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案例的成因与对策 以什么为例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公共关系学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第一章】
  【2.1 2.2】
  【2.3】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2.4 2.5】
  【第三章】
  【第四章】
  【结论/参考文献】
  2.3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2.3.1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词典给的解释是在危险与机会并存的时候,在给检验决定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时刻,是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改变和腾飞的关键,攸关生死、利益变化,有如十字路口。公共舆论包含着网络舆论,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社会和社会管理者的政治态度,也是公众对特别的决策和事件的适时反应,即不确定的公众围着一些政府具体政策、举措和社会突发状况的探讨和梳理,而网络舆论则是限定必须在网络中,公众对某一公共事件、热点问题或政府行为发表的一系列的观点与看法。而危机则是选择分叉路的那一刻,也可以说是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外延伸着两个相反方向的可能,一侧是能够控制住继而有所缓和或呈现积极一面,另一侧则是渐渐沦陷无法挽救,造成破坏性影响。结合以上所说就能得到网络论坛舆论危机的定义,即指在网络论坛上一些时期或一些事件中发生的,涵盖众多网络媒介和寻常用户因内的所有见证者对某人、某件事、某级政府部门、团体机构乃至涉及国家的极端、敌对或有失偏颇的舆论占领高地,绝大多数受众被其影响导致其心理、思想和行径产生共鸣的一种舆论传播现象。对政府的网络论坛舆论危机的定义则是发生在网络论坛上一些政府机构或者机构职员的一些不得当的行政言行而招致一系列负面影响言论。鉴于论坛传递速度迅捷、影响范围宽广、包含信息量较大,一旦政府机构或者机构职员有不恰当的言行,诱发出一场政府网络论坛舆论危机便具有极高的可能性,政府被推至大众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如果处理欠妥当,那就必然波及政府形象问题,政府的公信力将遭到质疑,政府整个体系也将面临源于公众重大的压力。
  2.3.2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传播规律。
  先有舆论,后才有可能形成危机,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就是舆论雏形,它是各种见地叠加交锋的集合,其中产生化学效应,打破其原有结构,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群体制约就意味着舆论成形。形成传统媒体的舆论有以下几个步骤:影响广泛事件的引发焦点反应(焦点的内容与大众固有的看法有所不同、传播的途径通顺)--公共论坛式发酵(公众媒体)--舆论萌芽状态--意见整理组合(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有着强烈的化学反应)--认知和心理达到协调(确定重点、认可沟通、整理反馈)--舆论解除,舆论主体进入下一个主题。对照之下,网络论坛中舆论的形成步骤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网络论坛舆论的本质就是传统媒介舆论样式的复制品,但在舆论主体、传播平台、反馈制度等个别步骤又有显著差异。传统媒介舆论的传播轨道是线性模式,而论坛舆论的扩散模式是网格化的,较前者更为四通八达。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差异,不仅在管理布局方面有所体现,还在讯息传播方面得以充分验证。也就是说,两者表达的差异并不局限在舆论里一个焦点存在与不存在,更深层次的在于社会意见的传递和想法的达成不是依靠单一的直线运输,被堵塞之后就无路可走,而是走向更为发散的网络结构。舆论产生过程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即第一是引发舆论导火索,随后是舆论组生成,最后整合为舆论场。
