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财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意义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江泽民文选》主要收入了江泽民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重要著作。它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一样,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定历史过程的反映,集中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过程。然而,《江泽民文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并不限于这一特定历史过程,不仅在于它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且涵盖了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过程的生动记录,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全貌和丰硕成果。因此,《江泽民文选》的出版,不仅能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过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实践,把设想变为现实的历史过程。《江泽民文选》不仅科学地总结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还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整个历史过程的宝贵经验。善于回顾历史、总结实践经验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江泽民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优秀品格。在《江泽民文选》中有许多篇幅是直接用来总结实践经验的,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上,第一个问题就是“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认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就系统地总结了这二十年来主要历史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先就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在肯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的同时,认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三个代表”。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由江泽民同志所总结的党的基本经验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都是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牢记和遵循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伟大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因此,《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对于我们从理论体系上系统学习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开辟未来的历史过程。《江泽民文选》所总结的基本经验、所反映的理论成果都是着眼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着眼于党的长期执政。这些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已经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江泽民文选》还凝聚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重要著作《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对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发挥了强大思想威力。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文选》等重要著作的出版,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党的十六大以来,正是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随着《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泽民文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宝库,是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号召,把《江泽民文选》学习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专题 课程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分别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 3 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 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 以下 3 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 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 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 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 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 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 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 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 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 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 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 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 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 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 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 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 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 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 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 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1 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 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 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 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 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 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 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 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 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一生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他 1920 年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参加中 共一大,是 13 名代表之一。1923 年三大,他担任了中央执行委员,并当选为 5 人中央局成员之一兼中央局 秘书。当时规定:党的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这意味着他实际上已经进入党的领导核心。1935 年在遵义会议上,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实际上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者;翌年又成为中央军委主席团主席, 即全国红军的最高指挥者。他从 1943 年起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直至 1976 年去世,在党的最高领导岗位上工 作 33 年。新中国成立后,他首任国家主席,一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直至去世。从历史发展看,毛泽东是 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名成员发展成中国执政大党的主要领导者和主要贡献者。整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都和他的名字紧紧相连。 (2)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 在南昌起义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把起义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他在率领红军进军井冈山 的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的民主制度,为创建新型的 人民军队作出了伟大贡献。他同红军总司令朱德一起,以“朱毛”之称闻名天下,在许多年间成为中国革 命力量的象征。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又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同时也挽救了人民军队。从此,在毛 泽东率领下,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武之师。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这里说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 ; 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 ; 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 新的革命” 。毛泽东从青年时期献身中国革命,并为之奋斗一生。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领导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的中国人民大革命,成 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 从而把胜利的旗帜从井冈山一直插到了天安门。 这是继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伟大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占人类 1/5 的中国人民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 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个年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全面确立,这是我国 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刚成立时,主要生产方式还是手工劳作,人均寿命只有 35 岁;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尽管还不富 裕,但中国已经变成拥有“两弹一星”的世界五强之一,人均寿命达到了 67 岁。 90 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瓦解后,针对世界上有人对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攻击,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摩尔多瓦总统(共产党人)说了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在占人类 1/4 的中国取得成功,怎么能说社会主义 失败了呢!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保障,而且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 (5)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旧中国是一个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夺取革命 和建设的胜利,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指导中国革命的 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是实现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尊重苏联革命和建 设的经验,但不迷信这些经验,并且和迷信这些经验的国内外教条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为此受到不公平 的打击和迫害。王明路线统治时期,毛泽东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反对扩大根据地内部的阶级斗争,不 但被剥夺了在苏区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而且在党内的地位也大受影响。但毛泽东不怕怀疑,不怕排挤和打 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挫折和失败中取得经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 际相结合,开辟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开辟了将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轨道。这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最宝 贵的思想遗产。正如邓小平所说: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 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前进。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和发展了党、创建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缔造了 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都是“开天辟地”“从无到有”的大事。我们今天 、 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千秋大业,都和毛泽东 的名字、与毛泽东思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他因此不 仅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而且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毛泽东逝世之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 不管有没有见过毛泽东,都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澳大利亚前总理弗雷泽说: “我从未见过他,这是我一生 的一大憾事,因为他是中国的伟大领导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尊重纪念。我不知道中国怎么说,但在世界 许多国家他被看成是时代之父。他给予这个国家以生机,关心人民,建立了能使整个国家走向富足的制度。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共产主义的敌人,他对毛泽东及其著作也不得不表示钦佩。1972 年他访华见到毛泽东 时,就发自内心地说: “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认为: “毛泽东 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史诗。 ”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他对许多问题的思考陷入了误区,产生了不少主观主义的东西, 导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主要表现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 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 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严重地泛滥开来;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错误的、过火的政治 批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更主要的是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 。从 1966 年 5 月到 1976 年 10 月,由 于毛泽东的错误发动,特别是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蓄意利用和破坏,全国人民被卷入近似疯 狂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 国家遭受的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 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些错误及指导发生这些错误的‘左’倾理论,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 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毫无疑问,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新中国和中华3 民族进步发展所进行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奠基,同他给国家和民族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一时挫折是不 可同日而语的。毛泽东无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作为大政治家、大军 事家、大战略家、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以至大政论家,他都可与古今中外属于这些系列的伟大人 物并驾媲美,毫不逊色。这些,将构成永恒的“毛泽东魅力”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者。 四川广安人。