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现在抓成本控制一般分为这一块,有没有比较专业点的软件。

待解决问题&
同花顺,大赢家的股票软件外,还有没有专业开发股票软件的公司
本人想开发一套像同花顺、大赢家那样的软件。请帮忙提供一下国内目前比较专业开发股票软件OEM的公司。。。。
更新时间: 11:09
JE中专网猜你喜欢!
1 外包开发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2 Java和.NET技术在市场上平分秋色,都有大量的岗位需求,同时值得庆幸的是二者在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少;
  3 软件开发企业对开发人员的基本技术素养强调得越来越多,例如:面向对象的程序...... ...
找不到你想要的专业吗?
软件OEM出来你要是不能看懂和修改源代码,最后的结局都是山寨货,这东西又不像实体物品,设计出来后还要不断升级才能维持实用价值的
技校网友 & 02:18
可以去了解600570恒生电子 公司就是开发股票软件的
技校网友 & 02:18
技校网友 & 02:18
股票软件代理是怎么代理的,开发又是怎么开发的
我们是合肥创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门的股票软件开发和股票软件代理公司开发公司Q
我是河南许昌的,我想自考软件开发的专业,不知道河南有没有,还有就是河南有没有软件开...
好象没有吧!你可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湖北一年考四次,河南两次,比在河南毕业要快啊!
陕西的本科院校有没有开设软件开发专业的?
漳州有没有软件开发专业的大学,大专
跟随 已跟随 取消 确定 我建议去厦门软件学院 这个比较好 至少不会像漳州的学校乱收费 而且设备硬件什么的都不错~ 我有一位学长就在那里了 ~ 好像是厦门大学的一个大专
软件开发――西安软件开发专业有没有比较好的培训学校?
这个要更多的了解,要不然就会误入歧途,还是多听听好多的建议,也自己多走动走动,我也向你推荐一家我亲身经历过的培训学校,我觉得吧西安中育美佳电脑学校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他们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那还都不错,要是感兴趣的话建议你到他们的网站上看看!这家学校还是挺不错的!
我想参加Iphone软件开发,学出来有没有什么权威的证书可以考,还有什么学校的Ip...
楼主,企业在IOS开发人才选拔时主要是会重点关注专业的技术能力以及之前的相关项目经历。因为Ipone开发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据我所知目前非常权威的认证证书还没有。而且技术类的开发岗位企业主要关注的就是你能否做项目,这个是重点。Itch 3G开发培训做IOS开发这一块在业内是比较专业的。
镇江有没有好的软件定制开发公司, 团队也可以
镇江启点科技,提供最专业的镇江网站建设, 镇江网站制作, 镇江网站优化, 镇江网站推广, 镇江网站外包, 镇江软件开发, 镇江软件定制服务. 可以根据需求开发,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
请高手回答,呼市有没有出名点的软件开发公司
广东远光软件公司呼市分公司。联系人张春生,电话 北京用友软件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联系人王春红,电话还有一些小的软件公司,但开发实力很差,这两家软件公司在全国也算是可以的,尤其用友。
运城有没有股票培训班,专业做教育的股票培训学校
运城好像是没有股票培训班,听说北京的这类股票培训班确实挺多的,但是好像很多投资公司还有私募、卖软件的都在打着这个招牌了,上面提到的融鑫博雅现在确实有很多人都评论说还行,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很清楚。您要是想系统的学习的话,最好还是先咨询咨询吧
有一家叫深圳财富趋势,研发部在武汉,做的 通达信 挺知名的下面是百科对这个公司的介绍: 深圳市财富趋势科技有限...
我们是合肥创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门的股票软件开发和股票软件代理公司开发公司Q...
好象没有吧!你可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湖北一年考四次,河南两次,比在河南毕业要快啊!...
微信扫一扫咨询技校问题
&本站QQ官方微博:@jixiaoJE &
Copyright &&&(JE中专网)&&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J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pdf 5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J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及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4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
1.3.1 主要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方法 5
1.3.3 技术路线 6
2 项目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7
2.1 项目及项目管理 7
2.1.1 项目及其特征 7
2.1.2 项目管理的内容 8
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9
项目成本内容及其管理 9
2.2.2 项目成本控制及内容 9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11
本章小结 15
3 西安航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16
项目概况 16
工程建设项目简介 16
工程政策依据 18
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及效果 19
3.2 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20
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20
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及流程 21
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23
本章小结 24
4 西安航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25
4.1 调研方案及情况 25
调研方案 25
问卷调研情况 25
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9
组织机构不健全 29
项目组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较差 29
4.2.3 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做好全过程成本控制 30
项目成本控制方法较落后 31
本章小结 32
5 项目成本控制的改进建议 34
健全成本控制组织机构 34
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 35
5.2.1 作好成本预测工作 35
5.2.2 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 36
5.2.3 加强成本在工程结算阶段的控制 38
转变人员成本控制理念 38
采用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分析方法 39
本章小结 41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09-04-06 &
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供你参考吧)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成本控制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今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在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如果企业的成本比竞争对手具有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运用低价竞争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本文从如何降低成本的角度,论述成本控制的含义和意义,指出成本控制在 国企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实现成本控制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成本控制的意义;问题;措施      所谓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以成本控制为主的各种方法,设定成本限额为目标,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在执行决策过程中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实现降低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降低成本支出绝对额的过程。广义的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指管理方面通过有效措施,以达到成本最小化的目的,使之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它是成本管理的同义词,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它既包括生产阶段的产品制造成本的控制,也包括产品开发设计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包括产品的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气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耗费的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对于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控制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赢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产品成本的高低对于企业赢利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所有与产品成本有关的经济业务,都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方法,其控制手段越严谨、完善,效果越好。   (二)成本控制的实施为财务物资的安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包括货币资金、存货等)的收入、保管和使用,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的。通过成本控制制度,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中采用的内部牵制制度,就能避免贪污盗窃、浪费丢失、计量不准等弊端的发生。从而有效地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这是成本控制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成本控制在企业诸控制系统中起着综合的控制作用   成本控制是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能够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整个企业的控制系统中起着综合的控制作用。   (四)成本控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   从宏观角度看,除了企业微观成本控制以外,国家对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等都是成本控制的体现,它能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相对合理,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从而缓解 国经济迅速发展与资源需求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的矛盾。      