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干杨童舒哪一集派出两万人北伐,是太小看满清八旗兵了还是另有隐情

太平天国的天才军事家--杨秀清
我的图书馆
太平天国的天才军事家--杨秀清
&&&&&& 杨秀清在中国历史上,19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段相当特殊的事件,史上独一,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真正的首脑,东王杨秀清,更是特殊事件中的特殊人物。他在世的时候,太平天国取得了一系列奇迹般的胜利,他被难之后,一切终于难以挽回。这使人们在钦佩他才干的同时,也对他深切同情,为他惋惜。这种双重情感,人们似乎还没有赋予给历史上其他的军事统帅。更奇怪的是,他不识文字。这方面只有成吉思汗能够跟他比一比。&&1821年,杨秀清出生于广西省紫荆山区一个贫苦的山民家庭,5岁丧母,9岁丧父,零丁孤苦,困厄难堪。他成为烧炭工,每天进入深山取柴烧火,然后背炭出山贩卖。孤陋寡闻,最多只是看过一些表现古代将帅征战的乡村戏剧,这应该算作他惟一受过的军事教育了。他性格机警,在山民中颇有人缘和威望。1847年前后,洪秀全、冯云山来到紫荆山区发展“拜上帝教”,人数不少,杨秀清也加入其中了,作为一个很普通的成员。在“拜上帝教”中,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不久又去往别处,留下冯云山主持这边的事务。因为一次泄密事件,冯云山被抓,会众们立刻陷入群龙无首之中,甚至各层干部也难以服众,情况十分紧急。&&这时身为普通一员的杨秀清开始了他大胆的表演,突然伪装上帝降临己身,发布圣旨,稳住了人心。冯云山回来之后,便承认了杨秀清的降神之能,两人开始共同管理事务。&&从此杨秀清的才干开始发挥,筹备行政组织,颁布行政法度,组建严格的军队,创造军事规章,整然有序。直到太平天国后期,军政人士们还在慨叹不识文字的杨秀清何以能治国建军,席卷天下,称之为不解之谜。于是用天降英才来解释。1851年太平天国建国,太平军出师反清,略经早期弱小时的困难周旋之后,1853年便波及了武汉、南京以南的半个中国,同年西征、北伐,同年北伐军逼近北京、天津,1855年西征军全面胜利,日杨秀清在内讧中遇难。此后由他组建、训练、指挥过的太平军仍长期保有强悍的战斗力,为满清八旗和蒙古骑兵所难以匹敌,包括曾彻底压制住南下助清的英法联军。&&只是由于缺失战略统帅,太平军才最终功败垂成。后面总共坚持了12年,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这样的历程为历史所仅见。&&其中独特之处在于:&&一,中国汉族自唐末以来,经北宋、南宋、元、明,在民族信心上始终受打击,其间亡国两次,升平时期也仍有外敌威胁,挥之不去。明朝又一次亡国,满清八旗武功显赫,使汉族从上层文武到下层百姓都陷入民族信心上的最低点,连脑后也拖着一条长辫子。满族在自己全族皆兵的同时,对汉族宣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而汉族也颇为接受了。但太平军却在这种长期的低迷中异军突起,事前连一点征兆也没有。随后战绩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善战的几支军队之一。这番奇迹中,东王杨秀清的建军原则是奥秘所在,后面将要探讨。&&汉族的信心自此觉醒,随后办工业,开教育,深介朝政,追赶西方,直到孙中山建立民国,将中国推入近现代的潮流中。而且,孙中山始终是洪秀全、杨秀清的崇拜者和宣传者。&&二,杨秀清指挥的战争进程显得十分流畅。这个进程和其中的一些关键战役应予分析。&&三,不识字和有才能之间能启示什么?显然并非小问题。这一点关系到对战略思维的深入认识,有可能破除一些常识的条框,一些似是而非的长久观念。&&四,太平军中的人才比例似乎是偏高的,而且不同的将领各有不同的特殊指挥风格,最著名的例如石达开善变,陈玉成避虚击实,李秀成严谨,赖文光游走歼敌等。此中的各种风格也有着重要探讨价值。&&首先,关于太平军的建军原则。&&据《太平军目》记载,“军”是基本单位,设军帅一人,军帅以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师帅,师帅以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旅帅,旅帅以下设壹、贰、叁、肆、伍五个卒长,卒长以下设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两司马以下设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伍长以下为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个圣兵。&&这种结构固然简明,但还并不特殊。特殊的规定在于:军帅仅为治军之官,行军作战时另由统帅指派高级将领予以指挥。这倒是前所未有的规定了,可以使全部军队的任何一个部分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在最高统帅的统一调度下任意协调,毫无阻力,成为最自由的战略变形的基础。太平军从早期到晚期始终战法灵活,善于大规模机动,为敌方所难以仿效,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所谓“组织决定战法”的最佳例证之一。另外,设立“圣库”制度,规定军人不得私藏财物,日常只应从圣库领取基本开支,上下一律平等。反过来想就可以发现了,上上下下有私财的军队,也是不大服从调度的。仅从这两点便体现出太平军的根本一条建军原则,就是使军队组织符合战略上彻底自由调动的需要,一切都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十分简明。这在此前的历史上比较起来,是非常有创造性的。&&1864年天京陷落之后,遵王赖文光以太平军制改编了华北散漫的捻军,仍称太平天国,使捻军面貌一新,行动整齐,然后在大规模的机动中以少胜多,歼灭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所部骑兵。可以说,这最后一支太平军仍击败了满清方面的第一悍将强军。杨秀清治军严厉,甚至稍有过严之病,但的确做到了令行禁止,效率充分。清方人士所写《武昌纪事》中评论:“(杨)有事传令,以次而下,奉行甚速。贼所倚赖者,秀清一人而已。”这些都是以组织方法作为基础的,而战略自由则是结果。士气从何而来?士气的根源在于行动自由程度的大小。&&最晚的赖文光一军仍有高昂士气,信心充足,也就不奇怪了。太平军从任何方面看都是一支彻底正规化的军队,着装漂亮,器械精良,有充分的训练和战斗素养,行军作战条令清晰,而且纪律严明,保持着高度的理想。在拥有一支优秀军队的基础上,杨秀清的战略指挥确实流畅回还,迅速多变,处处意在敌先,从敌方看来显得深远莫测,富有奸狡之能。其总的特点,按清方评论有如下这些:《贼情汇纂》:“智虑精祥,防维周密。”《贼情汇纂》:“识字无多,奸谲异常。”《贼情汇纂》:“(杨说)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武昌纪事》:“外似端绪纷乱,内实总揽大纲,一无所紊。”这第四条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说明了杨秀清的全部特点。而且这一点也正是战略艺术的要点所在。端绪纷乱是给敌人看的,总揽大纲是给自己用的,胜敌之道无过于此。攻克武汉之后,杨秀清进一步的全局筹划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这些特点。后人多有认为杨东进南京和轻师北伐是胜利中的失算,但杨已不在,一旦冤枉,他如何为自己辩解?实际上前一条指责是将太平天国12年后的失败逻辑跳跃式地(连跳了六七关)归因于12年前的状况了,而且忽略了杨遇难导致原有战略中断这个因素。而后一条指责如果成立,便等于说杨犯了一个战略上极为初级的错误,杨有这么低的水平吗?!&&武汉和南京时期,太平军总兵力约在十五万左右,清军仅在华北就接近百万,杨秀清以两万人北伐,谁以为他真地要用两万人并吞华北吗?那么他就真地是很低级了。应该回首从头开始分析当时的局面。攻克武汉之前,太平军长期围攻长沙不下(月),南方清军反而尾随而来,于是杨秀清决定撤围,然后突然占领益阳、岳州(12月3日、13日),获得大量船只、弹药和新兵,又不停顿地顺流直下武汉,于日攻占。至2月9日,全军离开武汉,东进南京。这停留武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与太平军此前此后的进军速度比较起来,显然是略有耽搁的味道了。因为武汉居天下之中,下一步该向何方,确实需要考虑。当时南方清军继续尾随,兵力数万,陆续赶来者还有更多。翼王石达开多次在武昌城外与之交战。北方清军向南调动,蒙古诸部也被动员。此时太平军无论继续向北还是回头向南,所遇的阻力都是相似的。后人有主张太平军应该一鼓北进的。实则战略上从无“进攻必须直线到底”这一条。相反克劳塞维茨曾论述过战略进攻有其顶点,不要轻易地用尽这个顶点,应该在顶点到来之前进行某种转向。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为后人所难察的一点,在于:杨秀清从广西打到武汉,这般神速,并不是攻坚破锐平推过来的,而是乘隙蹈虚跳跃过来的。例如长沙就并未攻破。这是卓越的战略手法,何以卓越,后面将会谈到。倒是要说,从武汉继续跳到北京去,不仅不再可能,跳到了也没好处。平推过去就更是下下水平了。进攻固然可转向,但半途而废地变为防守却不可。西入四川正是有防守的嫌疑。而如果东进南京,却可以发现有如下好处:&&(1)清方的守备重点是在河南方向,大军云集,江浙的阻力则较小。&&(2)一旦进入江浙,太平军的作战面就只有西和北两方,比原来四面临战要好得多,同时也容易将江浙以南的福建清军压缩歼灭。&&(3)清方的经济基础大半在江浙,而太平军一直还没有经济基础。&&(4)速进江浙的过程中,易于使清军的追击脱节,秩序紊乱,太平军在战术上容易反打时 间差,回头歼敌。总之,东进是继续进攻,而非防守。比向北进攻战果要大。夺取清方经济基础比夺取河南,长远价值应是更大。反之北进可能是有灾难的。日至3月19,太平军攻克南京,迅即横扫江浙,5月8日从扬州北伐,5月19日从安徽和州西征,10月29日北伐军克天津郊外静海、独流镇,日西征军重占武汉。杨秀清是先占领南京再回头西征,相当于又是一次乘隙蹈虚的跳跃式行动,跳跃之时并不歼敌,完成换位了才回头歼敌。什么是换位?换位是战略变形方式的一种。一经换位,太平军就获得了上列的四条好处。而一般,在攻坚破锐之后却往往会丧失很多利益,因为既消耗了力量,又拖延了时间。这一次战略变形甚至不是一次等量变形,而是一次增量变形,很明显。相应清方所被迫接受的这??势兵力脱节。平推式歼敌和换位后歼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换位后的双方力量对比会有变化,时间、空间配置也会有变化。所以说战略中并非所有的行动都要用来直接歼敌,有些行动仅仅是用来改变时空配置的,也就是说,用来改变歼敌条件。更精彩的还在于,北伐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进攻,而仅是一个战略牵制,为了使北方的百万清军不至于全力支援西战场。后来也果然如此:西战场上只有曾国藩、胡林翼这些本地军队加上原南方清军在抵抗。北方清军被两万太平军牢牢地吸引了注意力,为什么?因为这两万人又是乘隙蹈虚,没打硬仗,几乎是偷行到了北京、天津。北伐军最终覆没,但从它所起到的全局战略作用来看,杨秀清是成功了而不是失败了。相当成功。失败的是清方,他虽然解救了腹心之灾,但武汉、南京以南的半个中国已不在其手。更糟的是,一旦太平军尽南方之力开始一场真正的北伐,后果就难以想象了。