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叁加工作6O岁退修有多少工资

基督徒装备100课(三)
我的图书馆
基督徒装备100课(三)
在本篇中,“宣教”及“差传”为通用词。两者与英文的Mission一词都源于拉丁文的Misso(被差遣)及希腊文的apostolos(受差者和合本译作“使徒”)两词。因中文并无相应词汇,又无政府官方翻译作准,所以各人按教会传统及己意翻译;也有因喜好不同而引起辩论,此实无必要。笔者等以为只要词能达意便可,不必为字句浪费时间,最重要的乃是切实遵行主耶稣所赐“叫万民作主门徒”的大使命,明白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蒙拣选及被差遣的,只是岗位不同而已。若不是在前方作“传者”(宣教士),就是在后方作“差者”(差遣及支援)。为配合以上精神,本篇将尽量使用“差传”一词,但在一些普遍通用的词汇上,亦会使用“宣教”一词,以免混淆,例如“宣教士”等。
另一个常引起争论的就是什么是差传事工?差传与布道有什么分别?定义与界限何在?为简明起见,现从三方面简述:首先是从堂会事工的角度看,假若事工的果子归于本堂会则属布道事工;果子归于别的堂会则可称之为差传。第二就是从障碍及难度的角度看,假若福音能不需要跨越障碍便能自然传递,这就是布道事工;但假若必须跨越地域、言语、阶层、族群等障碍才能传递,这就是差传的工作了。第三就是从福音工人呼召的角度看,假若工人作的是自然及正常的福音工作,并不需要特别的呼召及差遣,这是布道事工;但假若工人必须有神进一步的呼召及差遣,这就是宣教士了。
差传并不是人血气的发明或是某教会或机构的主意,乃是三位一体的真神——圣父、圣子、圣灵的本性及整本圣经的启示来说明差传事工的本质及内容。
一、圣父是一位差传的神
圣经一开始便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后来神又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男女(参1:27),给他们灵命(参2:7),赐福他们(参1:28),给他们权柄管理一切。天父把所有的都赐给人类,只有一样他仍保留着,就是他的主权。无论我们属哪一种族,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他都是我们的父和主。神为什么对万民的灵魂焦急?因为万民都是属他的,但可惜他们不认识神、离开神,因此神为他们焦急,盼望他们回头,想办法劝导拯救,这是神与人的关系所产生出来的宣教行动。
在旧约时代,神派了先知、祭司、士师等,提醒、拯救以色列及外邦人。到了新约时代,他派自己的独生子基督耶稣,传讲天国福音,最后舍命,完成了救赎,以义的代替不义的。耶稣升天后,神差派他的众仆人到处宣讲福音,直到地极。“差派”代表了他对万民的爱心及关怀。神就是普世差传的总指挥,亲自拣选呼召,给他们使命与工作,差派他们出去。例如摩西、以赛亚及保罗等人,他们都是蒙召,是按神的旨意作工,不是他们拣选神,乃是神拣选他们。神差派,因为他要向人表示,他是他们的父,是惟一的主,他希望他们回头,又显示他们得救赎的方法。
神的惩罚彰显神的主权,也表明他与世人的关系。圣经记载神管教以色列人,神也管教埃及人,管教亚扪人……(参结25~32章)证明这些外族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是神的国民,焉有国民不受国王之管辖?焉有儿女不受父亲之管教?神的惩治有洁净、警戒和教导的作用:人被管教,对神、对己都会加深认识。神施行审判的心意不是刑罚人,而是叫人回转。他说:“……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二、圣子是差传的神
圣子被差遣,离开自己的地方,住在我们中间,“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希伯来书》称圣子是“使者”(参3:1),意即“被差遣去的人”,用现今的名词是“宣教士”。耶稣是跨越文化的宣教士,因他从神的地方来到人的地方,从灵体变成肉体,从无限的表达能力变成受限制的表达能力,从全能变成软弱,从全知变成学生,从主人变成仆人,从富足变成贫穷,从安享天堂福乐到经历尘世痛苦,从父怀中的独生子变成孤单的人子。
圣子的工作是普世的拯救。“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西面看见耶稣,就称颂神说:“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2:30~32)耶稣不单向犹太人传教,也向撒马利亚妇人传道,更带领很多撒马利亚人悔改。他医治罗马百夫长的仆人,释放格拉森被鬼附者,又医治迦南妇人的女儿。他走遍各城各乡(参可3:7、8),传讲天国的福音。
圣子更颁下普世福音的使命:“……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1)
三、圣灵是宣教的神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按这节经文,圣灵是宣教的能力,他推动教会把福音传到地极。我们查考新约,特别是《使徒行传》,看到圣灵在差传工作上有四方面工作:即选召、加力、装备和指引。
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徒13:2)在《使徒行传》中,圣灵不只选召领袖出去,也带领门徒分散各地作见证。彼得和约翰是无学问的小民,但当圣灵加给他们能力,他们便勇敢宣讲神的信息、医治瘸腿者、纠正长官,以大而无畏的精神事奉主,甚至摆上生命,为主牺牲。五旬节的时候,使徒被圣灵充满时,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参徒2:4)。圣灵随己意把恩赐分给各人(参林前12:11),有讲道的、领会的、传福音的、宣教的、有向内的、有向外的,都是为了装备圣徒,完成教会的使命,传福音给万民。
保罗第二次布道时,到了亚洲西部,打算留在亚洲工作,但圣灵不许。他想往北去,圣灵又不准,原来圣灵要藉马其顿的呼声,引导他往欧洲(参徒16:6~10)。圣灵指引腓利离开福音机会甚好的撒马利亚,往旷野去,向一个非洲人传福音(参徒8章)。圣灵指示彼得往哥尼流家去传福音(参徒10:19)。没有圣灵的催促,彼得断不肯打破传统风俗,向外邦人工作。从宣教历史,我们看到圣灵不断引导,若是顺服,必能看见福音的果效。
&&& 圣经的信息提及神为全人类预备了救恩:“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神的救恩是为世上所有人预备的,只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听到这好消息。差传就是那些先蒙拣选的人负起责任将福音传给其他的人。
一、旧约的普世性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虽然是主角,但整个舞台,整个旧约的背景却是列邦:“我曾将她(以色列)安置在列邦之中。”(结5:5)以色列的就拣选并非专为自己享福,乃是为要在万民中为主作见证:“耶和华说‘你们是我的见证。’”(赛43:10~12)因此,以色列是被拣选作列邦的仆人,他们的责任是要“施行我(耶和华)的救恩直到地极”(赛49:3~6)。旧约清楚说明神是独一的真神和全地的主。神赐十诫明显宣布他的独一性和忌邪性,断不容许假神与他同列:“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申4:35、39)因此,他不单警告以色列不可雕刻偶像,也要严惩那些敬拜偶像的列邦(参申5:7~10,4:25、26)。所以当列邦犯罪,离开他,破坏了关系时,他心中伤痛,在责罚中盼望列邦回转:“耶和华必被埃及人所认识……(埃及)也要献祭物和供物敬拜他,并向耶和华许愿还愿……因为万军之耶和华赐福给他们说:‘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都有福了。’”(赛19:21~25)神与挪亚立约,以虹为记,应许他不再以洪水毁灭全地,这约不单与挪亚立,更是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的(参创9:17)。亚伯拉罕之约更是明显,他要赐福与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更要透过他们赐福和拯救万族(参创12:1~3),因此,以色列的使命乃是在神的全地为神作祭司的国度,服侍万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5、6)当圣殿建立后举行奉献礼时,所罗门祷告说:“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照着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代下6:33)因此,圣殿中敬拜的人必体验圣殿之主的心意,在敬拜中为外邦得福而祷告:“愿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万国得知你的救恩。”(诗67:1、2)
无论是向以色列人或是向列邦,先知的信息都在宣告神的本性及心意,警告他们离开神而犯罪的必受神的审判。很可惜,以色列作为神国的子民,却常与列邦混杂,跟从他们一同犯罪,失去见证和能力,结果与万国同列在被审判而灭亡的行列。但先知的信息并非止于审判,更是宣告盼望,人国度的短暂,神国度的永恒及美好,吸引他们选择神的道和盼望神的国:“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赛2:2、3)“……时候将到,我必将万民万族聚来,看见我的荣耀。”(赛66:18)总括先知的信息,提及的三个国度:列国、仆国与神国。神的心意是要列国进入神国,方法是透过蒙拣选的仆国尽忠职守,施福传爱。
二、新约的普世性
新约的开始是耶稣基督的家谱,这家谱始自亚伯拉罕,可以说整个新约是亚伯拉罕使万民得福使命的延续。耶稣基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他的出生,乃是神“记念他的圣约”(路1:72),更是“关乎万民的”(路2:10),因为他是万民的救主。西面称赞神说:“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2:30~32)施洗约翰介绍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参约1:29)。约翰介绍耶稣是世界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
耶稣基督升天前向门徒颁发的大使命是普世性的:“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这使命不单有深度,也有广度;不单向自己的民族,也向普世各民各族;不单使他们信而受洗,更要全套地教导他们作门徒;不单坐下听教导,也要起来作使徒,被差派出去。耶稣差遣门徒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要照样差遣你们。”(约20:21)
耶稣的使命是有次序及有策略的使命,因为他教导我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为他作见证(参徒1:8),即在远在近,在本国及外国作见证。但这层次不是先后的步骤,乃是达成同步同时的策略,耶稣不是吩咐我们先完成耶路撒冷,才到地极,乃是“并”、“和”的同时进行。
耶稣的使命是赋予能力的使命,因为他颁发使命的同时,也宣告他的权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太28:18),而且当我们肯顺服出去时,圣灵会成为我们见证的力量(参徒1:8),有了这最重要的装备及身分,我们还怕谁呢?
