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语素越多的民族简历语言能力怎么写更好

10.9补充:罚款作为法律规定的空白点,到底是“法不禁止即自由”还是“法无授权即禁止”?一般来说,前者是私法领域(例如民法、商法)的原则;后者是公法领域(例如行政法)的原则。而劳动法脱胎于民法,发展中不断公法化,成为公私法融合的一个领域,故适用何种原则确无定论。类似于“罚款”这种空白点在劳动法领域还有很多,对此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不同律师的观点有异实在正常。知乎高手云集,我们仅将疑难问题的不同观点展示给各位对比参考,并无法保证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确切的结论和收获。若您有其他观点,欢迎实名反对、友好探讨:)&br&&br&精选留言1:@孤独的行者:目前我国司法主流观点应该是不赞同企业有罚款权,却而代之的是用人单位有权对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劳动者可以主张损害赔偿。这是因为我国劳动法与企业管理还不发达,赋予用人单位罚款权,会造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的进一步不平衡,加之劳动法律的不健全。这种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劳动力市场。因此,现阶段不赞同用人单位有罚款权。&br&精选留言2:@田木:虽然对是否有罚款权存在争议,但对于奖金的处置却相对统一。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奖金的处置上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以灵活的奖金制度取代罚款制度更为多见。&br&——分割线——&br&谢邀。&br&&br&要探讨企业是否有权罚款,要先搞清罚款是什么,故先以例子做一概念辨析:&br&&p&1、劳动者A被法院判决向其父母定期支付赡养费,由用人单位直接从工资中扣除,本质是&b&“代扣代缴&/b&”而非“罚款”,类似的还有社会保险、个税等项目;&/p&&p&2、劳动者B因重大过失导致机器设备损坏,用人单位每月扣发其20%工资赔偿损失,本质是&b&“损害赔偿&/b&&b&”&/b&而非罚款,类似的还有劳动者单方离职导致的损失;&/p&&p&3、劳动者C违反服务期约定,须支付违约金,本质是法律规定的&b&“违约金”&/b&而非罚款,类似的还有违反竞业限制须支付违约金;&/p&&p&4、劳动者D请事假,用人单位不发工资,本质是&b&“减发工资”&/b&而非罚款(注:减发的概念比较模糊,且规定该概念的法规年代久远,在部分地区已不再执行)。&/p&&br&&p&因此我们在此讨论的罚款,是指除上述几种情况以外的,&b&因员工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依据规章制度之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对员工进行的一定数额上的经济处罚&/b&。根据本定义,“罚款”应当具备几个前提:1)员工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2)根据规章制度规定,该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经济处罚,以及另一个隐藏的前提3)经济处罚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内容和程序合法并且适当。例如:某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员工打架者按情形处以50-200元罚款,且该规章制度经过民主程序及送达公示程序;某员工E某打架后公司对其处以100元罚款以示惩戒。&br&&/p&&br&&p&&b&问:而企业到底有无罚款权?&/b&&/p&&p&&b&答:法律无统一的明文规定,而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地区,观点并不统一。即使在我们江三角律所内部,不同律师也有不同观点&/b&。&/p&&p&有具体明文规定的地区观点却不同,例如:按照《&b&深圳市&/b&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有罚款权;而按照《&b&广东省&/b&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无罚款权。由于深圳是特区,在地方法规制定上有一定自主权,故出现同一省份内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p&&br&&p&至于律师观点的差异可能会给大家更多启发,例如:&/p&&p&本所(上海总部)&b&王黎丽律师&/b&认为,在一定限度内,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员工的表现进行奖惩,包括经济处罚(罚款),理由是1)罚款是&b&企业管理权&/b&的体现;2)《劳动合同法》并不否认用人单位有权通过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奖惩,&b&法不禁止即自由&/b&;3)&b&举重以明轻&/b&,企业有权制定“严重违纪”的标准,从而依此解雇严重违纪的员工,而罚款惩戒力度明显轻于解雇,故企业有权对违纪员工制定罚款条款;4)&b&国外立法&/b&,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也可以对其职工行使罚款权,但此种罚款权的行使应受到比例、数额等方面的严格限制;&/p&&p&本所(北京分所)&b&刘宇翔律师&/b&认为,企业不可以对员工的违纪行为进行罚款。1)&b&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可以罚款”,&/b&劳动法的公法属性决定了在罚款这个事项上“法无授权即禁止”;2)罚款行为的对象“金钱”属于员工的财产权利,&b&个人财产权利受到法律明确保护&/b&。企业在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侵害员工的财产权利,是会被认定为违法。3)1982年生效的《企业职工奖励条例》,规定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有权对职工实施罚款。但该条例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6号&b&明确废止&/b&。自此,企业再无进行罚款的任何依据。&/p&&br&&p&对此,我们只分享观点、不乱下结论,请各位知友自行判断。&/p&&br&&p&注:感谢本所王黎丽律师《企业对违纪员工“罚款”的合法性探讨》一文。&/p&
10.9补充:罚款作为法律规定的空白点,到底是“法不禁止即自由”还是“法无授权即禁止”?一般来说,前者是私法领域(例如民法、商法)的原则;后者是公法领域(例如行政法)的原则。而劳动法脱胎于民法,发展中不断公法化,成为公私法融合的一个领域,故适…
关注了一下这个问题结果发现给带起来了,我也来说一下吧。&br&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的更好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只有我们在用大量表意文字,实际上我们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在通行的非拼音文字了,而另一点也比较讽刺的是,其实全世界除了汉字,主流文明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字源头都是一个东西,所以不是别人太有共性,是我们太特殊了,不过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也不是天生就特殊的。&br&&br&所以从表意到表音,其实是所有语言都存在的规律,汉字也不能免俗。&br&&ul&&li&所以就要纠正大家一个问题,这世界上绝对意义的“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我们汉语也不是纯表意的,这个大家仔细想一下也能看出来了,否则要那么多表音的部首干嘛。而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同样也是表音表意结合起来的,当时破解埃及象形文字就是因为学者顿悟了象形文字很可能有大量表音成分,才最后取得了突破。&br&&/li&&/ul&&br&其实可以说,本来文字这东西就是被老天选中的族群的产物,大多数的人群是根本没有文字这玩意的,而原生的文字也无非就是苏美尔楔形、埃及象形、甲骨文、克里特线性文字A等(剩下就是美洲的玛雅文了),亚欧大陆仅仅只有5个(不算彝文等),而就拿我们熟知的两河&b&苏美尔&/b&楔形文字举例子,这个人类最早的文字最早也是象形,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早期文字的形状肯定是以抽象图形作为启蒙的,就比如画个脑袋就是头,画个眼睛就是目,加几个水滴就是流泪,我们的甲骨文一开始干的也是这事情,只不过要比楔形文字晚了有2000年(当然了,比早期苏美尔文成熟很多)。&br&&br&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很多抽象的东西,谁也没有时间去画那么多玩意,所以利用原有的名词作为词素,稍微的改一下变成新文字,是个非常顺理应当的过程,就比如一个很有名的,苏美尔语里面“箭”和“命”读音是一样的,但是命这个东西很抽象,那苏美尔人索性就把这两个玩意同样都用箭头去表示了。&br&&br&其实同样在我们的体系里,这样的例子就多得很了,我们在古文字里有一种现象叫做“假借”,也就是说发音相同的单词就会出现公用一个文字的现象,就比如&b&“舞”&/b&和&b&“無”&/b&都来自于一种神奇的跳大神活动的描绘,&b&“止”&/b&这个字本来来自于一个脚的形状,后来也被用作“停止”这样的抽象动词上面了,而“后”本来和“司”同源,都是一个权杖加一个口表示掌管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这个和表示后面的“後”合并,慢慢的就分不清了,就像这个“后”一样,这个趋势其实直到我们现在的繁体字简化也有,就比如鬆和松、發和髪等等,要不人民艺术家郭老师也就不至于闹出那么大笑话了。&br&&br&&ul&&li&不过我在这里先说一下其他国家找一下答案,最后说一下中国的问题。&br&&/li&&/ul&&br&所以说任何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进入从表意到表音这个过程,楔形文字从原来的表意文字一点点退化成了这样的一套字母,尤其是苏美尔语、闪米特语等一系列音节、变格、黏着较多的语言,表意本来就比较麻烦——&br&&img src=&/1fd8304171feeec51e7d_b.jpg&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3&&楔形文字退化成字母,不过按理说苏美尔人的语言还可以存在一些表意的东西,不过后来属于闪米特人的阿卡德和巴比伦干翻苏美尔人后,就把这个极好的宝贝来记载自己的语言,表意的特性也就完全死了(我们东边的「一脉相承」不知道比这个高到哪里去了。),这种文字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东西,闪米特人在西亚北非一个非常大的族群,比较了解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犹太人、阿拉伯人、黎巴嫩人以及北非的很多民族,都是这个闪米特人的后代,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叫作原始闪米特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br&&br&&ul&&li&不过闪米特人大家族里,还是埃及人文化水平最高,人家才不用你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他们自己的象形文字发展路线也很类似楔形文字,早期以表意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鸟啊、牛头啊这样的形象,后来社会越来越发达,那么埃及人也就把大量表音的东西给运用到了文字记载里,这也就是著名的——&b&埃及圣书体&/b&。&br&&/li&&/ul&&br&&img src=&/749eba1ca7abf83fd69ae35daef6f340_b.jpg& data-rawwidth=&1066&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6& data-original=&/749eba1ca7abf83fd69ae35daef6f340_r.jpg&&图 来自某基,埃及圣书体里面,虽然有了很完善的表音符号,不过熟悉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的人应该知道,这字母早期作为辅助作用,根本就没有元音,所以就包括后来上帝&b&“耶和华”&/b&的名字,也是人们根据全是辅音的“四字神名”猜出来的(YHWH)。