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同安 的 民族苏木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会员注册
本站不参与评论!()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浅论宋代同安苏氏家风从重武向崇文之转变
&&&&来源:&&&&
&&&&&&字号
家风一般意义上指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稳定和获得较广泛认同、鲜明的风尚或作风。古代人很重视家风,把它作为自己家族的特征和标记的一部分,体现出自己家族成员道德品格、风貌气质甚至于审美情调的独特家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子弟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到家族的盛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云:“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宋代司马光&《训俭示康》称:“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云:“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家风之于古人,可见一斑。
优良的家风是一个成功家族的必备要素,是家族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留给后人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宋人韩元吉(南涧)曾言:“(宋代)苏氏有三望族:梓州、眉山、同安,同安之苏最盛。”[ [清]陈寿祺:《重刊苏魏公文集序》,[宋]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4页]韩元吉是宋代名族桐木韩氏韩维四世孙,南宋孝宗隆庆年间曾任吏部尚书,他的话是较有公信力的,代表当时人的主流看法。同安苏氏在宋代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世家望族,其家风必有其可取之处。宋代同安苏氏家风有从重武向崇文的转变,这里不揣浅陋,试作分析:
一、入宋前后,同安苏氏家风有重武的特点。
据谱牒记载,同安苏氏自称源出武功(今陕西武功),武功苏氏唐以前曾涌现苏绰、苏威等重要人物,是关陇世家大族,唐代出过苏瑰、苏F等人,官至宰执,家世显赫。但年代久远,具体切实完整的传承世系正史失载,真伪难核。
唐朝末年,兵祸不息,民不聊生,苏益等人带领苏家随王绪、王潮为首的变民和流民组成的武装集团从中原固始辗转千里历经艰辛入闽。苏益和他的子弟等人作为变民和流民组成的武装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在乱世中为了保身卫家,定居后为了保家卫乡,理所当然门风重武。这种情况在唐末五代是生存的需要。“光州之四世孙、赠隰州刺史讳益,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又为泉州同安人。”[ 《叔父卫尉寺丞景陵府君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62《墓志》,第946页]“益随王潮入闽,生光诲,仕闽为漳州刺史,居泉州同安,遂为同安人”。[ 《苏魏公文集》附录二,第1191页]
苏益英武有为,在军中是王潮的同乡、亲信部将之一。唐光启二年(886),王潮领泉州刺史,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因此得以在泉州安顿下来。宋初,追赠上将军,武安侯,隰州刺史。从记载可知,固始苏益率族人唐末随流民帅王潮入闽,崛起于草莽,这是同安苏氏的入闽源头。而且他们不是一般的军士,而是担任高阶军职,参与到了入闽武装集团高层的政治争夺。苏益生三子:光谊,光谓,光诲。苏光谊曾任泉州左都统军使。苏光谓曾任泉州右都统军使。苏光诲,读书习武,少谙兵法。后晋天福七年(942),曾任泉州都统使。宋代邹浩《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载:“隰州生光诲,石晋初,与刘从效诛泉南叛将黄绍颇,从效表为漳州刺史,泉帅陈洪进畏其英杰不为己下,以计如之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而密使人之漳州夺其位,遂为泉州同安人。”[ 《苏魏公文集》附录二,第1202页]后晋开运元年、闽永隆六年(944),连重遇、朱文进等将领等在福州发动政变,杀闽帝王曦,对王氏大屠杀,朱文进自立为闽王,任亲信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苏光诲随同忠于王氏的泉州将领留从效等诛杀黄绍颇,有功。留从效曾表苏光诲为漳州刺史,为陈洪进所阻。陈洪进忌惮苏光诲,以次女嫁光诲,在同安给他建华美的房屋,苏光诲无法违抗,遂定居同安。留从效后领泉州刺史、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等职,割据泉漳二州(南唐改漳州为南州)。宋建隆三年(962)留从效病卒,张汉思、陈洪进继立,苏光诲则投闲置散。苏氏人物在政治权力争夺中一度失利,但万幸的是政治倾轧中性命、家族得以保全发展。宋雍熙元年(984)苏光诲平盗有功。病逝后,宋太宗封左屯卫将军,赠上将军、武陵侯,妣赠安国夫人。
苏佑图,光诲子,字良谋。从小读书用功,刻苦习武,辅佐父亲光诲于帐中,知谋略,精通兵法,英勇善战。曾任漳州行军司马,平盗中,收降寇千余名,皆不诛杀,遣其回乡为良民。光诲闻之,云:“吾儿有阴德,其后必大。”
苏仲昌,佑图子,字孔嗣。从小魁杰,有文武才略。入宋,举贤良方正,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甲子科宋效榜特奏名进士。
