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洗桐居士画黄山指画的价格

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鉴定估价分类
dhhtml = dhhtml + "热门分类";
for (var k = 0; k < subType. k++) {
if (onefllist[i] == subType[k][0]) {
dhhtml = dhhtml + " ";
dhhtml = dhhtml + "";
for (var n = 0; n < subAttibuteB. n++) {
if (subAttibuteB[n][1] == onefltitle[i]) {
for (var l = 0; l < subAttibute. l++) {
if (subAttibute[l][0] == subAttibuteB[n][2]) {
//if (subAttibute[l][1] == "品牌")
dhhtml = dhhtml + "" + subAttibute[l][1] + " ";
for (var m = 0; m < subAttibute. m++) {
if (subAttibute[l][2] == subAttibute[m][0]) {
dhhtml = dhhtml + " ";
dhhtml = dhhtml + "";
dhhtml = dhhtml + "";
document.write(dhhtml);
//二级分类切换块
if ($(".all-class .calss-list").is(':hidden')) {
$(".all-class").hover(function () {
$('.all-class .calss-list').css('display', 'block');
$(".all-class .a-title .ticon").css('display', 'none');
}, function () {
$('.all-class .calss-list').css('display', 'none');
$(".all-class .a-title .ticon").css('display', '');
$('.all-sort-list .item').hover(function () {
var eq = $('.all-sort-list .item').index(this),
h = $('.all-sort-list').offset().top,
s = $(window).scrollTop(),
i = $(this).offset().top,
ri = $(this).position().top,
t = $(this).height(),
item = $(this).children('.item-list').height(),
sort = $('.all-sort-list').height();
if (item < (ri + $(this).height())) {
$(this).children('.item-list').css({ "top": (ri - item + t + 4) + "px" });
$(this).addClass('hover');
$(this).children('.item-list').css('display', 'block');
}, function () {
$(this).removeClass('hover');
$(this).children('.item-list').css('display', 'none');
温又新【清】: 号虚舟,又号野园居士。 嘉庆至同治年间,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 。 学画于唐琏,善画山水、驴马,长于指画 。
谢谢支持赛宝!!!!!!!!!!!!!!!!
温又新【清】: 号虚舟,又号野园居士。 嘉庆至同治年间,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 。 学画于唐琏,善画山水、驴马,长于指画 。《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 第408页。
好好好,太好了
指力深厚;运墨灵动;营图凝达;如听松风;似观沧海;若临秋山。。。。。。其法也有度;其意也无涯;其华也深幽。。。。。。具八大之魂;开嘉庆之先;得唐琏之趣;聚文彩之妙。
欣赏学习.........
指画山水人物扇面,不错不错。。。
指画山水人物扇面,不错不错。。。
梦里青花老师的点评很有见解,文字表述水平也很高,很精彩,欣赏,谢谢!
普一楼的评论有水平!学习了!感谢楼主的作品!欣赏了!
梦里青花老师的点评很有见解,文字表述水平也很高,很精彩。
“扇面书画”秀宝活动
欣赏!!!!!!!!!
谢谢支持赛宝!!!!!!!!!!!!!!!!
【清】温又新 指画山水人物扇面 “扇面书画”秀宝活动........................