不能说太平军西征成功和清军剿灭北伐是双方各有胜负,因为在北伐军危难之际,杨秀清并未认真解救,他重视的是北伐军所起的作用而不是存亡。如果既要两万人扰乱北方又要两万人如数而归,那就过于拨弄如意算盘了,而清军并不是一堆草料。在清方看来,杨秀清围长沙不克则下武汉,转北上之势忽为东进南京,意外地又回头卷击南半天下,同时北伐矛头百出,确实是“外似端绪纷乱”,至于杨怎样“内实总揽大纲,一无所紊”,那倒不容易看清了。值得强调的是,西征战事不再是乘隙蹈虚的跳跃,而是扎扎实实的歼灭作战。这说明杨秀清对跳跃和非跳跃的各自不同作用,是分得很清楚的。该用此则用此,该用彼则用彼。1854年5月西征军曾遇到挫折,1855年2月由石达开扭转局势,此后全面压倒清军,可以说是全胜的结局。南京附近的形势,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太平军总兵力并不充足,却在两个大战场上大举出击,外加一个小战场:扬州、镇江、苏州方向。但很奇特的是,与各个战场上的飞扬之势相反,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却长期被清方江南、江北大营围困,从月一直到1856年6月。很显然杨秀清不急于解围,而是在坚城自保的前提下尽全力于远方诸战场的胜利,这番全局气魄自古以来不多见。可谓是爱惜兵力,重视效率。当然,这也是总兵力不足才逼出来的气魄,但也难能他竟然如此而为,而且效果良好。连最后破掉江南、江北大营,他也是抽空进行的,却干净利落,摧枯拉朽,这就更值得喝彩了。当中有个场面,体现出他指挥风格的一个侧面。6月14日,陈玉成、李秀成大军在驰骋中突然接到杨秀清命令,要他们立即改道立即攻破孝陵卫江南大营,陈、李认为“向营久扎营坚,不能速战进攻”,杨秀清指示“违令者斩”,于是陈、李不得已而展开全力攻击,竟破毁无余,追杀千里。所谓出其不意并胸有成竹,大概就是如此吧。而且,这也是“端绪纷乱”的又一次表演。总结而言,杨秀清注重战略之形的变化,将作战行动和非作战行动(跳跃)区分得很清楚,多以非作战行动(有时还包括半作战行动)来改变作战行动的条件,当战则战,不当战则变形蹈虚,这是他指挥流畅的原因所在。这番战略才干与“识字无多”如何联系得起来?应该说,战略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武装力量的直接运用的普通战略内容,此中天赋可以代替文化,一部分是关于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运用的大战略内容,此中文化不可代替。还应强调,在当代和未来,普通战略内容中文化的重要性也更提高了。但天赋的作用永远不会被排挤成零。特别对于两个文化相同的人,天赋就更是决定性的。&&天赋是什么?&&就是直接在生活世界中感受万物变化规律(含战略规律)的能力。相反世界上还永远存在着一些假文化(含假战略学)。某些“饱学”的败将,就是受了它的害。败给只剩天赋,没有文化的杨秀清。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鳌拜这个奸臣,当得委实有些冤枉,鳌拜也不是被杀的,而是软禁而死,康熙扳倒鳌拜,很可能是一桩冤案。&br&&br&当初皇太极驾崩,多尔衮靠着两白旗的势力,有夺位的野心。鳌拜主动与索尼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主张拥立皇子,当时皇太极长子豪格成年,顺治方五岁,应该是拥立豪格。&br&&br&皇太极死后五日,在崇政殿召开王大臣会议。鳌拜让两黄旗的巴牙喇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以为护卫,其中就有&b&遏必隆&/b&。&br&&br&一开会,鳌拜和索尼就主张立皇子,多尔衮直接呵斥:这是亲王、郡王说话的地方,你们算什么东西。二人只好退下。&br&英
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不决,多铎:“你要不答应,那就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br&多尔衮说:“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不光是你也。”多铎
又说:“不立我,那论长当立代善。”代善赶紧说:“睿亲王要登基,是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了,不能当此重任?”&br&谁知道豪格这时候谦让,说:“我福少德薄,不当大任。”&br&两白旗的人赶紧说:“豪格活这么大,可算明白一回。豪格确实福少德薄。&一句话把豪格堵死了。&br&&br&这时候鳌拜带着两黄旗大臣提剑上前:&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br&鳌拜以死相争,最终才让顺治帝即位。这里可以看到,鳌拜、索尼、遏必隆是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br&&br&多尔衮没有得逞心愿,对鳌拜自然全力打压。从顺治即位到多尔衮死,大概七年,你看看鳌拜这七年怎么度过的:&br&&blockquote&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b&破流贼李自成&/b&。进征四川,&b&斩张献忠於阵&/b&。&b&下遵义、
夔州、茂州诸郡县&/b&。&/blockquote&你看看这都是什么功劳,然而鳌拜的遭遇呢?&br&&br&&blockquote&五年,坐事,夺世职。&br&&/blockquote&鳌拜却犯事了,犯得什么事呢,当时讨伐张献忠,豪格手下有个参领冒功邀赏,鳌拜核查不实,多尔衮拿着这个由头还要把他革职,且不说鳌拜只是核查不实,就是自己冒功,跟解除大清两个心腹大患比起来,都是不值一提,这简直是儿戏。&br&&br&这还不算完,多尔衮的杀招还在后面。&br&&blockquote&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鍰自赎。&/blockquote&有人出来告鳌拜谋立豪格,这就更搞笑了,鳌拜当初确实是意图拥立豪格,可那是当时顺治皇帝才5岁,要说他拥立豪格是大罪,那当时两白旗的人人该斩。好在多尔衮也觉得要是这么杀了鳌拜肯定不能服众,不久鳌拜又被赦免了。&br&刚赦免,又有人出来告鳌拜,说他在皇太极死的时候,“擅发兵士守门”,看过前面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鳌拜守门说白了就是防多尔衮篡位。总之,鳌拜又被论死,后来又改成革职,然后又开恩复职。&br&&br&&blockquote&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襄,迭败之,克
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br&&/blockquote&&br&复职以后又立功,又被找茬,又降职。&br&&br&总之,这七年里,立功-被找茬-论死-开恩,就是鳌拜的日常。&br&&br&鳌拜等了七年,终于等到多尔衮死了,鳌拜总算出头了。同时出头的还有一个人,&b&苏克萨哈&/b&。&br&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人,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位的时候,苏克萨哈是他心腹骨干。&br&多尔衮一死,苏克萨哈立刻调转枪口,第一个出来告发多尔衮。&br&&br&顺治自然顺着台阶清算了多尔衮左倾路线,顺便把正白旗也握在了自己手里,加上两黄旗,就是上三旗了。&br&&br&一直到了顺治驾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br&看过前面的应该知道,鳌拜三人都是对顺治有大功的人,可苏克萨哈是什么东西,顺治这么安排可能为了平衡。&br&&br&不过看到这里,基本可以确定一件事,鳌拜基本算是一个鲠直刚介之臣,又是爱新觉罗的股肱之臣,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不可能背叛。&br&&br&那么,他是不是准备大权独揽呢 ?&br&&br&刚才说了,四辅臣里面,索尼遏必隆鳌拜是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鳌拜功劳多,又敢于任事,此时索尼老迈,遏必隆比较信赖鳌拜,所以四辅臣其实是以鳌拜为核心,他本来就权力很大,苏克萨哈跟鳌拜还是姻亲,但是活的很憋屈,&b&居常悻悻&/b&。&br&&br&鳌拜真正被治罪,跟圈地有关。当初入关,八旗土地是照左右翼次序分给。当时多尔衮把该给镶黄旗的地给了正白旗。镶黄旗地在保定府、河间府、涿州等
处,正白旗在蓟、遵化、迁安诸州县。&br&鳌拜遂使八旗以地土不堪,同时认为镶黄旗不该在右翼之末,想让两旗换地,。&br&&br&但是有个问题,正白旗的地不够,鳌拜给出方案是再圈民地。鳌拜此举,很可能是想借机打压正白旗,继续清算正白旗。&br&&br&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自然力争。遏必隆是镶黄旗的,又跟鳌拜穿一条裤子。这时候三个人却站出来反对,一个是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一个是总督朱昌祚、一个是巡抚王登联。&br&&br&这三个人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汉臣,其实不是,苏纳海是&b&正白旗&/b&,朱昌祚是汉军镶白旗,王登联是汉军镶红旗。&br&&br&鳌拜一看,正准备收拾正白旗呢,立刻让刑部议罪,刑部给的处罚是鞭一百,籍没家产。鳌拜力争,直接改为“俱著即处绞、其家产免籍
没”。鳌拜的手段是辣了些,但《清史稿》说鳌拜是矫命,但我查过《清实录》,&b&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鳌拜矫命,也就是说康熙也是同意的。&/b&&br&&br&鳌拜趁热打铁,数苏克萨哈以二十四条大罪,以大逆论罪,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馀子六人、孙一人、兄弟子二人皆处斩,籍没。连两个族人都被殃及,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皆斩&br&&br&诛灭苏克萨哈应该是触及了康熙的痛处,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列了鳌拜大罪三十,但是却有几个疑点:&br&&ul&&li&鳌拜这罪应该是十恶不赦,但是,最终却只是禁锢,连他儿子也没有杀,等到鳌拜过世,立刻把他儿子纳穆福放了出来,倒是把班布尔善和鳌拜的一个弟弟给杀了。&/li&&li&更令人震惊的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自己打自己脸,给鳌拜平反了!&/li&&li&更震惊的是,雍正追封鳌拜一等功,赐号超武。喂喂,这可是以严苛为名的四爷,这可是前朝逆臣,闹呢。直到乾隆年间,又把鳌拜拿出来,重新核实功罪,改一等公为一等男。如此反复,实属罕见。&/li&&li&有个叫阿南达的侍卫,每次奏事,都称鳌拜是圣人,这人被定为鳌拜一党,坐斩,这也被宽大处理,还参与平定噶尔丹。&/li&&li&近究审鳌拜等罪案、知&b&莫洛、白清额、阿塔、皆其党羽&/b&。&b&本当逮问、治以重罪&/b&。念其既经用为督抚、畀以地方重任。受事以来、剔除加派火耗等弊。&b&姑从宽免罪&/b&。仍留原任。以后著益殚心勉力、洁己率属、绥辑地方、爱养生民、以副朕宥过留用意。 (既是鳌拜一党,还让他们为封疆大吏,康熙皇帝这心是有多大?)