苏克昌(前后),佑图子,字仲华。从小学文习武,骁勇而长韬略,曾官拜秘书丞,供给库副使,后迁任广西兵马都监,卒后赠皇城使。工部侍郎周忱赞词曰:“庸膺司马职,管营多决策。诸葛遗风范,拒敌保江山。”
从苏益、苏光诲、苏佑图到苏仲昌,同安苏氏入宋前后四代人,武勇之家风烈烈,保身卫家,建功立业,重武的家风使家族得以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发展壮大。这一家风可以说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而从苏仲昌开始就是苏氏家族发展的一个转折,他取得一个特奏名进士的功名,这是时代的风气影响。也是同安苏氏家风的从重武向崇文的转变节点。
而苏缄可能是同安苏氏重武家风的最后代表,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科举进士,是崇文家风的一个代表。
苏缄(),克昌子,字宣甫。《宋史》有传。据载,他从小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登进士第。初授河南簿,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因正直得罪州官。“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元]脱脱等撰:《宋史?忠义?苏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卷446,第13157页。]勇武过人。有政绩,升为秘书丞,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在苏缄上任时,广源州侬智高叛乱,攻下邕州(今广西南宁),沿江东下,连破横(广西横县)、贵(广西贵县)、浔(广西桂平)、龚(广西平南)、藤(广西藤县)、梧(广西梧州)、封(广东封州)、康(广东德州)、端(广东高安)九州,包围了广州,苏缄认为“广,吾都府也,且去州近,今城危在旦暮而不往救,非义也”。[ 《宋史?忠义?苏缄传》,卷446,第13157页。]于是招募数千名士兵,赶去救援。立有战功,被宋仁宗提拔为供备库副使、广东都监,管押两路兵甲,遣中使赐朝衣、金带。后因追击侬智高残部失利,降为房州司马。后复任著作佐郎、监越州税、廉州知州、潭州都监、鼎州知州等职。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交趾(当时属越南李朝)密谋进攻宋,苏缄以广东钤辖为皇城使调任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当时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沈起等人禁止各州县与交趾的贸易往来。使宋朝与交趾的关系更加紧张。苏缄出任邕州知州后,上书反对沈起的做法,请求恢复边境贸易,缓解与交趾的紧张关系。刘彝取代沈起任桂州知州后,苏缄又上书请求终止沈起的政策。刘彝反过来弹劾苏缄“沮议”。苏缄探察到交趾将要进犯,接连向沈起和后任的刘彝告急,均未引起重视。以李常杰为首的交趾军队大举入侵北宋,连下钦州、廉州,并同另一名将领宗合攻邕州。苏缄组织邕州军民抵抗交趾入侵,当时邕州州兵只有2800人,而敌人近8万,情势危急。苏缄身先士卒,安定民心,布置方略,昼夜指挥战斗。大校翟绩潜逃,立即斩首示众。苏缄长子苏子元,在桂州任司户参军,带着妻子来探亲过春节,在准备返回时遇上敌军攻城,因为有不准出城的命令,苏缄就叫儿子留下妻子只身回桂林履职,儿媳、孙子留邕州与全城军民同生死。邕州城被交趾军围困,苏缄向刘彝求救时,刘彝派出的救兵“逗留不进”。敌众我寡,援军不至,虽然邕州军民十分英勇,但最终在坚守了42日后陷落。城破后苏缄依然率领士兵进行巷战,通判唐子正阵亡,苏缄重伤后说:“吾义不死贼手!” [ 《宋史?忠义?苏缄传》,卷446,第13158页。]合家30多口包括次子子明、子正,孙广渊、直温自焚殉国,一门英烈。敌军大肆屠城,邕州军民58000余人遇难。苏缄在邕州的坚守沉重打击了敌军,有力地扼阻迟滞了敌军北进,宋朝得以从容调派精兵强将,合军30万反攻交趾,大战于富良江(今越南红河),斩杀交趾王子洪真,迫使交趾投降。
战后宋神宗闻苏缄事迹嗟悼,辍朝三日。沈起与刘彝都被撤职。赠苏缄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立忠义祠,赐地葬南安。并召见苏缄儿子苏子元,说:“邕管赖卿父守御,傥如钦、廉即破,则贼乘胜奔突,桂、象皆不得保矣。昔张巡、许远以睢阳蔽遮江、淮,较之卿父,不能过也”。[ 《宋史?忠义?苏缄传》,卷446,第13159页。]让苏子元继父志以殿中丞通判邕州。邕州百姓为苏缄建立了祠堂,宋哲宗时为祠赐额“怀忠”。以表彰他的忠贞。
苏缄这个进士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能上马亲手斩杀横行一时大盗贼的英雄;不是对外卑躬屈膝的卖国求荣汉奸佞臣,而是能统领全城,以寡敌众,抗暴无畏,忠义死节,与张巡、许远同列青史的忠臣,是守土有则,全家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不能不说,苏缄是同安苏氏重武崇文优良家风的典型代表,更是有宋一代文武双全忠义死节的士人典范。
二、社会稳定后,同安苏氏家风崇文向学,成为当时科举制度的成功者。
进入宋代以后,国家主体部分实现统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百姓生活安顿下来。从中原迁播到泉州同安的苏氏也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长期生活,在继续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家风,展现新的时代面貌。宋代同安苏氏家风逐渐从重武向崇文转变。
