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34师 高春林战士都是.哪里人

《绝命后卫师》讲的红34师番号现在还在吗?幸存者有谁-闽南网
《绝命后卫师》讲的红34师番号现在还在吗?幸存者有谁
来源:京华时报
  再现红军长征途中,在湘江血战的后卫部队红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慷慨悲歌的电视剧《》,已从10月17日在央视一套晚间9:00黄金档播出。那么这支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红三十四师,现在又在哪里呢,番号还在不在呢,幸存者又有谁?京华时报这篇发表于日的文章,可能可以解答以上这些疑问。
  韩京京家中的橱柜里仍保留着4颗子弹。子弹是82年前其父韩伟所在的红34师在长征途中遗留下来,如今已锈迹斑斑,被红布小心包起。之后成为开国中将的韩伟,长征时任红五军团34师100团团长,在弹尽粮绝之际,为不做俘虏与战友舍身跳崖。64岁的韩京京不忍掀开红布,怕掀开历史长河中发生在湘江东岸的一幕幕惨烈战事。
  1934年10月,8.6万余红军主力从江西开始浩浩荡荡的长征,红五军团担负起殿后的重任。而红五军团红34师是后卫的后卫,在敌军密不透风的防线内掩护部队前进。连续突破3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遭遇了蒋介石和湘桂粤军阀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的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陷入危难时刻。这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浴血奋战,阻击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掩护主力红军冲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红34师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孤军撬开&铁三角&
  1934年,南国的初冬,桂湘交界地带蒋家岭。韩伟接师部通知后,一路小跑来到蒋家岭村,接受时任第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军团长董振堂等人召见。韩伟时任红34师100团团长,同来的还有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林和100团政委侯中辉。
  刘伯承转达军委命令,要求红34师顶住周浑元部队的追击,掩护红八军团入永安关,渡过苏江、泡江后,成为全军总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
  根据这一命令,红八、红九军团成了最靠南的一路纵队,在西进湘江的过程中,受到桂军及民团的正面拦截。而在此之前,中央军委就下令给红八、红九军团,让其攻打湖南境内龙虎关的屏障三峰山,进而由龙虎关通过恭城进入广西境内。恭城是桂林的门户,进入龙虎关后可直入桂林,故白崇禧不得已抽空了江防的部队,来守恭城。桂军由此让开了从兴安到全州的沿江防线。
  遗憾的是,红八、红九军团在湘桂边境的三峰山遭到桂军及民团的阻击,无法按原定路线前进,于是掉头向北,由永安关入关。入关后,红八军团在水车乡遇到了在此等候接应的全军后卫红五军团34师。完成接应任务后,红34师赶到灌阳新圩接替红6师第18团阻击桂军,以掩护中央纵队的侧翼。也就是说,红34师此时要对付左侧的桂系部队,又要对付尾追的周浑元纵队。
  日下午,西进的军委纵队全部渡江之后,红34师接到了命令: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
  桂湘地带多喀斯特地貌,连绵不断的丘陵使湘江之东增添几分凶险。为阻止红军越江西进,蒋介石部队在湘江与桂黄公路间的丘陵上赶修了140多座碉堡。20多个师的敌军布防在全州、兴安、灌阳之间的&铁三角&地区,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中最严密的部分。密不透风的防线,加上潇水和湘江两道天然屏障,使得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红34师掩护主力红军过永安关、经水车、灌江,逼近湘江东岸,这一系列作战撬动了蒋介石&铁三角&的口子,为红军主力抢渡湘江争取了时间。然而,作为后卫的34师西去的道路被阻断,陷入三面受敌的局面,形势万分严峻。
  红34师曾在水车乡驻扎并与敌军交战。修睦村山燕头屯的文金娇老人今年89岁,当年8岁的她在战火中随阿公掩埋了5位烈士。
  桂北的冬季已趋寒冷,34师的战士们行军至修睦村,准备过苏江西进。中午时分,队伍上空忽然飞过数架敌机,敌机呼啸而过投下一排炸弹。霎时间,村旁的路上尘土飞扬,来不及躲闪的红军被炸,死伤多人。
  文金娇清楚地记得,由于国民党的反面宣传,红军经过前附近村民大都躲到山林中,村内一片空荡。她作为童养媳在阿公家生活,阿公出门每次都会带她。这次,她随常接触丧葬事务的阿公做了一件事。&我们看到5位红军倒在地上,其中两位在路上,另三位倒在路边的草地里&。阿公冒险带文金娇回到家中,拿了铁锹,在红军倒下的地方挖出两个深坑,分别将5人埋到两个坑中。
  1990年,水车乡矮山脚中学师生,根据附近群众指点,找到当年埋葬红军烈士的地点,为其立碑,以示缅怀。
