何处出现美?这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何谓美的本质?所谓美,归根到底是与“自在心”相关联的。根据我长期观察的体验,美总是在“自在”时出现。离开了“自在心”就不可能有美。那么,“自在心”又是什么呢?可将此解释为“无拘束之心”。“受拘束”是指“执心”,所以我认为“自在心”应是在人类从生活留恋中被解放之际,所开始具有的心境。“执心”的特色始终贯穿着二元的世界。我们的思想常被是非的断定所束缚,在取舍中度过日日夜夜。这便意味着心之缚。禅语中有“莫妄想”的话语,而我们的心并非妄想之奴隶。只有解脱这“执心”的拘束,才会有心的“自在”。由此看来,“自在心”首先需要自我的解放,其次需要脱离判断之心。这就意味着从二元世界的解脱。换言之,适合“不二”就成了适应“自在”的原因。这样“不二心”便成了“自在心”,还可以再将此替换成“无碍心”。佛教信徒将此称为“空”、“虚”。“空”便是二元消失,可入无碍之境。这并非是什么都没有,如什么都没有就成了一切都有。从这个自在出发的事物即是美的。也就是说,当把心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时,所产生的便是美,这是合情合理的。这样的美就是“无碍心”的直接体现。“无碍心”并无具体的固定住处,所以也可以称“无住心”。若是再简短些,可称之谓“无心”。“无心”便是“自在心”、“无碍心”,或又叫“不二心”。所以,如被自由所拘束,就变得不自由了。有人常说的“自由主义”,是自相矛盾的词语。如被主义所拘束,就已落到自由的圈外了。因而主义的主张在“自在心”的面前是不能成立的。不能被“自在”这样的想法所拘束,“无心”也不能留有“自在”的痕迹。若是一定要说,就说是“无相心”吧。可一旦说到“心”,便会成为概念的迷恋,也就脱离了“无心”之意。然而,这又是相关语言的“业”所为,可以说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命数。所以说,真正的美在言外。故称之谓“不立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不言之言”等的表诠也在于此。我之所以用“自在”两字,就是为了避开“自由”一词。因为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自由”已被用乱了,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应是自己本身的自由,若是从他方得到的即使是自由,仍然不是自己本身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首先必须从自身得到。因此,我为了避开这样的误区而使用了“自在”一词。自在即自我的存在并不受自己的限制而解脱。佛教信徒多用“无碍”,我想这“无碍”往往体现了自在的面目。其实就是无障碍的自由,实际上这正是无碍之相,是美的真相。这难以形容的就是美的特性。“自在美”往往包含超越语言的秘义,这也可称为“妙之美”。此“妙”受玄妙或幽妙之启示,具有不受概念所限制的性质,但不能成为分别的对象。若是此为对象,那就远离了真正的美。不能成为分别的对象,就是说须从未分别的境地开始。同样,若是观察美也需要用未分别之心。也就是说只有用“如是”的心境才能接受美。“直观”是指“如是的接受方法”。与知识相比,对美的理解显得更需要直观,其理由是必然的。仅仅是对知的分析,决不可能理解美。关于美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对美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因此.往往会发生“观”美需先“知”美之事,但必须由观再知。如果要先得到知,便是本末倒置。在美学之前,美的体验是必需的。有的美学家论美而不观美,最终将导致致命的悲剧。由观能引出知,这就如同把一张纸裁成几片后,若是将纸片再拼起来,也不可恢复原状,如果将一朵花分成花瓣、雄蕊、雌蕊等,再将其合并起来,也不能使死花复原。同理,由直观能够分析,但由分析却不能回到直观。因而,只有直观才能使分析成为可能,但分析却不能体验直观。因为在要体验时,直观已不复存在。直观和感受对美的理解确实相当重要。简单地说,只有质朴的方法,才是适合美的途径。而且自己也不能站在裁判者的位置上。制作时也是这样,若是追求知的美,就远离了自在的美。美须从心灵深处涌现,外来的知的作用,是封闭美的大敌,往往使自在丧失。《金刚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美就是从“无所住(即自在)”之处自然而然地发生,开始成为真实的美。我只看重无所住和自在,但若是被固定而被拘束,自在就会消失。在近代.对于高贵之美的解释是:一切惟卓越的天才所为。若是果真如此,凡人为何不能与美结缘呢?对这个问题可用事实来证明,使一切一目了然,那就是很多的名品都出自无名的凡人之手。