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统一战争结束后,刘秀的开国功臣臣大多被刘秀软禁在洛阳吗?他是怎么实现这一点的?

刘秀开国功臣为何多得善终
博主:浦江客  发表时间: 08:54:41
汉光武帝刘秀画像&(图源网络)&
刘秀开国功臣为何多得善终&
&&&&&中国皇权制度留下的一大恶果,便是开国杀功臣。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共分封八个功臣为异性王,但这八个异性王在刘邦生前就被杀了七个。汉武帝时封功臣75人,其中坐事免、斩、自杀的36人。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帮助他开国的功臣基本上都被其杀戮殆尽。武则天称帝后,既杀开国老臣,又杀帮助她登基的新贵。即使动荡年代的五代十国,登基不久的皇帝同样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但也有例外的,汉光武帝刘秀便是其中一个君王。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称帝与z,改元建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荡平“更始”皇帝刘玄、“复汉”皇帝隗嚣、“建世”皇帝刘盆子,消灭西南边陲的公孙述,遂定都洛阳,基本完成了天下统一的任务,史称东汉,刘秀则被称为光武帝。光武建国后,刘秀先后有三次大封功臣之举。如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一次受封就有217人;再如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功臣增邑又分封,人数竟达到365人。然而,云集般的名臣、雨聚般的骁将,“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帝制史上的一个难得的记录。
&&&&&举刘秀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结局为证吧。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故称“云台二十八将”。这28人功劳盖世,地位尊贵,多得善终。如邓禹,他是刘秀称帝的首倡者,战功卓绝,居军师之位,封高密侯。明帝即位后又拜为太傅,卒于官位上,年五十七,邓氏家族也累世宠贵。如吴汉,任大司马率军转战南北振旅荣归,封舞阳侯。吴汉留任军职,“以功名终”,得到刘秀“终始倚爱之亲”,“吴氏封侯者五国”。如贾复,从征以来身披12创,未有败绩,封胶东侯。刘秀待其“恩泽甚厚”,罢左右将军后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如耿m,多立军功,刘秀称其有胜韩信平齐之功,封好侯。罢上大军将后,以列侯就国,刘秀每有征讨大事,则“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得善终。如臧宫,随刘秀征战表现出色,诸将多称赞其勇,历任太中大夫,封成安侯。其为功臣中少有的从政者,常见任用,得善终。
&&&&&刘秀这么多开国功臣多得善终原因何在,是值得历史学家研究的一个大课题。历史上凡靠征伐而得以建立的政权,开国皇帝都难以避免面临如何安置开国功臣的问题。这些开国功臣和皇帝一起打江山,彼此知根知底,皇帝们有些不光彩之事,未免心虚难耍威风。功臣们和开国皇帝一起打天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或是执掌实权的重臣,或是手握重兵的悍将,他们卧榻之旁,新皇帝哪能安心酣睡?
&&&&&有史家分析,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处理开国功臣,比较典型的莫过于三种方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诛杀功臣的残酷方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开国功臣兵权的和平方式;还有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退武进文”收缴兵权按封就国的明智方式,即《后汉书?光武帝纪》谓东汉光武当朝“退功臣而进文吏”之举。其实,此举就是退武官而进文官,将建国时以功臣为核心的武官体制,改造为以文吏为核心的文官体制。
&&&&&刘秀“退功臣”的过程进行得十分谨慎与策略。全国平定之后,作为武装集团首脑的功臣中弥漫着居功自傲的情绪,他们难免流露出对皇权的离心倾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功臣之间日益错综复杂的亲戚网络,更增添了光武帝制御功臣的难度。作为战乱中过来的皇帝,刘秀对此看得非常透彻,在其称帝之初“退武进文”之策就已显露端倪。刘秀称帝次年,即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他在夺取天下尚未分晓时便大封功臣,同时诚恳告诫部将,切戒“放纵”。因刘邦诛杀功臣前鉴不远,刘秀的忠告很容易被部将接受。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第二次大封功臣,除一批食四县的侯爵外,大将军李通、贾复各食六县,但必须“上将军印绶”以“列侯就第”,不与国政。虽然这使得尚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将军们毫无准备,但将军们还是遵从刘秀的诏令,一手缴出将军兵权,一手接过侯爵印绶,按封就国。这样,“退武”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引起国家震动。
