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纪念币发行公告 2017,请问反坦克武器不是也10发10中,快

深度:中国最强外销坦克连抗10发火箭弹 都令俄无奈|中国|坦克|巴基斯坦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深度:中国最强外销坦克连抗10发火箭弹 都令俄无奈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如果有人问中国到现在位置卖出去的最强的坦克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卖给巴基斯坦的MBT-2000或者是出口型号VT-1A坦克还有参数更强大的的VT-4坦克。不过有一种坦克其实当仁不让的占据着“最强”的位置,不是说它的性能一定达到了世界排名中前十,更是因为它具备一般坦克都不敢想象的那么大量!这种坦克就是中国59式中型坦克家族,现在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总共生产了各类59坦克不下1万辆,自己装备6000多辆,出口3000多辆!单就这个数量,就足以称之为最强外销坦克!
  不过这么大的量,你要把它当做是个玩具那大错特错了!中国的59式坦克虽然基于前苏联的T-54A进行仿制,但是经过了30年消化吸收的历程,中国把59式坦克玩的炉火纯青。不仅仅基于59坦克改进出来了能够碾压全部二代坦克的59D型量产改进版,同时还存在59式坦克的各种改型至少20多种,从民用到军用一应俱全!59式坦克的外销脚步也遍布全球。亚洲多个国家都装备过59坦克,最远甚至到了美洲和欧洲腹地,当然在非洲大陆上也有广大的59家族坦克驰骋着。不过其中最为传奇的就是巴基斯坦在中方指导下改进的“阿兹拉”坦克。
  “阿兹拉”坦克可以说是中方为巴基斯坦的已经老旧59式坦克量身订造的专门改进方案,对于59式坦克家族最初半圆形炮塔基础上加焊了一个新的框架,有了尾舱和附加装甲。同时车身加装了大量的主动装甲。坦克炮应巴基斯坦方面的要求采用了乌克兰的125MM滑膛炮,装备了双向稳定器和热成像仪炮仗瞄准镜,还有夜视仪等必要新式装备。当然125MM炮就必须要有自动装弹机,不过由于59坦克车体空间不大,只是一个半自动装弹机,人工供弹,半自动推送弹药和收壳功能,提升了一定效率。还有加装了现代化光电对抗手段。还有最为出彩的部分就是采用了中方为巴方专门研制的自动灭火抑制爆炸装置,可以在0.1秒内反应抑爆。这一成功改进不仅给全球的老旧坦克改进提供了一整套升级方案,也让全球上百59坦克用户看到了未来让59式坦克再战50年的可能性。
  至于这套改进效果如何,马上就行了验证!在2009年巴基斯坦在一次对内行动中,一辆59式巴铁改进版“阿兹拉”遭遇了伏击,这次伏击可以险情不断,甚至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要不是有出色的59改“阿兹拉”坦克压阵,这一队35名巴基斯坦士兵就全军覆灭!根据现在现场的照片来复原当时情况,这队步坦小队首先是遭遇到了预先埋设在路面上的简易爆炸物的袭击,因为59改坦克没强化底盘,传动装置毫无悬念的失灵了。卡在路上的59改坦克立刻成了活靶子,在短短15分钟内,遭遇了不下10枚来自于各个方向RPG的直接命中,甚至还有6辆自爆摩托冲过来对坦克发动自爆攻击!还好有反应装甲抗住了大部分袭击,但是让乘员惊出一身冷汗。车体此时正在燃烧,不幸中的万幸弹药没爆,自动抑爆系统立功保证了弹药没有发生殉爆。随后人员快速撤离车辆,毕竟保命才是第一位的。就是这15分钟的轮番袭击的当口,伴随的步兵得以获得喘息之机。在分析了战场形势后,果断采取了分割反包围策略,最终竟然撑到了援军赶到,而且全员无牺牲!
