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计谋”中的计谋,如何在商业中很好的实行!并举例

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之三:计 《孙子》对战略运用的论述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一篇《计》中.“计”,《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计从言,从十,是会意字,本义是“计算”,“计议”、“谋划”等皆为引申义.《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曹操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注.计篇》).由此可知,“计”乃“计算”的意思.《孙子》英译者格里菲斯也把“计”理解为“料想、计划或者是计算”.《计》篇中多次说到“五事七计”、“校之以计”、“将听吾计”、“将不听吾计”、“计利以听”等,可见,通篇是讲一种计算的模式.那么,用什么来算,又怎样来算呢?这一篇说的“算”,也叫“筹”或“策”,是一种用竹木小棍或骨片削制而成的古代计算工具,一般直径一分,长六寸.“算”本来是古代数学上的计算工具,后来引入到了军事领域,用以直观地演示敌我各项因素的优劣.司马迁说,张良是刘邦的“画策臣”,他就是用这种小棍为刘邦计算.古代所谓“定计”、“运筹”、“决策”,都是指出兵前的预测决策过程.《计》篇的主题是庙算.“庙”是庙堂,《九地》篇叫“廊庙”,是国君议事的地方.原文讲得很清楚,庙算是在“战”之前,这就是“先计而后战”.古人云:“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本身就是权谋,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体现.力求以计谋胜敌,“以巧成事”,是中国军事思想的传统之一.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卓越的体现.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就是力求用计谋胜敌.整个孙子兵法,就是一部计谋大全.计,可以分为定计与用计.定计,指战前就要进行周密的运筹,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做到未战先算,谋定举兵.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全面的胜利,必先做出周全的决策.孙子这种决策领先、“以全策争全胜”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非常适用的.企业的成败首先决定于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战略决策的正误.在这个问题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极为深刻.用计,即出兵之后,发挥计算的优势,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善于用兵者,必会用计.同样,善经营者,其计亦奇.定计只是“知胜”,还不是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胜利,还要到战场上,“首先是投入战斗,然后才见分晓.”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从知胜到制胜,存在一个巨大的不同.定计有确定性,用计没有确定性.这里可以看出习兵法的一个深刻悖论.庙算结果,固然是常数,但用计却无成法,一切全靠临场发挥,随机应变.随机应变的东西,怎能事先传授呢?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就全都忘了.李零教授说,“军事,凡是可以讲可以学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真正管用的东西,又没法讲没法学.”纸上谈兵的典型当然是赵括.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受其父影响,从小喜谈军事,和父亲辩论兵法,还时常胜利.不过,赵奢对儿子的评价不佳,认为兵事凶险,而儿子把打仗看作游戏一般,假若赵国用了他,一定会给赵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赵奢死后,赵括之母也劝赵王千万不要让她儿子当将军,赵国的另一位大将廉颇也说,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赵王不听劝,用赵括为主将,结果秦败赵于长平.其实,赵括打仗,误不在书而在用.可见,书是书,用是用,故中国有古语云:“享高年者不服丸散,为大将者不读兵书.”克劳塞维茨也有同样的见解,他说:“那些在规律的纸堆中爬行的军人们很可怜,因为这些规律对于天才不仅是不够好,而且也是天才所可以忽视或嘲笑的.”《孙子》为兵书之祖,但它特别看中变幻莫测、流动不居的东西,主张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决不可千篇一律:对贪利的敌人,“利而诱之”;对骄傲的敌人,则卑词示弱,使它麻痹松懈.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不同,作战方法也要变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优势的大小不等,打法也不一样:“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所说的“践墨随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践墨”之“践”是践履、遵循、执行之意,“墨”为绳墨,引伸为规律、规则、法度、计划之意.打仗没有计划、不遵循规律是不行的,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指挥员不能死守原则,而必须善于根据形势灵活应变.无“墨”可践,就会打乱仗;但只知“践墨”,不知“随敌”,就是打呆仗.乱仗和呆仗都不可取.只有既“践墨”又“随敌”,才可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提出的这一作战指导原则,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大军事家曹操为《孙子》作注,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深矣.”他对《孙子》既有精深的理解,又有创造性的发挥.在高度概括了孙子的“五事七计”之后,曹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知其变即胜也”,只有精通变化才能取得胜利.这是真正读懂了《孙子》.