清末绘制的“云台二十八将”年画
&&&&&与此同时,刘秀迈开了“进文臣”步伐。刘秀称帝的第十三年得来全国统一局面后,便急于进行了“进文臣”人事调整。其任务之一,就是把那些勋高震主的功臣以高赏易其权柄,更新为和平时期便于统率的官吏队伍。据史载,自建武三年迄于三十一年,相继出任大司徒的共有七人,其中六人都是文吏。同一时期的九卿之中,文吏更是占了绝大多数。刘秀对文臣有自己的特定标准,那就是通儒术,信符谶、没有功臣和国戚背景者,以确保听从政令。至于对功臣所担任的国家政务方面的职守,能换的换下来,不便换的就“虚”起来。其转换的最大动作之一,就是把“三公”变成名誉职务,而把实权集中于由他个人专断的尚书台。虽然三公齐备,但刘秀在位时先后进入“三公”的吴汉、邓禹、王深等功臣,从未行使过宰辅的权力。刘秀鉴于王莽以大司马职位篡权的教训,加强了对国家大权的独揽,将尚书台建成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把政权从中央政府引到榻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刘秀的“退功臣进文臣”之举也有其局限性。应该说“退功臣”做的是成功的,一方面,退功臣没有引发政权动荡;另一方面,退功臣并没有削弱东汉的武装力量,因为一些年轻名将仍在军中,此后出现的镇压叛乱、边境战争予以了证明。这一点强于千年之后的赵宋政权,为防藩镇拥兵而采取“文臣换武臣”之策,致使弱国弱军,苟安于半壁江山。至于刘秀“进文臣”之举,史家多有非议。一是进了一批虔信谶文,编造纬书、密制图谶、进献符瑞、制造“天谴”的儒士,降低了官吏队伍的素质;二是尚书台职权畸形发展,遂成凌驾于百官之上的特权集团。
&&&&&总体来说,刘秀推行“退功臣进文臣”方策,以和平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功臣权重的隐患,从而熄灭权臣之欲,避免藩镇之乱,为东汉争得八十年百姓生息、国家强盛时期,这是他比历代帝王高明之处。刘秀的开国功臣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光荣退出政治舞台,“功成即退,挹而损诸”,岂不是功臣们最好的归宿?
在此留下您宝贵的评论:评论最大长度: 500字;还剩: 500
留言名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博客日报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东汉统一战争中的三河地区(可编辑),三河古镇,三河市,三河吧,三河天气,河北三河,三河一中,三河二中,三河大峡谷,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三河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东汉统一战争中的三河地区(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努力做到零差评 刘秀,你能行_凤凰资讯
努力做到零差评 刘秀,你能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正在热播的古装剧《秀丽江山》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王莽末年至汉室中兴的一段乱世情仇。关于西汉、三国、唐宋和明清的影视剧数不胜数,但拿东汉刘秀作题材的,还真是凤毛麟角。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曾盛赞“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那么刘秀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王夫之为何独对刘秀评价那么高?看看他怎么对待名士、功臣、百姓和家眷,怎么处理内政外交,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原标题:努力做到零差评 刘秀,你能行卓茂郭圣通
阴丽华◎夏秋正在热播的古装剧《秀山》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王莽末年至汉室中兴的一段乱世情仇。关于西汉、三国、唐宋和明清的影视剧数不胜数,但拿东汉刘秀作题材的,还真是凤毛麟角。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曾盛赞“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那么刘秀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王夫之为何独对刘秀评价那么高?看看他怎么对待名士、功臣、百姓和家眷,怎么处理内政外交,你就会知道答案了。礼贤下士刘秀平时喜欢谈书论道刘秀少年时去长安念过书,具备一定的儒学修养,而且也喜欢谈书论道,哪怕在战争间歇,也是如此。