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科学进步后对德处理有何进步之处

您(@)目前可用积分:337405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灌水]二战时德国日本结盟,双方好像都没有什么好处
12558 次点击
20:42:55 发布在
二战时德国日本结盟,双方好像都没有什么好处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了日本,提醒日本正视自己的战争历史。忽然就想到这两个国家还是有很大不同,搞不懂二战时他们为什么要建立军事同盟?好像双方从结盟中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可能双方都忌惮苏联,是从这个战略角度考虑的。但实际上双方并没有联合起来对抗苏联。德国入侵苏联时,日本也没有什么动作。而在欧洲和亚洲,双方更不可能联合作战,都只能是独挡一面。如果德国不与日本结盟,美日发生战争时,美国就没有那么充足的理由对德宣战,美国就不会出兵欧洲。如此看来,德国与日本结盟亏大了!日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49:08 &&
好处大了,德国的头号大敌是英国,而当时唯一能挑战英国海军的潜在盟友只有日本。而日本虽然海军实力世界一流,但是陆军方面却难以挑战苏联,入侵占领西伯利亚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2:47 &&
20:49:08&&的原帖:好处大了,德国的头号大敌是英国,而当时唯一能挑战英国海军的潜在盟友只有日本。而日本虽然海军实力世界一流,但是陆军方面却难以挑战苏联,入侵占领西伯利亚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但日本海军没去大西洋呀,没有与英国交战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5:1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5:50 &&
20:49:08&&的原帖:好处大了,德国的头号大敌是英国,而当时唯一能挑战英国海军的潜在盟友只有日本。而日本虽然海军实力世界一流,但是陆军方面却难以挑战苏联,入侵占领西伯利亚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第 3 楼
20:52:47&&的原帖:但日本海军没去大西洋呀,没有与英国交战呀!日不落帝国的东南亚领土才是日本眼中的肥肉,日本与英国从海战到陆战都在打。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7:21 &&
第二次世界大战,能拖住“共同的敌方”盟军的力量,就是好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0:55 &&
&&&&二战时德国日本结盟,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现在,某国与俄罗斯结盟也不会有任何好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2:17 &&
根源要说到美国独立战争。以当年英国的国力,全力以赴肯定能保住在北美的殖民地,不许美国独立,战争暂时胜利之后,把英国首都迁到北美去,美国就独立不得。但是英国没有这样做,顺潮流,不认死理,承认了美国的独立。自那之后,英国就会有一天在工业和科技方面输给美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一战让英国大伤元气,二战前夕,英国张伯伦的绥靖在当时是正确的,就是把希特勒这股祸水引向苏联,英国保存实力,由美国来做新霸主,比苏联、希特勒、日本哪一家代替英国都要好。这才是英国人的高明和远见。其他一切都是由英国这个意志来决定的。至于二战中期英国反攻,那是以美国为主力的,英军的损失远小于美军,英国是收缩,美国是扩张,有收益者多付代价是对的。英国作为未来的世界第二政治大国,也不可能在二战中期还不反攻,一直防守,那还怎么做世界第二政治大国?这时就需要邱吉尔这样的主战派上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5:38 &&
结盟的目的是东西合击打穿苏联。主要是日本陆军的想法。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9:18 &&
20:49:08&&的原帖:好处大了,德国的头号大敌是英国,而当时唯一能挑战英国海军的潜在盟友只有日本。而日本虽然海军实力世界一流,但是陆军方面却难以挑战苏联,入侵占领西伯利亚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第 3 楼
20:52:47&&的原帖:但日本海军没去大西洋呀,没有与英国交战呀!整个南亚、南太平洋几乎都是英国人的地盘,这对英国人有很大的牵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9:34 &&
20:49:08&&的原帖:好处大了,德国的头号大敌是英国,而当时唯一能挑战英国海军的潜在盟友只有日本。而日本虽然海军实力世界一流,但是陆军方面却难以挑战苏联,入侵占领西伯利亚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第 3 楼
20:52:47&&的原帖:但日本海军没去大西洋呀,没有与英国交战呀!第 5 楼
20:55:50&&的原帖:日不落帝国的东南亚领土才是日本眼中的肥肉,日本与英国从海战到陆战都在打。德国不与日本结盟,日本也会侵吞东南亚,削弱英国的势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0:27 &&
文革中老毛整死了刘林,想整周但整不动,留了邓的命。毛对邓手下留情,也许正在于他估计他身后能掌舵的只能是邓,并且只有邓,能长期保留他的名誉不许诋毁。如果是这样,则毛的远见与英国允许美国独立是一样的道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5:38 &&
德国开始根本不想与英国作战,它主要的对手是苏联。牵制英国海军,这也是乱说,日本海军根本反对结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7:25 &&
德国企望用日本在东方牵制苏联,免得德国攻打英法时两线作战。日本企望德国在欧洲牵制苏联,免得苏联加入中国抗日战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9:12 &&
21:17:25&&的原帖:德国企望用日本在东方牵制苏联,免得德国攻打英法时两线作战。日本企望德国在欧洲牵制苏联,免得苏联加入中国抗日战争。但实际上,它们哥俩想多了
共 12558 次点击,85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33879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5329 / 昨日发帖:20170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灌水]二战时德国日本结盟,双方好像都没有什么好处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二战后德国的崛起 【范文十篇】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
范文一:理 论 新 探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胡荣华 胡 静
湖北?武汉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 要 二战后, 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 而且美苏冷战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 家。尽管如此, 战后的联邦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经济发展。战后德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及其出现的 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二战后 联邦德国 崛起 原因
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值得一 二战后, 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 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 提的是德国推行的工人参与管理制度化。实践证明工人参与企业的 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 被认为是 “经济发展的优等 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调节生产关系机制。它在塑造新型劳资关 生” 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 , “奇迹” 的巨大成功。联邦德国的成 系、 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经济生活更加民主化、 人道化、 改善 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方面, 发挥了公认的积极作用。 一、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崛起 (五)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初期的德国, 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国民财富的一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 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半以上毁于战火, 基础设施几乎瘫痪, 物资奇缺, 黑市横行, 价格飞涨, 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它实行税制改革, 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创 民不聊生, 经济完全崩溃, 政治影响完全丧失。 业精神; 实行奖励投资、 支持出口的政策, 刺激人们扩大生产; 推行劳资 1949 年 9 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 共同决定制度, 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协调劳资关系, 改善和提高企业 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是西 经营和管理水平。 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 “经济奇迹” 时期。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 这 (六) 推行法治 平均增长率高达 11.4%, 工业总产值从 487 亿马克增加到 1.647 亿马 从 1949 年到 1982 年德国共制定经济法 2000 多件, 占同期全部 克, 增长了 2.4 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 233 亿美元增加到 726 制定法的 70%以上。这一时期的主要立法是 1957 年 7 月颁布的 《反 亿美元, 增长 2.1 倍。 60 年代这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 ( ) 1966 年至 80 年代初, 对限制竞争法》亦称 《卡特尔法》, 这一时期的 有 5.8%,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2 倍, 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 1.6 ( 主