  日,白发苍苍的文金娇再次来到当年葬红军的地方,在墓前点燃纸钱,口中默念,&现在日子过好了,不再打仗了,来看看你们&。依旧是中午,烈日照在她瘦弱的背上,让她想起当年的战火。她站起身,拄着拐杖擦拭墓碑,山风吹落烧纸盆中的纸灰,一直飞到红军战斗过的路上。
  师长被捕断肠拒降
  在继续抢渡湘江无望的情况下,红34师师长陈树湘当机立断,率领部队东返,准备沿原路转至湘南打游击。部队在青龙山、新圩两地遭到追堵,损失惨重。敌人亦调整部署,对红34师实施四面包围,企图一举歼灭。
  危急时刻,陈树湘决定:寻找敌人薄弱的地方突围,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红34师此时处于白崇禧的统治区,孤军奋战,兵力、粮食、弹药都得不到补充。在打退敌军的一次进攻后,韩伟建议:乘胜突围,不能错失时机。陈树湘师长决定,由韩伟指挥100团部队掩护,陈树湘和师参谋长王光道率领其他部队共约400多人,迅速向东突围。
  当天夜里,突围开始了。部队在山里迂回前行,三四天没有吃上一顿热饭,没有喝上一口热水。&肚子饿,身上冷,全身无力,伤病员行走更加困难&。韩伟率部刚刚通过猫儿园附近、正准备去长塘坪行进时,敌人扑了上来。100团集中仅存的火力迎头反击,子弹打完了,就和敌人拼刺刀。敌人被打垮后,韩伟所带的100团仅剩30多人,且和师部的余部失散了。为保存革命火种,韩伟下令,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而后设法寻找组织、找部队。
  后来韩伟才知道,陈树湘师长率领的余部在湖南江永县左子江遭遇敌袭,陈师长腹部受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在道县落入敌手。
  敌保安司令何汉听说抓到一个红军师长,高兴得发了狂,命令他的爪牙抬着陈树湘去邀功领赏。陈树湘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铰断了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敌人残忍地割下陈树湘的头颅,送到他的原籍长沙,悬挂在小吴门的城墙上。
  红34师最后仅剩下100多人,在王光道和第101团团长严凤才的率领下,坚持山区游击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大部分牺牲。
  韩京京的父亲韩伟与陈树湘渊源颇深。两人相识于秋收起义,曾同在秋收起义第一团三营九连,陈树湘任二排长,韩伟任三排长。在后来的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以及转战赣南和闽西、建立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两人始终并肩战斗。他们曾经在一个营分任两个连长,也曾在一个师分任两个团长,还曾在一个军分任两个师长。长征前夕,红19军缩编为红34师,两个师长中只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师长职务,两人曾相互推让。
  湘江战役最后突围时,陈树湘师长命令100团韩伟团长带师主力突围,自己做最后的掩护。这时候,两位老战友发生了第一次争执:韩伟坚决不从,说:&你是师长,只要你还活着,这个师就还在!你带师的主力突围,我带100团做最后的掩护!&老战友挥泪诀别,最终确定陈树湘率师部及101团、102团沿原路折回道县,团长韩伟率100团做最后的掩护。
  2013年,时隔79年的端午节,寻找多年后,韩京京终于找到了陈树湘失去了头颅的遗骸。陈师长被当地百姓趁黑夜埋在了潇水堤坡的斜面上。韩京京和爱人张微微(闽西红军后代)肃立在陈树湘的墓前,泪水止不住流淌下来。他摆上两盆鲜花、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从闽西带来的粽子,无语哽咽。忽然,张微微的一声&大爹爹,我们来看你了&,叫人撕心裂肺。韩京京从此将陈树湘当做自己的大爹爹。
  韩京京多年走访发现,陈师长没有留下后人。更让人心酸的是,他唯一的一张像是根据头颅扫描、韩伟的口述画的一幅画像。
  2014年,陈树湘牺牲80周年纪念日时,韩京京请著名军旅雕塑家刘林为他塑了像。三尊标准像其中两尊分别送给他的故乡长沙博物馆、1930年代带过的红4军特务大队&&如今的某部红3连保留,&还有一尊安放在我们家中,与我父亲的像肩并肩,就像他们当年一起战斗的岁月那样&。
  战士绝地跳崖获救
  与陈树湘师长失散后,韩伟带领余部在界岭遭遇桂军追击,双方进行最后一场激战。政委侯中辉及20余名战士阵亡,韩伟一行6人纵身跳崖,幸而被半崖中松树阻接,安全跌落到崖底。落地后,韩伟发现他的一营营长侯世奎也活了下来,于是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山崖,往漠川乡协兴村方向走去。
  这天细雨蒙蒙,韩伟两人行至董家村,去往一户村民家中养伤。此时,家住1公里外协兴村的草药医生王本生正好到董家村行医。看到韩伟二人身穿带红星的军装,脚部受伤,身上还有多处枪伤,王本生判断出应该是负伤的红军。
  当天夜幕降临,王本生脱掉自己的衣服为韩伟换上,与村民一起将受伤的两人背到自己家救治。第二天,一营司号员罗金党因脚部受伤,到王本生家求医时巧遇韩伟、侯世奎两人。
  王本生将三人安放在家中的红薯窖里,用从山上采摘的草药为他们疗伤。因当地保安团常来搜查,三人白天只在窖内活动,晚上方能出来透透风。20多天后,三人的身体基本恢复,韩伟决定趁年关混出漠川、兴安,去追赶红军大部队。为了避开沿途的盘查,三人将随身携带的4颗子弹和怀表等物品留给了王本生,打扮成挑夫模样,混在挑山货的队伍中躲过保安团的盘查,顺利出山。