《使徒行传》让我们看清楚教会的增长及事奉的方向,教会从人数的增长开始:三千、五千及天天有得救的人数,甚至素质的增长:敬拜、教导、学习、相交、相爱。但《使徒行传》也让我们看到教会的增长不止于质与量,因为跟着下来便看见教会的延伸及跨越的增长。延伸是到各处植堂,跨越是离开自己的地域及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传福音。地方教会是后防团队(腓立比教会、安提阿教会等),而保罗、提摩太、路加等却组成前线开拓队伍,两个不同的架构,前后方互相配搭,使福音不断扩展到未得之地、未得之民。
耶稣教训的中心是天国的观念,而非教会,教会的组成与使命不过是要达成天国来临的实现,这国度观乃是回应了旧约先知的国度信息。新约的教会继承了旧约以色列的职分,是一班分别为圣的子民,是被拣选的族类,是圣洁的国度,有君尊祭司的服侍,这团队的使命是在万民中“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耶稣的比喻中提到天国的广阔性:“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神的国里坐席。”(路13:29)这是应许,也是今天神子民的使命。
保罗的神学是神与世人和好的神学,世人靠着耶稣,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参弗2:13、14),使人与神和好。过去,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参罗3:23),世人死在过犯罪恶中,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放纵肉体的私欲,任意而行(参弗2:1~4)。现在,因神的爱,神为世人预备了耶稣作挽回祭,使世人因接受耶稣的代赎而从死里复活过来,成为新造的人,过一个新的人生(参林后5:17)。
保罗的和好神学是普世性的,但他的论调不是一个死的思想,而是一个行动的神学。他自己成为这行动的先锋,他把他的思想变成了实体,他出去传这和平的福音给远处的人,也给近处的人(参弗2:17)。他觉得自己受了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罗1:5)
圣经的结尾是救赎的完成,旧约的“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参弥4:1)的国度观实现于主的宝座前,使徒约翰看见许多的人“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启7:9)与宝座前的天使、众长老并四活物一同敬拜、歌颂、赞美、事奉。国度的完成非靠别的,乃是因为羔羊流血代赎的目的是为普世的人而设立的,他的血是要把她的子民“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启5:9)羔羊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参赛53:11)。
主耶稣的救赎“成了”!世人有盼望了!这大团圆的招聚工作今天交托你我的手中去完成。“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你是否对主的普世使命回应说:“我愿意!”
从《创世纪》到《启示录》,包括旧约的律法书、历史书、诗歌书、先知书及新约的福音书、教会历史、书信、预言书等,都同有一个焦点的信息,就是神是普世的神,他的爱是普及的爱,他的救赎是万民的救赎,他给教会的使命也是普世的差传使命。
一、你以为“蒙恩得救”与“奉差遣”有什么关连?
二、为什么基督徒要参与普世差传的事工呢?有什么圣经根据?
一艘邮船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搁浅,船身渐渐倾斜,船上三千名乘客的生命危在旦夕之间。岸边一位船厂老板,正在厂中点货,因当天是假期,工厂只有他一个人,他看见形势危急,便驾了一艘小船前去救人。但是这么多人,不知应从哪里着手,后来他想到船厂有许多船可以利用,何不先抢救那些会驾船的乘客,然后由他们同时驾驶,使救人的工作加速进行?于是船厂老板把船驶近邮船,大声呼喊:“谁会驾驶船只,可先上船,再驾驶其他船回来救人。”有些人举手,船厂老板选了十二人,这是第一批,也是有重任在身的人,他们须像船厂老板一样,去拯救将死的人。
故事暂停在这里。先说明一下,三千名乘客代表世上三千个民族,他们失丧待救;船厂老板代表神,他要拯救危难中一切的人;救人策略代表神救赎的计划,第一批十二人代表以色列民,他们有重任在身,须负起拯救灵魂的工作。
但故事的结局很不幸,首批十二人上了船,救人救了不一会,便开口埋怨,左顾右盼找食物寻享受,又要求船主给工价,船主费了很多唇舌,才鼓励他们继续工作。但不一会,他们又停顿下来,回复本来的态度,最后船主忍无可忍,大发雷霆,责打他们,赶散他们,把救人的工作交给其他有心救亡的人。
从上诉故事,我们学到以下的功课。
神的心意,是要万人得救
前一课,我们提到神是万物的创造者及维持者(参创—26;徒十七26),从创造与被造的关系上,我们已看到神在我们身上有绝对的主权。当人犯罪离开他,失丧在魔鬼撒但的权势下及自我的情欲中,神的刑罚便临到人类(参创6:11~13)。
后来神与挪亚立约。挪亚代表全人类,他与儿子是以后人类的根(参创9:19)。可是义人挪亚的后裔变了质,竟建起巴别塔来扬名。神只好拣选亚伯拉罕,建立以色列国以达成他普世的救赎使命。这些都表明神的心意是为万民的,他的拯救不是单单为一族一民,他的拯救是为全人类。从拯救的策略来看,神拯救万民需要有一个起点,以及器皿、同工。这起点就是《创世纪》第十二章的亚伯拉罕,神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这里神说得很清楚,他的心意是要万族因亚伯拉罕的后裔得福。
以色列蒙神拣选作赐福的器皿
万民与以色列人只有一点不同,万民都是神所创造,惟独以色列先经历神得救赎,“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我也不纪念你的罪恶。”(赛43:25)因此,亚伯拉罕开始了以色列的历史,也同时开始了神救赎的计划。以色列民是救赎的器皿,把救恩传递给万民;以色列不是救赎的终点,乃是救赎的起点。
神要求以色列以下面的方法来服侍
一、以圣洁生活见证神
“耶和华说:‘你们是我的见证……’”(赛43:10)
以色列国是神治的国度,他们实行旧约的教训,过一个高道德水平及敬虔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放纵的外族人成了强烈的对比,是无声的见证,好像在宣告说:“我们所敬拜的是创造天地独一的真神,他能给你崇高的道德标准,你们来认识他,敬拜他吧!”
以下的图表让我们更清楚了解以色列民见证神的方法:
希腊罗马(新约时代)
政治健全、廉洁、道德高尚、一神
信仰、经商守信、宗教虔诚、研读、
抄写、传播旧约。
政治暴力、贪财淫逸、不道德、多
神信仰、商业诈欺、宗教虚假、迷
二、以祭司身分服侍外邦
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便指明他们在万民中是祭司的身分:“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5、6)祭司的职事是带领人亲近神,万民藉以色列民认识神,并他的神性和心意,先知以赛亚在异象中已看见:“……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2:2)他们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听训诲、敬拜神。
另一方面,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中间掺杂着很多外族人。犹太人在各处有犹侨的地方设立会堂时,也准许外邦人加入他们的会,享受同样的福利,神也教导以色列人爱护外邦人,看他们如同自己人(参利19:33、34)。在耶稣时代,会堂中已有很多敬畏神的外邦人,他们以后成了初期教会的中坚分子。
从以上所提,我们看到以色列从两个方式服侍外邦,一是用吸入的方式,二是用外传的方式。吸入的方式乃以耶路撒冷的圣殿作为吸力的集中点,《使徒行传》第八章记载,那位埃提阿伯的太监,便是从非洲到耶路撒冷寻道的代表。
自从以色列民王国分散后,他们以另一形式服侍外邦,这形式不再是大型的圣殿,而是深入外族民间的会堂,以色列人的信仰藉会堂的散播,把神的恩典传到外邦中(参徒13:5、14,14:1,17:1、10、17,18:4、19,19:8都提到会堂在外城设立)。
三、为弥赛亚预备道路
以色列对神普世事工最重要的的贡献,就是预备弥赛亚的来临。弥赛亚来临赐福给万族的应许,记载在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上(参创12:1~3),又出现在神与大卫所立的约上(参撒下7:12~17)。因这两个约,再加上以赛亚清楚的预言(参赛7:14:童女生子,9:1、2弥赛亚的工作),弥迦的预言(弥5:2:生于伯利恒城)等,犹太人便日夜在等候这救世主的降临,而且把这盼望重复地谈论及传讲。
果然,神子道成肉身,新约首句便证明耶稣是应验了旧约的两个约的预言。“亚伯拉罕的后裔”,应验了亚伯拉罕“施福与万民”的约;“大卫的子孙”,应验了大卫“作王直到永远”的约。马利亚得到这消息后,歌颂神说:“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路1:54、55)老西面抱过耶稣来,称颂神说:“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0~32)
是的,救恩乃从犹太人而出,这是旧约的应许,他要来施行拯救,建立和平、公义的国。他果然来了!神两千多年前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果真应验了!外邦人(包括中国人)的拯救者来了。
但非常可惜,以色列是失职的仆人。在旧约中,他们常常忽略了过圣洁敬虔的生活,没有把“-神的观念”影响外族,反而多次跟随了外邦淫乱、没有道德的宗教。以色列也没有尽上祭司的职分,耶路撒冷的圣殿也没有吸引万民之力。以色列美其名是预备弥赛亚来临的民族,但却拒绝他们的王,又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以色列的失职与教会的被召
到了新约,神的施福没有因为以色列的失职而停止,神继续召唤亚伯拉罕的属灵子孙(参加3:29)出来完成这个计划,将堕落的人类带回新天地的美境;因此,大使命是“亚伯拉罕计划”的下半部分,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差使的命令与顺服的大使命
耶稣差使的使命是:“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一、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越障”的基督徒
大使命中的“去”字,原文是“越过障碍”和“跨越”的意思,“障碍”乃指“我”的障碍。每一个人都有“我”的墙将自己与未信的世界隔离,例如言语、文化、思想、世界观、社会阶层、经济阶层、地域等的不同,我若要“去”传福音,我一定要越过这些障碍。
基督耶稣是一位越障的宣教士。看他道成肉身:从无限变成有限,从全知变成学生,从全然圣洁来到污秽之地,从安定变成漂流,从喜欢之天堂来到痛苦流泪的尘世,他离开父怀成了人子,耶稣基督越过自己的界限到我们当中,用我们能听懂的言语与我们相交,他降到我们的层面与我们说话,否则我们怎能明白?
初期教会的门徒是一群“去”的人,他们越过“我”的界限去传福音,例如富户巴拿巴变卖了他的一切,去到穷人当中,与他们一起生活;保罗越过地域和法利赛人的优越感,作一个福音的使者。西方宣教士来到中国,有穿上中国服装,也有乃穿西服及保持西方生活方式的。这两类宣教士哪一类事奉有效呢?岂不是那肯“去”、肯越障的人吗!
