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争 明军使用了多少大炮

2645词条已创建
(重定向自)
& 万历朝鲜之役
万历朝鲜之役(壬辰之乱)是1592年至1598年(明朝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大明、李氏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也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
1591年(壬辰年),日本太阁(卸任关白)以「假道入唐」为名义,致函朝鲜国王朝鲜宣祖李昖,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要求请予协助。在久未获朝鲜答复后,丰臣秀吉于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朝鲜节节溃败,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随即明朝派兵支援朝鲜。这场战争波及到了朝鲜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于1597年(丁酉年)战事再度爆发。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而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这场战争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意图大规模侵略东亚大陆,一直到约300年后的19世纪末,以幕末明治维新为契机,日本再次侵略东亚大陆,并终于1910年吞并李氏朝鲜的后继者大韩帝国。
这场为时超过六年,牵动东亚三国的战争,名称繁多:
明朝时中国称朝鲜之役,并未对前后两次的冲突分别命名;朝鲜之役明军动员规模可观,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二役合称万历三大征。
朝鲜王朝时称第一次冲突为壬辰倭乱,第二次冲突为丁酉再乱;现合称壬辰祖国战争或壬辰卫国战争。
日本桃山时代称唐入り(即「入唐/进出中国」之意)、唐御阵、高丽阵、朝鲜阵;幕末、明治时称朝鲜征伐、征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称第一次冲突为文禄之役,第二次冲突为庆长之役,合称文禄?庆长之役;当代也有部分历史研究者称之为朝鲜征伐、朝鲜出兵、朝鲜用兵、日明战争、太阁西征。
由于各国均由本国观点加以命名,当前在国际上并无一概通用的名称,只要能清楚表达即可视为正式名称。
第一次朝鲜之役
描绘日军在釜山登陆情形的朝鲜画卷?釜山镇殉节图(原作成于1709年;此图重绘于1760年)
时代: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日期:1592年4月—1593年7月
地点:朝鲜半岛
结果:日本陆军占领朝鲜南部四道,明、朝联军收复平壤、汉城,明、日实质停战、展开议和
明朝朝鲜王朝
日本(丰臣政权)
指挥官和领导者
大明:经略总理军务总兵副总兵副总兵副总兵副总兵副总兵副总兵等朝鲜:朝鲜民兵:(义兵)金沔等
总大将军团长军团长军团长军团长代军团长军团长军团长军团长等
大明:号称43,000人,实际约34,000人朝鲜:200,000人(战争初期正规军)
约158,700人(含后勤235,00人)
伤亡和损失
于1590年统一日本后,于1591年6月命对马国大名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朝鲜宣祖李昖,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请予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因信息未达,日方终在未获朝鲜答复下出兵,对朝鲜而言如同无预警入侵。加上当时朝鲜太平日久,加之国王重文轻武、朝廷党争激烈,以致朝鲜八道武备废弛,全国三百余郡县多未设防。
为了攻打朝鲜,丰臣秀吉早在天正十九年(1591年)开始进行准备,正月时就已经对各大名下达水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
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岛,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地方,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
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余,则集中至大坂。
秀吉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迨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
水手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
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
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须于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时,集中至摄津、播磨、和泉三国各港口。
到了同年3月时,亦决定了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各国诸大名每万石应征召人数各地不同:
四国、九州岛600人。
中国、纪州500人。
畿内五国400人。
骏河、远江、三河、伊豆四国300人,由此以东,200人。
尾张、美浓国、伊势、近江四国350人。
若狭、越前、加贺、能登四国300人。
越后、出羽200人
天正二十年(1592年)3月,秀吉自全国动员了三十余万兵力,以其中西国部队为主的15万8700人编成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为总大将,、、等为总奉行。军团编制如下表所示:
规画占领区
官位或称谓
在日本的领地
羽柴对马侍从
羽柴丰后侍从
羽柴萨摩侍从
日向佐土原
左卫门大夫
羽柴土佐侍从
羽柴筑前侍从
筑前国名岛
羽柴久留米侍从
羽柴柳川侍从
筑后柳河藩
(因病由收养代理)
安艺国广岛城
第八军团(预备队)
参议兼左近卫权中将
备前国冈山城
第九军团(预备队)
美浓国岐阜城
丹后国宫津
注:表中各军团长均列该军团将领第一位;第八军团驻扎于,第九军团驻扎于。
辅以水军九千二百人、船只七百艘,如下表所示:
另命东日本大名、、、、等将其旗下部队集结在肥前国名护屋城(位于今佐贺县唐津市)作为预备队,兵力计约10万5千人。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4月12日其第一军团由小西行长率领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爆发釜山镇战役,朝鲜守将战死,釜山被日军攻占。之后陆续发生东莱城之战,守将战死,尚州之战后守将败走。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急命左议政为都元帅, 坐镇王京汉城之内,节制全国兵马。又增设三道巡边使,由曾经大破女真人的名将北道兵马节度使担任,负责庆尚、全罗和忠清三道防务。申砬会合李镒于弹琴台。4月28日小西行长率18,700人向忠州和弹琴台进军。小西行长派监防忠州城动态,再与、宗义智、有马晴信和围攻申砬与李镒,发生,朝鲜军全军覆没,义州牧使、忠州牧使与申砬战死。忠州被日军攻陷,李镒逃往王京汉城报败讯,然而日军攻入天安市后,王京汉城已难以固守,朝鲜国王李昖在等朝臣的建议下,放弃都城、出奔平壤。5月2日日军攻克朝鲜王京汉城,俘虏朝鲜王子。在战略上,日本军采用了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以保证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计划一举占领朝鲜,然后将朝鲜八道分别交给各军团长统治。(参见前揭「日本军军团编制」表「规画占领区」栏)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如庆尚道星州的于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中击退和的大军,人称「天降红衣将军」,还有、、等也令无法顺利占领庆尚道。全罗道光州的、全州、、父子也于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僧人则于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对抗,以上战事皆阻碍了日军的进军。
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八道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攻占,李昖认为如果要收复国土,必须要仰赖明朝的支持,因此便派几批使者去向明朝求救。朝鲜使臣们除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国书外,又分别游说了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等,甚至表示愿内附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6月15日日军陷平壤。7月,加藤清正率、在海汀仓打败韩克诚,俘虏了朝鲜王子与。7月27日越过豆满江(中国称),侵攻臣属于明朝的建州女真的四部及海西女真各部落,加藤清正攻拔女真五营,女真余营皆遁去。8月,加藤清正再大破女眞酋长卜占台,斩敌900人,攻破其部(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附近)。丰臣秀吉得知加藤清正战果后,写书状给加藤清正指示:「今略明地」。8月22日,加藤清正以小西行长攻略平安道战果未定,加上自己孤军难以深入,为兀良哈海西女真部落联军包围,于是放弃丰臣秀吉假道建州入侵中国之战略。令锅岛直茂前往支持小西行长。加藤清正自己率远征军返回朝鲜咸镜道,后来参与1593年6月的第二次晋州城之战。
此时,对于明朝而言,朝鲜告急实出乎意料;明朝曾经遣使问说,贵国向为东国之强者,为何突然失陷于倭寇。同时也有使节表示,贵国既然求援怎么不曾提及几月几日那道沦陷、发生甚么战役、损失多少兵马、将领有谁战死、臣子有谁死节等等……让朝鲜国王与诸臣一时惊惧,担心明朝怀疑他们与日本同谋,旨在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诱明军进入朝鲜歼灭之。当时也有海商,以到朝鲜经商时听闻的消息,回报朝廷说,朝鲜与日本同谋。国王在得知此消息后,为了让明朝释疑,除了反复派出使臣外,也将日本威胁朝鲜的书信转呈明廷,以示绝无二心。与此同时,明也召见曾出访朝鲜,见过国王样貌之人,来辨别朝鲜国王的真假;辽东方面则有画师秘密画下国王的相貌以资辨别。
最终,明廷认定:「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而答应让李昖渡过鸭绿江寻求庇护,居住在明境辽东半岛的宽奠堡,同时出兵援助朝鲜。在明朝中央反复搜集情资与讨论之际,辽东已经在6月己亥日先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率领8名飞骑传信先渡江到义州附近准备,分为5拨,每拨须奔驰百里,遇到紧急军情,迅速传递。恰有日本军部队屯住在江沙,发数百名骑兵举行操演,朝鲜大臣特地请明将前往侦查;明将观察后认为:「若只如此,天兵一来,可以剿灭。」
6月癸卯,随着明军的即将到来,明朝与朝鲜反复磋商的事宜开始集中在基本的事务上,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军粮问题,因为朝鲜无饷,所以明朝朝廷已经决定由中央直接拨饷给明军,同时也先赏赐朝鲜国王2万两银两。只是粮食转运不便,所以在明军的立场是希望朝鲜能够提供。《宣祖实录》里在此段时间充满了国王与大臣之间关于军粮的讨论,本来预估在平壤有4万余石,在安州有20余石,可以供5,000人15日食用,不过其后平壤沦陷,粮食尽归日军。后说嘉山有5~6百石的粮食,可以供2,000士兵使用,却有说连1石粮食都没有。出现反复甚至矛盾的记载,可能来自于朝鲜中央当时仍然无法确定各地方的状况。
埋伏平壤城内的日军用以狙击明军骑兵的鸟铳(火绳枪)
6月15日参将与游击史儒开始率军渡江,根据《宣祖实录》纪载一共是有1,029名士兵、马1,093匹。在之前因为朝鲜使臣已经回报说明军分为两梯,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领发兵,次梯则是初十日由领兵发兵。明军将领认为必须等待全军到达后方可出兵;朝鲜方则基于救国心切的心理,在明军第一梯一渡江后朝鲜方面随即催促出兵南下,同时也在军队管辖的问题上和明军将领发生争议。在丁末日原任参将与游击王守官率领500军马渡江回辽东,隔日17日,两人又再度率军渡河回朝鲜,共率领506名士兵与马匹779匹,副总兵也同时率军到来,有军队1319名马匹1529匹。相加之后就可以得知,辽东第一次发兵时共出兵2,348人、马匹2,622匹,指挥官为副总兵祖承训,后勤调度则是由驻防在九连城的辽东总兵总理其事。
6月间朝鲜使节屡次上书明朝,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人渡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天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不知善用骑兵之利,反而领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伏击的对象,导致军溃将亡,承训仅以身免。败战的消息令明朝朝廷为之震动。
7月17日黎明,祖副总兵以游击史儒、王守官等为先锋统军进迫平壤炮城,史儒率领千总、两官先入城,手斩敌首10级,遭到鸟铳命中而亡。军队溃散,祖副总兵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朝鲜急派兵曹参知往九连城,希望杨绍勋总兵能命令祖承训副总兵暂时留守在朝鲜境内,但祖副总兵撤退过速,已经渡过鸭绿江。
祖承训副总兵在其后上呈给杨绍勋总兵的报告里面,提及了数个问题:
粮草不继,朝鲜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够军队食用。
军情不实,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军,实际交战后估计日军有上万人。(日军参战有,、、、的部队。)
指挥权不专,朝鲜群臣一直希望明军能由朝鲜将领指挥,并且压迫明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出兵。
明军对朝鲜军缺乏信赖,祖承训副总兵指出同时去平壤的也有500名的朝鲜军,结果临交战时,400名朝鲜军先溃逃,剩下的100名则是与对方有所交谈。同时,明军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的情报,日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
