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家具城基督教墓地在哪有几家

香港:+852-
海外:+86-21-
&&&最佳旅游城市最佳旅游景区&基督教公墓
Old Protestant Cemetry
1821年,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妻子因病在澳门去世。马礼逊其时为东印度公司职员,便请东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当局申请将现址改为坟场,并将这块地卖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为澳门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坟场。这里的墓地详尽地记载了死者的生平与事迹,其中著名的人士有居澳20余载的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
坟场分两部分,前为与坟场同时兴建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曾长期在澳门工作,死后葬于教堂旁边的墓地,此教堂也以其命名。后为墓园,墓冢数十座,埋葬的多是来华的英国商人、东来拓殖的殖民主义者、鸦片战争中在华身亡的英国将领及基督教传教士。
参观时请保持肃穆。
1821年,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妻子因病在澳门去世。马礼逊其时为东印度公司职员,便请东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当局申请将现址改为坟场,并将这块地卖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为澳门第一座基督教新教坟场。这里的墓地详尽地记载了死者的生平与事迹,其中著名的人士有居澳20余载的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
坟场分两部分,前为与坟场同时兴建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曾长期在澳门工作,死后葬于教堂旁边的墓地,此教堂也以其命名。后为墓园,墓冢数十座,埋葬的多是来华的英国商人、东来拓殖的殖民主义者、鸦片战争中在华身亡的英国将领及基督教传教士。
参观时请保持肃穆。
不一样的澳门玩法
性价比:4&
2016-1&出游
在这里阅读那些墓碑上的文字,既是对逝去者的怀念,更是对历史的回顾。看着这些曾经活在200年前的生命,好像又回到那个时代。我上传了一个在1787年去世的英国年轻人墓碑,当年他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远渡重洋来到澳门,却被病魔击倒,永远留在这里。不知道还有几人记得他呢。
性价比:5&
建议游览1小时
2014-4&出游
坟场分两部分,前为与坟场同时兴建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曾长期在澳门工作,死后葬于教堂旁边的墓地,此教堂也以其命名。后为墓园,墓冢数十座,埋葬的多是来华的英国商人、东来拓殖的殖民主义者、鸦片战争中在华身亡的英国将领及基督教传教士。
性价比:4&
建议游览8小时
2014-12&出游
去了一次感觉还不尽兴,意犹未尽的感觉。下次应该还会去的吧!从基督教圣堂教堂右手边进去就来到了澳门新教徒的墓地,当地人叫基督教坟场。这里埋葬的人中有意大利画家钱纳利,他是较早将西方绘画技法带入中国的人之一。
有宗教信仰的人真该去澳门看看,教堂很多,而且很漂亮,这里的教堂很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坟墓看上去还蛮有观赏价值,有艺术感,不像中国的那么阴森,基督教墓地里葬的是几百年前的外国基督徒,他们之中既有欧洲人也有美国人,有水手,有士兵,有教士...他们被葬在这里,被所爱的人怀念
从大三巴出来,沿路往西下台阶,来到白鸽巢公园门口,基督教公墓就在入口东侧。进去看了一眼,还有些人在的,甚至还有学生在里面学习……
性价比:5&
建议游览1小时
2014-6&出游
启用于1821年,已有近200年历史;后因城区发展,早已停止入葬。现在演变成澳门历史城区旅游景点之一,相比刚才安静的『圣味基坟场』,这里颇为热闹
这里是1814年以来在澳门去世的基督教徒的安息地。当时法律禁止在天主教领地埋葬基督教徒的遗体,中国人民也反对这一做法.直到1821年这块地买给英国动印度公司后这里才成为公墓。这里的墓地详尽地记载了死者的生平与事迹,其中著名的人士有艺术家 George Chimmery。
从大三巴出来,绕几个路口会经过这里.