他手下的伏波将军马援就称赞他“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双”。这位马援将军,是三国时马腾、马超的先祖。这就不难理解刘秀为什么热衷于发展儒学、敬贤尊才了。南阳宛城有位硕儒,名曰卓茂,精通诗、书,西汉末年做地方官时,深受百姓称赞。刘秀称帝后就把他请来,任为太傅,封褒德侯,这个时候卓茂已经七十几岁了,卓家两个儿子也分别封了官。不久卓茂去世,刘秀车驾素服,亲临送葬。太原人周党,学问渊博,名高一时,称帝后的刘秀也慕名请他出仕为官。周党被召见的时候,穿着短布单衣、谷皮束发,也不通报姓名,直接就说我不愿做官。当时觐见皇帝,对衣着和言谈是有礼仪讲究的,特别是要先向皇帝自报姓名。周党这位“不讲究”先生,就被人参了一本,说他大不敬,可是刘秀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赐帛四十匹,让他回去了。刘秀这个礼贤下士的姿态,为他招徕了一批名士辅佐,比如宣秉、杜林、张湛、王良。也难怪王夫之对他推崇有加。厚待功臣好处人人有 不用抢 排队发唐初名将李靖对唐太宗说:“光武……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荣登大宝以后杀功臣的皇帝有很多,能保全功臣的皇帝却很少,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保全了功臣,但刘秀要比他早得多。首先,刘秀陆陆续续地给功臣封侯、分封食邑。称帝头一年封了三十余人,第二年又封了二十余人,食邑最大的有四县之多,超过了“封侯不过百里”的祖制。面对封地给出去太多的质疑,刘秀是这么说的, “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封赏功臣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有机会刘秀就宴请功臣,忆苦思甜。公元37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后,刘秀又给总共三百六十五人增加食邑,更改封号。有时候刘秀还让功臣自己提,想要封到什么地方,以至于京城附近和南阳等富饶郡县的土地,都分封得差不多了。尤其难得的一点是,刘秀不太会对有能力的功臣进行猜忌。比如镇守关中的冯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有人就提醒刘秀得防着他点儿,免得冯异拥兵自重。冯异收到消息,立即上书申请调离,以避嫌疑。刘秀给冯异吃了颗定心丸,他回复道:“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刘秀一边封赏功臣,一边将实权拢到自己控制的尚书台机构。尚书台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分掌全国政事。除此之外,他还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职务,负责传达皇帝的旨令和诏书。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州刺史这三套监察机构,也牢牢地监控着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政绩。这样一来,功臣们有高官厚禄又无实权,既没有动歪脑筋的必要,也没有动歪脑筋的机会。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刘章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给他父亲刘秀的二十八功臣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终刘秀一世,这些功臣全部得以保全爵禄。以德报怨对曾经的敌人也绝不打击报复能善待名士功臣,还不算什么,最让人惊讶的是刘秀对自己曾经的对手和仇人所表现的宽厚态度。刘秀在河北时,与王郎相争,河北的一些官吏把宝压在王郎身上,纷纷投书讨好,信里也少不得贬斥刘秀。刘秀击败王郎之后,将搜到的这些信一把火都烧了,意在安抚众人,表示绝不打击报复。对降将也是推心置腹,用人不疑。投降的人纷纷议论:“萧王(刘秀)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杀兄仇人更始帝刘玄,在被赤眉军追杀时,如丧家之犬,无处容身。已经称帝的刘秀发布诏书,给刘玄封淮阳王,还嘱咐手下不得加害,否则罪同大逆。刘玄最终被赤眉军缢杀后,光武帝“闻而伤焉”,还下令厚葬于霸陵。刘玄的三个儿子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被光武帝封了侯。以德报怨的直接效果是,更始旧臣的迅速归附。更始旧臣朱鲔就是一个例子。朱鲔曾被刘玄拜为大司马,刘玄杀光武帝大哥刘縯,朱鲔就有份参与这事。刘秀称帝后率军攻打朱鲔镇守的洛阳,久攻不下,便派人劝降。朱鲔知道杀兄之仇不是小事,因此顾虑重重。刘秀指着黄河向中间人发誓,只要朱鲔献城归降,可保留官爵,绝不加害。朱鲔投降后,官拜平狄大将军,封扶沟侯,后来官至少府,爵禄终身,传袭后代。打败赤眉军之后,刘秀与赤眉军所立的傀儡小皇帝刘盆子谈话,刘秀问:“自知当死不?”刘盆子人小鬼大,回答道,罪当应死,陛下一定会怜悯饶恕我的。光武帝笑曰:你这小家伙真狡猾,刘家宗室没出蠢人啊。刘秀没有把刘盆子当成心腹大患杀掉,而是把他看成同宗,并奉养终生。