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为什么干的都是脏活,苦活,累活

您的位置:&&&
产业观察:中国汽车不解“做大”何以“做强”
  在中国汽车圈,有一种观念流行已久: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国,中国汽车已经实现了“做大”这一目标。中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下一步就是努力“做强”。
  对于“大”,我们过去主要是从产销数字和企业规模上来解读。从产销数字上看,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1800万辆,当然算得上“大”;从企业规模上看,2011年,上汽集团销售超过400万辆、东风集团销售超过300万辆,与通用、丰田这样的业界领袖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的的确确称得上“大”。然而,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冯飞所言,如果刨除合资企业的销量贡献,我们的大企业有几个还能称得上一个大字?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几大汽车集团从资源上讲是分散的、从品牌上看是碎片化的,资源和品牌都散落在旗下林林总总的合资企业上了,真正的自主品牌事业都还没有真正做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几大集团只是参与了数百万的产销业绩形成过程中的少数几个环节——正如业界流行的一种说法:中方更多的也就是做做营销工作,用一句不中听的话,仅是帮人卖个车而已;我们干的基本都是脏活、苦活、累活。这样的说法听上去有些妄自菲薄,但冷静客观地看并非全无道理。
  当下,几大汽车集团一致地把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第一要务。如果说,做合资只需要做几个环节,做自主则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过去没做过的,现在要学着做,过去的弱项,现在要补强。从哪里学、怎么补?事实上,业内早有共识,还是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换个说法:对普遍拥有多个合资伙伴汽车集团来讲,还是应该从合资伙伴那里继续学习、通过整合旗下合资资源反哺自主事业。
  如何反哺?过去,反哺往往被理解为用合资赚来的钱来供养、嫁接合资品牌的平台和技术来构成。现在看,这些硬件上的反哺并未给自主品牌提供内生和持久的竞争力。原因何在?打造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仅有硬件投入还远远不够,要培育体系(特别是人才体系)、流程和方法,更需要为这个品牌注入精神、内涵和气质。
  去年,东风提出“大东风”战略,从公开的规划看得出,东风并没有强调要为自主品牌注入多少钱、“转移”多少技术,更多的是提出整合战线、研发、渠道和人才,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要培育体系。这无疑是国内大集团自主战略的一种鲜明进步。5月初,东风更进一步,在集团营销大会上提出,要思考建设东风集团整体的品牌价值。这种思考,在我看,更是在国内汽车集团中率先触碰到了做大自主品牌的关键点。
  “大东风”的品牌价值从哪里来?东风日产、东风标致、东风裕隆、东风风神,东风旗下所有品牌都可以成为这种价值的源泉。也正因此,东风才真正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实现了真正的融合、真正的“大”。毫无疑问,这种融合的结晶在未来自然而然会成为“东风”作为一个自主品牌的DNA和精神血脉。
  言及此,我想说,我们过去对中国汽车“做大”的理解真的需要转变,而时间一定会证明,东风当前实践的前瞻价值。(新华汽车特约评论员
[作者:吕思言&&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门推荐:
  文 / 潘越飞
  年底悠闲,到处访友,聊了百多个创业者,都大惧互联网资本寒冬。
  暖春时,成或不成,三个月见效,圈住用户或者圈不住用户,和赌博一样干脆利落;到了寒冬期,周期拉长,半年闻不到铜板味,整天醒来操心的不是新钱来了没,而是老钱剩多少,如钝刀子割肉一样难受。
  老友A感叹:上半年是工业时代,开着飞机往前冲,撞到一个是一个;下半年是农业时代,逼着大家要做农民,一点点耕地。以前是赌钱赌运赌机会,现在干苦活累活脏活。
  脏活苦活累活是什么?