二、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生产”的基督徒
“生产”即带人信主的意思,大使命里有“洗礼”这两个字,洗礼是一项仪式,表示这人经过听道与慕道的过程,到了信主的地步。其过程需要很多弟兄姊妹经过生产之苦,时常为他的灵魂祈祷,向他表示爱心,把福音传给他,苦心栽培他等,洗礼的牧师不过是接生者,真正的生产者乃是顺服大使命的门徒。今天很多信徒愈来愈没有属灵生产的能力,有些人在教会很忙碌,但他们并不能生产;有些人认为个人传音只限于生活表现得好,因此忽略了迫切的口传。
三、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能教导的基督徒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两句话是吩咐每个基督教徒都要起来做教导的工作。但是教导之先,自己要能虚心学习。现今教会信徒很多,却少有门徒。新约很少用“信徒”这个词来形容基督徒,只出现两次(参徒5:14;提前4:12),其他地方都是用“门徒”。“门徒”的意思,就是遵守神话语的人:“你们若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了。”(约8:31)另外,耶稣基督也给“门徒”下了一个定义:“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就常再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15:7、8)谁是主的门徒?就是那些时常在神话语里面,祈祷满有功效,多结果子荣耀神的人。
四、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心怀普世的基督徒
大使命要我们看见万民的需要,并关心他们。万民的“民”原意是指一个人种的单元。中国人是一个总称,但中国人包括了很多单元,分为大陆的中国人、新加坡的中国人、台湾的中国人,讲华语的、粤语的、第二代土生操当地语的华侨等。大使命的“民”是指这些单元。
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的创办人威廉·卡海伦·汤森(William Cameron Townsend)在瓜地马拉(Guatemala)传道时,发觉自己患了“民盲”(people blindness),看不见万民在他面前。他起初以为当地人都说西班牙语(spaish),就出去派西班牙文圣经,用西班牙语传福音,可是工作全无果效。原来当地人虽然明白西班牙语,但心语(heart language)却是另一语言,所以对福音没反应。有一次一位印第安人对他说:“你所传的神若真有能力,为什么不会说我们的话?”汤森觉得他言之有理,便开始留意,发觉那地有五百个“民族”。后来他组织了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逐渐发觉世界还有很多不同的“民族”。起初他只知道五百个,后来增到一千,再增加到二千、五千多。他的使命是把圣经翻译成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传福音。
今天万民已在我们当中,可惜我们很多人是“民盲”,只知在华人教会里。大使命要求我们作一个有普世感的基督徒,看见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人,我们要知道他们的存在,认识他们的需要,向他们传福音。如果我们看不见近处的万民,我们便很难说要往远方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五、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有能力的基督徒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主耶稣用这“权柄”差派和装备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便很难有效地为主传福音。耶稣基督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是真理的传递,第二是能力的彰显。今天在中国大陆福音工作发展迅速,因为能力与传福音的人同在,在未信的人面前显明神是一位有能力的主,故此很多人归信基督。“权柄”与“驱魔者”(exorcist)同字根,当我们领受权柄的时候,乃是领受了跟撒但争战的能力,去攻打撒但的营垒。“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你传福音时有没有感到撒但在人身上的破坏工作?你曾否奉主的名破坏撒但的工作?
六、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警醒的基督徒
耶稣基督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大使命要求我们一直工作,直到主再来。一个接受大使命的人,也是一个等候耶稣基督回来的人,当我们感觉到主快将回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留恋短暂属世的许多东西,有很多事情我们不须去争辩,我们也不会将生命投资在短暂无意义的事物上。
翟辅民牧师(Rev.Robert Jaffray)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双手满了血,怎样也洗不掉,那时他正思想到福音还未传到东南亚很多地方,如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等,又想到时间那么短促,主回来的日子很接近,不知怎样才能将福音传开。所以,当他梦醒时,他觉得自己欠了东南亚千万人的债。结果,他离开了中国,带着数位传道人到印尼和越南开始工作,建立了很多教会。
但愿我们领受这个大使命后,生活能与大使命相称。
一、为什么以色列是失职的仆人呢?这与外邦人蒙拣选有什么关系呢?
二、“拣选是为了事奉,若基督徒不事奉,失去见证,便是违背了拣选的目的,也失去了存在意义。”你同意这句说话吗?
贤样传历简
神学家布鲁斯·克尔(Bruce Ker)说:“圣经是一本从开始至末了都讲差传的书,整本圣经记载神逐步启示和成就他的普世大计。”《创世纪》第一、二章描述乐园的景象,《启示录》第二十一、二十二章描写新天新地的美境,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看见了人类的败落及神拯救的过程。旧约是神呼召亚伯拉罕出来完成这拯救计划的记载,神对亚伯拉罕呼召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亚伯拉罕的使命是施福万族的使命,而使命的前奏是神先大大地赐福给他,所以一个肯参与差传的人是一个蒙福又施福的人。
《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初代教会是蒙福又施福的教会,因为他们是重视差传、实践差传的教会,所以不单蒙大恩典,更为神所使用。今天海外八千多家华人教会中,只有约一千家教会积极在作差传,其他86%在建立自己的教会和宗派。这些教会可能不是不想参与差传,只是不知如何参与。有些教会支持了一些本地工作,便满足地觉得自己已在差传;又有些教会支持弟兄姊妹参加差传大会便以为在做差传。这些都是应作改进的。其实差传的方法不必问专家,只研读《使徒行传》便会发现。以下是《使徒行传》中供我们仿效的初期教会模式。
平信徒流动布道模式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8:4-5)
腓利是平信徒,是七位执事之一,当环境不许可或改变时,平信徒便分散,福音因此传给未得之民,而且建立了教会。华人教会中的平信徒如卧虎藏龙,只是这些活龙猛虎躲在温室、留在井底,不肯出去,多少时候酝酿成了龙虎斗。
有一教师刚自东南亚移民到北美,在这空档时间,她往中美洲事奉了半年,把她历来在教会的查经训练与当地信徒分享,使无牧师的弱小教会大得造就。
一位退休的长者不愿靠政府的养老金过活,他回归故乡,出钱出力建立了教会。一位主日学老师在教会教了数年《马太福音》,他用了数周时间到泰北难民村分享他的心得。这些平信徒都是流动的大军,在宣教工场发挥很大的作用。
差传的教会先要成为门徒训练中心,弟兄姊妹不断接受训练,学习各种事奉,时机一到(政治动荡、失业或移民)便流动出外布道。因此,教会是一个集合的团体,也是一个分散的团体,集合是为了学习作主的门徒,分散是为了成为主的使徒,这就是《马太福音》大使命的内容:“作门徒”与“你们要去”的循环。
教会组织布道队模式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徒13:3)
教会中大多数肢体都要顾家上班,但教会可拣选有心志的肢体,组成布道团,这班人是教会的机动部队,可先在近处工作,也可往较远的地区工场,美国加洲(California U.S.A)一家教会认领了中美洲的一个城市,固定每年数次派队到该城布道及培训,建立了亲密的母子关系,教会也建立了起来。北美有很多小乡镇未有福音传到,有些教会及机构对他们特别有负担,每年都组织布道队前往工作,带了不少人信主,也建立了查经班。有家教会还请了一位传道人,固定地巡回去帮助这些地方。
教会的布道队是差会的前身。当布道队开始定型,有了固定的队长队员,对新加入的人加以甄选训练,定下了方针及策略,容纳其他教会的弟兄姊妹加入以壮阵容时,便渐渐演变为一家差会。安提阿教会的二人布道队,以后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多人加入,这些人都是从其他教会派来参加的(参徒20:4)。用现在的话语来说,这安提阿的布道队已变成了一家差会,有策略地向未得之地作开荒植堂的工作,这是布道队必然的走势。
教会是地方性的架构,布道队是超地方性的架构,二者相辅相成,使福音不受教会四壁所限,也不受地区所困,更不会因事业、家庭的缘故,使事工停滞不前。教会透过布道队的动力或差会的合伙同工,便可以自由地往普天去下。
有牧师问及教会可否自派宣教士而不必与差会合作。答案是可以的,因为这是安提阿的模式。不过一家教会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行政支援及宣教士的关怀必然不足,海外植堂及跨地域文化也欠经验,因此,教会只适宜在初步或人少的时期自派宣教士出去,当事工扩大及人力加增时,教会将会面对很多力不能胜的问题。毕竟海外差传事业是一个繁复的天国事业,非专人及专门机构去负责不可。
资源汇集与均平模式
保罗和巴拿巴工作之一就是在众教会间汇集他们的捐款,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把捐项托巴拿巴和保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去。”(徒11:29、30)初期教会这种捐献的方式,保罗称之为“均平”:“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林后8:14)
工场上的教会发展甚速,但经济却是薄弱,他们需要买地建堂,传道人需要代步的脚踏车,很多信徒活在生活的困境中,乡村要开井得水,受训的神学生需要资助等。我们蒙神赐福的教会感受到神恩浩大,以回报感恩乐捐的心,把资源均平出去,投资于普世国度的扩展,这是蒙福及施福当然的道理。
当我们想到三十五元美金可以支持中国大陆一个布道者,五十美金可以养活越南(Vietnam)一位牧者,一百元美金可以养活菲律宾(Philippines)传道人的一家时,我们就觉得这样的分送出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有效的。
有人问教会的经常费与差传费的比例应是多少?以普世的需要来看,当然越多越好。有些教会不购堂不建堂,而把大部分奉献支持海外工作,但不是每家教会都有这样的领受。我的建议是教会应以十份之一(10%)的常费比例作差传基金的起点,若提升到四份之一(25%)便算正常,但理想目标是增加到常费的一半(50%)以上,不少在差传上成功的中西教会都会在这比例内。
以上所提的这种奉献并非信心的奉献,因为这只是把神给我们的丰盛资源,按各人的力量均平出去罢了。初期教会还有另一种奉献,是凭着信心,在自己仍缺乏时,仍以牺牲的精神,超越自己的力量去奉献。马其顿的教会,除非是真的看到富足的主耶稣为他们成了贫穷,也在奉献同时把自己献了给主,不然他们必不会这样作,而差传的奉献,正是需要以这种态度去参与(参林后8:2~5、9)。
传道人短期流动模式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徒8:14)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徒9:32)
有些教会把传道人看成雇工,规限只能做教会内的事,若要出到宣教工场,传道人须用自己的假期出去。另有些传道人根本不想出去,觉得做一些对自己教会增长无关系的工作,费时费财费力。这些都是没有国度观的看法。
短期宣教的传道人不一定要有宣教的恩赐,他若能抽时间到宣教工场去,他的牧养、行政等的恩赐可帮助工场上弱小教会及经验尚浅的宣教士,也能扩展自己的眼光,回来后讲道内容更有活力,若牧者能带信徒上工场,教会必能产生更大的宣教动力。
短期宣教不只是为了让一些青年人出去经历一下海外工场,更是可以影响整家教会的路线及布道活力的重要工作,这工作必须由上而下的带领、计划及参与,而牧者在这方面的角色及榜样最为重要,因此牧者应每年抽时间出宣教工场,教会也应鼓励牧者及为他们在各方面安排预备。
有一位牧者每年最少一次到中美洲一工场短期工作,双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有一位牧者对泰北很有负担,不单自己多次出去,也带会友出去;有一英语牧者每年带一队华裔青年,到澳门去办英语班及布道。有一差会安排了一牧师到中美洲帮助当地教会两年,也有牧者组队往欧洲,不少差会每年不同的短宣队伍也多有牧者参加。
三线路并进差传模式
“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三条传福音的路:同文化(耶路撒冷,犹太全地),近文化(撒马利亚),异文化(直到地极),这三条路线由“并”、“和”两字连起来,表示一个紧跟着一个,也可表示同时进行。
《使徒行传》记述福音开始传递时,是循着这三条路线,一个紧跟一个的,第一至七章在耶路撒冷及犹太全地,到第八章,福音已传到撒马利亚,跟着传给非洲埃提阿伯的太监(参8:27)、罗马人哥尼流(参10:1)、希腊人(参11:20)等,保罗后来的传福音策略,都是三线并进的。
华人教会的人力、财力及事工应分配在这三条线路上同时进行,扩展天国事工。可是我们却听到很多不同的论调,说要传遍本地才可传外地,传遍同族才可到外族。若这样我们便永远不能突破第一线,那我们怎能完成基督的使命呢!