五好家庭儿子人人有 不要急 大家一样多刘秀娶到了梦中情人阴丽华,然而大哥刘縯的死给这对夫妻的新婚生活带来一丝阴影。出于安全考虑,为避免更始帝的迫害,刘秀把阴丽华送回了新野娘家,等阴丽华再次回到刘秀身边时,他已经又以正妻之礼娶了另外一个妻子郭圣通。一边是共患难的结发妻子阴丽华,另一边是带着娘家势力来结盟的新妻子郭圣通。刘秀在情感的天平上更倾向于前者,但后者因更早诞下子嗣而做了皇后,郭后嫡长子刘彊被封为皇太子。尽管更喜爱阴丽华,但刘秀并未将偏爱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的十一个儿子中,郭圣通和阴丽华各生了五个。后来郭皇后终究是以“怀势怨怼,有吕霍之风”的名义被废了,她的长子刘彊也被从太子之位上撸了下来。皇后和太子之位让给了家族势力单薄的阴丽华和她的儿子刘庄。郭皇后究竟是不是怀势怨怼,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怕外戚郭氏坐大,重蹈西汉吕氏、霍氏之乱。但是郭氏母子被废后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郭圣通得以出宫,到二儿子中山王刘辅的封地里做王太后;太子刘彊在母亲被废后,几次三番主动请求父亲改封他为藩王,后来果然出藩去做了东海王,刘秀因他进退有礼,特许他使用皇帝仪仗。刘秀死后,阴后的儿子刘章继位时,刘彊的健康状况已不大好,阴太后与刘章母子时常遣医送药慰问,以至于刘彊死前留下了一封极其感人的谢恩诀别信。得知刘彊死讯后,阴太后母子亲自在洛阳津门亭为刘彊发丧。两个妻子和她们的十个儿子,虽不见得同心同德,却也大致相敬如宾。被废的皇后和太子都得以保全,活到善终。这里边,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刘秀,算是做到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而刘秀与阴丽华之间的深情,从汉明帝的一个梦可见一斑。“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那时明帝刘章已年近五十,阴太后也已亡故了十年,做儿子的梦见父母还如在生时的恩爱模样,依然悲伤得不能自已,夜不能眠。伍光武中兴始终善待百姓刘秀在起义之时和称帝之后,非常注意体恤百姓。在与赤眉军作战时,他拒绝了下属水淹赤眉军的建议,水淹敌军这种做法虽可取得速胜,但却要伤及大量无辜,因此刘秀的做法一直被后世称道。刘秀在位期间曾七次发布免奴诏令,将奴婢释放为平民。同时他也曾六次下诏赦免罪犯。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和普查人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龄,以便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同时也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及奴役人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同时他按照“柔道行之”的治边思想,对鲜卑、乌桓采取安抚、笼络政策,在军事行动的配合下震慑辽东和朝鲜半岛,并以内附的南匈奴来牵制和对抗北匈奴,从而相对减少东汉的用兵次数。在刘秀的经营之下,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情况得以恢复,出现了人口增加、生产发展、豪强收敛的中兴局面,边疆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固。陆人无完人慷慨分封 最终带来消极影响刘秀对功臣的慷慨分封,终究还是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实行度田的时候,遇到了豪强的极大反弹,特别是刘秀起家的河南,是很多功臣食邑所在。“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帝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豪强与皇权的矛盾有时候被转嫁到农民身上,严重的时候还引发过民变。刘秀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战乱中被杀,因此他对于仅剩的两个姐妹,相当护短。湖阳公主刘黄包庇杀了人的家奴,而洛阳令董宣当面指责公主过失,并处死其家奴。这事闹到了刘秀那儿,刘秀偏袒姐姐,要杀董宣出气,不想董宣宁折不弯,当场撞柱,被人拦下。为了找台阶下,刘秀又令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还是不从,皇帝命人强按着头都不能使董宣就范,于是刘秀只得作罢,称他为“强项令”。光武帝最初靠《赤伏符》这本图谶的预言起兵承继帝业,因此异常迷信谶纬。谶纬也就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以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及天人感应为理论依据。皇帝偏好什么,那自然是上行下效,谶纬甚至影响了朝廷的正常决策。东汉末年黄巾军提出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能不说是受此风影响。而光武帝借助内附的南匈奴对抗北匈奴,汉匈关系好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的时候,东汉在汉匈关系中也常常占据有利地位。但怀柔南匈奴也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并且放松了自己的军事建设,“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供图/夏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011945