与《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相关的作业问题
读后感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
  匆匆读完《孙子兵法》,似懂非懂,自叹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涩,云里雾里,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经老师的分析和书后的注解才略知一二.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而我也被孙子的才干所深深折服!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作战基本上是人与人的搏杀,一个有勇有谋
始计第一:计谋是所有战争的都要位置.而里面第一的是要对兵的了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接着就是道天地将法,接着诡道十二篇,妙算都是要要了解计谋.作战:就是打战你要准备什么,那些是要注意的.谋攻:主要讲述攻心全国全军,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等登心理、智慧和理念.形:外形.换句话就是大小多少.势:
智:聪明才智,有大局观,眼光长远,目标明确,有计划.信:信用,威信.这是包含了2层意思,信用是对人守信,以诚待人.威信是对下属,或合作伙伴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树立绝对的权威,2者缺一不可.仁:仁义,同样是2层意思.仁,二人为仁,包容,宽容,但是不纵容,义,义者,情理.通情达理,为人处世圆通,但不是圆滑,圆通是灵活多变,
  【行军篇】  孙子说:领军作战中,处置军队、判断敌情,应该依据下列原则: 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选择朝阳的高地驻扎,敌人已据高地,不可仰攻,这是在山地处置军队的原则.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准备;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
是繁体字来的.軿 是这个字吗?軿píng有帷盖的车子 [boxcar]軿,辎车也.——《说文》.朱骏声曰:“辎軿皆衣车,前后皆蔽曰辎,前有蔽日軿.”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字林》又如:軿车(有帷幕的车子);軿轩(軿车和轩车的并称);軿辂(即軿车);軿辎(軿车与辎车的并称)軿píng拼合,凑合 [gather toge
计第一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经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计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⑩.天者,阴阳⑾、寒暑、时制⑿也.地者,远近、险易⒀、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⒁
“五事七计”都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有关.这些条件是庙算的基础.
倒不是为了你的分,算是志趣相投吧.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对于有些东西没有细说,比如奇正相参,一般人很难运用,于是他的孙子孙膑和36计的作者秦朝的杨南柯就把这些战争理论用具体的案例去阐述.比如孙子兵法中说,兵贵胜,不贵久也,于是孙膑就提出个持久战的例子,就是当我是被动挨打又无实力取胜时,就尽力拖着你让你赢不了
《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
《孙子兵法》贯穿始终的军事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军事思想,古代如此,现代亦然,将来只要有战争尚存仍然是也.
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修道---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发扬良好的治军治国之道)保法---坚持致胜的法制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这说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已经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建立在解放军对平津战役的大局已经控制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说白了,主要的国民党野战兵力都被歼灭,而林彪统帅的东北野战军也很快入关.国民党傅作义方面,没有了突围的可能,也没有了战胜的可能,只能在和北平(就是北京)一起化为灰烬,或者体面的起义投降之间二选一.所以傅作义起义了,满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
1.这个地方也不是严格跟着阳光走,只是说要在向阳干燥的地方,不是阴暗潮湿的地方.这种地方士兵不容易得病.可以理解为山的南坡.2.这是说让敌人渡过河的一半再攻击.是敌人一半在水里,一半过了岸,我方向敌人已经渡过的一半士兵展开攻击,这样敌人行列不齐,渡过河的一半在我方的冲击下会倒退,冲散水中的部队,乱了阵脚,容易被打败、淹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
十三篇是副本,是孙武留给好友鬼谷子的.原版八九十篇吧,吴王死的时候陪葬了.
孙子兵法包含了人类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战术或者战略(谋略)的雏形,这是世界公认的.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孙子结构相当精妙.孙子13篇,总体的结构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有一般到特殊.我把它看成一架战斗机.计篇为首(首领领袖部分),作战谋攻为项(强硬的颈部),形篇势篇虚实篇为胸部主体(战术和武器精要部分),军争至九地为侧翼和腹部(讲述更加详细,立体).火攻和用间为尾翼(补充和强调部分).下面是我编的小册子,&&& &&& &&&
目录 ??????
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 ? ? ? ? ?