  舆论场实际上是所有主张、见解间互相激烈碰撞、摩擦的大包容,大小不一、种类众多的讨论大集合,共同汇聚在一起构成了颇具规模的舆论浪潮--舆论场,网络论坛是作为大众研讨时事政治、交换想法、表达感情的主要渠道。网络论坛装载舆论的形式比起传统媒体,涌现出舍我其谁的无可取代性。网络论坛在意见传递的时候没有传统媒体发布或放映的规定性,通过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传播,例如大多数网站在刊登的新闻后设有相关评论区域,有的不用注册,随意鼠标一点就能匿名进入发表评论或浏览他人的评论。所以在互联网中,对事件和新闻有关的反应评论包括对反应评论的再回复评论的表达与展开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传统媒体在讯息传递时候的具有滞后性,但网络论坛吸纳各路评论和回复并召集成舆论是异常迅速的。
  网络上舆论是对公众开放论坛传播事实真相或观点看法,被大众承认的形态,并且被认为是各式各样的自由言论通道和聚集地,既能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又可以在新生的互联网上。此类舆论萌发和成熟的阵地主要在即时通讯、微博、微信、邮箱和网络论坛,而多方面进行对比后,网络论坛较其他网络形式的优势面更为宽广,是网络中舆论的高产地。网络论坛的创办不仅仅在于互联网的交互,更重要的是为普通民众打造个人能对国内外新闻事件说出想法的言论阵地,而民众的观点、见地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民意与民情,能够促进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对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中国家,一个需要民众全方位地加入国家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队伍,是非常必要、非常有利的。&以上言论出自人民日报电子版主任蒋亚平。要上升到危机层次,一般是由传统媒介或民众发现事件源头,紧接着有关讯息在各个网络论坛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传播挑逗着大众的神经,迅速博得大众眼球,进而引起热烈探讨,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观点,所谓的&真相&也被一层一程揭开面纱,聚集成强烈的论坛舆论漩涡,舆论危机进一步升级;事件的始末详尽被连根挖出,此时网络论坛&意见领袖&开始站出来引导舆论的朝向,意味着有着威望和内涵的讯息内容在网络论坛中回炉继续翻炒,引发网民更热切的瞩目和讨论,论坛舆论漩涡不断扩张,舆论危机迅速呈放射状散开;然后危机处理工作组织发挥作用,或伴随民众和传统媒体的关注热度渐渐降温或视线转移,最后舆论危机解除。因此,民众、传统媒介和网络论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网络论坛传播中相互作用形成论坛舆论漩涡,成为威胁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有关于政府的负面新闻被搬上网络论坛平台,因其事件本身极具震撼,引得各大网络论坛和用户们将此事件在短时间内疯狂转载,如洪峰过境般的网络讨伐随即汹涌而来。在一个或者一群网络论坛意见领袖的带领和数量庞大的网民们拥护的共同作用下,论坛上的批评和讨伐之声在论坛的一端不断地汇聚、放大甚至扭曲畸形。大众的看法犹如雪球翻滚一般愈来愈大,波及范围无限制的扩张,最终政府的形象遭受重创。在所有网络论坛传播中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因素,那就是噪音。
  噪音贯穿在网络论坛传舆论危机播中的每一段流程,噪音极其容易造成传播的内容与事实真相不符,它往往导致传递与摄取偏离轨道、歪曲事实,扩大危机事件的消极阴影面,在危机蔓延这一阶段影响的更为显著,在这个阶段大众是最容易听风就是雨的跟随,区分真假的能力大打折扣。有些没有经过查实的言论、言之不详的讯息等不时的产生,并且还能在夹缝中生存壮大,掺杂在后续的每一个传播阶段,使舆论危机在网络论坛传播的威胁性陡增。
  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危机事件传播过程分析与研究之后发现其共同特点,整理总结出论网络论坛舆危机在传播划分为四个环节,即潜伏期、初发期、明显期和平息期,如下图 3-2 所示。这也就是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传播的规律,为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传播方式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3.3 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传播的特点。
  (1)一般性特点。