播放数:254482
播放数:876471
播放数:5808920刘秀,中华最好的“天子”
我的图书馆
刘秀,中华最好的“天子”
还是讲公元元年~公元50年这段时间在罗马地区,保罗,最大的贡献是把基督教传给了外邦人,基督教再也不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是世界性的一个宗教了。基督教,与西方“个体优胜”核心价值观匹配,为普遍不幸的大众,提供了“个体将来优胜的可能性”。罗马与安息相对和平,安息的东边,贵霜还很小,还没形成帝国模式。最东边,虽然王莽从“个体”角度出发,以“个人的理想、信仰和宗教精神”造成了中华天下的大乱。但坏事变成了好事,中华出了一个真正的天子,这个天子,最符合天子的定义,最符合中华的天道。所以,从天道角度来看,从“天下普遍幸福”角度来看,这个天子,最应该成为历朝历代天子的楷模,最应该永垂不朽,永垂不朽,就是真正的“万岁”。天子的定义,就是凡事符合中华的天道。这个真命天子,就是光武大帝刘秀。光武大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公元57年),会种田,会做生意,练过武,爱读书,善用人,善于带兵打仗,善于治理国家,既算开国皇帝,又算中兴之主,与开国功臣和睦相处,处理皇后更替和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更是游刃有余。可以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处理的如同烹小鲜。不仅如此,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梦见了父亲和母亲携手而行,并肩漫步,就像他小时候看过那样的恩爱。梦醒之后,五十多岁的刘庄,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放声大哭,可见,刘秀与阴丽华始终十分恩爱,刘秀,还有一个完美的爱情。为什么,什么好事都是刘秀的?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个天子,但知名度却不高,在大多数人心里,刘秀的名气并不大,不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等,甚至不如杨广?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要讨论的内容。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如果我们细细的考察刘秀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的一切,都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自己的行为举止,与自己所处的大环境的需求,高度匹配。刘秀做到了,什么好事就都是刘秀的。从太平盛世突然变成天下大乱,这个大环境,恰恰需要这么一个刘秀,所以,刘秀应运而生,所有好事都是他的。刘秀,是汉景帝的后代,但属于小宗,所以,到刘秀时,他和他哥刘縯,已经是普通的平民了。年轻时的刘秀,大环境是王莽主政的前期,还没开始大规模的改制,所以,天下太平。天下太平的环境,需要的是好好读书,将来,一边当好官,一边过好自己的日子,所以,刘秀很爱读书,而且还去了京城求学。这个时期,刘秀像个书呆子,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书呆子恰恰符合大环境的需求,两者高度匹配,符合天道。所以,刘秀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就是首都卫戍区司令加上首都的市长,需要文武双全。阴丽华,刘秀心目中最美、性格最好的结婚对象。非常明显,刘秀追求的,就是“公私兼顾”。于公,当大官,而且是文武双全的大官,为天下普遍幸福做贡献,其实,就是工作顺利。于私,找一个最符合自己的妻子,娶妻生子,其实,就是生活幸福。于公于私都顺利,对天下有贡献,让自己生活幸福,这恰恰就是天道的核心内涵。每个人都能如此,都能工作顺利,生活幸福,这就是学习天道的作用。王莽就与刘秀不同,他自己大公无私,他也希望所有人都大公无私,把土地财产都拿出来,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天道,需要既为天下,也要为自己,于公于私都合适,公私要兼顾,所以,王莽违背天道,刘秀符合天道。刘秀暗恋阴丽华,但并没有马上娶她,为什么?门不当户不对,当时,两人的身份、环境不匹配。如果刘秀勉强娶了阴丽华,很可能两人都不幸。所以,天道,只有一个大原则,那就是两者高度匹配,匹配度不足,强扭的瓜不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倒霉的是自己,而且心爱的人也倒霉。