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附录 《史记?孙子列传》 《孙子译注?前言》 《孙子译注?再版的话》? ? ? ? ? ? 书评: 11:23:57   来自: 临节击鼓 (世事洞明皆学问。) 孙子兵法的评论 &&   一、交易需谨慎全面审计。考虑几方面事情:   1、交易目的与意义。持续稳健让资金成长。   2、资金来源以及出路。   3、市场。股指期货。   4、交易系统以及规则。   5、执行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二、策略与执行:   1、保存实力乃第一要义。   2、善战者,知战与不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善战者,先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4、善战者,择人任势。趋势。奇正。以正为主,奇为辅助。   5、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处于主动为主,不要让自己被动。   6、善战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7、善战者,夫地形者,兵之助。形态。   8、善战者,合于利而动。   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09:49:14   来自: 要专注 (我们都在拼命赶路~~) 孙子兵法的评论 &&   计篇第一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20:25:10   来自: 白起 (实事求是,有因必有果。) 孙子兵法的评论 &&   这几天看了毛泽东文选中关于战术战略的运用,其游击战术不少是《孙子兵法》的发挥。孙子兵法可与毛泽东的文章对读,当有更多体悟。      1.计篇:探讨了打仗时从如何胜这个角度要熟虑的东西,此“计”是指“熟虑”。      1.1.打仗要考虑的因素:   得道者多助,上下同欲。   天时、地利是战的客观因素   选将的标准是从高到低为:智(胜之关键)、信(所托非人)、仁(只有认识生命的价值,才知道战争的目的)、勇(有智之勇,势之发端)、严(军队组织力强)。   法:法是严的内容。      1.2.打仗的常态:   诡道      1.3.胜仗的前提:   打胜仗需要庙算,定胜负在于千里之外         2.作战篇:探讨作战的什么结果是好的。   作战所费甚巨,贵速胜,不贵久胜。   智将应务食于敌。      3.谋攻:探讨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怎么攻击才好。      3.1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   上兵伐谋(阻击对方的攻略),其次伐交(防止开战),其次伐兵(战争),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攻而拔人之城,破人之国而所费时间不久,能全身而退,以全来争于天下。      3.2.如何攻:   十则围之(十比一,围),五则攻之(五比一,攻),倍则分之(倍则分两队进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3.攻能胜的其他因素:   将知道何时可战何时不可战   军队的人数无论多与少将领都能很好地运用   军队上下同欲   将领能干而不受上一级的过多限制      4.形篇:探讨具体战术的运用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是因为不足,攻是因为有余。      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应该是无形中消解敌方的力量,先胜而后战,故善战者经常“无智名,无勇功\",这也是高手与中手的差别。要想达到这种无形中的取胜关键是“修道而保法”(得道多助,法是为了保证道的实现)。      胜利的前提是了解胜算,这个要计算双方的实力,而数量对比是计算双方实力的关键,对数量要详细考察、探究,数量的分布主要依赖于地势.         5.势篇:战争是大规模人群作战,不能精确地布署每个细节,只能取势,此探讨如何取势。      如何操作取势的行为:   5.1.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成几个群体单位,这样更容易治理)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使众人斗的时候,也是因为各个目标\各项进退,都只用一个名词代替)   胜只在于计谋是真还是假,是迂还是直,军队的实力大体可认为由数量决定。      5.2.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力量大,速度快)势如张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虽乱实质不乱,虽军形无章,实则不可攻也,取势的关键就是抓住把握实质不乱的地方,而放任其外形)      5.3.在治前面就会生出乱,在勇面前就会生出怯,在强面前就会生出弱,这是基本的对战情势。似乱实治,只是把军队分成不同的群体来治理的表现;军队的勇怯来表现只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能量;强弱只是战术的需要。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动之”。      总结: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帮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      6.虚实篇:如何布署兵力以让已方军队战斗力强过对方军队。(避实击虚,因地制宜,形于无穷)   6.1.避实就虚: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以利使敌自至;以害使敌不能至,劳之饥之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故行千里而不劳。攻必取者,在于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在于守其所不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我无形,则敌不知所守,分兵而守,则我能以十敌一。能做到此,关键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6.2.如何了解对方的力量: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7.军争:探讨战争两军交锋前战略要地的争夺,该如何交锋最好。      7.1.军争的危险与防止:   军争是为了利,但是军争也让自己陷入危险,这是因为,全军而争则速度不及,不全军而争则要放弃辎重;故仍然卷甲而趋,则要日夜不处,倍道兼行,有力气的人先至,力气弱的人则在后头,如果是百里而争,则只有十分之一的军队与敌人交锋,而五十里,则有二分之一的军队,三十里,则有三分之二的军队,都很危险。      故要先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才能行军;要有向导才能拥有地利。   7.2.军争之法: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已之途,而诱敌(远离自己的道路)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      7.2.军争中如何取利: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就是会运用“气”;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这就是会治“心”;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会治“力”;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旌旗,阵形整齐者不应攻击),会治“变”。