&br&&/li&&/ul&&br&&p&这就是康熙八年的鳌拜一党的大案,这样的重罪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轻饶,何况是极权顶峰的满清,居然这么轻描淡写的揭过去了,恐怕不是鳌拜一句有大功就能敷衍过去的,可惜我不懂满文,不知道满文资料会不会有新发现,据现在的资料,只能推测,打击正白旗,其实是当时满清统治者的共识,鳌拜可能只是个调和矛盾的替罪羊,而年轻的康熙由于政治的不成熟操之过切了。&/p&&br&&br&欢迎关注微信公号:霍老爷的小木屋(id:ddz_233) 给你带来一个大盗贼的视界&br&&br&&img src=&/v2-11dffee33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11dffee33a_r.jpg&&
鳌拜这个奸臣,当得委实有些冤枉,鳌拜也不是被杀的,而是软禁而死,康熙扳倒鳌拜,很可能是一桩冤案。 当初皇太极驾崩,多尔衮靠着两白旗的势力,有夺位的野心。鳌拜主动与索尼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主张拥立皇子,当时皇太极长子豪格成年,顺治方…
更正几点:(本来是只是更正前面答案里面的几个误区的,既然收到这么多赞就多补充几个)&br&&br&1、修颐和园不是慈禧的主意,而是光绪的主意,光绪是整个过程中最积极参与的,目的是修成园子后让慈禧去养老,自己上位亲政「乾纲独断」。&br&&br&2、慈禧的私生活一点都不混乱,且非常注意舆论形象,她的政敌非常多,一旦有把柄她都没法掌权。至于守寡风流韵事都是当时及后人杜撰的。另外他跟李莲英真的没什么。还有,李莲英是个老实人,人品也不错,并非影视剧中奸诈狡猾的形象,虽然李莲英手握大权,但是从未干涉过朝政,国家大事上从来没有指手画脚过。&br&&br&3、慈禧其实并不保守,力排众议扛着顽固派保守派,提拔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支持洋务变革,兴办实业,废除八股科举,这些都有定论了。至于百日维新废掉光绪杀六君子之事,并非其保守,而是一帝一后二元政治权力斗争的结果。想想吧,光绪康梁谭一伙都策划兵变囚禁并杀死慈禧了,慈禧当时可是最高掌权者,被慈禧知道了这肯定不能忍,于是慈禧才痛下杀手。&br&&br&4、多年禁欲导致心理变态倒是真的,慈禧最见不得的就是别人性生活幸福了,多有记录。给光绪选皇后的时候,慈禧给选了一个最丑的隆裕。&br&&br&5、光绪兵变失败后,被慈禧囚禁,慈禧除了各种辱骂还变着法一天一个花样折磨。没事给光绪演《天雷报》的京戏,关于不孝子被雷劈死的内容。每次演完还要让光绪谈心得体会,真腹黑啊!&br&&br&6、慈禧是真信了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的不死神功,指望请义和团进京抗击洋人,利用义和团围攻列强使馆,与整个世界宣战。最后被自己的智商所坑,只得举家狼狈逃命。&br&&br&7、慈禧爱京剧是出了名的,京剧要不是慈禧支持并发扬光大,现在没准还是上不了台面的乱弹。京剧大师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她都力捧过,并多次赏赐。为报答知遇之恩,京剧里面的慈禧都是正面形象。&br&&br&8、慈禧是的爱憎分明且知恩图报的女人,在她落难之际帮助过她的人最后都官运亨通大富大贵成为谁也参不倒的政坛不倒翁。比如慈禧失意葬父时给过一笔钱的小知府吴棠, 八国联军杀来逃命时给过一碗粥的怀来县令吴永,以及逃命途中带兵护驾的岑春煊。但是对背叛她的可从不留情,比如光绪和珍妃。&br&&br&9、如前面各位所说,慈禧好权术并且精于权术,权欲极强,虚荣享乐,意气用事。但主持政治还算公道,也想给大清续命,但是奈何没文化没眼界没情怀智商也不够,玩政治玩人有余,治国不足,古代女人政治的弊端被她全占了。但比她坑爹的丈夫咸丰和儿子同治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br&&br&10、总之,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一无是处的顽固派卖国贼败家女,相反大清很多方面还指着她才续命到20世纪,有功有过。
更正几点:(本来是只是更正前面答案里面的几个误区的,既然收到这么多赞就多补充几个) 1、修颐和园不是慈禧的主意,而是光绪的主意,光绪是整个过程中最积极参与的,目的是修成园子后让慈禧去养老,自己上位亲政「乾纲独断」。 2、慈禧的私生活一点都不混…
看了题主的问题去了解了一下这事,原来那人撒完尿后还写了首诗。&br&&img src=&/fe55faca801a_b.png& data-rawwidth=&351&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1&&&br&听说尚氏后人人肉出了此人下了追杀令,那人写了遗书准备去肛正面了。&br&估计他们觉得祖上就是杀同胞出名的,后代杀一个同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br&&br&尚氏后人的可气之处在于大肆洗白尚可喜,甚至把他吹成民族英雄还污蔑岳飞文天祥这种真正的民族英雄,百度百科都被他们改的不成样子了。楼上还有个说别人爸爸是强奸犯怎么怎么滴,如果他爸爸是强奸犯他还不以为耻甚至大肆宣扬纪念他爸爸强奸的事我觉得撒泡尿没什么大不了的。&br&特地写了两篇这事的文章”&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wOTIxNDE4Ng%3D%3D%26mid%3Didx%3D1%26sn%3Dcb1e0ad089af0b2f145f%26scene%3D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来尚可喜是民族英雄&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wOTIxNDE4Ng%3D%3D%26mid%3Didx%3D1%26sn%3D2e56ddb5%26scene%3D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奸也得祭祖啊&i class=&icon-external&&&/i&&/a&”,有何不足请指教。
看了题主的问题去了解了一下这事,原来那人撒完尿后还写了首诗。 听说尚氏后人人肉出了此人下了追杀令,那人写了遗书准备去肛正面了。 估计他们觉得祖上就是杀同胞出名的,后代杀一个同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尚氏后人的可气之处在于大肆洗白尚可喜,甚至…
&p&最直观的后退:&b&头发。&/b&&/p&&p&&br&&/p&&p&清朝历史剧里男人的发型是这样的:&/p&&img src=&/v2-8f02b8e069a04e3a65b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8f02b8e069a04e3a65b9_r.jpg&&&p&是这样的:&/p&&img src=&/v2-c6d24c0f11aa8b95f6c0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6d24c0f11aa8b95f6c08_r.jpg&&&p&
前额头发剃干净,脑后蓄发留辫,这就是当代清朝历史剧里男人的形象。这发型帅不帅?反正我欣赏不来。&b&然而,这只是电视上的清朝发型。真实历史上呢?只有更丑,没有最丑。&/b&&/p&&img src=&/v2-a38218dddd3cfd4b7d30bfb_b.jp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2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p&只有在后期比较接近清史剧里的形象,前中期的只能说瞎了我的狗眼。这也难怪当初天下百姓不甘剃发扎辫了,就这审美实在无法让受汉文化熏陶的百姓接受。&/p&&p&&br&&/p&&p&&b&明朝的头发是这样的:&/b&&/p&&img src=&/v2-7ac5ac5dd0c4dbaac5843a_b.jp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v2-7ac5ac5dd0c4dbaac5843a_r.jpg&&&p&&b&是这样的:&/b&&/p&&img src=&/v2-13bf8bf06f9af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13bf8bf06f9af_r.jpg&&&p&明朝的男人从十六岁开始蓄发,二十岁束发。英姿飒爽,潇洒飘逸,想来只有在明朝以前的人才能用的到吧。然而因为这头发无数百姓无辜枉死,“&b&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b&”是满清对汉民无情地&b&奴役驯化&/b&。这是恶毒之极的文化迫害,是满清剔除汉家文化的&b&野蛮罪行&/b&。&/p&
最直观的后退:头发。 清朝历史剧里男人的发型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前额头发剃干净,脑后蓄发留辫,这就是当代清朝历史剧里男人的形象。这发型帅不帅?反正我欣赏不来。然而,这只是电视上的清朝发型。真实历史上呢?只有更丑,没有最丑。只有在后期比较接…
说一个关于片头曲的细节。那首广为流传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最初是写给一部别的电视剧的(作者说法见文末)。目前看来,可能是写给《大英雄郑成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肯定不是写给康熙的。&br&&img src=&/v2-02d7f123dd438c3dd5b9bbad79361b17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02d7f123dd438c3dd5b9bbad79361b17_r.jpg&&&br&&br&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愿烟火人间”一句。其实,韩磊的原唱是——“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稍微细听就可以听出来。&br&控诉的是满清入关,血腥屠杀,如何能太平美满。这样,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就通了。否则如成片那样“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这有何逻辑联系?相信很多人听到这都会觉得怪怪的。&br&&br&这样解释一下,或许能通:&br&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指满清入侵,铁蹄踏遍华夏大好河山&br&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指力挽狂澜,匡复明朝 &br&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指满清入关,大肆屠杀,血腥镇压汉族反抗,血流成河,岂能太平美满&br&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指郑成功38岁英年早逝,颇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感(康熙活了69岁,在位61年,活了个够也干了个够,他再要五百年干什么)&br&&br&所以,一首本来给郑成功的歌就这么不伦不类地给了康熙了。其实,本来不过一首歌,但一句稍微说了点真相的歌词就要硬生生和谐,而且给了郑成功的对手康熙,真不知国姓爷若在天有灵,当作何感想。&br&&br&========================&br&补充几句:&br&1,真的没有想到一句歌词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有人说我这是谣言,有人辟过谣了。但根据 &a data-hash=&cbca3c16d95ba5a95ceb8f8bd78ce4c2& href=&///people/cbca3c16d95ba5a95ceb8f8bd78ce4c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cbca3c16d95ba5a95ceb8f8bd78ce4c2&&@&em&旭日东升杜&/em&&/a& 的说法,这歌确实是写给郑成功的。当然,如果有更确凿的证据,欢迎拿出。只是推测甚至抬杠就算了。&br&另外我没有想到很多人居然不懂“安得”是什么意思。。。肯定是“怎么得,如何得”,反问的意思啊。初中就学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安得广厦千万间”嘛。&br&还有人纠结“铁蹄”…这明显是个有反面色彩的词啊,就是形容侵略者的啊……“日寇的铁蹄”你见过,“人民子弟兵的铁蹄”你见过吗??&br&2,歌词我觉得如果用来写郑成功没有任何不妥,一个英雄的胸怀和他有多大地盘没有任何关系,处于一岛怎么就不能胸怀天下了?何况后半部分词明显不符合康熙。