1904 年 8 月 22 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 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 1919 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 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 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 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 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 月 7 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 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 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 12 月和次年 2 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 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 敌委员会书记。1931 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 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 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 年 10 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 年 1 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 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 年 1 月任八路军 129 师政治委员。和师 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2 年 9 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 年 10 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 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1945 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 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5 年 9 月至 11 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 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 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 年 9 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 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 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 治委员。 1952 年 7 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 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 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 献。1955 年 4 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 年 9 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59 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在任总书记的 10 年中, 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4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 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 造厂劳动。1973 年 3 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 年 4 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 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1975 年 1 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 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 陷,1976 年 4 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 年 10 月“四人帮”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 年 7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 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 年 8 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 年 3 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 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 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 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 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 1981 年 6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 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上当选为主任。在 1983 年 6 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 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 1989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 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 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 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 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 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 年 2 月 19 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邓小平人生的三个时期: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逐渐成长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下独当一面的领导骨干; 50 年代中至 70 年代后期,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为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 立者。“三落三起”的经历邓小平的一生,是 20 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 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邓小平 “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 系的。可以说,邓小平的 “三落三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一落时间:1933 年5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1933 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入苏区,以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但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毛泽 东排挤出红军,而且对其他抵制“左’ ’倾错误的同志进行残酷打击,错误地批判福建的罗明和江西的邓、 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主 张在根据地边沿地区保留一定的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被临时中央视作“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 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路线”而遭到批判轲打击。邓、毛、谢、古则被视为江西的“罗明路线” 。邓小平在 这次残酷的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被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际,邓 小平还遭遇了个人生活的一个大变故,就是妻子金维映与他离了婚。一起时间:1933 年 原因: 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3 年的政治磨 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 主任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 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4 年 10 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4 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泽东的邓小平,经毛泽东提议,当 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 年 1 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他的人生和党的事业一样,从一个辉煌奔 向另一个辉煌。二落时间:1966 年 原因: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 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 “左”倾思想支配,毛泽东认为国内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错误地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 运动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 的批判和斗争。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从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上一下子被贬到江 西“劳动改造” 。1969 年 10 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 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二起时间:1973 年 原因: “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1971 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林彪的事在精神上 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1972 年 1 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 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 邓的评价传出去。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称赞邓小平是“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 , 。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柳暗花明。1973 年 3 月 10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月 12 日 。4 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 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邓小平从铁路交通人手, 继而在钢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展了全面整顿。在 1975 年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确定由他主持党中央 日常工作。9 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 “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三落时间:1976 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6 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1975 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 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但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毛 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 三分缺点” 。他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一 向倚重邓小平的毛泽东失望了。在“四人帮”的蛊惑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1976 年 1 月 15 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为周恩来逝世致完悼词后,便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1976 年的清明节前夕, 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 、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天安门广场成了声讨“四 人帮”的主战场。4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 “反革命事件” 。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 ,第三次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 党籍,以观后效。三起时间:1977 年 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 1976 年 10 月, “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 的邓小平再一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辉煌岁月。 1977 年 3 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 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 1977 年 7 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是 。 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次年有国外报刊称: “邓小平时代”开 始了!1 7 月 30 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面。这个镜头成为 73 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 出的象征性画面。 无私广阔的心胸、坚定不移的信仰、乐观主义的精神支撑着邓小平,使他涉过道道险关,攀上了人生 的顶峰,创造出指导我们迈向新的征程的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在他生命的最后 20 年里,邓小平开辟 了一个时代,创造了历史,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赢得了从未有过的青春。1976 年天安门诗抄 欲悲闻鬼叫, 先烈碧血染旗红, 我哭豺狼笑; 中华儿女记心中. 洒泪祭雄杰, 金猴紧握千钧棒, 扬眉剑出鞘. 常备专打白骨精. 三种经历:军队工作的经历 - &刘邓大军&首长之一。 地方工作的经历 - 四个大区中央局书记。 中央工作的经历 - 三任中央秘书长。张牙舞爪黑心妖, 攻击总理穷叫嚣. 几只鬼怪欲翻天, 亿众不容罪难逃..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成为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的革命风范和人格魅力&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时所表现的党性人格魅力。 粉碎 “四人帮”后再次复出时所表现的党性人格魅力。 在如何对待毛泽东的问题上表现出的政治勇气、政治魄力、智慧。 一是敢于指出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错误。 二是敢于顶住因此而纷至沓来的种种怀疑和否定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潮流。政治成就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中,他根本否定了7 “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 1983 年 6 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收回“失地”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 1997 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在 1999 年回归祖国。1997 年召 开的中共第十五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 20 世纪最伟大人物之一他话不多,却有着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并用短短几句话表达出来的高超能力。因此,他能 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大量的事情。 ------基辛格 我知道中国有人比你更年轻,但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人比你更有活力。 ------基辛格 邓小平矮小的身材中到处都迸发着活力。在激荡的中国,他经历 3 次政治风暴的浮沉。邓小平的泰然 风骨便是在这场生与死的搏击中获得的。骤然一见,虽貌似平淡,但其表情里却蕴含了坚忍不拔、勤恳实 干的品质。 --平山郁夫(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很多方面表明,邓小平是惟一能经受各种挑战的领导人,虽然 1978 年以前,邓小平还不能和陈独秀、 毛泽东、周恩来相媲美,但在最近的五年中,他在物质进步、社会安全、自由民主以及贯彻四个现代化政 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他前面任何一个领导人都没有过的。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个富有想象的理想主义者,周恩来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那么邓小平则是 一个富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坚持斗争并斗争到胜利的对抗主义者。 [美]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时代背景DD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 20 世纪初,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已经展现, 列宁提出时代的主题:战争-革命,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二战后, 国际形势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时代的主题开始逐步由革命与战争演变为和平与发展。 1945 从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是时代主题的转变时期。 70 年代开始,和平与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状况最终决定一切。 对世界各国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在利用新科学技术革 命提供的良好机遇,寻求符合本国、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主题的这一转变,在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 社会主义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各矛盾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 了新的科学判断。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一问题展开,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2、历史前提DD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经历了新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风雨历程,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学苏联的基础上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我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只能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956 年,新科技革命初露端倪,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国共产党8 敏锐地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开始进行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毛泽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伟大创举:和平消灭剥削阶级;提出十大关系思 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正如邓小平后来说的: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 没有解决好。 ”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 们体制的弊端。正是“文化大革命”促使邓小平同志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当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推动的高新技术大潮涌来时, 这一体制的弊端不断展现,终于使苏联在同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面对这种局势,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 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除了错误思想的干扰,更重要是体制问题。 社会主义原有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与第一次科技革命 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生产力基本是适应的。因此,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曾经发展了苏联,发展了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经济体制在决策上要快速、准确,运转上 要高效、灵活。 而社会主义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反映迟,决策慢,运转不灵活,难以适应新技术革命 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不断调整和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 筑,适应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脉相承,坚持基本原理,根据实践变化,发展创新。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构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申四化;经济建设大局;整顿、纠 错-改革。邓小平理论萌芽。 邓小平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主题,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1982 年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十二大报告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形成邓小平理论主题。 第二阶段形成轮廓,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 从 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实践中,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轮廓。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思想,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在全国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 1986 年 9 月十二届六中全会, 《关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党的基本路线。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命题,并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 廓,12 方面理论观点。 第三阶段形成体系,从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形成系 统。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9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党与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开放 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党的十四大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进一 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理论,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1)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的条件;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 -经济危机, 1825, 1836, 1847, DD 矛盾尖锐; 政治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成熟。 思想基础:三大来源。 自然科学基础:19’自然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六大缺口” 细胞学,能量守恒,进化论,星云假说,两块基石:创造了唯物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灭亡的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 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次飞跃的贡献: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过 300 多年的徘徊,终于走出了乌托邦的荒原。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 发展为完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经历了约半个世纪。 (2)列宁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以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标 志。 列宁“这是一桩书本上读不到,历史上没有看见过的新事业”。《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422 页。 列宁在近 7 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再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过时的某些结论,提出了关于社会 主义的理论。 1924 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有巨大功绩。由于帝国主义战争逼近的特 殊环境,斯大林突出“快”“集中”的特点。只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苏联约 30 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次在世界面前显示了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但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够格而不够好、甚至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渗 透一些军事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 中国,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DD毛泽东思想。 走出不同于俄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3)社会主义从传统单一模式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的飞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欧亚十几个国家获得胜利。都仿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克服单一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成为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 50’-80’,社会主义改革先后曾出现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50-60’初,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和匈牙利改革。 第二次,60’初,苏联、东欧改革。 第三次,70’末-80’初,中国及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这次改革处于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两种制度和平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环境下,改革的广泛性、10 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 苏联和东欧改革,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引发新的矛盾和危机。悲剧在于:把苏联模式的缺陷,记到社 会主义制度帐上,搞社会主义自我丑化、自我否定。 改革DD改向,走向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挫折。 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我们也付出 20 多年的巨大代价。 邓小平总结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时代变化和要求出发,结合实际,探索建设独具民 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恢复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逐渐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新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创造,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三次飞跃的 重要内容和鲜明标志。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2)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 第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 的新境界。 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发展、突破、创新。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十五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第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根本问题,首要问题:什么是?怎么样?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阐明社会主义阶段, “三个有利于”标准。 以往的曲折、失误、困惑,归根到底是没搞清“什么是、怎么样” 第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 断。 第四,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 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三个层次: 哲学层次:思想路线DD哲学基础,理论精髓; 理论层次: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理论;是思想路线的成果体现,首要问题的深入 思考和展开; 基本路线层次:理论、政策、战略、策略、目标模式等,是首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 建等方面的展开。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本身也不是不需要再发展的。时代在发展,实 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世界经济、政治、 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飞跃。四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 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11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理论--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要从实际 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我国现阶段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这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4、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6、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今的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8、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9、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0、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 之本,要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1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理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3、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强调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完成祖 国和平统一大业。 14、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5、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国各 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6、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理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 2000 年 2 月 25 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 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 “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 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 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 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 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国际背景。