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南怀瑾文字: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义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儒道学者南怀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好, []|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
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评论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新闻博客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顶!  
从钱穆到南怀瑾到于丹,近代、现代、当代的儒家大师们,无不妄想复兴“独尊儒术”,都采取同一方法:凭自己所学和所需,抛弃原文的原义,信口雌黄,把现在的一些褒义词和新思想嫁接到“四书五经”里去。他们这样作的结果是:除了自己哗众取宠而获得功名利禄外,就是把儒学弄得面目全非,把思想界弄成一片混乱,欺骗着古文功底不深的人,维护着帝王专制统治。但是,那“四书五经”的文字写得明明白白,“三纲五常”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不管他们如何口若悬河、还是笔下生花,也是曲解不了的。
  看不懂
  好贴:)
  你算哪根草啊!!
  你肯定没仔细读南怀瑾的作品。请不要不懂装懂。
  10#作者:5296222
回复日期: 14:23:00    你肯定没仔细读南怀瑾的作品。请不要不懂装懂
  国学这东西本就是各执一词,论语最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南老先生自然也不外如是。有兴趣就读来看看,不能附议就算了,楼主过于较劲儿了。     ★ 发自天涯专用iPhone软件-百读不倦
  谁解的对、南怀瑾是否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个标题绝对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做学问的如此行事,颇有“笑人齿缺”的意味了。
  ls几个sb,连张中行老先生是谁都不知道就胡乱批评lz,素质真高啊  只会人云亦云,趋炎附势,论语都没认真读过吧  听别人说南怀瑾好就认为好,别人批评几句就跳出来卫道,当真了得啊
  张老和南老都是真正的大师
  现在的社会,言者无罪,大狗可以叫,小狗当然也可以叫,管他娘的,叫唤了再说
  大家别吵了。  我想各位都是喜爱《论语》的,你们觉得李泽厚的《论语今义》怎么样?发表下见解吧!  写书的人应该是某方面学问到一定程度的,也能洞察人心、 知晓事理,心里面应该很清楚自己的出书动机。头上三尺有神明,如果是为了名利或者炫耀,就算别人不知道,心里也骗不过自己去。
  哈哈,没想到张中行老先生不满了。老头敢讲,可爱!  南怀瑾先生读了很多书,他自己也这么讲。曾经对南先生也是高山仰止,到书店逢老先生的书必买,回家也读得津津有味,后来觉得味道不对。最终决定把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当故事会读,这样就通顺了。  南怀瑾先生,书袋子耳!先生的书,指路牌耳!  不过读书,人生本就不是个严肃的命题,玩而已。能玩到南怀瑾老先生这个境界,已经不错了。至于大家动不动就去景仰,那也不是先生的错。  希望没有伤众南粉之心,罪过!
  各位行者:收了法术吧
  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
  南就是俗说,一是旧,比孔孟都旧,于现代知识全无了解,象古时的老秀才。二是杂说,只要自已觉得有用,胡乱的什么佛道全用上,全不在意义理通不通、系统的矛盾。    国学底子太薄,南确迷了不少初入门者,也是情有必然的。
  22#作者:胃痛10
回复日期: 16:52:00    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  -------------------------  这点就断了理学心学所谓之“思孟学统”说,易传、中庸应皆在孟子后。易庸的确是道学之根。
      阿弥陀佛    
  纯粹是放屁,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哪个说论语的都是一家之言。自高自大。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得不到人家的信服。你有本事你也写一本。少拿南老说事!
