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游记 政治》的政治、宗教及哲学内涵

从古至今 我国主流社会是如何看待宗教的?
[导读]本文侧重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的角度谈一谈在宗教问题上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有益于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说的“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主要著作:《中国道教》、《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说》、《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写,获第三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宗教学一等奖)、《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等。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料图:图源网络)我国宗教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讲话高度概括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尤其阐明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四个“必须”,并首先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其中很有深意。这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经验的最新的精辟总结,也包含了中华文明对待宗教问题的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资料图:图源网络)宗教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信仰。据统计,全世界信教人数约有52亿,占地球总人口数的80%以上,无宗教信仰者是少数。在国际生活中,一方面宗教是推动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是许多国家社会道德的主要支柱和历史文化的精神依凭;另一方面从中世纪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宗教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它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表现形态,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背后要素。当前中东地区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主义与暴恐活动的猖獗以及宗教之间、教派之间的对抗往往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和热点,大家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中国则完全是另一幅情景,宗教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也比较顺和,我们要加以珍惜并引以自豪。我这里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侧重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的角度谈一谈在宗教问题上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有益于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说的“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发达、宗教处于辅助地位的国家。中国现有五大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国有多少信徒?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谈到过一个数字,说有一亿人信教。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有人估计现在中国的宗教信徒约有三亿。很多中国人虽没有宗教徒的身份却有宗教的观念、鬼神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都是混合的,有佛教的、道教的,也有一点其他宗教的,特别是汉族民众往往是“宗教的混血儿”,信仰杂而多端。中国少数民族中信教人数的比重较大,宗教在民族地区的影响也大。概略地讲,有十个民族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北方许多民族信仰萨满教,南方许多民族信仰各种巫教。因此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紧密相连。中国宗教分布(资料图:图源网络)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宗教从地下走到地上;宗教的国际性传播和道德缺失带来的信仰需求,使信教者人数增加。人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将长期存在,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都不容易消除。由于我国大多数人不信教,便有一个主流群体如何正确对待宗教、掌握宗教基本知识的问题。1964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建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为中国宗教研究播下了种子,但研究工作为尔后到来的“文革”耽搁了。1979年2月,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在昆明举行。此后宗教学正式兴起,至今三十多年,已经成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显学,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形成、为宗教事务管理提供咨询、推动文化大繁荣、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及开展国际文明交流与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中国宗教学仍在初期阶段,许多重大问题有待研究,还要继续大力开拓创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西游记》文本鉴赏
——百家评说古典小说《西游记》专题系列
价格:¥20.00 &&
3617人阅读
3443人阅读
1513人阅读
1013人阅读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名著,最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反映人生哲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本专辑主要从小说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创作风格、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描写、神话与宗教、讽刺与幽默、与其他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进行鉴赏,引导读者充分了解《西游记》所包含的社会内容、精神意蕴及小说谐谑的艺术风格。
第1章 《西游记》回目
1.《西游记》回目的音韵分析
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除了内容广受文学界的研究之外,其语言特色也是倍受语言学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对这部名著的回目进行分析。&&&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01期
作者:张利明
2.从《西游记》回目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西游记》与其英译本一直已来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作品与其译作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对其译作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对于其回目的研究并不多,该文章以原文《西游记》的回目和詹纳尔英译本的回目为例,对比了英汉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探讨了...&&&
来源:《校园英语》
2015年第14期
作者:赵爱仙
3.史书叙事趣味的增长对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与史书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关系,唐代是史学著作向通俗化方向转向的关键时期,也是叙事文学的觉醒时期,这种转变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并进而衍生出《通鉴纪事本末》与《通鉴纲目》两种叙事化的史书,它们&因事命篇&与&史书兼用目录之体&的倾向正体现出...&&&
来源:《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9年第01期
作者:李小龙
第2章 《西游记》主题散论
1.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述评
文章通过介绍和评析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西游记》主题观:“政治说”、“游戏说”、“哲理说”、“宗教说”,以及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的概貌、发展轨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来源:《江淮论坛》
2004年第02期
作者:郭健
2.《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而不统一等说法。本文以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情理之争贯穿着全书,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唐僧则反映理学的破产。《...&&&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4年第02期
作者:田同旭
3.《西游记》主题解读
&正&一部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作者抓住时代的典型加以勾画而成。甚至有些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其人的真实写照,这在很多作品中已屡见不鲜,即使《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也不例外。孙悟空形象的虚构就是以吴承恩为现实原型的。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县人。生...&&&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第20期
作者:王忠辉
4.《西游记》的艺术结构与主题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结构,堪称别开生面,它具有环环相扣、故作曲折、别开声面等特色,体现了作家的艺术独创性。《西游记》的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紧密而和谐地结合,既需要作者的独特创造,又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西游记》的艺术结构是精密完整的,并非&两截子&,它的主题是在一个基本主题的统摄下...&&&
来源:《文化学刊》
2015年第07期
作者:马旭
5.对于自我价值和人性美的追求——关于《西游记》的主要精...