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冢ǖ械厥聘撸虿还ィ城鹞鹉妫鸨蔽鸫樱褡湮鸸ィ鹗常槭ξ鸲簦σ陪冢羁芪鹌龋擞帽ㄒ病         8.九变: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之道。   8.1.因地制宜:   圮地无舍(地势不好,不要扎营),衢地交和 (路很多,求和),绝地勿留(孤立之地不能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无退路则求死战)。      8.2.军队的攻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8.3.患与利当不同对待: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杂於利,而务可信也(考虑利的时候,要做确定带来利的事);杂於害,而患可解也(只忧患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8.4.变的目标是有所应对,万变不离此宗: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8.5.对方将领不同,也要有所不同的应对:   将愚勇,可以让他死。   将胆小畏死,可以生擒他。   将谋略不周,可以击败他。   将爱惜自己的声誉,可以诋毁他。   将爱惜自己的人民,可利用这点让他犹豫不决。      9.行军:行军要注意的地方   10.地形:各种地形及相应的兵法。   11.九地:非实在地形,而是战术地形,如死地,围地,重地,交地,争地等的探讨。   12.火攻:用火攻的战术   13.用间:用间术         以下是曹操的看法,略有不同: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 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编辑本段]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编辑本段]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于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于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J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Q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M也;秆,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编辑本段]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M,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J也。M者,M床也;M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编辑本段]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编辑本段]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V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弗责于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也。   [编辑本段]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于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编辑本段]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後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v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编辑本段]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于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编辑本段]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I,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相敌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I者、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後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编辑本段]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编辑本段]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交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後也。〕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后。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于敌:     〔曹操曰:交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于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T,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後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编辑本段]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火发于内,则军应之于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逾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之道也。   [编辑本段]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于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于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于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11:41:24 萨婆若海  你看的是毛泽东的哪本书啊 00:32:15   来自: ★燕东玄儒★ 孙子兵法的评论 &&   流传自今只有五千九百一十三个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言简意赅,令人惊叹。自从鬼谷子悄悄把孙武传给孙膑,这部千古奇书开始流传世界。西方强国,已经把《孙子兵法》列为国家军事理论的核心,尤其是美国,活学活用孙子兵法,用兵力威胁全世界,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应当学的更好、实践的更好。  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和深入。