门口是可以进去的.围墙很矮,可以看到里面,很多墓碑非常漂亮.不过根据我们的习俗,墓地是不能拍照的,而且中国人对于这种地方还是比较忌讳.但是有些墓碑一看就是异域风格
与东方基金会会址一墙之隔的是基督教坟场,这里埋葬了传教士马礼逊,以及一些自英国、美国、荷兰、丹麦、瑞典和德国的公民。。坟场内的马礼逊教堂,初期是1821年与坟场同时兴建的,后于1922年重建。重建后的礼拜堂,外部为白色,形状模仿罗马建筑风格,是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澳门的典型。
性价比:4&
2016-2&出游
这座公墓始于1821年,因为埋葬着许多名人而闻名遐迩,包括葡萄牙著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等,里面还有一个小教堂,风格非常独特,环境也是非常的安谧。
1-10 / 33条点评到
地址:澳门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侧
类&&&&&&&&型:
游玩时间:
开放时间:
9:00-17: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您可能感兴趣的酒店
4.7分¥650起
4.7分¥1067起
4.6分¥1137起
4.7分¥1922起
4.5分¥505起
4.4分¥487起
附近的景点
一百米以内
一百米以内
澳门热门景点排名
提到该景点的游记
澳门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澳门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澳门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澳门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攻略导航:澳门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基督入墓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基督教成熟以后,一些特定的宗教传说故事题材也有了程式化的场景体现。如《基督入墓》,一般被表现为二牧师将基督尸体放入棺中,旁边有哀悼和送葬的人群,有圣母、修女等。人物有时多有时少,但主体人物的变化并不多。
时 期:公元1490年
创作者:安东尼·列莫托瑞
存藏处:法塞穆尔·奥豪斯圣母院教堂
与其它题材一样,从其演变中可以发现艺术发展、社会更替的规律。同公元15世纪末的艺术风格一致,雕像中既有世俗意味,又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人物具有圣洁崇高感。送基督入墓本来是悲痛激动的场面,但人物的自我尊严感和崇高性格克制住了感情的恣意流露,观者看到的是被压抑的激动、无言无语的悲哀,受到震撼是在内心的而不是视觉感官上的,从而更显得分外有力。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走读圣经(十二)】耶稣墓在哪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张志雄,1966年生人,2002年创办《价值》杂志, 喜欢读书、写作和旅游,著有和主编《儿时的弄堂》《放量》《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国股市十七年》等几十本书。 个人微信号:zhixiong428 张志雄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张志雄)
  公元66年,圣地发生犹太人大暴动,起因是罗马巡抚弗洛鲁斯为了征收欠缴的行省税金,从耶路撒冷圣殿没收17泰连的金币。以平民的生活水准来说,17泰连相当于560个人的年收入。虽然从俗世的角度看,圣殿确实像中央银行,但犹太人不是那么看的,这引起犹太人的暴动,弗洛鲁斯不安抚,反倒镇压,结果愈演愈烈。
圣墓大教堂
  犹太人中的激进势力掌控了局势,他们杀光了躲到王宫后又投降的罗马护卫队,暗杀了大祭司和他的弟弟,马撒大业被攻陷。叙利亚的罗马军团前来救援,兵败撤退,5300名步兵和480名骑兵阵亡。
  当时的罗马皇帝是著名的暴君尼禄,他还算知人善任,派遣名将维斯帕先在67年前去镇压犹太人,当时对阵的犹太将领就是我们多次提到的后来成为史家的约瑟夫。抵抗了47天后,约瑟夫的部队被6万罗马人击败,4万犹太人战死,约瑟夫投降。