  南怀瑾就是个装神弄鬼的混蛋,他的女弟子倒是挺信他那一套的,这个我知道
  在下对南怀瑾老师的笔墨有一些浏览,确实有较多似是而非之处。  但没有拿他当回事,因为那不值得。  也因为南怀瑾的著说已经被拿来商用,基本上失去了文化价值,如果其著、其说没有争吵,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卖钱吗?  不知楼主是在为南怀瑾叫卖,还是真有不同观点?  如果真有不同观点,那您就当他是垃圾扔掉算了。
  张老是做学术的,一丝不苟;南老讲的是道理,目的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具体的文字训诂考据之类不是重点。    请不要吵了,没什么可吵的。
  张老是做学术的,一丝不苟,多少也有唯我独尊的习气。南老在国学青黄不接的时候诲人不倦,推动国学复兴功不可没。
  《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南怀瑾语)-----------这是研究《庄子》最头疼,问题夹杂得最多的—篇文章。(南怀瑾语)-----------  《齐物论》....中间说的内容太丰富,太丰富了!.(南怀瑾语)-----------    
我们读南怀瑾的书,无论是&论语别裁&,&老子他说& &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还是&金刚经说什么&&禅宗与道家&等等,里面象这样故做高深的句子随处可见,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南却常常&大喘气&,故意卖弄.其实南在我看来,只是个台湾的学术骗子,他的对经典和诸子的  解说常常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牵强附会.只是大陆至&五四’后对中国传统经典隔断时间太长了,而南的书籍一出现,给大陆读者一种新鲜感.他的书,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传统文化.他的文章总是广征博引,读者常会为此所迷惑,就感觉其了不起,感觉其是个大学者,学问家.其实,真正的智者是大道至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经典的理解关键在于&悟&,不需要象南氏那样,婆婆妈妈乱说一气的.  
  @沙金壁土
21:05:00  张老是做学术的,一丝不苟,多少也有唯我独尊的习气。南老在国学青黄不接的时候诲人不倦,推动国学复兴功不可没。  -----------------------------  说得好啊,看谁做的功德多啊,这是衡量的标准。
  @似水流年-4 19:19:00  南怀瑾就是个装神弄鬼的混蛋,他的女弟子倒是挺信他那一套的,这个我知道  -----------------------------  这是有修养的人说的话吗
  最多是鬼仙
  南怀瑾?屁股上沒有皮的老家伙!(解《易》辞“臀无肤”为“臀部没有皮肤”),让人不可思议!
  都不想在这个帖子里说话,但看到一群野狗在这里乱吠,实在是忍不住扔个砖头,吓吓这些疯狗,不知尊重长者,尊重有德者,有什么资格谈儒家!
  支持张中行老先生!为南粉丝遗憾,可怜!
  额,这个学术探讨勿互相攻击。不服气的可以去找老南去论。偷偷发帖有失光明磊落
  论语这东西能看懂语义的直接看就行了
楼上说的好,能看懂论语直接看,我是不能,原因恐怕五四灭孔有很大关系吧,看了南师的解释,开朗不少,我等凡人需开悟大道吗?南师书里分明没将我导入歧途,到是楼主告诉我十翼做于孟子之后,我笑了。从这点我段或许楼主读过书,但没悟书……  
  千古文人相轻,哎--------------------
  啊呀,看这篇奇谈怪论,代价也蛮大的,活活笑掉我一副牙齿!现在装一颗烤瓷牙要15000元,三十颗假牙要多少钱?450000元,穷山沟的人做牛做马双辈子都做不出450000元来啊!
  说实话,不喜欢南怀瑾的书,只不过用白话通俗的讲了一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解读也似是而非,甚至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一本厚书,读完了感觉只有两句话有用,不如直接读原著。  
不怀疑他的学问,但如果用他的书入门,怕会越看越乱。静下心了读经典,多读了自会有自已的理解。
  南师的书,的确不适合入门,他太杂了。不过,似乎不是专门搞学术的人。  张先生,很值得尊敬。
  南对道教喜欢不懂装懂。他关于佛教的书,我没看过。
  最近很头疼: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读书;    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如何解?什么是如来真实义?读原经可以吗?读别人写的书可以吗?自己修证可以吗?要不要解?为什么要解?解了又怎样?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有书?包括原来的儒释道经文经典~我拿书做什么用?我怎么对待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指得月,得意忘言;      有疑问才要交流,要跨越几千年交流才有书,有书才能跨越几千年互相交流,古今互相交流才能答疑解惑,答疑解惑了书才完成使命,书完成使命了有没有用也就不重要了;
  再说书有没有用也在于是否完成了答疑解惑的使命,完成了答疑解惑的使命就是好书,就是有价值的书,关于谁的书好,谁的书有毛病,自己读了,看是否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拿来验证一下,也就知道了;    
所有的一切在玄奥都离不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在过,由自己负责,你的生活有问题了,别人说一点建议,听不听由你,好用拿来用,不好用可以丢掉,何必把生活的责任给别人背,何必要别人来控制你的生活,说他人的书好与坏,好了你用了是你的好处,别人也不要你感激,你用了发现坏了就不要再用,何必自我折磨,一边不肯放弃,一边责怪对方  
两位先生的书我都拜读过,也很敬重,所谓人生的导师,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引导;