宋代同安苏氏人才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代人的经验积累与优秀素质的遗传,父授子业,科举连捷,累代世宦,共同开创了苏氏的辉煌。
苏益四世孙苏仲昌,系天圣二年(1024)特奏名进士。这是宋科举制度中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恩科,区别于正式考取的正奏名进士。所谓特奏名,《宋史?选举志》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授官一般都很低,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但苏仲昌能力强,机会好,曾任提点荆湖南北路刑狱公事,知宜、邵、复三州,终左屯卫将军,死赠太师,福国公。
苏绅,仲昌子,苏颂父。《宋史》有传。原名庆民,字仪甫,本传记为晋江人有误。真宗天禧三年(1019)进士。历任宜州、复州、安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后入翰林院文馆,出知无锡。迁太常博士,擢尚书员外郎,通判洪州。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擢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知制诰。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出使契丹。升任翰林学士。迁礼部郎中、御史中丞。改任龙图阁学士,出知扬州,父丧未就任。复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以吏部郎中,改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未行病逝。史载他博学多才,喜言事,锐意进取,但常中伤人。著有《苏龙图集》(已佚)。
苏绅之兄苏,宝元元年(1038)登进士第,与其从弟苏缄是一榜及第的进士。苏缄,《宋史》有传。苏缄之弟苏结,亦为绅之从弟,皇v元年(1049)进士,系朝散大夫赵温瑜之婿,官至殿中丞。
苏颂于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苏颂有弟苏衮(排行第二)、苏(排行第三)和苏兖。苏衮系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熙宁三年四月癸未,虞部员外郎苏,应学士院试,其策、论优,诏充秘阁校理。熙宁五年,为同知太常礼院。苏兖,熙宁二年为国子监博士,该年十二月由审官院磨勘、差注。苏颂从弟、皆登进士第(见于谱牒,未见史乘登科年,存疑待考)。
苏颂侄苏遇于熙宁六年(1073)登进士第,仕至太子中允、太常丞。元丰二年(1079),苏颂子苏o登进士第。
苏氏子弟,次第累代科场得意,千年难遇之盛事,著于乡乘。苏颂祖仲昌、父绅、伯父、堂叔缄、结、苏颂本人、弟衮、子o、侄遇,苏门四世已有九人登科(苏颂从弟、登科未计入)。同安苏氏深知传家需要依靠科举,苏颂嘱咐孙儿苏象先,“唐人与主司名第同者,谓文传衣钵。先内翰第一甲,得职官。吾第三甲,亦得职官。尔若得职官,亦传衣钵也。时象先赴廷试。”[ [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2《家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年,第 51 页。]至元v六年(1091),苏颂长孙象先登进士第,名在第三甲,成为苏氏登科第五代第十人。苏颂感到十分欣慰,对前来祝贺的客人说“本朝五世登科者,唯衰族尔。故刘彦和诗有‘五世登科只一家’。”[ 《丞相魏公谭训》卷2《家世》,第52页。]后来,宋代名族巨野晁氏与桐木韩氏家族才相继五世登科,由此可见,同安苏氏在宋代作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世家名族的地位确凿无疑,“同安之苏最盛”所言不虚、名实相符,当为宋时人之共识。
另外,苏汉乃苏颂四世孙,宁宗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已是第六代第十一人。苏天民亦系苏颂后裔,理宗淳佑七年(1247)登进士第。同安苏氏之盛可见一斑。而且宋代苏光诲、苏仲昌、苏绅、苏颂、苏象先等均有学名,代有其人。
苏氏诗书传家,科举连捷,连苏氏女子也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难能可贵。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崇文的家风。
苏颂长妹“始稚而孩已能言,渐诵章句。少长而承礼义之训,又能秉笔为词语。”苏氏先嫁吕昌绪,继适张挺卿,后守寡归母家,卒于熙宁五年。颂仲妹则先嫁宋拯,后归李况。张邦基《墨庄漫录》载:“延安夫人苏氏,丞相子容妹,曾子宣内也。有词行于世”。此处的曾布之妻苏氏当系苏颂之幼妹或从妹。南丰曾氏,是宋代名门,曾布祖父曾致尧、父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异母兄曾巩是著名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曾布官至宰相,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是在北宋后期的风云人物。延安夫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也是位才女。据《全宋词》载录,在她之前,女性作者仅有成都伎与卢氏。苏氏存词6首,约作于年之间,这比李清照(1084年生)的前期词(1104年前后)早了半个多世纪。其词写同胞手足之情,甚清新而有佳致,又有寿词二首,皆为慢词。体现出的丰富文史知识。另外,《魏公谭训》卷6云,象先“第十一祖姑”善能文。从中也可见同安苏氏之文化修养家学渊源。