经过朝鲜使臣的反复申辩,杨绍勋总兵后来接受了朝鲜的解释,也就是军情是由朝鲜的节度使提供的,可能侦查有误,关于射箭一事可能是因为朝鲜兵器落入倭军手中,或者是因为有朝鲜人遭到俘虏,才受到倭军指使。
自从平壤兵败后,辽东军就等同是移交了此战争的主导权到中央兵部手里,在其后朝鲜使臣虽然数度拜见杨绍勋,或是其他游击、参将等等,请求再派兵进入朝鲜以壮士气,甚至说出派几百人声援都可以。不过,明朝已经另有战略规划;根据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双方官员有如下对话:“……此贼非南方炮手不可制,欲调炮手及各样器械先到于此矣,待南兵一时前进……”,“……今则霖雨频数,道路泥泞…秋凉后方可发大军前进剿灭…偌大军留义州及你国…则你国粮料不敷,你国今且省了粮料,留备大军之用…发兵救援已有明旨,我天朝无有内外之别,宁有终始之异乎…”。此时明廷和辽东军已知日军并非仅朝鲜提供的情报中所称的数千兵马,便放弃短期内解决朝鲜动乱的目标,寻求长期作战的可能。
另一方面,明廷自7月起多次派遣游击(官名) 到朝鲜,甚至远赴平壤与日军谈判,其目的即在于拖延时日以待大军集结;然而由于情报缺乏、补给不继,只能梯次陆续增兵。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又于10月16日,命总理、、、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将士。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及名将;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在日, 总兵官李如松从宁夏胜利归辽后,尚不及休息即率军43,000余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9月甲子,朝鲜宣祖召见与讨论,沈惟敬只看到平壤的敌军人少,咸镜道的敌军更数倍于平壤,尹根寿转述说沈游击表示平壤光是看到的敌军就有1,000人,其他分驻的人应当更多,尹根寿说侦探回报平壤军队只有900人,沈惟敬则说,此侦探所言不实应该斩首,预估需要7万人才可以攻陷平壤。至于朝鲜全境的日军人数讨论,可见《宣祖实录》载10月庚寅,宣祖召见多位备边司官员讨论,其中有问说“…贼数几何?尹斗寿曰:“…贼自言32万云矣…”,这时尹根寿接着说,贼自己这样说,如果有8万人就可以迅速攻陷朝鲜,因为只有5万人,所以无法迅速战胜。回答,“我军杀死倭军几乎有1万人矣,如果倭军只剩下4万人,为何到处都有倭军呢?…”当时朝鲜并不能确定日军登陆的数量,这也造成明军估算出征兵力的困扰。
9月辛未,建州卫的女真人部族首领在向明朝朝贡马匹的贸易后,听说日本军入侵朝鲜之事,并且得知日军加藤清正已率军渡过豆满江(今称图们江)正入侵兀良哈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于派使臣来朝鲜说:称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征杀倭奴,报效皇朝」。经过朝鲜国王宣祖与大臣讨论后,认为努尔哈赤可能是想趁机联日本消灭海西女真,因此加以拒绝。
10月庚辰,朝鲜礼曹判书等见明朝葛总兵,葛总兵私底下告诉他们说:“这次动员有关内蓟州、宣府、大同市等处镇兵及南兵1万人共7万人,广宁、辽东等地镇兵6万人共13万人,……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这就是明军一开始的用兵规划,希望能集结大军一次歼灭入侵的日本军,只是事后才发现计划与实际有所出入。朝鲜大臣又问粮饷,葛总兵说:“鸭绿江以西车运,以东马运,并不需要使用贵国的钱粮。使臣又问说,那么沈游击的和谈之说,如何?如果真的和谈,小邦的痛就没有办法申张了。葛总兵回答:我不知道朝廷的意思,不过杨总兵说大军到了平壤,如果倭军束手哀求请降,那我们也只能接受。如果顽强抵抗,就将倭军一次杀光,哪里有不让你们满足心愿的道理!葛总兵的话就是倭军不投降的话,一定会让朝鲜人复仇的意思。”
明军首波渡江入援人数的朝鲜官方记载,10月壬子,朝鲜的备边司启曰:“天兵共计4万8,005人,将领中军千把总还没有算在里面,一日粮每一名是1升5合,马匹2万6,700匹,将领等官之马不在数内,每一匹日给料豆3升。以此计算,则4万8,585人的粮食一天是720石,2个月则需要米4万3,730石;马一日用豆801石,2个月需要豆4万860余石。……目前估计自义州至平壤,留谷之数大约有5万1,488石,豆3万3,127石……,抽西补东军粮可以支应50余日,马豆则似乎不足……。”
考虑到朝鲜军粮缺乏,明军先锋暂时驻兵在辽东境内;根据《宣祖实录》纪载,先锋部队人数为6,000人,其中有副总兵祖承训的蓟州镇兵2,400人,和本来要派往的南军炮手600人,游击麾下3,000人。至于总兵力则是号称10万人,实际派发在7万人。9月己未,敕使渡江到朝鲜晋见朝鲜国王做最后的协调,“…曰:天兵十许万方到,且千里馈运,事所未易,预以银来此换米,何如?…”,这段是说千里运粮不是很简单,天朝想要带银两来此,然后现地买军粮,可以吗?国王是这样回答的:“…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识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一段话就等于告诉明朝大军必须要自带粮食,朝鲜的农业基本上是已经破产了。在同月的辛酉日也有如下纪载,辽东巡按命令林世禄询问朝鲜司谏院司谏李幼澄:「你国粮料可支几月?」答曰:「可支万兵一月。」又问:「一月之外做何计较?」答曰:「若除平壤之贼,则忠清、全罗亦可取用。」由此可知为了支应大军,平壤是首要战略目标。
翌年元月5日,明军进抵平壤城下,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5000人战于平壤城;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右军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次子)、参将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游击与朝鲜将领兵使、防御使与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在12月底沈惟敬声称小西愿以大同江为界受封,于是明军定下计策宣称前来加封,小西直到明军开到城下才醒悟对方是来攻城的。七日攻城开始,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日军曾派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四兵卫)前往侦查,也被明军毒刀砍伤于翌日毒发身亡。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此时李如松军共斩首1200。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三百六十日军。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华城堡垒遗址
朝鲜之役绘图中明朝军船上的
由李如松率领的明军在攻下平壤后,欲乘胜追击日军,先遣副总兵与朝鲜将领领骑兵数百侦查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正月廿五日(日)侦查先锋在碧蹄馆(位于首尔西北部的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的碧蹄洞)南方砺石岭遭遇日军、率领侦察队百余人,双方交战互有伤亡。日方在损失约60骑后败退,查大受则退往碧蹄馆。
正月廿五日(2月26日),提督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京城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3,000余人(一说2,000人,亦有仅带亲兵1,000人之说法)从开城疾驰引援。