&正& 《西游记》所表现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历来就众说纷纭。最早的、或许是与小说同时出现的意见是:《西游记》是一部&寓言&,表现了&魔以心生,亦以心摄&(陈元之《西游记序》引《旧叙》)的精神。明代的评论家大都认同这一观点,如谢肇淛说这部小说是&求放心之喻&(《五杂俎》卷十五);叶昼指出此书...&&&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1999年第04期
作者:黄霖
6.《西游记》主题“人才说”辨
张锦池先生在《西游记考论》中,就《西游记》的创作本旨——即主题思想提出了&人才说&的观点。这种观点似乎不足以概括《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因为单从作者角度推究《西游记》主题似乎不妥,而孙悟空并非&治平&人才,大闹天宫的故事并未反映&英雄在下,小人在上&的人才问题。&&&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01期
作者:宋学达
第3章 《西游记》思想主题
1.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探讨
&正&过去有一句老话,叫&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有人解释说:&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讲的都是计谋,人老了,其一是该有计谋的已经有了,不需要看了;其二是没有计谋的再看也没有用了,还和谁争斗啊?&少不看西游&是因为《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古典神话小说,讲的故...&&&
来源:《名作欣赏》
2011年第02期
作者:山昌文
2.论《西游记》的思想与主题
&正&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个性特征。《西游记》是以广阔地反映、揭露、批判现实(常为悲剧)为其内容特征,还是以正面树英雄、写成功的人生之路(常为喜剧、正剧)为其特征?我认为是后者。《西游记》是理想英雄孙悟空的传奇,作品写了他从出世(第一回)到成正果(一百回)的全过程。即《西游记》以写人生...&&&
来源:《文史哲》
1986年第02期
作者:钟婴
第4章 《西游记》人物主题
1.《西游记》主题探究——从唐僧师徒取经说起
由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神怪小说《西游记》,围绕着取经这条主线塑造的形象涵盖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西游记》的取经行为是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行为,小说的创作主题充满了&人情味&。本文将以唐僧、孙悟空师徒二人取经原因为研究对象,对《西游记》的...&&&
来源:《名作欣赏》
2014年第12期
作者:黄艳燕
2.从“不法”之徒到“护法”使者——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
韩春萌;敖小燕
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是研究《西游记》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孙悟空形象和作品主题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有人甚至认为作品主题上存在矛盾。孙悟空形象经历了从无法无天的&不法&之徒到自觉降妖除魔的&护法&使者的转化过程,把握了这一...&&&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05期
作者:韩春萌;敖小燕
3.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看《西游记》的修心寓言主题
&正&孙悟空是一百回的《西游记》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是这部书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了解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寓意,是了解《西游记》主题的重要途径。《西游记》的全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回到第七回,记叙猴王出世,学艺,大闹龙宫地府天宫,被压五行山等内容;第二部分,第八...&&&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年第03期
作者:贾晓萌
4.从猪八戒的妖魔特性看《西游记》杂剧的“历难”主题
学界对《西游记》杂剧的研究集中于作者和成书年代考证、对小说成书的意义判断、杂剧文本的具体分析,后二者往往涉及剧中的人物分析。因此,文章从占据&一本四折&之多的猪八戒故事入手,通过考述杂剧中猪八戒的创作来源、自我表现和身份类同,确定杂剧中猪八戒形象塑造依然还处于妖魔阶段,以期有...&&&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04期
作者:李蕊芹
第5章 《西游记》成长与救赎主题
1.成长的童话——《西游记》主题另解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主题的探讨众说纷纭,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却并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地说服读者。笔者以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人的成长这一永恒母题,小说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真实再现了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的种种困苦磨难,主要是以唐僧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为他设置的各种成长考验...&&&
来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2期
作者:陶淑琴
2.成长与救赎——《西游记》主题新解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2期
作者:王纪人
第6章 《西游记》民俗主题
1.论《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
高日晖;李建忠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民俗审美元素,而这种民俗又与游戏性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前人关于取经故事的研究基础上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使得小说在内容、寓意、用语上都具有民俗审美的成分,并为后世的民俗文化所接受,《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形成...&&&
来源:《文化学刊》
2010年第04期
作者:高日晖;李建忠
2.让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主题乐园的新旋律——《西游记》深度...