  看了南怀瑾的《庄子喃哗》, 厚厚的两本, 有些地方真的不通啊, 而且私货太多了, 养生的, 佛教的, 很玄奥的样子。 当然人家早就说了, 这书只是聊天记录。  后来看流沙河的《庄子现代版》, 感觉清晰严谨很多, 夹带的私货没那么多,或者流沙河的私货比较让我接受吧。  不过国学方面的书,有人喜欢就好, 普通人很少把国学当哲学和科学研究吧。 有人欣赏就好, 牛肉白菜, 各有所爱, 不必强求。   太不严谨的书,对于牛人, 里面的纰漏不过一笑而过, 但真的会有点误导还没有无分辨能力的读者, 特别是名气这么大的南怀瑾, 查点让我误以为庄子在教人练气功呢。  气功你个头。
  随口随心 说与他人,不为授业,意在传灯  这叫作方便  张先生以治学的态度来看,其实是不大合适的    读南先生的书,比较正确的读法是不求甚解,不必认真,主要是不可盲从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老先生至少得了一个“博”字  所以偶尔拿来翻翻,不时也常有得益
  论语之类的都是一家之言,中国人真的要有“我不同意你的言论,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胸襟。
  呵呵,枪打出头鸟。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能传播文化就是好的。传播和研究是两码事。
  南怀瑾老师的东西,我们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可以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和言论,但是不要用偏激的眼光对待大师!
  张中行:
  南怀瑾的东西实在害人匪浅,少看为妙。不过楼主对论语的批判也不对,多的不想说了。
  顶楼主,  南怀瑾经常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举一些他几十年前见过的所谓世外高人的事迹来佐证他掌握了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的东方神秘主义的精髓,他明知不存在的事确总在那里宣扬,那就只能讨论他这样做的居心,我想仍然离不开名利,以他的见识和境界如果正经治学本不该得到现在的名望,那就只有剑走偏门了。
  现代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是捧着书本的理论大师,几个象南怀瑾那样修炼过?
  作者:5296222
回复日期: 14:23:00  你肯定没仔细读南怀瑾的作品。请不要不懂装懂。  ——恐怕是你自己没有细读吧?
  61#回复作者:九转连环
回复日期: 13:12:00  现代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是捧着书本的理论大师,几个象南怀瑾那样修炼过?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我是相信南修炼过,但是究竟修到什么水平就很难说了!
  56#回复作者:弥勒佛笑笑
回复日期: 11:10:00  南怀瑾老师的东西,我们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可以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和言论,但是不要用偏激的眼光对待大师!  ————什么叫作偏激呢?如果别人批评得不对,你就事论事就可以了。南怀瑾当然是有他的贡献的,但是他的错误也应该指出。
  ————我是相信南修炼过,但是究竟修到什么水平就很难说了!
  记得以前来过,再进来看看。  南怀瑾听人说过名字,其他一概不知;张中行似乎是余永泽原型,其他亦一概不知。我也不是做此类学问的,如此发言似有冒昧。但是对于做学问总归还是知道一些的,什么是“让人哭笑不得”呢,这是爆眼球、打嘴炮的痞子文人才说的话,不应是学者所为。  关于“无友不如己者”,可能我有些偏激,但我认为凡解释为“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于普通人而言无所谓,于自诩学者者言皆无良之辈。春秋时期的“不如”二字作何解我不甚了了,但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我还是知道的,至少有两重意思,一个是量化的对比,一个是质化的类比。我个人以为应是后者,当然我的以为并不重要,它也不见得就对,但解释不是翻译,这两重意思是实际存在的,原文照写又算什么?
  南意解多,张未能免去训诂陋习。  论语孟子的正统注释本(十三经)没采取朱熹的,不无道理。  真能两者兼具的,读国学者,当多读十三经的注疏。  注解五经、诸子百家的,当以孔颖达为榜样。
  @筑思 2楼
20:19:00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  -----------------------------  老南在此确实解的不当。
20:19:00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  -----------------------------  @董作民 71楼
23:17:00  老南在此确实解的不当。  -----------------------------  志,就是志向,下决心要走什么路。这是父亲对儿女最挂心的。  行,就是行动,是不是行得真。好比完成对父亲的立志承诺。  志、行相配合,就是知行合一。  即是尽孝道,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说到做到,这个人在社会也是可信的。
@yangtd002 45楼
10:09:00  说实话,不喜欢南怀瑾的书,只不过用白话通俗的讲了一遍,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解读也似是而非,甚至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一本厚书,读完了感觉只有两句话有用,不如直接读原著。  不怀疑他的学问,但如果用他的书入门,怕会越看越乱。静下心了读经典,多读了自会有自已的理解。  -----------------------------  赞成  @筑思,这篇文章出自哪里?