评论里有朋友说的很好:“整首歌透着一股子国破家亡,出师未捷的悲凉感,一首孤臣之歌。”这和一生得志、建功立业无数、生前身后俱显赫且高寿的康熙明显是不太符合的。&br&3,我不是清粉也不是明粉,但我觉得现实是现实,历史是历史。对现实,当然要超前看,要追求民族团结。对历史,不能遗忘,满清有历史功绩,但虐杀这类劣迹也是不可否认的。&br&&br&======================&br&这个答案下陆续有朋友提出质疑,首先谢谢大家的理性态度,真理本来就是越辩越明的,多讨论不是坏事。我就这个问题再说说我的看法。&br&&br&目前质疑者的意见主要是:1,歌不是写给郑成功,就是写给康熙的。2,对词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解释,不见得就是写郑成功。3,康熙播出比郑成功早。&br&&br&我认为:1,这其实不成问题,现在毫无疑问的是——此歌最初绝对不是写给康熙王朝的。这有作者本人的说法为证:&br&&img src=&/v2-91f18b514da7_b.jp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v2-91f18b514da7_r.jpg&&&img src=&/v2-daf3bba6d2b038a9cdaf5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v2-daf3bba6d2b038a9cdaf5_r.jpg&&&img src=&/v2-e99ce6f88d20ce175352c_b.jpg& data-rawwidth=&810& data-rawheight=&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0& data-original=&/v2-e99ce6f88d20ce175352c_r.jpg&&&img src=&/v2-2ea4a18b3da8eaa8586f64_b.jpg& data-rawwidth=&811& data-rawheight=&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1& data-original=&/v2-2ea4a18b3da8eaa8586f64_r.jpg&&&img src=&/v2-9ccac9c6ae2771_b.jp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v2-9ccac9c6ae2771_r.jpg&&&img src=&/v2-e837aac34eccc6da2f9cf24a17d08827_b.jpg& data-rawwidth=&791& data-rawheight=&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1& data-original=&/v2-e837aac34eccc6da2f9cf24a17d08827_r.jpg&&&img src=&/v2-ea37dcaf758722bfd601f_b.jpg& data-rawwidth=&806& data-rawheight=&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6& data-original=&/v2-ea37dcaf758722bfd601f_r.jpg&&所以,现在确定的是:最初肯定不是写给康熙。不确定的是:作者口中的“别的电视剧”是什么,最初到底是写给谁?&br&2,个人认为,郑成功可能性比较大。&br&首先,那么多古装剧,为什么大家只说郑成功,不说岳飞、文天祥、成吉思汗等等?自然是因为这种说法可能有其来源。本文开头的KTV截图也是一个旁证。&br&其次,如前所说,细品歌词,可以说除了前两句比较“全局性”一些(何况这也没什么不行),其他大部分还是非常符合郑成功的,有悲壮孤臣的感觉。我相信只要不心存成见,谁不会觉得“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很不通?谁会觉得“铁蹄”不是写侵略者而是写自己人?评论里许多人的疑问冰释已经充分说明就这一点。至于有人举出什么美国国歌、苏格兰歌曲来印证什么歌都可以解释成反清复明,这就属于抬杠了,没意思。&br&3,拿剧集时间说事其实也没多大说服力,剧集时间和歌曲时间并不一定就一致,歌完全可能早于剧。郑成功就算02年播,本想用一首早一点的歌这有何不可?谁规定歌曲创作时间一定要和剧集播出时间一致?张纪中版西游记11年才播出,用的《敢问路在何方》还是80年代创作的呢。&br&&br&综上,质疑者目前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多半只是揣测。当然,我也是揣测,所以在有铁证之前,就看谁的更站得住脚了。
说一个关于片头曲的细节。那首广为流传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最初是写给一部别的电视剧的(作者说法见文末)。目前看来,可能是写给《大英雄郑成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肯定不是写给康熙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愿烟火人间”一句。其实,韩磊的原唱…
出门在外,上网不便,回来才能上来看看。&br&&br&在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就料到必然是这样一个情况:大群人不忿,甚至破口大骂。还有特地私信来问我是不是满族人的。在此我得特地回复一下问我这个问题的人们:你们的智商非常堪忧,最好找复旦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小组去做下基因检测,一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万一带了大E之类可就不好说了;二来要是有遗传上的缺陷,可及时制止如采取绝育措施什么的。&br&&br&很多人不忿我这句话:“是汉人要求让汉人剃头留辫子才导致这个结果的。”一再强调说,只是一个汉人这样,不是全部汉人云云。&br&&br&遗憾,这不能推翻我的表述,也无法说我的表述是错的。孙之獬是不是汉人?全面推行剃头是不是他提出后才实行的?如果是,那么我的表述一点没问题。&br&&br&至于所谓的他不能代表全部汉人云云,这和我的这句表述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另外一个层面。要是按照这个套路,写文章的人都可以不写了,因为没法写,我来演示一下:清朝推行全面剃头不论文武身份种族一概执行的政策,是在一个汉人的的提议下一部分汉官及满官反对一部分汉官及满官支持最后在清摄政王代清皇帝批示同意的情况下得以通过。&br&&br&用不着为了一点不能明说的民族情绪和民族自尊就力图在文字里找回一点面子。话说,我就是真这么写了,又能怎么样,于是就可以舒服了没有异议了?&br&&br&不好意思,那我还是宁愿让你不舒服的。&br&&br&你不舒服就表示至少还知道羞耻,知道难受。让你舒服了,我还真就罪莫大焉了。&br&&br&知耻而后勇,这话是我们老祖宗说的。&br&&br&再继续纠缠下文字。很多人都很强调地说,剃头是满清为了统治等等原因推行的,孙之獬的上疏,只不过适逢其会。&br&&br&好,那我问个问题:谁敢说没了孙之獬事件,清就一定会再次推行剃头?!&br&&br&我可以非常绝对地说,没有人可以这样说。历史就是这样发生了,孙之獬提出了剃头,清廷准了,推行了。没人知道不出孙之獬这事,清廷是否还会推行,任何人说的,都只是假设,假设以后可能会怎么怎么,这个问题上,不存在绝对和必然。&br&&br&我有说错吗?&br&&br&相反,可以支持我的史料非常多。如我举的清军进占南京后还大贴告示,说剃头一事,本国相治成俗,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这是官方公告,是南下进军后的清政府态度。谁能说没有孙之獬,清一定会再次发起剃头?&br&&br&再譬如,朝鲜就没剃头。清也要求朝鲜剃了,但如清军开始进北京时一样,因为朝鲜上下强烈反对和抵抗,最后放弃,朝鲜始终没有剃头。谁能说没有孙之獬,清一定会再次发起剃头?&br&&br&任何试图争论这个问题的,其实心里都明白,这些讨论都仅仅且只能是假设而已,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历史。因此,在假设之前,还是先承认清最终全面推行剃发,是因孙之獬这个汉人上疏而起的这个史实吧——这没错吧。&br&&br&恩,还有说我之前提到的吴三桂见剃发令哭门及劝谏,都是历史故事的。&br&&br&我很清楚地说一次,这不是历史故事。&b&这是史料记载的史实&/b&。&br&&br&&blockquote&吴帅至齐化门,居民出迎,见已剃发,垂泣曰:“清人轻中国矣,前得高丽,亦欲剃发,丽人以死争之曰:我国衣冠相传数千年,若欲去发,宁去头耳。清人亦止。堂堂天朝,不如属国耶?我来迟,误尔等矣。”&/blockquote&我还再说一句,吴三桂此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他的一生变化的轨迹,自有其内在逻辑。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山海关到北京时期,他还没有彻底真真正正地倒向清朝的,他这个时期犹豫不定,思虑非常多。有关这点的史料和证据很多,譬如方大猷对其老师杨士聪说,吴已要求清将他封到山东黄河沿岸南明和清之间的缓冲带,并已经明确要求所有军中旧部不得离散,准备跟他一起去山东。他回北京是五月一、二日,这是五月七日的记载。包括后来史可法、刘泽清、陈洪范等人与的书信往来,及他云南起兵檄文里指责清背盟等等,都能充分说明这点。&br&&br&题外话撇开不提。我再如前面那样问一句:清廷入北京后的剃发令,是不是在吴三桂等人的劝谏下取消的?大概会有很多人不愿意回答。所以还不如我自己说吧——是。&br&&br&清廷入北京后的剃发令,就是在吴三桂等人的劝谏下取消的——这个表述又是肯定没错的,而且是史实。其实很简单的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必要再马上开始讨论为什么取消、吴三桂这个人怎么怎么之类的事。就算证明了吴十恶不赦居心不良甚至这个劝谏是他的阴谋,也改变不了北京剃发令是在吴三桂等人的劝谏下终止的这个史实。所以这不是历史故事,是史实,亲。&br&&br&老实说,我一向认为很多历史上所谓的君子忠臣,其实都不怎么地,有时候,还远不如一些名闻遐迩的所谓奸臣。&br&&br&譬如黄宗羲这样的所谓一代宗师,学问是好的,我承认。至于气节,呵呵,不好意思,我一点都不觉得他在这点上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譬如剃头,譬如反清。我以前在一篇文章里,就此专门说过这事。&br&&br&&blockquote&&p&在这一系列泼污水的行为中,最明显的便是关于马士英之死了。……其实马士英之死本无什么可论之处,因清史及清廷档案中记载都十分清楚,且当时在浙江一带知道的人也颇多。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以后,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盘桓于浙江一带,这期间多次参与反清战役,在江浙一带最强大的抗清势力吴易吴日生的部队兵败后,马士英亦遁入空门躲避清廷缉拿,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廷抓获,最终不屈就义。&/p&&br&&p&然而在《明史》中,马士英传的最后却出现了这么一段文字:“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p&&br&&p&作为史书,理当一是一二是二,写得清楚明白,而马士英到底是怎么死的,治史者的肚子里其实清楚得很——“事具国史”。当然,治《明史》时还没《清史稿》,所谓“事具国史”就是当时开放的一些清方记载,但有张存仁这种清朝封疆大吏级别的疏奏,清军中下级文武官员的报告为凭,其间已毫无可议之处,借用顾炎武一句斥阮大铖自辩无有“叩马献策”事的话来说,就是此等事体“万耳万目何可掩也”。&/p&&br&&p&这种异常不伦不类的体例,真是将春秋笔法之运用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附上的这段文字,也堪称是精心打造的造谣生事之杰作。&/p&&br&&p&因为治《明史》者,就算史德不去论,史识不大够,史见、史才总应该是不差的。清康熙十八年,当朝重开史局纂修明史,特旨敦请有明一代“遗民”黄宗羲入局主持,黄宗羲自己称病不去,却派了高足万斯同、万言叔侄及其子黄百家前去,而万斯同实乃《明史》实质上的总纂。在纂修过程中,黄宗羲与此数人的书信往来中,自内容到体例又无不往复讨论,故全祖望对此曾曰:“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p&&br&&p&故不管这一笔谁写的,我想身为与阮、马交手频繁且有切齿恩怨的黄宗羲,不至于对马士英传不闻不问吧;即使他实在不屑过问,他那几位参与修史的弟子、儿子,想必也不会这么没职业道德地不看吧,&b&于是我便实在不知道看过或者写过马传这些人,其史才、史见、史识,乃至史德在当时都去了哪里&/b&。