多伦多(Toronto)有一华人教会开设了一家宣教中心,专门向非华人传福音,有另一教会认领了一个未得之民,祷告及支持该民的福音工作。有些教会开设多种族的团契与崇拜,吸引不同单元的民族到主面前。
带职布道与配搭模式
“……保罗就投奔了他们,他们本是制造帐篷为业……”(徒18:2、3)“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亚波罗)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18:26)
这对以制造帐篷为业的夫妇,是宣传的最佳拍档,当保罗无地方住时,他们供应;当保罗离哥林多住以弗所开荒植堂时,他们一同前往;当保罗离开以弗所时,把扶立牧养初生教会的责任交给他们夫妇。他们虽是带职,但他们以福音为优先,也为福音的缘故随宣教士迁徙。
今天我们华人教会有无数专业人士,但多以自己的事业及儿女为优先,在天国事业与自己的事业、儿女之间,信徒往往选择了后者,以致对发展神的国度怠慢了。近期,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例子,这些如云彩围着我们的福音先锋,以他们的职业为桥梁,竭力进入一些福音未达之地。
有一工程师在中国,其身分是任职业公司的工程师,实质上却是宣教士;另有一护士进入回教国家工作,一商人在非洲开厂,数家台湾信徒移民到巴西(Brazil)务农,同时开设了两家教会,一弟兄跑到关闭国家投资,帮助培训当地信徒,也引进了很多教会所需的扶立材料及短期宣教士。
有两对夫妇同在一家教会长大,成为主里密友及同工,后来其中一对夫妇成为宣教士,另一对夫妇仍开厂经商。宣教士夫妇到什么地方宣教,这对经商的夫妇也到什么地方经商。他们成为宣教的伙伴,最佳的拍档。
差派支持宣教士模式
差传教会不能只停留在支持一些机构及施工上,教会是差出宣教士的地方,也是支持宣教士的基地,教会的牧长从不断鼓励奉献、受训、实习,然后接纳与差派。宣教士一生的宣教生涯,工厂发展、家庭的支援,回国的述职等也与这差派他出去的母会紧密地连在一起。
基督的大使命吩咐门徒及教会要“去”,这“去”不是表示每一个门徒都要出外作宣教士,而是在“去”上参与,好像一队军队,前方与后援配合在一起来打仗,这样才是一个健康整全“去”的团队。
那天,安提阿教会的差派礼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教会的代表按手在保罗、巴拿巴两位宣教士头上是一个美好的动作,把一个微小而地方性的教会扩大成为一个国际属灵投资机构,这一小步成为了跨向万民及参与普世计划的一大步。
耶路撒冷的教会已差派了马可,腓立比教会已差派了以巴弗提,帖撒罗尼迦教会已差派了亚里达古和西公部,庇喱亚教会已差派了所巴特,以弗所教会已差派了特罗非摩,歌罗西教会已差派设犹,路司得教会已差派了提摩太。我们的教会差派了谁?
盼望教会年年的差传年会都有差遣礼,因为真正的差传行动是差遣的行动。
一、为什么《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初代教会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呢?
二、今天在你教会聚会的基督徒与初代信徒在差传事工的参与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吗?
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使徒行传》记载了基督徒在众使徒带领下把福音从耶路撒冷直传至罗马帝国的首府罗马城。但差传的大使命仍未完成,在主后的两千年中,救赎的主继续在万民中施行拯救,神国度将扩展到各国各族;在每一世代当中,也有基督徒愿意付出血汗,甚至生命来遵行基督交托的使命。以下是从福音传播及教会发展的角度来叙述接近两千年的差传历史。
我们可简略将基督信仰的差传历史分成四大部分:早期的宣教(30~1500)、现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宣教(1500~1900)、改变的世纪(1900~2000)及普世全方位的宣教(2000以后)。
早期的宣教(30~1500)
一、基督国教时期前的宣教:三○至三一三年时期
基督教起首的三百年是扩展迅速的时期,福音由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东起中东,西至英伦三岛,南及北非洲地中海沿海地区,北至南欧各地。基督教也从一个地下非法信仰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文化角度而言,基督教信仰更从犹太文化过渡至希腊、罗马文化。福音能快速传开的原因包括:罗马统治下的法治与安定和平、希腊语作为帝国的公用语言、安全可靠的道路网络等因素。
罗马帝国早期曾强暴逼迫基督徒及禁止教会聚会,基督徒亦因此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甚至要到晚间在地下墓园中才能聚会,但信徒的宣教热诚从没减退,福音不断广传,以至帝国的四极。这段时期,基督徒最有力的见证乃是彼此相爱、主里的喜乐、甘愿为主受苦及传福音时常有治病、赶鬼等神迹伴随。
三一二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战场上经历基督帮助的神迹,战胜敌人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君主。最后他不单归信基督,更在三一三年宣布信仰包容法案,基督教因此成为合法宗教,至终更成为国教。自此基督徒便能公开信仰、自由布道及抄写圣经,基督教会更渐渐成为权贵的中心。教会虽然不再需要挣扎求存及冒险传道,但却面对新的问题。教会的注意力转向神学系统的建立及哲理学问的分析,结果在不觉间神学争辩便取代了差派宣教士到境外向其他民族传道的教会使命。
二、国教制度下的宣教:三一三至一五○○年
“基督国教”(Christendom)的理想乃是一个广大、合一、超国界的基督徒社会。简单而言,宗教信仰与文化是一体的,因此政教不分,在政治及社会上两者互为利用,因此也带来信仰、文化与政治效忠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国教制度对该国教会而言尚有一定好处,但对宣教而言却是极大的拦阻,因为福音的使者与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过分地亲近,跨文化福音见证因此跟政治及文化侵略结下不解的关系。在这种政教关系下,宣教与武力侵略结合,宣扬和平福音与战马、利剑竟成盟友,这种荒谬的结合也是这段历史的事实。
(一)塞而特人(Celts)及哥特人(Goths)时期(400-800)
当罗马人成为福音已得之民后,他们却没有将福音传给塞而特人、哥特人及其周围的民族。结果神便兴起这些野蛮民族,叫他们入侵罗马帝国,甚至攻陷罗马城,迫使罗马帝国将首都东迁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并放弃了帝国整个西部地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期,基督教修道院开始兴起,当教会只专注于牧养会内信徒的时候,修道院便成为差传基地及宣教士训练学校,直至十六世纪,改教运动(Reformation)以前,修道院及修道士在差传及信仰传播工作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虽然罗马教会没有派宣教士向这些野蛮民族传福音,但结果他们却因所掳的罗马信徒的见证而归主。相同地,住在爱尔兰(Ireland)的塞而特人亦因被他们从英格兰(England)掳回的基督徒的见证而归主。最后藉着塞而特人的宣教士,今天的法国(France)地区亦归向基督。至此整个欧洲除了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以外都成为基督教地区。
主后第七世纪期间(622年),伊斯兰教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崛起,并且迅速扩展到北非,甚至进入西班牙(Spain)南部白种人当中,自此伊斯兰教便成为基督信仰传播最大的拦阻。七七五至一三○○年是伊斯兰教的成长期;在这段时期,伊斯兰教不断向远东及亚洲发展,而欧洲的基督教社会则陷入了黑暗时期之中。
(二)维京人的时间(800-1200)
维京人是北欧的野蛮海盗民族,他们不单横行北海,更经常南下掳掠英伦三岛、法国,甚至连远达地中海的各个沿海城市。维京人凶残暴虐成性,杀戮众多,甚至连本族妇女亦会被卖为奴。但奇妙的却是维京人主要是藉那些被他们掳去的基督徒少女的见证而得医治一样(参王下五章)。至此全欧洲先后成为基督教地区。
这时基督教会分为东、西两大阵营,西边是罗马教皇控制的西方教会(至终分裂成为今天的罗马天主教及基督教)及东面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衍生为今天的希腊(Greek)及俄罗斯(Russia)东正教会]。但因伊斯兰教的兴起及扩张,基督教东进及南向无门,加上西向大西洋,因此基督信仰被困于欧洲多个世纪。
(三)穆斯林(Muslims)时期()
因为当时基督教会是欧洲的国教,基督信仰国家与异教国家壁垒分明,信仰与政治及民族效忠便化成等号,更可悲的就是宣教也变成殖民侵略及政治扩张的借口。由罗马教皇及欧洲一些皇族所组成的“十字军”东征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口号是要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圣地的控制权,高举的也是十字架的旗帜,但我们绝对不能将这几次“十字军东征”当作差传宣教事工,因为“十字军”所作的绝大部分是杀戮掳掠,并没有将神福气及恩典带给当地的人民,这是与差传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十字军”当中也许有一些是错用热心宣教的人,但不少历史学家指出“东罗马帝国”[今天的土耳其(Turkey)]最终失陷于伊斯兰教军队的最主要原因乃是“十字军东征”的结果。
“十字军东征”虽然在中东没有带来长久的改变,但那些归回欧洲的军人却把东方先进的艺术、建筑及文明等新知带回欧洲,一方面在社会中引发起文化复兴运动,另一方面在教会中亦引起一些人对伊斯兰教教徒传福音的负担,例如那时成立的圣法兰西斯修道会(SaintFrancis)便有很多修道士前往中东地区作宣教士。只可惜那时在罗马教皇领导下的西方教会已腐败不堪,不单对差传没有多大兴趣,甚至道德及信仰亦败坏到极点,至终西方教会的改革运动亦于十六世纪初爆发,自始教会在注意力转向教会内部的改革、重建圣经的权威及教义的重整。
三、罗马帝国以东的教会的宣教:三十三至一五○○年
《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安提阿教会后来成为基督教的一个主要基地,更衍生成说叙利亚的东方教会(亦称叙利亚语教会),因为在语言、文化及政治环境上(波斯帝国)与西方希罗文化的教会大不相同,所以两者常有纷争,至终分裂。东方教会长期活在异教政权之下,基督徒不单是小群,更经常受到逼迫。虽然如此,他们在宣教方面却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他们在没有政权及刀剑保护下,竟曾将福音传至波斯(Persia)、印度(India)、斯里兰卡(SriLanka)、阿富汗(Afghanistan),以至蒙古、西藏及中国内地。首先将福音传至中国的大唐景教就是此教会传统所差派的宣教士所建立的。叙利亚教会属于圣多马派(SaintThomas)的宣教士则从水路将福音传到印度及更远的地方。涅斯多流派(Nestorian)则藉陆路将福音经中亚地区传至中国,只可惜这些工作未能传留至今。根据此传统的记载,使徒多马曾将福音传而印度南部,并建立了今天尚存的教会。
