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中国环境问题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环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回顾
动物行为社会学论文 环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回顾
摘要: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涉及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环境行为逐渐进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回顾,梳理环境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归结了环境行为的适应性、社会性、双重性和策略性特征,并对环境行为进行类的分析,构建了态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三种与环境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前环境行为研究中的概念混乱、研究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对环境行为形成的社会互动机制的详尽分析等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环境行为;社会特征;影响因素;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技术革命促成了西方国家深刻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现代文明曙光的出现,新能源、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了城市面貌和环境的巨变,催生了环境危机的出现,对居民身心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末,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环境行为研究诞生了。以“环境行为”为检索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英国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Wiley期刊数据库、Frontiers_系列期刊数据库进行精确搜索(见表1),发现西方学界进行环境行为的研究比我国进行的时间早、研究的程度深。西方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就着手进行环境行为研究,并出版发行《环境与行为》、《环境心理学》等专业期刊。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专注于环境行为研究,2000年以后有关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对环境行为相关文献题目所蕴含内容的理解,笔者将现有文献按研究领域划分为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  第一,心理学领域。依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心理学在环境行为领域的研究又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学领域和环境心理学领域,其中社会心理学延续了经典的心理学研究角度――内部心理,以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为主题,研究人的认知、知觉、态度、意识、价值观等与外显行为的关系;而环境心理学则从外部出发,研究个体如何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进人类环境,以解决各种由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例如,勒温的场理论。因此,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环境行为主要涉及建筑、空间(商场、广场、公园、学校等)、城市规划、压力环境(噪声、辐射等)等环境中不同行为者的行为规律以及他人在场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二,建筑学领域。建筑空间是人的心理空间的外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规划家KevinLynch运用“图式”理论研究人们对三座不同城市的意向,开启了环境行为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先河。进入60年代后,挪威建筑学教授Christain Norberg-Schulz以皮亚杰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空间问题,在建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同一时期,一些建筑师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与原则进行了反思,以Jon Lang和Charles Bumette为代表的建筑师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并应用计算机把社会科学数据、观点综合到设计中去;而以Alexander为代表的建筑师重视空间与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把设计设想为多种空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结合。70年代以后,建筑界普遍强调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对人们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社会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对环境行为进行研究的主要是环境社会学,长久以来,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种认为环境问题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核心。随着环境社会学的逐步成熟和发展,一些学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过于宏观和抽象,人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的行为实现的,只有行动着的人才能与环境互动,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们环境行为的结果。因此,应该站在微观的生活者的角度,对人的环境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既能阐述导致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行为选择,又能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从而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本文主要基于环境社会学视角,对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把握。  一、环境行为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什么是环境行为,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都尝试给出合理的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并未达成共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Hines等提出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responsible environmemal behav-ior)”,将其定义为“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行为,目的在于能够避免或者解决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Stem提出了“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并从行为的“影响”和“意向”两个维度将其定义为“影响导向的定义强调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意向导向的定义强调行为者是否具有环保的动机”。而Sebastian基于“规范刺激(NAM)论”和计划行为论,从利己动机和亲社会动机两方面将“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定义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及对他人、后代、其他物种或生态系统的关心”。  由上述概念界定可以得知,较早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们对环境行为的界定略显偏颇,人是行为的主体,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环境行为,而西方学者的界定多数只强调了积极的环境行为,忽略了负面的、对环境造成影响或破坏的行为。  我国社会学学者也对环境行为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王芳以“理性选择论”为基本预设,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空间作为人与环境互动的载体,将环境行为定义为“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或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包括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崔凤等依据概念外延的不同总结了两种关于环境行为的理解,其中对环境行为的广义理解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而狭义理解仅将环境行为理解为个体层面的行为或环境保护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学界对环境行为内涵的理解尚处于深入讨论阶段,尤其对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关系存在不少争议:一种观点以洪大用等为代表,认为环境行为是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环境意识应该包括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四个环环相扣、级级增值的环节。