&br&&br&所以我们就要说到这个希伯来人,也就是所谓的“犹太人”了,这群人生活的区域,是埃及西奈东边,巴比伦和亚述的西边的——迦南地区,这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或者说以色列,在这边的闪米特人可以说一波最悲催的了,四处强敌环绕,只能在这边做个小买卖活着,不过迦南这个地区也确实是因为处在四战之地,所以以埃及圣书体主导,受到一定的楔形文字影响,就形成了著名的——原始迦南字母。&br&&br&&img src=&/a4f70582eedbd2f1629ede_b.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19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80& data-original=&/a4f70582eedbd2f1629ede_r.jpg&&图 原始迦南字母,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字母的名字,全部都是闪米特人对埃及圣书体的转写。&br&&br&根据这些名字我们基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了,在这之后的时代,虽然埃及仍然混的不错,但是很快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善于航海的闪米特人——腓尼基,和地中海北边的克里特岛以及希腊半岛逐渐的发展起来了,他们在大海上飘荡,四处倒卖土特产(雾),逐渐成为埃及最好的学生,并且逐渐超过了老师,尤其是这个腓尼基,后来有个很有名的北非“迦太基”也是他们的殖民地,在以色列被亚述巴比伦轮番欺负的时候,他们可是闪米特人里最闪耀的弄潮儿了,我们下面看到的就是根据原始迦南字母又一次演变出来的——腓尼基字母,这个字母可不得了。&br&&br&&img src=&/a0cdbb088e3caff1b1a76f5d_b.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19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80& data-original=&/a0cdbb088e3caff1b1a76f5d_r.jpg&&图 原始迦南字母演变成腓尼基字母,我们可以发现进一步简化出现了,就比如这个牛头(alp)已经变成了一个三角一个杠了,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这个腓尼基字母还有个名字,叫做“字母之祖”。&br&&img src=&/faf624edfce976bedd885e5_b.jpg& data-rawwidth=&993& data-rawheight=&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3& data-original=&/faf624edfce976bedd885e5_r.jpg&&图 基本西边所有的文明都诞生在这个区域,后来罗马统一地中海打的那个北非霸主迦太基就在突尼斯那里,可以看出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确实厉害。&br&&br&当时的希腊人(迈锡尼),本来用的是一种代号“线性文字B”的原始文字(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克里特的线性文字A到现在也没破解。),其实这东西也很棒,有点类似日文的五十音图,一个元音辅音的组合就是一个字母,也同样有很多表意的基本词。但是这种文字明显不如这种纯辅音的东西来的方便,只要构造出有限的几个元音字母,拼写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尤其是不久之后的希腊面临了一次巨大的“海上民族”入侵灾难,这个海上民族是一个海盗集团,很可能就包含着腓尼基人,以及一群老家在迦南地区的非利士人(Philistinoi),这个单词其实就是后来“巴勒斯坦”的来源。(罗马人很讨厌犹太人,把他们杀的差不多之后就把这个地方改名巴勒斯坦了。)&br&&br&所以说希腊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腓尼基字母的影响,这群欧洲人也就改用了闪米特的字母,所以这么一来——希腊字母就诞生了,而同样一直作为希腊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并且疯狂山寨希腊文化的西边意大利半岛的“拉丁人”,自然也就不能放过人家希腊的文字了,这么一来,拉丁字母也就诞生了——&br&&img src=&/a07dae5f9362cfacbc948_b.jpg& data-rawwidth=&1446& data-rawheight=&19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6& data-original=&/a07dae5f9362cfacbc948_r.jpg&&图 从腓尼基字母到希腊字母直到拉丁字母,希腊字母的读音和腓尼基的阿尔法贝塔什么的都差不多,等到了拉丁字母大家就太熟悉了,尤其是拉丁人创造出了个同源的V,U,后来北边的蛮族日耳曼人又根据自己语言发明了个double u,其实也就是W(两个U),这么一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欧字母体系就出来了。&br&&br&所以说,不是说为什么他们都用了表音文字,而是这些民族,是真的没文化啊,吃了好几手中东字母的变体还是用的很开心。&br&&br&(当然了,这里就先不说也是腓尼基字母演变过来的卢恩字母了,这个在古英语和北欧语里存在,就比如?这个玩意就是卢恩字母里的。)&br&&br&而上面那个表最后一行,就是后来使用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给落后的斯拉夫人传教改造的字母,这个也就是现在以俄国为主的诸多斯拉夫国家使用的&b&西里尔字母&/b&,不过既然提到东罗马,那么东边是个什么样子呢。&br&&br&我们回到罗马还是个城邦的时候,这时候就算闪米特系的腓尼基字母大行其道,但是楔形文字仍然有自己的地位,而这个时候中亚的欧洲人亲戚&b&雅利安人&/b&异军突起,他们早就看这些闪米特不顺眼了,其中一波就成了后来灭了巴比伦、埃及的——&b&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b&,也就是后来欺负希腊的那个波斯。而另一波雅利安人入侵了古印度,印度黑黑的土著达罗毗荼人被驱逐,三哥也进入了&b&雅利安印度&/b&时代,而留在老家的雅利安人一般被我们称为&b&“塞种”&/b&,继续游牧为主的生活。&br&&br&&img src=&/d5b69a83ce9abc2124cf_b.jpg& data-rawwidth=&1438&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38& data-original=&/d5b69a83ce9abc2124cf_r.jpg&&图 雅利安人的几个分支。&br&&br&波斯帝国使用的文字一直也是从巴比伦继承过来的楔形文字的,不过叙利亚、腓尼基这些人肯定不愿意用这个,在波斯的统治期间,腓尼基字母逐渐变得更方便书写,象形意义也更弱——阿拉米字母就这么出现了。&br&&img src=&/c03ad1e6f436f44f07acd5_b.jpg& data-rawwidth=&1446& data-rawheight=&19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6& data-original=&/c03ad1e6f436f44f07acd5_r.jpg&&图&b& 阿拉米字母&/b&,和我读3遍哈,这个可是东方字母最重要的源头了,而读音和腓尼基字母也差不多,不过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手写化了,由于中东地区一般在纸莎草做的莎草纸上写字,不同于刻字较多的欧洲,所以整个字母的风格也就产生了变化。&br&&br&不过波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厉害的一大雅利安人被个希腊一个马拉松给闷了一拳,然后又被斯巴达的李奥尼达杀的挺郁闷,最后竟然陷入了内部危机衰落下去了,而希腊也没多好,北边雅典一直看不起的同族小兄弟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统一了希腊所有的城邦不说,一路推到了中亚甚至推到了现在的新疆,波斯被彻底灭亡,这一下希腊的文化传播到了半个亚欧大陆,中亚很多地方开始迅速的希腊化,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遇到的国家很多也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城邦残留。&br&&br&&br&&ul&&li&这样的结果就是,希腊化基本上就把楔形文字给洗没了,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就分裂了,但是随后希腊小粉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意志,统一地中海。但是东边的领土罗马是怎么也打不过来了,一群塞种人入侵了亚历山大留下的亚洲部分“塞琉古帝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控制两河、伊朗的“安息帝国”。而叙利亚一带被罗马控制,总之叙利亚又成了两个帝国的前哨,虽然战乱不断,但是文化也非常的发达,最终阿拉米字母演化出来了两个分支,一个叫做&b&叙利亚字母&/b&,一个叫做&b&纳巴泰字母&/b&,这两种字母长得也比较像,我们看一下。&br&&/li&&/ul&&br&&img src=&/b119efdc43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6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图 叙利亚字母,右边的两行是“东方变体”,叙利亚字母的书写方式非常流畅美观,在以汉、贵霜、安息和罗马等连起来的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中,中亚的一波塞种人(没忘吧。)逐渐变成了以经商为主的存在,他们还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这群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b&粟特人&/b&的存在,他们在文化交流中,就使用了叙利亚字母,再说这群人反正以前也没什么文字。&br&&br&而和叙利亚字母同源的另外一个分支“纳巴泰字母”,就留在中东,成为不停被罗马欺负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好兄弟阿拉伯人的字母来源——&br&&img src=&/59e88efe186c_b.jpg& data-rawwidth=&259& data-rawheight=&7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9&&图 纳巴泰字母——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br&&br&伊朗两河的安息帝国是个希腊化很严重的国度,后来古波斯遗民阿尔达希尔推翻安息建立波斯萨珊王朝,阿拉米字母衍生出来的很相似的巴列维字母、摩尼字母等一直都是中古波斯的官方文字以及重要文字,只不过后来阿拉伯在穆罕默德后伊斯兰化强势崛起,波斯也开始投入真主的怀抱,随后就改用了阿拉伯字母,不过这也是后来的事情了。&br&&br&&ul&&li&而在南边,三哥可以说一直就是被各个民族欺负,当年雅利安人入侵之后,三哥自己内部就不停的战乱,后来没多久亚历山大又来了给三哥打了一顿,后来北边亚历山大留下来的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现在阿富汗一带)又胖揍了一顿三哥,最后又是中国甘肃跑过去的月氏带着一群塞种在印度建立了个贵霜帝国,总之三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使用什么语言了,更别说什么字母了,不过好在当年那波雅利安人留下来的梵语比较坚挺,而安息帝国的强盛也让阿拉米字母在亚洲非常流行,最终在印度一个阿拉米字母的变体出现,也就是著名的——&b&婆罗米字母&/b&。&br&&/li&&/ul&&img src=&/f88f222ba1b59e3c5d38a_b.jpg& data-rawwidth=&125& data-rawheight=&8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5&&图 婆罗米字母和后来演变过来的梵语“天城文”,印度人酷爱在树叶上进行书写,但是这种材料书写锐利转折的字体非常不便,最终这东西就变成了一堆圈圈的文字,但是对于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很多都是假设,但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了。&br&&br&当然了,婆罗米文的子子孙孙非常的多,几乎整个南亚地区、东南亚的泰国、缅甸、高棉,包括后来悉心当印度好学生的&b&吐蕃&/b&都使用了婆罗米文的变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搞圈圈的婆罗米文大家族——&br&&img src=&/62a849ad9e6a_b.jpg& data-rawwidth=&678&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62a849ad9e6a_r.jpg&&图 婆罗米系文字。