  罗马人包围了耶路撒冷,但尼禄死去,罗马帝国陷入皇帝争夺战,69年维斯帕先当了皇帝后,派他儿子提图斯担任进攻耶路撒冷的总指挥。公元70年春,罗马兵团开始准备总攻,照例先进行劝降工作,只要现在投降的人,可以无罪开释。可惜一些打算投降的犹太人被激进派杀害,激进派不但不阻止逾越节前来的旅客,反而奖励他们前来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却早早地离开了耶路撒冷。因为早在耶稣在世的时候,他就坚守一个先知的圣经传统,他警告以色列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反抗罗马,他们追求的这条道路将招致灾难。更糟糕的是,和先知耶利米一样,耶稣既有预言灾难的勇气,又断言,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应该视灾难是以色列人所信奉神灵的神意的展现。
  据《改变世界的周末》的统计,福音书中耶稣对他同时代的人就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将要发生的未来所作的警告大约有34个片段。耶稣教导他们,只有做真正的上帝子民,才能度过即将发生的大灾难。
  正如鲍森牧师所言,当罗马大军围城时,基督徒想起了耶稣基督的警告,他们连收拾行囊的时间都没有,就赶紧出城,渡过约旦河,到一个叫佩拉的城镇暂时安顿。所以,耶路撒冷被毁时,一个基督徒都没有被害。
  经过5个月的激战,耶路撒冷陷落。8月10日,圣殿失火。9月26日,抵抗行动完全结束。由于高密度的人口导致的疾病和粮食短缺,犹太俘虏和死者至少有60万。约瑟夫认为耶路撒冷的死亡人数多达110万。
  圣殿烧毁后,罗马当局再也不允许重建。其后50年,犹太反罗马运动偃旗息鼓。但在116年,犹太人趁图拉真皇帝远征帕提亚时又趁机发动暴乱,让罗马人大为光火。公元130年,哈德良皇帝让罗马第十军团配置在耶路撒冷的正北方,将基地为中心的都市取名为“阿耶利斯o卡匹杜里诺”。阿耶利斯大意为哈德良的城市,卡匹杜里诺则是罗马七大山丘之一,供奉朱庇特等众神的圣殿。
圣墓大教堂内
  哈德良继续挑衅犹太人,他禁止犹太教徒行割礼,还强制罪犯行割礼。
  公元131年秋天,犹太人起义。领头者有两位,科克巴自称是救世主,另一个是祭司阿基巴,认为这场起义是场圣战。
  犹太人为此动了很多脑筋。比如,犹太人故意在制造武器时留下毛病,让罗马人退货,这样留着自己用。犹太商人将混有毒的葡萄酒卖给罗马军团,罗马人虽没中毒身亡,但有不少士兵病倒。
  哈德良派在苏格兰森林里善于打游击战的名将塞维尔斯领军镇压。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当然不会买假救世主科克巴的账,因为他早就警告会有假基督假弥赛亚出现。所以,基督徒与科克巴及追随者的关系恶化到了极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科克巴的追随者加紧了对基督徒的迫害。
  到了134年年初,耶路撒冷彻底沦陷,然后被毁,整个圣地有50万名犹太人被杀,两位领袖当然也在内。
  哈德良亲自把犹太圣地改为巴勒斯坦,也就是以犹太人的世仇非利士人命名,耶路撒冷也改名为爱利亚o卡皮托林纳。耶路撒冷的重建依据罗马的都市计划展开,罗马人建设的都市中央大道一向是从北到南,而现代耶路撒冷以大马士革为起点的中央大道也是从北贯通到南。
  以耶路撒冷本身而言,有两条名为列柱大街和东西大街的主干道将城市分开,在两条主干道交汇的中心地段是罗马广场(或市场)以及献给罗马诸神朱庇特、密涅瓦和朱诺的神殿。
  哈德良将耶路撒冷那些行过割礼的犹太人流放到外地,他们若回到卡皮托林纳,都将被处以死刑。大多数犹太人都搬到了其他地方,加利利成了新的犹太教中心。
  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罗马化的城市卡皮托林纳,新城比旧城小,并且只占据了旧城的北部。原来的南部地标希律王的宫殿,现在变成罗马十一军团的驻地,密切关注着当地的状况。该撒利亚成了巴勒斯坦行省的都会和圣地的行政中心,并保持到4世纪。
  以洗礼代替割礼的基督徒与犹太人不同,他们是可以待在新城的,但人数并不多。在整个2世纪,卡皮托林纳的教堂的规模与该撒利亚的教堂相比相形见绌,在下面的100年中,该撒利亚以图书馆和神学院著名,比如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基督教学者奥利金(大约185-254年)的家。因此,这个时期若两个城市的主教参加教会理事会议,在排名顺序上永远是该撒利亚的主教排在第一位,卡皮托林纳的主教排在第二位。
  但到了4世纪初,两个城市的教区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卡皮托林纳的主教认为他们位于旧耶路撒冷中,自然应该比该撒利亚高出一筹。
  这时,也有一些基督教访客来到卡皮托林纳,他们最关心的是各各地在哪里?耶稣的墓在哪里?