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 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以是否节约为标准,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   (二)对成本的功能变化认识不足   市场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导向,但是许多企业却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片面强调产量。现在不少企业仅仅考虑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利用低成本形成的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的容量,一旦市场需求已饱和或者弹性不足,那么企业的产量越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这好比一个人跑的方向错了,你跑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从而形成不断降价的恶性循环,这样企业的生存也会面临很大的障碍。   (三)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更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没有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四)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    国企业在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时,目前较多的考虑采用租赁、拍卖、兼并、破产、债转股等“外科手术“,尤其是国有企业一味寻求国家提供优惠政策来扶持,改制改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而较少考虑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真正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入手。另外,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不力,也影响到企业健全内部成本控制机制的主动性。   (五)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习惯于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忽视对产品研究开发、设计、采购、销售、投资和日常管理活动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六)成本控制手段的老化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在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日益庞大。对于大量的信息处理,靠手工是难以胜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企业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成本信息方面已经明显落武,较多的企业仍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这必然制约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忽视对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国企业的成本控制运行机制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来增加成本控制的约束力,难以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素企业的成本管理文化,在有些企业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正品当废品、钢材当废铁、纸张当抹布、电脑成了游戏机、电话成了聊天工具、能奢侈决不节约,每天总觉得钱太少,时间太多。      三、加强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新的成本控制概念   (1)树立企业成本经营的概念;(2)树立企业依靠成本竞争概念;(3)树立作业成本概念。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成本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程序和措施蚁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部门和业务特点,确定业绩评价对象;(2)明确业绩评价目标;(3)对业绩评价对象设立请假指标;(4)根据行业特点,选择评价标准;(5)对业绩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得出结论;(6)提出评价报告;(7)对评价结果进行考核与激励。   (三)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   开发一项全新的技术,虽然耗费较大,在短期内的效果并不明显,但从长期的角度分析,则可能带来长期的、大量的成本节省,这种技术开发的投资是合适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指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技单位、高校院及其他企业联合进行年纪书开发,尤其加强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质量意识,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质量和成本是企业的生命,又是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有人认为强梁质量会引起成本增加,尤其在产品供不应求时往往忽视质量问题。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利益看,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是统一的。因此,企业要树立提高质量就是降低成本的概念,正确处理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五)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其降低成本的作用是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企业应投入适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erp系统,减少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入,重复浪费的现象。   (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培养全员的成本意识   在成本管理中,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主观动因包括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间的人际关系等。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其加以重视,可更有效地降低成本,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起很大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那么在成本控制中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子。要在企业中培养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企业应建立一个人人关心成本的文化氛围。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应使人人都关心成本,形成一种良好的降低成本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明瑜:强化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探讨[j],企业财务,2001年2月   [2]舒险峰、隋 冰、李 慧:对加强国有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2年8月   [3] 陆兢红:试论企业成本控制保障措施的构建[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年3月   [4]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出版社,2002年   [5]周慧生:浅谈企业成本控制[m],煤炭科技,2001年4月   [6]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7]徐 红:论成本控制[n],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4月   [8]马元宝、张良波:抓住企业管理的“牛鼻子“[m],山东化工,2004年   [9]李学峰: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企业[j],会计之友,2005年4月   [10] 张世红:企业全程成本控制初探[j],管理天地,2004年12月   [11] 毛付根:管理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据成本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控制的实施方法。选择成本控制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成本的特性与分类,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成本发生的变动性与固定性,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固定成本则不受产量因素的影响;(2)成本对产品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生产成本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间接生产成本则样关性并不明显;(3)成本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可按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会发生相互转化。 对于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采取按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控制的方法。对于固定成本如固定制造费用,则可采取按计划或预算进行控制的方法。从成本控制的范围来讲,直接生产成本可将指标分解落实到生产班组、员工,间接生产成本则应分类将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归口部门、员工。从成本的可控性来读讲,需按不同的责任层次、管理范围落实成本责任,使归口控制的成本对各责任单位来讲具有可控性,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 实行成本控制的步骤为:制定并下达成本标准,作为控制的依据;发动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标准的实现;根据成本标准审核成本开支,防止和罅损失浪费的发生;计算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分析其发生原因,确定责任归属;修术成本标准,改进成本控制方法,使成本进一步降低。 实行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保持成本标准的先进合理性,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明确权责划分和奖惩办法,树立全面经济核算观点,正确处理产量、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5. 十七大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6.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7. 