  调个推荐模型算法分支规则,内容点击率环比上涨10%,这不算。一家家机构和kol谈来入驻,日均沟通1000家,转化60家,连着干上一年,这算。
  设计个新产品模型,凭口吐莲花,搞到千万级融资,这不算。自掏腰包拉上三四个人,闭关三个月试行两个月产生流水一个月,把本金赚回来,这算。
  大笔一挥,上亿美金预算拨出去,拿广告砸死竞争对手,这不算。设计好长三角区域的各级渠道商补贴政策,每天强激励强管理强鸡血,逼着自己小弟们比对头每天多100辆二手车数据上传,这算。
  前段时间和某BAT的新晋一号位聊天,这位产品经理出身的兄弟B复盘年纪轻轻快速上位的原因是:两年前就看到产品经理越来越廉价,果断申请调岗,露在面上的东西都很好抄,产品形态的时间优势超不过两周,真正难抄的是背后业务逻辑,所以我把运营、市场、BD岗位都做了一遍,才学会去真正操盘一个项目。
  换最近的流行词来说,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拼的已经不是面上那些传统互联网能力了。单点突破、用户至上、产品体验、数据驱动等术语都是从业者一年级必考题。所谓的这个阶段要精耕细作,无非是必须开始干苦活累活脏活。
  越来越多的传统生意在铺设新一轮的互联网公司壁垒。
  老样子,说三个案例。
  第一个
  当时运作头条类项目,眼看着竞品步步领先,无论是用户数还是时长,都让人眼红。一排身价过亿的大脑在那反复出点子,什么都想过试过了,靠合作跳过内容源匮乏,可行;靠涨薪50%挖人,可行;靠自有广告拼命补量,可行;靠UI外国化,可行――偏偏卡在一个小点少,训练集不够。
  训练集是什么,就是机器推荐的基础素材,是转码器。你可以快速搞到用户量和内容量,但是这两者之间要互相对得上,需要一套训练集去训练机器能够识别。
  这玩意又古老又透明,无非是NLP (自然语言分析)的那一套,开源算法也很多套,工作流程也简单,机器算出来,人工判断下对错,再返回给机器,机器有了经验后继续算。就这么一件小事,偏偏市场上没有人做,因为很无趣;缺乏现成方案,因为卖不出高价更别提受资本青睐。
  尝试了五六种试图跳过去的方法,结果想要实现“你经常看刘德华,就该多给你刘德华”的底层基础,再牛的算法都帮不上忙,非是这块不可。一咬牙一跺脚,干吧。半屋子人,都是顶着年薪几十万的老编辑们,不再有时间微博上“批奏折”,整天忙乎名词动词形容词高频词,干起了高中生的活。黑色幽默。
  好不容易折腾出数十人的专职队伍,一听竞品那边已经两三百号人干了两年多了,一下子绝望透顶。掐指一算,正面进攻宣告失败。
  这个案例是说:
  聪明人太多,笨蛋不够用。但市场上最值钱的,永远不是那批大路货。真能把已经公认的判断和成熟的模块,沉下去开垦一年,拒绝诱惑拦住无趣打败动摇,优势就被指数级建起来了。
  第二个案例
  以前干科技自媒体的朋友C,半只脚踩在娱乐圈,自然而然厮混了一堆小艺人小野模小艺术生。
  随着有两三个小艺人问他要直播公司关系后,他判断这个能做生意。每天拼命拉人头,宽松版合作版雇佣版三份合同,见一个姑娘就问一声“想直播不”,三个月签了千把个姑娘,打包卖给直播公司拿到佣金的第一个月后,注册了专门公司搞这块,如今手下有一万个姑娘随叫随到。
  和他聊直播市场,他的判断方式很简单,谁家欠我的佣金已经一个半月,估计要黄;谁家分我的佣金是对头的三倍,看来要火;谁家一口气跟我又要了五百个姑娘,肯定拿到新的融资了;谁家佣金没变但是每个直播间点赞的人少了一半,琢磨是新换的刷单公司不走心。
  按C的说法,他服务过二十多家直播,如今关门了十多家。“死道友不死贫道,多好的年头”
  这个案例是说:
  外面的皮再怎么花哨,生意的本质还是没变过。别把生意和创业分得太清,生意求盈利,创业谈发展,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先天残疾。如今的项目,把自己造血的能力建立起来很重要,现金流在那,盈利与否和成本控制有关,连现金流都没有,整天提心吊胆。
  第三个案例
  做点餐系统的老友D,最近在准备新一轮融资,在他的BP中计划,80%的融资款都会分给线下渠道商,50%的利润继续分给供应商。在D的诉求中,只有渠道商帮忙把规模做起来,他才有持续融资的能力和增加盈利空间的机会。
  这是目前互联网生态中特别典型的思维方式。短期的现金分出去,中期的钱来自用户,长期的收入依靠资本杠杆,各赚各的钱,互不冲突。
  所以,苦活累活脏活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审核外包能赚钱,做代运营能赚钱,做ASO能赚钱,做广告代理能赚钱,做CDS加速能赚钱…… 都是从来没命上头条的行当,看着过时丑陋,闻着一身汗水味,结果分走了互联网热钱的一大半。
  最近to B服务类项目持续受到关注,无非就是大家看明白了这件事,发现 羊毛出在猪身上难度太高,就改做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老生意了。