要立法是 1967 年 6 月颁布的 《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简称 《稳定 倍。其时, 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 4, 美元, 978 相当于美 ) 法》。在这以后, 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又执行有限调节的政策。 国的 87.9%。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联邦德国还 (七) 对教育的重视 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 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 1977 至 1978 二战后, 德国对教育这一特殊 “生产”领域备受重视。德国崇尚 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 3, 亿马克(约合 1, 亿美元), 000 250 即 “实用” “功利” 和 的观念, 把人才培养直接地、 明确地同新技术革命形 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 2, 美元。 015 势下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1950 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 二、 崛起原因 生为 10 万人, 1970 年增加到 41 万人。 到 此外, 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 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余教育, 由于教育和训练, 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一) 良好的经济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战前, 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水平普遍提高, (八)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 二战后, 法德两国的发展走上了 “欧洲自主” 的发展道路。1951 年 72.6%, 股份资本的 79.8%。 据粗略估算, 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 4 月, 以法国、 联邦德国 (西德) 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 《煤钢联营集团 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 10%左右。 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 战 条约》 。1958 年, 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 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 这支由科学家、 工程技术人 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 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 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所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 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 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综上所述, 联邦德国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 又长期军费负担 (二)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极轻, 工人工资较低等, 无疑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复兴和工业的迅猛起飞。 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 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 非军事化 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 参考文献: 设, 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7] [1] 孙敬水, 张品修. 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借鉴.世界 (三) 《马歇尔计划》 美国 的援助。 经济与政治.1998 (08) .
联邦德国经济在恢复过程中, 一度原料和资金十分缺乏, 但美国 [2][日]出水宏一, 赵纪元译. 日本西德经济比较. 吉林人民出版社. 在战后最初 3 年对德 20 亿美元的援助, 缓解了联邦德国这方面的危 1983 年 10 月. 机。1947 年下半年, 美国制订了 《马歇尔计划》 从 1948 年到 1951 年 , [3] 崔红星. 德国快速发展的奇迹从何来?. 时代潮. 1998 (06) . 期间, 联邦德国依据 《马歇尔计划》 等共获得 36.5 亿美元援助。其后, [4] 崔红星. 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 法学.1998 (04) . 从 50 年代中期起, 美国私人资本大规模涌入联邦德国。1957 年美国 [5] 刘美平. 德国 “经济奇迹” 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 对联邦德国私人直接投资 5.8 亿美元, 1969 年猛增到 42.8 亿美元, 到 示. 北方论丛. 2002 01) ( . 年平均增长率为 18.1%。几十亿美国资本对联邦德国工业加速现代 [6] 二 战 后 联 邦 德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原 困 及 影 响 .http:// 化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res//r152165.html. (四) 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7] 德国是怎样崛起的 ./data// 德国在二战后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是质量管理。 article_1228.htm. 它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的管理。 德国在管理上做到了
论二战后德国的迅速崛起
引发的思考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102班
历史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学科,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利用前人的经验去发展自己,让自己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说到德国,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一个科技发达,国民生活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欧洲的头号经济强国,其工业产品渗透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以一己之力抗衡大半个世界,战后的德国领土可谓千疮百孔,经济文化都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德国在战后的崛起速度是惊人的,德国崛起引发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运用在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上,努力实现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
在二战落败后,德国的建筑和工业确实遭受了很大打击,但是技术实力还在,而且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西德(联邦德国)被英法美接管,东德(民主德国)被苏联接管。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抗的世界形势决定了处于阵线中间的德国不会平静,英法美为了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也为了在欧洲也能有一个牵制英法的国家,都对西德加以重视,一方面替德国掩盖侵略和拖延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对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贷款和经济援助。在德国本来就算良好的发展基础上,联邦德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处于柏林墙东侧的民主德国由于执行苏联发展模式,同时受帝国主义影响,经济发展较慢,谈不上迅速崛起!直到今天,虽然两德统一很长时间了,但德国东部经济还是比西部差一些!
不得不承认美国对德国的援助在德国的崛起道路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德国的崛起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德意志民族属于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坚强,从不恐惧任何人。 第二,德国虽在二战大败,但谁知道它在二战时抢了多少东西,二战前的经济保留多少,无论如何,本还在。
第三,德国和日本一样,二战后并不是开始就恢复很快,还处于多国分治。但这期间德国战略性地讨好众国,得到主动之势,蓄了几年再将保留下来的技术,产业,老本用上,大力走资本主义大赚一笔。 第四,德国地处西欧中心,是商业要道并有利于发展商业,四周都可进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国老产业可大赚一笔,并其重工业也很发达,专进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后加入欧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中国正在实现着伟大复兴的梦想,但是相比于德国,我们没有美国的援助,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没有像德国那样优秀的地理环境。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中国周边环境动荡,各国想方设法的在经济上,文化上打压中国。但是,坚强的中国人名不会放弃,我们会像二战后的德国一样,努力的站起来,重新回到世界之巅!!!
