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汉军隋唐大军灭掉的周边民族又有多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国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业立国.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以 业立国.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农牧政权分立局面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我国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业立国.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以 业立国.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农牧政权分立局面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董仲舒)又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汉书·食货志》(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5分)&&&&&&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汉书·车千秋传》(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6分)&&&&&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4分)&&&&“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5分)&&&&
随着台湾关系的改善,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的历史与现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我国某省河流分布图
&& (1)试描述该省的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 (2)试分析该省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并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0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 &&&&&&&&&&&&&&&一一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上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等近代城市地区,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五&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一一摘自〈文化地理学〉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国内范围的政府移民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在我国古代发生了多次国内范围的自发移民,将材料三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图中标示出来。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的影响有哪些?
&& (6)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材料六& 610万的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构成了中国就业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道就业洪流。而这道就业洪流所流经的河床,已经由20年前的宽阔浩荡,演变为经济增长模式不平衡和外来危机夹击之下的愈加崎岖与逼仄。如何疏导这6l0万的就业洪流,考验和改变的,不只是每一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许,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作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7项措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 (7)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国家重视就业的意义。 && (8)运用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和政府对回、壮、满等族的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帮助他们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处于农奴制和奴隶制阶段的藏、傣、彝等簇,则采用协商的办法,把土地分给人民使用;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佤、景颇等族,采取国家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群众组织合作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 ——选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城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城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城自治政策,是为了经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2009.07. 请回答: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较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2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进行改造的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1分)概括其主要内容。(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2分)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据此回答:1.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的原因是:&&&&&&&&&&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C.民族之间的流动迁徙&&&&&&&&D各民族之间互通婚姻2.秦、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3.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A.割地求和,划界对峙&B.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向少数民族政权输送岁币& D.都城陷落前击退少数民族的进攻4.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夏& B.辽& C.金& D元5.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C.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频繁&&&&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6.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似之处有:&&&&&&&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7.下列关于松赞干布与骨力裴罗相同之处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他们都生活在唐太宗在位时期B.他们都是西部边疆的民族首领C.他们都曾经接受唐朝的册封 D.他们都曾建立强大民族政权8.元昊与耶律阿保机政治活动的共同之处是:&&&&&&&& ( )A.在五代十国时建立了民族政权B.官职分为汉制与本族两大系统C.与北宋间的战争以和议告终D.曾仿照北宋实行科举取士9.契丹、女真、蒙古兴起的相同原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畜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B.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C.军事力量异常强大 D.先后出现了杰出首领10.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并发展到新阶段。据此回答下题:
1.辽统治者实行“藩汉分治”政策在当时的作用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C.保护了先进的汉族文明
D.不利于民族融合
2.史学界认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虽经常发生冲突,但合作交流、和平交往仍是主流。其中宋辽长久和平关系开始于
A.北宋在边境设立榷场后
B.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
C.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后
D.辽占据幽云十六州后
3.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性质是
A.民族部落组织  B.兵民合一制度
C.地方行政组织  D.军事组织
4.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社会封建化过程
5.我国古代居民的大规模迁移活动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以南。这两种迁移形成的最重要的后果是 ①加剧了民族矛盾 ②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北方 ③有助于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时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
A.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
B.过疆地区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C.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D.融合外来民族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7.从根本上说,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统治的原因是
A.蒙古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一.知识归纳
(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
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势力强大,控制了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打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期,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
(1)隋唐时期: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回纥人,7世纪初,游牧于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与唐和亲,那时回纥人至中原经商的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今新疆,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时期:元朝时期,维吾尔族被称为畏兀儿。
(3)明清时期:清朝时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这一地区被清政府称为回部。1757年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被镇压,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隋唐时期:满族的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H。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H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时期:两宋时期被称为女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完颜部强盛并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受到辽的压迫和统治。1114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度,与北宋联合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金。金与南宋的和战,最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明清时期:明朝初期,东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在位期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1)隋唐时期:契丹族是居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唐末契丹族势力发展起来,契丹人逐渐学会了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宋元时期: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阿保机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契丹人创制了契丹文字,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形成宋辽对峙局面,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1125年,辽被金灭掉。元朝时期,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期被视为“汉人”。