  虽然在这个案例中,59改“阿兹拉”坦克并没有作为攻坚的突击力量使用。但是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59改“阿兹拉”坦克的履带没有断,炮塔没有飞,消失只是履带裙带板(因为那个是橡胶做的),坦克表面大面积过火没有殃及乘员,坦克的所有舱盖都是敞开的,人员顺利逃生。这不仅说明了中巴联合改进后的59改“阿兹拉”坦克防护能力的出色,同时说明这种成本不是非常高的改进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到全球。
  在反观现在在全世界各种被断履带,飞炮塔的俄罗斯T-72坦克的徒子徒孙们,俄罗斯除了感叹自己时运不济,估计更想知道中国是如何把这么一个老车型玩的如此熟练。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俄罗斯提出过类似于中巴这种59改“阿兹拉”坦克级别的T-72改进方案,基本都是处在消耗苏联时代庞大库存的阶段,不怕被爆,数量大啊!中国的59改现在可以提供从L-7 105MM炮到125MM炮的全套火力改进方案,你想加什么设备中国全部能自产,观瞄,计算机,装弹机,只要你能想到,中国都能造!甚至还有炮射导弹!面对中国如此丰富的产品系,俄罗斯人除了羡慕的不行以外,只能表示无奈。要不然你们就学印度买全套生产线自己回去研究,要不然就像小国那样捡起以前的旧货吧。(作者:无名高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时针指向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是春寒料峭,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三北”方向入侵之敌集群坦克对我构成的巨大威胁,全军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打三防”(即打敌集群坦克、打敌飞机、打空降之敌,防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袭击)练兵运动。装甲兵是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军,在”三打三防”训练中,装甲兵部队广大指战员积极投身于战胜来势汹汹的敌集群坦克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之中,苦练克敌制胜本领。与此同时,我军装甲兵的高级将领们则在考虑如何发挥我军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优势,在入侵之敌集群坦克的后方开辟新的战场,让敌首尾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接,大大减损敌集群坦克的优势。在借鉴国外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我军的空中”铁甲轻骑兵”的宏伟蓝图逐渐进入了我军装甲兵高级将领们的视野。
-23日,我军在南京召开了”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讨论新形势下装甲兵装备的发展方针和科研方向问题。根据敌军以集群坦克为主对我国实施”闪击”式入侵的巨大威胁,会议认为,我军装甲兵应当重点发展体积小、重量轻、机动速度快的坦克,建立一支装备超轻型空降战车的空中”铁甲骑兵”部队,机动到敌坦克背后,以车载反坦克武器重点打击敌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破坏其步坦协同,打乱其进攻节奏,减损其进攻锐势;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车载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歼击敌坦克,直接削弱敌人的装甲攻势。
1975年10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进一步讨论了研制超轻型空降战车的可行性问题,要求空降战车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作战中能够较好地满足以下作战需求:首先是具有良好的战场机动能力-能够在中等起伏以下地形上实施快速战场机动;具备克服水网稻田地和沼泽地等难行地段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地形上实施机动作战。其次是该车应当具有良好的战略战役机动能力-战车要重量轻,能够直接装载于我军大量装备的解放牌卡车上,实施快速陆上机动:可直接装上运输飞机进行远距离快速战略空运,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后直接进行空投,实施空降作战。第三是具有较强的反坦克作战能力-能够使用车载武器有效歼灭敌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具有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的装甲防护能力。第四是能够形成一个系列车族-在基型底盘的基础上可以便利地发展出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多种变型车,形成一个以空降战车为主体,各种支援保障装备齐全和配套的完整的空降装甲装备体系。同时会议认为,该车主要使用在”三北”地区方向,编配给该方向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作为中型坦克的补充;也可装备给步兵师、炮兵部队、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用作机动反坦克武器。根据会议决定,日,在装甲兵某研究所正式成立了装甲空降战车(战车的正式研制名称为”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会战办公室,承担战车的设计、试制、总装和试验任务。
日,空军、炮兵、装甲兵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上书,提请研制装甲空降战车。日,总参正式批准试制实验性装甲空降战车,并要求装甲兵研制1-2辆实验性样车,进行必要的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再作下一步安排。
根据小、轻、快的总体设计思想,会战办公室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确定了第一辆样车的战术技术设计指标。1976年10月至1977年12月,研制单位在其试制工厂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经过初步试验,该样车基本上达到了军委装甲兵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也存在装甲防护力较弱的问题(车首装甲在100米距离上仅能防7.62毫米机枪穿甲弹,其余部位只能防炮弹破片),另外还存在全车战斗全重超指标:战车质心偏右,不能浮渡;行驶时向左偏驶,机油温度偏高等问题。针对第一辆样车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对空降战车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于1978年初研制出第二辆样车。与此同时,科研人员继续使用第一辆样车进行战车的火炮和导弹的实弹射击、地面实车行驶试验等,为研制第二辆样车提供实验数据。
