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党先辈有多少出自官宦之家

对照先辈先进&锤炼党性党风
日09:19&&&来源: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我教育和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树立的两个典型,即焦裕禄和郑培民。上学时,焦裕禄就是课本里的模范人物,是崇拜的英雄。参加工作以后,特别是有了县委书记的工作经历后,焦裕禄更成为我人生的楷模。郑培民担任中共湘潭市委书记时则是我直接服务过的领导,是我尊敬的长辈,是我真正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最好的导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和许多先辈先进一样,又成为我们对照反省、自我改进的最好明镜。
深学中坚定理想信念
无论是抱病带领兰考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焦裕禄,还是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都用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生命真谛,为我们立起了学习的标杆。
学习他们深藏在心底间的坚定信念。在兰考处于巨大困难时期,焦裕禄带着“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的坚决表态,义无反顾一头扎进兰考,即使在去世前,仍心系兰考,留下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最后的临别之言。郑培民面对从湘潭调任湘西这个众人眼中“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的决定,欣然接受,一心扑在为湘西人民脱贫解困的事业中。我们学习先辈,就是学习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福祉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对理想信念的无比执著和坚定的精神。
学习他们铭刻在骨子里的爱民情怀。焦裕禄说得最多的是“群众就是我的父母”,大到为了群众的美好生活殚精竭虑,小到拖着病躯深夜冒雨送受伤老人就医,即使自己一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也拿着微薄的工资接济群众。郑培民坚持以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为己任,到了农户家,总要瞧瞧吃的什么,摸摸被褥暖不暖和,看看家畜长势如何,亲自感受群众过得好不好。我们学习先辈,就是学习他们这种凡事将群众放在心中、摆在首位,一心为民的公仆理念,
学习他们流淌在血液中的事业激情。焦裕禄在病痛的无情折磨下,“宁愿拼上一条老命,也要改变兰考面貌”,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摸清了“三害”发生、演变的规律,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打开了兰考发展的新天地。郑培民经常白天下基层调研,晚上加班加点研究发展良策,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让我这个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到湘西后,郑培民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勤勉尽责,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励精图治,勤奋学习,拼命工作,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精神努力做好它。”我们学习先辈,就是学习他们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限激情,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和进取锐气。
学习他们高举在头顶上的党性原则。面对大女儿焦守凤招工问题,焦裕禄退掉了招工登记表,让孩子去了别人最不愿去的酱菜场;发现儿子看戏没买票,他马上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不仅补了票钱,还建议县委制定《干部十不准》。郑培民即使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不肯有一丝放松,有时甚至是“执拗”。调任湘西时,因身体不好,家人又不在身边,不少人建议他带个熟悉的年轻同志过去协助处理日常工作,他却表示这不符合组织原则。从湘西往返在湘潭的家时,他不要司机接送,自费坐火车。我们学习先辈,就是学习他们这种慎独慎微,绝不搞半点特殊化的严谨作风,把党性原则作为做人办事的第一准则。
细照中找准自身差距
学习和对照焦裕禄、郑培民的事迹和精神,深切感受他们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求实务实扎实的作风、廉洁担当忘我的品德,更能发现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与他们的巨大差距。
对群众的感情没有他们那么深厚。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他们心中,群众永远最亲、最大。与他们那个年代相比,现在交通更发达了、通讯更便利了、办公更快捷了,但我们与群众却似乎更疏远了。想想自己也深感羞愧,在湘潭县工作五年,却没能走遍全县所有的村,这表面上看是里程的差距,实质上是心灵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车轮的距离,实质上是感情的距离。
对事业的追求没有他们那么执著。焦裕禄无论面对顺境逆境,都秉持着“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豪迈气概和奋斗精神;郑培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精神拼命工作。当前,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有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开始图安逸,在困难和问题前开始回避,在面临考验和挑战时开始退缩。联想到自己,长期在区、县工作,也担任过县委书记,做过一些实事,也出过一点成绩,体会过干事创业的艰难,体味过奋斗后收获的喜悦,但在经历了湘潭县立胜煤矿的矿难事故后,工作没以前那么敢闯敢冲,看似是为了保持稳定,实则更多是少了份担当和拼搏。
对工作的态度没有他们那么务实。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郑培民干任何工作都喜欢问计于民、率先垂范。比较而言,现在有些党员干部沉下身心搞调研、深入基层群众察实情、紧扣群众需求办实事还不够,有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的倾向。反观自己,随着从区、县到市里工作,离基层远了,参与开会研究、进行工作布置多了,真正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时间少了,有时也不免有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之举,初看是工作性质使然,深究起来还是务实精神不足。
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他们那么严格。焦裕禄任何时候都“绝不搞半点特殊化”,郑培民“对待身外之物铁石心肠”,宁肯自己吃亏,也从未将自律标准放低过一次。就自律要求来说,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虽守住了道德底线、法纪红线,但一些小事小节把握不够严格,图舒适、图安逸的念头冒出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淡化。
笃行中贯彻“三严三实”
学习弘扬先辈先进精神,就应该像焦裕禄、郑培民那样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群众、对待自己,自觉把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始终如一。通过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坚定正确方向。通过不断加强实践,把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和忠诚,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自觉行动。通过不断锤炼党性,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昂扬奋进的良好状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交出满意的人生答卷。