  为什么会有个国学?
  几年前头脑一热买了一套南怀瑾全集,主要是因为自己看古书费劲。后来看了些,也觉得有不少解释很牵强,有些想当然,这位南先生确实读书很多,儒道释无所不包。想想也是,要博就很难精吧,而且好多书其实称不上著作,是讲课记录的。现在就扔在一边了。要古书的注释,还是中华书局的新編諸子集成那套吧,清朝人在训诂方面做得很不错,可以看看。
  南怀瑾并没有独尊儒道,你自信考量下  
  应该两个人的见解都对,张老师的对象是正经的有学问的人,比较严肃、严谨;南老师的是对普通的一般读者,因而不拘一格更好,能学为所用就好。一个在堂,一个在野,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都能激励一部分人。
  南怀瑾写书的初衷是赚稿费、混生活。  只是因为国內文化断层的因缘际会,不小心把他捧成了"大师";真要算大师,也该归入"八卦大师"之列。  注:此"八卦"非《易经》之"八卦"。
  南怀瑾写书的初衷是赚稿费、混生活。  只是因为国內文化断层的因缘际会,不小心把他捧成了"大师";真要算大师,也该归入"八卦大师"之列。  注:此"八卦"非《易经》之"八卦"。
  虽然南诸多不可取,但这位用逻辑思维纯粹玩概念游戏的张先生,我看也好不到哪儿去!
  南怀瑾就是个垃圾,顶楼主
  我看这个辩解没有任何意义呀,整个就象是一群追星族在争辩哪个明星的私生活,还论道呢?就是一群迂腐在泼酸水,一个个都是现代版的孔乙己,自觉高深,却落入俗套,毛主席当年文化大革命打掉的文人身上的酸腐之气又回来了,为几个字在这骂街,毫无一点谦虚,还自认为都是文人,还不如俺这个粗人看的透,咱虽然不知道谁是南怀谨,但就凭有些帖子骂街的行为,就知道其人也不咋的,自认为多识几个字,就高人一等,前清的大儒、学士什么的不比你们强?还是没你们多?怎么让野蛮的洋人打的满地跑、当时,不是说洋人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啥的,现在我们的东西不都从这来的,满清那么多博学之士都阻挡不了灭亡的命运,打了多少年,最后,被文人讽为泥腿子的共产党得了天下,中国才摆脱了被灭亡的命运、走上强盛之路,至今所学多为西学科学,国学并不普及、旺盛,现在,人们才刚刚意识到国学的重要,可所谓的文人学者又摇头晃脑地摆弄起来,开始抠字眼了,为几个字的问题不休的争辩,甚至互骂,中国古代书籍成千上万,逐字逐句在那争吵,何时能休,这不又走上了儒腐空谈误国的老路上了吗?几个字解释错了能咋的?能影响导弹的精度、还是能改变卫星的轨道,这些年来中国的学校几乎不见国学的踪影,中国不照样发展,科技不照样进步?你一字就是能解释出八千个意思,又能咋的?本身国学现在在中国处境很微妙,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以解决现代中国人缺乏信仰,思想浮躁、缺少民族精神的问题,尤其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儒学最为合适,但儒家典籍众多,又都是文言文,既难读又难理解,年轻人不愿学,又学科众多,也没时间深究细研,粗略知道理解就行、只需择取些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典籍或内容,配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释,尽快地普及化、大众化、尽可能走入学校贯输给青少年,深入浅出即可,尽量将儒学中讲的修身、做人、处世的道理行为化、日常化,甚至规范化,学用结合,同时,还不能同其它学科发生冲突,另外,各种传播媒体也要对中国传统哲学多做宣传和讲演,普及于大众,争取尽快地解决中国人,尤其是中、青、少三代人在物欲的冲击下、西方价值文化的侵略下,形成的浮躁无根、肤浅、自私、自大、狂傲、冷漠、孤僻、偏激、冲动、懦弱、心灵脆弱,依赖性强等等一系列身心问题,短期内不一定见效,经过长期的、经常性的教育,如细雨润物,虽无声无息,但曰旧生效,对以上问题必有改观,其效果是无法用金钱和分数成绩来衡量的。当然、有兴趣有条件可深入研究,术业有专攻吗。