&/p&&br&&p&另外,关于马士英到底是怎么死的,死时情形如何,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早有过详尽论述,若在此再重复叙述,不免有掠人之美兼蒙稿费之嫌疑,故照录于后,以正视听。我想,就算马士英再不济,也不能让他在杀身成仁做了烈士后再蒙冤吧。&/p&&p&……&/p&&p&顾先生所书“&b&1646&/b&&b&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b&相形之下,黄宗羲、张岱在鲁监国政权处境艰难时,转入清方统治区遵制剃头,以明朝‘遗民’自居,既不能见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样义形于色地痛斥‘奸臣’马士英以显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这两句,真是一针见血。&/p&&br&&p&说白了,黄、张等人就是眼见南明鲁监国的势力不成事了,于是赶紧弃主而逃,奔入敌占区剃了头去做大清顺民以求活命而已。至于以明朝“遗民”身份自居云云,实在是块很无耻的遮羞布。你头也剃了半个小辫子也留起来了,都已经“遵制”了,还遗下了些什么?若是如马士英一般干脆把头发剃个全光做了和尚,那倒真是够资格说一声“大明遗民”的。&/p&&br&&p&其实为人诬枉的,当时又何止马士英一人。弘光朝覆灭,大臣殉难者有高倬、张捷、杨维垣等,其中张捷、杨维垣又是东林所谓的逆党分子,然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时自杀殉国。尤其杨维垣,是全家老小一起死节,但他与马士英一样,在阖家死难殉国后竟还被人诬指为杀妾潜逃而遭乱兵殴死,如李清于《三桓笔记》中所言,造这种谣的真是“舌可犁也”。&/p&&br&&p&看此几位逆案中人,即使不投降,只需留在清方统治区,再学学黄大宗师遵制剃半个头,只要不出仕就可以以明朝“遗民”自居,如此既能活命又可得个好名声,何以壮怀激烈一至于此耶?&/p&&br&&p&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耳。&/p&&/blockquote&&br&这个又扯远了。不过也我也没什么其他想说的了,就继续闲聊吧。再扯一个,和名人、剃头、气节、遵制有关的,也是我以前写的,使用了嘲讽技能专门拉仇恨用的。&br&&br&&blockquote&想起前社会贤达大明东林首脑钱公谦益佳话甚多。南京被破时,谦益公如夫人柳如是云,该当殉国示气节。谦益公称是,于是通告社会当于某日殉国。该日,清早盛装出行,于清山绿水间寻佳地至夕阳西下,谦益公于某处终于以手探水,惊曰:“水太凉。”于是回家。柳如是投水自尽,被人救起。 &br&&br&前社会贤达大明东林首脑钱公谦益佳话。清人下江南后强制汉人剃头,江南众士子汹汹,我钱少宗伯谦益公忽扪头不已,顷刻起身曰:头甚痒。遂施施然离席,众人以其去觅蓖梳之,未在意。刻后我钱少宗伯谦益公返来,已遵清制剃头结辫矣。&br&&br&前社会贤达大明东林首脑钱公谦益佳话。思庙殉国后,我钱少宗伯谦益公先诋福王,福王继大统之后迅速转昵阮大铖得以复起。携柳如是进南京,帽子上插两根长野鸡尾巴招摇过市。南京人纷纷围观,以为我钱少宗伯谦益公乃一代fashion大师,后遂又有两朝领袖佳话。&br&&br&领袖……其实有时真不是啥好词。前社会贤达大明东林首脑钱公谦益,某日穿很fashion之潮装出街,遇见学生,学生问:老师这是巴黎当季新款么?谦益公正色道:此装领子是我大清款,乃今朝圣明的意思。袖子是我先朝大明款,是不忘记故主之意。学生遂拜服:先生真是两朝领袖啊。&/blockquote&&br&最后,我得告诉一些人,让你们失望了。我家祖上是宋高宗的宰相(不用来告诉我宋代官制,我这么说是为了直白,谢谢),大明洪武年间迁到江阴,是当地望族,我家居住地的地名,就是因我家姓为名的,家谱、族谱、地方志都有记载。&b&十万人同心死义、八十日带发效忠&/b&,里面有大批我家先人。对剃头的看法,懒得多说了。至于不知道这两句典故是说什么的同学,可以洗洗睡去了。&br&&br&恩,最后,我要说江阴屠城、嘉定三屠,主力都是汉人军队,前明前大顺什么的降军。不服来战,不过我未必搭理。 &br&&br&该说的都说了,就这样吧。&br&&br&---------------------------------&br&&br&&br&这个要说清楚,不是满人让汉人剃头留辫子,是汉人要求让汉人剃头留辫子才导致这个结果的。&br&&br&清一直都是兵剃民不剃,武剃文不剃。先前进北京的时候,曾一度推行剃发令:“剃发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发,不得归。远近闻风惊畏,非一统之策也。’九王(即多尔衮)曰:‘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那个时候,多尔衮还压根没想能一统中原。&br&&br&吴三桂追杀闯军得胜返回后,见剃发令,于城门号啕大哭,遂去劝谏,于是因各方反弹强烈而终止。&br&&br&到多铎进军南京时,曾张贴告示,明确说有无耻官员剃头,已经被清朝唾骂之:“剃头一事,本国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br&&br&问题就出在这种无耻汉人身上。&br&&br&当时,清还允许明降臣穿明服饰,满、汉大臣分开站班。其中有个汉臣孙之獬,为讨欢心,不但剃发留辫,还改穿满服。上朝站班时,走进满臣班里。结果被满臣大骂踹出去了。 汉班也不让他进,搞得他非常狼狈。&br&&br&孙之獬于是上疏,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以表示满汉一视同仁,结果清廷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下剃发令,“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 &br&&br&这就是剃发的经过。恩,还要说的是,清曾想要朝鲜也剃发,不过因为朝鲜强烈抵制没有成功,所以朝鲜没剃发。吴三桂曾感叹说,我们难道还不如朝鲜?当然,这和朝鲜当时是藩国也有关系。&br&&br&清的满汉之别是非常强烈且清楚的。譬如只有满臣和入了旗的臣子可以称奴才,表示是一家人,是家奴。没入籍的汉臣就不可以,只能称臣。但到乾隆时有无耻汉臣邀宠自称“奴才”,于是后来干脆规定无论满汉上奏折都称臣。&br&&br&又譬如,历史上也从来不存在满汉全席,满人吃的满席和汉人吃的汉席是完全不同且分开的,绝不会混在一起。这东西,是到了民国时某北京饭馆为了招揽顾客杜撰出来的东西。&br&&br&这个世界上,任何朝代的倒塌,都是因为自己先腐烂了。
出门在外,上网不便,回来才能上来看看。 在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就料到必然是这样一个情况:大群人不忿,甚至破口大骂。还有特地私信来问我是不是满族人的。在此我得特地回复一下问我这个问题的人们:你们的智商非常堪忧,最好找复旦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小组去…
剃头师傅手艺比前朝好
剃头师傅手艺比前朝好
谢邀。(感谢题主的问题,促使我翻了一部分我一直狠不下来心看的满文老档)&br&&br&这是个挺好的问题,但也很难回答。&br&这里我只解释名字,继位问题留给熟悉清史的朋友回答。&br&&br&&b&先说结论:从档案来看,皇太极的名字可能真的是 hong taiji,又或者干脆就是 hong。&/b&&br&&br&——这里有一些很奇怪的、甚至自相矛盾的东东存在。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我只能先说一下我个人的推测和看法。&b&绝非定论,也不一定正确&/b&。&br&&br&【&b&补充:&/b&经微博好友、研究蒙古史的@lonestarstar 指点,hong taiji应当就是其本名——】&br&&blockquote&&b&我認為還是皇太極是最有可能。這在蒙古貴族人名中並不少見&/b&……這點我還是遵從傳統的詮釋,也就是從中文的皇太子變來的。不過這個詞是先進入蒙語,再進入滿語。&b&原本是頭銜,後來變成蒙古貴族常見的名字&/b&。例如活躍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年的喀爾喀蒙古綽克圖洪台吉。&/blockquote&&br&下面详细解释一下~&br&&br&&br&首先说阿巴泰肯定不是啦,阿巴泰是太祖第七子……&br&&br&其次,皇太极即hong taiji,也就是洪台吉——这&b&个不是副可汗,考虑当时的用语,也不是皇太子的意思&/b&。&br&&br&---------------------------------------------------------插入补充的分割线---------------------------------------------------------&br&&b&4/27/2014 补充:&/b&题主提到“&i&台吉就是蒙古的王子的意思。黄台吉或皇太极或珲台吉都是一个意思,王位继承人或副王。台吉实际是汉语太子的蒙古发音。皇太极以前就是皇太子的意思。 后来黄台吉逐渐演变成副王的意思。在满清大肆分封蒙古诸汗使得汗的称号贬值。&/i&”——&br&&br&恩,我了解并且同意洪台吉的来源问题。但是洪台吉一词本身是由蒙古语进入满语的,在这一过程中,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是我说“&i&这个不是副可汗,考虑当时的用语,也不是皇太子&/i&”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br&&br&大概是我没说清楚,再举几个例子好了。比如“大清”这个词,满文写daicing,这是个蒙语词 daicin,意思是“善战”,后金时期多用作称号(可能也只用作称号),如多尔衮原本被称作“mergen daicing beile”,后来因为把daicing用作国号了(连称号的含义也消失了),所以daicing一词从他的称号中删除了——再后来他封王以后就变成 Ho?oi mergen cin wang(和硕睿亲王)。&br&&br&再如cagan一词,蒙古语“洁白的、圣洁的”,进入满语后它变成了“书籍”的意思。&br&&br&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宅”“吐槽”(咦为什么我这么想 &a data-hash=&97f4b2bf4& href=&///people/97f4b2bf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橘玄雅& data-tip=&p$b$97f4b2bf4& data-hovercard=&p$b$97f4b2bf4&&@橘玄雅&/a& ?)等日语词汇,进入中文后尽管长得还是一样,但是含义却有微妙的不同——甚至在台湾和大陆含义都不尽相同。所以一个外语词汇进入本国语言中探讨她的含义,不能仅仅从原生语言中解读,更重要的是要看在本国语言中的使用。这一点请看下面例证——&br&----------------------------------------------------------补充完毕的分割线--------------------------------------------------------&br&&br&&br&事实上那个时候后金受蒙古影响很深,努尔哈赤很多儿子都是有taiji这个称号的。在台北故宫出的《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第一册中,皇太极第一次出现就是跟莽古尔泰一起出现的,这个原文大概是这样写的:&br&&br&&blockquote&&i&jai mudan ulade niyengneri cooha generede amba jui imbe akdarakū, &b&manggūltai taiji hong taiji&/b& juwe deobe uwerihe.&/i&&br&(注:原文为老满文,《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荒字档)》尽量对应到新满文的穆林德夫转写记录。)&/blockquote&&br&这里&b&&i&manggūltai taiji &/i&&/b&和后面的 &b&&i&hong taiji&/i&&/b&,翻译过来就是“莽古尔泰台吉”、“洪台吉”。悄悄上一个满文原档(荒字档)此处的影印:&br&&img src=&/d257dfdfff2c8_b.jpg& data-rawwidth=&85& data-rawheight=&3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5&&&br&&br&&i&Tonggi Fuka Akū Hergen i Bithe&/i& (《无圈点字书》)中新老满文hong的写法对比:&br&&img src=&/ab403dc0f9010958afebaa_b.jpg& data-rawwidth=&113& data-rawheight=&2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3&&——虽然老满文中kong/gong/hong写出来都是上面这个图片大字的写法,但是鉴于大家都说太宗名字是HONG taiji,那就当做是Hong字好了。&br&&br&此处hong taiji指的就是太宗皇太极,这一点从乾隆年编修的《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中可以确定。