为研究105毫米无坐力炮在实验性空降战车上安装的可行性和射击时对乘员的影响,日至31日,科研人员对第一辆样车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试验结果是,射击精度不错,但无坐力炮存在射速低、操作不方便和噪音大等主要问题,另外,无坐力炮不能进行自动装填,发射速度受到较大影响。为进一步考核第一辆样车的机动性能,会战办公室试车队于1978年9月下旬至11月底,对其进行了1000千米的试车,重点考核发动机热状况,以及转向机和液气悬挂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试验效果。
针对第一辆样车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试制工厂继续对第二辆样车进行改进。日,第二辆样车总装完毕,性能较之第一辆样车有明显的改进,但也存在诸如火炮不能自动装填、射速慢(手动装填1发炮弹需12秒),火炮直射距离近、掉履带和装甲防护较弱等问题。
由于国家科研经费有限,日总部决定,装甲空降战车(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不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对样车进行试验。为探讨装甲空降战车在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第二辆样车于日至11月28日参加了空降兵在河南某地组织的演习。日,在河南某机场,科研人员与空降兵某科研单位在航空兵某师的协助下,对第二辆样车进行了安-12飞机的地面装机试验,但没有进行升空飞行和空投试验。至此,我国第一代装甲空降战车的研制,划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二、引入了设计的新理念,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
WZ141履带式超轻型反坦克实验性战车(以下简称空降战车),从外形来看,显得十分清秀和别致,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外还没有见到与它相似的外观设计,所以,它是最易识别的:底盘5对负重轮,车顶平滑流畅,车上安装有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火炮上安装有大家所熟悉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说起它的特点还真不少,笔者归纳了这么几个亮点,供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欣赏。
1.总体设计独出心裁,有点”另类”的味道
第二辆样车的车体内由前向后分别是驾驶室、动力传动室和战斗室。驾驶室在车体左前部,其前边固定有静液转向机构的液压油箱。传动装置在车体右前部,有综合传动箱和静液转向机构,液压泵在综合传动箱的后面,液压马达在综合传动箱的上面,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用油管相连。风冷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车体中部左侧为发动机燃油箱。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其上方是炮塔,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外置在炮塔右侧,战斗室左右两侧设有安放和固定弹药的弹药架。
从总体设计上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另类”战车,其实准确地说,它既不像坦克也不像步兵战车,归入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不正宗。按当时经典和传统的坦克标准判断,装有大口径加农炮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属于坦克(轮式装甲车辆也有装大口径加农炮的,但是一般称之为突击车),而它虽然装有大口径火炮,但却是无坐力炮,有效射程也只有六七百米左右,连当时的轻型坦克都比不上,此乃一个另类之处,按照步兵战车的经典释义,应当有多名载员并具备使用各种轻武器进行车下战斗的能力,而它又只有3名乘员,即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战斗室的中部偏左由前向后分别为炮长和装填手)3人各司其责,不可能再有人能下车战斗,所以,说它是步兵战车也不像,说它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它又装有直瞄火炮。别看它有点另类,但从用途上看,它兼有坦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综合特性,特别适合于在情况复杂多变的敌人纵深遂行多种作战任务。这种设计思路独具匠心,令人称道。
2.推进系统的设计颇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来说,坦克装甲车辆的推进系统都由动力传动系统、操纵系统和行动部分三大部分组成。空降战车当然也不例外,但仔细分析它的推进系统部件,还真有不少亮点。
一是采用了风冷发动机,敌后作战时绝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用的问题。空降作战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特点,空降兵部队要在四面受敌、人地两生的环境中孤军奋战,对部队的自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参战装备对保障的需求要降到最低限度。根据这一特点,科研人员在动力装置的选用上是煞费苦心。第一辆样车的动力装置选用了天津动力机械厂试制的TZ2120A型转子汽油发动机,全重约770千克,体积为1.09立方米,功率为132千瓦(176马力)。试验中,科研人员发现该机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油耗高,而且该机没有定型,难以保障稳定的货源。鉴于国内没有合适的动力装置,第二辆样车决定采用德国道依茨F6L413F型风冷柴油机。该机虽然稍大稍重(1.74立方米、935千克),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油耗低,对油料保障的需求大大降低,而且风冷发动机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冷却液,在沙漠地作战肯定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的问题。顺便说一句,如果是多燃料发动机就更好了。