这就再次肯定了民艺的重要性。因为凡人还是凡人,无须变成天才就做出了很多出色的事情。为何无数的美的作品是由许多平凡的手艺人生产的,是因为凡人相处容易得到自在之心的机缘。与此相比,有着美的意识的美术家反而易被其意识所拘束、而失去了心的自在,所以难以产生优秀的作品。在原始民族的作品中有许多令人吃惊的作品,这是有必要认真考虑的。由于是原始的,他们没有任何拘束,过着童心般的自然的生活。也就是说,由自然人成为自在人是其根本所在。所以,原始的作品中有着许多的令人惊叹的东西,理由就是与文明人相比,他们是自然人、自由人。由此可见,美的本质最终是“自在性”。《叹异抄》上记有亲鸾上人的话:“念佛是无碍之道。”并非是什么都念佛,然而美之道却不能离开无碍的本质。其实宗教之道的实质是无碍之道,但这无碍的体验就是解脱之意,美亦是无碍心的流露。只有无碍心才是自在心。美是“自在美”,也是“无碍美”。因此,灵魂是不能表现出不自由和挂碍的。《心经》里有“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此语可以说是暗示美的本质之妙语。无任何惧怕,只仅仅是具有自在心的人的特权。在原始艺术中有着再三令人意外的风格,这是因为原始人心无挂碍所致,他们对任何事物毫不惧怕,故能够自然而然地制作出来。其最大特色,就是制作时没有踌躇和逡巡,不会左顾右盼。就连自我陶醉的功夫都没有,就已完成作品。在此,他们的无知反而成全了美。在儿童绘画中常看到非常好的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他们具备了过多的智慧,在描绘的同时再考虑其他事情,就被分别的二元所拘束,证明已失去了心里的自由。如果明白美的本质是自在,就会知道美和创造的密切关系。正是因为自在,才能时时刻刻地进行创造。与之相反,不自由的心会凝固一切,封闭创造。丑陋就是在不自由的情况下出现的。表现手法或学院程式等的词语被诅咒,便显示被拘束的心和不自由。所以应能理解为何机械生产往往易与丑陋相伴的原因。机械缺少创造的自由。若是将自在之作说成是不限定的、未完成的,那么,自在的作品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变形(deform)的性质。与原有的不限定和未完成相比,又会成为新的限定而落于矛盾之中。近代艺术追求“变形”,似乎能看到追求自由的希望。在未被完全拘束时,就能产生出自然而然的形。若是此变形能够简单起来,也许是“奇数”吧。故美的尺度中必然带有奇数的性质。因为被偶数除尽而后才能固化。但是,自在性是除不尽的,除不尽的余韵是有深度的。因而用来说明美的语言是多余的,美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的。英语中的Indescribable(难以形容的)、Beyonddescription(难以描绘);日语中的“难言”、“不好写”,说明美只能去感觉,却无法准确表达。英语里有Invaluable(无价的),禅语里也有“无价珍宝”等,都是同样的意思。无价为价是无上之价。因此,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美是“妙美”,亦是“如美”、“不二美”。这里的“妙”是不可言说之意,“如”是不限美丑之意,“不二”是非二元之意。近代以来,“变形”特别受到美术家的赞扬,并将其作为作品的重要因素。然而,古时的茶祖们能从变形和瑕疵中看到美,其理由是充分的,是再次打破固定化的体现。在备受尊宠的古代名茶器中,任何一件都会有变形,还有的是形歪、脱釉和瑕疵,有时还能看到黏连、累赘、疖瘸等各种各样的欠缺。要说完整还有很大距离,但在当时的“剔除品”中也能看到极限的美。茶人们的眼睛是很敏锐的,他们决不会挑选完美之器为茶具。茶具里瓷器少而陶器多,是因为瓷器缺少变形。喜欢天启之瓷器是因为其纹样也能看到变形。有趣的是茶人们曾特意在中国订购歪斜的瓷器,他们从变形中看到了茶器之美,因为他们认为自在美潜藏在茶之美中。多数的西洋人是理性的,完整的美将永远受到尊重,以希腊雕刻作为理想的美,是可以感觉的完整的偶数美,因而长时间地受到称赞。然而到了近代,与希腊美相对的中世纪的美得到重新认识,而最近原始作品又受到称赞。变形之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是对自在美的追求。至今最深切地追求自在理念的恐怕是佛教。这也体现在艺术方面,像水墨画、茶器等,都体现着对自在美的憧憬。这里需注意的是,如果追求自在而又被其追求所拘束,就会失去重要的自在。禅语说:“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是赞扬认真地对待美的名句。这意味着现代艺术被变形所拘束时,反而会远离自在。一旦被自由所拘束,就会远离自由。如上所述,美的本质在于自在性。原始美被大力赞扬,也是对自在美的赞叹。将自在美和不自由的丑进行对比,我想把一方称为“异质美”,另一方称为“同质美”。