廿六日(2月27日)丑时,日军先锋队的,领3200名军兵率先占领砺石岭,派出、于砺石岭附近侦查到明军查大受所部,小放数发铁炮后回报本队。清晨7时许,立花军于树林中隐藏部队,仅立出少数军旗,以此「示弱」战术引诱查大受来攻,立花军先锋队的领500兵力,率、(讨取之「明智三羽乌」之一。)等将投枪、拔刀奋勇突击至北边的望客砚,却遭查大受麾下约3000兵力的包围,中箭后(可能为所射之箭)的十时苦力支撑,由担任旗奉行的副将代领部队,直到、所率领的第二阵800人前来接应后身亡,此时第二阵的骑马射箭连续射杀数十名明军。随后,立花宗茂与其弟率本队2000从左方奇袭明军右翼,查大受退往北边的碧蹄馆。宗茂率亲兵800追击,此时池边永晟奋战战死。查大受则接应了驰援而来的李如松。此前哨战历经5小时,立花军转往碧蹄馆西南边的小丸山布阵休息,于望客砚接应等日军大部队。
据史记载,体察使右议政兪泓驰启曰:「本月二十七日,李提督领兵发行,闻査副揔?高彦伯,同往体探,适逢贼六七百名,斩获四百余级。
李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转为鹤翼之阵,在望客砚迎接查大受军势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已近中午时分,由小早川隆景、、、等率领的20000名日军先锋突然出现,并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由、率领的日军本队20000兵正在进军。
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并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明军先锋在开战初期成功击退了小早川隆景的左翼所率3000人,但隆景右翼先锋3000兵却反包夹了明军先锋。不过总体战况仍是明军占优。于此同时,立花宗茂领3000兵从日军左翼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隐兵埋伏伺机出战,先命部将率铁炮队速射三回后,以「示强之计」突然立出多数军旗并击鸣战鼓,全军举起长枪拔刀反射日光令敌兵敝目,一举斩入突击进至明军本阵处。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武将()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根据部分史料,当时金甲武将可能被误认为井上景贞,但他在此役后仍生还。并于之后为家督时代时回仕毛利家,后出奔。),同时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击,正面则被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陷入了被围之势。、、查大受、、、等明将皆亲自提刀奋战。其中,明将为护卫李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击杀,如松的亲卫队也战死80余人。而立花军中也有、、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也有八名家臣先后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派出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实则为其重臣所率)、黑田长政率部对明军进行包围。两军从午后开战已逾6个小时。至黄昏时分,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率援军到来(这支部队的规模应当为数不少可能在五千人因为还出现了「中军旗鼓官」这样的职位)。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抢占李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共同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立花宗茂、宇喜多秀家派出部队猛烈追击至惠阴岭,立花一族之在追击时奋勇战死。而小早川隆景则担忧明军撤退会设伏,劝追击的日军开始退兵。(以上过程为参考、融合《明史?李如松传》、《日本战史?朝鲜役》的说法。)
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明朝纪载日军死亡超过八千人,朝鲜史则载两军各死伤5、6百人,部分日史记载明军参战人数为20,000人,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满清编写者则说“诸营上军籍,死亡殆二万”云云,占了当时明军入援朝鲜参战兵力的一半。都远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根据朝鲜宣祖实录所记,明军投入战役人数当不超过5,000人,当日军望见明军步兵抵达后随即撤退,可见明军投入战场兵力并不多。而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此役之后,明军大势依然,应可确信二万之死亡云云系虚说。但是《神宗实录》中还记有“夫是役也大将仅以身免,倭何惧之有”。另外日军阵亡了很多有名有姓的“武将”但是日本战国史的武将比率很高,川中岛阵亡八千人中有四十多个“名将”。
战后日军并未追击,反而退返王京,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并非大胜。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李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先退开城,后又退往平壤。
之后日军于2月约2万兵力转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鲜城将以少数兵力大败日军,日将、等负伤。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汉城(今首尔)撤退。5月四川参将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日军撤退至釜山,此后陆战皆集中在朝鲜南部四道,并以朝鲜勤王军与倭军的战斗为主。日军于6月中旬又攻打朝鲜南部的晋州城,为第二次晋州城攻略战,日军、以部下、、以龟甲车破坏城壁,大部日军涌入晋州城而攻陷,城将战死。
明派遣大军援朝后,两国在进军速度、战力补充、情报、战功等问题上多所争执:朝鲜官员复土心切,一再催促明军进兵,明军将领多半言明粮食欠缺,天候不佳,进兵有所疑虑。同时明军因为将南兵留在平壤,在前线的反而多是北兵,北兵以骑兵为多,根据当时将领所言,明军损失战马多达12,000匹,造成骑兵战力的严重匮乏。此外明军也碰到逃兵问题,尤其以辽东兵最为严重,而南兵因为家乡遥远,反而不会脱逃,为了填补空缺,明将多向朝鲜要求勾军来填补缺额。此外,明将也多次反映朝鲜提供的敌情不明,无法知道要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消灭入侵的日军。宋应昌则是完全不相信朝鲜的官员,认为他们很容易泄漏军机,往往军情只要移咨朝鲜官员,他们一下朝后就会转告亲友,当时朝鲜的风俗也不以泄漏朝政为可议,反而认为如果不说就是瞧不起亲友,两国官员为此多所龃龉。
平壤之役南兵先登城墙,但北兵多斩首级;李如松上报明廷时多表北兵杀敌之功,而少论南兵先登之功,造成南兵将领与北兵将领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明廷因有北兵斩杀朝鲜人冒功的传言,特派钦差大臣来朝鲜查证。而碧蹄馆战后,留守平壤的明朝南兵间又传出北兵作战不力的风声,并有人以此上报经略宋应昌。明朝南、北兵之间的矛盾乃越演越烈。