  他们没法访问这两个地方,因为当地的基督徒越来越深信各各地与耶稣墓藏在哈德良于135年在卡皮托林纳中心建造的广场和神殿下。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团拥立君士坦丁为帝,接管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与接管意大利和北非的马克森狄发生冲突。君士坦丁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4000名军人进攻意大利,在罗马附近进行决战。当时,敌方不仅三倍于君士坦丁,而且拥有皇家卫队和罗马帝国最优秀的军人。据传说,决战前夜,君士坦丁看见西沉的日头上有一座十字架,上面写着闪耀希律文:“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苦路第十站耶稣的尸身被抹油处
  公元312年10月28日,两军激战,战况惨烈,君士坦丁最终获胜。君士坦丁成为西罗马的主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他觉得是上帝帮助自己获胜,从而决定跟随耶稣。313年,君士坦丁扭转了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历史,颁布米兰赦令,让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同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君士坦丁的认同当然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君士坦丁的作用,基督教后来不可能如此兴旺。但敬虔的基督徒不这么看,正如《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所言:“后来证明米兰赦令为教会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由于这份赦令,做基督徒不但不再蒙羞,反而是一种殊荣;基督徒之名可以带来许多物质上的好处,基督徒之名也成为在政治、军事、社会界获得升迁的护照,因此,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了教会。很不幸,许多人只是挂名的基督徒,君士坦丁自己的信仰就很成问题。教会在“量”上的得胜,变成在“质”上的损失。公元313年的米兰赦令为教会打开了水闸,俗世的腐败潮流,通过这道闸门冲进了教会。”
  当然,君士坦丁还是对圣地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圣地终于第一次处于基督徒的统治之下,皮卡托林纳逐渐恢复了它的历史名称“耶路撒冷”。而且,大量的基督徒涌进耶路撒冷,第一个要求是要确定耶稣的墓地。
  但是要挖掘罗马神庙下的疑似墓地,就必须获得君士坦丁的批准。公元325年,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尼西亚召开大公会议,争议的主题是圣子基督是否和圣父完全一样具有神性。这次会议由君士坦丁出面召集,有300多位主教出席,出现了第一份用文字写成的信经——尼西亚信经(“耶稣基督,圣而神者,为父所生,并非被造,与父同质。”)。也就是说,会议宣告了信仰的最基本信条: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在这次史称尼西亚会议上,耶路撒冷的主教马卡里乌斯趁机向君士坦丁提出拆迁罗马神庙和发掘耶稣墓地的要求,获得了君士坦丁的批准。不久以后,发掘工作开始。
  该撒利亚主教尤西比乌斯对挖掘工作作了报道:
  “一旦发掘工作进行到基石,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们救世主复活的庄严且空空的墓穴几乎立即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个最神圣的洞穴确实如实地展现了耶稣的复活,因为这座墓穴埋在黑暗之处,这时重见光明,给所有来这个地方见证这一场景的人清晰和看得见的证据,证明复活的奇迹,这里就是曾经发生这个奇迹的地方,对救世主复活的这种证明比任何语言都要清楚。”
  所谓的“出乎所有的人的预料”,不是指当时的人从来不相信这里就是耶稣的墓地,人们一直在流传这样的说法,但苦于没有证据。今天终于真相大白,他们的兴奋溢于言表。
  其实,这次发掘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坟墓,有些坟墓仍可以在圣墓的西边叙利亚人使用的礼拜堂中看到。
  有趣的是,人们在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很多木材,被视为制作耶稣的十字架的木材。但像尤西比乌斯这样理性的人认为证据不足,没有强调甚至故意忽略。毕竟,当时没有DNA和碳14年代鉴定技术,如何在古代的木材堆里判断耶稣十字架?当然,后来的圣物崇拜者就不管这些了。
耶路撒冷城墙
  顺便一提,考古学家西蒙o吉布森在2002年的圣地的坟墓中发现了以大块裹尸布包起来的尸体,经碳14年代测定,推断为公元1世纪上半叶的遗物,显示耶稣时代确有使用一整块裹尸布的案例。在此之前,有一块相传耶稣的裹尸布在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里,它是一块长4.34米、宽1.09米略带黄色的亚麻布。1889年,意大利摄影师拍摄了都灵裹尸布的第一张照片,发现布上有模糊的痕迹,看起来像一个男人的前面和后背。经人们仔细研究,这块裹尸布上反印着一个流血、死于十字架的尸体的印记,尸体上的伤口包括腕部的一道大口、脚上穿孔、躯干及两腿有多处撕裂伤,很可能是鞭打造成的。梵蒂冈1988年同意英国、美国和瑞士三个实验中心对它进行测试,结论是裹尸布的年代在年。人们猜测这块裹尸布也许曾包裹过一名重伤的士兵,然后被十字军战士带回欧洲。但是,1997年,一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植物学家认出裹尸布上的一些碎花,与耶路撒冷附近的花草属于同一个种类。本世纪的一份报告指出,1988年使用的样品应该是中世纪的补丁,而不是原来的裹尸布,都灵裹尸布仍然是一个谜。
  如果耶稣墓为真,一直流传着一种看法,那就是哈德良故意要让基督徒难堪,将罗马神庙建在它上面。哈德良这么歹毒?未必。我们知道基督徒与犹太教徒不同,他们没有选择抵抗罗马人。虽然,哈德良未必分得清楚,就像他未必搞得清楚这里是不是耶稣墓地。极有可能的原因是这里处于哈德良新城市的中心旁边的高地上,它成为罗马神庙的当然之选。
  君士坦丁倒是非常激动,他写给马卡里乌斯主教的信中说:“没有哪种语言能够描述以上场景的神奇……长埋于地下的耶稣坟墓……现在居然重新出现”。他亲自设计,“将坟墓四围的岩石都切掉,使其独立于山坡,建造一座圣祠来保护坟墓,一圈柱子和一堵外墙支撑着上面的拱顶。靠近圣祠是一个四面有门廊的花园,再往前面就是一座大教堂。在侧面,还修整出了另一个伸出地表的坚硬岩石层,将其保留在各各地的遗址。”(《圣经考古大发现》)
  公元680年,一个法国人来到圣地,他报道说,坟墓里有“一个架子,它从头部延伸到脚部,中间没有任何隔板,足够一个人仰卧其上。它就像一个洞穴,其入口处对着坟墓的南部,上面有个低矮的顶盖。”
  这和我们目前发掘出来的耶稣时代的稍微富有之人的坟墓非常吻合。据《圣经考古大发现》介绍:
  在耶稣时代之前,圣地权贵之家的坟墓是在岩石间凿成的,外观宏伟,甚至有柱子支撑,里面也非常宽敞,但代价昂贵。所以,公元1世纪简单的坟墓有一个小门道,门道由一块巨石或石板严严封住,这至关重要,否则古城外吃腐肉的野生动物会进入坟墓,将尸体撕烂。哀悼者必须弯腰穿过或者爬过入口处之后,下一二级台阶,然后站直身体。
耶路撒冷旧城市场
  里面是一个大致正方形的房间,房间三面各有一条在岩石上凿出的约齐腰高的长台,长台和岩壁之间由短坑道连接,这些坑道3米长、0.5米宽、1米高,每条坑道能放下一具脸朝下平躺着的尸体。