为何手工制品中美的作品较多,而机械制品中却很少,是因为前者富有异质美,后者则最终流于同质美。由手的自在带来的异质,与由机械决定的同质是相对的。事实上,变形也意味着异质性,然而异质之美必须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此反省美和作为之关系。《临济录》告诫说“莫造作”。其实这“造作”是封自在、闭创造的恶业。以造作去创作美,就等于在扼杀美。造作是对自然的叛逆,所以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创造需要自存,但如果将自在作为造作去追求,不久就会陷入不自由,这是明摆着的。日本制作的很多茶器成了最为合适的例证。在名为“大名物”的“井户”茶碗中能找出很多精彩的作品,其精彩之处只是生产过程中的痕迹,而不是作为的痕迹。所看到的变形之美,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特意制作的。一切真实的美,无论怎样都会有变形,但这种变形也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是刻意追求的。然而,近代绘画和雕刻的变形几乎都是故意之作为。意图如果显露,最终会出现丑陋。变形须自然,过于造作便是最大谬误。很多“乐”茶碗及其他在日本制作的茶器类,可以说是这类错误的典型标本。将其与“井户”茶碗的变形相比较,不难发现其间本质上的不同。例如“头巾”、“竹节”、“梅花皮”、“编笠”等花纹,都产生于必然,没有一个是特意策划的。“井户”及其他的名茶器的美就是由此产生的,倘若缺少必然性而作为,其结果必将落于丑陋。为何落干丑陋,是因为茶器已被风雅所拘束,故失去了自在。像“乐”茶器等也只是某种迷恋的体现,与“井户”茶器相比便逊色多了。我们依据“乐”与“井户”的比较,能够简单地辨别出美和丑。即“井户”所体现的为“无迷恋”,“乐”所显现的是“迷恋”。禅语中有“巧匠不留迹”,再次使人感到这是明显地道破“井户美”之真谛之妙语。与留下痕迹的“乐”茶器等,其性质正好相反。禅语又说:“好手手中无好手”,此语很为他们从原来的程式里脱身而出。同样,日本画坛上的光悦和宗达之所以伟大,亦是因为他们完成了改革原来程式的使命。而同一体系的抱一为何比光悦和宗达要逊色呢?最终是因为抱一不是改革者,因迷恋于某流派而使作品的风格被固定。与抱一相比,宗达他们是何等自由的画家,其作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总之,无论什么作家,只要成为改革者,就有其存在的理由。若是受因循守旧的拘束,就失去了作为创作家的画家的使命。所有的作家必须是自在的人。同样,即使是无名的艺人,只要是自在的,就能成为了不起的制作者。审度佛教的自在,并非住于自在本身。若是人类处于没有污染的状态,任何人在作些什么,都可以说是自在。不被二元所缚,是人心之归宿,不是什么都能由此进入自在,能说此有自在的便是佛法。然而,自在也不具备任何特性,只要有了就那么保持着,如此便是我们反复说的自在境。有趣的是,念佛宗在说济度时,也决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被纯洁的。对不纯洁的救助之道亦无章可循。一般说来,烦恼之身怎样的变化都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能从救助中解脱出来,弥陀佛说过,那样就好。同理,在实际中越是故意作美就越是不美;丑就是丑,也可以从中摄取美的因素。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原理并非空想,无数的无名作品和原始作品已为我们提供了注解。绌就绌,无学就无学,不完整就不完整,然而就那样却产生了美的情景是不胜枚举的。谁都有幼时幼稚地接触无上之美的经历。禅语中有“不风流处也风流”,这也可以说是解释美的妙语吧。若是被美所拘束,反而会成为对美的危害。在这个世界上,以美为目标却又远离美的作品是很多的。众所周知,与美完全无缘而产生的原始作品却有着真正的美。由此看来,美之所在却是没有美丑之别的彼岸。经曰“无有好丑”,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介乎于美丑之间。使人感到美妙的成因就是自在本身。若是借用佛教的教相判释,将独创的作家称之谓是步入“自力道”者,那么,见识不多的艺人们就可以说是走“他力道”的制作者。多数手艺人因未上过学而缺少自信的创造力。因此,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产生的美的作品,在他们的身后有某种超越的力量,在为他们助一臂之力。此外好地说明了“井户”的状况,“井户”并非个个都是好的。