蔡铁鹰;张磊
如何让主题乐园这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现代城市生活产品在中国健康发展,进行本土化改造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元素是必经之路。《西游记》最适合作为主题乐园的题材开发,具备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象征的潜质。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度开发,首先需要基于全社会共识而非个人主观地、既契合时代的要求又...&&&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6年第02期
作者:蔡铁鹰;张磊
第7章 《西游记》宗教主题
1.《西游记》宗教超越主题之透析
孟湘;王苏生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表面看,其师徒四人的翻山越岭,好像是一种现实的游历,但实际上他们遇见的妖魔鬼怪不是实存的,而是虚幻的&心魔&,他们的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在宗教世界里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精神游走。通过一路的&心之修炼&(悟空、悟能、悟净),达到成圣、...&&&
来源:《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
作者:孟湘;王苏生
2.民间世俗宗教的西行朝圣——《西游记》主题新释
唐僧师徒西行朝圣与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动因一脉相承,他们的朝圣历程更集中体现了民间世俗宗教的多元化信仰,实用主义意识与行为,特有的&义利观&与实践原则,独特的实践形态以及世俗化了的神灵观念等诸种典型特征。唐僧师徒西行的圆满结局也堪称是民间世俗宗教朝圣的圆满结局。因此,《西游记》...&&&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03期
作者:霍省瑞
3.试论《西游记》的佛学主题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幻中有理,这个理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昭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真谛的...&&&
来源:《社会科学家》
2005年第02期
作者:成晓辉
4.《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主题的另类还原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造成其主题思想的&朦胧性&。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影像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佳的基础&。2013年2月,由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创下新高,虽然整体上是对原著的一种...&&&
来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张斓
第8章 《西游记》写作特点
1.《西游记》作品在整体结构中的特点分析研究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基于此,本文就其整体结构中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西游记》全书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全书由四十多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开可以作短篇小说读,但其总的艺术风格是乐观向上、开朗、风趣、幽默。&&&
来源:《参花(下)》
2013年第05期
作者:朱海泉
2.论《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姓名的语音特点与流行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其中每个人都有其他名字,如唐僧又叫唐玄奘,孙悟空又叫孙行者,在现代社会,其流行程度各不相同。这些名字有些接受度高,使用率高,较为流行,有些名字则反之。本文将从语音角度探寻其中原因。&&&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3年第29期
作者:刘星;涂慧
3.试论《西游记》以骈入散的语言特点
&正&一、作为文学传统和修辞习惯的骈偶技巧骈偶,即对偶、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修辞技巧,一般指文本中前后两句字数、结构、词性相同或相似。这种修辞手段有着产生的必然、较早的渊源,并且在一代代作家的努力下,逐步发展、兴盛、成熟、定型。可以说,古代作家将对偶作为重要技巧加以反复练...&&&
来源:《芒种》
2012年第04期
作者:黄晋卿
4.神怪小说中山岳描写的特点及作用——以《西游记》为中心
神怪小说中对山岳的描写主要是通过韵语来完成的,其主要的特点是模式化及由这种模式化而引发的相关特征。但尽管如此,部分山岳描写在故事情节推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1期
作者:贾海建
5.《西游记》中量词使用的特点
本文对《西游记》中所使用的量词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书中量词的使用特点。《西游记》中已经有大量动量词的使用;物量词和名词的组合形式多样,且语义搭配关系复杂;量词&个&的使用泛化现象也已经有所表现。&&&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9年第03期
作者:于燕
6.试论《西游记》中寺院的类型及描写特点
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作品,《西游记》对寺院的描述较多。从坐落位置和性质入手分析,《西游记》中的寺院大致可以分为普通寺院、皇家寺院、下院、禅院、佛寺宝刹和妖寺几类。作者运用不同的笔法凸显了这些寺院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来源:《名作欣赏》
2013年第17期
作者:郑志国
7.《西游记》养生思想内儒外佛术道的特点
《西游记》借唐僧取经故事为喻体,阐发了作者认为正确的以内丹术为正宗的养生思想,其哲学基础是宋明理学,其佛、法、僧的外象是作者借以宣扬其养生之道的一个负载系统,作品所演绎的修持方法为宋元明三代盛极一时的道教内丹养生术。&&&
来源:《运城高专学报》
2000年第01期
作者:杨国学
第9章 《西游记》艺术特色
1.从《西游记》的社会反响看它的艺术特色
&正& 《西游记》在我国是拥有广大读者的优秀古典小说之一。长期以来不论在城市,在农村,男女老幼几乎都知道《西游记》这部小说,都知道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这一组作品人物形象。尽管有的人不一定看过或看完小说《西游记》,关于有关故事梗概及其人物形象,有的仅从戏剧舞台或从口头传说...&&&
来源:《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02期
作者:王永生
第10章 《西游记》叙事特点
1.论《西游记》的叙事结构
《西游记》的叙事结构主要涵括两个方面 :其一 ,结构上采取了直线叙事与环状叙事的纽结、伏笔手法、对称叙事等方式 ;其二 ,通过以信念冲突与性格冲突为特征的两对人物关系来演绎故事情节&&&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03期
作者:乐云
2.论《西游记》的圆形叙事模式
圆形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结构模式,指文本叙事从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叙事过程,达到叙事终点,由起点到终点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自然发展的一种直线性叙事,而是终点又回归到起点,并对起点有所超越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近似的“圆”。《西游记》的叙事模式正是圆形叙事的经典。&&&
来源:《云梦学刊》
2007年第01期
作者:朱供罗
3.诗、词、赋入小说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影响——以《西游...