&br&&br&回到北边,应该还记得那群中亚塞种商队粟特人用的叙利亚字母吧,本来他们只是安心的做生意,没想到中国北边的鲜卑逐渐强大,后来鲜卑的主力拓跋部汉化成了北魏,但留守在老家的鲜卑却被奴隶出身的柔然部给统一起来,这么一来两个鲜卑没事就开打,而柔然就不停的奴役贝加尔湖一带的铁勒人,尤其是铁勒的一波被柔然当成“打铁奴”天天欺负,最后这群打铁奴的老大&b&阿史那土门&/b&统一了自己的铁勒同胞,最后一举灭了柔然汗国,开始统一北部高原。&br&&br&这个部落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突厥,不过阿史那土门在外面吆五喝六,还让铁勒诸部封自己个&b&“伊利可汗”&/b&,他弟弟阿史那室点密一直帮着看家安顿部落,自然心理就很不平衡。你打仗就忘了我了,你去当什么伊利可汗,呦呵你还挺清真,你让我在家当三鹿可汗么?&br&&br&所以一气之下阿史那室点密带着一波人走到西边不远的雅利安人地盘一路杀了过去,没想到这群人战斗力是真的不怎么样,阿史那室点密都快打到欧洲了,这群白人在突厥的威逼利诱下一个个全都自称“突厥”,一大片一大片的粟特人、塞种人改说了突厥语,这也就是后来西突厥的来源,西突厥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文化啊,总要有个文字吧,大汗一看这个粟特人的一种字母挺好看,突厥人就发明了一种变体,因为突厥和汉人有一点很像就是很爱刻碑,所以一种直线文字就出现了。&br&&br&&img src=&/a51cbb702d75f59a23074e_b.jpg& data-rawwidth=&1380& data-rawheight=&7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0& data-original=&/a51cbb702d75f59a23074e_r.jpg&&图 前面说的几个族群。&br&&br&&ul&&li&&b&从这之后突厥文就诞生了,一般认为就是叙利亚字母的变种。&/b&&/li&&/ul&&img src=&/30cdb559c004e51e3c74_b.pn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30cdb559c004e51e3c74_r.png&&图 突厥文暾欲谷碑。&br&当然了,大家如果好奇也可以了解下还有一个叫做&b&阙特勤碑&/b&的突厥碑,唐玄宗在一边各种写唐突厥友好,结果后面突厥文写的全是突厥可汗阿史那默棘连对周边敌人契丹、室韦、黠戛斯包括尤其是不爽自己控制的铁勒大部&b&回纥九姓联盟&/b&以及唐的吐槽,不过唐朝人也都看不懂还以为两边无事呢。&br&&br&&ul&&li&后来突厥又一次崛起,却就像前面说的被唐朝联合回纥一起给灭掉了,回纥甘愿当唐朝小弟驻扎塞北并且改名&b&回鹘&/b&成了东部老大,而西突厥成了一群无主的存在,后来的塞尔柱和奥斯曼等,就和他们有关。&br&&/li&&/ul&&br&没想到后来回鹘被西北边的铁勒小部落黠戛斯(也就是吉尔吉斯)给日了,他们只能一路逃到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人的重要前身,回鹘连年善于经商,和粟特人混的很好,所以回鹘就创造出了一种更像粟特文的回鹘字母,尤其四回鹘在历史上一直和唐非常友好,所以很多生活习性也都按唐的来,就包括文字的书写,也是中文的竖写模式的。&br&&img src=&/a88b8c2bbbbe66e7903517d_b.jp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a88b8c2bbbbe66e7903517d_r.jpg&&&br&黠戛斯在北边没待久,就因为控制不住回去了,可是这么一来草原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后来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东边的室韦小部落“蒙兀”在铁木真的带领下一路灭掉了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突厥残部,而最后一个灭掉的,就是现在最西边和维吾尔交界的乃蛮部,这部落文化水平挺高,全部使用回鹘文,铁木真一大老粗来到这里不仅仅被乃蛮太阳汗的老大的妃子古儿别速给迷住,也被乃蛮部的宰相回鹘人塔塔统阿给吸引了,铁木真小半辈子都没见过文字是啥,看见这么个老师,赶紧让塔塔统阿用回鹘文给自己也创造一个蒙古文字,这么一来蒙古文也就出来了——&br&&img src=&/a5554ed39acb0efc2732_b.jpg& data-rawwidth=&1446& data-rawheight=&19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6& data-original=&/a5554ed39acb0efc2732_r.jpg&&图 回鹘文(上)和蒙古文(下),差别是不太大的。&br&&br&其实如果继续往后说,女真被蒙古吊打之后当了蒙古小弟,后来从里面脱离出来的海西女真等用的文字就是蒙古文改过来的女真文,也就是后来的满文。而元朝又搞了一套字母叫做八思巴文字,是个藏族喇嘛给元朝弄的,这套字母的核心也是藏语字母,其实在元灭亡的时候这就成了个死文字了。不过神奇的是,一般认为后来朝鲜的世宗大王受到这东西启发,开创出来了自己的谚文,当然了,这个大部分韩国人估计是打死不承认的。&br&&img src=&/7fb0da605694edefdbc6707_b.jpg& data-rawwidth=&633&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3& data-original=&/7fb0da605694edefdbc6707_r.jpg&&图 八思巴文和谚文,反正都是拼音(k、t、p、s、l),韩国人搞这个让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上涨了好多,后来干脆汉字都不用了,最后搞得自己有时候分不清词。&br&&br&说到这里大部分国外文字说的差不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腓尼基字母或者再往前说这个埃及圣书体是真可怕啊,很多人总说这些古老的辉煌文明灭亡了,其实他们却不知不觉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存了下来,毕竟人类最早的文明就这么几个,我们应该有理由感到骄傲,而拥有体系文字的民族更是天之骄子,很多“后起之秀”往往没来得及有自己的特有象形文字呢,更多的是学习这些古老的先进民族的产物,才能有进入文明世界的第一把钥匙,就像日本这种悲剧的国家,他也不是不想有个拼音文字,不过周围就中国这么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上哪里去搞拼音,最后只能去改造自己了。&br&&br&不过同样作为文字的发源地,中国本来也是走了象形和表音两个道路的,但是至于为什么我们逐渐表意的部分压过了表音,一般认为有可能性的原因有——商代乐于祭祀,象形文字对祭祀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我们的文字很大程度是从祭祀里诞生的,这个和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是一样的。&br&&br&&ul&&li&而后来的周一般认为是和商区别很大的,使用原始汉语的部落,而东夷系的商语言上和周具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周却大规模吸收商的先进文化,同时也用商的字固定自己的词,而这样方块字的表意性就变得越来越高,同样单个字也反过来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可能导致了原始汉语从一种多音节屈折性的语言,开始逐渐向孤立单字的方向转变,而同样属于汉藏语系的藏语,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普通人已经看不出这两位有一个祖宗了。&br&&/li&&/ul&&br&等到东周列国的时候,本来文字已经有分化的趋势了,尤其是语言的不断丰富,各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半表音一半会意的文字,不过也多亏了汉字的特性,表音部分相同的字读音大多都能溯源,而表意部分也能提醒文字的大致含义。&br&&br&汉字的稳定性让列国差距不至于过大,后来秦的统一更是让文字的统一又重新回来,而汉字的规范化更是牢牢的让各种方言区都变得无法孤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让汉字离表音越来越远,也让汉语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孤立语(语言学上的一种说法,指的是词汇基本没有变格变性等屈折变化,语素之间无变化,基本靠顺序来决定含义。)。&br&&br&&ul&&li&所以不同于西方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世界,拼音字母以各种方式传播到各种地方,我们东边的其他民族往往被汉人同化的可能性要高于独立创造自己文字以及文化的可能性,这一点也让朝鲜越南等民族国家非常无奈,只能用着别人的表意文字读自己的语言,而像前面说的突厥、回鹘,明明和汉人政权关系更密,却只能去改造粟特的拼音字母。而另一种方式就像前面说的日本、契丹一样,抽出来一部分汉字改造成字母,然后去拼写自己的语言,不过想一想,如果这些民族在西方世界,可能走的路线就完全不一样了。&br&&/li&&/ul&&br&汉人以独特的历史和大一统的思想,用特有的方块字维持了这样一个特有的国家形态,在所有原生文明里面,他靠着这种方式保留了东方的一席之地,这个不得不说是伟大的。&br&&br&&ul&&li&埃及、苏美尔等民族留给世界的是希腊神庙的源头、所有字母的起源、甚至过半思想的启蒙,但是我们却给自己留下了千余年的国祚。&br&&/li&&/ul&&br&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平凡而又特殊的地方吧,以前说过,一切的不同可能就源于一开始要迈出的那一步。&br&以上。&br&&br&不放太多推荐链接了——&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中式建筑多用木头? - 安森垚的回答&/a&&br&剩下相关的还是欢迎关注我或者关注我的专栏——&a href=&/zuxia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zuxi&/span&&span class=&invisible&&a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关注了一下这个问题结果发现给带起来了,我也来说一下吧。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的更好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只有我们在用大量表意文字,实际上我们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在通行的非拼音文字了,而另一点也比较讽刺的是,其实全世界除了汉字,主流文明世界…
&img src=&/d94d73b0ff86f567df352_b.pn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d94d73b0ff86f567df352_r.png&&&br&&br&吴语区的来刷一发。吴语中保存了中古汉语里的几乎全部入声字, 但是 -p -t –k三种入声合流,在北部吴语中表现为非常短促的一个音 [?](喉塞音)。表示如果不分辨韵尾的话,基本就可以有。&br&&br&纳尼?身为吴语区的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入声?读一下下面一段话你就知道了。&br&&p&&strong&日月出入,黑白碧绿。阅读学习,实实得益。&/strong&&/p&&p&&strong&熟悉笔墨,玉璞铁锡。逐级压迫,掠夺积极。&/strong&&/p&&p&&strong&突兀袭击,竭力捉贼。昨辍秃钺,刹伐激烈。&/strong&&/p&&p&如果你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有些喘气,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体会到了入声了。是的,这就是入声。这些全部字,都是入声字。&br&&/p&&br&&br&但是有一些舒声字促化了,如鼻。&br&也有一些入声字舒化了,如忆。&br&虽然上面这些都是极个别极个别的特例,但是如果要非常注意不要混淆。&br&&br&阿啦啦,说了半天还是只能帮助到吴语区的朋友认识入声。。。北方的朋友还真没啥好办法,只能背韵书了。。&br&至于什么学其他方言来学入声,我不赞成。六大南方语言虽然基本都保留了入声,但是很多字会有特殊变化,如果只是为了学习入声而去学一门南方语言,我觉得并不是个好想法。反而会误导一些字发音。&br&&br&&p&————————————————————————————&/p&&p&&b&插播小广告:&/b&来自吴语区的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b&吴语&/b&& 和新浪微博@吴语传承与保护小组,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 &br&&/p&&p&&a href=&///?target=http%3A///r/0nVCWk-EHhJhrQs59yD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0nVCWk-&/span&&span class=&invisible&&EHhJhrQs59yD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p&————————————————————————————&/p&