(1)隋唐时期: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战国到东汉,西羌的几个农业部落陆续进入西藏地区,逐步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作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了巩固统治,仿照唐朝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各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8世纪初,唐中宗时期,唐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时期: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时期:明朝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为官,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清朝时期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并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1)隋唐时期: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2))宋元时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以选拔管理;创制西夏文字。元昊称帝后与宋交兵,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宋夏之间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后被蒙古所灭。
(1)宋元时期: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12世纪中后期,蒙古各部战争不断,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征伐战争,向西一直打倒中亚、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进攻西夏和金。先后臣服西夏、金、吐蕃、大理等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元朝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1276年灭亡南宋,后完成国家的统一,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阶段。1368年,元朝灭亡。
(2)明清时期:明代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它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等部,各自为政。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明朝中期,瓦剌威胁明朝统治。明朝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被明朝封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前,漠南蒙古已经归属清,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1757年粉碎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清政府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清朝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
10.南诏-大理
(1)隋唐时期: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生活在云南地区。7世纪前期,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
(2)宋元时期:两宋时期这里建立了大理政权,后被蒙古灭掉。
&二.规律小结
1.从秦汉至明清,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2.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汉族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为祖国的统一与强盛作出了贡献。
&三.热点冷点
1.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各民族间融合的背景、方式和影响,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全国四卷文综17)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 B.西汉&& & C.东汉&& D.西晋
02.(2004北京文综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②③& D.③④
03.(2006北京文综14)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04.(2007全国二卷文综17)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决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05.(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06.(2008全国文综Ⅰ卷39题第(2)、(4)问)根据材料(见下表)和图7(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
&&&&&&&&&&&&&&&&&&&&&&&&&&&&&&&&&& ――摘嫡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识记匈奴分为南北二部的时间。
02.A& 四个选项既合史实又可从材料中推出。
03.B& 按教材,澶渊之盟是在辽军在宋辽战争中暂居劣势时达成的。
04.A& 乾隆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新增管理措施是金瓶掣签。
05.C& 党项属羌族;辽建立比北宋早;夏向北宋称臣。仅C项符合实际。
(2)(从民族特色、民族凝聚力和当时的处境思考)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
(4)(从回归的意义与影响思考)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新题预测
01.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之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B
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 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02.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
03.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以下哪一场事件?&&& B
A.唐朝安史之乱&&& &&&&&&&&&&&&&&&&&&&&&&&&&&&&&&&&&&&&&&&&&&&&&&&& B.北宋亡于女真
C.清军人关,取得政权&&& &&&&&&&&&&&&&&&&&&&&&&&&&&&&&&&&&& D.八国联军侵华
04.《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是“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里的记载主要反映了匈奴&&&&&&&& C
A.实现了民族内部的统一& &&&& B.进兵南犯汉族
C.实现了北方草原的统一& &&&& D.进兵西犯西域各族
05.“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的先例,如辽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其积极意义不包括&&&& C
A.有利于缓和契丹与汉族的矛盾&& B.有利于适用契丹控制的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
C.使契丹族各部得以统一&&&&&&&& D.有利于辽的统治巩固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知识归纳
1.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它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民族融合的途径为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的关系既是融合的过程也是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秦与匈奴:派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2)两汉与匈奴:①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真正解除威胁。②汉武帝时--“战争”。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③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④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并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仍威胁中原及西域。⑤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3)两汉与西域:①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意义为:张骞通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汉与西域个政治联系加强;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这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同时,西域地区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畅通,促成了欧亚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②前60年,西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③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④东汉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4)秦汉与越族关系:①秦与越族:修灵渠;统一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②汉武帝与越族关系: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理。
(5)秦汉与西南夷:①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②汉武帝时期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③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3.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1)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表现:①北方的突厥、回纥、H,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②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2)隋唐与突厥的关系: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不断向南进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取开明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这一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势力强大,控制天山以南西域各地,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3)唐与回纥的关系: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游牧,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
(4)唐与H的关系:7世纪中期以后,H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H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H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开元初,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H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渤海仿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向唐进贡,唐与渤海贸易频繁。
(5)唐与南诏的关系: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6)唐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天子“册命”。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4.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
(1)宋辽关系:宋太宗为了夺取幽云等州,两次北伐,结果失败,宋由进攻转向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澶渊之盟(1005年)的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亲征,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1005年宋辽订立和议,即澶渊之盟。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使宋辽边境安宁,双方贸易兴旺,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宋夏关系:宋夏之战: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很大。宋夏之和:元昊请和,1044年,宋、夏双方订立和议:内容: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宋、金关系:宋、金联合对辽进行夹击,灭亡辽。灭辽以后,金军南下攻宋,北宋李纲抵抗。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北方义军抗金:代表是太行山一带的八字军。岳飞抗金的胜利原因:抗金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采取了联合北方义军的正确方针;其它抗金队伍的支持与配合。评价岳飞: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了中原与南方的先进封建文化,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其忠君思想体现出时代的悲剧。绍兴议和的内容: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评价: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在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5.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蒙古与周边民族的关系:1234年蒙古灭金,后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2)元朝建立后与1276年灭亡南宋。