&正&诗、词、赋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它产生于汉魏而成熟于唐代,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产生了不可避免地影响。什么是小说叙事?这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所谓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按照童庆炳的观点,叙事由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三方面...&&&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第10期
作者:侯宏玉
4.一种灵石,三部大书──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
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看来差异巨大的三书,都以一块&灵石&的意象打头并契合中心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石头记&叙事模式源于中国古人以&天人合一&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古老的石文化传统。&石头记&叙事模式的生成与存在表明,中国古代...&&&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10年第05期
作者:杜贵晨
5.分析《孙行者》对《西游记》叙事框架的滑稽模仿
续晓宇;孙建中
汤亭亭在她的第三部小说《孙行者》中,从小说叙事框架上对阿新和《西游记》里的孙行者进行了滑稽模仿。本文对汤的小说《孙行者》进行了互文性分析,并找到了其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主人公孙行者的滑稽模仿,从而揭示《孙行者》这部作品,其表面文字下隐藏着的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揭示了美籍华裔的边...&&&
来源:《作家》
2008年第04期
作者:续晓宇;孙建中
6.《西游记》的宗教叙事与孙悟空的三种身份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人物,通常是配合作者用以传达创作意图的叙事权威。要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必须注意到孙悟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作为唐僧精神导师的身份。孙悟空作为唐僧修行导师这一身份具体体现为如下一些叙事功能:他对取经队伍的分工一清二楚,他对神佛的安排和唐僧的磨难了...&&&
来源:《学术交流》
2007年第11期
作者:吴光正
7.《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
来源:《学术交流》
2006年第11期
作者:王学钧
8.论《西游记》的情色叙事
《西游记》中围绕男女情欲展开的情色叙事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这些情色内容或以插科打诨方式的随意点染,或铺陈笔墨细腻描摹,但从总体上来看又局限在情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作者既欣赏又克制的创作态度,有着独特的审美快感。小说以游戏化方式来展开情色叙事,并充分融入喜剧技巧...&&&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14年第08期
作者:刘雨过
9.女妖女魔之人性——《西游记》的世俗性叙事观点
&妖&与&魔&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前者为中国所固有,后者是随汉译佛经入华的外来观念。但是,《西游记》却按统一的中国世俗女性美观念将女妖、女魔和西梁女王一样想象、塑造为中国式的小脚美女。其中尤对女魔罗刹女寄寓同情,描写她遭受中国式家庭妇女可能遭受的三大根本不幸,赞她在&经藏中万古流名...&&&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4期
作者:王学钧
10.《西游记》与《奥德修纪》叙事特点比较
《西游记》和《奥德修纪》都采用纪行的写法叙述了主人公同妖魔斗争的故事。在叙事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各具特点。从叙事视角、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二者在叙事形式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可以折射出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等差异对二者的影响。&&&
来源:《吕梁学院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张兴旺
11.东西方两种灵魂的终极寻求——《西游记》和《浮士德》的...
&正& A 母题与文化要素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与《浮士德》似无可比之处,其形式一为小说一为诗剧,风格一谈谐幽默,一悲壮沉郁,至于其创作日期更是一在16世纪,一在18世纪,可谓&&&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第04期
作者:张德明
第11章 《西游记》女性形象
1.也谈《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
西梁女王和蝎子精都是小说《西游记》中为取经路上的&磨难&而设置的女性形象,通过二者的形象分析以及与稍早的《西游记杂剧》中女王形象的比较梳理,得出《西游记》中西梁女王和蝎子精二者形象是由《西游记杂剧》中&女王&形象分化而来。本文追踪蹑迹,从作者在女性意识观念上所持的矛盾态度,探讨...&&&
来源:《名作欣赏》
2014年第03期
作者:洪菱伟
2.女神、女人、女妖——《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系列探析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1期
作者:褚大庆
3.女性“缺席”的判决
论《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从凡间女人、天上女神到下界女妖,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主观态度。这些女性形象,是在现实女性“缺席”的情况下,任由作者按其男权观念进行塑造的,她们的言行都是作者意识的反映,她们的道路也都是作者为其特意设计的,她们是作者头脑中不同类型的女性模型在作品中...&&&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2004年第02期
作者:张红霞
4.男权话语下的女人、女神、女妖——《西游记》女性形象分...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以封建伦理为基准,用男性的笔触描写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是男权话语下的产物,作品将她们与取经四众相联系:满堂娇和女儿国国王之与唐僧、观音之与孙悟空、女妖之与唐僧,展示了女人的从礼、女神的人性和女妖的反叛,反映的是男权体系下对女性的要求。相对于《三国演义...&&&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06期
作者:臧慧远
5.《西游记》的女性人文写真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魔小说,书中的众多正反面女性人物在创作意义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和艺术价值,能够折射真实的时代背景、社会百态和人性特征。通过对小说中的正反面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意在揭示小说文本中隐含的女性人文精神世界,发掘作者对女性形象的理解、解释和欣赏,阐明小说对女性人物...&&&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
2014年第12期
作者:王镇
6.苦难现实中的辉煌理想——别论《西游记》中的“女儿国”
&正& 《西游记》以一个神奇而完整的幻想世界,对现实生活进行能动的反映,“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给人以假中存真,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作品婉曲地抒写出辉煌的人生理想,也曲折地反映了苦难的现实,并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怀,强烈的反叛精神,从而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1997年第01期
作者:刘丽珈
7.试论《西游记》中的“小女人”形象——以百花羞、蝎子精...