指画山水人物扇面,不错不错。。。
温又新【清】: 号虚舟,又号野园居士。 嘉庆至同治年间,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 。 学画于唐琏,善画山水、驴马,长于指画 。
温又新【清】: 号虚舟,又号野园居士。 嘉庆至同治年间,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 。 学画于唐琏,善画山水、驴马,长于指画 。温又新【清】: 号虚舟,又号野园居士。 嘉庆至同治年间,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 。 学画于唐琏,善画山水、驴马,长于指画 。
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虽然扇面往往不到一平方尺,但书画扇的价值历来与二三平方尺的书画持平,现在却只被当做一平方尺计算。近年来,书画扇的价值在市场上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特别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屡屡翻番,还出现了书画扇的专场拍卖。
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虽然扇面往往不到一平方尺,但书画扇的价值历来与二三平方尺的书画持平,现在却只被当做一平方尺计算。近年来,书画扇的价值在市场上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特别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屡屡翻番,还出现了书画扇的专场拍卖。
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虽然扇面往往不到一平方尺,
藏古玩就应收藏这样的好东西,宁收精品一件,不买垃圾一筐!好东西美品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好东西美品不仅可以保值增值,更可以让。。。。。。。
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
扇面书画的这些特性,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
一直被作为小品清玩看待,故而价格较卷轴书画低廉。近年来,书画扇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逐渐被收藏界和市场所肯定,但笔者认为,书画扇的价值还远未体现,
藏古玩就应收藏这样的好东西,宁收精品一件,不买垃圾一筐!好东西美品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好东西美品不仅可以保值增值,更可以让。。。。。。。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当前位置: >
爱新觉罗·毓铭,即卧云居士(
民国间书法作品 10幅 尺寸43*31厘米*10&&&拍品编号:&
本拍品属于:
买家佣金比例:3.5%
领 先 者:
书画业余爱好者
起 拍 价:100元最小加价幅度: 30元
运&&&&&&费:
快递:10.00
开始时间: 21:00:00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861次 出价次数:22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线下收款方式:
工商银行(1208001(杜国立))
拍品承诺:卖家保真作者:不详年代:民国 ()页数:10页品相:五品尺寸:长1*宽1(cm).
品相描述:爱新觉罗·毓铭,即卧云居士() 满族正黄旗人,原姓爱新觉罗,按满籍皇族辈份排姓“毓”,改用“玉”字为姓,名玉铭,字静尘,号卧云居士。民国后以赵为姓,名赵静臣
卧云居士青年时期就读于满族贵胄法政学堂,与金仲仁同学。当时,北京八旗子弟喜欢学唱八角鼓和皮簧戏。卧云居士最初喜爱八角鼓,后崇尚龚云甫演唱艺术,常到北京票房演唱,同台演唱者有黄桂秋、碧萝馆主、松介眉、王华甫、董俊峰、季文屏、吕正一、全燕平(即关醉蝉)、张稔年等。曾到言乐会与言菊朋同台演出,并切磋演唱技艺。他的嗓音极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韵味,难得的是他的嗓音带有龚云甫特有的老且“雌音”(一种近似老年妇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颇似龚云甫,故亦为剧界推重。一次在同一天晚上,龚云甫演于华乐戏园,卧云居士演于广和楼,而且都是演大轴。结果这场“对台戏”均是座无虚席。龚云甫是一位非常爱惜人材的艺术家,他为了了解卧云居士的演剧水平。曾委托识者前往广和楼观剧。当他听说卧云居士演出很受欢迎后,十分高兴。在梨园同行的建议下,卧云居士拜龚云甫为师,并改为专业演唱。此后,他曾与梅兰芳、言菊朋、时慧宝、金仲仁、雷喜福、奚啸伯、杨宝森、赵啸澜、李盛藻、孙毓、言慧珠、雍竹君女士(德国人)等人合作演出。二十年代前后,曾多次与梅兰芳等著名演员合作演出《四郎探母》,是红极一时的剧目。龚云甫把卧云居士看做是自己的传人,他临终时,曾将自己演出时使用的龙头拐杖传给了卧云居士。这根龙头拐杖曾在卧云居士手中十余年,病故后,这根龙头拐杖又传给了龚云甫后人龚连泉。