范文三: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启示
摘要:二战后的德国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世界强国。它的崛起历程对于任一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都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关键词:二战后的德国;崛起
日凌晨三点半,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日,日本在美国军舰签订投降书。至此,持续了6年零一天的德意日纳粹政权倒台。
一、战败后的德国
(一)军事上的占领
从1945年到l948年,盟国将德国分成四个军事管制区,分别由法、英、美、苏管理。后来前三个军管区组成了西德,而苏联控制的军管区成了东德。德国原来的首都柏林也被分割成四个军管区。
(二)社会的不安
纳粹的头领希特勒曾预言,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德国将陷进无尽的深渊。事实上,战败后的德国生产经济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食物资源也陷入可怕的匮乏中。同时战争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废墟瓦砾堆积如山。由于二战中男人被征召入伍,除去命丧战场的,剩下的多数以上被关押在战俘营中。
然而灾难还在继续。
1946年,德国赢来了上世纪最冷的冬天,数十万人因寒冷和饥饿而死亡。到了1947年1月,温度下降至零下20摄氏度,而人体的极限承受温度是零下15摄氏度。据统计,在长达四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整个惨状就像是经历了一次世界末日, 每天大批的死尸被运出城外。美国官员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一位美国记者则写道:“德国人一天喝三次汤就够了——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如是说。但是,你能眼看着人们饿死吗?看着狗群追逐将死但是尚未完全咽气的人的尸骨?”
二、开始崛起
1949年9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联邦德国迎来“经济奇迹”的发展时期。这10年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增长了2.1倍。60年代这10年中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倍。同时,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4.978美元,在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二居第二。
三、崛起的原因
(一)良好的经济基础
战前,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发展。据粗略估算,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工业生产能力缩减只在10%左右。
(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有效地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它实行税制改,革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实行奖励投资,支持投资出口的政策,刺激人民扩大生产;推行劳资共同决定制度,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协调劳资关系,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四)对教育的重视
二战后,德国对教育这一特殊“生产”领域及其重视。德国崇尚“实用”和“功利”,把人才培养直接德、明确地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此外,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
在从德国历史发展的缩影里,我们中国人首先要自愧不如的应当是直面失败的勇气。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挑起,且两次战争的结果皆以失败告终。我想这就很好地阐释了什么叫做越挫越勇,什么是打不死的小强。反观中国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天朝与蛮夷之国的差距真可用天与地距离来衡量。但腐朽的封建贵族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可自拔。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参考文献:
[1]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res//r/52165/htm
[2]德国是怎样崛起的/data//article-1228/htm
范文四:德国在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不少人认为,一战后对德国过度的处罚,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导致二战之后对德国的处罚引人深思。
二战后,惩处德国的核心集中在对工业进行彻底改造和分裂德国上。在1945年7月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改造德国的“四D”计划正式确立。其中的“非工业化”成为制裁德国的经济原则。在《波茨坦会议公报》中第三节对战后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做了详细规定,如:(十二)德国经济应尽可能在最短期间内予以分散,以消灭目前特别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及其他垄断协定所形成的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十三)在组织德国经济时,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发展农业及和平工业上,以满足国内需要。”
但德国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西德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中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2)、《波茨坦会议公报》中对德国工业的改造计划并没有真正实施。 美英政府发现,如果严格按照波茨坦会议的决议继续在西占区执行大规模拆卸,将不利于美英自身的利益。同时,苏联迟迟不愿兑现从东占区输送粮食的承诺却希望从西占区进一步获得赔偿,加上冷战的态势初现端倪,这一切迫使美英政府开始转变其工业改造的政策。
(3)、《马歇尔计划》的扶持。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整整持续了4年之久。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为西德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德国政府实行了有效可行的经济政策。第一,实施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积极发展国内教育。联邦德国有较强的教育基础,政府非常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业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据统计,1970年,在校大学生为41万,平均一万人中就有68个大学生。强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进了西德经济发展。
反观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目前国际形势相对和平,要珍惜当下的发展机遇,完善经济发展政策,利用“一丝一路”大力促进中国内地的发展及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共赢。大力发展教育,降低教育地区不平等化程度,促进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合理对接,最终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范文五:一战后德国为何又能迅速崛起
内容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德国不仅政治局势动荡,而且经济上也是山穷山尽,每况愈下。但是在经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后,德国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什么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除了它自身努力发展的原因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在这里,我仅从自己的理解来论述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崛起的几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德国、“道威斯计划”、国联、赔款
(一)接受“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的德国因为赔款、战争消耗等等原因,国内经济一度陷入崩溃局面。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引起了协约国的不安。在协约国看来,如果不稳定德国的经济形势,那么德国就无力偿付赔款。而英国等大国也不希望德国就此衰落下去,使得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基于这些原因,在美、英的积极策划下,赔款委员会制定了“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德国政府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德国通货;向德国政府贷款8亿金马克,以偿付赔款;德国政府则以关税、简接税、铁路和工业债券的收入作为抵押。该计划首先给了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协助了德国稳定了通货和平衡预算。接着,计划又提出由德国发行铁路和工业公债160亿金马克,公债一半以上销往美国,1/4以上销往英国。计划规定是逐年增加的办法支付。“道威斯计划”实行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解决了德国恢复工作中资金欠缺的燃眉之急,从而使德国经济好转。据统计,从1924年至1929年,外国对德国贷款和投资共有326亿马克,超过了德国在同期应偿付的赔款数,这些贷款和投资的90%被大垄断和大公司所占有,使德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有了可能。这个计划的签定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促进了德国的复兴。 ①
(二)“工业合理化”
除了接受贷款和投资外,德国还大量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其具体表现是在全国开展“工业合理化”运动,在生产领域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大力提倡科学进步。为此,淘汰了落后企业,大规模建立新工厂,对现有企业进行固定设备更新。科学研究更加充分、有效地应用于企业和技术方面。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纷纷横渡大西洋进行科学考察。“科学的经营管理、耐劳程度的研究、节省劳动力的机器、成批生产流水作业线等”,成为潜心研究的课题。先进技术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1924年至1929年,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工业合理化”引起了技术力量的更新和调整,也进一步加强了德国工业联合的趋势。工业生产在1928年超过战前一倍多,重工业生产赶上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1923年至1929年,硬煤和钢产量都增加了1.6倍,发电量增加6倍,汽车产量增加6倍,铝产量增加31倍。1929年,国民收入达759亿马克,比1925年增加24%,工资和薪金增加29%。德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史上最壮观的经济复兴”。德国经济上的强大,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上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②
(三)“杨格计划”和胡佛的“延债宣言”
题必1928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在美国的支持下,日由美、英、法、德、比、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审议道威斯计划”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6月7日,制定了“杨格计划”。此计划的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又有明显削减,更有利于德国军事经济力量的恢复。