女性形象是古典小说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她们对文学人物的丰富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作为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亦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以该书中的婚恋悲剧为切入点,初步探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如百花羞和蝎子精。本文将解读百花羞与蝎子精在婚恋悲剧...&&&
来源:《名作欣赏》
2015年第30期
作者:郝姝婧
8.三位女神,一种角色——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
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三部极不相同的书中,依次分别有九天玄女、观音菩萨、警幻仙姑三位女神形象,居高临下,同为各所在书中男性主人公及其同道之&教母&式人物。这一人物预言并掌控主人公等历劫——回归的全过程,于全书叙事起有某种提纲挈领的作用,构成我们所譬称为&仙人指路&...&&&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2010年第04期
作者:杜贵晨
9.《西游记》中女性妖魔形象与《聊斋志异》中女性妖狐形象...
陈家春;严涛
文章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妖魔形象与《聊斋志异》中女性妖狐形象的比较,发现虽然在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和思想特征上都有共性,但却表现出外貌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性格本质等方面的差别,从而折射出《西游记》中对女妖形象的塑造贬低了女性,印证&红颜祸水论&,突出了人性的弱点,而《聊斋志异》中...&&&
来源:《名作欣赏》
2011年第17期
作者:陈家春;严涛
第12章 《西游记》讽刺与幽默
1.论《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
本文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美学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作者从全书浓郁的喜剧艺术的特征入手,对喜剧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在封建制度和礼教的重压下,广大人民群众饱经忧患,痛苦不堪,从精神到心理都需要宣泄,需要轻松,需要欢笑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了较...&&&
来源:《河东学刊》
1998年第02期
作者:宋子俊
2.《西游记》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及其审美内涵
《西游记》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生动俏皮的口语化语言的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喜剧性场面的描绘等方面。这种语言风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事物、情节、场景等给人带来神异感、喜剧感和世俗感等审美感受。&&&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岑泽丽
3.试析《西游记》幽默诙谐的情节冲突——以第32-35回为例
从具体的文本——《西游记》第32-35回出发,分析《西游记》在情节冲突方面,借助人物关系、滑稽场景、奇幻道具来抖包袱,调整内在节奏,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插入逗乐、戏谑,甚至恶作剧的情节比如孙悟空对猪八戒与妖精的戏弄,使得严肃中带有玩笑,紧张战斗中带有轻松幽默。&&&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07期
作者:于涵
4.试论《西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游记》中运用讽刺艺术,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对宗教(特别是道教)进行嘲弄,对唐僧、猪八戒等人物形象给予了讽刺与批判。&&&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02期
作者:徐青云
5.幽默背后的厚重——浅议《西游记》中幽默手法的运用
本文着重阐述《西游记》中悲剧性主题与喜剧性形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叙事模式,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孙悟空三种幽默形式的表现和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明代小说中&自由&意识独特的彰显方式和&寓悲于喜&的写作方式。&&&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年第07期
作者:李莉亚
6.《西游记》与《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之比较
《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均以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垂名世界文学史。两者相比较,尽管其产生的年代和地域相距甚远,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方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犀利辛辣的讽刺艺术。本文对这两部小说的讽刺艺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来源:《文教资料》
2009年第11期
作者:刘艳娥
7.嵌在语言链条上的幽默:《西游记》命名艺术
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西游记》的喜剧风格,着重探索了名物的内在蕴含,总结出其命名方式主要有普通名物的诗意化、个体物名的类属化、单独名物的系列化、封号的戏拟化等。作品中多数名称或充满诗情画意、或极具喜剧色彩,耐人回味,从中可见到作者远距离“进入”生活的创作心态。&&&
来源:《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1期
作者:李树民
8.论《西游记》的幽默艺术风格
...《西游记》不愧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幽默巨制。论《西游记》的幽默艺术风格@柳宏雷$乌鲁木齐铁路局教育学院①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二章《中国人之德性之七·幽默》②胡范铸《幽默语言学》.③④《吴承恩诗文校》340、51页.&&&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1994年第03期
作者:柳宏雷
第13章 《西游记》与中国文学作品比较
1.试析《西游记》和《红楼梦》中化石而生现象
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本都出现了石这个重要意象,《西游记》和《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更是由石化生,这反映了共同的文学审美和心理特征,石具有特别的灵性和坚韧的特质,自然真实。而两部小说中的这些共性形成,则主要是因为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灵石崇拜,明清之际对生命个体的重视和作者本人坎坷...&&&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02期
作者:李莉
2.《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文王后天八卦图和《西游记》中师徒...