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既是自主创新实践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享有者和受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改革一切阻碍自主创新的不合理规定和体制,形成勇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今年以来,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个契机,全面推进全县地税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完成以税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今年“七一”到来之际,县直工委授予我局党总支为“先进党总支”,征收分局党支部为“先进党支部”,总支书记、局长××被授予“十佳带头抓党建领导干部”,征收分局××被授予县直单位“四十佳党员”。 一、抓责任落实,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市局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月日,我局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县局与各支部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从而把党建成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月底,对各支部党建工作进行了严格考核验收。进一步健全了党组抓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科学设定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严格考核,逐项兑现。形成了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上下同心共抓党建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抓扎实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今年我局党的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党组抓党建工作之中,月份以来,按照上级党委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根据当地党委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安排,认真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在第一阶段高度重视,准备充分;层层动员,发动深入;认真学习,心得体会深;严格要求,参学率高;形式多样,氛围良好。各支部党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了规定的篇目文章,每名党员和税干的学习笔记均在三万字以上。进入第二阶段后,我们把握七个环节,认真落实工作步骤。在征求意见上求“广”、开展谈心活动求“诚”、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求“深”、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求“严”、提出评议意见求“准”、反馈评议意见求“实”、通报评议情况求“全”,达到查改问题、明确方向、增强党性、增进团结的目的。进入第三阶段后,我们首先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召开党员动员会,详细安排部署;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责任卡,落实到人,逐项解决;第三,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交流整改情况,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进一步搞好整改。 根据市局和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我们还开展整改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了支部联村党员包户扶贫助困活动,共为卫庄镇五个村贫困户捐款元,为位贫困生捐款元。;二组织全体党员到革命老区回马岭接受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三是开展党员挂牌上岗活动。各支部举行了庄严的党员挂牌仪式,设立党员先锋岗,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先进性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完成了“规定动作”,创造性地开展了“自选动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为一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理想宗旨信念进一步增强;二是工作作风不断改进,规范执法和文明服务的水平有新的提高;三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四是推动各项税收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抓组织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 首先,我们进一步引深“五好党支部”和“无违纪支部”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党员访谈制度,开展支部成员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的谈心活动,结成对子,搞好帮扶,沟通思想,加深感情,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二是在党员入党纪念日,开展送温暖活动,送上一束鲜花、一声问候、一片期望,使党员有一种“我是党员我自豪”的荣誉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了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和信任感、归属感的党员之家。第三是在七一党的生日之际,召开了党员大会,缅怀党的丰功伟绩,评选表彰了名优秀党员。 四、抓制度完善,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二是修订完善了离退休党员和预备学员及后进党员管理的十多项党建工作制度,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三是认真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局党总支成员多次深入各支部调查研究,探索解决党建工作中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四是进一步搞好党建调研和信息,共向省、市局简报投递党建信息篇,被采用篇五、抓表率带动,树立文明地税的崭新形象 今年以来,我们注重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把发挥党员作用落实到每项日常工作中。 ——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在税收工作中,由党员带头着重抓好以下四个形象的塑造工作:树立着装规范,用语文明的形象。树立文明执法的形象。树立热情服务、办事快捷的窗口形象。树立遵纪守法、纪律严明的形象。树立清正廉洁、秉公执法者的形象。 ——坚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广大党员在税收征管当中,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形成了在税收工作中“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成为税收工作中的骨干。获市、省、县局表彰的征管能手中,党员占。 ——举办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坚持不懈开展“三会一课”,严格按制度要求完成了党总支、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正常活动。按时足量完成了党费的收缴工作。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民主测评党员干部、社会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优秀党员达以上。 ——发挥党员在加强征管和组织收入中的作用。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我局的征管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组织收入节节攀升。今年一至六月份共组织回工商税收万元,占年计划的,超正常进度个百分点,超收万元。 半年来,尽管我们在党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还不到位;二是按照上级要求,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各级党总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围绕党组中心工作抓落实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引深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夯实思想能力基础;积极开展“五好”基层党支部创建工程,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夯实作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提高党务干部素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开创地税党建工作的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一、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上半年,珠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或者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同时,面对危机,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警惕。依据经验,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时候,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未来一个时期,估计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二、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三、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前几年,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60多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近期,中信泰富、中国中铁(5.45,0.01,0.18%,吧)、中国铁建(9.85,0.13,1.34%,吧)等企业投资外汇衍生品招致损失的现实提醒我们。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当然,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境外投资的严格管制和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理财的审慎态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损失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应该引起警惕。 中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面对不利的经济现实,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呢? 