吴语区的来刷一发。吴语中保存了中古汉语里的几乎全部入声字, 但是 -p -t –k三种入声合流,在北部吴语中表现为非常短促的一个音 [?](喉塞音)。表示如果不分辨韵尾的话,基本就可以有。 纳尼?身为吴语区的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入声?读一下下面一段话…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br&&br&--------------------------------------------------------------------------&br&这不叫重复双字词,从古至今,汉语中一直都有这种“同义复合词”存在,属于“并列式复合词”的范畴。在“并列式复合词”下面分为“同义复合词”和“偏义复合词”两类。复合词里除了“动宾式”和“主谓式”这两种外,几乎都有语义的冗余成分。而这种冗余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br&&br&复合词这玩意儿是高中老师就教过的东西。我记得课本上提到一次这方面的知识,好像不在文言文部分下,展开不多。当然,我读书晚,91年出生的,不知道70后80后是怎样,早期的课本里不涉及这类知识也说不定。那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基本上能够辨析出一般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可以了,上海高考也无考点。其中,同义复词就是你举的那一类,偏义复词则是指“短长“、”出入“、”褒贬“、“是非”这类。后者在使用中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偏向哪一个含义,属于复词的范畴,并非并列式的词组。&br&&br&既然题主问及这种现象的渊薮,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古汉语中寻找答案了。举几个古语中的同义复合词吧。。。&br&&br&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欲“——《赠汪伦》&br&&br&比如”出郭相扶将“的”扶将“——《木兰辞》(有知友指出,这里的“将”是虚词。确实“将”有做虚词讲的时候,比如“杀将过去”,但这时候它和前面的动词构成的词组是不及物的。“相扶将”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而“将”确实有“扶”的含义,在《广雅》和《说文》中都有记载,所以“扶将”更应该看作是同义复合词)&br&&br&比如”其魂魄犹能凭依人以为淫厉”的“凭依”和“魂魄”——《论衡》&br&&br&不知大家是否觉得这些语句也臃肿?要不咱把这些复合词都改成单字词试试?&br&&br&“李白乘舟欲行”、“出郭相扶”、“其魂犹能凭人以为淫厉”。。好像味道都变了点儿,有的读着还行,有的读着就别扭了。。这里先给各位一个感性认识,下面我们说干货。。&br&&br&早先有人将同义复词描述为“平行二字上下同义”,太长,便又有叫“连文”,叫“复语”的。&br&&br&准确地说,同义复词是两个同义词并列使用,构成的一个语义单位之间为并列关系的新词。这两个同义单字词,本身各自有各自丰富多样的语义,或者这两个语义所指相近但又略有差异,而因为二者只在某一义项上相同,便在组合之后舍去了其他义项;或者略去了那细微的差异,凸显出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br&&br&下图很直观地阐释了同义复词的构成逻辑。&br&&br&&img src=&/8c1fee2eabd831c2748907f_b.jpg& data-rawwidth=&135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8c1fee2eabd831c2748907f_r.jpg&&(像&资质&“幽隐”这样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词,想必一般人不太会用题主的拆词方式去拆,因为这些词生成时所蕴含的单字含义已经被我们遗忘了,但在研究古文时你会发现,这些词和“奔跑”“游泳”其实是一样的。而且充斥于任何时期的汉语之中。)&br&&br&&br&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次回答题主的问题&br&&br&&b&1.为什么中文会有这种现象?&/b&&br&&br&“同义复合”是汉语造词法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一个方法,照我的理解,同义复词的功能很多:&br&&br&&b&1.确定词义。&/b&单音词本身含有的信息量太大,太模糊,为了明确其含义,在其前或其后增加另一个近义词,将这一相近的义项明确,排除不相近的义项,前后互为诂训,便于理解。&br&&br&&b&2.扩大词义。&/b&不少单音词的含义过于具体,需要被提炼成一个抽象概念。比如”牙“和”齿“,最早分别指位于口腔不同位置的牙齿,组合起来,泛指所有的牙齿;再比如”衣“和”履”,一个是身上穿的,一个是脚上穿的,合成“衣履”,便在逻辑上抽离出其中共通的要素,组合起来,泛指人身上所有的穿戴(“穿戴”这个词本身也是同义复词。。汉语中越是这种抽象的大概念,越是只能用同义复词来表述,比如“宇宙”、“栋梁”等等)。。&br&&br&&b&3.美化节奏。&/b&语言的节奏对双音节词汇是偏爱的。一方面偶句、排比句,要求工整对仗强化语势;另一方面,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汉语在这一方面的演化呈现为复音化现象。同义复词的大量涌现正暗合了复音化现象。&br&&br&&b&4.变换词性。&/b&古汉语的单音词词性变换相当自由,比如“衣”可以是名词,可以是使动词,也可以是被动词。但是有些词则没办法这样自由的转换。比如“种”和“植”。我们不会说“树木之种”或者说“树木之植”而是说“树木之种植”。这时候,“种”和“植”组合在一起,具有了名词词性。“种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了。再比如之前说到的”穿戴“一词。&br&&br&&b&5.同步词义。&/b&有时,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可以使同义的两个词在词义上的变化同步。比如”年“和”岁“。前者可做时间单位,也可做年景收成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年岁“后也有这两种含义。再比如”迫“和”切“。前者可做时间紧迫讲,也可做距离逼近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迫切“后也有这两种含义。&br&&br&&b&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因为汉语的使用对这五种功能都有需求。下面我们分开来讲这些需求。&/b&&br&&br&&b&首先说”词义的明确“&/b&&br&&br&古汉语发展的时间相当漫长,有时候词和词在时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只是我们现在感受不到罢了(反正都不太认识,2000年前的和3000年前的对我来说又有啥区别?)但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义项可以完全由两个流行于不同时代的字来指代,这两个字对处于特定时期的人来说,感觉上可能完全就是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东西。比如“幼”和“冲”。司马迁在使用”幼冲“这个词的时候,”幼“是一种汉代普遍采用的表达方式,对于汉朝人来说,相当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而”冲“则已经沦为仅被少数知识精英掌握的词汇,和汉代的日常语言习惯相距甚远,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汉语。司马迁一方面为了照顾普通读者,让文章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又为了传承上古时期的语言材料,照顾精英阶层的审美习惯,因此将这二者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说一些文白夹杂的话——全说文言文没几个人听得懂,全说大白话又显得自己没水平。&br&&br&除了时间上的差异外,语言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一些方言也会以此形式和主流用语结合成新的同义复词。比如”歌讴“。我们现在都做”讴歌“。但殊不知,最初”讴“只是一种方言,和”歌“同义。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主流用语不断吸纳这些地方词汇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在使用这些新鲜词汇的时候,为了照顾其他地域的读者,便和主流用词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也类似于我们现在普通话和方言夹杂着使用的情况。&br&&br&除了上述对语义差异的规避外,同义复合还可以把两个单字词的冗余义项过滤掉,避免误解。比如我们说”人之资“,有可能是说人的品质,也有可能是说人的财物,会有误解;但如果我们说”人之资质“,那么只可能指人的品质,不会有任何误解。在”资质“这个词中,资为质作诂,质为资作训,明确了含义,类似于一种直接插入在正文中的注释,可以当做是我们现在用括号里的词去解释括号前的词。但是这一并列用法并不会像突然出现的括号那样,破坏语言本身的流畅性,也不破坏诵读时的韵律感,甚至还有提升。&br&&br&这样一说,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语言现象——人们为了让更多人听明白自己表达内容,在语言形式上追求多元化,却在语义上追求准确化( &a data-hash=&0c708d923f8fbcdd4951d9& href=&///people/0c708d923f8fbcdd4951d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赟 Maigo& data-tip=&p$b$0c708d923f8fbcdd4951d9& data-hovercard=&p$b$0c708d923f8fbcdd4951d9&&@王赟 Maigo&/a& 所提到的单字词的音节简化,从另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供了阐释这一现象的思路)。人们在这样使用词汇的过程中养成了习惯,甚至发现这样交流其实更加方便,避免了许多由于文字晦涩模糊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同时还保留了汉语优雅的气质,何乐而不为?这些词就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延续至今了。而这种构词法则也得到了传承,到了现代依旧被我们使用着。&br&&br&&b&其次再说“词义的扩大”&/b&&br&&br&需要扩大的词义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义项。抽象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泛指,一种则是延伸。泛指就是把原本只指代某一个事物、动作或者感情的义项,上升为指一类。比如“怨怒”,“怨”是在心底的不满,而“怒”则是表现出来的情绪爆发,合在一起指一切不满的情绪。延伸则是把原本指代某一具体概念的义项,合在一起通过联想和通感,衍生成为另外一个范畴内的概念。比如“栋梁”,“栋”是竖着的,“梁”是横着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木框架结构,进而延伸为支撑一个国家、社会或者团体发展的重要人才。&br&&br&这其实是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最初人们的词汇中只有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概念,这些概念都相当具体的,就好像我们会具体到造出各种带三点水的字给每一条河命名一样。江、河、汉、湘都属于这类字。但随着人们的视野变大,观察的事物变多,发现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性,慢慢就会从共性之中提炼出一个新的概念,这时便给”水“字增加了一个义项来指代一切的河流。但是有时候,和这些新产生的抽象概念相关的单字词,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多了,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偏了,不适合用来指代这一新的概念;而新造一个单字词,又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难以推行。