  网络舆论危机产生具有突然性,其爆发几乎无征兆可言,因为信息在网络上传播速度与光速一样,一个信息往往是才爆出来,就会同时引起此时在线用户的关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这一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及继续传递下去,称得上是&信息才露尖尖角,早有传阅跟上头&.网络舆论危机影响力较为广泛,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力度不足,常见的公共危机最先在其危机所发生地区的区域性传统媒介中冒出,虽然也符合波及范围越远,震动就越难以到达的规律,但是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力与传统媒介相比高几个数量级,每个网络用户都是与许多其他的用户连接在一起的,其中无论哪个人随意浏览关于某一论坛信息的新闻,发表一则评论,任何一个与他相连接的用户都能与之共享,一条网络信息所形成的网络舆论以在互联网中以经纬交织的形式传播开来的。与此同时,类似这样紧紧相扣的传播形式,能够让一切围绕政府的网络舆论都散布到地球上每一个互联网能过达到的角落,其影响范围的宽广显然是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还有对网络上舆论危机预测和处置也十分不易,传统媒体要受制于政府,甚至有的还是由政府主办的,许多公共危机往往还没有对公众进行报道就已经被政府先知,并在萌发状态下就已经解决。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所含的信息覆盖之广,对于政府而言,尤其地方政府对其监测和处置也难以准确到位。
  (2)与其他网络平台的比较(以微博、博客为例)。
  网络舆论危机通常是由热点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引发关注,并迅速在民众之间相互传递,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科学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产生负面的影响或者将负面影响扩大,当事人就容易陷入被动的情境之中。论坛、博客、微博同属能够引发网络危机的平台,在网络平台这一层面有共性特点:首先网络舆论事件一般都是已经公开事件,具备公开传播的条件,并紧随各个因素而构成函数式变化,有的过了时间节点得以平息,有的就刮起舆论风暴,最后升级至危机事件。其次,能够造成网络舆论危机的事件与社会关注焦点保持一致。这些事件必须要与公共相关,因此吸引到广大民众的参与和热切讨论,以此形成舆论效应。此外,重大形势政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突发事件,一旦舆论事件与民众认可的价值观念不符,与民众传统的知识结构有所抵触,公众表达欲望就会愈发强烈,继而全部被释放,其中的差异就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与广大民众有关联的事件,例如中石油大连漏油系列事件、国家电网降薪事件、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等,都是在发生后的短时间之内引起全民讨论。
  然而网络论坛与微博、博客还是有所区分的,从议题的选择、传播方式及技术操作层面上,能够比较出三者传播的不同点。第一,从传播最初的议题选择角度看,网络论坛议题选择更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行为及社会现象,舆论监督功能相对突出。其次,对于民生热点新闻事件及现象类议题的追捧也从另一个侧面更加明显地体现出网络论坛在议题选择上的这一特性。在博客与微博上网民通常针对具体事件的&一事一议&,这样的模式也就使其对于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连点成面&的步骤,因此某些事件也是属民众关注热点,但又因为本身影响力不够而不会在博客与微博上形成大面积讨论等情况,有些议题就随之流失。博客在信息平台上的议题选择具有主观的定向性特征,网民选择博主及其文章关注的习惯也是定向的。微博议题的选择、除了突出的娱乐倾向外,微博在议题选择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以全民性热点事件吸引公众视线。第二,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论坛是以个人喜好为主线的互动平台,里面有不同的版块,网友可以在自己关注的版块里发贴、回贴,与其它网友互动交流。博客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选择,包括对人生的各种顿悟、具有专业素养的文章,偶尔也会出现各种看法主张,但一般都是事后极具理性的分析,基本不会成为舆论危机的发源地。