首先,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同时,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冲击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相对来说并不大,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其次,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政府将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为企业创造需求。因此,出口企业除致力于扩大出口额外,还应该积极扩展内销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应将危机作为升级转型的良机,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第三,谨慎实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但我们应该牢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在成功并购后,是否能成功的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抄底”机会,中国企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上半年,珠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或者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同时,面对危机,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警惕。依据经验,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时候,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未来一个时期,估计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二、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三、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前几年,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60多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近期,中信泰富、中国中铁(5.45,0.01,0.18%,吧)、中国铁建(9.85,0.13,1.34%,吧)等企业投资外汇衍生品招致损失的现实提醒我们。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当然,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境外投资的严格管制和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理财的审慎态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损失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应该引起警惕。 中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面对不利的经济现实,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呢? 首先,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同时,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冲击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相对来说并不大,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其次,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政府将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为企业创造需求。因此,出口企业除致力于扩大出口额外,还应该积极扩展内销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应将危机作为升级转型的良机,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第三,谨慎实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但我们应该牢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在成功并购后,是否能成功的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抄底”机会,中国企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只要是可以称为矩阵的数列都是满足数的运算法则的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矩阵矩阵就是由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把用在解线性方程组上既方便,又直观。例如对于方程组。a1x+b1y+c1z=d1a2x+b2y+c2z=d2a3x+b3y+c3z=d3来说,我们可以构成两个矩阵:a1b1c1a1b1c1d1a2b2c2a2b2c2d2a3b3c3a3b3c3d3因为这些数字是有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形状像矩形,所以数学家们称之为矩阵,通过矩阵的变化,就可以得出方程组的解来。矩阵这一具体概念是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出并形成矩阵代数这一系统理论的。但是追根溯源,矩阵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九章算术>中,在<九章算术>方程一章中,就提出了解线性方程各项的系数、常数按顺序排列成一个长方形的形状。随后移动处筹,就可以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在欧洲,运用这种方法来解线性方程组,比我国要晚2000多年。数学上,一个m×n矩阵乃一m行n列的矩形阵列。矩阵由数组成,或更一般的,由某环中元素组成。矩阵常见于线性代数、线性规划、统计分析,以及组合数学等。请参考矩阵理论。目录 [隐藏]1 历史2 定义和相关符号2.1 一般环上构作的矩阵2.2 分块矩阵3 特殊矩阵类别4 矩阵运算5 线性变换,秩,转置6 Jacobian 行列式7 参见[编辑]历史矩阵的研究历史悠久,拉丁方阵和幻方在史前年代已有人研究。作为解决线性方程的工具,矩阵也有不短的历史。1693年,微积分的发现者之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建立了行列式论(theory of determinants)。1750年,加布里尔·克拉默其后又定下了克拉默法则。1800年代,高斯和威廉·若尔当建立了高斯—若尔当消去法。1848年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首先创出matrix一词。研究过矩阵论的著名数学家有凯莱、威廉·卢云·哈密顿、格拉斯曼、弗罗贝尼乌斯和冯·诺伊曼。[编辑]定义和相关符号以下是一个 4 × 3 矩阵:某矩阵 A 的第 i 行第 j 列,或 i,j位,通常记为 A[i,j] 或 Ai,j。在上述例子中 A[2,3]=7。在C语言中,亦以 A[i][j] 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矩阵的算法不同,在C中,&行&和&列&都是从0开始算起的)此外 A = (aij),意为 A[i,j] = aij 对于所有 i 及 j,常见于数学著作中。[编辑]一般环上构作的矩阵给出一环 R,M(m,n, R) 是所有由 R 中元素排成的 m× n 矩阵的集合。若 m=n,则通常记以 M(n,R)。这些矩阵可加可乘 (请看下面),故 M(n,R) 本身是一个环,而此环与左 R 模 Rn 的自同态环同构。若 R 可置换, 则 M(n, R) 为一带单位元的 R-代数。其上可以莱布尼茨公式定义 行列式:一个矩阵可逆当且仅当其行列式在 R 内可逆。在维基百科内,除特别指出,一个矩阵多是实数矩阵或虚数矩阵。[编辑]分块矩阵分块矩阵 是指一个大矩阵分割成“矩阵的矩阵”。举例,以下的矩阵可分割成 4 个 2×2 的矩阵。此法可用于简化运算,简化数学证明,以及一些电脑应用如VLSI芯片设计等。[编辑]特殊矩阵类别对称矩阵是相对其主对角线(由左上至右下)对称, 即是 ai,j=aj,i。埃尔米特矩阵(或自共轭矩阵)是相对其主对角线以复共轭方式对称, 即是 ai,j=a*j,i。特普利茨矩阵在任意对角线上所有元素相对, 是 ai,j=ai+1,j+1。随机矩阵所有列都是概率向量, 用于马尔可夫链。[编辑]矩阵运算给出 m×n 矩阵 A 和 B,可定义它们的和 A + B 为一 m×n 矩阵,等 i,j 项为 (A + B)[i, j] = A[i, j] + B[i, j]。举例:另类加法可见于矩阵加法.若给出一矩阵 A 及一数字 c,可定义标量积 cA,其中 (cA)[i, j] = cA[i, j]。 例如这两种运算令 M(m, n, R) 成为一实数线性空间,维数是mn.若一矩阵的列数与另一矩阵的行数相等,则可定义这两个矩阵的乘积。如 A 是 m×n 矩阵和 B 是 n×p矩阵,它们是乘积 AB 是一个 m×p 矩阵,其中(AB)[i, j] = A[i, 1] * B[1, j] + A[i, 2] * B[2, j] + ... + A[i, n] * B[n, j] 对所有 i 及 j。例如此乘法有如下性质:(AB)C = A(BC) 对所有 k×m 矩阵 A, m×n 矩阵 B 及 n×p 矩阵 C (&结合律&).(A + B)C = AC + BC 对所有 m×n 矩阵 A 及 B 和 n×k 矩阵 C (&分配律&)。C(A + B) = CA + CB 对所有 m×n 矩阵 A 及 B 和 k×m 矩阵 C (&分配律&)。要注意的是:可置换性不一定成立,即有矩阵 A 及 B 使得 AB ≠ BA。对其他特殊乘法,见矩阵乘法。[编辑]线性变换,秩,转置矩阵是线性变换的便利表达法,皆因矩阵乘法与及线性变换的合成有以下的连系:以 Rn 表示 n×1 矩阵(即长度为n的矢量)。对每个线性变换 f : Rn -& Rm 都存在唯一 m×n 矩阵 A 使得 f(x) = Ax 对所有 x & Rn。 这矩阵 A &代表了& 线性变换 f。 今另有 k×m 矩阵 B 代表线性变换 g : Rm -& Rk,则矩阵积 BA 代表了线性变换 g o f。矩阵 A 代表的线性代数的映像的维数称为 A 的矩阵秩。矩阵秩亦是 A 的行(或列)生成空间的维数。m×n矩阵 A 的转置是由行列交换角式生成的 n×m 矩阵 Atr (亦纪作 AT 或 tA),即 Atr[i, j] = A[j, i] 对所有 i and j。若 A 代表某一线性变换则 Atr 表示其对偶算子。转置有以下特性:(A + B)tr = Atr + Btr,(AB)tr = BtrAtr。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了。如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财政战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财政制度正在从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值得记取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作为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的变迁作历史性的回顾,并从理论上对发生的变迁努力作出说明,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制度提出若干前瞻性的看法。    关键词:新中国;财政体制;体制变革Abstract: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a whole, the financial fron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from a planned economy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model, in which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should be learned is that the. Its objective i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make changes in historic recall, and in theory the occurrence of changes made to show that on this basis, improving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financial system a number of forward-looking Sex.