但是1929年10月爆发的经济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濒临破产。日兴登堡总统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难,声称无法还债。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须给以重新考虑。于是6月20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求发表了“延债宣言”,提出:从当年7月起“在一年期间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7月23日,美、英、法、德、比、日等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这个宣言。
1932年1月,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遂使赔款问题再度告急。6月在洛桑召开有关各国的会议在议赔款,7月9日签定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须缴付30亿马克,作为免除其赔款义务的补偿,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然而由于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定》始终未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各国也无意继续偿还战债。
贯穿于整个20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就此结束,最终在极其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获得了解放。它使德国从此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束缚,为纳粹党上台后发展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大国地位的恢复
加入国际联盟
1924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深感威胁,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德国向协约国提出加入国际联盟。日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洛迦诺会议。公约于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并允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公约签订的结果,使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政治大国奠定基础。德国在日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终于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与苏联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从1919年11月,苏俄大使越飞被驱逐出境后,德国与苏俄已没有外交关系,但是两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实际接触并没有停止。日两国签定“拉巴洛条约”,此条约规定:两国“同意放弃它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担负的费用以及因为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双放并同意放弃由一方国民为另一方所执行的所谓非常战争措施或紧急措施而可能遭受的任何平民损失的赔偿”等。“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为德国同苏维埃俄国的双边关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洛迦诺会议之后,德国政府不断发展与苏联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日德、苏两国在柏林签署了《德苏友好中立条约》。
由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已经摆脱了一战刚结束的那种被不平等对待的局面,重新成为欧洲大国。
注释①见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28页。 ②见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页。
参考文献:维纳〃洛赫:《德国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
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范文六:论德国战后经济崛起 内容摘要:德国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经历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尤其是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面临着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之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莱茵河滔滔北去,它见证过的光辉岁月和折戟沉沙都已汇入历史的深处,笼罩德国上空的硝烟更是早已散尽,但是历史的记忆并没有泛黄,也没有褪色。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对德意志来说,过去的500年是荣耀与屈辱、富强与衰落并存的五百年,战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使它迅速进入现代化。然而第二帝国的现代化则是背负着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现代化,纳粹则是极端暴力的现代化,他们把德国推向了征服与扩张的道路,给世界和德国带来了两次浩劫。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面临着严重衰败的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之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50年代起快速崛起,并创造“德国奇迹”,到60年时代初德国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直至现在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势头,继续迅速发展。当我们仔细回顾德国崛起的历程就会发现在的经济崛起的众多因素中科技占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依然在德国经济发展中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一、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尽管德国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德国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决定的,而其中的科技因素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
(一)工业基础的保留
第一,战前德国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德国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
(二)建立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德国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
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社会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德国备受折磨的经济勃发了生机。到195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超过了战前1936年同一地区的水平,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2%。在此基础上,德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三) 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了加快科技发展,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此同时,德国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加快经济的发展。
增加科技资助,促进成果转化:德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投资,并把不断增加科技投资作为增强科研活力、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尽管同其它国家一样,德政府也一直存在着财政有增无减,其它间接投入更是成效显著。
德国的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无不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展技术进步活动。从总体上看,德国经济界的科技投入占全国科研费用的60%以上。
(四)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同时化解社会问题,淡化阶级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德国率先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政策。该政策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避免社会分配不公、贫富严重分化而动乱不安,由政府和社会慈善团体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通常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
(五)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早在一战德国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到1950年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此外,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
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
由于教育和训练,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德国引领了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德国的“经济奇迹”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德国经济迅速站了起来,直至近年在经历了09年的经济衰退,德国经济在今年二季度以来依然保持了较大增幅。
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由此给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并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中国进入经济起飞的加速期和经济崛起的成熟阶段,遂产生了制定体现“整体性”、“协调性”和“战略性”的新发展模式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备受瞩目。无论是“金砖四国”的崛起,还是“中印”联手“打造亚洲世纪”的预测,中国的经济崛起都是无法忽略的。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暴露出来一些薄弱环节,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德国崛起的一些经验,更好的应对当前形势,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1] 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 黄群:《德国企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外科技进步与管理,第75页。
[4] 徐聪:《德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实力和政策的双重效应》[N],人民日报,日
范文七:二战中崛起的中国
姓名:谢瑞麒
作为一个21世纪出生的中国人,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它给了我安宁的环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让我对未来有了憧憬,让我能在学习之余还有泡杯茶的悠闲。然而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是一个战争不断,硝烟不断的混乱史。而这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在我看来是来自二战之后中国的崛起。
毋庸置疑二战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俗话说:乱世出豪杰。在中国东方战场上也是出了带领共产党统一新中国并以创建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毛泽东。正如拿破仑一样,没有这个拿破仑出现也会有下一个领袖人物的出现,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家,在经历这场浴血的战争也必将涅槃重生,重新成为新世界的东方巨龙!