这和个个均显示着好的“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回顾美术史,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背离了原有的程式方才成功。以西洋美术为例,近代的塞尚和凡高之所以是伟大的画家,就是因为他们从原来的程式里脱身而出。同样,日本画坛上的光悦和宗达之所以伟大,亦是因为他们完成了改革原来程式的使命。而同一体系的抱一为何比光悦和宗达要逊色呢?最终是因为抱一不是改革者,因迷恋于某流派而使作品的风格被固定。与抱一相比,宗达他们是何等自由的画家,其作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总之,无论什么作家,只要成为改革者,就有其存在的理由。若是受因循守旧的拘束,就失去了作为创作家的画家的使命。所有的作家必须是自在的人。同样,即使是无名的艺人,只要是自在的,就能成为了不起的制作者。审度佛教的自在,并非住于自在本身。若是人类处于没有污染的状态,任何人在作些什么,都可以说是自在。不被二元所缚,是人心之归宿,不是什么都能由此进入自在,能说此有自在的便是佛法。然而,自在也不具备任何特性,只要有了就那么保持着,如此便是我们反复说的自在境。有趣的是,念佛宗在说济度时,也决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被纯洁的。对不纯洁的救助之道亦无章可循。一般说来,烦恼之身怎样的变化都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能从救助中解脱出来,弥陀佛说过,那样就好。同理,在实际中越是故意作美就越是不美;丑就是丑,也可以从中摄取美的因素。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原理并非空想,无数的无名作品和原始作品已为我们提供了注解。绌就绌,无学就无学,不完整就不完整,然而就那样却产生了美的情景是不胜枚举的。谁都有幼时幼稚地接触无上之美的经历。禅语中有“不风流处也风流”,这也可以说是解释美的妙语吧。若是被美所拘束,反而会成为对美的危害。在这个世界上,以美为目标却又远离美的作品是很多的。众所周知,与美完全无缘而产生的原始作品却有着真正的美。由此看来,美之所在却是没有美丑之别的彼岸。经曰“无有好丑”,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介乎于美丑之间。使人感到美妙的成因就是自在本身。若是借用佛教的教相判释,将独创的作家称之谓是步入“自力道”者,那么,见识不多的艺人们就可以说是走“他力道”的制作者。多数手艺人因未上过学而缺少自信的创造力。因此,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产生的美的作品,在他们的身后有某种超越的力量,在为他们助一臂之力。此外力能够使他们的心得以自由,是质朴、自然之力。因而,若是自在心被激活,天才和凡人的高低之差就会消失,即无论是谁都能制作出美的物品。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够如此激活自在心。如果缺少自在心,都会远离与美的结缘。所以,美之关键不在于何人,而在十有无自在。在此,有无自在成了美丑的界线。即便是有许多才能和技术,如果缺少自在,也不会产生美的作品。只有自在才能与美亲近。在此无所谓“他力”和“自力”,只有自在才是对美的保障。同样如此,无论是制作还是鉴赏都是一样。如果离开自在,鉴赏便失却了意义。在对美的理解上,直观的作用比知识更为必要,这是常识。那么“直观”又是什么呢?所谓直观,是指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直接接触。也就是意味着从相对的境界进入了被解放的自在之心境。简单地说,就是直接地去看。直接是指在观察者自己和被观察者双方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意味着直观足去“我”而看,也就是不提及我,或者不把我的立场、我的看法、我的好恶等掺杂在其内。如此直接地接触,故称之谓“直观”。在此,我和物是直接的。没有这样的直接就没有直观。换言之,直观也可以说是“纯朴的接受”。因而评判者不能成为好的直观之主。评判者对主客双方已是先人为主,即己离开了不二的自在心。若是将己和物相对立,则直观必死。所以,直观不是自他二元,而是“自即他”。在这一点上便可知道宗教和艺术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宗教是怎样的呢,在那里意味着得到真正的“自在心”,由此而进入“安心”之生活。可以说宗教之道与艺术之道是同一的。即便是能够看出两种道路,也不会在人类的心法之圈外。心的解放(即解脱),一方面给予了安心,另一方面却约束了美。这样就能理解“安”与“美”并非二物。“安”和“美”是所有人的,如同安心无人类之别,在美的表现中也无人类力之高下。如果有无铭记却都有自在心,就能相互沟通。