  微博信息没有长篇累牍,只是寥寥数笔,可以是心情的随笔,也可以身边看到的新鲜事,这些内容的能编辑成一条微博,并且其使用不拘泥于时间、空间,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同时通过&转发、评论&等分享工具,快速裂变的传播信息,短时间将焦点话题推至最高点,使每位网友都是一个媒体,互动性比论坛、博客有显著的增强,因而是危机爆发的来源之一。第三,在技术与操作层面上,由于信息数量庞大,各版块热帖会因论坛用户关注度而形成排行榜,其作用为显示该论坛当下所关注的热点事件或是人物,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热点情况获取与了解相关信息,因此焦点形成的主要力量还是在民众。还有版主设置制度,对论坛的主题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如&置顶&&加精&等操作,这些都是网络媒介把控议题,彰显主动权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有这两项操作的帖子几乎都能在排行上居前列,这样的位置排列再加上特殊的标记更能对网友的注意力产生影响,所以说网络媒介议题设置意向通过版主设置制度使其得到充分表达。当下,在很多大型论坛中都有一个由版主编辑而成特殊的帖子,内容大都以一段时间之内(一天或是一周)热点事件的通报为主,与传统大众媒体的简讯类似,强国论坛中的&一语惊坛&就是这类帖子的典型代表。
  网络论坛通过编辑此类新闻贴,就意味着更明确的对一些议题进行设置,这样一来,论坛上的新闻帖的报道频率和强度都大大增强。结合上述分析,网络论坛的议题由版主设置,在作用机制上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然而眼下网络论坛的发展趋势,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引导读者,而开始逐渐对议题进行设置。正因如此,一些具有着复杂背景的议题,如论坛上的时政、社会热点类等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有发展空间,两者经发酵后的影响范围大幅扩张,多数博客网站的主页也与论坛一样通过各种热帖热度比较的方法来为公众筛取出热门议题。但与论坛有所不同的是,博客的实名化程度较高,也越让人觉得可靠,名气不断走高获得更多关注,如此良性循环,在博客主页中都有人气&博主&的推荐区域。博客的博主除了在内容选择上,其特殊还在于在某些领域还是充当着意见领袖。对于博客而言,与其说是主题的设置还不如说是意见领袖的塑造。在博客主页的设置中,强化议题的最好途径正是以博客及议题内容划分&圈子&的功能,新浪博客的&特别关注&最具代表性。换句话说,这项功能应用相当于将议题做了重点标记,突出其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与讨论度。
  博客在议题设置的广度和数量难以与论坛抗衡,但因为博客实名制化、个性化的影响,内容在纵向发展的特征比较突出,意见领袖的突出和议题的显著性标记,都为舆论的深度扩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与以上两类网络信息平台一样,微博在其主页面也同样会有热门话题推荐的功能,但有所不同的是,微博的设置功能更像是对&关键词&的提示搜索,其实质就是对事件着重标记,而非观点。一个事件往往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拥护者,这也是微博议题发展分散的原因。微博的转发也能起到扩大作用,然而因为其简短的特点使得转发成为公众们能够较为便捷地补充观点,更进一步扩充了此项功能。除此之外,微博并没有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意见领袖,在不同的事件中推选出意见领袖,只要此项观点的人气高,最早提出完整意见的观点就能充当这个事件的领袖,其随后的&发声&就会对议题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一来&线上活动&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最典型的时间就是发生在 2010 年末,微博上开展的&微博打拐&行动。
  事件的起源仅仅是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的呼吁,并得到其朋友响应的公益活动。接着,经由新浪微博以线上活动的形式不断扩大之后,该事件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关于&打拐&的相关议题也铺天盖地而来。随后,再配合微博上意见领袖的引导,该议题的影响程度便渐渐加深,微博在操作上的分散性使内容设置显得更为困难。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新媒体呈现并逐步占领舆论阵地,转变了传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
据有关调查显示,国内具有公关危机意识的企业不到40%,在公关危机方面能做到处理..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促进国家机关的和谐与稳步运行,以实现..