   Key words: New C system change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财政体制是用以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权和财力的划分。主要内容包括:(1)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划分;(2)中央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3)中央规定地方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4)中央确定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所负有的责任。建国后,财政体制未能定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财政体制的确定与国民经济的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前者常常跟着后者走;其次是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企业事业财务制度等)经常发生变化,财政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三是我国理财思想在不断发展,从计划到市场有一个认识过程。第三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财政体制的变迁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开始到1994年。在这段时间,财政体制的类型基本上可概括为四类:  (1)统收统支型。 这种财政体制把全国的财力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央,除地方税收和一些零星收入归地方外,主要收入,如公粮、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国营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全归中央;各级政府的开支,由中央统一核拨。就地方来说,收归收,支归支,收支两条线,地方征收的收入再多,无权留用;只要中央同意支出可以追加。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体制在建国初期最为典型,对恢复国民经济、平衡预算和稳定物价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缺点是,地方对增收节支没有积极性。国家运行机制转入正常后,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很快就停止了。  (2)收支挂钩型。 是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包括中央收入)与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起钩来,按收支总数确定一个分成比例。这对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一大进步,使地方对财政收支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会助长地方盲目扩大财政支出的倾向,因为多支意味着分成比例高;在年初确定地方收支预算时,会对分成比例和收支指标十分计较,容易发生扯皮现象;对多收少支的省市不利(分成比例低),对少收多支的省市有利(分成比例高)。从全局的意义上看,这种财政体制会诱使地方对支出的关心甚于对收入的关心,具有“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我国在年,年实行过这种财政体制。  (3)收入分成型。 是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或它的超收部分另行确定分成比例,目的是鼓励地方超收。多收少支的省市可以得到较多的分成收入,以适当缓和收支挂钩型财政体制所带来的矛盾。除此之外,这种办法的优点还有: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脱钩;财政支出包干有利于地方安排财政开支。这种体制典型地表现在年。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的严重缺点就是地方与中央讨论分成比例时往往要讨价还价,也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计算根据。  (4)包干型。它的特点不仅反映在财政支出包干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财政收入包干。这种体制在年实行过。中央每年核定各省市的财政收入上交任务和财政支出指标,收大于支者,包干上交中央财政;支出大于收入者,由中央财政按差额补贴给地方。地方超收或支出结余都归地方支配使用;如果收入完不成任务或支出超额,也由地方自求平衡,中央不再负责。但这种财政体制的毛病很快就显露出来了。除地方与中央“较劲”争指标外,中央财政在平衡预算上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中央对各省市在年初核定的收支(特别是收入)指标往往与实际脱节很大,所以实际执行数与年初指标数上下相差甚大。有的省市超收过多,有的省市则短收严重。尽管从道理上讲,短收由地方自行负责,但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中央财政发生“窟窿”,难以平衡。这种财政体制实行了3年就被终止。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对财政包干型财政体制的终止不可能再回复到象收支挂钩型、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更不可能实行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于是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实行“分税制”。我国全面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中央财政主要负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负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的支出。  (2)根据财政与事权相结合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按照税制改革后的税种设置,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在划分税种的同时,分设中央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中央税种和共享税种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其中共享收入按比例分给地方;地方税种由地税局征收。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和75%增值税之和减去中央下划地方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 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增加0.3%。如若1994 年以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  二、确定我国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尽管目前的分税制还是很不完善的,但毕竟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完善分税制的关键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究竟有哪些,然后再具体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筹资来源。应该看到,目前实行的分税制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实行国际通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与我国的理财思想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回顾一下理财思想的转变过程对今后完善分税制是大有裨益的。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在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家是一个基本核算单位,各省市和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这种体制下,集权是核心。为对各省市和各地区的有效管理,通行的管理模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地财力的多少取决于中央的态度,时多时少,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形势和领导人的偏好而定。由于实行的是公有制,国家的绝大部分财产归全民(国家)所有,尽管各地有其自己的自身利益,但各地的行政长官是中央任命的,他们奉行的原则:“局部服从全局,地区服从中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没有、也没有必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所以,多变性是我国财政体制的明显特征。即使是实行同类型的财政体制,比如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收入分成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司空见惯的变化并不会引起各地利益的明显的倾斜,主要原因是:(1 )大部分财力集中在中央,中央除用于行政事业开支和国防开支外,基本上用于基本建设开支;(2 )各地的各项费用的开支都必须遵守国家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所以财政体制的确定和变化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我认为,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是属于单一制的财政体制。自从我国明确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单一制的财政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财政包干制,它率先在广东和福建两个改革开放较早的省份实行的。过分的集权必然束缚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定五年”的财政包干对地方政府创造财政收入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力,地方政府对包干留用的财政收入无非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地方性的生产性项目。前者对改善社会环境有明显的作用;后者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尤其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增加地方财政包干留用数有直接意义。由于财政收入是根据原征收的管辖范围划分的,所以,财政包干的优点与缺点就同时显露出来了。优点是地方上对组织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发展经济)有很大的积极性;缺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用途都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划分的,结果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后,中央财力萎缩,地方财力膨胀,不仅使中央财政发生“窟窿”,而且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可见,实行分税制不应理解为在单一制下的财政体制的又一次变迁,而应当从构造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的角度来对待之,并以此为标准使之完善。  2.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需要论。我国财政理论界曾对财政学的定义有过激烈的争论,最典型的是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之争。