另一种观点以周志家等为代表,认为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不存在维度的交叉,若“将环境行为视作环境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那就相当于我们事先已经预设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力,这样就正好回避了我们自己的研究问题――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关系”。  二、环境行为的特征  关于环境行为特征的探讨,有学者将环境行为视为一系列要素的复合体,通过对其进行解构发现:环境行为从行为本身来看具有正反两重性,从行为主体来看具有多元性和互动性,从行为发生空间来看具有差异性,从行为结果来看具有滞后性、复合积累性和外部性,从行为动因来看具有利益驱动性,从行为制约因素来看具有社会性。也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环境行为与社会的互动上,认为环境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特定的社会因素相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其结果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系。基于已有的分析,本文进一步归纳总结,认为环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适应性  占据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类行为主体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给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技术和物质系统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他们并非仅仅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进行各种活动,而是能够应对社会刺激,分析、理解情境,甚至构建或重塑物理环境及社会规则。环境行为是一种人类行为,因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一方面,个体环境行为的发生受制于环境压力,社会存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塑造个人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个体通过行为反应调节并满足自身需要,应对环境刺激。换言之,环境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被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中所有个体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不可选择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之中。离开了个人的存在与行为,或者我们按下一个暂停键,冻结个体行为,社会过程就随之结束了。环境行为发生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行为主体的信念、期望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主流文化、经济水平、制度规范等外部因素,人格特质、价值体系、情感卷入等内部因素都能影响人的环境行为。并且,环境行为还关涉其他主体的行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其结果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系。  3.双重性  环境行为的双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环境行为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有的行为直接与环境互动并对环境造成影响,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都直接可见,而有的行为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环境,但却是造成某个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如女人对化妆品和服饰的选择;另一方面,从行为的性质看,广义的环境行为既包括环境保护行为,也包括环境破坏行为。前者是一种长期行为,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后者是一种短期行为,是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对环境资源予取予夺,从而引起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行为,对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动态永续平衡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4.策略性  环境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包含特定的指向选择,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行为主体根据自身一定的利益偏好,遵循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做出最优策略选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是否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对环保投入的政策激励和对环境污染的政策规制会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权衡比较,企业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但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公众,都是理性的社会行动主体,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旦偏离追求长期利益、社会利益的轨道,打破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间的制衡局面,就会出现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政府与企业的合谋行为,公众弱参与性、浅层性、简易性环境行为等不利于环境社会健康发展的行为。  三、环境行为的类型学分析  对环境行为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梳理现有的文献,国外学者对环境行为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代表观点:Sia等将环境行为分为说服行为、消费行动、生态管理、法律行动、政治行动五类;Smith-Sebasto和D'costa对环境行为的分类与Sia等人的观点基本相同,只是在名称上略有差异,如将“生态管理”称作“实践行动”等,但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行动;Stern根据环境行为的定义,从行为的激进程度、空间私密性的角度出发,将环境行为分成激进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他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  我国学者也对环境行为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张兴莲等按照差别强化原则将环境行为分为正性环境行为和负性环境行为;按照主体的环境行为是否需要他人的参与将环境行为分为合作环境行为和独立环境行为,对前者根据行为主体受制约性的强弱又可细分为自主合作、条件合作与申诉合作环境行为。这一分类方法主要基于环境教育、环境素养的视角,将环境行为视为环境意识的外在体现,是环境教育的要旨所在。但这里提到的环境行为在定义上趋同于环境保护行为,是指“在人们具有环境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必须采取行动,参与各种环境问题的解决”,而现实的环境行为并非仅指环境保护行为,因此,这一分类方法缺乏广泛的适用性。崔凤等依据环境行为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环境行为进行了划分。依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个体型环境行为、群体型环境行为、组织型环境行为;根据行为结果的差异,可以分为环境影响行为、环境破坏行为、环境保护行为;根据行为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生产型环境行为和生活型环境行为。这一划分方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学特色,通过解构行动体系对环境行为的类型进行了把握,但现实的环境行为复杂得多,行为主体间的互动结构影响了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类型存在交叉关联。例如,企业环境行为又可细分为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环境破坏行为,公民环境行为又可依据政府是否参与构建出政府参与模型与政府不参与模型。此外,环境行为兼具直接性与间接性,而在已有的分类中对间接环境行为未加明确的关注,应在现有的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考察。