回顾之前的百年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与压迫的斗争史,是世界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下,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浴血奋战,打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战场,而在这一战场上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战场成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是法西斯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就投入到局部抗战之中。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驻华北的中国第二十九军、第十七军等部,打击了向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进犯的日军,进行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冯玉祥将军与中共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开展了殊死搏斗。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最早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而欧洲战场直到1939年9月才开始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太平洋战争则迟至1941年12月才爆发。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推迟了二战的爆发时间。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在这长达14年艰苦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不但投有一刻停止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而且逐步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从分散抵抗到团结御敌,由防御、相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经历了这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四个主要参战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亚洲大陆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赢得了世界上所有主持正义、公道的
国家与人民的同情与尊敬。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在盟军代表签字的顺序中,中国军令部长徐永昌排在盟军最高司令和美国代表的后面,列第三位,然后是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中国在战胜法西斯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举世公认,它在战争中、结束时获得的地位和荣誉,是当之无愧的;战后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政治上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换回了应有的国际地位,为之后的政治大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大国的地位自然也离不开经济,在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来,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最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也使中国逐渐富强。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段话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
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不断焕然一新。
经济政治上如此,在军事上更是如此,中国是继美国和苏联第三个自主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同样歼10等大批自主先进战机的问世,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军队编制的重新划分和军事理论的革新(开始立足于打高科技的信息化战争) 海军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 空军武器装备基本形成歼击机、对地攻击飞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装备体系 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固体与液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配套的武器系列 ,
以先后裁减员额100万和50万为标志,人民解放军体制编制实行重大变革,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 。1983年3月20日我军第一支预备役部队宣告诞生等等,在我看来,正是这近百年来的屈辱和二战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们有不竭的动力去强大自己。如今的中国不再是签订各种条约屈辱苟存的晚清,不再是剥削人民压榨人民的封建帝国,而是有着新气象的文明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求同存异的泱泱大国。有人将中国比作觉醒的雄狮,也的确如此,在清朝之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甚至是最强,遥想古代的大唐盛世,成吉思汗的铁骑,五千年的古文明所拥有的底蕴不是“暴发户”般的国家所能相比的。
二战就像一剂强劲的催醒针,将沉睡的中国唤醒,即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不管是经济的崛起还是政治军事的崛起,在我看来都比不过我们意志的崛起!二战留给我们后人的不应该仅仅是各种教训单纯的数据统计,更多的是前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意志,即便是军事力量数一数二的美国和日本在我们钢铁般的意志面前不也是屈服了嘛?!中国崛起的是被二战唤醒的是钢铁般的意志,是独有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是代代相传的中国魂!有了这些财富,中国又何惧任何敌手,有何愁不能崛起那?所以我认为是二战激发了中国的崛起。
范文八: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
郑州市第二中学,国际版高二(2)班
摘要:在21世纪,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德国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在各种以人力为主的农耕产业上饱受打击,而且德国的主要工厂也在二战结束前遭到了盟军的轰炸,可谓损失惨重。但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以极快的速度重新挤入发达国家的队列,这着实让人惊讶,我们也有必要去剖析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 关键词:德国;二战;工业;经济;日耳曼;德意志。