  韩伟生前从未向家人提过这段历史,直到1986年,他写下一篇文章时,韩京京才知悉当年战场的惨烈。1986年春天的一个中午,韩伟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两眼直视,眼神中透着悲痛和哀伤,棱角分明的双唇紧闭,嘴角上挂着刚毅和不屈。韩京京刚下班回家,叫父亲吃饭,看到这一幕感到心惊。问过母亲后韩京京才知道,当天上午来了两位负责编撰红军长征史料的同志,请韩伟写一篇关于红34师在湘江战役的回忆文章。为此,伤心、悲痛、激动、自豪等感情同时袭来,年近80岁的韩伟两顿饭颗粒未进。
  半年后,回忆文章写成。父亲经历了怎样的痛苦,韩京京并不知道。他只记得,收到文章被录用通知的那天是建军节,在全家人每年一次聚餐的餐桌上,韩伟突然冒出一句话&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灰放到闽西去&。
  在王本生家对面的山坡上,一座红34师烈士墓掩映在青草绿树间。这座墓是韩京京和另外4名红军后代所修。2014年,韩京京来到协兴村,找到父亲韩伟当年和战士们跳崖的地方。他在轿顶山对面的山坡,修建了这座带有红星的墓,希望墓碑一直守望着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三年不饮湘江水&
  在闽西革命公墓内安放着的20位将军中,唯有韩伟不是福建籍。
  1992年,韩伟中将因病在北京逝世,韩京京遵照父亲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这里是他带领6000名闽西子弟走向长征的起点,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骨灰安放那天,闽西的四月细雨蒙蒙。韩京京手捧骨灰盒来到闽西革命公墓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上百位老人聚集在骨灰堂外的台阶上,迎接这位&扩红团长&。&韩团长带出去的几千闽西子弟都牺牲了,如今他以自己的骨灰来告慰他那些战友的父老乡亲来啦,我们来看看他,也给他送送行&&&
  此刻,韩京京想起建国后陪父亲为红34师牺牲的战士争取烈士身份时的情景。当天,民政部一位主管优抚工作的司长如约到来,谈话开门见山:&韩老,您要求给34师的6000官兵追认烈士,可是按照规定&&&韩伟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情绪激动:&34师都打光了啊,只剩下我一个团级以上的干部,我上哪去找证明人!&&&
  但韩京京知道,他们说得在理,34师全军阵亡,连牺牲战士的名字都找不到,何谈追认烈士。
  这次闽西之行后,韩京京开始做一件事情:寻找34师的英魂,铭记历史。他带着同是闽西老红军后代的爱人,到闽西、广西、湖南等地,重新走过长征路线,在沿途寻找34师遗落的记忆。
  2009年是湘江战役75周年,经过数年苦苦寻找,韩京京遵照父亲的遗愿在湘江畔为红34师的6000名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石碑呈血红色,由福建龙岩、政府打造,从遥远的闽西运到了千里之外的灌阳县,来到了湘江边战士们的长眠处。
  韩京京曾无数次考虑如何书写碑面文字,但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辞来祭奠他们。&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留在湘江边,名字都无法找到,这是何等的悲壮&。红军就是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这句话被刻在了大理石碑座上。
  湘江呜咽,秋波涌起,无字碑旁的山林苍翠挺拔。在碑左侧的另一排墓碑上,镌刻着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名字。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名字是福建多地政府用多年的时间,走访当地的众多村落后查出,名字被刻在花岗岩石板上,随无字碑一起立在湘江边的山坡上。
  李马子生、俞兰保生、修马金子、朱春秀妹、赖老石头、陈三哩子、戴七子、李四古佬&&这些名字,在今天看来算不上正式名字。他们的父母,或许连给他们取名的能力都没有。这些出身贫寒、年轻的生命,将热血永远地洒在了长征的路上。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湘江边上流传多年的一句话。红34师被誉为中央苏区的&钢铁之师&,屡立战功,一腔热血洒在湘江畔,早已融入山河。湘江战役过去52年后的1986年,每当韩伟想起战役中为革命献身的师长、政委、挚友和亲人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韩伟认为,他是红34师的&幸存者&,有责任将红34师的悲壮史绩记录下来。
  如今,红34师的番号早已被取消。但在韩京京看来,34师的番号永在,烈士们的英魂永在,6000名闽西子弟是永远的烈士。
  父辈留下的4颗子弹辗转回到韩京京的手中,被珍藏在橱柜中,仿佛红34师仍旧战斗在那段峥嵘岁月。(记者 张恒 王婧)
看美女们大方秀出热辣身材,陪你度过冷冽寒冬。
48小时点击排行榜长征途中全军覆没的红军师和他的掏肠拒辱的刚烈师长陈树湘