而刘秀,他选择阴丽华,没错;他暂时没娶阴丽华,也没错;每一个决策,都是符合天道的。到两人高度匹配时,你未娶我未嫁,我们俩天长地久,天道,能制造永久牌的幸福。接下来,环境变了,王莽开始改制,天下有些乱,他哥刘縯好侠养士,准备起义,而且经常取笑刘秀,说他就知道种地读书,没出息。兄弟俩,谁更符合天道呢?还是刘秀。天道讲,什么环境干什么事,时机未到,你超前了,你就死定了,王莽超前,王莽就死定了,绿林军超前,刘縯超前,两者都是死,天道如此。而刘秀,在观察,在等待:王莽的新朝真的不行了吗?现在是必须起义的时候吗?所以,汉景帝给刘彻的遗嘱,最重要的一点是“知机”,要善于把握时机,因为汉景帝了解自己的儿子,这孩子太牛、太好大喜功,不容易把握时机,更不容易知止。可惜,刘彻把汉景帝的遗嘱当成了耳旁风。而刘秀,就善于把握时机。天道不关心“对不对,应该不应该”,天道要求必须“知机”,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到时候,即便再对、再好,也不能做,只能等待时机。刘秀特喜欢研究“图谶”,图谶,其实就是“根据各种表象,综合把握时机的学问”,所以, “善于把握时机”的刘秀,最符合天道。当时,有个图谶上说:刘秀将来要做皇帝。王莽的国师公,本来名字叫做刘歆,是大学者刘向的儿子,是西汉的天皇贵胄,后世曾有人将他和孔子并称。这厮不知道从那里也听说了这个预言,于是他利用职权,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他的名字改动之后就叫做刘秀了。读书种地的刘秀就说了,何用知非仆也?凭什么你们认为不是我呢?结果是围观者大笑。其实,这就是刘秀的客观分析。当时,大环境是天下太平,只不过,王莽,人为的把天下搞乱了,所以,按照天道,人心思定,必然还会天下一统,如果天下真的大乱,必定还会产生一个真命天子,谁是真命天子呢?这个人,必须“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必须事事符合天道。谁最符合天道呢?刘歆帮助王莽违背天道,因此,不可能是他,所以,很可能是自己,得天道者得天下。图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分析客观环境需求的方法,需要善于综合表象,善于把握时机的能力,关键是,需要符合天道。所以,老实巴交、为人木讷,只知道种地和读书的刘秀,只是遵循天道为人处事而已。马上,他就不老实了。公元21年初冬,在南阳这个地方,刘縯要造反了。造反,必须拉队伍,刘秀因为老哥拉不到壮丁,在老哥面前说道:“这种小事情,我只要露个面就搞定了。”果然,一些小混混眼尖,立马看见一个奇迹:“刘秀也造反了,老实巴交的怂人,刘秀也造反了。”一些人看见刘秀也敢参军,一个个胆气大增,刘縯立马就组织起了一只队伍,这就是春陵军。王莽的信仰让天下大乱,到了必须造反的时候,刘秀遵循天道,站了出来。他开始跟着刘縯打仗。一开始,骑的是牛,不是马,因为,没马。打仗,只为胜利,有什么用什么,什么邪招都可以用,刘秀骑牛,符合天道。刘演很能打,所以,很快就出名了,但比起其他绿林军,春陵军实力不行,所以,反莽联军推立刘玄,当了更始小朝廷的皇帝。王莽当然不干,所以,派大军围住昆阳。昆阳城内,大难临头各自飞,大家都想跑,刘秀还能笑得出来,他说,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以一个区区将领,说服大家众志成城,遵循的还是天道。既然打,必须胜,逃跑,肯定惨败,被围,反而更团结,才有一线生机。所以,刘秀的超人胆识,得自于天道。这时候,昆阳城只有8、9千人,敌军四十二万,于是,刘秀决定带着十三人突围,搬救兵。十三对四十二万,老实的读书人刘秀,突围成功,为什么?该老实的时候,刘秀非常老实,打仗,不能老实,刘秀就能找到机会,天无绝人之路,前提是,事事符合天道。所以,真心遵循天道的人,往往能爆发出超人的能量,这种能量,源自于精神意志力。我顺应天命,老天爷当然眷顾我,一个人,天命感超强的时候,力量也会超强。于是,刘秀搬兵成功。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易之,自将万馀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馀里。这一段,写的非常精彩,就不翻译了。昆阳之战,彻底消灭了王莽的实力,而且,他还受降了一位重要的将领,冯异。更关键的是,光武发现和验证了一个定律,遵循天道,事事顺利,运气奇佳,力量无穷,他隐约感觉到,自己掌握着天命。但是,由于他和哥哥刘縯的功劳太大,舂陵系实力大增,刘玄忧心忡忡。于是,遵循天道的刘秀,告诉他的哥哥:“事情正在起变化。”刘縯说:“不用担心。”刘秀说:“李轶这个人也不能再相信了。”刘縯却不听从劝告。于是,刘玄就诛杀了刘縯,当天逮捕,当天杀害。消息马上就传到前线的刘秀,假如这时候你是刘秀,你怎么办?刘秀看到的是环境需求:大环境,天下必须重新统一,统一需要更始朝廷;小环境,春陵军不可能单干,只能帮助更始朝廷做大;所以,环境需要,刘秀不能复仇,刘秀必须认怂,从“天下和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刘秀必须支持统一的更始朝廷。复仇,只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东西,此时的报仇,不仅对天下无益,对自己更无益,违背天道的事情,刘秀不干。于是,“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刘秀的决策,是唯一符合天道的决策,即保存了自己,又保存了天下一统的希望,公私兼顾。