他在1944年春节,与言慧珠合演于天津中国戏院,因突然患病归京,遂一病不起。同年秋,病故于北京谢家胡同。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记其演唱“嗓音绝佳,为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结实,远过于龚,而无龚之嗓音动听。”卧云居士嗓音高亮坚实,确较龚云甫为佳,他在台上演唱向为“乙字调”,三十岁左右时,一个晚上演双出,嗓音也不觉吃力。与龚云甫不同的是,卧云居士的嗓音以高亮为上,而少龚云甫之宽厚,故其演唱缺少龚云甫苍老周正之特色。至于有说他在演唱上常有声音枯竭之弊,那是在其晚年演出时出现的,青壮年时期并非如此。
卧云居士在龚云甫演唱艺术基础上,根据本身嗓音条件,有所变化。比如根据嗓音极高的特点,他在演唱腔调上,吸收了一些小生行当的娃娃调唱腔特点。他对嗓音控制得很好,腔调周转,灵活自然,尤擅唱一种接近“嗖”的“疙瘩腔’(即在长腔的转折或衔接处的一种转折极速的小腔)。同时他还吸收了孙派(孙菊仙)老生所谓“一口气”的唱法,如唱《钓金龟》中“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二黄散板]唱句,“一场空”三字的长拖腔,使用的是“一口气”的唱法,先抑后扬,在“一”字用腔上尽量控制气息的流出,“场”字高扬,随着一个小“疙瘩腔”,紧接着用强有力的气口(似有一种爆破之力)唱出“空”字。不仅唱得气足声酣,而且把康氏听到儿子不赡养自己时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实动人。
卧云居士不仅注重演唱技巧,在念白上也很讲究。传统的老旦念白更接近白话,故在语调的平仄和用韵上,不甚考究。卧云居士在处理念白的吐字发音和用韵上,吸收了言菊朋吐字发音的技巧,故他的念白不仅吐字真切,在语调上抑扬顿挫,高低疾徐,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的白口给人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感受。特别是他的念白注重语气的表达。在《四郎探母》中,当佘太君听说杨延辉回宋营的消息时,有这样一句念白:“怎么,四朗他!他、他回来了?”按一般念法,“他、他、他”三字极迅急地连续念出。而卧云居士在这句念白中,却做了特殊的设计,念出第一个“他”字时,有个明显的停顿,然后再连着念出另两个“他”字。这种处理,不仅把这句简单的台词念得更富于乐感,而且这第一个“他”字后的停顿,恰当地表达了佘太君听说四郎回来时的惊喜心情。
旧时老旦行当普遍存在着重唱轻做的倾向,卧云居士演戏却很注重身段动作和表情。例如《母女会》一戏中王母的进窑、出窑动作,按老演法只是做一个低身的动作,而卧云居士的进出窑动作,却设计了侧低身、拧身、翻扬水袖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在旦角进出窑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尤其是他的身材不高,动作敏捷、干净利落,在舞台表演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卧云居士在唱念做方面的全面发展,故凡老旦戏他均擅演。常演剧目有《徐母骂曹》、《母女会》、《滑油山》、《四郎探母》、《太君辞朝》、《钓金龟》、《托兆哭灵》、《遇后》、《打龙袍》、《六月雪》、《岑母归汉》、《沙桥饯别》(饰唐僧)等。其中一些剧目的唱段和念白还灌制成唱片。
1914年,农历甲寅年:春阳友会票房成立
春阳友会票房在北平崇文区东晓市大街129号的浙慈会馆成立。创办人樊棣生。该会之名取“春阳明媚、生机旺盛”之吉意。名誉会长李经畲,票房规模设施,犹如正式剧团。特邀钱金福、姚增禄、鲍吉祥、李春霖、王荣山、曹二庚、律佩芳、诸茹香等来此授艺和指导排练。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刘砚芳、余叔岩等以会员身份参加活动。红豆馆主、卧云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贾福堂、松介眉、张小山、蒋君稼、赵子仪、恩禹之、乔荩臣、世哲生、林钧甫、铁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孙庆棠、赵翰卿、樊杏初、许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钱仲明、邱伯安、沈云阶、陈远亭等均是该会的名票。由于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文武戏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单刀会》、《四五花洞》、《宁武关》、《连升店》、《九莲灯》、《石秀探庄》、《雅观楼》、《九龙山》、《广太庄》、《战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铁笼山》、《挑华车》、《长坂坡》、《通天犀》、《小放牛》、《打瓜园》、《湘江会》、《游龙戏风》、《贵妃醉酒》、《穆柯寨》、《三击掌》、《战蒲关》、《徐母骂曹》、《钓金龟》、《青石山》、《金钱豹》等。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书画业余爱好者