&b&因为内阁藏本避讳了这一名讳——他们居然都不肯采取贴黄条的形式,而是直接改成了“四贝勒”&/b&- -b &br&&br&内阁藏本此处截图:&br&&img src=&/0d199870afa59b19a58a2d44d7b5e325_b.jpg& data-rawwidth=&111& data-rawheight=&4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1&&&br&—— &i&manggūltai taiji,&b& duici beile&/b&&/i&&br&&br&这里“duici beile”意思就是四贝勒——但这个更改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此时是1613年,而四大贝勒是在后金元年也就是1616年才册封的……清初时代贝勒是个很高的位置,当时在儿子辈中可能只有代善是有被叫做“贝勒”的,全称为“古英巴图鲁贝勒”(guyeng baturu beile)。阿敏也只是amin taiji——你看,又是个taiji。&br&&br&就在hong taiji出现之前一句话中,古英巴图鲁贝勒出镜:&br&&blockquote&&i&ini emu (amade) emede banjiha deo &b&guyeng baturu beile&/b& be hecen tuwakiya seme uwerihe.&/i&&/blockquote&&br&所以说taiji这个称号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家都是taiji。&br&&br&&br&&br&&b&——但是,等等……这里好像有个问题&/b&:&br&&br&如果大家都是taiji,而且taiji也的确是个称号的话……&b&那……太宗岂不是叫Hong&/b&!&br&&br&……&br&&br&……&br&&br&……&br&&br&卤煮天雷滚滚的滚去了下n页……&br&&br&……&br&&br&……&br&&br&……&br&&br&可接下来的档案记载表明这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在这本老满文档册里,凡是个儿子就被叫taiji,比如讲到太宗迎娶科尔沁莽古贝勒的女儿的前后文:&br&&blockquote&&i&...ninggun biyai juwan de korcin i manggū beilei sargan jui be amba ginggiyen han i jui &b&hong taiji&/b& de benjire de &b&hong taiji&/b& okdome genebi, hoifai kūrki hadai bade acabi amba sarin sarilame gaiha.&br&&br&....&br&&br&jorgon biyade monggo gurun i jarut bai hara babai beilei jui &b&daicing taiji &/b&ini naon be han i jui &b&degelei taiji&/b& de sargan benjihe bihe...&br&&/i&&/blockquote&&br&光这么一小段就出现了 1. hong taiji(洪台吉、皇太极); 2. daicing taiji(岱青台吉); 3. degelei taiji(德格类台吉) 等诸多taiji,所以taiji实在是个泛称,可能就跟后来的“阿哥”差不多地位。&br&&br&&br&&b&注意这些taiji们的规律都差不多:名字+taiji 这种组合,所以为什么皇太极就不是这个规则呢?&/b&&br&&br&&br&当然《荒字档》这个档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台北出版方曾指出过荒字档是经过编撰的:&br&&img src=&/7b96fcc0a2dde8860010_b.jpg& data-rawwidth=&893&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3& data-original=&/7b96fcc0a2dde8860010_r.jpg&&&br&——这段话我盯着看了很久,也还是没搞清楚:&br&&ol&&li&荒字档作为太祖朝原始史料而言可不可信? &/li&&li&荒字档是何时编撰的? &/li&&li&哪十三册是真正的原档? &/li&&/ol&等问题。&br&&br&&br&但!是!&br&后来台北方面(终于)出了影印版,我看到了《来字档》……&br&&br&据我分析,《来字档》应该是那十三册真正满文原档之一 ——这个原因是《来字档》居然是写在&b&明末辽东汉文公文纸背面的&/b&!(我了去后金是怎样……穷的连纸都木有吗 TAT 怪不得要去抢劫……)(但这样就说明来字档不会是重新编撰或者抄写的了)&br&&br&然后我找到了这个令人头痛和迷惑的东西:&br&&img src=&/63ac2fad6b77f802fff701_b.jpg& data-rawwidth=&112&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2&&&br&&br&&b&——好吧这个上面写得是:&i&hong taiji beile&/i&(洪台吉贝勒)&/b&(or 皇太极贝勒——随你喜欢)&br&&br&来字档影印本是从天命六年开始,这时候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的确都是封了贝勒的。看看其他贝勒都是怎么写的:&br&&br&阿敏贝勒(&i&&b&amin beile&/b&&/i&):&br&&img src=&/9c0fe1dd0e0d68adb4eb01f6ebcd0ca6_b.jpg& data-rawwidth=&130& data-rawheight=&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0&&&br&莽古尔泰贝勒(&i&&b&manggūltai belei&/b&&/i&):&br&&img src=&/abff1cec15cd1b90b5e2dd_b.jpg& data-rawwidth=&106& data-rawheight=&2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6&&&br&代善彼时被称作“大贝勒”(&i&amba beile&/i&),咱把他略过去。&br&&br&&br&——人家都是名字+beile 这个组合的……那太宗也应该是咯?&br&&br&所以由此推断,太宗应该叫“hong taiji”。&br&&br&&br&&b&但是这不科学!!!&/b&&br&&br&&br&太宗弟兄们的名字都是连写的!连!写!的!就连“代善”也是写成&i&daisang&/i&,更不要说莽古尔泰(&i&manggūltai&/i&)、阿敏(&i&amin&/i&)这类名字——同是蒙古语啊。再看&i&abai、tanggūdai、abatai、degelei、ajige、dorgon、dodo、fiyanggū&/i&……为嘛只有太宗&i&hong taiji&/i&是分写的名字?&br&&br&难道是太祖也觉得&i&hong&/i&这个光不愣登的名字有点太奇葩了……又或是蒙古语名字的确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于是太宗只是成了一个试验品?&br&&br&若有通晓蒙古语之人辅助解读一下或许能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清晰。(&b&补充:&/b&特此鸣谢longstarstar 在微博提供的帮助,指出&b&hong taiji 一词&/b&&b&在蒙古貴族人名中並不少見。&/b&)&br&&br&----------------------------------------------------补充汉文译法的分割线--------------------------------------------------------&br&&b&4/27/2014 补充:&/b&&br&我后来发现我忘记说“皇太极”这三个字汉文音译的问题……默认读者都知道了……恩,后金时期基本上都在使用老满文,汉文音译不是那么太重要,所以其实当时hong taiji这个名字怎么翻译的都有,洪台吉啊黄台吉啊红歹是啊各种奇葩漫天飞~&br&&br&但是自太宗改元为“大清(daicing)”之后,录用了很多汉族官员——汉族官员最重视这些字面文章,所以&b&他们特意选了“皇、太、极”这三个吊炸天的汉字作为我大汗hong taiji音译&/b&——这就是汉文“皇太极”的来源。&br&----------------------------------------------------------补完的分割线---------------------------------------------------------------&br&&br&&br&&b&总结:&/b&&br&&b&仅以档案来看,皇太极的名字最大可能性就是叫做 hong taiji。另一个奇葩的可能性是:他叫 hong。网络上流传的其他说法,我尚未看到切实的证据。&/b&&br&&br&&br&完。
谢邀。(感谢题主的问题,促使我翻了一部分我一直狠不下来心看的满文老档) 这是个挺好的问题,但也很难回答。 这里我只解释名字,继位问题留给熟悉清史的朋友回答。 先说结论:从档案来看,皇太极的名字可能真的是 hong taiji,又或者干脆就是 hong。 ——…
简单交流两句。清初统一战争同时有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双重意义。根据顾诚老师的研究可以看到,闯王是一支比较坚决的革命力量;而在明末饥荒战乱,民生凋敝的背景下,闯王军队的经济开源也主要是分地和追赃。&br&&br&因此闯王的革命力量深深伤害了明末的统治阶级,也就是旧贵族,旧官僚和大小地主的利益。&br&&br&闯王攻克北京,只代表明末统治阶级的总代表垮台,而旧权贵的反革命力量在江北已经难以重新恢复。但这些分散的权贵,仍然掌握了庞大的政治经济硬实力,在归顺和复辟之间选择观望。&br&&br&所以闯王攻克天下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建设新社会还需要更普遍,更本质,更漫长的继续革命之路。&br&&br&而满清的干涉恰逢其会,他们并非以异族掠夺者的旗号来入侵中原,而是打着为明室复仇的旗号。这个旗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是旧官僚,权贵,大小地主的新代理人,新的暴力统治工具。&br&&br&因此满清很快得到了明末旧统治阶级的支持。洪承畴投降后反被重用,说明了给明朝做权贵,和给满清做权贵一样合乎自身利益。吴三桂头像,也是身为旧贵族的家人被闯王革了命,立刻看清了去就。做民族罪人,仍可享受统治阶级的荣华富贵;而做民族英雄,也逃不过革命力量的清算。&br&&br&这部分人,和其他投降的知识分子,地主一样,根本出发点都是阶级利益。直到满清剃发留头后,才激起一小部分权贵也加入人民的反清斗争,因为他们发现在满人手下做权贵,还是不如在明朝时爽。&br&&br&所以满清统一中国,本质上是明末旧统治阶级被打得一盘散沙之后,在异族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疯狂镇压革命人民的一场复辟战争。&br&&br&这也说明了,为何满族统一战争的主力是汉人,而反清最坚决的却不是庸碌的南明贵族,而是旧农民革命军的残部。&br&&br&上述道理是古今中外阶级战争的公理。投靠民族敌人来镇压人民革命是必然选项,不仅洪承畴吴三桂会这招,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也会求助普鲁士,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资产阶级也会求助英法,清末的慈禧也懂得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民国的蒋介石也懂日寇之害不及tg,攘外必先安内。&br&&br&而真正的统治阶级,并不是那几个死节的权贵,而是无数霸王别姬中的袁世卿。他们在大清牛逼,民国牛逼,日本人来了也牛逼,日本人投降了还是牛逼,只有解放军来了才会死无葬身之地。&br&&br&至于为何得民心者没有得天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纲领和先进的组织,只能用血泪把遗憾留给未来的同志。
简单交流两句。清初统一战争同时有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双重意义。根据顾诚老师的研究可以看到,闯王是一支比较坚决的革命力量;而在明末饥荒战乱,民生凋敝的背景下,闯王军队的经济开源也主要是分地和追赃。 因此闯王的革命力量深深伤害了明末的统治阶级,…