德国人的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在各种以人力为主的农耕产业上饱受打击,而且德国的主要工厂也在二战结束前遭到了盟军的轰炸,可谓损失惨重。但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以极快的速度重新挤入发达国家的队列,这着实让人惊讶,我们也有必要去剖析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
1 德意志人的种族特征;德国战前国情
1.1日耳曼民族
德国人大多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出现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少数军事贵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军事首领(“王”)及其亲兵以征战为职业,战利品通过抽签方式来分配,首领分到的战利品常常多于亲兵。此时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日耳曼人是游牧种族,生性好战,不惧怕任何艰苦困难,这也是在战后全民团结一致发展工业的先决条件。
1.2 希特勒上台前国情
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 1933 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
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1.3 希特勒执政期
、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德国也自此成为了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 战后局势;马歇尔计划
2.1 英美法的援助二战德国落败后,原本的德意志帝国一分为二,分别被苏联和英法美掌管,而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抗,德国注定不会享受战后的短暂宁静,而英法美正需要一个能从正面牵制苏联控制的国家,所以他们输送了大批资源和科技,加速了德国的崛起之路。
2.2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2.1.2 影响
第一,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促进了中欧经济的回复,并为西欧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既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合作,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欧洲的统一淡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又使西欧处处受制于美国,加重了对美国的依赖。
第三,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不仅使美国在欧洲确立了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还使美国开辟了西欧广阔的市场,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输出,推动了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而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输血,德国可能就变质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极端倾斜。第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
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
德国二战后快速崛起,的确是因为多方面原因的结合,缺一不可,但德国在战后的态度以及工业的发展速度依然令人咂舌,因此,我们在正视历史的同时,也要虚心肯学,学习别国的长处,不足自己的缺点。
[1] 百度百科;作者:未知;出版日期:未知
[2] 中国拓展文化协会
[3] 豆瓣小组;出版日期: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内容摘要:中国、德国、日本均是当前的贸易大国。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贸发展与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对比研究了二战后日本、德国发展外贸的策略,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德国进口对等等贸易策略,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比较日德两国在汇率升值压力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效果,指出我国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汇率问题上绝对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议”的覆辙。
关键词:德国 日本 对外贸易 贸易壁垒
二战后日德崛起与近年中国崛起的相似性
(一)经济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不无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崛起。20世纪50年代,处于顶峰时期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之间,60年代达到10%-18%,70年代尽管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然保持在8%-10%,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其经济增速才逐渐滑落到1%-5%之间甚至负增长。而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见图1。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
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
范文十:上升到 16 9 5年 1 0月 的 9 % 。 3  
二 后日 德国 起 战 本 崛   对我国 发 启示 外贸 展的  
■  谭 潇寒 ( 西南财经 大学国际商 学院 成都 60 7   1 0 4)
◆  中 图分 类 号 :F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70  
发 展 的十 年 ,经 济 实 力 强 势 复 苏 ,见 图 1  。
内容 摘 要 : 中国 、德 国 、 日本 均是 当前  的 贸 易大 国。 中 国崛起 过 程 中的外 贸发  展 与二 战后 的 日本 和德 国具 有诸 多相似 
之 处 。本 文 对 比研 究 了二 战后 日本 、德  国发 展 外 贸 的 策略 ,认 为 日本 的产 业 结  ( )出 口导 向 型 经 济  二
二 战 后 德 国 对 外 贸 易 的 经 验 
德 国在 外 贸发展 过程 中 的贸易摩 擦 与冲  突却 远远 小 于 同 期 的 日本 , 主要 经 验在 于 与 
日本 侵入 式 贸 易 扩张 战 略 不 同 , 国在 其 对  德
外 贸 易扩 张 中采取 了I 妙 的 贸易 策 略 :     ( )区域 化 的 屏 障  一 德 国 外 贸 发 展 一 个 最 显 著 的特 征 就 是  
其 贸 易 地 理 流 向 以 区域 性 贸 易 为 主 ,即主 
要 集 中于 欧 盟 内部 贸 易 。作 为 当今 欧盟 的 
主 要 创 始 国 ,德 国积 极 推 动 欧洲 一 体 化 建  设 ,利 用 区 域 内不 受 限 制 或 较 少 限制 的贸 