现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宣教:
一五○○至一九○○年
十六世纪是欧洲进入现代的时期,也是欧洲人开始四出搜索世界及殖民扩张的时代。基督信仰随着欧、美文化也被带到全球每一角落,基督教会才真正成为一个普世信仰群体。
一、罗马天主教的全球扩张期:一五○○至一七○○年
十六世纪初,那时初生的更正教会在罗马天主教的围堵及连绵几十年的战争中一直处于挣扎求存的情况,实在无力推行宣教事工。再者那时天主教国家控制离欧的陆路及海权,基督教除了北方以外也发展无路,所以在改教运动的以后两百多年间,基督教的差传工作除了重浸派及一些小群体的移民宣教外,基本是原地踏步。对比天主教却在这两百年间差出宣教士远至亚洲及日本,随着哥伦布(Columbus)发现美洲新大陆,天主教的宣教士便随同欧洲的殖民军队将整个南美洲变成天主教的地区。
在这段时期中,基督教宣教的困局除了政治、地理因素以外,更大的欠缺乃是没有招募及培训的差传架构。因着过去教会的错失,基督新教的改革者废除了修道院及修道士的制度,但自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及修道士却是差传基地及宣教士训练的学校。可惜的是旧的架构废除了,但却没有建立起新的架构,结果差传事工停滞、宣教士的招募、培训及差遣无人负责,整个基督教差传事工便停顿下来,这情况要等到现代差会的成立才得以改变,基督教才能再次全面投入差传的工作。
宣教事工被忽略的更大原因乃是宣教神学上的忽略及错误,当时教会改革者如马丁·路德(MartinLuther)、乌尔里克·慈运理(UlrichZwingli)及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等都极少提及海外宣教,教会亦普遍认为初代使徒已完成大使命,所以与当时教会无关,假若基督要其他民族信主,他自有办法,不需我们担忧。
二、基督教现代宣教的萌芽期:一七○○至一八○○年
随着欧洲基督教国家如英国(UnitedKingdom)、荷兰(TheNetherlands)等国的兴起及夺得制海权,基督教的传道人也随着本国军舰、商船及殖民周游世界、散布各地。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宣教士,只是随军牧师或是殖民地牧者,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仍是本国本族的人,绝少向本土人传道,但无论如何基督教经过在欧洲超过十五世纪的发展,终于冲出本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普世性信仰。
在这期间,有三件重要的事发生了。首先就是基督教国家殖民地的建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美洲及大洋洲的英语殖民地的建立,这些地区至终独立成为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在欧洲基督教会衰微及差传热诚减退时承接成为近代基督教普世差传主要基地。
其次就是莫拉维亚(Moravia)的移民宣教运动。这批移民是一群希望不受当时教会制度及仪文控制,能够自由随从圣灵带领敬拜的信徒,因为他们反传统的作法,所以同时受到天主教及更正教的逼害,结果他们逃到莫拉维亚地区,得到亲岑多夫(Zinzendorf)男爵的庇护,在他的领土中耕种及敬拜。他们在一七三二年经过十天禁食祷告后,领受了大使命的异象,组成差会,展开普世宣教运动。这一小群信徒在往后的一百五十年中,差出超过两千位宣教人士到六大洲传福音建立教会,他们的工作对普世差传大业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就是属灵能力的重建:先后有欧洲的敬虔运动、英国的清教徒运动、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的圣洁及布道奋兴运动。这些属灵复兴运动为要来的现代宣教运动在人力及灵力上打下必须的基础。从宣教历史中,我们看见属灵运动与差传运动是双生子,有灵里的复兴而没有带来教会更大差传的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祝福,往往带来教会的破坏及纷争,甚至分裂。但差传运动没有属灵的复兴只是人的作为,不能建立长久蒙神喜悦的工作。
三、伟大的宣教世纪:一八○○至一九○○年
到十八世纪末,欧洲的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改变,国力突飞猛进,藉着经商、殖民及军事霸权,西方世界有席卷全球之势,好像英国建立了日不落的帝国,也建立了一个全球的通讯及交通网络,无意间为宣教消除了不少险阻及开通道路。欧洲的商人及殖民地的官员往往也将全球各地的民族及社会情况写成书本传回欧、美等地,这些喜讯让各地教会及信徒知道各民各族的情况及需要。
这时神在一位英国修鞋匠的生命中动工,他就是被誉为“近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mCarey,1761~1834),他虽然出生贫寒,但好学不倦,除了勤读圣经以外,亦喜爱阅读世界各地的民情风俗,十八岁的时候,他成为浸信会的平信徒传教师。克理在一七九二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清楚指出大使命对当代的教会及信徒仍然有效,更指出使用特别的“方法”来促进宣教工作是合宜的,克理所指的“方法”就是成立差会专责招募及差出宣教士的组织。结果同年五月英国浸信会成立更正教第一家国外差会,并将克理一家差往印度宣教,同时开展了波澜壮阔的近代宣教运动。克理的贡献有三方面:宣教神学的突破、异象及资讯的分享及差传架构的建立。在以后的二三十年内,欧美各地的基督教各宗派及教会都纷纷成立差会,并差出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十九世纪上旬成立的主要是宗派差会,例如浸信会、长老会、公理会等,这些差会通常在海岸地区及大城工作。在世纪的下半旬,神也兴起不同的独立信心差会(超宗派,因此也没有确定的依靠),例如:戴德生(JamesHudsonTaylor)建立的内地会(1865)、宣道会(1887)及非洲苏丹内地会(1893)等。这些新兴差会的工场往往是内陆、福音未达之地。
从宣教事工而言,十九世纪是欧洲及英国主导的世纪,这也是欧洲各国称霸世界舞台的时期,西方的国势及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及成就,西方人对自己的基督教文化有近乎骄傲的自信,觉得西化就是进步与文明,所以应该推广至全世界,其他民族的都是落后与不文明,是应该被取代及放弃的。一方面基督教乘着西方文化扩展的浪潮传到世界各地,但不觉间宣教士也成为全球西化的最大推动者。不幸的是,在西方国家强权侵略的人民眼中,基督教宣教士也被视为殖民帝国主义的帮凶,基督教被看成文化侵略的工作。虽然如此,福音总被传开,教会在各地被建立起来。
自教会改革运动以来,女性在教会事工参与的机会因着改革者对天主教的独身理想及修道院制度的排斥而减少,女性只能在自己的家庭中服侍,妇女在教会中是没有任何工作机会的。因为当时世界很多地区是男女不相往来的,所以便需要女性宣教士在女性当中工作,这样同时也为女性事奉提供一条出路。一八六一年“美洲妇女联合差会”(Woman’sUnionMissionarySocietyofAmerica)正式成立,也标志着妇女宣教运动的开始。在近代宣教史中,假若将宣教士的妻子也计算在内,女宣教士的人数肯定是超越男性的。
卫斯理的圣洁运动及追求属灵进深的奋兴运动,对当时提升及鼓励妇女参与公关事奉有极大的帮助。当女性发觉属灵生命长进及圣灵的充满是不分性别的时候,也促使更多妇女参加普世宣教工作。北美复兴运动不单在提升妇女地位及事奉上有贡献,也是叫十九世纪成为伟大的宣教世纪最重要的原因。美洲第二次大复兴(TheSecondGreatAwakeninginAmerica,1776-1810)及世纪中的德怀特·慕迪先生(Mr.DwightMoody)在英美两地所带领的奋兴运动,不单提高教会的灵性及宣教的异象,更实际地挑战无数优秀的基督教年轻人投身普世宣教的事工。
到了十九世纪末时,因着交通工具的发达,世界变得愈来愈小;随着人口的迁移,世界变成地球村,但同时国教制度下的欧洲教会正逐渐衰落,宣教在二十世纪面临极大的挑战。
四、改变的世纪:一九○○至二○○○年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欧洲教会因受自由神学及理性主义的影响,属灵情况日渐衰落,宣教事工的领导地位渐由北美福音派教会取而代之。二十世纪的上半部,欧洲经历两次大战,西方所谓基督教文明的优越性神话完全破灭,世俗主义的兴起,再加上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欧洲教会不单不再是主要的宣教士差派基地,欧洲进入后基督教时代,再次成为福音宣教的工场。
二十世纪初叶,因为两次大战及种种原因,各地宣教士将更多责任交付本土传道人,同时本土的独立教会运动也在不同地区伴随奋兴运动而兴起,中国教会的建立就是一个好例子。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欧美的基督教会明显衰退,而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教会却大幅增长。因为传统宗派在宣教事工上的大倒退,二十世纪见证了福音派及灵恩派在差传运动中的冒起。
二十世纪下半期是苏联(U.S.S.R)及以美国(U.S.A)为首的西方国家冷战时期,再加上中国共产竹幕的形成及欧洲前殖民地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抗拒宣教士入境的政策,宣教士可以自由传道的地区大幅萎缩,普世宣教的工作真是困难重重,不少传统宗派甚至不再支持宣教事工。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及宣教困局,也引发了宣教事工的反省及研究,新的宣教理论及模式如创启宣教、10/40之窗、整全事工策略、“未得之民”、伊斯兰群体中的差传及植堂策略、传回耶路撒冷运动等次第兴起,为二十一世纪的普世差传事工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
同时亚、非、拉三洲教会在这段时期蒙神的恩典,开始参与普世差传的工作,当中南韩(SouthKorea)、南美及南亚的教会可谓急起直追,普世华人教会,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外的,在这段时期特别蒙神赐福,无论人数及实力都有空前的长进。随着亚、非、拉三洲教会的兴起,宣教再不是单向的由西方教会传到各地,而是由不同地区民族的教会传给所有地方的人,基督教也不再是西方的信仰,而是一个普世性的信仰,这也是“近代宣教运动”的成就与贡献。基督教信仰生于犹太世界,长于希腊、罗马文化社会,后转移到欧洲,以至美洲等地,现在基督教会也正经历第三次的整体性文化改变。
普世全方位的宣教时期:二○○○年以后
二十世纪是一个转变的世纪。二十世纪末期所发生的事:苏联的解体及后共产世界的出现、中国的崛起及经济开放政策、美国“九·一一”事件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叫二十一世纪的宣教工作充满变数及新挑战。在一个经贸全球化、道德多元化、贫富悬殊、充满苦难及危机的世界,差传事工必须要“道成肉身”、全民参与、全人关怀、藉福音大能改变生命、文化及社会的事工。历史告诉我们,基督信仰的广传及教会的建立那是无数委身基督大使命的宣教士及信徒为拯救万民付上生命代价而成就的。在未来的世纪中,普世宣教的成败仍在教会是否能培育出一群这样的宣教士及门徒。
一、“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与“胸怀普世”是否互不形容呢?