  四、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考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够分析环境行为的状况,而且能够为改善环境行为提供方法和路径。在目前针对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开展的研究中,本文主要提取了态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1.态度变量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在环境社会学领域,主要沿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论、ABC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探究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但目前学界对环境态度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与环境态度相似的概念还有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信念、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等,这些概念表述类似,内涵趋同,在现有研究中常常互换使用。  Hines等利用元分析法整合了128篇有关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认为环境行为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包括环境态度在内的若干变量的影响。  沈立军对山西省五所大学学生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并归结出两条对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一方面,环境价值观通过影响环境态度进而预测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环境态度亦能直接影响环境行为。  余勇等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通过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了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主要因子,进而对游客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态度通过两种路径影响环境行为:在主要路径中,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在次要路径中,环境伦理与环境干扰行为存在显著相关。  2.社会结构变量  社会结构是联结行动者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主要包括家庭结构、阶级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阶级结构。阶级被古典社会学家视为社会建构的重要因子之一,以环境为话语连接环境行为与阶级,可以发现中产阶级与环境生态的联结最为频繁,环保运动与后物质主义是其主要的议题。Cotgrove的研究发现中产阶级与环境生态运动的强烈联结,特别新中产阶级多参与新环境运动(如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等团体),旧中产阶级多参与自然保育运动。吴瑶以《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媒介话语空间分析我国中产阶层的环保话语,认为中产阶层的环保话语是本阶层特有的身份认同标志,借助环保话语,中产阶层得以表达其利益诉求,并展示其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二,组织结构。环境行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组织的内部关系及组织间关系均能影响主体的环境行为,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对企业来说,企业类型不同、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设计不同、企业环境行为的导向机制不同,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同;对政府来说,纵向的中央与地方“二元”分级结构、横向的协调管理网状结构也会影响政府的环境政策、环境监管、环保宣传、环境治理等行为,同时,政府和企业间博弈均衡的改变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  第三,城乡结构。Van Liere等对公众环境关注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较乡村居民对环境问题有更高的关注度;张健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背景研究乡村环境问题,认为二元社会结构的环境制度设计对人的环境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乡村内生污染以及城市污染转嫁乡村综合作用,加之乡村环境保护制度的缺失,造成乡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社会人口统计变量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指被调查者最基本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  在性别因素方面,Fliegensehnee等的分析发现性别是影响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环境知识水平较低,但女性更易投入情感,对环境破坏的关心水平更高,不易盲目迷信技术解决手段,更愿意尝试做出改变。龚文娟等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所作的分析也发现,在私人领域内女性的环境友好行为多于男性。但是性别与环境行为的关系并不稳定,Hines等对年间的128篇环境行为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并未发现性别和环境行为的显著关系,Schukz等在1995年所作的五项调查结论也表明性别与回收行为不相关。  在年龄因素方面,Van Here等对公众环境关心的研究发现,年轻人较老年人更易接受新的环境保护观点,形成新的生态观,更加关注和参与环保行为;但王琪延等通过对北京市市民环境行为意愿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的人在资源再利用及资源节约方面得分更高,而年轻人多为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在生活中以工作、家庭及生活质量为重点,对环保给予较少关注和重视。在收入、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因素方面,王凤等通过对陕西省和广东省公众环保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两地公众由于人均收入不同而表现出环保参与行为的较大差异,收入越高,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越高;陈奉伟对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在环境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越高,游客的环境行为越积极,但不同职业的游客在环境行为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五、结论与讨论  目前学界对环境行为进行了数量可观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国外研究从理论研究到经验研究的成果都十分丰富,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才起步不久,研究的技术相对落后,但研究热度正在攀升。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概念界定混乱,导致变量选取和指标设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给研究带来困难。目前已有文献中出现的环境行为的同义词有“环保行为”、“一般环境行为”、“特定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等,这些概念表述模糊、彼此交叉,虽提法不同,但内涵趋同。因此,增加了研究的局限性和难度,并造成相互借鉴的混乱。尽管我们现在不能对环境行为的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至少应该明确概念的范围,从而选取统一的变量维度和指标体系,以便选择统一的测量工具。  第二,研究方法单一,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从方法论层面来说,国内外研究者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行为变量,但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外显性、可操作性,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数据外,还应主要通过观察法获得一手资料。目前学者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得被调查者主观自述的行为意向数据,而无法获得被观察到的、真实的个体行为数据,这就削弱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增加了对研究结论正确性的质疑。因此,若想克服这一缺陷,必须充分借鉴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多元化的方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相关研究的健康进行。  第三,缺乏对环境行为形成的社会互动机制的详尽分析。现有的研究假设了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情境变量介入后主体环境行为的多样性,得到的调查数据使学者获得了大量有关行动者个体属性的数据,提高了学者描述环境行为的能力,但关于环境与个体发生互动的行为数据几乎未加调查。个体并非原子化地嵌入到社会结构中,解释个人主体行为必须着眼于结构性的、行动者之间的社会互动机制。目前的环境行为研究多借助于定量数据解读环境行为的现状,而对社会机制与行为主体互动的刻画还远远不够。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环境社会学(第二版) (加)汉尼根 洪大用