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毫无疑问,无论是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公共需要论强调的是财政分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持国家分配论者并不一定完全同意,他们认为,公共需求论可能会把国家的职能缩小到很狭小的范围。反过来,公共需要论者对国家分配论的观点深有疑虑,认为如果把国家的职能过分扩大,可能会影响到市场经济正常功能的发挥。我们从历史背景来看,国家分配论一直是,而且直到现在都是在我国占主导地位。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国家分配论来诠释财政学定义是十分合适的,因为国家不仅主宰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且支配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家的财政职能不仅表现在国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而且连简单再生产也包含在内。在这种“国家决定一切”的情况下,公共需要论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共需要论才得以成立,而且在确定财政职能方面,特别在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方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认为,不是从公共需要论的角度确定政府的职能,那么分税制就得不到较为彻底的实施,而且会归于失败。既然我们要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那么过去政府过多介入商品性生产的做法必须纠正过来。只有政府以满足公共需要为己任,才有可能为分税制奠定理论基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只是以满足公共需要的范围为标准,对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来负责提供,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则由地方政府来提供。目前分税制的事权划分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商品性的生产,这就带来了事权确定的不确定性和财源划分的困难。如果不是从公共需要的角度来规范和完善分税制,可能其最终的命运恐怕与以前实行的财政包干制无异。从收支平衡论到宏观调控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的职能是“收、支、平、管”,这种提法出现在领导人的报告中和财政学的教科书中。它虽然平淡无奇,倒也反映了计划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真谛:财政是国家的一个会计出纳部门。国家是一个大核算单位,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是在大核算单位下的“车间和班组”。商品交换在形式上是存在的,只是利用了它的外壳。真正的效益的比较是体现在国家的帐面上的。在这种大核算的体制下,国家必须实行量入为出的预算平衡政策,即“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反映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上,必然要求做到以收定支,不准透支。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理财指导思想与实际做法是基本相符的。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央下放了一部分财权,特别是财政包干在不少省市实行后,理财的指导思想与实际预算结果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即在理论上是否定赤字预算的,但在实际上是几乎年年预算有赤字。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预算赤字的功能(正面和负面的效应)作出重新评价。后来,许多学者引入了国外补偿性财政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预算赤字的正面效应,为实际预算赤字的发生或多或少作了有利的说明。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远远不够完善,财政赤字往往是用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对国民经济的长期效应是值得怀疑的。所以,要改变中央财政年年发生财政“窟窿”的被动局面,不能就事论事地在财政收支上打圈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研究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如上所述,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其功能都是弥补市场的不足。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具体分工是有所侧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配置资源、分配收入和稳定经济的职能,作为中央政府应当在三个方面都发挥作用,作为地方政府则主要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如果以此作为分税制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主要是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筹资和使用。在分配收入方面,不是说地方政府无事可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使穷人(地区)得到较多(与其收入相比)的公共产品,从而用间接的途径实现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调节。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实现贫富地区差距的调节。至于稳定经济的职能则基本上靠中央政府来实现。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财政职能上进行必要的分工,有利于分税制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摆脱目前两级政府在收支盘子上纠缠不清的格局,也可以不顾及现在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而进行大刀阔斧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进而明确各自事权的筹资来源。  4.从行政决定到民主理财。分税制的实施是对过分集权的一种否定,也就是对单一制的否定。单一制适宜于小国实行。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一个省的人口、面积可能都远远超过一个小国。行政管理效率会随着国家范围的扩大而递减。这是实行具有分权特点的分税制的一个基本理由。但要搞好分税制,光是从权力下放的角度看,理由是不充足的。权力的下放不能保证效率的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是通过竞争来保证的,如果没有竞争,则市场经济就会发生失灵。政府组织是一个自然垄断性的组织(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政府),对公共产品的选择就存在一个决策程序问题。就地方性公共产品的选择而言,如果由上级任命的行政长官说了算,有可能发生两种偏差:一是行政执行偏差,二是行政主观偏差。行政执行偏差是指地方行政长官根据中央政府的决定办事,如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全国性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地方政府的事权是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上面说了算,则会发生实际需要与行政决定相脱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必要干预地方政府事权。行政主观偏差,是指地方行政长官在没有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决策偏差。历史证明,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很危险的,且不说个别行政长官滥用职权,挥霍钱财的事,就是动机是正当的,在决定公共产品问题上,行政长官说了算也是不能保证其选择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的。这就需要公共产品的公共决策程序,也就是要靠民主制度来保证的,使公共产品的决策能反映大多数人的偏好,公共产品能以较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能以较为合理的方式使用。如果不实行民主理财,分税制的结果不一定能引出比集权方式来得好的结果,很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浪费资财,难分高下。  三、走向21世纪的中国财政体制  展望21世纪,我国将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政府职能会发生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将逐步摆脱包揽一切的做法,特别是会从生产性领域中退出来,从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变成社会管理者,主要的精力放在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方面,即弥补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政府将成为有效率市场的促进者。对于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一般不介入。目前政府经济职能的“越位”(替代市场经济应当发挥作用的现象)和“缺位”(弥补市场失灵所需要做的事情)同时并存的格局将改变。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目前我国的宪法虽然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大致作了规定,但在经济方面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是很不清楚的,上下级政府事权相互交叉,混淆不清,任凭解释。当然解释权在中央,但随意性很大,地方政府的权力可大可小。到底哪些项目应当由中央政府支出、哪些项目由地方政府开支,权力和责任都没有从法律上加以明确,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按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及支出范围,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对许多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应按照支出责任和受益程度的大小确定各级政府负担的开支比例,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资金归集到承担具体事务的政府。  明确了事权后就应进一步解决实现事权的筹资来源。在21世纪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自资金来源会逐步摆脱目前的格局,即不再按隶属关系、行业和所有制来划分财政收入的归属,也不再考虑各地区的既得利益,实行“新老体制并行”的双轨制做法。“取之于民”是要“取之有道”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划分首先要符合效率原则,不能因税源的划分产生对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扭曲。凡是对流动性生产要素所课征的税,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和经济稳定功能的税收原则上归入中央税;属于地方税的是一些对不流动的生产要素所征收的税收和在经济循环中比较稳定的税收;受益税和使用费可根据受益范围分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此分税办法,我国企业所得税将不再分为中央企业所得税和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属于地方税,随着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增加,它对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它将作为中央税而不是地方税存在。