美国人将孙子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理论创新和军事斗争实践,掀起三次学用热潮,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第一、“兵贵胜,不贵久。”越战长达14年,美国人犯了兵家大忌   越战结束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认真反思越战的败因。认真研读这部来自东方的兵书后终于大彻大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给美国人民留下这样的文字:越南等东方国家的军事战略源于孙武。《孙子兵法》言:“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贵胜,不贵久”,美国越战无疑犯了兵家大忌。“上兵伐谋”,美国人也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赞同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的观点,他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盲目追求武力效应,而没有认真对待越南的特殊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孙子兵法》成了美国军事机构必读的教科书,也是美国大兵威慑全世界的秘密武器。   越南战争引发了美国人对《孙子兵法》的强烈兴趣,形成了美国人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次高潮。在许多研讨会和讲习班上,人们都可以看到《孙子兵法》的影子。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上千次《孙子兵法》培训班,直到现在,美国人仍保留了定期召开《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传统。《孙子兵法》传给美国人,是美国崛起的精神核武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美国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第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美国运用孙子思想赢得海湾战争   1982年,美军在《空地一体战》和《作战纲要》,以及美军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名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美军在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引用孙子格言的做法,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模式沿袭下来。美军的《作战纲要》开宗明义地将孙子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作为其作战指导思想。此时的美国出现了第二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   日,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许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都带着《孙子兵法》走向战场。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媒体的极大兴趣。  美国人把《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发到每人一册,令人敬佩不已。美国记者调侃说:是“一位看不见的中国指挥官在指挥美军作战。”老布什是中国通,对于《孙子兵法》更为娴熟,他把《孙子兵法》“善用兵者动于九天之上”变成现实。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提出了“奇正”的灵活作战思想:“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认为,军事行动不存在一定的套路,各种兵力的运用也绝没有固定的格式,指挥者必须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出其不意,以常规兵种为正,非对称兵种为奇。美国人也学习了这种灵活作战思想,   第三、孙子“以奇胜”战术再次主导“速战速决”的伊拉克战争   日,美国遭遇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出现了第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高潮。   日,美国及其盟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爆发。战争中,美国再次充分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思想。而这些军事行动之“奇”,令众多军事评论家大跌眼镜,连呼“看不懂”。这场美军谋划已久的战争,始终贯穿着孙子“以奇胜”的战术思想。   2002年10月,美国第三装甲骑兵团制作了一套有关伊拉克情况的幻灯片,幻灯片的首页只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简短的话是对美国60多年来学习《孙子兵法》的精辟总结。   第四、中国兵法渗透到美国商业、外交,乃至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中   前线有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潮,后方也没闲着。许多美国《孙子兵法》推崇者曾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说:“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美国知名的亚洲问题专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1983年出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前言中这样写道:“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喜欢读这部书。当然,我希望能把这部书列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学里所有的人的必读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13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在第三次学习《孙子兵法》热潮后,美国人已将《孙子兵法》的运用领域大大扩展。除了政界和军界,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协会和俱乐部。他们把昔日战场上的对决运用到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竞争中,如商战、外交、体育,乃至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孙子兵法》中学了许多东西”,使他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在其著作中,探讨《孙子兵法》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兵法要点。我们中国人要加油鼓劲,力争学习的更好、运用得更好。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中国文化不是弱势文化,走向弱势只能说洋奴和汉奸及官僚们望了祖宗文化,这也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我们中国人用高震东呐喊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个思想,学习《孙子兵法》比美国人更务实、更勤奋。中国人最该读的和活学活用的就是《孙子兵法》。