(3)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广大,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汉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入居中原与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我国的汉族、蒙族、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DD回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6.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明清时期与蒙古族的关系:①明朝时期:初期,相对安定,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封号,北方相对安定。中期,关系紧张,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明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抵御。后期,和平友好,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双方恢复封贡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②清朝时期:清军入关前,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后,漠南蒙古已经归属清,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占领天山南北又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成为割据势力。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70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粉碎了这一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清政府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清朝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
(2)清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1775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调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3)明清时期与西藏的关系:①明与西藏关系: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封赐,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整个明朝,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与西藏地区的关系: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中央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4)明清与西南地区关系:①明朝与西南地区关系: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开创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永乐年间,平定西南地区两个宣慰司叛乱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②清朝与西南地区关系DD大规模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雍正年间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其意义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与台湾关系: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此后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克u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规律小结
1.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关系是以和为主、团结共进的关系为主流。
3.历代中央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和交流。
&三.热点冷点
1.历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基本史实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7全国二卷文综13)图5(图略,篆字“汉归义羌长”)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02.(2004天津文综13)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 大祚荣&&&&&&&&&& B. 皮罗阁&&&&&& C. 元昊&&&& D. 骨力裴罗
03.(2007全国二卷文综16)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思藏都司
04.(2007重庆文综1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今新疆地区&&& B.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照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05.(2009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06.(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 &&&&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07.(2009年上海历史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康熙十五年(1676)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康熙三十年(1691)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08.(2006全国一卷文综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会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09.(2009海南历史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只之迹”的观点。(5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3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这个铜质官印是中央政府管辖权力的象征。
02.A& 识记渤海郡王。
03.B& 识记元朝管理西藏的中央机构。
04.D& “改土归流”开始于明朝。
05.A& 从时间与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判断。
06.C& 从行军路线及地名“乌兰布通”判断。
07.A& 从时间及地域进行思考。
(1)(归纳整体趋势,思考融合方式和统一措施)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从文化、物种、性格等方面思考)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传统与创新、保持与吸收的关系)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5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3分)
&五.新题预测
01.西汉政府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A.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 B.班超出使西域
C.汉朝联系西域各族夹击匈奴&&&&&&&&&&&&&&& D.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02.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宋、辽、西夏并立的因素不包括&&& D
A.辽、西夏通过学习唐宋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自身发展,增强了国力
B.辽、西夏乘中原内乱之机扩大了地盘,发展成为疆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C.北宋政府推行妥协退让政策&& D.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始终尖锐对立,矛盾无法缓和
03.下图所示的历史时期,中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相关解决不符合史实的是& A
&A.解除了女真的威胁&&&&&&&&&&&&& B.封贡互市,修好关系
C.未解除西方殖民威胁&&&&&&&&&&& D.修长城,派重兵驻守
04.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05.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姓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D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 &&&&&&&&&&&&&&&&&&&&&&&&&&&&& 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 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06.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C
07.明朝后期,北方出现“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C
A.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蒙古骑兵的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得犯边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一.知识归纳
1.东北边疆: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H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H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边疆:
(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边疆:
(1)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地区:
(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规律小结
1.历届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都进行了有效管辖。
2.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不容侵犯,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将不得人心,也会受到严厉打击。
三.热点冷点
1.历届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是高考的热点。
2.这些管辖措施与国内和国际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一卷文综13)图5(图略,滇王金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02.(2004北京文综14)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
A. 辽阳行省& && B. 岭北行省 &&& C. 宣政院辖区&& D. 黑水都督府
03.(2005全国一卷文综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04.(2009年北京文综15)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5.(2005江苏历史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2)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3)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从滇王金印这个关键词思考。
02.A& 识记元朝的特殊行省管辖范围。
03.D& 准确把握改土归流的含义。
04.A& 仅①③两项含“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其余两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应看到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积极作用)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从措施中总结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不同)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3)(用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看问题)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五.新题预测
0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 B
A.西域都护府辖区&&&&&& &&&& &&&&&& B.安西都护府辖区
C.瀚海都督府辖区&&&&&& &&& &&&&&&&& D.忽汗州都督府辖区
0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了元朝&&&&&&& B.元朝在山西设行省管辖
C.蒙藏两族共同信仰藏传佛教&&&&&&& D.元初设立太史局记载国家史事
03.年,胡锦涛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对西藏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共最有作为的驻藏大臣”。下列关于“驻藏大臣”的说法,正确是&& D
A.唐太宗时设置,代表唐政府与赞普共同管理吐蕃事务
B.元世祖时设置,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划
C.明太祖时设置,是明朝在西藏封赐的最高僧官
D.清雍正帝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04.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参观,你将听到讲解员按顺序介绍地方行政沿革时说哈尔滨市曾隶属&& A
A.黑水都督府―辽北面官辖地―金上京龙泉府―辽阳行省―黑龙江将军
B.黑水都督府―金上京泉府―辽北面官辖地―岭北行省―黑龙江将军
C.翰海都督府―辽北面官辖地―金上京龙泉府―宣政院辖地―黑龙江将军
D.翰海都督府―辽北面官辖地―金上京龙泉府―岭北行省―黑龙江将军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汉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