坚守为民宗旨,做到心口如一。把群众当亲人,情系人民。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大到一个政策的落实,小到一杯茶水的接待,都要重视群众的感受,坚决摒弃对群众冷、硬、推等不良作风。与群众零距离,服务人民。多说群众能够认同的话,讲群众能够接受的理,多到群众家里坐坐,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实事,当好群众的热心人、知心人、贴心人。靠群众促发展,造福人民。在谋划发展思路的时候多向群众问计,在查找发展问题的时候多听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程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坚持真抓实干,做到言行如一。坚持求实,不务虚名。从实际出发,从基层的现有条件和承受能力出发,不人为拔高目标追求政绩,不随意脱离实际作出承诺。注重务实,不做虚功。多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带着问题去,带着实情回,团结带领群众共同推进事业发展。抓好落实,不搞虚假。坚持遇到困难不回避,碰到矛盾不绕行,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碰硬的精神,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做虚假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多做取信于民的实事、加快发展的好事。
坚决修身律己,做到表里如一。讲品行,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不搞人前演得尽善尽美、人后尽显低下人品的假自律,也不搞在领导面前规规矩矩、在群众面前无所顾忌的伪自律,做到人前人后表现一致,里里外外始终如一。讲操守,做到大节小节一个样。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的同时,看到小事小节中也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严防“小处不严”“小错不纠”“小节不慎”,坚决守住廉政底线。讲自觉,做到有无监督一个样。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监督当作爱护,把自律内化为自觉行为,不动“歪脑筋”,不搞“小动作”,在任何时候都靠得住、信得过、做得好。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新湘评论》2014年第21期)&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不能读取jquery
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不能读取工具条
《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开幕
市民在市档案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中参观。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1935年3月,刘伯坚在苏区率部队突围时,受伤被捕,壮烈牺牲。而这封家书也成了一份绝笔遗书,隽秀的小楷落在一页页泛黄的信纸上,无声地诉说一名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
  6月27日,由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联合推出的《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展览通过&追寻真理&、&坚定信念&、&严守党纪&、&勤政为民&、&修身齐家&五个部分,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为主线、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为切入点,集中展示革命先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与情怀。
  在本次展览中,有不少珍贵的共产党人家书首度&面世&。刘伯坚书写的那封沉甸甸的六页家书,也只是当时茫茫信笺中的沧海一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满怀热血与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爱人和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家书反映着执笔者当时的顿悟与思想轨迹。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张太雷于1921年给妻子陆静华的信中写道,&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
  写下这封信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随后北京、湖北、广东、济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革命风生水起之时,组织选择张太雷为代表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临危受命的张太雷给妻子写下这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书。
  为保护家人,张太雷不便透露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信中所提到的&高深的学问&,指的便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赴苏俄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信的最后,张太雷还安慰妻子,&我们现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年轻革命家满腔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在信中展露无遗。
  &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这是1921年5月,任弼时赴苏留学临行前给父亲写的信。
  在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任弼时对于父亲的不舍与愧疚,&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
  由于家书属于私人物品,搜集过程颇为不易。据中央档案馆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家书部分来自于收信人,比如共产党人的子女或亲属捐赠给档案馆,还有一些则是档案馆通过民间征集获得。
  本次展览包含近240件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展品中近40件档案文献和照片系首次在上海公开展示。展览从即日起一直持续至今年年底,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记者手记
  一封封信笺,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背后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那个时代下,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与道德修养。无论是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还是甘于清贫不图回报的淡泊,对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说,依旧不可或缺。
  展览现场,前来参观的市民无不感慨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有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逐字逐句教她念一封封家书中的文字,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记住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传承。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谱写了一幕幕感人的&家国情怀&,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
  当下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当我们讨论&合格党员&该怎么做时,不妨回溯历史,答案或就书写在一封封家书之中。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现存共产主义政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