二、基督教成为国教,你觉得是祸、是福呢?
三、社会文化服务与布道植堂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孰轻孰重呢?
本课先讨论最早期来华的宣教团体,及其差传工作的成败,然后分享普世华人如何负起宣教广传福音的责任。
福音入中华
远在主后七世纪,基督教的涅斯多留派,已有宣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以景教为名,工作了二百一十年,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便在中国宗教历史舞台上失去踪迹。传教事业在中国停顿了六个世纪,天主教才派宣教士东来,经数百年的辛苦耕耘,终显成果。他们的策略及方针,颇值得参考。
一般来说,基督教(改革宗)在中国的宣教工作,始于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当十九世纪初,满清政府闭关自守,马礼逊历尽艰苦,打开中国福音的门户,下面我们会将这三个时期的差传情况分别讨论。
一、景教宣教的历史
主后一六二五年,中国明朝时代,在长安发掘出一块石碑,高三公尺、宽一公尺、厚三十厘米、重二千公斤。碑上写满中外文字,是为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碑深具历史价值,将基督教来华的年月推早了一千一百七十二年。换句话说,主后六三五年,涅斯多留的传教士已踏足中国。
景教,意即光明灿烂的宗教,可能取义自“耶稣是世界的光”,景教另名大秦(波斯)景教、波斯经教、弥赛亚教等。景教乃初期教会之异端,起源于涅斯多留主教(Nestorius)因此称涅斯多留派。主后四三一年,以弗所大会定涅氏的信仰为异端,禁其传教,并将之放逐埃及(Egypt)。他的信徒逃到波斯发展;后来他的教徒再向东移,进入中国。
景教乃由其教士(当时称僧侣)阿罗本等六十八人,先后传入长安及十数城市,时为主后六三五年(唐太宗时代)。主后八四五年(唐武宗时代)景教被禁,一共流行了二百一十年。
景教碑的建立,乃志颂景教之兴旺。按碑文记载,景教流传快速广速,为唐太宗、高宗赏识,于两朝五十年间,准许建寺(教堂)于诸州及翻译基督教经典。阿罗本宣教士又被朝廷封为“镇国大法主”(佛教用语)。
主后八四五年(唐武宗时代),皇帝崇尚道教,定为国教,罢黜其余一切中外宗教,拆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没收一切宗教的田地及财物,把铜铁佛像熔化作钱币及耕具,又下令二十六万五千僧尼还俗,驱逐所有外国传教士。景教经这逼迫退出后,一蹶不振,日趋衰微,终而销声匿迹。
总括景教宣教的方法如下几点:
(一)从上而下的路线:与皇帝官员往来,藉此而得宣教之使。
(二)本色化:
1.教名本色化:景教名字起源于景星,有光明之宗教及端祥之兆的含义。
2.教堂本土化:有帝王、将领的肖像及皇帝大官的题字等。
3.教义本色化:为亡灵祷告,以示孝道。
4.用词本色化:借用道佛词语,称真神为真主,天国为帝山,教堂为寺院,教士为僧侣。
(三)救济工作:着重救灾救难的社会工作。
(四)参政活动:与帝王及官吏过从密切,因而没有与政治分离,需靠当权者支持。
景教的失败,相信是神伸手禁止这异端在中国流传。从其政策方面来看,景教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政教混合乃不当之策:单靠取悦于皇室、官宦,没有人民普遍的接受支持,教会兴衰,全系于王朝,可谓不智。
(二)由于景教太重本色化,失去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圣经真理是绝不能更改,也不能因本色化而降低标准。
(三)宣教士为讨好当地人,助译佛经,造成宗教混乱。
(四)信徒多因救济而来,禁令一下,逼迫一到,便消踪灭迹,鸟兽四散。
二、天主教的宣教史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宣教士是方济各会(Franciscan)的孟德高维纳的约翰(John of Monte Corvino)。他于元朝时代(1292年),被教皇尼古拉斯九世(Nicholas Ⅸ)派往中国传道。初时倍受中国各教攻击,但因元朝采宗教自由政策,而且他得皇帝信任,经过十一年的努力,终于在北京建立了两座教堂,会友六千。他又收留了一百五十个孩童,训练他们事奉,协助传教。一三三〇年他去世时,中国已有十万天主教教徒。五十年后,元亡明兴,汉族重建天下,驱逐外国宣教士,天主教宣教事工遂停顿下来。
一五〇〇至一七五〇年间,天主教再度东来。最成功的天主教宣教机构要算是罗育拉(Loyola)创立的耶稣会。短短两百多年间,他们在中国设立了四十二个宣教站及一百五十九座教堂。一六一七至一六五〇年,信徒由一万三千增至十五万,一六六四年更增至二十三万七千人。
耶稣会最著名的宣教士有以下几位:
一、沙勿略(Francis of Xavior)
沙氏在印度(India)很成功地工作了七年,无数的人因他受了洗。他本打算转去日本,但日本人问他:“若你的信仰是真的,为什么中国人不信你所传的道?他们是一切智慧之源啊!”这一刺激,遂使沙氏决意向中国进军。
他想尽千方百计,拟循正途或旁路进入广州,继而想偈见皇帝。可是他在广东海外的上川小岛等了一年,仍不得其门进入中国,失望之余,于一五五二年终,患高热病,孤独死于上川岛一块大石上,遗下的简陋衣具给人窃去。他的死讯激起了信徒很大的悲哀,但也挑起了无数宣教士的心,继其遗志,进军中国。
二、利玛窦(Matteo Ricci,年)
利氏的上司华利兰利(Valignani)很有负担向中国传福音,曾在澳门,面向大陆,含泪向大陆呼喊:“顽石啊!顽石啊!你何时开启?”