二是传动装置不仅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还有能进行中心转向的绝招。空降战车的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箱、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和侧减速器组成。其传动装置的最大亮点,就是采用了先进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笔者认为,这种传动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不少坦克”粉丝”十分推崇德国”豹”2坦克的中心转向(也称零半径转向)这一绝招。人有我有!这款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空降战车也照样能漂亮和潇洒的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也就是一条履带向前转、一条履带向后转,实现转向半径为零的原地转向。这一绝招特别适合于在狭窄的山路上进行原地掉头。尽管这套传动装置还很不完善,最后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就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创举。
三是操纵杆变成既轻又巧的方向盘。2辆样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均为方向盘式,并由驾驶员手动操作。方向盘式的操纵装置与静液转向机构配合使用,使战车像驾驶汽车那样轻松自如。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的最大特点是省力和方便,给驾驶员带来了不小的福音。
四是液气悬挂系统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可实现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第一辆样车采用了不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轮缘挂胶的小负重轮、挂胶履带板和托带轮。车体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开始时,科研人员还曾设想采用橡胶履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履带没有被采用。在坦克装甲车辆上装橡胶履带,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军工科技专家的一种设想。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在研制未来战斗系统时,在地面装甲车辆上试用橡胶履带(据称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履带断了更换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美、英等采用的是整体式橡胶履带,履带断了就得整条更换。目前,正在探索与传统履带相似的分节式橡胶履带)。所以,我国的科技专家在当时就曾有此设想,可谓大胆和前卫。第二辆样车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大改进,主要是安装了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70-40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这一招很关键,它能保证车辆上飞机前,将车高降下来,以顺利进入低矮的机舱。另外,车辆还可以在8度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以提高克服垂直障碍的能力(诱导轮越高,装甲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的能力就越强)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能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履带松紧也能通过液压系统自己调整。这些功能令笔者这样的深受调履带之苦的老坦克兵羡慕不已。尽管液气悬挂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上世纪70年代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的确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空降战车采用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技术、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技术,甚至设想采用橡胶履带等一系列大胆之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从而使这个未能飞上蓝天的战车也具有十足的魅力。
3.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是创意但更是遗憾
第一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分别外置在炮塔两侧,第二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均外置在炮塔右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各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携带有18发105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和4枚导弹。火炮和导弹的仰角为+12度,俯角为-5度。第二辆样车取消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改为装1挺7.62毫米轻机枪(枪弹3000发)。
