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规划局的海绵城市从哪一年开始规划

特别关注:国外建设“海绵城市”面面观(4)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特别关注:国外建设“海绵城市”面面观(4)
新加坡: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刘 威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与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岛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网络,保证了大量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出。同时,建筑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也相当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组屋为例,楼顶、走廊、楼梯间等重要部位均设有雨水收集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筑外的排水沟渠,随后汇入城市主排水管道。在细节方面,新加坡的地面排水沟渠往往设有多个接入城市主排水管道的连接口,既确保了排水的通畅,也防止水沟过深。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内均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管道内的情况,如管道内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问题等,以便及时处理。
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加坡17个大型蓄水池中,滨海蓄水池拥有新加坡全国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滨海蓄水池由长350米的滨海堤坝与海水相隔而成。滨海堤坝设有9个冠形闸门。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而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据介绍,当滨海堤坝的7个巨型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排水过程只需要9秒钟。新加坡滨海堤坝有效减缓了牛车水、驳船码头、惹兰勿刹及芽笼等城市低洼地区的局部内涝现象,这一工程曾在国际环境工程比赛中获奖。
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为确保在雨量激增情况下,能够将雨水及时排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其中,一般建筑(不含地下层)的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3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有地下层的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6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所有通往地下设施(停车场、地道、地下层等)的进出口都必须设最低路脊高度。特别是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大型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路脊高度必须比最低平台高度高出30厘米。除此之外,还规定凡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建筑项目,开发商必须建造容积为12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开发商为建筑物安装的储水或&吸水&设施须能&困住&25%至35%的地面径流,以减少暴雨对建筑物造成的负担。
目前,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正就在当地建造新的地下排水和蓄水综合系统进行调研。据悉,新系统将具备排水、蓄水和发电3大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新加坡在水源和能源供给方面达到自给自足。
美国洛杉矶: 强化设计 加快改建
本报驻纽约记者 张 伟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是白白地流走。
目前,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专家正在研究在干旱地区重新进行规划,打造海绵城市。在加州,80%的地方是极度干旱地区。当地的一些城市规划者在设想如何将倾盆大雨留下,变成饮用水和灌溉用水,把城市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吸收雨水。
在洛杉矶埃尔默大道一带,当地政府正进行一个试点工程。该市用270万美元在街道上改建可渗透雨水的街道和可以抵抗干旱的园林绿地。当地居民对这种改建工作非常支持,但是担心市政部门无法承担大规模改造整个城市的成本。伍德伯里大学干旱土地研究所创办人哈德利&阿诺德非常支持加州大大小小的城市尽快摆脱古罗马式的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法尽可能留下每一滴雨水。她对此间媒体表示,洛杉矶的许多社区,对规划者提出的要求都是尽快将雨水排走,暴雨通过下水道直接流进大海。但是面对日益干旱的环境,未来需要多次使用雨水,并且将水分级处理。埃尔默街区就是这样一个将雨水视为宝贵资源加以吸收的&实验田&:人行道旁边就是生态湿地&&种植了抗旱植被的水沟;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这些水沟,渗透到下面的蓄水暗池中。实验区一年收集的雨水可供大约30个普通家庭使用。
阿诺德和一些同道中人正在推广这一做法,协助周边地区的开发机构设计最佳集水、用水方案。这些专家认为,设计与改造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埃尔默街区的尖顶房子多是应对冰雪天气的设计,并不适用于沙漠干旱地区。房顶应该像一个大嘴面向天空张开,像一个杯子、一只碗,或者一把倒放的雨伞。这种新的房顶设计将会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另外,抽水马桶应该更加智能,不能用可以饮用的水去冲洗马桶。
在这些设计者的想象中,经过改造的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目前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改造的速度能不能更快一些&&因为收集雨水的事,在洛杉矶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实在是太紧迫了。
[责任编辑:王博]海绵城市案例 |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水敏感城市景观设计
我的图书馆
海绵城市案例 |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水敏感城市景观设计