利氏进入中国,是先以西文珍贵的礼物,买得两广总督的人情,得以在广州、肇庆、韶州一带居住,传教建堂。工作初时遇到极多的困难,然而利氏有无限毅力忍耐,不断奋勇工作,慢慢把工作进展到南雄、南昌、南京,最后到达北京。
利氏的传教方式乃是以学者之身分出现于上层社会,以学术及教义讲解吸引信徒。最著名的信徒有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及杨廷筠等,这三人被称为早期天主教三台柱。
一六〇一年,他抓到机会将钟表及风琴等呈献给明帝万历,虽然他不得观见皇帝,但仍获准居留北京。后来他在历法及天文方面对朝廷有功,皇帝封他及同工为钦天监,是最早担任官职于朝廷的外国人,由是开了先例,以后任官职者继有汤若望(J.A.Schall)及南怀仁(F. Verbiest),都是天文学者,又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这样的身分给利氏等人开了传道的门及影响力,使耶稣会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传道通行无阻。在短短的几年间,领了约二十五万人归入天主教。
天主教在华宣教所以成功,最重要之因素在于宣教士之委身。他们彻底奉献,把自己全身、全心和毕生交给主,直到死在异乡,没有一点保留,没有一刻回顾。
此外他们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团结,再加上熟悉和尊重当地文化,着重造就本地人才等,都可做为日后宣教士的借鉴。
当然他们有些手段不合理,如送礼贿赂、偷渡入境、讨好大官学者、过分宽容习俗等。但整体而论,他们的宣教事业是有果效的。
三、马礼逊:第一位来华的改革宗宣教士
家庭及教会的宗教教育,能培植一个伟大的宣教士。马礼逊生于基督化家庭,自小背诵圣经,十二岁时能将《诗篇》第一一九篇背诵无误。他一度生活放纵,但很快就醒觉过来,生命起了改变,发奋读经祷告,辛勤工作。每当工作的时候,常把圣经放在一旁,边看边做,此后还有奉献心志,愿意受训往海外宣教。神在他受训期间,把中国的异象给了他,他接受这个巨大的挑战,说了一句感人的话“我们此去,必须先有视死如归的决心。”这种决死的心成为他后来在中国克服困难的力量。
马礼逊于一八〇七年自英经美到达广州,当时满清政府闭关自守,严拒“洋”人入境,只准东印度公司属下的商人进入广州,而且甚多禁令,政府更下令,凡教外人中文者,需处死刑。马礼逊千方百计进入广州后,节省开支,租了一货仓的下层,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伟大宣教事业。
他入乡随俗,穿戴中国服饰,蓄长辫子,吃中国菜,秘密用功学中文。一位天主教教徒不顾性命,教他中文,助他译经。但是因为他是宣教士,东印度公司为了维护贸易,不愿承担他居留广州的风险。为免被驱出境,他不得已加入东印度公司为译员。这决定与他宣教的心志相远,差会也不谅解。他在给差会的信中,有以下的解释:
1.工作可使他安全居留。
2.有助中文进步。
3.有薪金。
4.消除东印度公司对传教士的仇视。
马氏受聘印度公司同一天,与玛利莫顿小姐(Mary Morton)结婚。但因清廷规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公司却要他至少半年居留广州。夫妻长久两地相隔,是早期宣教士须付出之代价。马夫人体弱,长子出生即告夭折,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一八一五年离澳返英。此去一别六年,直到一八二一年才返澳门团聚。可是返澳不久,马夫人便因病死亡,葬于澳门,留下一双儿女,马氏经此打击心灵创伤极大。次年,同工威廉士·米怜(William Milne)又死于马六甲(Malacca),使他更是伤痛。但重重的打击,使马氏在悲病中操练得更坚强忍耐,一生没有退缩,至死忠心。
马礼逊研究中文,翻译圣经,颇有成就。可是当时购买中文书,学习中文及印刷中文,都为清廷严禁。马氏不理禁令,一八〇八年写完《华语初阶》,译成《使徒行传》,以木版刻字印成。次年他又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问答》,一八一三年译完全本新约,一八一九年完成全本圣经,一八二二年他又编印六卷《华英字典》等。他与同工米怜博士于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训练宣教人才,协助传福音,并在当地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是我国第一份报纸。起初此报每月只印五百份,后增至两千,由梁发负责把福音小册子按时一同分送。从以上的成果,可以看到马氏的恩赐,他是一位多产的译作家。
马氏一生带领信主的人不多,第一个是蔡高,马氏为他洗礼,不断为他祷告,望他成为将来大收成的初熟果子。第二个名梁发,后来献身做了中国第一位牧师。马氏因体弱多病,一八三四年死于澳门,离世时只得著中国信徒三四位,但他却在中国打开了一条福音的大道,是中国基督教宣教运动的先锋及鼻祖。
一、请针对以上几项华人差传的弱点提出补救的方法。
二、华人在超越文化差传工作上有什么便利之处?
福音出中华
神在圣经中多次清楚指示我们:教会不能满足于接受福音与享用神丰盛的恩典。一棵果树若只是肥壮茂盛,没有果子,便失去存在的价值,不能满足主人的要求。华人教会领受了福音,若只是满足于灵命扎根、组织完善,与建教堂、训练传道人等,仍未能达到主的要求。
安提阿人接受了福音后(参徒十一19-23),教会建立,渐渐成长(参徒十一24-26),不久便起来差传(参徒十三1-3)。腓立比人接受福音后(参徒十六13-15),在吕底亚的家成立教会(参徒十六40),渐渐有了组织,设立了监督及执事(腓—1)。但他们不停在这个阶段,更差派了以巴弗提出外作宣教士(参腓二25,四18)。
感谢主,神在过去的年日中,已把华人教会推向海外福音工作,其实早在华人教会还没正式成立差会以前,神已差派很多信徒往海外去建立教会。以下我要告诉大家几个故事。
一、分散各地的华人成了宣教先锋
印度洋某岛上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娘从广东梅县嫁往毛里求斯(Mauritius),这女子是基督徒,嫁入未信主的夫家,多方受压,可是仍勇敢向人见证,努力传扬福音,带领儿女亲友信主爱主。后来时机成熟,便与当地信徒成立教会,发展圣工,聘请传道人,继而把异象扩大,到别的城市开拓新的福音站……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
Indonesia):一李姓卖布匹的山东信徒,因经商关系返往印尼。起初他趁沿途逐户兜售之便,打探当地信徒踪迹,找机会散发单张和传福音。过了一段日子,他与数位信徒举行聚会,建立了教会。
第三个故事发生于美国(U.S.A);一学生到美国留学,离港前曾祷告求主保守,免在异地失去信心,并使用他作施福的器皿。到了美国,他先到白人教会聚会,后来又参加西国同学的校园团契,只是看到学校里中国同学和唐人街的中国人甚多,心想为何不向他们传福音呢?于是他接受短期个人布道训练,在校园中向中国同学传起福音来,继而又组织查经班。毕业后他获准在美居留,因为看见查经班接触的对象有限制,便在家中开设家庭聚会,向不同年龄阶层的华人传讲福音。后来有点发展,又在华人聚集的地方租了一所学校,成立教会,查经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合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教会。
以上的信徒并非宣教士,他们因环境而分散,把福音带到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与宣教士相似,可说是宣教工作的先锋。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八4、5)“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徒十一19、20)
这两节经文,说到门徒因分散而广传福音,是否也可用来形容我们华人的差传方式?华人教会向外差传,并不是出于牧师或布道家的倡导,也不是出于领袖或差传学者的高见。从华人分散的历史大局来看,情况正像初期教会一样,在背后计划及推动的是神自己,目的是为广传福音。
王永信牧师认为,华人信徒向内陆迁徙或向海外分散,都是神的旨意。他说:“沿海大都市的生活程度较内地为高,所以沿海的基督徒很少愿意到内地生活或传道。但是内地广大的人口需要福音,教会需要建立得更深更广;于是神允许战争来临……这些基督徒因着分散,将教会建立在内地很多地方,华人教会于是因分散而广传。”
关于华人散居海外,王永信牧师说:“今日神把一个双重的责任交托给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教会。第一方面的责任是带领普世华人归主,但我们也相信神同时给我们第二个责任,叫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就向当地人传福音。”
现在海外约有八千多家华人教会,成立的因素多如上述,这岂不是神的手在计划推动吗?
二、正式成立差会差派工人
上文提及神分散华人信徒出去传福音,是为非正式的差传。华人教会最早期的正式差派,要算中国圣公会。早在一八八四年,中国圣公会首次派遣一位宣教士赴韩国,翌年在韩国成立教会。由此可见,华人差传较许多西差会之成立为早,可惜这些工作后继无人,也没有多大影响。到了数十年前,华人差传事工才略有成绩,差会一家接一家成立,连同作差传的教会在内,差会已近两千多家;宣教士也从数个跃升为目前约一千人了。
华人差会的重点,现在仍集中于同文化及近文化,这是个必须的步骤,但决不可永远停留在“耶路撒冷及犹太全地”,应该也顾及“撒马利亚及地极”。因为这是庄稼主人的目标,也是神在大使命中给我们的疆界。
目前已有很多华人宣教士加入西差会,往异文化的地方工作,有些加入非洲内地会(African Inland Mission),在非洲工作;有些加入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在未有文字的部落传福音。这是华人教会在差传上向前踏进一步的明证。
三、华人差会的类别
(一)向中国内地传福音的差会
这些差会以中国沿岸大城市为据点,向中国内地传福音。例子有一九一八年蔡苏娟女士发起的中华国内布道会,往云南、黑龙江一带传福音。
(二)向华侨传福音的差会
1.一九五一年王又得牧师在伦敦(London)创立欧洲华侨布道会,专向欧洲华侨及学生传福音。
2.一九六二年金新宇博士等成立香港海外传道会,此会现已停止活动。
3.一九七三年郭诚弟兄等成立中华福音使命团,专在泰北华侨间工作,后延伸向泰人传福音。自总部移北美后,中福的工作扩展到欧、非等地。
4.一九七八年郑果牧师等在美国中信设差传部,联合北美教会,向海外华人宣教。该会尝试与其他各地中信联手差传,至今仍在协调中。
5.一九九0年毕玉书牧师与一位德国(Germany)宣教士创立国际华人宣教协会(Chinese International Mission(CIM)),先后到过巴西(Brazil)及非洲华人中宣教。
(三)教会自组的差会
1.一九六一年郑果牧师在菲律宾灵惠堂成立灵惠差会,主要工场是菲律宾(Philippines),此外也略作别的亚洲国家和越文化的本土人工作。
2.一九七二年香港希伯仑堂成立希伯仑差会,派遣宣教士到东南亚及北美等地传福音及建立教会。
(四)向华侨及当地人传福音的差会
1.一九二八年西教士翟辅民(Robert Jaffray)发起中华海外布道团,由王载博士为团长,派人到越南(Vietnam)、柬埔寨(Cambodia)、老挝(Laos)、印尼(Indonesia)等地开荒,建立华侨教会。宣教士林证耶、练光临等更深入山区,向达雅人传道。一九四七年他们离开时,已有三千人信主。这是华侨差会的一页光荣史,可惜该差会因人事解散,好些宣教士被逼落地生根,有些至今尚未重回故国。
2.香港宣道会联合起来,成立中华宣道会海外布道会,后与希伯仑差会联合成宣道差会,不单派宣教士到东南亚向各地的华侨工作,还进一步派宣教士向非洲华侨及本地人传福音。还有其他的宗派如播道会、浸信会、生命堂等也仿效自组或差派宣教士的组织。
3.一九六八年吴勇长老等成立中华海外宣道协会,尝试跨文化的差传。
4.一九九五年,郑果牧师、黄存望牧师、林安国牧师等在美国(U.S.A)成立“华人福音传会”,在九年间发展成一国际信心差会,目前共有八个办事处及在十二个国家宣教。
(五)西差会征召华人宣教士
西差会如海外基督使团(OMF,前身为内地会)、国际事工差会(SIM)、非洲内地会(AIM)、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等都有不少人宣教士加入,也着意在亚洲设立办事处及设立华人征召部门。特别是海外基督使团,因过去戴德生(Hudson Taylor)宣教士及内地会的关系,他对中国的爱,感动了不少华人回馈西文宣教士的爱。
(六)支持差传事工的教会
我们切不可忽略这一环差传的力量,虽然华人教会多未组织差会,但却多设立差传委员会和差传基金,支持差会及海外宣教有些也透过西文差会,支持中西方宣教士。
综观华人差会成立及工作的简史,便可知道华人的差传事工仍在起步阶段,因为:
1.华人差传在教会中还未普及:海外八千多家华人教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差传的只约一千家,按比例只有八分之一。
2.差会组织既不完善又不稳定:好些差传事工只依赖某一领袖,若领袖改变,整个组织便都倒垮。有些华人差会仍没有完善的经济系统,也没有好好安排和关心宣教士的福利。
3.差会负责人缺乏宣教经验:差会负责人不单应有热心爱心,也应有宣教的训练及经验,这样工场一旦发生什么问题,负责人方能提供明智指导。
4.人、财资源不足:华人教会对差传奉献的教导仍不足够,很多教会一鼓吹差传奉献,常费及建堂费便出现赤字。华人信徒仍不晓得凭信心作超过十一之奉献和为福音大业投资,中国信徒献身的人不多,献身宣教行列的更少,很多工场人力奇缺,多年等候人前往帮忙。
5.教会与差会缺乏合作:很多教会不知道差会作些什么;很多差会只依靠几家大教会支持,少与其他教会联系,即或同一宗派,也有同样情况。
6.缺少超越文化的事工:华人教会的对象通常只集中大陆及普世华人,这并没有不对,但若太民族化,单顾华人,恐怕会变成狭窄的民族主义。华人差传的工作应以当地华人为桥梁,把福音传给当地的人,也应不断跨越往普世很多未得之群体。
(一)做宣教士要有哪方面的预备?