如同从左右山道同时登山,终于能在山顶相会。这里也能看到自在不二的妙境。如同伟大的圣僧和平凡的妙好人是以信为相互交往的基础一样。也就是说,大艺术家在圣僧之位,平凡的手艺人们相当于妙好人.其作品均可称为“妙好品”。以茶器为例,光悦所作“不二”是美术品,而无名的艺人所作“喜左卫门井户”是民用器具,都可以称之谓妙好品。过去的宗教史和艺术史都喜欢以大天才和圣僧为记述对象,然而,在被历史所湮没的、谁都不屑一顾的妙好人和民用器具的领域里,却存在着被遗忘的优秀人物和丰富的器物。近时的佛教界已开始注意到农村中没有上过学的妙好人们,这与近时民艺品的存在并开始引人注目是同样的。在艺术史上作为美物的民器的位置,决不是轻贱的,只不过是到了近世才过于尊重有铭记的作品的。但是,更应该深深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铭记的名品是很多的。因此,未来的史学家们将更多地忙于对无铭记作品的历史叙述和解释。若是所写的历史单列著名的东西,并不公平妥当。那正与忘记妙好人而写的佛教史的无条理是相同的。换言之,过去的艺术史在事实上过于重视自力美,却几乎忽视了他力美。为何如此呢?近世流行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看法,伟大的有个性的天才受到异常地尊敬。但如果能够在美的领域里充分认识到他力之道,对过去的美的历史一定会重新改写。因为无数的他力之道产生了无上的美的作品。不可思议的是,美的世界的他力之道遭到忽视,也许是由于近世以来的有关美的问题多是采用西洋解释的缘故。但是,如果东洋人觉醒,并根据在东洋的美的体验,以发展的东洋思路来整理问题,相信会产生有别于西洋美学的另一种美学。我在此叙述了“自在”是美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对民艺品中为何有许多美的物品的理由进行说明。实际上,有关民艺的事情看上去并不理想,多数制作者没有上过学而显得平庸、贫乏。物品也只不过是常用的下下品。尽管如此,为何还会有美的东西产生出来呢?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民艺品比其他工艺品更容易与“自在心”相结合。第一,既不自夸,也不以此取得名誉,就这样极其平凡地去制作。如此便能够从制作之心的迷恋中解脱出来,而成为自在之心。即为一种最普通的制作,就是这样的普通才使美赋予了寻常健康之力。一句话,是被解放了的工作,只有这样的解放才必然地使美附在了民用器具上。可以设想一下,为什么会在不太理想的工作中,产生出了这么多的美的作品呢?尽管没有需要的支撑力量,但却能生产很多美的作品,支持他们的力量是他们的工作。现在若是将此力称之谓“他力”,民艺美就能说是他力美。在很多恩惠的力量支配下,他们的无力变为有力。事实上,对于自力的作家来说,其他的恩惠也不是完全没有。可是其他的恩惠对于无名的手艺人却更容易发挥作用,并能够质朴地被接受。只有如此,才是使他们的作品变美的力量。重要的是,民艺的制作多与“自在”结合在一起。“美”与“自在”的关联得到明显体现的是很多朝鲜的作品。为什么会在朝鲜产生出很多美的作品呢?一考察就能发现,极丑的东西甚少。其实艺人们多是文盲,基本上不会思考与美有关的问题。是什么使作品变得很美的呢?这个问题有着潜在的深远意义。其结果是因为他们的心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在的,对仟何事物抱有一种不受拘束的心是其显著的气质。譬如在盖房时,缺了标尺就不会准确,但可以用其他物品替代,即使稍微有点误差也无碍。若是椽子,虽然是圆的,却未必是直的。这和日本的常识完全不同,但在朝鲜就是这样使用的。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不正确和不齐全实际上却成了美的主要因素,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很明显的不完整和变形(deform)。艺人们无论对何事都抱有不受拘束的自由之心,对万事都是如此,就能使作品变得更美。在此,心的自在与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很明朗的。因此,当处在“自在心”时进行观察,就会感到其是“美的作品”。反之也是很清楚的。若是被拘泥、被制约、被束缚,美就失去了种种支持的力量。在心被束缚时也会有技巧、知识和流行等的表现。但若是执迷于此便会缺少美,因为这意味着心的自在已被削弱。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载转请勿删除此信息& 原文链接: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谓微内核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