导读:随着城市与自然的对立和割裂导致的一系列城市难题的出现,城市的生态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景观都市主义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体系,提倡通过生态整体的规划和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景观化的城市,使人们获得健康、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水敏性城市设计”就可看做景观都市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极力提倡的“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城市设计基本原则提高地面可渗透性;保持水体流动性;保持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溶解态溶解物;降低水体不溶物负荷;建立稳定生态系统水敏城市设计思路雨水收集;雨水净化处理;雨水储存再利用水敏城市设计具体措施不透水河道改为透水性自然河道;设置雨水集水箱;建造涵水景观;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水敏城市设计的价值水文平衡:通过储存、渗透和蒸发的自然过程,达到自然水文的平衡;修复水系:恢复和增加城市的水系对“城市景观”的生态理解城市景观需具功能性作用“城市景观,是在区域及全球生态系统中,由“自然”与“人力”在不同的相对关系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空间,是公共领域中,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然而,在提供空间的舒适性之外,城市景观更需具有功能性作用。”现代城市景观的新价值:“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抓住了诸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微气候的影响、促进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生产的潜在用途等问题的关键,也正因如此,在传统之外,我们对现代开放空间和景观特征的新“价值”的认知和判断需建立在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的理解之上。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再也不能简单依赖于对公共空间传统“价值”和单纯景观特征的理解来决定。新的设计需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机能”的深层理解。也只有了解需要保护的价值同时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并整合两方面思考后,才能确定设计目标的优先次序,进而真正实现生态型景观。结合合理的未来应用、社交与娱乐、特征性及等级梯度,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基底、地域背景成为发展街道景观、公共开放空间及私人开放空间的整合策略的驱动力。”雨水特性与水敏型生态景观项目案例“雨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面源的方式生成地表径流,因此十分适宜以分散的方式在城市中建造生态景观,实现多重积极效应。如净化城市雨水,保护并增强自然受纳水体环境的生态完整性,把雨水作为城市替代水源的管理模式且有助于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水敏型生态景观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减少城市内涝,形成城市内的生态多样性走廊,固碳并洁净空气。不仅如此,一个更佳的都市绿色植被景观和更为清洁的都市河道还将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心理健康并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ng Mo Kio Park基本概述项目名称: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Bishan-Ang Mo Kio Park设计公司: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 Atelier Dreiseitl项目委托:新加坡公共事务局和国家公园委员会项目面积:52 公顷 (改造前),62 公顷(改造后)设计时间:年建成时间:2012年项目费用:EUR4500万所获奖项:2012新加坡游憩场地设计奖,2012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项目奖 WAF 2012, 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2012,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2012成果展示一个自然生态拥抱现代都市的健康乐园。项目解读|背景|Back Ground改天然河道为排水渠作为海岛城市,新加坡没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层和广阔的土地。尽管这个岛国处于热带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约2400mm,伦敦600mm),但是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1970年,新加坡开始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转变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以便更有效地排放雨水和防止洪涝灾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冷河被改为混凝土河道。这种硬质的工程技术一直为这个国家服务。而直到今天,新技术和新知识证明:只有采用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解决城市水环境遇到的多方面挑战和需求。(3)新的变革:ABC计划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ABC计划”——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除了改造国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的举措,截止2030年,将有超过100多个项目被确立阶段性实施,与已经竣工完成的20个项目一道,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ABC水域项目范围。红点为ABC计划项目位置;大红点为碧山公园加冷河。▼流域示意图ABC“全民共享水资源”计划,将沟渠和水道改造成美丽的滨水环境,鼓励社区也加入保持水道清洁的工作,通过创建近水的社区空间,鼓励人们爱惜水源,保持水源清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花园。ABC计划的目标将原有运河、排水渠和湖泊改造成明快流动、赏心悦目、清澈的溪流、小河和湖;市民可以在清澈的水边嬉戏、玩耍,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特质;连续流畅的蓝色水域和绿色种植带互相交织,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软景绿坡的自然河流;建立动植物群落栖息场所;增加生态多样性;创造与河流嬉戏玩耍的互动体验感;将人们带到自然野生生态环境中,亲近自然。|项目|Project碧山宏茂桥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设计师们在一起严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方法,不仅满足了河流的排水功能,也巧妙地把河流和公园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城市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并为社区创造了开放的休闲空间。(3)▼项目位置▼改造前▼改造后▼平面图示运河改造公园原本的混凝土水渠防景观功能较弱,且防洪功能有限,每当雨季河水湍急时,洪灾的危险很大。加冷河水渠的改造是本项目的最大亮点。2.7km的加冷河从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加冷河的修复,展示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样一种公园-河道景观的复兴带来了公园周边区域环境的优化、增强了社区的联结,公园内部的整体循环系统得以提升。