21:30:22   来自: queen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 孙子兵法的评论 &&   买来很久的书,一直没机会研读。   现在是备考期,却想在乏味的时候读上几页。希望这一次不会放弃。相比政治学导论,我还是喜欢咱中国文化沉淀的精粹。   坚持坚持!
20:25:33   来自: 午夜星辰 孙子兵法的评论 &&    关于其中的思想我不说了,我的一点感受是,最好不要看白话文,直接看古文,能不看解释就不看,因为有些白话文翻译的意思都不是很正确,你得自己理解,自己思考,这样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收获要比看白话文的大,白话文是别人嚼过的《孙子兵法》。其他的一类古文也是如此。
19:03:36   来自: Ling (To live in my life) 孙子兵法的评论 &&   整本书是抄下来的,一边抄一边读感觉确实比较复古的说……   其实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孙子所说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尽皆知的,但是问题就是实际到了真实情况下你能用上多少。总结下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说来简单,但是变化无穷。   比如天时,它很大一方面说的是众志成城的信仰。为什么要祭天?就是要把自己摆在一个顺天道的立场,证明我是正确的,是逼不得已才要发动战争的,所以大家跟着我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要祭宗庙?就是要让人看看他们跟着的“老大”是正义的,发的是仁义之师,不是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   再比如地利。什么样的地形要用什么样的战术,但是首要的就是你要认清楚自己所在的地形并且抢占先机。   至于人和,则可以战。众志成城者胜,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孙子兵法中让我感觉孙子看得更重的是你是否“知己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所要表达得也是如此。他不仅说你要自知知人才可以百战不殆,自知或者知人都可以胜一半,即是要战胜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更是在通本强调了一个将领要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孙子兵法的最后两章才写到火攻或用间,个人觉得这是因为这两种战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比如火攻,一方面要掌握地形的利弊,设定计策并且把敌人引到可以施以火攻的地方,前方可阻后方可断,以火攻,以水辅,皆是庞大的计划。三国演义中最常用火攻的要数诸葛亮,可惜火烧司马懿的时候地形没选好弄出对流雨来了,就算绝顶聪明的人也未必能用好火攻。而用间则是更困难的方法,间谍,反间谍,双料间谍……听之甚易,但是人心最难掌握,人言最实业最虚。用间是冒险的方法,也是一旦成功可以获利最大最快的方法。孙子特言需要一定才华才可以用间,当真是将领要是人尖,知敌而又会用人才能用好。   以上仅为本人粗略见解,仅代表个人观点,有说错的地方,勿怪。   
10:22:36   来自: 文远 (发明豆瓣的人真是天才!) 孙子兵法的评论 &&   借凤歌一席话,评孙子兵法。 出自《沧海》   ===================================================       戚继光平生好武,但有闲暇,无时不在思索如何用兵,此时城郊野外,竟然遇上如此好事书生,与自己议论兵法,不觉心怀大尉,长笑道:“先生句句不离《孙子兵法》,却不知《孙子兵法》十三篇,字句虽多,当真中用的,却不过一句而已。”    那文士哑然失笑,哦了一声,说道:“照你这样说,除了这一句,孙武的盖世兵法,大多都是废话吗?”    “戚某岂敢有辱先贤。”戚继光叹道,“只不过,孙武这兵法写出来,不是给他自己瞧的,而是给寻常王侯将相看的,这等人用兵的天分并非极高,所以孙武怕他们不懂,言辞务求精祥。若是依照那兵法所载,一板一眼,布阵行兵,就算是中人之资,也不会大败亏输,但如此拘泥呆板,却也不是常胜不败之发。自古常胜不败之法,无不想人之未想,行人之所难行,故而能每战必克,胜无侥幸,又岂会拘泥于兵法,死与言下?”   那文士笑道:“说得倒好听,但不知你说的那句兵法,是哪一句?”   戚继光微微一笑,扬声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我来举汉高祖解白登之围的例子:      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登(山西大同),一筹莫展。高人点化他,教他画了许多当时中国小姐的画像(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派人偷运到匈奴营里,给酋长老婆看,威胁说:“看看这些美人儿!看看这些小脸蛋,多标致啊!这就是我们老板要送给你家老公的礼品目录!她们来了,您老太的地位如何,您老太心里有数。为您老太计,还是说动您老公,赶快退兵吧。兵一退,当然礼品我们就留着自己用了!”酋长老婆是何等聪明人,她岂能平白替老公“选美”?于是,一夜之间,局势全变,匈奴退兵了。      原来美人计还可以这么用!
19:05:58 Mr.Soul  因敌变化,终究落入了被动,倘若对方是一等一,对你平肩的高手呢?
19:45:56 文远  你不能死板地认为 根据敌人变化 就是 落入了被动。事实上因敌变化正是 奇正相生,不拘常法,是在对比敌我力量、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之后,谋定而后动,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      如果对方也是兵法大家,那就比谁更能识破对方意图、谁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优势。 更不能一板一眼 照搬兵法了
23:33:43 Mr.Soul  呵呵,很好。   我说的意思是,战,一开始便显露出了,攻击性,呈阳性状态。   真正的高手,是未战便能根据各种计谋或者其他退敌,呈一定的阴性状态。
16:04:45 文远  我懂你的意思。   但是 孙武的“能因敌变化取胜”其实是包括了你说的阴性。孙武还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所以“能因敌变化取胜”这句话是很无赖的
16:30:54 Mr.Soul  额,深刻。   借万归藏的话来说,“有不谐者吾击之。”终究落入了不和谐的道路― ―!   
20:24:53 文远  论行军作战 万归藏是玩不过戚继光的。
19:19:24 Mr.Soul  论天下,论驾驭人心,戚继光就差远了。      不过这些都是妄谈咯
22:20:24 文远  道是形而上的极限   孙子兵法 是形而下的极限      做人还是做戚继光比较好。   万归藏说天道无私、天道无亲、天道无情,可是人却有情,所以他最终为道所弃。
23:36:51 Mr.Soul  那就要看那人有没有野心了。      其实人情又何尝不是天道之一,可见这句话终究是错的。
13:54:23 有所思  以静制动,真正的中国文化。
22:42:36 Ray  最爱的一本书
09:24:52 文远  恩 惊叹古代人的智慧 12:29:09   来自: 在水一方 孙子兵法的评论 &&   这本书,可以和《三国》配套看。《孙子》是心法是原则,《三国》是实战事例!两本书交错读,可以相互促进理解!