因此,便使用现有的单字词进行组合。”江河“这一词,便可以被理解为,帮”水“这个词减压。水本身的含义太多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义项多到一定程度,就极其容易引起误解。比如”祸水“,很容易让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人以为是某一条叫做”祸“的河。当大家都接受”江河“的设定,忽略了”水“的设定后,这种误解就会减少了。&br&&br&而其实,”江“起初只指长江,”河“起初只指黄河。像”江河“、“牙齿”这类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完全重合的同义复词,在从前,构成它们的两个单字词其实是有不小的差异的,指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具体事物。就说题主所举的几个例子。”奔跑“最初作”奔走“,是两种不同速度的跑,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的跑;”游泳“,一个是在水面游,一个则是在水底游,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泅水的动作。这些从文言文中继承下来的词汇,其实有很复杂的背景,不可能简单地解读为两个完全同义的词汇的叠加。(感觉又是高中的知识呢o(╯□╰)o。。)&br&&br&&b&接着是”文字的节奏感“&/b&&br&&br&之前我说,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这一点很好体会。&br&&br&我写这么两个句子大家读读看。&br&“其质蕙”&br&“其人资质蕙若”&br&&br&后者的顿挫感和律动感显然更强一些。而我这里把“质”扩充为“资质”,把“蕙”扩充为“蕙若”,都是同义复合的用法。这种现象,和多数音乐每小节均为偶数拍同理。当然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增强语句的节奏感。比如偶句和排比:“其质蕙,其心兰,其性若。”而当我们使用偶句和排比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短句只能由双音节词表达,那么其他短句也必须由双音节词表达,这就又逼迫你不得不把原来的单音词替换掉了。&br&&br&节奏感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的语言最初很粗糙,节奏感很弱。你想象一下猴子的叫声,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就是从那种感觉一点点演化过来的。语言对节奏感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点点增强的。越是古老的文字资料里,对节奏的要求也就越弱,也就会越少见到双音节词。这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br&&br&同义复词正是一种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简单方式,随着汉语发展,使用得越来越多。所以题主你觉得《汉书》里单字词比现在多,很正常。但是,如果和《史记》比,《汉书》里的双字词则要多得多。我没做过统计,我只举两个例子。&br&&br&《史记·高祖本纪》:“士卒皆歌思东归。”&br&《汉书》:“士卒皆歌讴思东归。”&br&&br&《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br&《汉书》:“汉王之出关至陕,填抚关外父老。”&br&&br&这些段落里,《汉书》显然是对着《史记》或者《史记》所征引的文献直接进行誊录的,但是它偏偏要把原文中的一些其实非常易于理解的单字词改成双字词,采用同义复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总是会对语言节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汉语韵律学从蒙昧到确立体系的时期。从文体上很能体现这一变化。从先秦的散文,到汉代的赋,再到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这一发展历程中对韵律的追求几乎是从0到了正无穷。而恰恰也是在南北朝时期我们有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声调理论。在这之后,人们才开始反思骈文这种过分追求形式上节奏感的作文方式其实很病态,限制了语言的自由发展,便又有了唐代的新古文运动,并把这种只关乎节奏的游戏精力放到了填词作赋当中去了。然后,当诗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一系列的发展后,对韵律和节奏美的追求竟又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变得十分僵化,禁锢了想象力,到了现代则又被哗啦一下推倒了。&br&&br&你看,这种趋势其实就像女人爱高跟鞋,明知过分高了便会让人各种不舒服,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人类对形式的追求是无止尽的。我本身是学设计的,设计这个领域内也是这样。虽然现代主义破除了形式主义,但是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简约风格,又已经被现在这个社会当做某种形式过分追求,而又忽略了设计的实质内容——解决功能问题了。&br&&br&我觉得,单音词和双音词并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差,差别仅在于你行文时对自己的要求。一句话里,该用“天”,还是该用“天空”,全看你如何理解汉语的节奏感了。你说“蓝蓝的天”可以,说“蓝蓝的天空”也可以,说“蓝的天”也没错,说“蓝的天空”也挺好,说“蓝天”也行,唯独说“蓝天空”就觉得自己特火星。汉语就是这么麻烦,有的时候,多一个“的”,少一个“的”,就好像在听来自两个星球的语言。。&br&&br&当然,这里不得不提一点。汉语的单字音节有一个简化过程。早期的某些单字,其本身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这在现今的一些方言中还有遗存。然而这种双音节的单字究竟在古汉语中占多少比例,我并不清楚。也许我举的那一例——“其质蕙”,其中三个字都是双音节的呢。。如果最早时这种双音节单字占的比例较大,到后来又减小,那么我这一小节的讨论可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所以,任何一个领域内量化的基础调查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呀o(╯□╰)o。。)&br&&br&&b&最后我们说“词性的变换”&/b&&br&——这好像是很多人做同义复词研究时一直都忽视的一点。&br&&br&一个概念出现,必然伴随着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一系列衍伸含义。比如说到“跑”,我们不得不说“跑的姿势”、“跑的状态”、“跑的距离”等等。。西文里有词性和语态的变化,可以把每一种衍伸含义都涉及(实在没有,咱就再创造一种词根嘛)。当然其实更多的含义还是用这个词本身来指代的,那么多词根也会死人的!比如“跑的距离”、“跑的姿势”都是用“run”。但中文里,若你不想用词组,那么所有的衍伸义都只能用原词直接指代。。有些时候挺好,挺方便,挺简洁,但有些时候,这真的不合适。。&br&&br&就比如前面举的“种”和“植”的例子。“种”不合适,是因为“种”作为动词时,已经是“种”作为一个名词的衍伸义了,这个名词含义就是“谷物的种子”(古文的种一开始只指谷种,后来才衍伸开去的),如果再把这个词衍伸成“种植”这一动词性概念的名词性概念,简直是胡来好嘛!扭麻花一点儿也不好玩。这就好像规定1+1=1,然后一直1+1=1下去了。会让人疯掉的!而“植”这个词,也是一样,其原始含义是“竖着的木头柱子”,而我们现在所普遍使用的“植”的名词性含义——植物、植被,则是其原始含义的衍伸义“栽培出一棵可以竖着的木头柱子的过程”(也就是植树)的衍伸义。看见没,如果一个词的含义A衍伸成含义A+,再衍伸成和含义A一个词性的含义A++,那么A++就很容易把A顶掉。如果乱用单字词的衍伸义,这些含义就会顶来顶去,会一塌糊涂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又必须得用这些衍伸义,怎么办?&br&&br&这个时候,同义复合词就恰恰可以完美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前文所言,同义复合之后,单字词其他的义项都被消除了,只剩下一个单独的义项。这个时候再在这个义项基础上进行衍伸义的开发,就不会面对上述尴尬了。&br&&br&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能略微体会一点,为何这种复合构词法几乎是汉语独有了么?而且,汉语还格外依赖这种构词法。。因为汉语不是通过增加语法范畴(词性、词级、语态、时态之类)来规范表达形式的,而是通过语序、节奏、句读、虚词、句式来规范表达形式的。汉语的几种复词构词法正是对语序和节奏的一种特殊规范。。按我的理解, 这是一种相当精炼高级的体系架构。。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看,它让语言编码的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把大量的逻辑结构直观化为形式结构,让普通人只需“识字”便可以几乎没有障碍的阅读大量文献;而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它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高度统一在了一起,让形式美和表达的准确性互不妨碍,并且实现了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体验。。但也有另一个弊端,作文能力更多要靠悟,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br&&br&其实,如果把同义复词现象的问题上升为汉语复音化现象的问题,要思考的就不只这一点点了。这类论文一查一大片,自从这一问题被提出,近百年过去了大家还在不断提出新观点。从符号学到信息科学,每个时期都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方法,产生新的认识。而,我所谈及的东西,也只是在某几个层面上而已。若从语音学的角度切入,则必然又是另一种分析了。&br&&br&&br&&b&2.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br&&br&应该很早很早。。。至少在《书》中就有“矜夸”“怨咨”这样的同义复词了。。但读起来,明显感觉比《左传》要少很多。。&br&&br&如果真要追本溯源,那就要研究金文甲骨文了!!无力~&br&&br&&b&3.这种构词方式是否降低了中文的信息量,而且导致现代汉语比以前臃肿很多?&/b&&br&&br&首先,语言所表达的总体信息量只能是在增加的。需要研究的是每个语言单位所表达的信息量的变化。汉语单字的音节信息在不断简化,但是单字的语义信息却在不断增加,此消彼长,总量该如何度量,需要的就是信息学知识了。无法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回答。&br&&br&其次,如果“臃肿”的含义是“信息的冗余”的话,那么现代汉语确实比以前臃肿。但是以这种构词方式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汉语复音化进程是用来概括说明这种臃肿现象的,并不是造成这种臃肿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信息的冗余是汉语复音化的一个特征,而不是结果。而这个特征是值得肯定的。语义学家曾论证过冗余规则的积极性。具体不展开说了(展开说我又要去查书o(╯□╰)o。。)&br&&br&&b&4.在 汉书 的文体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单字词,不但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读起来也更简介流畅&/b&&br&&br&&br&首先,古文在“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这是不可能的。照我之前说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意思的准确度和概念的抽象性。而这两者恰恰是一个社会孕育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语言基础。没有抽象思维和准确清晰的概念阐释,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生存的。&br&&br&其次,简洁是简洁,但不一定流畅。大部分骈文比现在的应试作文要简洁多了(尽管这二者都不算简洁),但是读起来肯定不如应试作文流畅。而且流不流畅,和你对这门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当你古文好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骈文好像也很流畅呢。。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 -------------------------------------…