  这个案例是说:
  聪明人看着笨蛋们坑次坑次赚铜板太累,笨蛋们看着聪明人像韭菜一样挂完一波再长一波。互联网这个行当已经足够成熟,这行当饿不死人,就怕自己把自己作死,够不着天弯不下腰,两头不靠。
  这次的分享,无非是聊天太多聊得郁闷了,唠叨几句。
  毕竟年关将近,结果很多朋友过的艰难,向前看心心念等着资本明年六月回暖后救命,向后看得靠信用卡套现才能发出团队工资,向左看自责当年没搞个有现金流的生意,向右看整天盘算着怎么向跟着自己三年的老搭档提裁员。
  全民创业和平台思维,真的荼毒了不少人。CXO太多,员工不够用;聪明人太多,笨蛋不够用;梦想太多,分钱不够;创新太多,生意不够。
  在下图中,除了资本运作和模式优化属于被玩烂的切入点,其他事情都有机会养活一帮兄弟。
  最近我经常被拉去帮忙谈融资方案,每次说上十分钟还讲不清现金流的,基本这话就被聊死了。
  活法那么多,干嘛一根筋。开口就是颠覆,闭口就是平台,得多不容易才把自己骗到位。还不如在来年换个看着不那么疯狂但是账簿算得清的生意:
  1)网络效应还是最性感的,但是成本已经增长五倍不止,新平台生机渺茫,除非是好命好运好有钱,否则近三年都别指望这一玩法。
  2)用户心智提高,被动创造需求难以获得高留存,需要低下身子理解最原始的市场需求,让羊毛出在羊身上,简单直接点。
  3)新技术 (AIVR)仍在待验证阶段,上牌桌的门槛过高;已有平台的机会只有垂直细分一条路,也就是规模效应成为泡沫,ARPU值成为核心。
  4)由于资本和信息流动加速,国内与海外模式创新的地域差变小,海外市场的流量优势预计还有一年不到的机会,随后也转向目前的用户价值论。
  5)长板理论已经彻底替代短板理论,即大而全公司模式注定稀缺, 提供细分领域不可替代服务的公司才是活跃的大部分,互相合作一起分钱。
  摸清自己最适合的角色,成为生态的一分子,干点脏活苦活累活,把公司做活,也不枉一帮跟着自己拿着低工资高梦想的兄弟们。
  谨祝各位创业小伙伴们过个安生年。
  我的微信公众号:潘越飞(panyuefei201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潘越飞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聚合优质的创新信息与人群
12757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您当前的位置:
晨哨创始人王云帆:把“苦活脏活”干到极致就是核心竞争力
发布: | 分类: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专题页面精选
这年头,大家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转型”、“创业”的故事,当创业成为新常态,这条路越来越拥挤时,失败的结局和苦难的情节一样随处可见,大家也开始思考,掌握了什么样的资源和机遇方可创业,创业最合适的路径该是怎样的, ...
晨哨创始人王云帆:把“苦活脏活”干到极致就是核心竞争力
这年头,大家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转型”、“创业”的故事,当创业成为新常态,这条路越来越拥挤时,失败的结局和苦难的情节一样随处可见,大家也开始思考,掌握了什么样的资源和机遇方可创业,创业最合适的路径该是怎样的,创业的价值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晨哨集团创始人王云帆的创业经历或许可以作为某种参考。
王云帆,前资深媒体人,2013年底创办晨哨集团,专注于为中资跨境并购提供一站式服务,2年多后,如今规模已做到在该领域内首屈一指。目前集团旗下拥有跨境资讯知识平台晨哨网、全球资产交易平台晨哨中国大买手两个产品六个终端,其中晨哨网和微信号的用户和粉丝分别达到50万和5万,大买手平台上目前已聚集了来自3815个买方机构的693个有效并购需求,以及来自3280个卖方机构的6853个海外项目。
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相比于在创业之前纠结于是否要创业、定位哪个领域来说,王云帆的创业选择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创业大军中媒体人随处可见,王云帆是个典型媒体人转型创业的案例,他此前是商业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的副主编,分管国际部。媒体人对于信息有 ...全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脏累工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