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资深合伙人,德国巴府州建筑师协会注册景观设计师说:“在正常天气下,这些软质河岸可以提供人们放风筝、跑步和交友等娱乐活动的开放空间。在一场倾盆大雨过后,靠近河流的公园土地可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新改造河道的基准线与蜿蜒的河床相结合,创造了各种流水模式,这是天然河流系统的特点,创造了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的各种生境。在城市设计中,向自然学习,如何将公共空间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是公共空间有效设计的关键。”(3)项目改造图示▼改造预想示意图▼改造前的混凝土排水渠项目将2.7km长的线条笔直僵硬、冷冰冰的混凝土排水沟改建成长3.2km的弯曲、自然式河流,蜿蜒穿过公园。▼改造后的自然河道▼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防洪效果实景生态工法:土木工程理论与植物和天然材料的结合加冷河的河道改造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工程示意图迪特尔·格劳先生介绍:“2009年,我们建造了一个试验床,沿着公园一侧长60m的排水渠,运用了10种不同的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和各种本地植物来加固河岸。这个测试床是为了优化施工方法和择优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植物。7种技术最终被运用到主河道中,包括梢捆、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筐、土工布和植物。”(3)此外,河道设计的水力模型也被用于监测和了解动态的河流,并探索河道设计的各种可能性。这有助于确定水流速度较高和土壤较容易被侵蚀的关键位置。因此,设计师在这些地方配置比较茁壮的植物,相对柔弱的植物则可以配置在比较平缓的区域。(3)▲11种不同的技术和14种植物不仅用来巩固河岸,并且提供动植物群赖以生存的微生境在碧山宏茂桥公园的施工过程中,引入了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来加固河岸。这里是指土木工程理论与植物和天然材料相结合,如岩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减缓排水速度;植物不像其他技术之中仅仅发挥美化功用,除了能用以美观,还可以发挥土壤生物的重要结构作用——植物的根系可以加固河岸,土壤生物工程体系具有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不断地自我修复和成长。因此,与混凝土河道相比,它们的安装成本低,更具可持续性,并且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3)▼岩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减缓排水速度▼大量本土植物的运用▼大量本土植物的运用▼生态物种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了30%天然河流孕育了许多生命,再加上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各种微生物创造了栖息地,不仅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保证了公园内物种的弹性发展,确保了物种长期生存的可能性。改造后的自然河道与公园里绿茵茵的草地、宁静的池塘、翠绿的树木融为一体,吸引着周围社区的人们来到这里欣赏自然。(3)▲公园为市民提供天然休闲氧吧、游憩公园和科普基地生态净化群落除了优美的生态景观,有效整体的生态循环外,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还成功建造了第一个生态净化群落,提供有效水处理的同时还保持了一个自然、优美的环境。生态净化群落是自然的清洁系统,包括精心挑选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过滤污染物和吸收营养物质来净化水质,设置于公园的上游区域,生态净化群落能够帮助维护池塘内水质的清洁,而无需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公园内新建的水上游乐园设施用水即由该池塘提供,并同时进行UV的处理。▲生态净化群落位置图示▲生态水源净化系统由原先的池塘改建,共四个梯形的弧形湿地,由上至下栽种湿地植物,用以过滤雨水。过滤后的水将被输送到水上游乐场,最后流回池塘。▲生态净化群落,每天348m3的河水被净化,每天8640m3的湖水被净化▲池塘的水被生态净化池净化处理后,重复利用于游乐场,节省了新加坡宝贵的饮用水资源▲水上乐园的水通过被生物净化群落过滤净化的水来补充供给其他改造碧山宏茂桥项目不仅打造出了动态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还将其他设施进行了提升和改造,重建后的62h㎡的公园,还增添了各种新的设施,提升了其娱乐氛围。设计师运用从旧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为公园建造了3个游乐场、餐厅和一些新空间。在这里,人们能更进一步接近自然、欣赏自然。游乐空间及材料的回收利用▼设计师运用从旧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为公园建造了三个游乐场、餐厅和一些新空间▼台阶铺装材料是从旧河道中收集并回收利用的新的空间公众参与机制迪特尔·格劳先生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欢迎学生们前来碧山公园郊游。在这里,他们可以细看并触摸小溪。我们用硅胶打造了青蛙、蜻蜓、小蜗牛与蛇的复膜,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然后我们用硅胶复膜制作了五颜六色的混凝土模型,把它们安置在游乐场里。所以碧山公园里有许多孩子签名的艺术小作品。当他们与家人到公园里游玩时,会自豪地说:‘你看,这是我的作品!’此种情结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促进人民对碧山公园的归属感。”启示与思考新加坡碧山宏茂桥项目,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性与景观性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两者在彼此的实现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碧山宏茂桥公园项目作为蓝—绿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项新计划,强调了水资源供给和洪水管理的双重需求,同时又为城市之中的人们和自然创造了空间。这一项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化了的河流成为了全国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用作饮用水来源,从而有助于新加坡水资源的独立。通过学习、测试、提升、改进新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景,创建出一个城市公园,它能够同时作为生态的、水利的、休闲的基础设施,从城市集水区输送水体,创建城市体核心区域的优美空间,供人们观察、保护和养育自然生物。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个项目将改变新加坡人的生活。周末孩子们可以来到这里嬉水游玩,环保主义者也将谈起他们幼年时期学校组织的公园拓展活动。总之,碧山宏茂桥公园和加冷河的修复开阔了我们的设计想象,为新加坡智能、美丽、宜居的国家城市实现增添了重要的一笔!(2)城市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大自然的对立面,两者的割裂使城市脱离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们的生活接连出现了很多恶性方向的转变。