经略以文人而节制军事,提督要求增兵増饷都需经过经略上呈;前此,提督李如松总以为经略宋应昌受南兵影响,故意压文不发。另一方面,宋却以为武人爱说大话,往往上呈不实,例如说在战功上以少报多;又受朝廷和战议论的影响,认为进军应审慎筹划。两人公文往来莫衷一是,结果造成明军高层在战略意见上不统一,影响战争指挥:一开始是提督主战而经略不许;后来,当碧蹄馆战后日军后撤时,又变成经略主张急追,提督主张缓进。
依朝鲜史书宣祖实录的纪载,自从日军登陆以后,朝鲜水军随即在全罗道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朝鲜)率领下展开一连串的反击:
5月初6日:闲山岛,庆尚道右水使元均与全罗左水使会师有战舰80艘,进到玉浦,遇敌船30余艘,击破26艘
5月初7日:再度会师,听到国王西幸的消息,诸将放声痛哭。
5月初9日:舰队解散,各回本镇。
5月29日:露梁会师,遇敌1艘,击毁。又遇敌战船12艘,悉数击毁。
6月初2日:唐浦,遇敌舰20艘,中卫将权俊撞破敌指挥舰,并射死敌将。
6月初4日:唐浦,全罗道右水使李亿祺领战舰25艘会师。
6月初5日:出外洋,后移泊固城唐项浦中洋,派三艘船侦查,一出海口即遇敌舰26艘,会战,焚敌舰100余艘,斩首210余级,溺水无算。
6月初6日:追敌外洋,焚一船。
6月初9日:罢兵归镇。
7月初6日:舜臣与亿祺会师露梁,元均修理破船7艘先来,敌舰70余艘自永登浦移泊见乃梁。
7月初8日:舟船至中洋,敌退我追,敌舰70余艘列阵内洋不出,以佯退引出至闲山洋前,以鹤翼阵,先破3艘,焚63艘,400余日军弃舟上陆潜逃。
7月初10日:安骨浦,敌40艘,列泊洋中,鳞次列阵不出,我舰反复冲杀,尽毁敌舰,三阵斩首250余级,溺死无算。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朝鲜),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藤堂高虎部率领50艘木制战船。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官兵登岸的日军舰队,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十几艘战船,有数只舰船试图逃跑也被歼灭。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26艘,日军伤亡甚众,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 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 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 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大受打击,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着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无法运送军粮,日本陆军因此无法再行侵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改令日军于朝鲜南端建筑倭城以作防备和储粮之用。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釜山浦海战发生于文禄1年8月29日 (旧暦)(日)李舜 (朝鲜)与、元均(朝鲜)等欲率水师奇袭釜山城,切断日军联结对马及九州岛的补给线,然而日本军早已得知消息做好准备,闭门不出 ,从城中枪击重创朝鲜军,朝鲜将领郑运亦重弹身亡,险些被俘虏的李舜臣逃向加徳岛。此役战果仅止于烧掉釜山城下400余艘空船,连胜皆捷的朝鲜水师损失惨重,李舜臣不再轻易言战,转为攻击没有战船护卫的运输船,降低日军补给能力。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战失利补给无法送至,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明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部,结果只留刘綎部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虽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暗中对明、日议和却排除朝鲜有所不满——此时日军仍然占据朝鲜南部四道,并控制釜山城。12月,明廷命蓟辽总督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明帝虽下旨撤军,但认为“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
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和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如下:
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
发展勘合贸易;
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擅自答应了这七条,却对同行的、等人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撤回侵朝日军。另一方面,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报告说,明使已同意他的条件,只需遣使与明使一道前往北京请明帝批准条款。就这样,在两边谈判者各自对上隐瞒实情的状况下,明、日双方几乎就要达成“协议”。1594年10月,日本派出议和使者(小西如安本姓氏「内藤」,号「如安」;「飞驒守」是他的官位,但明、朝两国当时的纪录却将其误为「小西飞」)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
小西如安在北京与明兵部尚书石星谈判,兵部官员还与小西进行了详细的对谈;但小西如安欺对方不懂日语,信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
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
只册封而不准求贡;
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同时,沈惟敬也对明廷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皇帝立即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其后于1595年1月,明廷正式派出使者,令沈惟敬陪同前往日本册封丰臣秀吉;册封诏书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 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据部分史书记载丰臣秀吉对此勃然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摔诏书于地,并怒逐明使臣,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另有一种说法,指丰臣秀吉尽管十分不情愿,尤其对明帝诰命中“万里叩关,恳求内附”的话感到恼怒,表面上仍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册封,甚至在第二天“身穿明朝冠服,在大坂城设宴招待明朝使节”;暗中却开始积蓄力量,酝酿再一次发起攻势。