功无幸至,古代士人家庭深深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讲究诗书传家。同安苏氏家学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家风崇文向学,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是同安苏氏科举成功、社会地位跃升的关键之一。
苏绅自幼受督导,四岁读《尚书》,据说四天就读完了。苏绅以文学自负,客居扬州时,富有文学才气的州将盛度,见到他的文章大惊,自以为不及,他也由此而知名。苏绅在宝元、康定、庆历年间为侍从,以文学知名,前后八年,深得宋仁宗欣赏,“自以遭遇不世出之主,知无不言。仁宗眷遇尤渥,言无不用。”
苏绅极重视教育。苏绅有子四人,常告诫他们习读六科,还对苏颂说“某得吾之学,衮得吾之文,z得吾之讲说也。”仁宗朝举贤良方正科时,曾试笔写《中庸》一篇,让儿子苏颂熟读记诵,并说从中可见性命之理。
苏颂也重视家庭教育。他深知门第可畏不可恃,时常教戒子孙要严守家法,“吾宗自许公显于唐,其后或隐或显,以至于今,仕本朝者七世矣。忠孝文行,士大夫以为名族。汝辈宜慎守家法,勿使废,则吾无忧矣。文华尤可后也。”首重品行忠孝,其次才是文行文华,须刻苦读书。苏颂认为家有藏书才能务学,才能保证门户不坠,“惟苏氏世官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常ハ涂杉啊!彼依锸詹亓耸蚓淼氖榧季仔!K诠莞蠊┲熬拍,传写秘阁书籍,每天记二千字, 回家后把平日里抄写的,分门别类让子孙们抄写,集成二百册。这也成为同安苏氏家学的重要渊泉,流传后世。
崇文向学造就了同安苏氏的成功,也培养出苏颂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家。苏颂“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在深厚的家学功底以及适宜的家庭学习环境影响下,苏颂学通精微,强识博闻。王禹玉、元厚诸公常问他:“公记问之传,以至国朝典故、本末无遗,日月不差,用何术也?”连宋神宗都问他家里有什么奇异的书,为什么父子都以博学知名,苏颂答“臣家传朴学,惟知记诵而已。”苏颂在朝堂议论时政,经常援引古代的经史论证今事。公卿大臣会集时,有“僻书疑事”都会询问他。苏颂也喜欢讲道或者清谈,时常有名臣大族之人,去听他讲解前代典故或发解经史微言大义。熙宁十年,苏颂受命修撰宋仁宗、宋英宗正史。神宗曾对苏颂说,“欲修一书,非卿不可。契丹通好八十余年,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皆无所考据”,他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编订出宋辽关系史――《华戌鲁卫信录》二百五十卷,才非博通不能为。嘉v年间, 他在馆阁编校医书, 完成了《补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的校勘与编纂工作。元v年间,他主持制造了一座精巧的天文计时仪器―水运仪象台,并编写了《新仪象法要》。苏颂是能和张衡、祖冲之、沈括等并列,中国古代少数几位学识渊通、成就卓越的大科学家。
苏颂子弟也很出色,苏嘉,苏颂子,字景谟。“弱冠,游上庠以静a自守”,担任雄州防御推官,监督江宁府税务时,王安石听闻其作为,感叹“苏氏之有子”。熙宁中,当朝试对策,他力言时政的弊端,被擢为首选。苏颂去婺州上任,苏嘉随行,过杭州时,苏轼与他畅游数日,称他为宗弟,并向亳州太守推荐,说他“笃学有文而沈静若愚,刚毅不可犯。”
用几代人的时间,苏氏家风完成了从重武到崇文的转变,崇文的家风使家族在科举上取得巨大成就,同安苏氏社会地位得到巨大跃升,从泉州地方望族转变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世家望族。
三、同安苏氏家风的转变与崇文抑武的时代风尚密不可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风尚和习气。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读书人地位远超前代,读书仕进成为社会地位上升的主要通道。苏氏也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家风从重武向崇文转变,进而在科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功,一跃成为名门望族,这与时代息息相关。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央专制集权走向瓦解,藩镇割据横行。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不休,政权走马灯般转手,给社会经济和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赵匡胤等人武人出身,靠军事政变上位,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对武人兵变有深深的恐惧。强力实行一系列改革,统一政令军令,迫使桀骜不驯的将士们遵纪守法,崇文抑武,力图制骄兵悍将,改变唐末五代“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现象,坐稳江山。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副使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北宋在稳定以后,只有一个狄青当过枢密副使,南宋只有建炎年间、绍兴年间,抗金战争涌现的岳飞、韩世忠、刘琦这几个名将做到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宋史名家邓广铭先生指出:“它(北宋)虽在实质上是‘依重兵而为国’,而在另一方面,它却又深恐,若使军权高于一切而无所制裁,则‘黄袍加身’的戏剧性事件可能还要继续演出。