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在加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我 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 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 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2)国内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 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12 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存 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 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 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 密结合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三个代表” 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起来,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 三、 “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 6 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 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 环境“倒 U 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 7 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 积累的 “零增长” 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 , 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 “财 以 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 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 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 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 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 GDP 的年平均 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 。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 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 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 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 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 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 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 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 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 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13 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 、 、 、 、 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共产党宣言》全文】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 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 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 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 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编辑本段]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 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 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 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 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 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 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 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 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 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 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化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 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 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 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 物。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 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 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 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 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4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 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 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 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 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 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 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 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 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 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 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 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 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 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 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 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 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 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 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 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 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 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象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 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 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 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 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 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 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15 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 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 治。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 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 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 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 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 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 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 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 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 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 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 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 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 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 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 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 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 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 切波动的影响。 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 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 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不仅如此,机器 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 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象士兵 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 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 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 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 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 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有的 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 补充的。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16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 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 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工人们还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 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 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 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 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 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 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和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 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 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 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 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 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 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 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 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 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 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 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 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 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 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 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 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 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 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 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 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 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 的立场上来。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 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他们和妻子儿女 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 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 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7 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 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 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 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 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 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 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 下挣扎到公社社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 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 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 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 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 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 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 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 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 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编辑本段]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 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 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 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 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 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 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18 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 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或者,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但是,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 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加起来的 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对立的两个方面吧。 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 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 才能运动起来。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时所改 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现在,我们来看看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 雇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