  像提供给耶稣尸体埋葬的约瑟坟墓,属于富裕之家,前面有一个花园,入口由岩面精雕细刻而成,其形状就像贵族豪宅的门道,有些入口以浅浮雕的花儿和叶子为装饰。若要做得豪华的话,里面有一个大房间,通往其他房间,这些房间的墙壁上有许多用于埋葬尸体的短坑道。考古学家曾发现一个墓里有80条这样的坑道。这些放在坑道内的尸骨,一年后被收集起来,放在盒子里,这样一条坑道可以容纳6至7具尸体。
  从福音书的描述看,耶稣的坟墓应该有一个小入口和一个岩石凿成的长台,属于1世纪耶路撒冷流行的样式。约瑟来不及将耶稣的身体放在坑道中,只能留在长台上。
  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一个格局,一定会肃然起敬。可惜,由于敌人的毁坏、火灾和地震的严重破坏,君士坦丁时代的圣墓遗址早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1009年,哈里发的手下用锤子和鹤嘴锄将圣墓捣烂。现在的圣墓教堂是以后各个世纪风格的大杂烩,绝大部分人进入之后,都会感到有种莫名的压抑感。
  圣墓大教堂是不是是耶稣墓的所在的一个最大的疑问是,它是在当初的耶路撒冷城外吗?因为它毕竟在哈德良新城的中心。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各各地,据福音书记载,一定在城外,耶稣的坟墓也位于城墙之外,因为犹太律法不允许人们将尸体埋在城里。这倒和中国的习俗很相似。我们中国人到欧美,最惊讶的一点可能是他们竟然将墓园与城市的居民楼放在一起。
  今天的城墙已非耶稣时代,它由奥斯曼的苏莱曼大帝在1537年和1540年建造,许多地方延续了旧城墙的路线。涉及圣墓的是北墙的界线,支持者认为耶路撒冷的形状已经改变,所以坟墓位于城墙里,公元1世纪在城外。怀疑者认为现在的北墙界线并没有改变,因此坟墓位于其北部,也就是城内。
  20世纪下半叶的考古发现表明,现在的圣墓在耶稣时代位于城外。考古学家对现今的大马士革门往下发掘7米,发现了公元1世纪的路面。路面下是农田的土壤,其中有几座坟墓。当年的希律亚基帕确实想在这里建新北墙的一部分,史家约瑟夫也描述过,它的设计非常宏大,如果成功的话,罗马人可能无法攻入耶路撒冷。但希律怕罗马人认为他试图谋反,所以只建了地基,没有继续下去。后来人们又有其他发现,最重要的证据是,圣墓大教堂后面就有公元1世纪的典型坟墓,所谓的亚利马太约瑟的坟墓,游客是可以进去参观的。其实,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君士坦丁时代的人们发掘这里的时候发现了几个墓地,它们在圣墓的西面,离这里只有10米,他们选择了其中最合适、最容易的一个。当然,到底是哪一个,还是值得商榷的。
主耶稣升天堂
  另一个疑点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由纽约的圣经文学教授爱德华o罗伯逊提出:为什么各各地和耶稣的坟墓竟在同一幢建筑内?或者说,它们靠得也太近了。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证实这里原来的确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现在的“各各地”的岩石也确实是一块有瑕疵的岩石,比周围的基石高5米左右。这里还有红土的证据,红土经常出现在石灰岩旁边的耕地里,有人认为,这一区域是一个用于种植葡萄树、无花果、角豆树和橄榄树的农场,但没有发现植物学遗迹来支持这个结论。当然,附近的门曾被称为花园大门,表明这一地区曾用来种植某种蔬菜。总而言之,考古发掘没有出土任何能够对这一地点的真伪提出质疑的文物。
  我们上面提到坟墓的大部分遗迹已被哈里发破坏,因此保存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不过,最近的摄影调查检测表明,最初的岩石保存下来可能要比之前认为的多。在1808年灾难性的大火后且在小神龛重建之前,在北面和南面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原始岩石。不过,即便我们未来有可能对这样区域进行更详尽的调查,也不可能为坟墓的真伪提供任何结论性的证据。