在当时,无坐力炮是步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能够在近距离内有效地对付战后第一代坦克。笔者认为,当时选用无坐力炮,主要是考虑它威力较大而且轻便,发射时无后坐力,对底盘要求也不高(目前我军还有不少步兵部队装备吉普车载的105毫米无坐力炮),适合于重量仅6吨多的超轻型战车选用,反坦克导弹威力大、射程远,是对付敌坦克的利器。但是,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无坐力炮也存在致命的不足,主要是射程太近,发射噪音大,而且装填不便,这些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暴露得十分明显:试验中,科研人员进行了单炮和双炮齐射等多种试验,发现关闭门窗和乘员戴好坦克帽的条件下,全装药单炮射击可保证乘员安全:关窗强装药和全装药双炮齐射对乘员听觉稍有影响,在开窗射击的情况下,如果乘员不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就打炮,则会对乘员的听力等造成较大的伤害。另外,该炮不能自动装弹,射击后射手要开窗手动装弹,装填1发炮弹需12秒以上,装弹后再关闭门窗射击,射速大打折扣,反坦克作战效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无坐力炮发射时有较大的尾喷火,后方50-100米范围内不能有遮挡物,因而射击的征候十分明显,易被敌发现,更不适合于巷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战车的使用。所以,笔者认为,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不太理想,不如机关炮+导弹的组合。
除上述特点外,该车还采用了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使整车重量很轻;还在炮塔两侧各设置了2具烟幕弹发射器,第二辆样车还安装了刚研制出来不久的带保密机的CWT-167型坦克电台等等。综合起来看,该车具有重量轻、陆上机动速度快(达80千米/小时,在当时国产装甲车辆中力拔头筹),是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新、军事需求定位较准确的战车,为国产新型装甲装备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车的研制为我国发展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制约,新技术含量过高,空降战车的不少指标未能达到要求。
三、飞天梦-装甲兵永远的梦
让装甲战车插上翅膀飞上蓝天,实现空降兵与装甲兵优长的有机结合,是我军装甲兵永远的梦。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根据本国军事战略竞相发展空降装甲装备,建立空降装甲机械化部队。目前,俄军编有3个空降师、1个空降旅,空降兵部队约占俄军总兵力的2.9%。同时,俄军空降兵部队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装备有BMD-1、BMD-2和BMD-3空降战车约1500余辆。其中,BMD-3型空降战车配备有先进的伞降系统,可以实现人车同时空投,不需要空降兵着陆再去找车。同时,BMD系列空降战车还发展了多种变型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空降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之一,编有1个空降师,装备有”鼬鼠”1型和”鼬鼠”2型超轻型空降战车近400辆,而且”鼬鼠”空降战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族,指挥车、侦察车、抢救车、防空导弹发射车等一应俱全。美国虽然还没有装备专门的空降战车,但它凭借其强大的战略空运能力,可以将包括M1A1/A2系列坦克、M2步兵战车等在内的重装备在很短的时间内空运到美国本土以外的战区。
我国陆地疆界漫长,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陆军不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应急机动作战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对我军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我国的装甲空降战车也势在必行。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国于本世纪初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并装备了我军空降兵部队,实现了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装甲兵官兵们期待已久的装甲空降战车,带着几代装甲兵人的飞天梦,在2005年的中俄联合军演中闪亮登场,而且身手不凡一从大型运输机上三车连投,从天而降,巨大的降落伞带着这些空中装甲娇子缓缓而降,战车平稳落地后,立即向”敌'阵地发起冲击,上演了一场我军现代空降装甲突击的优美空中”芭蕾”。我们期待着我军的空降装甲装备发展更上一层楼,早日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空降战车”大家庭”,为保卫祖国的万里疆土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国家科研经费有限,日总部决定,装甲空降战车(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不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对样车进行试验。为探讨装甲空降战车在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第二辆样车于日至11月28日参加了空降兵在河南某地组织的演习。日,在河南某机场,科研人员与空降兵某科研单位在航空兵某师的协助下,对第二辆样车进行了安-12飞机的地面装机试验,但没有进行升空飞行和空投试验。至此,我国第一代装甲空降战车的研制,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基于第2辆样车车体改装的空降战车装上了新型炮塔,反坦克导弹置于炮塔两侧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3-09-29 16:02
希望李大哥来包头市,我带你去一机、北重看看生产坦克、大炮等。
9月28日,我当记者30年,第一次进了202厂,看为核电站生产的核燃料元件(如同煤球)。原来,是用锆制作的4米长、9毫米直径的管子,里面是浓度3%的铀235材料,两头焊死。几十根是一组;157组同时放入,就是反应堆了。堆,据说是200毫米厚的不锈钢制作的。里面是重水,就是重水堆;是纯水,就是压水堆。堆里核反应加热水,水抽出到热交换器,冷却后再回到堆里。交换出来的热加热另外的水出蒸汽,发电。
清华大学的1万千瓦气冷堆已经投入使用多年,现在在包头市扩大为20万千瓦的机组,正在建设,已经完成了土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第四代反应堆。其办法是用氦气代替水为交换媒介,不会发生任何事故。中国人赶了上来。而福岛的是第一代反应堆!