因此,它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气势,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之上。”漆侠先生认为:“重文轻武的涵义是,重文事,轻武略,把文臣放在第一位,武将第二位,丝毫不重视养兵这一武事的最根本方面。”黄宽重先生也指出:“宋代是中国历史变迁的关键。它不但是中国转化为近代型的时期,而且由于它重文轻武,声容盛而武备衰,是文武地位转变的重要时代。”陈峰先生认为:“基于宋代文官、武将之间权力失衡和大量抑制武将的具体事实,更重要的是宋统治者不仅仅是一般的重视文教事业和轻视武略,而是长期侧重于以意识形态化的儒家道德思想文化治国,有意抑制武将群体和武力因素在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这种主导思想落实为治国方略,而贯穿于宋朝历史以及各个方面之中。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随着科举制度的迅猛发展及其地位的日益显赫,从‘文’成为宋代世人追求的目标。如宋人所言:‘今也举天下之人G角而学之,力足以勉强于三日课试之文,则嚣嚣乎青紫之望盈其前,父兄以此督责,朋友以此劝励。’”崇文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宋代的社会风尚和生存之道。
因此,宋代同安苏氏家风从重武向崇文转变是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也是家族在当时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宋代同安苏氏在历史传承中,形成重武崇文的家风,发生了从重武向崇文的转变。宋代同安苏氏作为一个在全国有重要地位淳正的名门望族,千载流芳,家风中可取之处值得后世传承与发扬。
(作者,谢绍o,厦门市社会科学院科研部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福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责编:林东晓、施云娟)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推荐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苏同安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培训心得——行动●成长
21:20:05 &
&&&&&& 行动●成长(一)
&&&&&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苏同安
淄博市高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和交流于2010年12月20日拉开帷幕,我作为指导教师,开始了一段互动的、充实的研修之旅,在这段令人难忘的研修之旅中,我们一定会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在这里,既有教科研方面专家对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的高端引领和深刻论述,又有同行们之间真城自然、互动互促的交流;既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有鲜活的教学案例和成熟的教育教学实践&&它开启了一道又一道智慧之门,让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引领我们的素质能力、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或更新;所给出的鲜活的、朴实的、实用的案例或做法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迪,让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和艺术伴随我们,促使我们的管理水平、育人艺术逐步提高或提升。
& &&无论何人,不论水平有多高,有多高的地位,多高的荣誉或官衔,虚心、终身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当你到达了一定高度,会面临更多地挑战,对知识和能力及人格会有更高的要求&&记得来桓台一中做报告的一位院士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回青岛老家,有个同学问他,你有这么高的学问和地位了,还愿意与我们这些工人们交流吗?他马上回答,当然愿意,即便是我在回老家的村口碰上一些村民,我也会停下来和他们平等的交流,从他们那里我会学到很多我没有的知识或经验。我的水平再高,在很多方面也要向你们学习,与你们交流啊!不然,我会退步的。这就不难理解有些人为什么会成为真正的大家。在中央教育科学频道看大家访谈: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激动地畅谈着他的科研项目预计将在50年后真正地造福于人类,到那时,他在哪呢? 这不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一种真实的写照吗?
所以,参加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定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收获的大小关键在于心态,带着学习的态度积极地参与这个过程,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也一定会大大地促进自己的工作。
我带着学习的态度,全程参加这次培训活动&&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