  正如我们的感受一样,很早就有人对圣墓教堂的偶像化和大杂烩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发现自己心中的圣墓。
  今天,比起圣墓大教堂,人们还是喜欢去古城的东北部、离大马士革门5分钟的花园冢。
  19世纪50年代,几位欧美人士到访耶路撒冷,注意到这块面对城墙的岩石峭壁,当地的传统已经将它和“耶利米的哀歌”联系一起,据说这位先知在耶路撒冷被摧毁时在这里写了他的《哀歌》。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峭壁的一些特征看起来像一块骷髅头骨,各各地不就是骷髅地吗?《马可福音》15:22记载:“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地(各各地翻出来就是骷髅地)”。它又位于城外,这里的可能性不比圣墓大教堂大吗?人们又注意到《密西拿》(古犹太最高评议会兼最高法院第6章1-4节)的记载,这里曾是耶稣时代的刑场。
  最后把这个地方炒热的是戈登将军。他与清朝官员合作,率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军队,为中国人所熟悉。1883年的大部分时间戈登都在耶路撒冷修养,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很快对这块峭壁发生了兴趣,他写信给姐姐说:
  “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大马士革门附近的骷髅骨山丘就是各各地……从这个山丘上,我们可以看到神殿、橄榄山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上帝伸展的双臂可以说是拥抱着这个山丘:‘我整天都在伸展双臂’(《以赛亚书》65:2)。骷髅山丘附近是耶路撒冷的屠宰场,那里有一个很壮观的血池,上面覆盖着穆斯林的坟墓,周围有许多用岩石凿成的洞穴和花园。耶稣时代的刑场肯定是一个不洁的地方……因此,我认为,这个地方从第一次被用作行刑的地方之后就一直被闲置。”
  戈登对圣经细节深入且神秘的执着的思维(“我完全沉浸在圣经和历史之中,从来没有想过其他任何东西”)。耶稣基督是旧约的关键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因为旧约里有许多细节都象征性地指向耶稣。下面这封信就是他思想的典型代表:
  “耶稣至高无上!他是圣经的关键。受害人在祭坛的北面被杀(《利未记》1:11),因此上帝他在耶路撒冷的北面受难,圣经在字里行间里告诉我们耶稣受难地的山丘形状像骷髅骨。耶稣以前是,现在仍然是真正的神殿。”
  戈登经常坐在骷髅山丘对面的一栋房子的屋顶上,一连几个小时研究圣经、冥想和规划。他送给房东美国传教士斯坦福一张地图和一幅他亲手绘制的草图,向他展示山丘像人形,基石就是骷髅山丘,但斯坦福并不同意他天马行空的看法。
  当时还是5岁的斯坦福的女儿后来回忆道:
  “母亲想让戈登将军在屋顶冥想的时候能够获得平静,警告我不要打扰他,但我还是会偷偷沿着楼梯爬上屋顶,躲在烟囱后面,在那里等待。我看着他读圣经,抬起眼睛研究对面的山丘,我的守候总是会得到奖励,因为最后他会喊我,把我抱到他腿上,给我讲故事。他并不是非常高,我记得他的眼睛非常蓝,穿着蓝色对襟衬衫……当时我并不知道戈登将军非常著名,只知道他是我的朋友,我爱他。”
  日有着福音抱负却有时无视英国根本利益的戈登将军,因英国总部见死不救,在苏丹喀士穆被敌人杀害。这时正值他有关圣地的书出版。戈登的死,增加了英国公众对这位谜一般的人物及其惊世骇俗的观点的兴趣,很多人开始认同他关于各各地就在大马士革门东北峭壁的说法。
  各各地找到了,那么,耶稣的墓在哪里?