”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00八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环境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
环境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日 11:07 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作者:陈阿江
内容摘要:2日本学者从本土环境问题研究出发,提出"受害结构论"、"受害圈、受苦圈论"等,分析环境污染给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影响。在与环境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论争中,汲取当地人民智慧创建"生活环境主义"用以解释和解决琵琶湖的水环境治理,更有"环境控制体系论"尝试解释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全过程。3中国学者在发展研究中,注意到草原农牧业生计与环境的关系,开展草原退化沙化与农牧业关系的解释性和政策应用性研究。社会转型论则从宏观和整体上尝试对中国社会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结构性改变来解释和应对业已产生的环境问题。工业化所致水污染的集中爆发,折射着横向的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也揭示了历时的一般性社会历史根源。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农牧业;学者;主义;解释;生活环境;草原;水环境;研究
作者简介:
&&& 摘要:环境社会学诞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学术传统。沿着"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的一般逻辑去梳理"来龙去脉"。11978年美国学者邓拉普等人提出环境社会学。"生产跑步机"以比喻说明资本主义体制运行所致环境问题,而怀特则从宗教传统去追溯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风险社会提出了环境问题的社会结构性来源。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有济世企图。建构主义用新策略去理解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2日本学者从本土环境问题研究出发,提出"受害结构论"、"受害圈、受苦圈论"等,分析环境污染给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影响。在与环境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论争中,汲取当地人民智慧创建"生活环境主义"用以解释和解决琵琶湖的水环境治理,更有"环境控制体系论"尝试解释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全过程。3中国学者在发展研究中,注意到草原农牧业生计与环境的关系,开展草原退化沙化与农牧业关系的解释性和政策应用性研究。社会转型论则从宏观和整体上尝试对中国社会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结构性改变来解释和应对业已产生的环境问题。工业化所致水污染的集中爆发,折射着横向的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也揭示了历时的一般性社会历史根源。纵观环境社会学发展,呈现从"问题论"向"综合论"、从认识问题向解决问题演进。&&&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 学科史; 欧美; 日本; 中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胡博婧)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京 东 价:
[定价:¥]
PLUS会员专享价
增值业务:
重  量:
搭配赠品:
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环境社会学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导言&&&&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她似乎是在为人类的生存以及永无止境的欲望提供无穷无尽的物质源泉。在不断增长的欲望驱使下,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中的资源,而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堆放在自然的怀抱。似乎大自然所蕴涵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吸收和消解人类制造的垃圾的功能也无与伦比。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承担着“供应仓库”和“废物仓库”的双重功能,使人类文明在“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得以维持,并演化成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如今,传统的自然观正在发生改变。人们更多地了解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不再是没有边际的神秘物体,从遥远的太空中俯瞰地球是可以穷尽的,她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资源的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对于自己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了全新的科学认识,对于这些新认识做出贡献最多的研究领域是生态学(ecology),这一领域对于生物圈、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持久的关注.生态学这一术语出自德国植物学家俄涅斯特。海克尔(Ernest&Haeckel),他也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在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科学认识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开始走人人们的视野,虽然这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这一问题无疑是今天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渔业资源的枯竭、森林和草原的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等有关环境的新名词,几乎每天都会在报纸、杂志、电台、广播、互联网上看到。以我们国家来说,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北方的连续干旱、黄河断流、水污染、渔业资源的枯竭、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等有关环境的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环境问题并非只是今天才有,在历史上也不乏严重的“环境危机”。如有些地区曾经因为过度的垦殖或放牧而使自然资源枯竭、土地退化成荒漠,有的甚至成为区域社会的灭顶之灾;工业革命之初,工业国家也有非常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但我们之所以将今天出现的“环境问题”称为史无前例的问题,是因为今天所谓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优美和健康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整个地球的命运的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局部的和暂时的问题,而且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今天,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环境问题是人们对于自然状况关注的总称,具体到各个地区,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及缺水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环境问题;但在我国其他的一些地区,环境危机可能表现为工业城市里的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而对于农村,土壤退化和燃料的缺乏可能成为当地的严重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则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综合各地对环境问题的描绘,所谓环境问题,其包含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问题。人类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任何物种如果数量过多,都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生态崩溃。虽然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是有文化的生物,可以通过其拥有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不断缓解人口过多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但是,直至今天,人类还无法超越自身的生物属性限制,没有人能够保证,因为人类的聪明和智慧,就可以不受生态系统的限制,就不会超越地球的承载力。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联系供应商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