(二)马礼逊一生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三)天主教的宣教方法有哪几方面值得我们学效?
差传的视野、宝座的宏观
躲在教会的地平线,只能看到四墙之内的景象;人若被提升到主宝座的高峰,透过他的高度来看教会增长的路向,视野必超越四墙,看见他的国度如大山充满天下(参但二35)。
有一家教会发展得不错,每主日崇拜人头涌涌,水泄不通;长老骄傲地对一位外来的讲员说:“你看,我们的教会坐满了人!”外宾把眼光移向窗外的人群,轻轻地说:“教会坐满了人,因为教会有四堵墙。”
人的视野若只限于自己教会的地平线,人便容易患上“四墙短视症”;人若被提升到主宝座的高度,就必拥有“宝座宏观”。
所谓“宏观”,是看见神自创世以来所设计的救赎计划;所谓“宝座宏观”,就是从神宝座的角度看这计划;而“教会宏观增长”,就是把教会的发展、构想、路线、企划等建立在这个大计划上,以收宏观效果。宏观也表示胸襟,当人看到教会在四墙外发展,这发展似乎与自己教会无直接关系,但却知道神的国度已在扩展,人就因此高兴,因为这不是为自己收果子,乃是为国度收子民。
整本圣经,神启示我们一个救赎万民的大计,这个大计已启示了亚伯拉罕(参创十二1-3)、大卫(参诗六十七)、以赛亚(参赛四十九5、6)、约翰(参约三16)、保罗(参弗一8-10;罗三21-26)等人,这计划就是从万民的源始,然后万民对神的离弃及至万民的得赎,而以建立万民蒙福的国度为止。这国度计划是神爱万民万族的明证,而差传事工便是对这大计的认识、认同及参与。信徒若一生只看到自己教会内部的事奉及发展,他似乎忠于自己的地方教会,但他未必忠于主的使命。教会若单有教会大计而无国度宏观大计,这教会也是狭窄、自私、自保、内向的教会,与神的心意相隔千里。在正常的情形下。信徒的生命大计与教会的增长大计应与神的宏观大计相吻合,这信徒或教会便是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所谓“有普世感的基督徒及教会”便是把基督的宏观大计放在心中,顺服及参与完成他的计划。
举目向田观看,田地就是世界。多少教会今天只看到自己教会,只看到自己社区,只看到自己同胞。这种狭窄的看见带来了教会狭窄的增长路线。有差传负担的教会视野广阔,看见整个世界在魔鬼的控制下,而这种胸怀普世的心推动人加入宣教的行列。
全球有三份之一人口是基督徒,约二十亿,但有九亿是无生命的挂名基督徒,剩下的福音信仰基督徒有十一亿,即约人口六分之一,而其他六分之五仍在救恩门外,死在罪恶过犯之中,信奉不同异教,他们迫切需要福音。可是我们百分之九十五的基督徒却留在同文化及本地事奉,缺少宏观视野及宏观行动。若要接触多些未得之民,必须有所跨越,包括国界的跨越及文化的跨越,因此让我们看到差传事工的必须及急需。“10/40之窗”是一个宏观世界需要之窗,这窗让我们看见异教的大营垒,是最赤贫、最动乱的国家及民族,也是最需要福音的地区。教会应透过这窗户,看到一个极需福音的世界,而全力参与拯救行动。
一、从文化及宗教看世界禾场
可分为六大文化及宗教群体:华人群体、伊斯兰教群体、基督信仰群体(美、欧、俄)、印度教群体、佛教群体及精灵信仰群体。每个群体各有特色,所以要以合适当地文化及处境的方法和策略来实行差传事工。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绝大部分基督徒居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地区,而大部分未闻福音的人却生活在其他地区,所以跨地域及跨文化的宣教事工乃是全球福音化的最关键工作。其次就是华人同时是全球最大的禾场及最有潜力的宣教士差派群体,所以如何善用散居华人的特点及整合各地华人教会的资源来实行普世差传也是差传成败的关键。
普世华人信仰及华人教会的分布(数字来源:林安国,2003)
华人信徒人数
中国大陆(估计)
60,000,000
1,295,330,000
58,219,800
海外华人总数
64,748,300
61,792,879
1,360,078,300
二、从差传路线看世界禾场
(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政治及社会环境,所以需要不同的差传方法。
(二)开放地区:布道植堂
(三)后共产地区:整全福音
(四)10/40之窗地区:服务见证
(五)散居之民:布道植堂
(六)无语文群体:圣经翻译
(七)封闭地区:福音广播网络
三、从世界趋势及情况看世界禾场
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增长幅度。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民生、经济及政策,因此也影响差传事工。简言之,欧美等基督教背景的发达国家人口在减少中,而第三世界(大部分是福音未及的地区)的人口却不断增加,因此跨文化宣教的需要是与日俱增的。
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地方也是已发展的西方国家,而非洲、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国家如柬埔寨(Cambodia)等地区却有超过一半人口是青少年人,不同年龄的福音对象有不同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宣教的策略及方法。
整体而言,西方基督教背景的国家都是已发展的国家,但最需要福音见证的地方往往是最贫穷及落后的地方,当中不少更是限制福音见证的地区,所以整全福音、社会发展服务及双职宣教的事工及工人极为重要。今天的世界充满苦难、贫富不均、社会不公义、天灾及疫症等问题,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及全人关怀的宣讲见证方法仍是最有效的宣教模式。
宏观教会是以主的大使命为根基的教会,而这教会的增长路线必须是宏观路线。以下介绍一个理想宏观教会的增长模式,这模式称为“50/50教会”,就是把教会的资源及人力分为两半:一半发展教会内的事工,如强化灵命、向上敬拜等;另一半发展教会墙外事工,如布道、服侍及差传。这比例并非绝对,但比例的分配正反映教会的发展重点及背后的哲学在哪里。95/5的教会肯定是内向、缺少布道、发展缓慢、没有实行大使命的教会,可能更是矛头相向的教会,但50/50的教会则一定满了活力和动力。
跨越行动的原则
一、一家教会不能接触全球众多社群,必须按部渐进,可以用认顾的方法集中在某些未得之民:例如在某国中的伊斯兰教教徒或中国的某少数民族。
二、在经常费及建堂等费以外学习信心认献,向着25%的目标前进。
三、不但差传基金要达25%,也应鼓励人力投入25%,使多人参与短宣、带职、长宣、差委行政、差关小组、宣传推动小组等。
四、勿忘用25%祷告时间为普世需要及呼声祷告。
内强行动的原则
一、华人教会用太多人力在诗班及行政开会,用太少人力在敬拜及门训,应有适切的分配。
二、华人教会不能在主日用十分钟唱一首诗及读一段经文便说是向神敬拜,然后等听道及散会。教会应重估崇拜的真正意义及内容。
三、华人教会大多数是90/10甚至是95/5的教会,太多人力用于强化教会,太少人力参与布道差传,应以50/50为目标增长,这样才能产生近远的动力,质量并进。
四、华人教会的成人主日学渐强,但门徒训练仍弱,应加强分配人力资源。
延伸行动的原则
一、教会的布道不能单用吸力,应来去并用,双管齐下。
二、勿忽略社区服侍,这是光盐作用,在教会与社区中建桥梁。
三、针对社区的需要确定教会服侍路线,务使社区感到教会对社区的关心及爱心。
四、延伸的人力若只放5%,便只得5%之布道力,教会必增长得慢。10%的布道资源与人力投资是起码的分配,比例越高,增长越快。
五、植堂不但倍增布道之力,也是在本地实习宣教之好方法。
差传的教会切切需要宏面增长,但在这增长之前,教会的领袖必须具有宏观的眼睛,这双眼睛不是自己生出,乃是透过主宝座之视野来看他的心意及他的大计,也看到整个世界卧在那恶者手下。宏观教会乃是以宏观的视野,采取宏观行动的教会。-
二十一世纪应是华人宣教的世纪
过去的二十世纪,神透过西方宣教士给了华人教会很多属灵的资源,华人教会不单接受了福音,也在纯正的信仰、教会的建立、人力的装备、宣教的异象、工场的经验等渐渐储建了根基。面对新世纪,是神给我们在普世传福音的事工上急起直追的机会。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华人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叁拾加水果连锁店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