发表于:13-09-29 17:05
包头人,手握着"一条长江"
&&& 世界上第一条新建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
&&& 世界上第一条第四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皆正在包头市建设
&&& 本报包头9月28日电(记者祝福)世界上第一条新建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在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公司建设。世界上唯一可以最先进入商业化的、第一条第四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也正在包头市建设。
&&& 两条世界第一的生产线巨大的厂房仅仅相隔一条马路。世界上第一条新建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投资12亿元,于日开工。到
日,已经完成了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进口和国产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也已经完成。预计2015年3月起至2016年初完成64个或者 128个组件生产,为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核电站提供组件。以后还将为广东陆丰、辽宁徐大堡、山东石岛--一共5家核电站提供核电燃料元件。第三代
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技术由美国西屋公司发明,西屋公司还没有在本国建设,就以3.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公司。第三代 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预计在2017年--2018年达到年生产400吨铀的能力;而其厂房、设备基础等皆按照年产800吨铀建设,预计在
2020年可以达到此规模。
&&& 世界上第一条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投资2.7亿多元,到日,土建工程接近尾声,将在2013年10月底三通,计
划2015年8月投料正式生产。国家将"大型先进压水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列为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已批准在山东石岛湾建设一座电功率为20万 kw级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工程,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公司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就是为山东石岛湾提供核燃料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工业规模的商用球形燃
料元件生产线。 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是国际上唯一可最先进入商业化的第四代核能系统.
&&& 如果将核电站比为家庭用的烧煤炉子,那么核电燃料元件就是煤球。目前,我国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只有两个(另一家在宜宾市),包头市的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核燃料元件和铀金属研发和生产基地。
&&& 34吨的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可以供给125万千瓦电厂发电一年。800吨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可以年发电接近3000万千瓦--
与世界第一的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820千瓦)加上中国第二的溪洛渡电站(装机容量1386千瓦)的每年实际发电量总和接近。加上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 公司在2003年建成投产引进加拿大技术的重水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在2010年建成投产引进法国技术的、年产200吨铀元件的压水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
包头人手握着"一条长江"。
&&& 资料链接1:
&& AP1000核电技术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当今国际上核电发展的主流。第三代AP1000技术采用的"非能动系统"是靠重力等自然力来驱动和维持安全系统
运作。即使失去动力,安全系统也可以自动启动,不受影响。即便遇到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叠加作用,也不会生产类似日本福岛第一代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AP1000所特有的创新技术一直,就是将堆芯熔物保持在压力容器内。这使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其发生事故风险比第二代核电站低100倍。
2012 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核电安全发展规划(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年)》。要求在准入 门槛上"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这为AP1000核电站的建设及燃料元件的制造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 资料链接2:
发 电功率为20万kw级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工程,它是目前世界上各种反应堆中最安全的一种堆型,在技术上能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堆芯熔毁事故,所 以在任何事故条件下也不会发生像日本福岛核电站和前苏联切尔贝利核电站那种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由于它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因此它可以建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设的高温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该生产线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 源技术研究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球形燃料元件制造技术作为技术依托,进行适当的工程放大,建设一套完整生产线。亮点:
1.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上唯一可最先进入商业化的第四代核能系统。
2.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我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唯一的核电项目。
3. 高温气冷堆及其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 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工业规模的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组。
发表于:13-09-29 19:22
包头厉害!向包头致敬!谢谢祝福的跟帖,真长见识。祝福是个好同志。
发表于:13-09-30 19:56
我几次也想去,但是价格谈不拢,坦克空壳就要100万。
发表于:13-10-01 00:42
当时的中国,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恶邻,拥有数万辆精良坦克的苏联,虎视眈眈的与北京只隔着几百公里毫无阻挡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打坦克已成了北部边防的最大弱项与软肋。帖中反映的历史一幕,只是落后国情中装备建设的无奈之举,已是难能可贵。战场表现很难说,聊胜于无吧。
发表于:13-10-08 19:59
世界上第一条新建第三代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在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公司建设。真不知道此事,尽管我一直跟踪此事,以前知道兰州生产原子弹的原料!请问祝兄,该厂是在市内建的吗?对包头是否有污染?可否用于军事价值?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禄宏客服中心发布公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