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报刊杂志,只要讲到中央红军长征,就会讲到湘江战役;讲到湘江战役,就会讲到全军覆没的红34师和他们的师长陈树湘.
看过电视剧《长征》的人对一个镜头可能记忆忧新,当毛主席好不容易挤在混乱红军队伍中,从小木桥上渡过湘江后,停留在岸边关注红军的渡河情况。当他听到红34师被敌团团围困在湘江东岸,突不出围,全军覆没时,他一边垂头顿足,一边伤心地反复叨念着:“我的34师啊,我的34师”。这红34师是怎样的一支红军队伍呢?他的师长又是谁呢?
&在长征途中成建制师损失的就只有掩护主力突围,在最后面打阻击的全军总后卫的红34师。
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全军覆没的红军师是红9军团的红三十四师。其前身是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七师。
&&&&日,福建省独立第7师在宁化县城正式宣告成立。师长陈树湘,副师长张瑞标,政委范世英,参谋长朱元金,下辖二个团(见《红色中华》第64期题为“红军独立第7师成立盛况”的新闻报道),后扩充为3个团。&独立第七师从1933年3月正式成立,至1934年10月,历时仅一年零七个月,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拓展了宁化、清流、归化等数县革命根据地。不但威震四方,而且为中央主力红军扩充了一大批指战员,被老百姓称为“常胜之师”,被《红色中华》称为“钢铁之师”。因此该师大多数人为福建省宁化县人,其中有一个团是纯宁化人。&这些人大多数牺牲在湘江战役中。
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独立第七师整师加入长征行列,并改编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突破敌第4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该师担任全军的总后卫,被敌团团围住,几经血战,终不得突围,全师覆没。
在突围中陈树湘师长不幸腹部受重伤而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苏醒过来的陈树湘师长乘敌人不备,毅然从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奋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突围前"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殊死的血战,英勇的阻击,争取了富贵的过河时间。至12月1日晚,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蒋介石数十万大军未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而宁化籍红军也在这场血战中伤亡殆尽。
在长征突围中,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宁化一万多名英雄儿女跟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就约有3个人倒下……解放时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为28人。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中央后方机关共87000余人,被迫分别从福建的宁化、长汀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2005年10月,党史研究专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宁化县调研时,深情地说:"没有宁化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的巨大牺牲,长征的历史有可能要重新书写。"
&&著名的韩伟将军在晚年曾在回忆录中深情的说道,如果没有湘江战役,如果红34师能到达陕北,那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就不单只有湖北的红安县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绝命后卫师》开播 张桐谱红军战士慷慨悲歌
日期:[]&&版次:[A22] &&版名:[新文娱·娱乐]
新快报讯 记者梁晓雯报道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晚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推出史诗大戏《绝命后卫师》,再现红34师在长征途中作为后卫部队,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慷慨悲歌。近日该剧在北京举行首播会,导演、编剧携主要演员细述该剧的拍摄故事。