天道,不是模棱两可,不是抹稀泥,更不是怎么说都有理,是“这种环境下,必须这么做,才能为天下带来普遍幸福”,天下大乱时期,怎么有利于天下一统,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天道。当时,支持更始朝廷,就是天道,所以,刘秀的决策,并不违心,只是顺应天道。这应该是更始皇帝最快乐的日子了,这时候,反贼们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天下的形势对更始朝廷是极其有利的。更始皇帝给了刘秀大官,但是虚职,刘秀等于被软禁了。这时候,刘秀能做点什么呢?还是要遵循天道,更始不用自己,事业上不能勉强,事业上只能无为,只能等待。但是,家庭上应该有为,他与阴丽华门当户对了,所以,刘秀决策,迎娶阴丽华。顺应天道,人生不过如此,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两者兼得最好;即便工作不顺,生活幸福也不错;即便生活不幸,工作顺利也不错;所以,刘秀迎娶阴丽华,是当时环境下的最佳选择,照样符合天道。王莽一死,天下更乱,刘玄希望把河北搞定。但河北的情况很复杂,搞得好就是个美差,搞不好就是个苦差。于是,更始皇帝派刘秀到洛阳去,相当爽快地给了一个职务,这个职务是大司马,并且对刘秀说:“那地方,盗匪反贼数十百万,你这个单枪匹马去搞不搞的定啊?”一是没有给钱,二是没有给兵。去不去呢?天道要求,刘秀必须去。王莽死了,刘玄只想自己,不管天下,所以,刘玄不是天命的继承人,自己怎么办?关键是,这时候,刘秀已经确定自己就是天命的继承人了,所以,唯一的出路是二次创业,带出自己的队伍,打江山。所以,新婚幸福的刘秀,弄了一顶钦差的帽子,单枪匹马,就往河北出发了,这个决策,还是符合天道的决策。这时候,邓禹追来了,他说:“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历观往古圣人之兴,二科而已,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也。况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意思非常明确,更始皇帝,搞的是西方人最擅长的拳头政治,统治者仅仅为了自己的幸福,不管天下,不可能大一统,更不可能在中华实现普遍幸福,所以,只有刘秀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中华的大一统,才能实现中华的普遍幸福,所以,天命必然归刘秀。这些话,还真不是邓禹押宝。邓禹对刘秀说:以往要出个圣人,一个是天时,一个是人事。天时,就是天下大乱的大环境;人事,就是看谁的所作所为最符合天道,以人事天,就是董仲舒的天道。昆阳之战,刘縯之死,看出刘秀事事符合天道,所以,邓禹死保刘秀。这时候,有一个叫刘林的,也很看重刘秀,他劝刘秀决河,淹死赤眉,很容易搞定河北。不料,刘秀仁慈,拒绝了。为什么呢?以歪招搞定河北,等于是牺牲天下人的生命,成全更始皇帝个体的幸福,只能引发更剧烈的天下大乱,天怒人怨,所以,是严重违背天道的歪招。天道要求,刘秀既要服人,又要征服其心,这样才能形成“符合天道的枪杆子”,才能得天道者得天下。这时候,歪人刘林,转而帮助王朗,所以,到处都是王郎的军队。刘秀只能跑,非常惨。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从来没倒霉如此。歪招,往往能顺利一时,很难顺利一世,所以,按照天道,刘秀的转机马上开始。刘秀跑到信都,这地方是更始皇帝的地盘,刘秀有人了,有根据地了,转机开始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了天下大一统,刘秀牺牲了色相,这还是顺应天道的联盟。于是,刘秀率军在谢躬和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刘秀实力大涨,更始帝极为不安,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怎么办?刘秀有了统一天下的根据地,所以,顺应天道,跟刘玄分手的时机到了。于是,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史称此时刘秀“自是始贰于更始”。不久,吴汉将谢躬击杀,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继续,刘秀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用的还是天道,先是征服军队,后是征服人心。所以,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按照天道,王莽改制前,大汉朝并无内忧外患,所以,汉朝的天命不当绝。因此,刘秀就不能做开国皇帝,只能做中兴之主;王莽已死,天下处于刘玄、赤眉、公孙述等军阀混战状态,刘秀如果不称帝,就不能光复正统,反而是违背天道的决策,所以,刘秀必须马上称帝,而且只能续“汉”,刘秀的决策,“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还是遵循天道的决策。接下来,赤眉灭了刘玄,刘秀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这一段,刘秀的对手公孙述等等,其实非常强,既会打仗,又有脑子,关键是,还都比较符合人心,所以,刘秀的对手,比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对手,只强不弱。