1 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 ( Public Relations) ,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
公共关系学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网络舆情危机频发原因及对策
  ● 郝力耕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新闻传播的自由度大大提升。由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效应,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导致网络舆情危机频发。
  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的原因
  1.网络的固有特性
  网络具有极强的流通性和隐匿性,网络信息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向外传播,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几乎在瞬间完成,这就导致了某一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可能立刻引起网民围观,短时间内被放大,并迅速升级为负面舆情。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发布想发布的信息,加之网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很难确定网民的身份,有的人随意发布一些道听途说的谣言,对事件推波助澜。
  2.网民构成发生变化
  当前,网民呈现出全民化、高学历化的特点。充当主力军的70后、80后网民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学历,他们对涉及平等及民主法治的事件格外关注。与父辈的包容、隐忍观念不同,70后、80后往往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网络环境中尤其如此。多年使用网络的经验,使他们拥有了不少固定的网络社交圈子,这也加快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
  3.应对网络舆情不利
  有些环境污染、公权力滥用、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等在网络上曝光后,当地政府反应迟缓,未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一时间各种流言、猜测、质疑迅速蔓延,从而演变成重大的舆论危机,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宁可相信流言也不愿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
  4.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表达意见的传统渠道不畅通,民意的表达就会向监管松弛、法律法规约束较少的网络媒体转移,使我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负面舆论持续高温的状态。
  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1.端正态度,积极应对危机
  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存在偏见,认为是不和谐的声音,是别有用心的人有意为之,是对本部门利益的损害,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舆情源于民众对某一重大事件的关注或者民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是民众心声的正常表达,而非社会“杂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要认真分析,用客观、包容、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将舆情看作是对自己工作的监督、促进,认真反思,及时解决;而不能采取冷漠、敌对的态度,盲目地采取“堵”、“压”的方法,组织人员删帖、禁言,否则只会加剧事件的发酵,甚至给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带来严重损害。
  2.抢占先机,掌握话语主动权
  网络舆情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一旦出现,就会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以及民众对此事的意见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公众意见,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力量。同时,网络舆情也有偏激的特点,民众在表达个人意见时往往会掺杂个人情绪,不够客观理性。如果政府部门没有对事件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舆情出现的时候“缺席”、“失语”,就会失去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招致民众更多的不满,甚至谣言盛行。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研究,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出现之后,2小时就会在网上有所体现,6小时左右就会被很多网站转载,24小时左右就会形成社会热点。而微博时代这一速度明显提高,往往2小时就会形成热点话题,4小时内就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因而抓住“黄金4小时”对于应对舆情危机至关重要。自媒体时代,谁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事件爆发后的4小时之内,政府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及时发出声音,“快报结果,慎报原因”,就能最大程度地挽回形象,避免流言,化解危机。
  3.把握舆情发展规律,正确引导舆论
  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终止期四个阶段,其中潜伏期是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期,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阶段。潜伏期距离负面事件首次曝光时间最近,事件尚处于发端阶段,没有进一步扩散,如果此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发声”,针对事件作出合理回应,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事态升级,缓解舆论压力,为政府部门展开调查工作争取时间。反之,则会失去解决事件的最佳时机,以致后面的工作十分被动,疲于应付舆论压力,占用大量人力物力,且实际效果不好。
  如果某些事件的确事发突然,相关部门未能在潜伏期作出及时反应,那就要尽快采取行动,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尽量减少事件在爆发期的发酵程度,缩短其持续期。在负面舆情出现期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媒体、民众,不能妄下论断,随意发表未经证实的言论,甚至作出过激的举动,防止将已经接近终止期的舆论又重新带回到爆发期。一旦出现舆情发展周期上的反复,其严重程度往往会超过前一次,要想再度化解危机则是难上加难。
  4.做好应急预案,遇到突发情况及时应对
  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出现,单靠个人或者某一单位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多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确保舆情危机一旦出现,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有序地开展后续调查处理工作。
  5.开辟多种沟通渠道,加强交流互动
  许多时候网络负面舆情是由于民众与政府部门沟通不畅引起的,民众在自身合法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找不到有效表达渠道的情况下,往往会诉诸网络,希望借助其广泛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的力量来声援自己,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以推进问题的解决。民众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负面舆论,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与民众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就可以避免问题升级。政府部门不能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应当放下身架,通过政务微博、在线接访、设立投诉邮箱等方式主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与网民及时沟通互动,不失为避免危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6.严格内部管理,做好自我监督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言论时,绝不能打着政府的旗号,做出侵害公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的事情,发布任何有违法纪的言论和信息。有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本单位的业务不熟悉,在网上答复某些问题时,只言片语,敷衍了事,甚至不合逻辑、有违常理,这些都会使本来可以圆满解决的网络舆情危机进一步发酵,甚至出现反复。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做好本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监督工作,确保负面舆情不从系统内部生成。
  参考文献:
  ①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年第1期
  ②杨家宁:《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J],《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③王中桥:《自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理念与做法》[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④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2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电话:(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电话:(3&&&&&&&网站电话:(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舆论监督案例201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