大观园中的建筑暗含着文王后天八卦图,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住所分别相应于乾、坎、坤三卦,并符合三人的情况。《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位暗含着相生相克的五行结构,由此组成一个具有稳定对称性的取经团队。其他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三侠五义》、《...&&&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
作者:张一方
3.略论《西游记》、《水浒传》叙事模式的同构性
比较研究发现,《西游记》、《水浒传》二书在叙事模式上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同构性。神异降生—反叛自立—屈身投降—征讨异己—抛却肉身—成佛成神,是其共同的叙事模式。二书不失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还在于细节处理中。二书除了叙事模式同构性之外,还有着共同的原型决定,即都是对于人的...&&&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8年第03期
作者:孙克诚
4.相似的神统,不同的幻像——《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宗...
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神统相似,但宗教思想却存在着较大差别。《西游记》崇佛抑道,借道释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着道教理论的制约;《封神演义》宗道而不斥佛,援佛入道,也没能逃脱三教合一潮流下佛教的影响。两书所传达的宗教观念的差异源自于两书作者对...&&&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2009年第01期
作者:房春草
5.《西游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以精怪形象为中心
&正&《西游记》与《聊斋志异》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动植物的精怪形象存在,本文从精怪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探寻精怪形象在古代小说中的发展轨迹。一、两书精怪形象的相同点第一,不再是简单的拟人体形象、变形形象,具有人的思维、情感、性格。简单的拟人体形象,上古神话中的女娲、烛龙等神...&&&
来源:《文艺评论》
2013年第12期
作者:孟斌斌
6.《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的审美比较
本文针对《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的主题特点,从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三者的审美风格,阐述了《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的审美特质。&&&
来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03期
作者:农云海
7.《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主题比较
《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主题一直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而诸多评论者更是认为《大话西游》是对《西游记》的解构和颠覆,二者共通之处甚少。然而,通过二者的主题比较,可以看出《大话西游》在主题上与《西游记》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所超越,它们都呈现了人类永恒的困境——自由与秩序的博弈。&&&
来源:《作家》
2009年第10期
作者:田雯
8.彝文叙事诗《西行取经记》与《西游记》之比较
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彝文长篇叙事诗《西行取经记》是汉文小说《西游记》在彝区的流传和变异版本,反映了明清时期汉彝文化的深度交融。与《西游记》相比,《西行取经记》从形式到内容、内涵都发生了变异,它在彝汉文化结合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彝族传统文学的特点、道德伦理和信仰文化。&&&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第02期
作者:李金发
9.《朴通事谚解》与《西游记》平话
&正& 在《西游记》小说产生之前,元代曾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韵&梦&字条,还保留着&梦斩泾河龙&一段话本残文。这段残文,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西游记》小说第9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平话中的其他内容,在16世纪初年成书的《朴...&&&
来源:《文史知识》
1996年第02期
作者:李伟实
第14章 《西游记》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
1.《巴黎圣母院》与《西游记》浪漫主义特色之比较
文章对《巴黎圣母院》和《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巨著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从“情节与情景的幻想性、奇异性”、“语言艺术的喜剧性”、“场景描写风格的特异性”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异中之同”,求“同中之异”,以提高民族文学和他国文学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06期
作者:刘叔伦
2.中西文学艺术特征比较——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特的《格列佛游记》在世界文学都是极其著名的小说,虽然各种社会文化、所处地域及时代不尽相同,但二者的讽刺艺术为读者所熟知。讽刺艺术是这两部作品最独特也最显著的特点,本文试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浅谈一下中西文学艺术特征。&&&
来源:《作家》
2015年第06期
作者:邹晓伟
3.耐人寻味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堂吉诃德》与《西游...
耐人寻味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堂吉诃德》与《西游记》之比较何峰《堂吉诃德》与《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如今早已超越时代与国界,几乎传遍了世界各地,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也早已成为东西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长期以来,对这两部世界古典名...&&&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
1996年第06期
作者:何峰
4.《西游记》与《地心游记》幻想特点的比较分析
&正&在古今中外小说中有一类幻想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如此,在法国科幻小说中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两部小说都是幻想类小说中的佼佼者。两部作品问世相差不过百余年,但在叙述上都体现了幻想的特点,给读者营造出变幻莫测的神秘氛围。一、《...&&&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年第02期
作者:唐鑫宇
5.人类的本能恶欲和向善追求——《指环王》与《西游记》的...
《指环王》和《西游记》是两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差异。本文从两部作品的哲学思想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东西方对“恶”的消亡存在不同看法的结论。&&&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5年第02期
作者:石松
6.历史、宗教语境下的创作——《西游记》与《天路历程》差...