但是,天道要求天下重新大一统,而这些只是割据的军阀,所以,最终,刘秀更符合天道,经过12年的努力,天下大一统。历史上,能统一的帝王不少,以天道治国的帝王很少。刘秀就是楷模,他儿子刘庄曾经问他,讲讲打仗的故事,刘秀说,打仗真没意思,不堪回首,迫不得已而为之,治国才是真本事,让天下百姓普遍幸福,才是真本事。所以,大一统之后的刘秀,继续遵循天道,治理国家。税收重回三十分之一,中央集权,归于尚书,简化机构,平均地权,释放奴婢,抑制豪强,实行度田,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独尊天道,表彰气节。其实,王莽很多美好的理想,刘秀都做了,而且实现了,只不过,刘秀不是勉强,而是把握时机,到了什么环境,只有这么做才能符合大环境的需要,对天下都有利,这种时候,刘秀才决定去做,不显山不露水,一切顺其自然。天道就是如此,王莽的想法没错,看出来的问题也没错,但王莽不懂天道,不能把握时机,所以非常勉强,天怒人怨。刘秀做了王莽想做的一切,但没有任何一点勉强,天下都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天下普遍幸福,这种时候,刘秀才决定去做,所以,刘秀遵循的是天道,顺其自然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时机和火候的问题,这就是天道,核心是“决策与环境需求”“高度匹配”。遵循天道,中华逐步走向了天下普遍幸福,所以,刘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连行头都不整齐,没多少年,天下就光武中兴了,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遵循天道的人,就是如此伟大。刘秀统一中华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这就是中华天道的核心思想,一切从天下角度出发,从“天下普遍幸福”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个体”角度出发,不追求自己的永垂不朽,反而真能永垂不朽,所以,遵循天道的刘秀,是真正的“万岁”楷模。天下安定,建武盛世,这时候,刘秀才废了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不仅如此,刘秀对郭圣通并不差,对郭圣通和阴丽华家的外戚都控制的非常好,包括后来换太子,确立继承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刘秀选择的时机都非常恰当,都符合天道,谁也没伤害,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一切都处理的妥妥帖帖,好像一切本该如此。反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在家务事的处理上,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往往捉襟见肘,这就是遵循天道的魅力所在。不仅是家事,对待功臣,这也是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们一件非常头疼的问题,刘秀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上,也是非常的游刃有余,不光没杀功臣,反而君君臣臣的关系非常好,关键是,这些失去权力的臣子,无怨无悔,安享太平盛世,太难得了。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刘秀,就是最好的注解,究其根本原因,刘秀的一切,都是在遵循天道。东汉政权稳定后,刘秀还常和自己的开国元勋们聚会聊天唠叨家常。一次聊起来,如果他们不出生入死打天下,各自愿意干些什么?邓禹说想做个教书先生,刘秀说,你做个博导是没问题的。马武说,想做个警察抓小偷强盗,刘秀笑着说,你不做强盗小偷,那些警察已经千恩万谢了,君臣的友谊跃然纸上。最后,刘秀死了,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太子刘庄继位,开创了明章盛世。可见,刘秀关心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下的普遍幸福”,所以,该无为的时候,他无为了,该有为的时候,他有为了,这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天道。一个真正顺其自然的天子,只是事事符合当时环境需求而已,所以,不会特突出,也不会显得自己多伟大,凡事只从“天下”和“整体”需求出发,不从“个体”出发,当然,个人的名声,不如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们伟大。但是,刘秀,真的是中华最好的“天子”,因为,他的一切,都完全符合中华的天道。如果,后世的天子,能以刘秀为楷模,中华万幸,刘秀万岁。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刘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