而如今,二者融为一体的需要越来越突出。城市的韧性需要增强,气候变化导致的洪灾、干旱在现今和未来将极大地影响城市发展。新加坡ABC水计划、中国海绵城市、英国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国的“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等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都运用了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符合景观都市主义的倡导,以景观规划主导城市与自然生态体系向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雨水分散收集、流域整合的创新概念能够帮助城市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除此之外,调动市民在能够发生的环节参与设计,更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感、互动感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大家共同保护和热爱自己的城市,共建共享和谐家园。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关于举办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级培训班(齐鲁国际讲堂)的通知
信息发布时间:
信息浏览次数:
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规划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公用事业局(市政局),各相关单位:  为学习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海绵城市、产城融合等方面的经验,提升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创新水平,根据年度培训计划,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外国专家局定于12月中旬在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一期以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为主题的高级培训班,拟邀请新加坡城建领域部分专家进行授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城镇化建设中的产城融合及规划解读、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如何打造“全域城市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低影响开发技术和城市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末端调蓄之生态湿地,新加坡城市管理与执法监管创新理念的借鉴与启示,旧城、古建筑保护等。  二、参训人员  全省城市规划、海绵城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规划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公用事业局(市政局)局长或副局长,各市规划院、市政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投资公司等相关的技术专家。  三、培训时间、地点和规模  1.培训时间:初步定于12月11日-12月17日  2.培训地点:苏州  3.培训规模:100人,其中政府部门人员50人。  四、费用及其他事项  1.本次培训政府部门人员不收取费用,其他人员食宿、资料、培训费用自理。  2.请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规划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公用事业局(市政局)组织下属企事业机构按1:1比例报名,请各单位将报名回执于11月28日前报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处室。  国际处联系人:房雷  联系方式:3,   电子邮箱:  城建处联系人:徐林南  联系方式:1,   电子邮箱:  规划处联系人:袁珊珊  联系方式:3  电子邮箱:  执法处联系人:王长征  联系方式:3  电子邮箱:   附件: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日国外建设“海绵城市”面面观
  原标题:国外建设“海绵城市”面面观  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的面积为200多公顷的蒂尔加滕公园。 经济日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摄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德国: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  经济日报驻柏林记者 王志远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近年来,德国开始广泛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专家认为,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对调节城市局部气候、保持水土和地下水蓄积有重要作用。德国的许多城市市中心都有面积巨大的城市公园。例如,慕尼黑花园,面积约410公顷;柏林市中心的蒂尔加滕公园,面积约210公顷。此外,许多大型建筑物停用或废弃后,德国政府会考虑将其合理规划成城市绿地或公园。例如,滕伯尔霍夫机场停用后,柏林市政府就将其规划成一座面积为300多公顷的城市公园。  鉴于柏林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显现,专家们建议,更多的“绿色屋顶”不仅可以通过水分蒸发控制温度升高,而且“绿色屋顶”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强降雨情况下减轻城市管道的压力。目前,柏林市的部分议员正在考虑通过补贴措施鼓励柏林市民参与建设“绿色屋顶”。据了解,补贴的时间为5年,额度未定,柏林市政府将在今年夏休季后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评估认为,这项屋顶绿化工作如果能达到一定密度,未来至少可以留住60%的降雨。  为了加强城市“绿色基础”建设,德国联邦环境部前不久刚出版了一份关于城市绿地建设的绿皮书,旨在讨论德国未来城市绿地建设的远景规划。到2017年,德国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白皮书,详细介绍城市绿地建设的具体措施。“绿色基础”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未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带来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  瑞士: 雨水工程 民众参与  许安结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可谓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国家之一。瑞士并不缺水,境内湖泊众多,有1484个,最大的日内瓦湖面积约581平方公里。但瑞士政府一向提倡节约用水,鼓励民众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在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是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的。早在140年前,苏黎世就建立了污水净化设施。