&p&无论如何,请大家理性看待繁体字与简体字,接受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不足,但请不要以为繁体字几千年来没有大变动就是好的,到许慎以小篆释字的时候,已经有很多错误了。所以文字向来都是能用就可以的。同时也不要以为简体字就没有问题,简体字也有不科学的地方。&/p&&p&本文的讨论基础在于:&/p&&p&1.文字的工具性是第一要义,审美属性是它的附加产物,可以存在于书法中,但是书法是艺术作品,和实用并不相同,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点,那么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p&&p&2.文化不是作为工具性的文字,是文字记载的东西,不管用什么语言、什么文字、能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点,那么也不必看下去了。&/p&&p&————————————————废话结束————————————————&/p&&p&————————————————多图预警————————————————&/p&&p&首先上观点:&/p&&p&&b&1.文字就是工具,高效就是需求,简化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不要说汉字拉丁化,汉字是为了记录汉语而被创造的,在记录汉语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比得上汉字,文化不需要汉字去承担,请多读书。&/b&&/p&&p&&b&2.繁体字确实【极为有限的】略有利于理解古籍的部分内容,在书法上富有美感,但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请自己作为爱好就好,但有更多的人为了生存奔波,不要为难他们,&/b&&/p&&p&&b&3.简体字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不少,但是整体而言,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是很大的进步&/b&&/p&&p&&b&4.虽然在争辩这个事情,但我觉得繁体字恢复基本没戏,而简体字很难改的更科学,很简单,成本太高,没有必要。在未来纸质材料大幅减少之后,汉字才有可能产生大的变动。&/b&&/p&&p&&b&5.汉字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源远流长,存在许久,往往不是简体字自己的问题。&/b&&/p&&p&&b&6.我很敬佩愿意为繁体字奔走呼吁的人,但我不支持。&/b&&/p&&p&&b&7.我希望大家也能尊重更多人的习惯,在简体字较为普遍的场合,尤其是大陆的网站等等,如果文字面向更多的人,请使用简体字交流。&/b&&/p&&p&汉字发展了几千年,从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简体字,可以说经历的许许多多的变化,许多人愿意赋予汉字更多的含义,觉得这是中华文化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祖先的文化是不可更改的。&/p&&p&对我个人而言,我曾经也这样想,而我现在也觉得汉字作为一种文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作为一种工具,就要有它的实用性,简洁高效才是最重要的,承载文化这些责任并不是它的主要责任。文字记录的诗词歌赋,文章经典,不论繁简,你去读,去理解,才是重要的,文化是文字承载精神,不是文字本身。&/p&&p&诚然简化字有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很多简化字也是有着简化的意义的。&/p&&p&简化的好处自然是降低书写成本和阅读成本,在需要手写、普及汉字的时候简单很多。&/p&&br&&p&&b&比如&/b&&b&“&/b&&b&网&/b&&b&”&/b&&b&,繁体字为&/b&&b&“&/b&&b&網&/b&&b&”&/b&&b&但是这个字在小篆&/b&&b&里,就是&/b&&b&“&/b&&b&网&/b&&b&”&/b&&b&的样子,只不过繁体字给了它一个偏旁,如果你觉得父辈是不可更改的,那么祖辈呢?&/b&&/p&&img src=&/4a8bf7fafa9a1f87a4e0a7_b.jp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1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br&&br&&p&&b&比如&/b&&b&“&/b&&b&泪&/b&&b&”&/b&&b&,繁体字为&/b&&b&“&/b&&b&淚&/b&&b&”&/b&&b&,从一个象声字变为了会意字,同样是表达泪的含义,却好写了许多,为什么不呢?&/b&&/p&&br&&p&&b&比如&/b&&b&“&/b&&b&坝&/b&&b&”&/b&&b&,繁体字为&/b&&b&“&/b&&b&壩&/b&&b&”&/b&&b&,同样都是象声字,笔画少了许多,何乐不为呢?二简方案中,继续简化为&/b&&b&“&/b&&b&土八&/b&&b&”&/b&&b&,我认为也是合理的。&/b&&/p&&br&&p&&b&比如&/b&&b&“&/b&&b&态&/b&&b&”&/b&&b&,繁体字为&/b&&b&“&/b&&b&態&/b&&b&”&/b&&b&,这个字其实也是形声字,但是&/b&&b&“&/b&&b&能&/b&&b&”&/b&&b&这个字如今已经没有&/b&&b&“&/b&&b&太&/b&&b&”&/b&&b&这个音了【很多汉字发生过音变,我们今天的读音和他们以前的读音并不一样,某些古老的读音在方言中有所留存,比如&/b&&b&“&/b&&b&能&/b&&b&”&/b&&b&这个字,有位河南郑州的同学,姓能,在他们就读作&/b&&b&naì&/b&&b&】,所以为了表音,简化为了&/b&&b&“&/b&&b&态&/b&&b&”&/b&&/p&&br&&p&当然,简化字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又”这个元素在难、汉、轰、双等等许多字中代替的部分都不一样,会造成许多误解等等。但这些字的简化也不是随意为之的,往往是文化水平不那么高的人民为了方便创造的,约定俗成的字体。&/p&&br&&p&同时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不断减少冗余信息,渐渐模糊汉字会意的界限。如果继续下去反而会增加阅读成本。&/p&&br&&p&简单来说,记录汉语最简单的办法,只需要每个读音的四个音调就可以了,而现在每个读音下基本都不止一个汉字,而非常用字还有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读音。&/p&&br&&p&但是如果每个字都只保留一个读音,那么阅读起来会很不方便,一个读音包含了太多义项,这样其实汉字变成了多音节文字,单字已经基本毫无意义。&/p&&br&&p&然而如果汉字太多,那么学习成本和阅读成本也会增加,虽然有些单字可以准确表意,但是因为使用比较稀少,一般大家都用不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p&&br&&p&不过这种简化不仅仅从繁体字到简体字这样一步,从正式场合的金文到日常使用的甲骨文,简化在汉字造字之初便贯穿于汉字的发展过程。&/p&&br&&p&只不过汉字由篆入隶、由繁入简,是两次比较官方、大规模的简化。在由篆入隶中,许多汉字符合造字意图的字形就已经失去。而哪怕是小篆,和甲骨文也是有不小差距的,许慎的《说文》基于小篆解字有诸多牵强附会之处,错误颇多。&/p&&br&&p&所以那些说让呼吁繁体字的人回去写小篆的,真不是什么搞极端,在金文出现的时候,汉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系统。&/p&&br&&p&在由繁体字字变为简体字这一简化阶段中,有少量改动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在我看来是没道理的。比如某些草书楷化,和部件替代。像头这个字的出现还有又这个部件的乱用真的是不可理喻,好在这种独体字比较少。&/p&&br&&p&但是整体来说,简化字比较失败汉字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简化方法,都是贯穿于整个汉字演变途中的,而有些常用字即便是简化的没什么道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何况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就是日常使用的俗字,是人民群众选择出来的。在汉字常用字的选择当中,大众的选择就是符合潮流的。&/p&&br&&p&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少量的不合理的文字,模糊了汉字表意的界限。有几个多音、多义字人们可以依照语境迅速确定其含义,但是如果不加限制的推行下去,确定其含义会变得越来越慢,乃至出现阅读困难。&/p&&br&&p&但是在现行的简化方案中,大多是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的、有较为普遍使用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一简字可以推行成功而二简字不行的原因。&/p&&br&&p&所以我觉得简化这个事情有好有坏,但应该是利大于弊的,而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虽然现在手写的场合已经少了很多,这是另一种影响,我不好说,但是现在如果我冲进一个高三文科班中,告诉他们文综、语文卷子必须要写繁体字,我觉得我不一定能活着出来……&/p&&br&&p&而原来许许多多的有争议的读音、或者成语、被多数人不断地用错,有一天翻开词典,发现居然意思真的变了,这里我记不起来什么例子了,但我是有印象的,在小学初中语文老师强调很多遍的读音、成语、后来都有一些场合我发现那些错误已经变成对的了。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告诉我美轮美奂可以不形容建筑了,七月流火真的是写天气炎热的,我一点都不会惊讶。&/p&&br&&p&因为时代的潮流就是这样,这算不算一种悲哀呢,我不知道。我很敬佩那些在逆流而上的人,那些在汹涌的浪涛之下还高举着旗帜的人们,就像在腐朽破败的王朝里仍然坚守的忠臣一样,或许识时务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终将会被历史淹没。&/p&&br&&p&这个问题其实很微妙,当我们坚持着正确的事情【不是说坚持繁体字是正确的事情,是某些容易用错、或者已经将错就错的字、词、读音、成语。】,却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在这种时候,应该牺牲谁呢?电车难题从来都不是一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我只能尽量给大家介绍一些和汉字有关的知识。&/p&&br&——————————————有关汉字——————————————&br&&br&&p&1. &b&汉字是发生过很多音变的,&/b&&b&理解汉字的音变是解决许多汉字变化的关键所在。&/b&表音系统本来就很脆弱,能跟得上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的普通话的音节比较重要,许多古音在各种各样的方言中有所留存,但绝没有那个方言就是古音这一说,每种方言的语音都发生了变化,谁也别有优越感,你们最多鄙视一下普通话,但是你们又打不过普通话,还能怎么办╮(╯_╰)╭ &/p&&br&&p&2.文字的考证、释义往往是依据过往的文献、古文字的上下文、各种时期不同的形态推理出来的,和理工类的实验证实不太一样,多数时候是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推理,毕竟史料难得,而文字的变化也非一朝一夕,我个人觉得,一种释义在现有的资料上可以最大程度的说得通,即对于一个汉字出现以来的所有用法、及其衍生字的解释都合理,就可以了。&/p&&br&&p&3.假借在造字过程中非常的常见&/p&&blockquote&&p&在语言中,词义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它随着事物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而相应变化。当新义产生时,往往附着在本字之上,而不是马上为这种新义造字,这样某一字便承担了本义和引申义多个义项。此外,汉语中的虚词和一些形容性的实词不易造字,于是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样一个字就不仅有本义,也兼有假借义,一字多职的现象变得极为常见。