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奖金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却没被评上院士

如何评价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知乎12248被浏览2194502分享邀请回答该回答已被折叠 折叠原因:算法识别自动折叠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什么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却没被评上院士? - 知乎1260被浏览343297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围绕着刚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 有这么些争议_网易科技
围绕着刚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 有这么些争议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奖。一声叫好之后,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讨论和争议也随之而来。获奖消息揭晓在北京时间17:30,从那时起到现在,短短几小时内,已经有数篇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被重新搬出来。综合来看,多是跟屠呦呦本人的争议性有关,另外也有关于青蒿素的讨论。本文综合公众号生物谷、凤凰探索,以及果壳网和新闻等,呈多家之言,请自辨。关于屠呦呦的争议过去几十年,屠呦呦在学界是个话题人物,她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多篇相关文章(多是2011年发表,盖因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指其性格和做事方式有争议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另外,根据香港大学金冬燕教授刊文表示:“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另外,对于屠呦呦当初落选中科院院士,该文也给出了三个原因:我个人认为,屠当时落选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一定争议,由屠一人将此发现整碗端去确有不妥,而更要命的是屠本人自我介绍也确是言过其实。第二,屠无论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别是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声誉不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第三,屠试图通过行政权力施压受到反弹。关于第一条,屠的贡献似在提出乙醚提取方案并在当年的保密会议中介绍,但屠的工作据信是在被调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屠对分离活性单体及结构测定也可能确实没有实质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屠与协作组内其他同事之间也不是师生、指导或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比较独立和平等的协作关系。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她对发现青蒿素还是有原创性重大贡献的,但提出乙醇提取的原始思路、独立分离到活性单体及测定结构的同事功劳也不在其下。在当时组织大协作的历史背景下,协作组起到任何个人都起不到的作用。作为个人本应更加积极地肯定其他作出重大贡献者。这方面周维善老师在2008年的访谈中就做得至少要比屠好一些。关于第二条,我记得当时领导上是做过认真调查的,但听到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负面的评价,有人指其贪天之功为己有,有人指其压制他人,有人指其愚昧和学识不足。当时领导上得出的结论是选屠作为当年协作组的代表难以服众。从屠最近接受美方采访时的态度和措词,我可以理解她之所以被人诟病的部分原因。第三条,屠找国家领导作出详细明确和措词严厉的批示,指出青蒿素的重大贡献并明言屠应当选,结果起了反作用。历年以来控告屠的信件和材料满天飞,查下来还真有一些事得到证实。根据当时中国院士选举的惯常做法,屠也就注定要落选,并非有什么特定的权威人士一定要拉其下马。同时,该文也进一步对中国院士选举制度进行了抨击,认为中国院士选举“荒腔走板”: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人无完人,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不应扒粪和揪小辫。评院士的标准不应随心所欲,而要尽量客观。强调学风是对的,但抓住一点小事不放就过分了。同样是2011年,根据果壳网上小组的一篇分析《说到青蒿素和屠呦呦,其实争议挺多呢,我讲讲我了解的,大家补充》中也对屠呦呦有些讨论,该文文风相对就比较幽默风趣一些了,在肯定屠呦呦的同时也有对屠性格方面的剖析:说来说去,我是支持青蒿素的发现应该归于屠呦呦的。借用饶毅他们论文里的话:由于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所以,青蒿素的发现被归功于屠呦呦。不过查看资料可知,屠呦呦这个人真的非常不得人心,她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无理,活该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和反对,有些质疑确实直中要害,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有人说她之所以没有被评为院士,很大程度上就是性格所累……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作为一个“三无教授”,屠呦呦却接连斩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还得了!无论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还是屠呦呦一个人的荣誉,国外大奖的评审们总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吧。
在今天诺贝尔奖公布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诺奖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远在2011年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被描述为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科学》杂志曾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尽管争议仍在继续,但是屠呦呦毕竟拿到了中国人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信随后关于她的讨论或争议仍将继续扩大。这是一种中国现象。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本文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何不是院士?
[摘要]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其中,青蒿素的发现多年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反对者主要认为,青蒿素研究主要归功于集体功劳,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原文编者按】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84岁,中国籍,中共党员,中医研究背景,发现青蒿素,主要学术成果诞生于文革期间……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无疑很有新闻性。但网友谈论的最大焦点在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学者屠呦呦,并不是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其实,在屠呦呦落选院士的背后,曾有一场学术争议。随着诺奖的颁发,这些学术圈里陈年旧事很可能又被翻炒起来,引发人们的更多的讨论和思考。屠呦呦是谁?屠呦呦,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此前媒体介绍屠呦呦的简历时,大多说“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药学。2009年《中国药学60年60人》的一篇文章里这样介绍她大学毕业之后的经历: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药学研究。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青蒿素。疟疾神药青蒿素从历史的角度看,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是屠呦呦和科研组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因为青蒿素此后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20世纪初,绝大多数奎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种植的金鸡纳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奎宁供应被切断,从而被迫开始研制奎宁的替代物或简化化合物。1934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的汉斯·安德柴克博士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20世纪,4位科学家因与疟疾相关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在人类进步的同时,这种疾病也在演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在中国启动。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此后的几十年中,青蒿素进一步的研发、合成、改进凝聚了大量中国药学工作者的努力。青蒿素成为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之一。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她为什么不是院士?十几年前的教科书上,青蒿素就被称为中国最接近诺奖的科学成就。而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媒体更是把屠称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现在,媒体在提到屠呦呦时都说她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但在学术圈内,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青蒿素发现的代表人物仍有很大争议。比如2011年《京华时报》的一篇文章有如下叙述: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其认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而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文章则这样写到:由于“523”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例如,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就这样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6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523’项目参加人员的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吴毓林所说的“不和谐的声音”,指的是屠呦呦当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以及《科学时报》的一篇报道。后者在文中写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反对者主要认为,青蒿素研究主要归功于集体功劳,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屠呦呦无法当选院士或许也与此有关,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分析称,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争议,在评选院士过程中,屠呦呦在学术同行中声誉不高屡被举报。目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都要经过候选人公示,接受投诉,投票等环节。最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到,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即为有效,本学部院士不少于4位。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被提名次数仅限1次。根据新规,现在84岁的屠呦呦很可能难以当选院士了。平凡人扎实做事的成就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4年前曾撰文,力挺屠呦呦当选两院院士,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中,他这样写到:1969年,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不可能参加科学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应召加入“523任务”。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这篇文章此后在学术圈内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饶毅此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表示:“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从我们的接触的情况中觉得其他参与“5-23项目”的人对她有意见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她自己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有来信。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和圈内学者相处不睦,就无法当选院士吗?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在4年前在讨论屠呦呦落选的文章里这样说:“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具体细节,都带着过去时代深深的烙印,要用历史的观点与角度来解读。就现在公布的文字资料看,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饶毅在几年前的采访中则认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饶毅在那次采访结尾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杨振宁、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参考资料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刘武,饶毅专访:中国科研需要扎实做事的风气,瞭望东方周刊金冬雁,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科学网博客商西,京华时报,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 功劳归于一人引争议王丹红,科学时报,周维善院士等讲述青蒿素结构的测定与全合成经过中国药学60年60人黄永明,南方周末记者,迟到的承认——谁发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评价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知乎12248被浏览2194502分享邀请回答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拉斯克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