  按照圣经的说法,耶稣墓在各各地附近。1881年,在这座山丘西面山丘200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墓室,它显然被滚石给封住了,很多旅行者都去观察,墓室很快被方济会买下。
  但由于另一块在1867年发现的位于骷髅山丘边缘的墓室被戈登生前所肯定,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它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花园冢。
  墓室是由岩石凿成的,分作两间房,一间作为预备安葬之用,另一间才是摆放尸体的。
  “花园冢协会”1892年在英国创立,筹集足够的基金把花园买下来,建成现今的规模,并负责维持和管理。
  走进花园冢,简单干净温馨优雅,与黑色的祭司袍和俗丽的色彩的圣墓大教堂有天壤之别。每位正常的基督徒都希望这里就是耶稣墓,在这里2000多年前确实发生了安息日后的第一个清晨的故事。我想起曾经读过花园冢的故事,但置身其中,有种梦境之感。我走进墓室,似乎看见裹尸布放在长台上,耶稣不见了。在外面的花园坐坐,又仿佛看见抹大拉的马利亚跑出来,很震惊的样子。
  我回到上海后,仔细研读相关的资料。结论是花园冢为耶稣墓的可能性很小。
  从花园冢的形式和构造看,它非常符合福音书的描述。可是,直到戈登时代之前,从没有人提及过花园冢是耶稣的坟墓。尽管传统的说法也有误,可是过去从没有人说过,也不正常。更重要的是,根据花园冢的坟墓样式,考古学家论证它不可能是公元1世纪的产物,应该比这更早,是公元前8或7世纪的产物。花园冢的坟墓有两个不同于耶稣时代样式的鲜明的特点:一,它的顶是水平的;二,它的两个墓室是并排的,而不是前后相接。此外,雕刻工人的记号反映了更早时期的雕刻工艺,而不是第二圣殿时期的墓室凿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毕竟,从器物的样式鉴定时代是文物工作者的经典套路,如果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可比较的各种对象,是不容易推翻结论的。
  只有一种可能——花园冢的坟墓是更早时代的,所谓的“新”,就是约瑟刚买下来。但《约翰福音》19:42说道:“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没有葬过人的”,这就矛盾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对《约翰福音》错误翻译,希腊语的古老手稿里,“新”可以翻成“空”,也就是说,约翰告诉我们的不是坟墓的时代,只是说它是空的。如果这样,我们未必要找公元1世纪的坟墓了,任何一座在耶稣时代存在的坟墓都是有可能的,包括花园冢。
  既然两座坟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们就会提出新的可能。
  如有人认为各各地的真正地点是橄榄山的山顶,就是目前的升天堂。耶稣的坟墓应该在山顶的南面一点点,可能就在主祷文堂下面的洞穴这块地方。因为,一,站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对面的百夫长能看到圣殿幔子的断裂(《马可福音》15:38),而这幅圣殿幔子只有从东面才能看到,也就是在橄榄山斜坡的上部。
  第二,《希伯来书》13:10-12记载:
  我们有一个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于是有人声称,经文中所说的燃烧牲畜身子发生于橄榄山上的一个祭坛上面,耶稣的确切死亡地点就在这里。通过这种方式,耶稣的赎罪祭和《利未记》的祭祀之间出现了最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而且还体现在地理上。
  三,有证据表明,从宗教礼仪看,耶路撒冷及城市周围被视为是荒野“营地”,有规定要求行刑和埋葬必须在这个营地区域的外面,这要求行刑的地方离圣地至少要有3000英尺的距离。圣墓和花园冢离圣殿的距离都少于3000英尺,但橄榄山顶超过这个距离。
  这个论证还是猜测性居多。如硬要坐实百夫长在橄榄山上才能看见圣殿幔子裂开,而大多数人在读这一段文字时,会认为福音书作者用了多角度的报道,十字架周围的人们事后才获知这个消息的。又如,耶稣行刑,本质上是罗马死刑,没必要遵守犹太的所谓3000英尺以外的规矩,等等。至于《希伯来书》中的经文,其他人一致都认为它的神学象征意义,要套到具体地理上,实在是牵强附会。
  比起耶稣复活的空棺之谜,衍生而来的坟墓之争的意义要小得多。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比较详细的介绍,主要还是因为是“走读圣经”,通过它,让我们更了解耶路撒冷和耶稣时代的风土人情。
  正如聚焦于耶稣坟墓的《改变世界的周末》最后所言,对一个基督徒来说,耶稣是不是从坟墓复活了?
  答案:是的!
  但是对于坟墓的具体地点,他们做好了接受不确定性的准备。如果有一天耶稣坟墓得到了确认,固然很好。不过,基督徒会觉得,耶稣坟墓的不确定性可能起到共聚物重要的神助。
  因为《新约》的中心是耶稣这个人,而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耶稣曾告诉撒玛利亚妇女不要关心地点:“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而是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18-24)
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地点,而是事实;不是地方,而是人。的确,“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连载完)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呼和浩特市家装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