《西游记》和《天路历程》都被视为是最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论是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主题的表达等,二者都具有许多相似性。但受不同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和宗教传统的影响,二者又存在许多差异性,尤其在历史、宗教语境下的表达各具特色。&&&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第11期
作者:肖跃玲
7.文学的归真——对《西游记》、《浮士德》的随想
&正& “凡是募仿自然的,既奇妙又含有道德目的和效用的,他们认为就是最好最高的一类。” —歌德《诗与真》 尽管文学的历史延续了许多年,但“究竟什么是文学”、“诗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与“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什么样的人物典型”这类问题,始终困惑着人们。对此,不同民疾、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1998年第04期
作者:王力
8.压抑下的突破——试比较《越狱》(第一季)和《西游记》
黄晋卿;王永祥
本文试从&压抑下的突破&这一视角来对比美剧《越狱》(第一季)和中国大陆86版《西游记》的异同。两片的主人公都可看作是人在重重压力下寻求解脱的象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两人的遭遇和突破手段不同,从中可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一为诗意的、一为理性的。&&&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
作者:黄晋卿;王永祥
第15章 《西游记》在海外
1.《西游记》在海外
&正& 在《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故事也早已远播国外,如朝鲜古代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就介绍过《唐三藏西游记》话本中&闹天宫&、&黄风怪&、蜘蛛精&、&狮子怪&、&红孩儿怪&、&火焰山&等等故事情节,可见这些神话故事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也为国外人民所爱重。《西游记》因为写的是唐...&&&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1999年第04期
作者:王丽娜
2.《西游记》海外“变形记”
而在《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在英语世界甚至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西游记》节译本,当首推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的《猴》。一部100回的《西游记》经他手后,只剩下30回。不过,该译本的连贯性保持得较好,文笔动人流畅,基本保持了原作诙谐幽默的风格,在西方...&&&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萍
3.海外学者看《西游记》
&正&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相当热衷.从翻译上看,《西游记》译本遍及各国.在南朝鲜,金龙济1952年译成了《西游记》为最早;在越南,现只有瑞定1961年译的《西游记》一种;在日本,以西田维则(笔名口木山人)从1758年开始据《西游记真诠》译成的《通俗西游记》;在英国,最...&&&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6年第03期
作者:张静二
4.中国古典文化海外影像传播的特点分析——以《西游记》为...
影像时代,中国古典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心由文本译介转向了影视改编,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影像传播特性的影响,除了传播形式上的变化外,其内容亦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文本译介的变异,这种变异从一个角度看,深层次里是异域文化价值观念的凭空植入,并与原著产生了强烈的比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商业...&&&
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2年第01期
作者:李萍
5.《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
&正& 位于东南亚大陆中央的交通要冲泰国(古称暹罗),与中国一直有着密切的朝贡往来与文化交流,随着两国人民交往的加深,一些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也流传到泰国,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白话小说,当地的华人华侨、土民百姓乃至皇宫内廷的达官贵族都对它们爱不释手。本文所介...&&&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2004年第04期
作者:黄汉坤
第16章 《西游记》在日韩
1.从中日文化视角看《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与变异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其形式多种多样。取材其中的一些动漫作品也在日本受到欢迎,并且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本文借助网络搜索的数据,试从中日文化视角来分析《西游记》在日本传播和变异的原因,揭示了跨文化传播的魅力。&&&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年第05期
作者:李雪华
2.试论日本《西游记》题材动画片的艺术特色
齐学东;林佩璇
日本《西游记》题材的动画片数量多、艺术水平高,在《西游记》当代影视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此类作品,特别是比照小说和它们的巨大差异,可以了解《西游记》跨文化、跨文体传播的状况,了解期待视野在这种传播中的解构和建构的作用,也可以了解它们对当代中国《西游记》动画片传播的影响。&&&
来源:《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齐学东;林佩璇
3.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评价
第一,在《续西游记》序言中真复居士观点的启示下,曲亭马琴指出续记的功绩在于否定&机变&,并提炼出&隐微&一词,着重从劝惩教化的角度对其危害进行论证。第二,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评论存在一些考虑不周之处,这表明他对有无杀戮及实施主体等决定性因素没有充分认知,对蕴含宗教元素的稗史小说...&&&
来源:《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
2014年第期
作者:勾艳军
4.《西游记》在韩国
介绍《西游记》在韩国的流传、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开发《西游记》资源的设想。&&&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2004年第01期
作者:金敏镐
5.试论韩国现代文化中对《西游记》的戏仿——以动漫《幻想...