《绝命后卫师》重点聚焦的是一群最普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群像:夫妻红军,父子红军,兄弟红军,还有投红士兵等另类意义上的红军战士,正是这些小人物才最真实地体现出中国红军长征的艰难不已。该剧汇集了一流的创作团队,张桐、李强、郭广平、郑昊等众多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该剧85%的戏份都是艰苦的外景戏,开机前后又适逢福建的雨季,拍摄中几乎天天下雨,脚下的路湿滑难行,为了顺利完成拍摄,剧组多次现修了通往现场的道路。
为了保证战斗场景的真实感和冲击力,剧组特别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好的烟火师,拍摄使用了2吨TNT、10万发子弹,数千次爆炸重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张桐饰演剧中灵魂人物、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他曾在众多经典剧集中塑造重要角色,如《亮剑》中勇敢无畏的魏和尚,《闯关东中篇》中血性男儿宋天虎,《上阵父子兵》中性格直爽的乔群等。本剧中的陈树湘是一个总领全局、沉稳冷静的师长,不仅善于作战,更敢于牺牲,最后他英勇就义的场景也给人们带来最震撼的感动。面对恶劣的拍摄条件,张桐表示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演员们也肩负着英雄的使命。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本报新闻今日排行榜4月23日,体训馆内热闹非凡,数百名身着红军战士服的青年齐聚于此。他们的服装老旧而真实,让人不由疑惑他们是否穿越而来。
小编上前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我校体育学院14级、15级的学生,此次应八一厂的邀请做群众演员参加电影《第四道封锁线》的拍摄。
不过这些衣服虽然我们看着觉得很帅很英气,身着它们的同学却一点都不轻松呢。从剧组工作人员那里,我们得知,此次的红军服装曾经是10年前拍摄长征时所用的,服装的面料是棉麻的,还做旧了,十分贴合红军当年的情况。光阴流转,十年之后这批服装不断地被用于影视剧中,因此服装出现了更多磨损,加上了更多的补丁。
时间使它经历沧桑,亦赋予了它无限的历史意义。工作人员再三叮嘱虽然服装很旧,但请同学们忍耐,千万不要去洗。因为这样的服装才更符合红军当时的艰难境况。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当年的红军究竟艰难到什么样的境地。
忆苦思甜,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难得的安乐平和哟!
《第四道封锁线》通过讲述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讴歌红军官兵忠诚于党、英勇决战、不怕牺牲的伟大长征精神。而这也与我校“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24字井冈山精神内相符合。本剧将于今年十月上映,到时也许会有意外惊喜出现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哟!敬请期待!
【科普:“封锁线”是…】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防守的是陈济棠的粤军,刚一开,守军还没被传达,红军和粤系的秘密停战协定,守军打得很凶。战斗很激烈。但是到了10月,陈济棠下令防水,于是红军越过桃江,由大余县进入崇义县,再向湘南进军。第一道封锁线被突破。第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国军分南北两路,北路为中央军,时薛岳率领吴奇伟,周浑元2个纵队,共4个师追击,南路是粤军,由余汉谋率领李振球,叶肇,李汉魂三个师堵截。由于陈济棠和红军达成了《筠门岭协议》,给红军借道西去,红军突破城口,越过了第二道封锁线。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粤军邓龙光部放弃了防地,使得红军顺利越过第三道封锁线,转入湖南零陵。第四道封锁线就是湘江。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判明中央红军西进的计划,遂拟定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如前计不成,则第二步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这两步计划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自己的湘军组成的西路军和北路军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专事“追剿”;令陈济棠4个师北进至粤湘桂边担任截击;李宗仁、白崇禧以桂军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将红军“包围于湘江、潇水地区而歼灭之”。湘江之战在共军军史上被和红军西路军全军覆没及皖南事变并称军史三大悲剧。
图文:刘红玉
责任编辑:丁益锴
井大小红军的旅程明天即将开启,尽请关注!
【内容转载自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34师陈树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