当时奉旨与日本谈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一心欺瞒蒙混,竭力对万历皇帝掩盖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妄图侥幸无事;然而后来丰臣秀吉将负责议和的小西行长治罪,并驱逐明、朝使团出境,使得历时两年的「和局」彻底破裂,沈惟敬乃滞留朝鲜,不敢回国。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交由另一使臣递交明廷,但这道假冒文件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方知上当,大怒,即令将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
第二次朝鲜之役
描绘朝鲜之役海战(推测为鸣梁海战)战况的图画
时代: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日期:1597年2月—1598年12月
地点:朝鲜半岛
结果:明、朝鲜联军胜利,日军撤退
日本丰臣政权
指挥官和领导者
大明:经略总督军务总兵副总兵水师副总兵水师副总兵副总兵等朝鲜:朝鲜民兵:等
军团编制同
大明:约75,000人朝鲜:220,600人(包含民兵)
约140,000人
伤亡和损失
大明':约3万人朝鲜:约26万人(均为两次冲突合计)
超过17万人(两次冲突合计)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明朝的使者因为犯了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 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1597年2月(明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这次来势更加汹汹,准备更加充足。神宗得讯后,知道使臣和兵部没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实意图动向报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瞒。当即大怒,马上下令革去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职务,令邢玠以兵部尚书出任总督,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再次出兵援朝。同时下谕旨声明石星罪状“倭奴狂逞,掠占属国,窥犯内地,皆前兵部尚书石星谄贼酿患,欺君误国,……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议罪来说”。
1597年初,日本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22,100人,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
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 邢玠赶至辽东。
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
总兵麻贵率1万7千人驻守汉城
杨元率辽东骑兵3千人,驻守南原
陈愚忠率骑兵3千人,屯兵全州
吴惟忠率4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
茅国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
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总督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
6月,日本小型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最后进攻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 登、莱皆可扬帆而至)。
在八月十三日,由,, 等所率领的五万大军来到南原城外,因为朝鲜水军的覆没导致南朝鲜的防线开始崩溃,而南原周围的朝鲜守军也陆续逃离岗位。 南原顿时成为孤城,内中的守军以杨元所率领的3000明军为主,李福男等韩将亦率领一千多朝鲜军驻守在此。
在三天围城后南原守军不支而被攻破,杨元率领少数随从成功突围,而诸位韩将则全数阵亡,其中杨元曾邀李福男与其一起突围然而被严正拒绝。 杨元虽然成功突围回到汉城,然而事后因全军覆没之罪被明朝下令处决。
攻破南原后,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的日军屠城一日。这时驻全州的明将陈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加藤清正的右路军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 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9月6日,麻贵命副总兵解生等率军2千,奔赴稷山北部,巩固汉城的前沿阵地。7日,于稷山附近与日本和率领的日军第三军团发生遭遇战,根据中兴志以及宣祖实录的叙述明军以骑兵战术大破日军,明军的后续部队杨登山率军赶到,大败,明军伤亡200余人,日军死亡500-600余人,后因毛利秀元大军赶到而撤退。
据史记载,九月,经理杨镐,使副总兵解生等,大败贼兵于稷山。先是,贼自陷南原,乘胜长驱,进逼京畿.经理杨镐在平壤闻之,驰入京城,朝提督责不战之状。于提督定记,密选骑士之精勇者,使解生牛伯英杨登山颇贵领之,迎击于稷山,诸军及我人皆末知也。解生等伏兵于稷山之素沙坪,乘贼未及城列,纵突骑击之,贼披靡而走,死者甚多。又遣游击摆赛,将两千骑继之,与四将合势,游击又破之。是日,经理提督请上出视江上,上不得已而行,人心汹惧,士庶接荷担而立,内殿壁兵西幸,及捷报致,京中乃稍定。
9月,明军逮捕前兵部尚书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
10月以率数千攻向星州谷城,城将、筑紫广门起先死守,之后迎接派出的援军山口正弘、南部无右卫门后转守为攻,如梅遂退去。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军等则被参将彭友德率领的中朝联军重兵包围,死伤惨重,幸蔚山城将浅野幸长、宍户元续、太田一吉的接应援护才撤退。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根据《晚明史》一书的记述,当时在朝兵力,明军远低于,调动的侵朝兵力,这时候已达十二万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军根据“{{Cn|朝鲜李朝《宣祖实录》的记载,明军达十一万人。不过这些数字都是万历二十六年的事,万历二十五年战争初期兵力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日军明显占据优势地位”
所以一开始明军在朝鲜的形势相当困难,据守的城市接连失陷,中进攻也遭到大败,遗尸万余具,当时乘马奋勇追击,斩获首级颇多。