易 政 策 实 现 其 外 贸 的强 劲 发 展 是 很 明智 的 
选 择 。通 过 欧 洲 统 一 市 场 的 建 立 ,德 国 既 
德、 、 日 中三 国 均 采取 了 以 出 口为导 向  的 外 向 型 贸 易 发 展 模 式 ,保 持 了较 高 的外  贸 依 存 度 , 国际 贸 易 成 为 三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推 动 力 。 德 国 和 日本 都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出 口国 之一 , 中 国也 于 2 0 年 超 过 德  而 09 国 , 为全 球 第 一 出 口 大 国 ( 图 2 图 3) 成 见 、 。  
迅速扩 大了其 进出 口贸易总量又削弱 了美  国、 日本等 区域外 大国在西 欧市 场的地位 ,  
可 谓 ~ 箭 双 雕 。1 8 年 ,德 国对 欧 盟 内 成  95 员 国 出 口 的总 额 已升 至 6   %。 德 国 运 用  73 其 欧 盟 成 员 国 的 身份 ,巧妙 地规 避 了 各 国  的贸 易摩 擦 ,对 其 对外 贸 易 战 略 的成 功意 
义重大。  
( )出 口的 分 散 性  二
构 调 整政 策 和 德 国进 口对 等 等 贸 易 策  略 ,对我 国 当前 “ 大 内需 同 时稳 定 外  扩 需” 应 对 国 际金 融危 机 有借 鉴 作 用 。 同   时 ,本 文通 过 比 较 日德 两 国在 汇 率 升值  压力 下所 采 取 的 不 同措 施及 其 效 果 ,指  出我 国应 坚 决保 持 货 币政 策 的 独 立性 ,   在 汇 率 问题 上 绝 对避 免
重 蹈 日本 “ 广场 
协 议 ” 的 覆辙 。  
二 战 后 日本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的  经 验 教 训 
二战后 ,日本经济迅速复 苏 ,一跃 成 
为仅 次 于 美 国 的 世 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尽 管 
德 国 出 口 的分 散 性 体 现 在 出 口产 品结  构 和 出 口地 区结 构 上 ,正 是 这 种 出 口的分 
散 策 略 帮 助 德 国避 免 了林 林 总 总保 护 主 义 
关 键 词 :德 国 日本  对 外 贸 易 贸 易      
日本 经济 创 造 了 奇 迹 ,但 其 一 味追 求本 国  利 益 的侵 入 式 贸 易 扩 张 也 引起 了各 国 的 不 
的 冲击 ,减 少 了 贸易 摩 擦 。   在 产 品 结 构 上 ,德 国 出 口 的商 品分 散  于 汽 车 、机 器 、化 学 品 、电 器 等 多 个 种 类 ,  
二 战 后 日德 崛 起 与 近 年 中 国 
崛 起 的 相 似 性 
(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一
满 。为了应 对国际社会的 贸易制裁 ,日本  采取 了循 序渐 进的市场开放措施 ,赢得 产 
业 发 展 的 时 间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效 。   迫 于 国 际化 和 自由 化 的 巨大 压 力 , 日   本 不 得 不 放 开 国 内 市 场 。 但 却 选 择 了循 序   渐 进 的分 阶 段 自 由 化 开 放 策 略 ,根 据 国 内  产 业 的 国 际竞 争 力 状 况 分 批 实 行 贸 易 自 由 
化 , 为其 产 业 向 国 际 化 过 渡 赢 得 了发 展 时 
比例均不超过 2 %。虽然德 国整体 出口势  5
头 强 劲 ,但 是 其 分 散 出 口种 类 的 策 略 巧 妙  地 避 开 了 各 国 的 贸 易 壁 垒 ,这 点 与 日本 形  成 了鲜 明 的 对 比 。 日本 的 出 口商 品高 度 构  成 集 中 于重 化 工 业 , 以机 电产 品 为主 , 尤 以  1 8 年 为例 ,日本 机 电 产 品 的 出 口份 额 达  97 到 了 出 口 总 额 的 7 %。特 别 是 在 第 二 次 石  4
改 革 开 放 以来 ,中 国 经 济 的 高 速 发 展  与 二 战 后 的德 国 和 日本 不 无 类 似 ,受 美 国  “ 对称 合 作 战 略 ” “ 奇 计 划 ” 刺 激 , 不 和 道 的   日本 经 济 在 美 国 的扶 持 下 飞 速 崛 起 。2 世  0 纪 5 年 代 , 于 顶 峰 时 期 的 日本 经 济 年 增  0 处
长率达 到 1 %一 6 之间 ,6 5 2 % 0年代达 到 
1 %一1 % , 0 代 尽 管 受 石 油 危 机 影 响 , 0 8 7年  
间。首先 ,日本政 府向产业界进行 自由化 
宣 传 和 普 及 , 并根 据 其 产 业 发 展 状 况 制 定  了各 产 业 开 放 市 场 的 最 后 期 限 。 其 次 , 日   本 率 先 实 行 原 材 料 进 口 自由 化 ,并 开 放 与 
本 国 产 品 竞 争 程 度 低 的 产 业 以 及 本 国产 品  国 际 竞 争 力 强 的市 场 。
最 后 ,根 据 各 产 业  的成 长 情 况 相 
油 危机 爆发后 ,既省油又廉价的 日本汽车 
热 销 全 球 ,严 重 冲 击 欧 美 汽 车 产 业 ,迅 速  取 代 美 国成 为世 界 第 一 汽 车 生 产 大 国 ,这  种 赤 裸 裸 的 贸 易侵 占引致 了 日本 与 美 国 和 
欧 洲各 国 的 贸 易报 复 。 而 作 为 同 期 全 球 第 
但 仍 然 保 持 在 8 一 0 ,直 到 9 % 1% 0年代 日   本 经 济 泡 沫 破 灭 ,其 经 济 增 速 才逐 渐 滑 落 
到 1 5 之 间 甚 至 负 增 长 。而 德 国也 在  %一 %
美 国 “ 歇 尔 计 划 ” 的支 持 下 迎 来 了黄 金  马
600 0 0 
大 贸 易 出 口国 的 德 国 ,则 低 调 地 避 免 了  在 出 口地 区 结构 方面 ,德 国尽 可 能 向 
这 一 纷 争 ,其 贸 易 出 口 总额 继 续 扩 大 。  
i500   0 0 
1 00   0 0 30 0 00  
继开放市场。  
自 《 易 汇 兑  贸
多 目标 市 场 出 口。 通 过分 散 出 口地 区 ,减 
轻 对 某 一 特 定 国 家 的 贸 易 盈 余 ,这 就 不 易 
善 20 0 00  
三 1 00   0 0
自 由化 计 划 大  纲 》 发 布 以 
l 991 1   20   2   997 00 003 20     06
引起 贸 易伙 伴 国 家 的 限 制 及 报 复 。 多 数 德  国公 司 并不 把 主 要 出 口国 集 中 在 强 势 的 美  国市 场 ,而 是 将 贸 易 重 点 放 在 几 乎 没 有 贸  易 壁 垒 的 欧共 体 内部 ,以 及部 分 发 展 中 国  家 。同样 在 1 8 年 的德 国 , 出 口市场 份   97 其
《中 文 核 心 期 刊 要 目 总 览 》 贸 易经 济 类 核 心 期 刊  4 5 
后 ,日本 的 贸 
易 自 由化 进 程 
由1 6 年4 90 月 
的 40 逐 年  %
图 1 德 、 日 、 中 三 国 经 济 发 展 趋 势 图 
资料 来源 :根 据 国泰安 数据 库 整理 而得 
易 合 作伙 伴 的 贸 易壁 垒 ,保证  
i .( ) 【  ) 0 ) (  
2 ̄ JJ ] f O(  
。 20 0 00   } I (0   5)0 1 000   0
植 的方 式 促 进 高 新技 术 产 业 和 资金 密集 型 
了国 内 出 口产业 的健 康发 展 。  
一 德 闷  } 小  { 【 吲  }  
产 业 的发 展 ,降 低 产 品可 替代 性 ,提 高 出  
口产 品 的附 加 值 。   ( ) 活运 用 贸 易政 策 实现 “ 品 多 二 灵 产  
元 化 ” 和 “ 场 多元 化 ” 市  
启 示 与 建 议 
近年来 , 由于 经 济 实 力的  日益 崛 起 以及进 出 口总 额 的加  速 扩 张 , 国一 直 是 国际 上 遭  中 遇 贸 易壁 垒最 多 的 国 家 。 总  从
5 0 00  
德 国 之 所 以面 临 较 少 贸 易 摩 擦 ,得 益 
于分散效应与对等效应的I 妙应用。作为  j
具 有 典 型 外 向型 经 济 特 征 的 中 国 ,其 产 品 
图 2 德 、 日 、 中 三 国 商 品 进 出 口 总 额 发 展 趋 势 图 
资料 来 源:根 据 国泰安 数据 库 整理 而得 