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控制汉字的数量,使其不至于无限增加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要求它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在这一性质的驱使下,多义字的分化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其结果便是分化出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多个义项由这两个或几个字来承担,这两个或几个字就称为分化字,而承担多职的初字称为母字。 学者将分化字产生的方式大致归为四类:1、利用分化字;2、另造新字;3、增体;4、变体。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所产生的分化字,承担与母字不同的义项,与母字一样都是独立的字符,我们应该独立分析它的字符。第三、四种方式是在母字的基础上增加、减少或者改变部分笔画或者部件,这些发生变化的笔画或者部件便是母字与分化字的区别,我们称之为分化符号。&/p&&p&李娜. 《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河北大学,2012.&/p&&/blockquote&&br&&p&&b&比如到底是&/b&&b&“&/b&&b&流言蜚语&/b&&b&”&/b&&b&还是&/b&&b&“&/b&&b&流言飞语&/b&&b&”&/b&&b&呢?其实&/b&&b&“&/b&&b&飞&/b&&b&”&/b&&b&这个含义,一开始是写作&/b&&b&“&/b&&b&非&/b&&b&”&/b&&b&的,你们可以去看看甲骨文时&/b&&b&“&/b&&b&非&/b&&b&”&/b&&b&的样子,就是两双小翅膀的样子,萌萌哒。后来&/b&&b&“&/b&&b&非&/b&&b&”&/b&&b&这个字,或者说这个读音,用来表示其他的字了,那&/b&&b&“&/b&&b&飞&/b&&b&”&/b&&b&怎么办呢?有的人在&/b&&b&“&/b&&b&非&/b&&b&”&/b&&b&下加了一个小虫,会飞的小虫,就是&/b&&b&“&/b&&b&飞&/b&&b&”&/b&&b&了,有的人在一个翅膀下面又加了一个翅膀,变成了三个,后来演化为&/b&&b&“&/b&&b&飛&/b&&b&”&/b&&b&,但是这两个字其实都是&/b&&b&“&/b&&b&飞&/b&&b&”&/b&&b&,后来&/b&&b&“&/b&&b&蜚&/b&&b&”&/b&&b&字慢慢的就不那么常用了,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那么好写,但在&/b&&b&“&/b&&b&流言蜚语&/b&&b&”&/b&&b&这个成语中,保留了下来,所以其实&/b&&b&“&/b&&b&蜚&/b&&b&”&/b&&b&这个字,已经没有留存的必要了。&/b&&/p&&br&&p&&b&&img src=&/e0da77f30a9d2b4bcf3c_b.jpg& data-rawwidth=&213& data-rawheight=&1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3&&这是非&br&&/b&&/p&&p&&img src=&/3b0dfaf1e912f2dfb60d78b0ca412ffe_b.jpg& data-rawwidth=&113& data-rawheight=&1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3&&飞,也就是“飛”&/p&&p&&img src=&/ec186c5f44_b.jpg& data-rawwidth=&107& data-rawheight=&1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7&&蜚&/p&&p&&b&有人说,《山海经》里的&/b&&b&“&/b&&b&蜚&/b&&b&”&/b&&b&还表示怪物呢,但那只是用来表音而已,也就是说,随便拿另外一个&/b&&b&“&/b&&b&飞&/b&&b&”&/b&&b&,也是可以代替的。&/b&&/p&&br&&p&5.有些字的简化的确是有层人民文化水平不高,用简单的字形代替的。&b&比如&/b&&b&“&/b&&b&生旦净末丑&/b&&b&”&/b&&b&为什么是这么写,其实&/b&&b&“&/b&&b&旦&/b&&b&”&/b&&b&很可能是&/b&&b&“&/b&&b&妲&/b&&b&”&/b&&b&,&/b&&b&“&/b&&b&净&/b&&b&”&/b&&b&为&/b&&b&“&/b&&b&爭頁&/b&&b&”&/b&,考证就不放在这里了,但是还是那句话,&b&汉字就是文字工具&/b&,就是要给人看懂的,读书人写繁复的繁体也就罢了,你让劳动人民拿锄头的手也去写明明几笔就能写完却要硬生生变成十几笔的字?“何不食肉糜?”&/p&&br&&p&6.还有很多字简化是依据草书字形简化的,虽然可能字形看起来不再那么合理,但是兼具实用性和美感。&/p&&br&&p&7.二简字无法推行就在于它扩大了一简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而字又不是约定俗成大家一直在用的字。但是不代表二简字就没有合理之处,也不代表简化字是错误的。&/p&&br&&p&8.&b&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有简化的过程,比如“杏”原本应该是上木下向,由于向的上面原来是弧形和木的下半部分相同,两个笔划相同的字放在一起,省略了一笔。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省声”。所以“向”其实是“杏”的声符,而杏这个字“xiang”的读音,在敦煌地区有所保留。&/b&&/p&&p&&b&比如釜这个字,也是这样的。&/b&&/p&&p&&b&比如“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和“牀”是不一样的,他们原本是两个字,床是指建筑的基台,由于省声,里面的爿被省略了,后来由于这个字应用比较少,也就渐渐消失了。&/b&&/p&&p&&b&所谓“绕床弄青梅”“床前明月光”其实都是在院子里。&/b&&/p&&br&&p&【安利一下&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床前明月光”中,“床”字作何解? - restraint 的回答&/a&,这是我对文字学产生极大兴趣的开端】&/p&&br&&p&9.另外关于有些无法写出来的汉字,像duang这些字,想要写出来并不难,问题在于有没有这个必要,相对于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汉字想要造一个新字相对成本比较高,所以采取比较简单的duang就可以了,像咖啡、沙发这种词,其实也是按照音节拼出来的,所以duang完全可以写作“的巫昂”嘛。biang“柏一昂”clang“可郎”&/p&&br&&p&就是看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汉字也可以按照拼音文字的形式拼出来一个字,所以说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工具,完全可以胜任它的职能,只不过是需要与否的问题。有些时候人们会在汉语中夹杂一些英文,有些人看起来很反感,滥用英文确实没有什么必要,也会给阅读带来困扰,但有些词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常有人提起“offer”,其实如果需要的话,“奥福尔”这种词也是可以出现的,可是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这样。&/p&&br&&p&如果为了所谓的“汉语纯洁性”就放弃了某些词语的表达,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赋予汉字太多的含义,仿佛中华文化就汇聚在汉字上,觉得以前的什么的都好,这太绝对了,文字工具的简化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诚然汉字有他的美和优越之处,但是我认为这更像一种艺术文化层面去考虑的事情,能留存和保留固然是好事,但是不分对错一味打压新的词语,就没意思了。有些人连汉字为什么这么写都不知道,听到“短”“射”其实是反的都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四处高呼着恢复传统,重振儒学,恐怕要是真的恢复了宋明理学,这群人第一批就要拖出去枪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啊。&/p&&br&&p&有些人担忧汉字、担忧传统文化,我觉得都没那个必要,文化不需要你去守护,是文化在守护你。&/p&&p&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更深入了解汉字的文化,但是世上还有那么多行色匆匆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人家明明用一个offer就能表达的意思,你非要拦下他,先打一巴掌,然后跟他说“用录取通知!”,何必呢。&/p&&br&&b&======================4.28更新线==============================&/b&&br&10.有些人就很奇怪,你说繁体字好,我跟你讲汉字,怎么来的,怎么没的,繁体字到简体字其实是有进步的,然后你不说汉字,把锅一甩,“我不管简体字好不好!政府就是不能强制简化!我爷爷的爷爷就是这么用的!╭(╯^╰)╮”流氓不是这么耍的,别闹,你们这样找不到男朋友的。&br&&br&文字作为一种工具和通行标准,当然要有一个标准的度量,不然你换个省旅游就跟出了国一样,方言听不懂,字还看不懂,同学,你是想搞分裂吗?&br&&br&而且自古以来历史上就有很多大规模的规范使用汉字的活动,秦有“书同文”,唐有“字样学”,正字著作比比皆是,《干禄字书》,《正字通》,《俗书刊误》,唐代开始出现,明代一本接一本,以前的人可以做,建国以后动物不能成精,政府还不能整改文字了?讲道理嘛。&br&&br&&p&说回去写甲骨文是搞极端,那你们应该写金文嘛。其实甲骨文某种程度上就是金文的简体字,而且都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诸君意下如何?&/p&&br&何况《说文》就是基于小篆来释字,已经有很多错误了,说明甲骨文到小篆已经有了很多变化,是不是小篆时候的人已经忘了甲骨文时代的本了?&br&&br&11.再说简化字,我再说一遍简化字不是没有缺点,但是麻烦你们能不能看看优点,我这么煞费苦心跟你讲,你耳朵一捂,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都快把自己感动哭了,怎么就感动不了你。&br&&br&说十几万汉字我就挑一个的,同学,汉字现在也才九万上下,常用字就三千五,你认得的字超过一万吗?何况简体字也就500来个,而且我写的又不仅仅是一个字,后面的都被你吃了吗?那我再给你几个栗子吃,“云”“阳”“众”“从”,这些还只是简体字变回甲骨文、金文更为简单的字。&br&&br&“又”的简化确实不科学,我也说过了,但这都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你不让政府改革文字,让文字自生自灭,结果广大人民为了方便把这些字造出来了,生机勃勃,原来的不用了,你又满地打滚,“这不科学!”乖,别闹。&br&&br&从小开始学习繁体字的话确实不难,甚至说很多繁体字是利于教给小孩子的,但首先得有一个不胡说八道的老师。但是繁体字效率摆在那,手写分分钟要你命,不服你来大陆用繁体字答文综。然后你又转身去骂高考了,天呐。你们真的该感谢科技,感谢拼音。&br&&br&至于说简体字割裂了文化的传承,这个我真的败了,说不动了,你开心就好,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也就不自取其辱了。&br&&br&12.关于“发”,“髪”,“發”,这个确实是简化的一个问题,合并了部分字,但是好不好呢,就留给诸位自己评判了,另外“发”是根据“發”的草书简化的,&br&&img src=&/4b960beb5c9afc0886c12d_b.jpg& data-rawwidth=&758& data-rawheight=&1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8& data-original=&/4b960beb5c9afc0886c12d_r.jpg&&&blockquote&裴伟娜. 《简化字总表》中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及其溯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blockquote&而髪的音符是“犮”,原意是狗在跑的样子。&br&&br&&b&13.有关东南西北&/b&&br&&b&评论有人说“我就说一句,‘東’简化为‘东’,是进步还是落后”,我问他对这个字有多少了解,它属于哪一种简化,其造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种?然后……然后他就不理我了……
_(:3 」∠)_