对不流动生产要素的税收将划为地方税,如财产税、房地产税,并将成为地方上的主要税种。  地方政府的筹资来源将有所拓宽,地方政府有权发行地方性公债。发行地方公债有利于地方政府通过公债这种比较规范的融资形式来为一些资本项目筹措资金,从而也抑制其他诸如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形式来筹措资金的恶劣做法。而且债务筹资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这有助于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谨慎处理,避免盲目投资和草率行事。  在21世纪,无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资金的使用会受到更为严格和有效的人民的监督。“用之于民”,决不是一句空话,或是“一拨了之”的简单行动,在财政支出方面会更注意成本与效益的分析,需要较为科学和有效的评估程序,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以及由其决定的支出职责与各级政府的筹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对称而形成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同级政府之间由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历史等因素造成财政横向不平衡;这两种不平衡都需要通过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我国在1994年为使分税制顺利实施,不得不照顾到各省市的既得利益,对实行分税制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采取了税收返还的办法,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抛弃基数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因素法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是清楚的,各地方政府是根据地方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确定筹资来源,所以,前面提及的纵向不平衡不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的主要原因。而财政横向不平衡将成为转移支付的根据,中央政府将选取一些不易受到人为控制的、能反映各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性因素,如人口数量、城市化程度、人均GDP、 人口密度等作为实行转移支付的依据。为了鼓励各地加强税收的征管,提高地方上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可再增加收入努力因素,总之以公式化的形式确定各地的转移支付额,可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客观公正性,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避免讨价还价,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与分税制成败攸关的是我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要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无论是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的筹资手段和支出去向都将会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逃避人民监督的预算外行为和乱收费、乱用款行为将得到遏制。  「参考文献」  1.项怀诚:《深化财政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活页文选》增刊总第2期,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2. 朱秋霞:《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 《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3.孙开:《财政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求是学刊》1996 年第1期。  4. 黄肖广:《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保护主义》, 《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5.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1999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人有这种能力,动物也有,比如黑猩猩为了吃蚂蚁,折下一段数枝,放在蚁穴口钓蚂蚁。二者只是在深度,广度,工具及复杂程度上有区别而已。一般来讲,由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较低,我们把程度较高的主观能动性称之为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者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4.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做到:首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这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叶欣   在全球IT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中国IT服务业前景如何?中国IT服务市场的领袖企业何去何从?国内用户在购买产品后究竟能否得到厂商承诺的服务?所有这些疑问,笔者在“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推出的中国发展战略发布会上”得到了回答。   用服务演绎产品生命周期  7月3日,在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惠普大厦九层的惠普商学院会议室,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总经理纪治兴先生发表了精彩演讲,全方位介绍了惠普服务的全球资源优势,阐述了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的发展战略。作为新惠普四大业务集团之一,合并后的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是全球第三、亚太与中国市场第二大IT服务综合供应商,其中,在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方面,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独占鳌头,位列第一。现在,惠普服务拥有65000名IT专家,遍布全球160个国家与地区,实现了全球的覆盖能力。   高效的组织架构是关键  面对突飞猛进的中国IT服务市场,纪治兴先生说,基于惠普服务的全球优势,惠普将以IT基础设施支持、集成与管理优势以及咨询为基础,全面开拓行业市场,帮助中国用户从他们的IT投资中创造可衡量的价值,最终创造中国IT市场的服务标准与利益。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设立了5个事业部,包括支持服务部、咨询与集成部、管理服务部、销售部、市场策略与业务联盟部。集团管理团队分别由来自原惠普与康柏、对IT服务市场有着深邃理解的资深人士担任,他们在以往的岗位上对惠普与康柏都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的组织架构全面符合将全球优势与中国用户业务需求结合的原则,管理团队将运用自身的能力与优势,全面整合惠普与康柏的力量,为惠普服务在中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大服务项目满足中国用户  目前,针对中国IT服务市场的现状与用户需求,结合全球技术、专家的资源优势,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将为中国用户提供三个方向的服务,分别是客户服务、咨询与集成、管理服务。其中支持服务表现为:惠普已在全国近30个城市提供7×24小时客户支持服务,其“金牌服务”在用户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口碑,新惠普将全面继承“金牌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服务覆盖面、响应时间、服务水准、备件、服务体系与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而周到的服务。咨询与集成表现为:惠普将充分保护用户投资,立足眼前,放眼未来,以全球领先的IT技术为依托,以深厚的行业知识为支撑点,结合行业解决方案,为中国各个行业用户提供最适合的咨询与集成服务。   服务是全球IT市场活力之源  目前,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已经拥有了全方位、成熟的服务体系,中国惠普服务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惠普服务设立了软件开发中心。   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服务产业正在成为全球IT市场的活力之源,服务的标准与价值正在成为影响IT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惠普公司表示其目标是成为全球新型IT服务的领导者,通过向客户提供具有世界领先标准的优秀服务,为客户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与利益。以员工、方法与服务项目为基础,中国惠普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运筹帷幄,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利益保障。更多的用户将因此能更好地掌控未来,轻松游刃于空前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并最终脱颖而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了。如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财政战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财政制度正在从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值得记取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作为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的变迁作历史性的回顾,并从理论上对发生的变迁努力作出说明,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制度提出若干前瞻性的看法。  关键词:新中国;财政体制;体制变革Abstract: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a whole, the financial fron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from a planned economy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model, in which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should be learned is that the. Its objective is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make changes in historic recall, and in theory the occurrence of changes made to show that on this basis, improving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financial system a number of forward-looking Sex.