&p&拿古代的疆域和现代的疆域比较是个蠢问题。&/p&&p&各国的疆域都在不停的变动,老外也经常抱怨为什么中国老拿自己强盛时候的疆域说事,清朝和元朝都是中国疆域最广大的时期,被黑的最多的清朝恰恰是有效控制最多的地方,今天的中国继承的就是清朝领土,像元朝,唐朝疆域虽然大,但是相较于当时的治理很难说那地方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土”,总不能说军队过去绕一圈那地方就是中国领土吧,郑和还去过索马里呢,还去过肯尼亚呢,这怎么算?&/p&&br&&p&这不但是中国的问题,各国都是,如果按照古代领土最强大的时候,那各国就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得了,尤其是德国和土耳其,土耳其丢领土都丢的不忍卒视,德国也惨,柯尼斯堡是历代普鲁士领土,古代条顿骑士团时期它是汉萨同盟成员,普鲁士公国时期是柯尼斯堡首都,普鲁士王国时期,他是普鲁士省首府,纳粹德国时期他是德军第一军区司令部,从古代到近代它都是德国领土,康德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说康德是俄罗斯哲学家会不会怪怪的?它现在叫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领土,德国人找谁说理去?按照柯尼斯堡那种画法,要是西安变成日本领土,你不是气的吐血。&/p&&p&要是文化相同也就罢了,希特勒主张的苏台德地区的领土问题,好歹还是因为苏台德地区邻近德国而且讲德语居民比较多,像二战后划分领土起来粗暴的近乎搞笑,什切青这个城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地方有许多名人,比如说叶卡捷琳娜二世, 最著名的皇室联姻的产物,刚去俄罗斯的时候连俄语都不会说, 玛丽娅·费奥多罗夫娜也是出生在这里,就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妈(话说俄罗斯人怎么那么喜欢德国女人?)&/p&&p&什切青这个地方从文化上说是德国的,二战后划给波兰,那什切青世世代代生活的德国人怎么办?简单,要么滚要么死,全部赶出去给波兰人腾地方。而且希特勒所居住的狼穴现在在波兰,这找谁说理去?&/p&&br&&p&当然,比起大英帝国全盛时期,那也算不了什么,从占据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大英帝国变成了比日本还小的英国,人家那还不是“我军队来绕一圈就算我领土了”,那还真是派遣总督真正实行管辖的,英国土地这缩水了多少简直没法计算了,美洲一帮蛮子居然造反,而且还成功了,澳洲加拿大控制的力不从心,丢了印度失去了皇室尊称,英国女皇变成了英国女王,战后殖民地又纷纷独立,真不晓得当时的英国政客们怎么活下来的。英国脱欧后苏格兰议会支持第二次独立公投 ,别说殖民地,连英伦三岛都要不保。&/p&&p&领土和疆域虽然宣传是“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玩意说到底还是国力的产物。“历史上是XX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占据这块地方的国家多了去了,凭啥就成了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不就是你拳头大么。&/p&
拿古代的疆域和现代的疆域比较是个蠢问题。各国的疆域都在不停的变动,老外也经常抱怨为什么中国老拿自己强盛时候的疆域说事,清朝和元朝都是中国疆域最广大的时期,被黑的最多的清朝恰恰是有效控制最多的地方,今天的中国继承的就是清朝领土,像元朝,唐朝…
谢邀。&br&&br&&b&靠歪曲西方思想,假冒先进理论,靠着萨满教那种“神灵附体”,忽悠山区百姓,建立根据地&/b&(洪秀全自称耶稣弟弟,就是没读过《圣经》。他的基督教知识,都是梁阿发和罗孝全那里来的)。&br&&b&挟裹流民,来往迂回,靠着各地军队“剿而不堵”,一路招摇长征&/b&(金田起义,永安封王)。&br&&b&士兵纪律颇佳(禁鸦片,明纪律),所以起兵之初,战绩很好&/b&。&br&有些地方很有革新,比如汪士铎说:&br&&blockquote&「贼(指洪杨)改四书五经,删鬼神祭祀等类……无卜巫术数,禁烟及惰……此皆胜我(清朝上下)万万也。」&/blockquote&&b&但高层土鳖之极&/b&。到了南京,便不思北进(北伐那支军队是放出去的孤鹰,下场太惨了)。杨秀清和洪秀全满南京征妃子,随即自相残杀。洪秀全自己写的宫廷生活诗曰:&br&&blockquote&乃车对面向路行,
&br&有阻回头看兜平。&br&苑内游行真快活,
&br&百鸟作乐和车声。&/blockquote&然后天京内乱,杨秀清、韦昌辉们一死,石达开再一走,就差不多了。&br&这里多说一句。洪秀全在杀杨之前,实为虚君,是个精神象征;杨秀清是实际管事的,所以都叫洪杨政权,不叫洪家政权。把能管事的人都杀了,再提拔李秀成与陈玉成,还让自己俩窝囊兄弟去掣肘陈李,洪秀全也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了。&br&&br&之后就是清廷的事了。&br&&br&太平天国初起事所以成功,一如当日明朝时倭寇纵横东南。不是倭寇/太平天国太厉害,而是地方上太腐败又不真打。湘军淮军整编,一如当年戚继光自组戚家军。于是太平天国歇了。&br&&br&&b&本来,”歪曲外来思想、营造鬼神理论、忽悠劳工百姓、四处流窜、纵横农村、搞起根据地“,在中国历史上是可能成功的,具体例子我就不说了。但功未成而领导核心先内乱,就太急了。本来杀功臣什么的,要统一天下再来嘛。没等定天下就闹文工团杀老兄弟,也是自己作死作的。&/b&&br&&br&&br&太平天国闹事让中国少了一亿人口(不一定是死亡,许多是流散),但也有一个大意义。&b&自平太平天国之后,因为汉人封疆大吏出现,清朝已无法完全控制东南了,一如安史之乱后,河北就不归唐朝管了,一个道理。&/b&
谢邀。 靠歪曲西方思想,假冒先进理论,靠着萨满教那种“神灵附体”,忽悠山区百姓,建立根据地(洪秀全自称耶稣弟弟,就是没读过《圣经》。他的基督教知识,都是梁阿发和罗孝全那里来的)。 挟裹流民,来往迂回,靠着各地军队“剿而不堵”,一路招摇长征(…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br&&br&简单说:&b&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b&&br&&br&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有色人种是被压迫者,白人是压迫者,因此亚洲人民要团结起来,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亚洲。&br&&br&大亚细亚主义虽然发源于日本,但类似的心态在亚洲国家普遍存在。当时东亚的情况非常绝望,大家普遍认为,除非亚洲人团结起来,否则面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能亡国灭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被侵略国之间关系一直都不错,因为人家几百年前就亡国了,对白人恨得咬牙切齿,日本相比之下已经算是比较公平的了。而中韩完全是亡在日本人手里,体会自然不同。&br&&br&由于日本在当时是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且已经有富国强兵的迹象,所以当时日本的国际主义战士——也就是大亚细亚主义者——自然号召全亚洲的黄种人保卫日本。这其实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一个祖国的缩水版本。&br&&br&同理,莫斯科,哦不,东京也成为黄种人解放事业的后方基地和指挥部,日本必须支援兄弟国家的解放事业。当时日本为亚洲同胞解放而奔走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不计其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也绝非少数,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完全无私的,并没有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强化日本的动机在。&br&&br&清末中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却被野猪皮搞得民不聊生,清末认为日本有义务帮助汉民族复国的想法在日本知识分子中相当流行。甲午战争日本胜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但“反清到底是不是反华”,“推翻清政府到底是解放还是侵略”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补偿的心态,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中国。中国虽然被日本打疼了,但为之叫好的皇汉绝非少数。清末民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日本有好感的是绝大多数,这种好感基础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烟消云散,所以现代中国人看鲁迅那一代人写的东西往往啧啧称奇。&br&&br&&b&而在大的基调下,就是各种方法论的斗争了,路线斗争比对外斗争还狠,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b&有的人认为中国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日本先解放中国,建起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再交还给中国人,这与国父的“宪政”理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国民党换成日本人而已。然后更进一步,既然日本这么进步,干脆把亚洲管起来算了,这听起来又与“XX不适合采取西式民主”高度一致。&br&&br&像石原莞尔,熟悉日本史的人就知道,这人其实是典型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他侵占满洲的目的为了发展一个独立于日本的现代国家,作为未来黄种人与白种人最终决战的后方基地。&b&昏话说到这个程度,大概他自己都信了吧。&/b&&br&&br&&b&其实遭到背叛的何止是大亚细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乃至恋爱资本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b&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br&&br&对这类话题有兴趣的,可以看安彦良和的漫画,没基础的人看《王道之狗》,有基础的人看《天之血脉》。&br&&br&&img data-rawheight=&841& data-rawwidth=&580& src=&/b9aff123bb5086bedd18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9aff123bb5086bedd189_r.jpg&&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 简单说: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 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太敏感了,别说拍了,俺刚说了两句,结果就·····&br&原答案链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例子?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img src=&/f1a41e7fac22b324457aeedf7715106d_b.pn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f1a41e7fac22b324457aeedf7715106d_r.png&&
因为太敏感了,别说拍了,俺刚说了两句,结果就····· 原答案链接:
题主,用“我一概不相信”“我一概不接受”的态度是学不好历史的。&b&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十分明显地就是制度全方位落后所造成的,无论是经济、财政、军事制度都完全比不过日本,所以才会失败&/b&。&br&&br&同时,&b&到了1894年,“晚晴GDP世界第一”早已经是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当时中国真的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b&。&br&&br&中国GDP世界第一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那时候从英国开始兴起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中国凭借着自己4亿人口的体量,勉强压过了那些欧洲国家。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国家的国力发生了飞跃式、爆发式的发展,晚晴作为一个农业国还停留在原地,所以被西方越甩越远。&br&&br&&b&在甲午战争爆发时的1894年,GDP世界第一的是美国,而且其国力远远超过了中国,而英法德俄等欧洲强国,其GDP也早已经超越了中国。&/b&&br&&br&&b&同时,GDP数字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一个国家能够将多少钱投入到战争当中才更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b&&br&&br&晚晴是一个农业国,其物质和经济产出大部分被自己的庞大人口消耗掉了,能够拿出来进行战争的财政盈余并不高,在1890年代,政府一年岁入是万两白银(这还是有相对廉洁的海关保障了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否则以晚晴官场的习性,岁入会更低。),折合约为5-6亿法郎、3000万英镑。&br&&br&而法国当时政府一年岁入多少呢?&br&30亿法郎。&br&&br&&img src=&/532f5fdca9f5954fdc2a_b.jpg& data-rawwidth=&722& data-rawheight=&2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2& data-original=&/532f5fdca9f5954fdc2a_r.jpg&&&br&&br&英国政府当时一年岁入多少呢?&br&超过一亿英镑。&br&&img src=&/acea8df4fc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1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acea8df4fc_r.jpg&&&br&也就是说,当时英法政府一年的岁入是大清这个泱泱大国的数倍。&br&&br&那么日本呢?&br&日本当时一年的岁入是1.5亿日元左右,折合白银为8-9000万两左右!&br&&br&&img src=&/cf7c02d5e526a556fbc330d0ace2ab93_b.jp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1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cf7c02d5e526a556fbc330d0ace2ab93_r.jpg&&&br&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一个四亿人的泱泱大国,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差不多的。&br&&br&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br&&br&因为日本开启了近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重商主义政策和政府的近代财政体制,使得政府的税收能力大大超过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中国。&br&&br&&b&同时,更让人痛心的是,中国还根本没有建立起现代的财政体系,也没有成型的、西方式的财政和国债制度,所以在进行战争时,根本比不过已经建立了相应制度的日本。&/b&&br&&br&&br&&p&日本1894年10月在广岛召开的第七届临时议会通过的预案是临时军事费用1.5亿日元和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但是实际上的军费支出并没有达到2.5亿日元。截至1896年3月,日本公布其实际支出的战争款为20047.6万日元,这其中还包括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p&&br&&p&&b&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所以日本并没有也无必要大规模向外国借贷以充战费,即使继续打下去,日本在用完2.5亿日元的预算后,其财政也不至于崩溃,比如,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之时,就得到过详细的情报“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而银洋究未收齐”。&/b&可见,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还有相当的战费潜力可供使用。&/p&&br&&p&反观清政府,筹措的战费只有日本一半不到,但已经有58%是举借外债。不但内部潜力已经挖尽,外部资金来源也日趋枯竭。比如1894年7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受清政府委托,以6%利息和海关税收作担保,向英格兰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以筹措战争经费。最后英格兰银行以不明中日战争内情和战争风险难以评估为由,拒绝了清朝的贷款。最后,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汇丰银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万两白银的贷款即汇丰银款。对内已压榨殆尽的清朝对外获得借款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p&&br&&p&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真的继续耗下去,最先财政崩溃的只能是清政府。所以,财政制度和能力上的落后,已经注定了大清在甲午战争当中的败局。&/p&&br&&p&&b&另外,大清在军事上的落后已经有多本专著来进行阐述,篇幅所限我就不多赘言了,总之清国输得一点都不冤枉&/b&。&/p&&br&&p&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正是由于大清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制度落后所造成的,有什么理由去否认这样的结论呢?&/p&
题主,用“我一概不相信”“我一概不接受”的态度是学不好历史的。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十分明显地就是制度全方位落后所造成的,无论是经济、财政、军事制度都完全比不过日本,所以才会失败。 同时,到了1894年,“晚晴GDP世界第一”早已经是多年前的老黄…
&p&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伽利略去世。&/p&&p&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四颗卫星,1675年,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缝。&/p&&p&1687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牛顿爵士发表《自然定律》,提出了万有引力。&/p&&p&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哈雷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p&&p&1762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p&&p&1776年,清朝乾隆四十一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瓦特发明实用的蒸汽机,将西方世界带入工业革命时代;同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p&&p&1781年,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赫歇尔发现天王星;康德提出“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p&&p&1799年,清嘉庆四年,高斯发表博士论文。&/p&&p&1801年,清仁宗嘉庆六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谷神星。&/p&&p&1807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托马斯杨发表《自然哲学讲义》,提出了经典的证明光是波的“双缝实验”。&/p&&p&1814年,嘉庆十九年,叔本华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户部侍郎苏楞额上《严禁海洋私运》奏折。&/p&&p&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黎曼提出黎曼空间概念,为广义相对论铺平了道路。&/p&&p&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p&&p&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迈克尔逊和莫雷通过著名的M-M实验证明光速不变。&/p&&br&&p&.....................&/p&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伽利略去世。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四颗卫星,1675年,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缝。1687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牛顿爵士发表《自然定律》,提出了万有引力。1705年…
自古统治基层的代表,面对改革的生死存亡,都要做是踩油们还是踩刹车的选择。&br&踩油门可能亡党,一如新之王莽,隋之杨广,踩刹车可能亡国,一如明之东林,宋之旧党。&br&慈禧并非穿越者,能预见自己身后,国之不国,党之将亡。&br&她作为党国的代言人,职责所在,早期踩刹车以避亡党,后期踩油门以免亡国。&br&国之不存,党将附焉的道理,她还是略懂的。&br&只不过后期油门踩的大了点,她在之时,尚可把控,她一死,大清这头猪终于以80迈的速度撞树了。&br&------&br&百年后有一位抱着猫的老人,他选择刹车油门一起踩,竟玩出一个大漂移,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br&&br&好吧,我妥协了。&br&&br&&br&回复区里,&a href=&///people/a7eddaf00b2& data-hash=&a7eddaf00b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a7eddaf00b2&&@周光波&/a& 的回复,深得我心,另外好像170多楼&a href=&///people/ea4b3dbd2c& data-hash=&ea4b3dbd2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a4b3dbd2c&&@未曾只因&/a&把原文贴出来了……
自古统治基层的代表,面对改革的生死存亡,都要做是踩油们还是踩刹车的选择。 踩油门可能亡党,一如新之王莽,隋之杨广,踩刹车可能亡国,一如明之东林,宋之旧党。 慈禧并非穿越者,能预见自己身后,国之不国,党之将亡。 她作为党国的代言人,职责所在,…
&b&只好&/b&&br&&br&看了这多答案,发现很多都有这句话:大清不跟人玩,人家&b&只好&/b&用武力强迫你跟人家玩。&br&&br&特别是&b&只好&/b&这个词,用的是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啊……什么叫&b&只好&/b&?&br&&br&显然,用&b&只好&/b&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说列强出于一个善意的目的,无奈之下帮助中国进步的手段。因为如果是恶意的,就会用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之类的洗脑词汇了,是不是。虽然好多人张嘴闭嘴就是&b&只好&/b&,但&b&只好&/b&这个词是不洗脑的……&br&&br&列强要求的是自由贸易?看起来是没错的,但是自由贸易不等于公平贸易,所以才有了艰苦的WTO谈判,所以才有了中国死皮赖脸要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如果按照这些人观点,本来应该&b&只好&/b&武力胁迫一下中国摘掉这个帽子的,可惜现在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秀清vs杨童舒多少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