&/b&&br&&br&&br&&b&首先“東”的简化是草书楷化,&/b&&br&&img src=&/cdcbd9f9f0fb_b.jpg& data-rawwidth=&727&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cdcbd9f9f0fb_r.jpg&&&blockquote&&b&裴伟娜. 《简化字总表》中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及其溯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b&&/blockquote&&b&而关于東的起源,现在学界有两种说法,一为会意:&/b&&br&&b&《说文》: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b&&br&&img src=&/e6a50fafdea2a16e600d3d6e31d858fd_b.jpg& data-rawwidth=&215& data-rawheight=&1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5&&&br&&b&日在木中,指代东方,从这一点来看,草书楷化确实失去了会意的部分,至于更在意哪一点,诸位自行评判。&/b&&br&&br&&br&&b&但是另一种说法为囊橐说,因为首先,东南西北四个字中,南西北皆为假借字,东却是一个会意字,另外,東还有两种写法,&/b&&br&&b&&img src=&/1a035ffce6913fcee7d7a55_b.jpg& data-rawwidth=&254& data-rawheight=&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4&&日并没有这样的写法,同时,一般日写作“⊙”中间为点,少有横,故认为東一开始表示的是囊袋,而束就是把囊袋捆起来。&img src=&/188b52efccc61df5d55344_b.jpg& data-rawwidth=&73& data-rawheight=&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3&&&/b&&br&&b&但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原来表示“囊袋”这个字现在找不到了,并且不知道读音,说是假借又有些牵强。&/b&&br&&b&孰是孰非,似乎学界并无定论,我现在也没找到,诸君自行评判。&/b&&br&&br&&br&&blockquote&王红. “东”字及其引申义新考[J]. 文教资料,-61.&br&&/blockquote&&br&&br&&b&而“北”就比较简单,原本是“背”的意思,形二人相背,后来假借为北,原字表示为“背”。&/b&&br&&img src=&/41c9afa435e29d8d1102373_b.jp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1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br&&br&&b&“南”字本意基本认为是一种乐器,不过为什么能指代南方,略有争议,郭沫若一开始认为这些乐器都摆在南方,故指代南。&/b&&b&《诗经·小雅·鼓钟》中的“ 以雅以南”,也表示南指代乐器(曲),但是后来又释为其他字……总之目前来说是认为以表示乐器的“南”假借而来。&/b&&br&&img src=&/be8ec37edd6d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1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br&&blockquote&张雪芹. “南”字溯源及其文化意蕴[J]. 社会科学家,-208.&br&&/blockquote&&br&&b&“西”也有两种解释,许慎《说文》中定义为象形,鸟在巢上,太阳西下,倦鸟归巢,意为西。【也有说以为“栖”,假借为西】&/b&&br&&b&&img src=&/d2c8cf7aaea683f6753a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1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不过另外一种说法表示,“西”原本是表示席子的“席”,假借为西,并以其他字作为佐证,在此不赘述,有意者自行搜索,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b&&br&&img src=&/16a80f9d0a810e4ede87d748b75165c9_b.jpg& data-rawwidth=&262& data-rawheight=&6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2&&&br&&br&&blockquote&何金松. 释西、翌、■[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blockquote&&br&14.&b&关于指事&/b&&br&&br&&blockquote&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blockquote&&br&这句话现在看来的的意思是,你看见这个字,就可以认识它,观察一下就能知道他是什么意思。&br&&br&但是问题在于,这两句话的意识,是有些重复的,而六书中其他的条目,并没有这样的问题。&br&&br&考证略,结论就是可是通“何”,“而”在传抄中出现了错误,应该为“其”【这个地方的资料我找不到了= =当时老师呈现给我们的书写确实“其”“而”很像,大概有有些类似与“亓”,当时没记下来出处,找不到了……】,“见”通“现”&br&&br&所以应该写作“视其何识,察而现意”,“识”读作标识的“zhi”&br&&br&现在的意思就是,看看这个字上的标记在哪里,然后就知道它的意思了。&br&&br&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诸君自行判断。下面给大家举几个栗子&br&&br&&img src=&/47b23e3c1da4e75fed116eb88067edf0_b.jp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1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木是这样写的,其衍生字很多,大多为指事,&br&&br&&b&末,在树上端点个点,表示标记在这个地方,也就是指代这个地方,表示树梢,引申为末端。&/b&&br&&img src=&/e4dce8dfbc9_b.jpg& data-rawwidth=&106& data-rawheight=&1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6&&&br&&b&本,在树根处点个点,表示树根,引申为根本之意。&/b&&br&&b&朱,是在中间点个点,表示树干,今天的“株”之意,后来假借为其他意思,原字加上木字旁。&/b&&br&&b&&img src=&/3b0e03cbba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1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天,是指在小人头上点个点,原意表示脑袋,后来渐渐变为头顶上的天空。所以说刑天之所以叫刑天,不是没有理由的,就是因为他被砍了脑袋……&/b&&br&&img src=&/47f73f70cebc65eb8357c69_b.jpg& data-rawwidth=&218& data-rawheight=&1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8&&
无论如何,请大家理性看待繁体字与简体字,接受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不足,但请不要以为繁体字几千年来没有大变动就是好的,到许慎以小篆释字的时候,已经有很多错误了。所以文字向来都是能用就可以的。同时也不要以为简体字就没有问题,简体字也有不科学的地方…
谢邀。多图慎入,土豪请随意。&br&==================3月27日晚二更==================&br&&br&先讲一个故事:北宋的某一天,王安石问苏轼:“鸠字为何从九?”苏轼答道:“《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七个孩子算上爹妈一共九人,所以从九。”&br&&br&题主所举的《&a href=&///?target=http%3A///money/post_80__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字里的张冠李戴&i class=&icon-external&&&/i&&/a&》其实和苏轼解“鸠”字一样,纯为抖机灵博人一笑,只不过抖出来的机灵难以望见东坡之踵武罢了。倘若当真了,以此为正途分析汉字,那就如王安石作《字说》一般,误入歧途,走火入魔。&br&&br&文章里说到的六组十二个字,正好反映了人们对汉字认识的三种误区,我们来看:&br&&blockquote&“牛”字与“半”字的错误。“牛”字从形体看只有半边一撇,本读作“半”;而“半”字头生两角,活像一头牛,应该读作“牛”。&/blockquote&&br&经常见到有人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实这是一个概念上的混淆。象形文字是文字的早期形态,如古埃及圣书字早期的“神圣体”和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br&&img src=&/3174bdcf4fc5fd3c2de898c6f80863b8_b.jpg& data-rawheight=&336& data-rawwidth=&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3174bdcf4fc5fd3c2de898c6f80863b8_r.jpg&&&img src=&/7acd6fded9ce_b.jpg& data-rawheight=&316& data-rawwidth=&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7acd6fded9ce_r.jpg&&&br&汉字经历了象形化、线条化、笔画化三个阶段,现代汉字早就不是象形文字了,比如说“日”字写作“⊙”是象形文字,写作“日”就不是了,而成为纯粹的符号了。再如“何”:&br&&img src=&/ad3bc5eb59f_b.jp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ad3bc5eb59f_r.jpg&&“何”的本义是负荷的“荷”,象人负戈之形,在后来的字形中是看不出来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字形都已不是古文原貌了,许慎《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尚有诸多讹误,更何况是楷书了。因此可以说,凡是不看古文字材料,直接对现代汉字进行字形分析,都是耍流氓。&br&&br&来看“牛”和“半”:&img src=&/76f3c1be26ea53b684ab2bc_b.jp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76f3c1be26ea53b684ab2bc_r.jpg&&&img src=&/e280d3cceb16bd17dd1ee5_b.jp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e280d3cceb16bd17dd1ee5_r.jpg&&“牛”的甲骨文形体是一个牛头的简化, “半”字从八从牛,“八”是分的意思,比如“分”字,从八从刀,就是一刀将东西分为两半,《说文》中说:“牛为大物,可以分也。”所以“半”字从牛。这些古文字形经过线条化和笔画化的学演变,已经很难看出最初的字理了,这样的字仅从今文字形是无法分析的。&br&&br&&blockquote& “方”字与“圆”字非常别扭。“方”字根本不方,其字形倒有些像“元”字的同胞弟兄;而“圆”字本来方方正正,有角有棱,不识字的人,很容易从象形上判为“方”字。&/blockquote&&br&首先“方”字从哪也看不出来像“元”,即便生拉硬扯,兄弟的“兄”都比“方”长的像“元”。“方”字的情况与“牛”、“半”相类,都是古今字形演变造成的差异。&img src=&/7c05efc2f4e_b.jp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7c05efc2f4e_r.jpg&& “方”字的甲文象耒形,徐中舒《金文诂林》认为当训为“一曰臿土谓之坺”的“坺(垡)”,即耕地翻土之义,如唐·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至于它后来有了方形、方向的意思,则是同音假借的缘故。&br&&br&“圆”的演变过程略有些复杂,最初形体作“○”表示圆形的意思,后来在其下方加了一个鼎形,因为绝大多数的鼎都是圆形的,意为鼎口的圆形,继而“鼎”形类化为“贝”形,即为现在的“员”,再后来在“员”字之上加了一个“囗”,就成来现在的“圆”。&br&&img src=&/8f63a47badbe06bac4e0c7fb_b.jpg& data-rawheight=&225& data-rawwidth=&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8f63a47badbe06bac4e0c7fb_r.jpg&&&img src=&/d3b50fcc230e911d844bfcf_b.jpg& data-rawheight=&525& data-rawwidth=&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言能力描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