《西游记》自传入韩国之后,一直备受韩国各个阶层的喜爱,不仅对韩国的古典文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仍然影响着韩国的现代文化,韩国的各类文化产品中都有着对《西游记》不同程度的借鉴和模仿。戏仿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之一,在现今社会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绘画、音乐和影视作品之...&&&
来源:《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年第03期
作者:王莹
6.《西游记》对韩国古小说的影响——以《九云梦》和《洪吉...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各个方面都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书籍大量传入韩国,韩国的古代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的《西游记》以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韩国备受重视和欢迎,很多韩国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它的...&&&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06期
作者:王莹
7.韩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西游记》从古之今对韩国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今信息的高度发达,《西游记》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分析韩国的漫画、动画、电子游戏、小说等大众文化里所渗透的《西游记》特征,对中国古代小说该走向何方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第04期
作者:宋贞和
第17章 《西游记》在英美
1.论中美文化深层结构差异——以美国版《西游记》为例
文化深层结构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不仅影响着历代炎黄子孙,也影响世界各国。近年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备受各国青睐,已被改编多个版本。美国NBC电视台以《西游记》故事为原型改编并拍摄制作了7集美国版《西游记》的电视剧并将...&&&
来源:《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10期
作者:王欣欣
2.美国版《西游记》中的美国文化思想探析
&正&任何被改编的作品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其成品或多或少具有改编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投影。好莱坞有着从亚洲翻拍电影的惯例,&如何使之超越原有的地域文化局限,能够为美国、为西方观众理解和接&&&
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年第06期
作者:李萍
3.英国汉学家杜德桥与《西游记》研究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西游记》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对《西游记》版本的探讨,将这一研究推向了更为精密的层次,并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明刻阳本;对小说第九回的讨论,启发了欧美学界对此问题作出文学性的批评;引用&帕里—洛德口头理论&考证小说《西游记》的前身,揭示了口头文学材料对考...&&&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1期
作者:许浩然
4.英国穿越版西游记
《时间劫匪》
特瑞·吉列姆;麦克·...
&正&由前巨蟒剧团成员特瑞·吉列姆和麦克·帕林编剧的《时间劫匪》是一部混乱的时空旅行喜剧,多亏了吉列姆非凡的、充满想象的银幕视觉表现力让这部影片超越了本身片段式的结构和典型喜剧形式。以历史为基础的设定给予细节以极大的真实感,而奇幻的设置则具有令人吃惊的创造力。低预算,家庭制...&&&
来源:《电影世界》
2013年第01期
作者:特瑞·吉列姆;麦克·...
5.陈士争:歌剧版《西游记》欧洲巡演
&正&从前的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床底下找到一本讲述某位古代英雄为寻真经而远行,打败许多敌人的故事书。这个冒险故事激起了小男孩对世界的求知欲望,并让他远离了门外正发生的动乱。&&&
来源:《世界博览(看中国)》
2007年第11期
第18章 梁归智《西游记》探秘
1.孙悟空本领的大小之谜——《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一
不同的人读《西游记》,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师徒四人的性格、命运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被不同的解读者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梁归智教授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从猴王出世到最终取得真经,孙悟空的本领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梁教授从体制外和体制内的规则不同、做英雄和做圣贤的目标不同、青少年时期和...&&&
来源:《名作欣赏》
2015年第19期
作者:梁归智
2.天路历程之谜——《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二
以通天河为中点,本文总结出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前一半和后一半所经历的魔难以及每一次魔难的象征意义。去西天取经,&天路历程&也是&心路历程&。前一半路程,各种妖魔鬼怪虽然写得光怪陆离、色相缤纷,却有序地暗示着它们都是对师徒们&心&的试炼,是师徒们与&心猿意马&的长久斗争;后一半路程,比前...&&&
来源:《名作欣赏》
2015年第25期
作者:梁归智
3.心路历程之谜——《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三
《西游记》一百回中,共有十八个回目称孙悟空为&心猿&。事实上,西天取经,唐僧师徒五人(包括白龙马)都成了&心猿&需要驯服的象征。《西游记》作者一方面赞美心猿意马的辉煌壮丽,另一方面又展现驯服心猿意马的必要性和艰难曲折,这就构成了一个核心主题:心猿其实是一种生命意志的悖论,也可以说是...&&&
来源:《名作欣赏》
2015年第28期
作者:梁归智
4.女妖怪的隐喻——《西游记》经典探秘之四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通过描写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其中师徒四人齐心协力与女妖怪斗智斗勇的情节,成为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亮点。在吴承恩的笔下,女妖怪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巧妙的象征意义。本文意在通过细读...&&&
来源:《名作欣赏》
2016年第04期
作者:梁归智
5.草蛇灰线,一击两鸣——《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五
伏笔、伏线、影射、象征等艺术手法,都是《西游记》中的&草蛇灰线&,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运用。作者常常运用一些意象,&一击两鸣&,传达隐寓微言,&桃子&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意味的象征,而《西游记》里穿插的诗词,也多暗含象征隐喻,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还特别注重前后文情彼此&遥遥...&&&
来源:《名作欣赏》
2016年第07期
作者:梁归智
价格:¥20.0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西游记》文本鉴赏
价格:¥2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