明军战死的军官有杨万金、千总麻来、李洞宾、周道继、王子和、张应元、陈观策、钱应太,把总郭安民,哨总汤文瓉等。此外游撃陈寅与陈愚冲两人负伤。但在万历]坚定不移的支持之下,形势开始逆转,日军逐渐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势,据朝鲜人《乱中杂录》记载:“丁酉九月六日,天将副总兵解生等,大败贼众于稷山金岛坪,等退遁,流下岭南……麻贵领大军启行,至水原下寨,遣 兵埋伏于芥川上下,以为后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令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麾……翌日平明,贼兵齐放连炮,张鹤翼以进,白刃交挥,杀气连天,奇形异状,惊惑人眼。天兵应炮突起,铁鞭之下,贼不措手,合战未几,贼兵败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军遭此惨败之后,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二十三日又攻取,最后把日军将领率领的1万6千人围困在岛山,虽让日军饿死达上万人,仅余千人,但这时候日本大批援军到来前后包夹明军,这时候明军的经略惧敌又临阵脱逃,仓促撤军,反而使明朝联军被斩杀数千人。
而明军于攻打蔚山期间,明将趁日军大部赶往蔚山援救之时率军偷袭日军大本营,也被日将以8百人用和火计击退,是为,同时更有另一支明朝联军偷袭梁山,但被击退。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等日军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与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捕他,但亦遣官查察。
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败的杨镐,新增兵力给于、邢玠并调派水陆约15万军力进朝鲜,于是都督以两广之兵,以四川之兵,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明将、等于此时参阵。6月,杨镐罢职候查。
漆川梁海战是发生在庆长2年7月15日(旧暦)(日,巨济岛海域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带领的日本水军与元均(朝鲜)指挥的朝鲜水师,最后朝鲜水师全军覆没,日本军队掌握朝鲜半岛的制海权。
鸣梁海战,是于公元庆长二年(1597年)10月26日,日本水军与朝鲜水师在韩国爆发的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大规模海战。在漆川梁海战后重新得到任用,日清晨,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日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海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日军的尖底船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而朝鲜海军的板屋平底船,船身平稳、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行动严重受阻。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将领阵亡。
稍晚,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相互撞击,形成一片混乱,李舜臣趁机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日舰挤在狭窄的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李舜臣仅凭借着13艘军舰击沉了日方31艘军舰,另有大约92艘日舰被损毁到丧失战斗力,汹涌的海象也淹死不少日军。此次海战朝鲜宣称日军有8000多人阵亡,而朝鲜只阵亡14人。{{Cn|但日本史书记载,日本参战的(2800人)、(2400人)、(1200人)、来岛通总(600人)、菅平右卫门达长(200人)总人数加起来还没有到八千。此役朝鲜水军胜利,成功切断稷山之战以来受日军控制的黄海补给线,逼使日军最终撤退。
同年,日军小早川秀秋等部七万多人以修整名义休整回国,以包含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所部在内的64,000兵力防守占领区。
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后替换为董一元),东路,西路,水路,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进攻之时,各率约五万分三路,以攻蔚山、、进攻泗川、顺天。
日军将领驻守的正阻挡朝明联军的攻击
庆长3年(1598年)8月,明将麻贵率领29500人(明军24000人、朝鲜军5514人)袭击由加藤清正把守的蔚山城,由于加藤清正是筑城名人,明军在加藤清正所筑的高大石垣之前毫无办法,最后遭到为了援救清正而前来的先以千人夜袭后以假营伏兵击之而败退。明军被包夹再次大败,军心动摇。
泗川之战是朝鲜之役中的最后一场陆战,庆长3年9月(1598年10月):1597年,朝明联军抗倭进入决战阶段。明朝调动了陆水军共14万兵力,再度增援朝鲜,并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国援朝抗倭大军的东征军,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下,明军分四路向盘踞在朝鲜半岛南部永春、昆阳、晋州、泗川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朝鲜庆尚右兵使郑起龙也率兵2200人与明军组成联军,共同作战。朝明联军英勇杀敌,势如破竹,连连取胜。日半夜,朝明联军向日军盘踞在朝鲜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发起进攻:先锋李宁带头冲锋,被围力战而死,董一元大军随后赶到,至29日凌晨3时,被围在城里的日军打开城门企图夺路逃窜时,朝明联军发动猛攻,攻进泗川城,击毙日军大将相良丰赖,日军守将川上忠实身中数箭,领一百余人逃入内城,城外数千日军被歼,但在董一元攻城之际,后方突然火炮膛炸,导致大火,日军立刻发动攻击,朝明联军大败,大败明军的则被明朝及朝鲜方面畏称为「鬼石曼子」。是役后日军依旧盘踞在泗川城内,朝明联军久攻不下,在十月份撤退,日军同样士气低落,其余十几个据点的日军“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越来越多,最终朝明联军在日军撤退时在露梁海全歼日本泗川守军。
露梁海战是一场于日在朝鲜东南外海露梁海域展开的海战,参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王朝的联军,以及当时侵略朝鲜的日本军队。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祖国战争」)第二次冲突(日本称「庆长之役」)的后期,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撤离,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邓子龙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战死。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却被日军包围,结果身中流弹而亡,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其子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后为小西行长救走。这时刘綎军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其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将其击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日军主力成功撤退。