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古代哲学、传统文化才刚刚引起少数人的兴趣,远远达不到普及化、大众化呢,有些自认为学识精深的人就开始逐字逐句地显摆自己、批判别人,文人的酸腐之气立马焕发起来,难怪有人不让恢复儒学呢,本来是个教育人、指导人们思想意识、立身处世的好东西,生生的让千百年来腐儒给毁了,成了儒腐们标榜自己学问高深,清高不俗、高人一筹的工具,没想到现在还有孔乙己,不知学问是否及得上孔乙己,但,那股酸腐之气却丝毫不让。竟还有喝彩的、帮骂的、也有倒南的、挺南的、中肯的、路过的,咱念书不多,不了解南怀谨、更不认识楼主,不倾向于谁,只是看不惯这种做法,逐字遂句地找毛病,没必要,儒家这些东西,本来大多是讲做人、处世、治国之理的,道理对了就行了,本身古代国家时分时合、文字多样、语言有异,书籍都为手写,灯光昏暗、写书成了一项繁重的劳动,难免错误,且难更改,再加上等级森严,后人即使发现错误,也不敢随意更改,错就错用,只要意思正确就行,谁知道怎么回事,何必细究、又不是科学数据,一点差错,便可导致严重后果,据听说南怀谨是个国学大师、还是个和尚,没看过他的著作,只是在许多地方都见过这个名字,说明南怀谨在国学和宗教上还是很有影响的,说明他在推广国学和宗教理论上是做了贡献的,无愧于大师的称号,不知楼主是什么大师?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社会有过贡献?你逐字逐句地挑南怀谨的毛病,是在显示自己的学问精深,还是在说明大师的水平偏低,从古自今,比毛主席学问高、学历高的人有的是,只有毛主席敢批倒孔圣人,你能吗?所以说人不看识多少字,而看做过多少事,不看你读过多少书,而是看你能悟出多少理,不看你学问高不高,而看你品行好不好,少了这三样,学文再高,也只是个迂腐的老学究。
  张中行是大陆风格的知识分子,比较严肃,但学识方面的积累绝非一般.   南先生注重实践实证,可能有些知识点上面并未刻意去过多考证,只是在自己讲体认经验时顺手带过而已.   二者风格根本上是不相同的.   加之,&论语别裁&是南师五十多岁时讲课的东西,那时南师毕竟还算年轻,在考据方面\字辞方面出些纰漏,也没什么大碍,并不影响他的整体成就.   张中行先生对南先生的错误指正,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些错误,是不是很严重?是不是严重到了否定南先生的地步?我认为根本不到这种地步.   张中行先生对南先生的"批评",是一种大师对大师级的批评,即:这种错误,在一般人身上,也许不算什么,但对南先生这样的人而言,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我想这才是张中行先生的真实想法.   问题在于,南先生的这点错误,确实不能掩盖他整体的成就.   归纳起来,应是如下几点:   一,南先生确实在讲课中,有些知识点上有错误,张先生指出得对,而且他有这个权利;   二,南先生的这些小错,并不能否定他的整体成就;   三,南先生个性洒脱,注重实证,实践,推广,身体力行,四方奔走,确实让国人重新认识自身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功不可没;   四,南先生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八十后,所言所行,境界在一步步提升,所以,也要以发展进步的观点来看南先生的作品;   五,南先生"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毕竟是一个人,不能像苛求神一样苛求他,否则就陷入一种迷信;   六,就南先生所有作品而言,不管里面有多少纰漏,至少说明,他的学问较之一般大学里的学者而言,还是要高一些,这无法否认;   七,南先生在讲课时的活泼率性,因机施教,确实在某些方面给人一点点"江湖味道",这是大陆四九年后形成的那种被称之为"严谨"\"严肃"的一些知识分子所不太能接受的.但就本人而言,过于重视考据,四处引用,到处都是参考文献,双引号,剪刀加浆糊,全是前人古人圣贤的观点,唯独不见个人的观点的那种书,再严肃,再正规,我也看不下去.   八,南先生的作品,在现实功利层面,对世人究竟有多大帮助,目前还不好评论.若以"市场"论,他的受众,确实远大于一般学者.那么,学者的作品,没有几个人看,又有什么用呢?至少要先向南师学习,你得有受众才行.仅仅让你的观点你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面的功夫而言,南师绝非寻人可比,他自有独到之处.