19:47:25   来自: 逍遥论道浪帝 孙子兵法的评论 &&   本书,给了我本书,给了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本书,给了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观
16:24:04   来自: 鼓盆而歌 (一任直觉) 孙子兵法的评论 &&   近段时间略有闲暇,认真研读了一次此书,以下是读书笔记,多为个人的一些零散思考,年青阅浅,如有不当,敬请辩驳。      一、“兵者,诡道也。”      诡道,感觉好神秘莫测,读到这个词,让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阴谋诡计”,不禁一颤。      俗话说:“兵不厌诈”,李零先生编的《孙子兵法》的注释本就用到了“兵以诈立”一词。      细细想来,无论是“诡”还是“诈”,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欺骗”的意思,名不正,言不顺,难道用兵之道就是“欺骗”吗?      百度了一下,相当的精彩!      施之华教授认为,“‘诡道’,指欺诈、多变的方式。‘兵者,诡道也’,意为:用兵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化莫测。”      黄柱华先生指出,“诡”即“非常”,“诡道”即“非常手段”。      史美珩先生认为,“把孙子的‘诡道’仅仅说成是‘诡诈’‘阴谋诡计’是不合适的”。      黄朴民教授“诡道”解为“诡诈、谲变得行为或方式”。      钮先钟先生则提出,“‘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形式”。      (出自:http://blog.csdn.net/yeu0504040/archive//3405605.aspx)      我个人认同施之华教授的观点,诡道,确实有一种“欺诈”的涵义,但“诈道”和“诡道”本身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明骚”,一个是“暗贱”。      “诈道”感觉更“阳”一点,虚张声势;“诡道”感觉更“阴”一点,深藏不露。      “明骚”易躲,“暗贱”难防啊!      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读到这一段,我就想到一个现代词,叫“装逼”。装逼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      装逼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的保护自己,让竞争对手放松警惕。而装逼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示之不能”和“示之不用”就好比是在对老虎“催眠”,麻痹老虎;而“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则是在“调虎离山”。      怎一个“装”字了得!      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立即乘胜追击,一剑封喉。      读到这段让我想到最近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里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投资项目“安全边际”的考虑。      我认为老格的考虑“安全边际”的思想其实就是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投资“先为不可胜”,优先考虑可能遇到最糟糕的结果,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尽量规避,如果不能做到“先为不可胜”,就放弃这场“战争”。      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便是孙子最著名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无序的混沌之中却悄然有序,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复杂,我们的解决办法都可以想办法先找到其有序的部分,然后再去归纳总结无序的部分。      混沌便是一种“不确定”的世界,而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往往并不是“正”,而是“奇”。正合不可舍去,但奇胜不可小觑。      奇正相生,博大精深。      五、“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似乎觉得老子和孙子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家,而孔子顶多算一个伦理学家,而谈不上真正的哲学家。      儒家说“兵形如山”,我表示质疑。“舍身取义,浩然正气”的孟子固然可爱,但这绝非明智之举。      同样,无论是用兵还是做人,刚正不阿确实很让人敬佩,但这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勇。在\"智勇双全\"无法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为何不先考虑智呢?      六、“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对利害的权衡由来都很重要,但偏向于趋利和偏向于避害往往都是下策。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双方都做出最利于自身的选择时,而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最优的。      那我们到底应当怎么来权衡利弊呢?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中,我想谁也不能对一件事十拿九稳吧。      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三思而后行。         
21:32:42 Frank Ling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别急着批判。
22:36:08 鼓盆而歌   21:32:42 Frank Ling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别急着批判。   -------------------------------------------------------------------------------------------   你所言的“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已经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这更偏向于对于艺术和美学的理解。      而多数人的悟性在于假借现实客观存在并可见的物质来形象化的理解“道”。      虽然这样带来的结果可能会让彼此的理解产生偏差,但也不至于让人浑然不知所以然。      其实我倒谈不上“批判”什么,我只是根据个人理解表示质疑而已。   
13:54:48 彦一  欣赏 可否加Q
13:50:45 之二虫又何知  一、“兵者,诡道也。” 这句话承上,是对“因利制权”的进一步阐释,并且是原则性的概括语,故而与后面“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具体诠释形成了总分结构。从解释中可以看出“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