- 胁坂安治对阵
7月9日 第一次 - 小早川隆景、对阵
7月16日 第一次 - 小西行长、、、立花宗茂对阵
- 加藤清正对韩克諴
8月17日 第二次 - 立花宗茂、对阵、
- 对阵李舜臣
- 、对阵、
1月7日 (第2次) - 小西行长对阵
- 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对阵、、
- 宇喜多秀家、对阵权栗
- 宇喜多秀家、、加藤清正对阵、、
8月13日(至15日)
- 宇喜多秀家对阵
8月14、15日顷(至16日)
- 藤堂高虎对阵李舜臣
12月22日(至翌年1月4日)
- 加藤清正、毛利秀元、黒田长政、小早川秀秋对阵、、权栗
9月19日(至10月9日)
- 小西行长对阵、
9月20日(至10月6日) 第二次 - 加藤清正对阵
- 岛津义弘、立花宗茂、对阵陈璘、李舜臣
、、、、、、、、、、、(毛谷村六助)、、、、、、、、、、。
未参战将领
第一次冲突参战将领
、、、、、、、、、、、、 、、、、、、、、、、、、
未参战将领
第二次冲突参战将领
、、、、、、、、、、、、、、、、、、、、、、、、、、、
王族:、、、
主要武将与官僚
、、、、、、、、、、、
、、(金忠善)、、、、、、、、、、、、、、、、、、、、、、、
《o神宗皇帝实录》
《o宣祖大王实录》
《》(译《太合记》1-4,教育社新书)
《》(小西行长的从军僧人天荆着,收录于《续续》)
『完訳フロイス日本史5 豊臣秀吉篇2』
「]」(从军僧人着,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藏)
《宗氏家谱》
《宇都宫高丽归阵物语》
《朝鲜记》(的家臣着)
《朝鲜日日记》(的家臣、医僧着。)
《元亲记》、《》(的相关记录)
《立花朝鲜记》(着)
《杀倭记要》
《朝鲜宣祖实录》
等,《》日本传
编,《朝鲜壬辰倭祸史料》,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
李光涛,《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联经出版
,《日本外史——中古篇》 :联经出版
《朝鲜日々记?高丽日记-秀吉の朝鲜侵略とその歴史的告発-》,历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会,1982年。
、黑田庆一《秀吉の野望と误算》文英堂,2000年
龟田尻二熊等《日明の较量》,历史研究,1993
中野等《文禄?庆长の役》,戦争の日本史16,吉川弘文馆,2008年2月。
郑杜熙、李ギョンスン、金文子、小幡伦裕编《壬辰战争》,明石书店,2008年
Rockstein, Edward D., Ph.D.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of Japan's Invasions of Korea , . Naval War College, Newport, R.I.
Swope, Kenneth M. "Crouching Tigers, Secret Weapons: Military Technology Employed During the Sino-Japanese-Korean War, ",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pp. 69 (January 2005): pp. 11–42. (C)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
Eikenberry, Karl W. "The Imjin War." Military Review 68:2 (February 1988), pp. 74–82.
Ha, Tae-hung, tr., and Sohn Pow-key, ed. Nanjung Ilgi: War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77, .
Hawley, Samuel, The Imjin War,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 Branch/UC Berkeley Press, 2005, .
Kim, Kichung. "Resistance, Abduction, and Survival: The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the Imjin War (1592–8)." Korean Culture 20:3 (Fall 1999), pp. 20–29.
桑田忠亲 [Kuwata, Tadachika], ed., 旧参谋本部编纂, [Kyu Sanbo Honbu], 朝鲜の役 [Chousen no Eki] (日本の戦史 [Nihon no Senshi] Vol. 5), 1965.
{{lang|ko-Hang|??? [Lee, Min-Woong], {{lang|ko-Hang|???? ??? [Imjin Wae-ran Haejeonsa: The Naval Battles of the Imjin War], {{lang|ko-Hang|?????? [Chongoram Media], 2004, .
Neves, Jaime Ramalhete. "The Portuguese in the Im-Jim War?" Review of Culture 18 (1994), pp. 20–24.
Niderost, Eric. “Turtleboat Destiny: The Imjin War and Yi Sun Shin.” Military Heritage 2:6 (June 2001), pp. 50–59, 89.
Niderost, Eric. "The Miracle at Myongnyang, 1597." Osprey Military Journal 4:1 (January 2002), pp. 44–50.
Park, Yune-hee. Admiral Yi Sun-shin and His Turtleboat Armada: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Resistance of Korea to the 16th Century Japanese Invasion. Seoul: Shinsaeng Press, 1973.
Sadler, A.L. "The Naval Campaign in the Korean War of Hideyoshi ()."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Second Series, 14 (June 1937), pp. 179–208.
Stramigioli, Giuliana. "Hideyoshi's Expansionist Policy on the Asiatic Main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Third Series, 3 (December 1954), pp. 74–116.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
返回顶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抗美援朝战争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