生活污水通过单独的管道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未经收集的雨水则通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流入湖水或其他自然水体。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厨房污水就不会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规模降水时造成的城市洪涝现象。  由于瑞士城市里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污水处理系统遍布全城,再加上一些古老的下水道至今仍能发挥作用,因此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应对排水的需要,城市里很少发生洪涝现象。  新加坡: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  经济日报驻记者 刘 威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与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岛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网络,保证了大量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出。同时,建筑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也相当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组屋为例,楼顶、走廊、楼梯间等重要部位均设有雨水收集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筑外的排水沟渠,随后汇入城市主排水管道。在细节方面,新加坡的地面排水沟渠往往设有多个接入城市主排水管道的连接口,既确保了排水的通畅,也防止水沟过深。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内均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管道内的情况,如管道内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问题等,以便及时处理。  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加坡17个大型蓄水池中,滨海蓄水池拥有新加坡全国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滨海蓄水池由长350米的滨海堤坝与海水相隔而成。滨海堤坝设有9个冠形闸门。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而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据介绍,当滨海堤坝的7个巨型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排水过程只需要9秒钟。新加坡滨海堤坝有效减缓了牛车水、驳船码头、惹兰勿刹及芽笼等城市低洼地区的局部内涝现象,这一工程曾在国际环境工程比赛中获奖。  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为确保在雨量激增情况下,能够将雨水及时排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其中,一般建筑(不含地下层)的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3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有地下层的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6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所有通往地下设施(停车场、地道、地下层等)的进出口都必须设最低路脊高度。特别是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大型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路脊高度必须比最低平台高度高出30厘米。除此之外,还规定凡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建筑项目,开发商必须建造容积为12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开发商为建筑物安装的储水或“吸水”设施须能“困住”25%至35%的地面径流,以减少暴雨对建筑物造成的负担。  目前,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正就在当地建造新的地下排水和蓄水综合系统进行调研。据悉,新系统将具备排水、蓄水和发电3大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新加坡在水源和能源供给方面达到自给自足。  美国洛杉矶: 强化设计 加快改建  经济日报驻纽约记者 张 伟  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是白白地流走。  目前,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专家正在研究在干旱地区重新进行规划,打造海绵城市。在加州,80%的地方是极度干旱地区。当地的一些城市规划者在设想如何将倾盆大雨留下,变成饮用水和灌溉用水,把城市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吸收雨水。  在洛杉矶埃尔默大道一带,当地政府正进行一个试点工程。该市用270万美元在街道上改建可渗透雨水的街道和可以抵抗干旱的园林绿地。当地居民对这种改建工作非常支持,但是担心市政部门无法承担大规模改造整个城市的成本。伍德伯里大学干旱土地研究所创办人哈德利?非常支持加州大大小小的城市尽快摆脱古罗马式的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法尽可能留下每一滴雨水。她对此间媒体表示,洛杉矶的许多社区,对规划者提出的要求都是尽快将雨水排走,暴雨通过下水道直接流进大海。但是面对日益干旱的环境,未来需要多次使用雨水,并且将水分级处理。埃尔默街区就是这样一个将雨水视为宝贵资源加以吸收的“实验田”:人行道旁边就是生态湿地――种植了抗旱植被的水沟;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这些水沟,渗透到下面的蓄水暗池中。实验区一年收集的雨水可供大约30个普通家庭使用。  阿诺德和一些同道中人正在推广这一做法,协助周边地区的开发机构设计最佳集水、用水方案。这些专家认为,设计与改造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埃尔默街区的尖顶房子多是应对冰雪天气的设计,并不适用于沙漠干旱地区。房顶应该像一个大嘴面向天空张开,像一个杯子、一只碗,或者一把倒放的雨伞。这种新的房顶设计将会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另外,抽水马桶应该更加智能,不能用可以饮用的水去冲洗马桶。  在这些设计者的想象中,经过改造的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目前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改造的速度能不能更快一些――因为收集雨水的事,在洛杉矶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实在是太紧迫了。
(责任编辑:HN666)
08/07 17:5708/07 16:5408/07 07:1808/07 02:1108/06 18:1708/06 16:3308/06 13:2608/06 13:10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规划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