  南的书翻过,只记得其关于墨家的一些看法还是有真知的,不同于纠于字词的学院派,可见其人还是有一定悟性的,可惜浅尝辄止!可能是过于追求多读书的缘故吧…其他没什么记忆。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南怀瑾是个大骗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的课堂讲话记录,不是他写的。他写的有禅海蠡测还有就是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楼主我只能说呵呵了,靠批评名人出名,太龌龊了。
  @筑思 南怀瑾先生过眼云烟,大家都知道其水平,既然逝去适可而止。
  作者:@大般涅槃 时间: 21:22:00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的课堂讲话记录,不是他写的。他写的有禅海蠡测还有就是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楼主我只能说呵呵了,靠批评名人出名,太龌龊了。  傻逼,要论学识南怀瑾给张中行提鞋都不配,还靠批南出名?只有你这种无知的傻逼才认为张中行是无名之辈。
  南怀瑾想写自己的心灵鸡汤,借论语来跑个龙套。
  无友不如己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如果认为有矛盾的可以自己三思!另外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下面还有一句,自己翻书,断章取义的人终究是个笑话!不知道什么张中行,观其言,知其品,不看也罢!
  孔子辞世后,他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用了数十年时间,反复斟酌而编著的。它究竟能反映孔子的多少?孔子认同吗?永远不会有权威答案,因为最权威的就是孔子本人的答复。可是孔子已逝,无法回答。要研究孔子的学问,还要研究“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研究《大学》《中庸》《五行》《孔子家语》,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等等。但所有这些,也都只是孔子的投影、折射或关联因素,终究不能等同于孔子。其实任何人的著作,也都只是他著作当时的思想投影与折射,并不等同于他本人的全部。当然,若进一步深究,也可以说,所谓一个人,就是他一连串的人生行履痕迹与投影、折射,其实并无一个固定不变的完整人相可得。即使所谓的传记,也不能复原一个人的真相。更何况绝大多数传记,都是后人根据片段资料加以想象而编造的故事呢!真相了不可得。  至于对《论语》的注释诠解,历代以来,汗牛充栋。各家似乎大都认为自己的解释符合《论语》的本义,彼此争讼不休,徒议对错。可是大家好像都忘记了一个起码的也是常识性的前提——孔子没办法开口来作权威的评断哦!也许你解释的是孔子的本义,也许不是,也许比本义发挥得还要好呢,也许是曲解、错解了呢。  所以,严格说,一切诠释阐发他人著作的,不应该信誓旦旦地说肯定代表了原著本义,最多只能说是个人研究的心得报告。也许符合原著的本义,也许不符或背离,也许还发挥超过了原著。除非原著作者出来下结论,否则没有所谓的权威结论。但其实,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研究的心得报告,对自己与他人的人生,是否真的有益。真的有益就好。若无益,就没有了流传的意义与价值。  南师的《论语别裁》,无数人因之而受益,大概这就是数十年来,人们自发推介它的原因吧。而“别裁”二字,与“旁通”“臆说”“喃哗”“他说”一样,正是南师不肯说自己的阐扬发挥就符合原著的本义,是谦虚,也是做学问的严谨诚实态度。南师也曾讲过,若换了听众对象再讲《论语》,讲法又会不同。他也从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大师”,更不是什么权威,所讲的也并非什么标准,不过是分享自己一时的心得而已。若读者因读他的书,而对中华文化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对自己的人生,对作人做事,有启发,有反省,有改善,老人家也就很欣慰了。
  南师在佛学界也是有争议的。
  楼主,你还活着吗?  看你发的这内容,似乎你比南怀瑾更高明。  你何不出本书,写本《论语正定》,如果你的书卖的比他的好,大家都承认你的书,那才叫本事。  随便找几条,就能证明你的高明?  别扯鸡蛋了!
  张中行,就是无名鼠辈!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垃圾,今天是第一次听说
  @德道中神通
10:12:00  张中行,就是无名鼠辈!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垃圾,今天是第一次听说  -----------------------------  孤陋寡闻还当荣耀。。。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怀瑾六字诀发音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