量上 看 , 统计 了从 1 9 年  图4 95
出 口较 多 的 集 中 在 发 达 国 家 ,在 产 品 结构 
中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品 亦 占有 较 大 比 重 , 出 
1 到 2 1 年 1 各 国 对 中国  月 00 月 皇
发 起 反 倾 销诉 讼 的案件 数 量 分 
一 德  H 本 
口市场和出 口结构的相对单一 自然容 易吸 
引进 口国 的 注 意 ,从 而 实施 贸 易 制裁 。在 
商 品 出 口中尽 量 分散 出 口市场 和 出 口结 构 ,  
布 比例 。在 此 期 间 ,中 国 共 接 
到 反 倾 销 诉哇 世7 畦  量,其 中錾  讼 疆  起 非  目 欧  8 芝了 6 衙  , 缸  、
拉   征  匿  薯  k  盟 、印 度 、美 国 是 发起 案 件最  
口 一 口 口 ■ 口 曩 口 一 日 口 口  
采取 “ 品多 元 化 ”战略 和 “ 场 多 元 化 ” 产 市   战略 , 于 缓 和 传 统 型 贸 易 壁 垒 意 义 重 大 。 对  
( ) 极 推 动 区域 经 济 合作  三 积
主 要 的 国 家 , 自发 展 中 国家  来
的 贸 易争 端 数 量 也 有 所 上 升 。  
同 时 ,除 了 反倾 销调 查 , 国  我
图 3 德 、 日 、 中 三 国 进 出 口 差 额 对 比 分 析 图 
资 料 来 源 :根 据 国 泰 安 数 据 库 整 理 而 得  
德国和 日本的经验表 明,良好的 区域 
经 济 合 作 既可 以有 效 地 避 免 贸 易 壁 垒 的 冲 
击 ,又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分 散 了汇 率 升 值 的压 
贸 易遭 遇 的 摩擦 手 段 也 越来 越 
多, 显性 的贸易摩擦逐渐演 变 
为 隐 性 的 贸 易 壁 垒 , 知 识 产  如
力 。 中国 也 应 在 外 贸 发 展 的 过 程 中充 分 利  用 区 域 经 济 优 势 ,扩 大 合 作 的 范 围 ,在 全 
利 、 ;  
权 壁 垒 、环 境 制 裁 、特 别 保 障  措 施 等 日趋 增 加 。   同 时 ,在 中 国经 济快 速 崛  起 、 国际 收 支持 续 保 持顺 差 以 
  。 ”  
球视野开展多边、 双边和 区域经济谈判。 并 
在 谈 判过 程 中 , 动 争 取 规 则 的制 定 权 ,   主 提
高 中国在区域 内部的影响力 ,在规避 贸易 
及 巨额外汇储备 的背景下 ,美  国等西方国家打着汇率制裁的 
图 4 各 国 对 华 反 倾 销 立 案 的 国 家 分 布 
资 料 来 源 : 根 据 历 年 国 删 投 资
环 境 报 告 整 理 而 得 
壁垒的同时逐步推动人 民币的国际化。 国 
旗号 , 大肆 渲 染所 谓 的 “ 民币  人 汇 率操 纵论 ” “ 和 中美 不公 平 贸 
1 李建 军  后 日本 贸 易政 策—— 现  . 战
实 经 验 研 究 和 理 论 模 式 构 建 f , 北 财  D】 东
经 大 学 ,2 0 ( 2) 0 7 1  
额 的 5  % 集 中 于 欧 共体 内部 ,美 国 只 占  27 95 ,日本 占 20 。而 日本 则 奉 行 “ 国   %  % 美
易 论 ” 追 使 人 民 币升值 的 言论 也甚 嚣 尘上 。 ,   日德 两 国昨 天 曾面 临 的 问题 在 ~ 定 程  度 上 就 是 中 国 当前 所 遭 遇 的 贸 易 困境 ,而 
2 韩 瑞 ,李 建 军 战后 日本 贸 易政 策  . 的 变迁 :从利 用主 义到 构建 主义 … . 国际  贸 易 . 2)8 (   ( 0 4)
3. 金 农 . 元 与 日元 :化 解 美 日 两  麦 美
边 倒 ”的 出 口结 构 ,长 期 将 5 % 以上 的  0
商 品销售到美 国市场 ,促使 美国带头发动 
对 日本 的 贸 易 制 裁 。  
( )进 口 的 对 等性   三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德 国不 仅 是 全 球 出 口  
作为 “ 后来者” 的中国,在这 一点 上是幸 
运 的 。 应 对 贸 易 困境 , 既看 到 了成 功 的 经 
验 ,也 看到 了失败的教训 。然而 ,必须 密 
切 结 合 中 国 国 情 ,具 体 问题 具 体 分 析 , 才  能 找 出 真正 适 合 中 国 的 发 展 之 路 。  
( ) 整 产 业 结构 促 进 贸 易结 构 升 级  一 - ; / 4
国的 经 济 冲 突 f 1   M  .中 国 金 融 出 版 社 ,  
2 J    6
大国 , 同时 也 是 世界 进 口大 国 。 国在 向一  德
4. 凤 武 . 元 日 元 欧 元 的 走 势 及 对   张 美
人 民 币汇 率 的 启 示 【  国 际 贸 易 问题 , J1  
2 ) (2) ( 05  
国出 口大量商品的 同时 ,也会在这个 国家  进 口相当的商品 ,德国对外 贸易的基本 方 
针是 :既奖 励 出 口 , 不 限 制 进 口 , 入 外  也 进
与经济 发展 初期的 日本类似 ,我 国的 
大 部 分 产 业 仍 然 处 在 国 际 产 业 链 条 的较 低 
5. 斌 ,何 帆 如 何 应 对 经 济 崛 起 时  张
期 的 汇 率 升值 压 力 【 . 际经 济 评 论 , J1 国  
2 04 (3 ) 0  
国市场的同时也开放本国市场。这种进 口   和 出 口相 互依 存 的 外 贸 结 构 亦 能 平 衡 两 国  的 国际 收 支 , 大限 度 的 避 免 贸 易 摩 擦 。 最 而  日本 奉 行 的 却 是 以 出 口 为 主 的 外 贸 结 构 ,  
端 ,技 术 含 量 不 足 ,产 品 附 加 值 低 ,金 融  危 机 来 临 时 ,国 内企 业 抵 御 市
场 风 险 能 力  较 弱。 商 品 的低 价 竞 销 既 不 能 赚 取 较 多 的  商 业 利 润 , 又极 易 引 发 各 国 的 反 倾 销 立 案 
调 查 。 日本 通 过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较 好 地避 开 
6 周天 芸. 国何 以较 少 贸易摩擦 f . . 德 j  】
国际 经贸探 索 ,1 9 (     3 6) 9
7 孙 晓 青 . 国 的 对 外 经 济 制 度 与 政  . 德 策 调 整 趋 向 U]德 国研 究 , 1 9 (   .   5 3) 9 8 徐 奇 渊 . 样 的 汇 率 升 值 , 不 同 的  . 同
日本 和 德 国 U1世 界 知 识 ,2 1 (   . 0 0 3)
方 面 ,他 们 向 美 国等 发达 国 家 出 口大 量 
的商 品 , 另一 方 面 , 则在 发 展 中 国家 大 肆 搜 
了传 统 贸 易 壁 垒 , 高 了产 品 技 术 含 量 , 提 在  国 际 贸 易 竞 争 中获 得 了 主 导权 。 借 鉴 德 日   经 验 , 中国 也 应 利 用 要 素 禀赋 优 势 ,认 真  研 究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尤 其 是 产 业 结构 的发 展  趋 势 ,有 针 对 性 的培 养具 有 竞 争优 势 的 支  柱 行 业 ,增 强 中 国产 品 的 国 际竞 争 力 ,优  
化 出 口商 品结 构 。通 过 政 策优 惠 、 产 业 扶 
刮 低 廉 的原 材 料 产 品 ,这种 出 口方 式 破 坏  了经 济 的相 互 依 赖 性 ,一 味 的追 求 本 国 利 
9. 务 部 国 际 贸 易 经 济 合 作 研 究 院  商
课题 组 . 中国对 外 贸 易形 势 2   春 季  01 0年 报告 U . 】 国际贸 易,2 0(   01 5)
1 徐 茂 魁 , 陈 丰 , 吴 应 宁 . 金 融危     0 后 机 时 代 中 国 货 币政 策 的 两难 选 择 —— 
益 ,很容 易招致美 国等发达 国家的报复。  
区域 化 战 略 、 散 出 口、 等 进 口的贸  分 对
易策略作为德国对外贸易的隐性优势 , 帮助 
德 国在 其 出 口日益增 长 的条 件下避 免 了各 贸 
4 6 商业 时 代
抑制 通 货膨胀 还是 保持 经 济增长 U】财 贸  .
经 济 .2 1 (   0 0 4)
(原 名 《商 业 经 济 研 究 》) 2 1 9期  01 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考研档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