 Key words: New C system change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财政体制是用以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权和财力的划分。主要内容包括:(1)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划分;(2)中央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3)中央规定地方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4)中央确定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所负有的责任。建国后,财政体制未能定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财政体制的确定与国民经济的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前者常常跟着后者走;其次是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企业事业财务制度等)经常发生变化,财政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三是我国理财思想在不断发展,从计划到市场有一个认识过程。第三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财政体制的变迁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开始到1994年。在这段时间,财政体制的类型基本上可概括为四类:  (1)统收统支型。 这种财政体制把全国的财力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央,除地方税收和一些零星收入归地方外,主要收入,如公粮、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国营企业收入、公债收入等,全归中央;各级政府的开支,由中央统一核拨。就地方来说,收归收,支归支,收支两条线,地方征收的收入再多,无权留用;只要中央同意支出可以追加。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政体制在建国初期最为典型,对恢复国民经济、平衡预算和稳定物价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缺点是,地方对增收节支没有积极性。国家运行机制转入正常后,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很快就停止了。  (2)收支挂钩型。 是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包括中央收入)与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起钩来,按收支总数确定一个分成比例。这对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一大进步,使地方对财政收支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会助长地方盲目扩大财政支出的倾向,因为多支意味着分成比例高;在年初确定地方收支预算时,会对分成比例和收支指标十分计较,容易发生扯皮现象;对多收少支的省市不利(分成比例低),对少收多支的省市有利(分成比例高)。从全局的意义上看,这种财政体制会诱使地方对支出的关心甚于对收入的关心,具有“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我国在年,年实行过这种财政体制。  (3)收入分成型。 是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或它的超收部分另行确定分成比例,目的是鼓励地方超收。多收少支的省市可以得到较多的分成收入,以适当缓和收支挂钩型财政体制所带来的矛盾。除此之外,这种办法的优点还有: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脱钩;财政支出包干有利于地方安排财政开支。这种体制典型地表现在年。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的严重缺点就是地方与中央讨论分成比例时往往要讨价还价,也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计算根据。  (4)包干型。它的特点不仅反映在财政支出包干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财政收入包干。这种体制在年实行过。中央每年核定各省市的财政收入上交任务和财政支出指标,收大于支者,包干上交中央财政;支出大于收入者,由中央财政按差额补贴给地方。地方超收或支出结余都归地方支配使用;如果收入完不成任务或支出超额,也由地方自求平衡,中央不再负责。但这种财政体制的毛病很快就显露出来了。除地方与中央“较劲”争指标外,中央财政在平衡预算上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中央对各省市在年初核定的收支(特别是收入)指标往往与实际脱节很大,所以实际执行数与年初指标数上下相差甚大。有的省市超收过多,有的省市则短收严重。尽管从道理上讲,短收由地方自行负责,但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中央财政发生“窟窿”,难以平衡。这种财政体制实行了3年就被终止。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对财政包干型财政体制的终止不可能再回复到象收支挂钩型、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更不可能实行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于是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实行“分税制”。我国全面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中央财政主要负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负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的支出。  (2)根据财政与事权相结合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按照税制改革后的税种设置,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在划分税种的同时,分设中央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中央税种和共享税种由国税局负责征收,其中共享收入按比例分给地方;地方税种由地税局征收。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为了保持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和75%增值税之和减去中央下划地方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 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增加0.3%。如若1994 年以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  二、确定我国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尽管目前的分税制还是很不完善的,但毕竟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完善分税制的关键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究竟有哪些,然后再具体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筹资来源。应该看到,目前实行的分税制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实行国际通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与我国的理财思想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回顾一下理财思想的转变过程对今后完善分税制是大有裨益的。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在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家是一个基本核算单位,各省市和各地区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这种体制下,集权是核心。为对各省市和各地区的有效管理,通行的管理模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地财力的多少取决于中央的态度,时多时少,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形势和领导人的偏好而定。由于实行的是公有制,国家的绝大部分财产归全民(国家)所有,尽管各地有其自己的自身利益,但各地的行政长官是中央任命的,他们奉行的原则:“局部服从全局,地区服从中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没有、也没有必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所以,多变性是我国财政体制的明显特征。即使是实行同类型的财政体制,比如收入分成型财政体制,收入分成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司空见惯的变化并不会引起各地利益的明显的倾斜,主要原因是:(1 )大部分财力集中在中央,中央除用于行政事业开支和国防开支外,基本上用于基本建设开支;(2 )各地的各项费用的开支都必须遵守国家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所以财政体制的确定和变化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我认为,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是属于单一制的财政体制。自从我国明确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单一制的财政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财政包干制,它率先在广东和福建两个改革开放较早的省份实行的。过分的集权必然束缚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定五年”的财政包干对地方政府创造财政收入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力,地方政府对包干留用的财政收入无非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地方性的生产性项目。前者对改善社会环境有明显的作用;后者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尤其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增加地方财政包干留用数有直接意义。由于财政收入是根据原征收的管辖范围划分的,所以,财政包干的优点与缺点就同时显露出来了。优点是地方上对组织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发展经济)有很大的积极性;缺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用途都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划分的,结果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后,中央财力萎缩,地方财力膨胀,不仅使中央财政发生“窟窿”,而且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可见,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本控制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