领先(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出局(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出局(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出局(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出局(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书画业余爱好者
飞越红树林
出局(代理)
幸福小书虫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推荐了然居士《金刚经的秘密》
我的图书馆
推荐了然居士《金刚经的秘密》
金刚经的秘密作者:了然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如是我闻,大师们和尚们都是这样解释:我听佛是这样说的。首先,这第一句就错了,这个闻只能当做见到的境界、情形。若是解释成当时,我是听佛这样说的,那就与后面的话相违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这个人是见到了佛,自然是如来境界,自然是出世间修行中的境界见到。所以这个佛,不以人看,不要当作现实中的人,或者当做印度的佛教创始人,因为佛与所有的众生共一家,佛不是谁创造的,大家修行都能成佛,创教的那个人只是集结大家学习的觉者,我们尊称他为佛。因为后面的经文说道:修行者不会说我修成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有我相则非圣境界,这本经书破的就是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许多经文都是这样说的:我作佛时,这就好比你在说:我作总经理时,而现实中他是不会说我就是佛的,若是这样说,那就是我相未破,有个所得相,那么这个佛到底怎么理解呢?这样,我们就把如是我闻译作:当时的情形境界是这样的。佛经的妄传曲解很多,还有人编造为:佛要涅槃,弟子都哭了,要集结记录经文,不知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佛言,佛便告诉他们,经典一开始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修行者只有达到无我相时才能见到佛,佛怎会就叫他们用如是我闻呢?况且,佛无说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时,这个词用的非常好,能与佛在一起,亲历佛境的人都知道,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有时空先后,皆是在无我相时,随缘显现,或是古代,或是未来,或是天堂,或是地狱,阴阳两届无不显现缘来即显,无有定时。用古德所言:若言其时无定时,清风朗月自家知,最为恰当。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在讲述那个境界,而那个境界也不能说已经过去,显现的或许是未来,所以只能用:一时。舍卫国也不要当成是印度某某地方,每一个修行者都会经历一个舍卫国的阶段,这是必经之路,佛经嘛,佛经历的路程,你要成佛也会经历的。人在修炼时首先要舍念清净、达到无我相,无人相一舍具舍才能做到这个舍卫国的境界。舍念清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是达到舍身舍命的程度,舍掉肉身,梦里还有身命,修成仙还有仙身、鬼神、菩萨身深处行进,防卫意识仍在,要达到舍卫,就要如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被歌利王割裂肢体而不动心念。这就是不生起任何抵抗,不生任何心,无生心,忍,无生法忍。如此才有舍卫国的大境界。每一个独立单位都有一个独立的范畴,自成体系,一个小宇宙。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卫系统。要开放关隘,舍却自卫,何其容易。真的舍却自我范畴,则是无边疆界,逍遥游于无穷之乡。有些研究佛教史的师父、上人、大师总爱追根溯源,找个依凭所在,便会编造历史故事,编的有鼻子有眼,满足自己的慌心。当人在一舍具舍,毫无念虑时,就会出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国度城市,所以叫做舍卫大城。一切世界都是随着心量大小而显现大小。故经文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明心性,境界中总有身相身命,难以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身。十地菩萨也不例外。一般人把肉身臭皮囊解脱,当做了命,错矣。了命了性不是那么简单。如净土宗说:心净则国土净。法华经说:诸多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度中向如来合掌顶礼膜拜。这个国土,你明白了吗?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祇,宗庙社稷,子孙根根。祇树有三这是其一,在下田,西游记叫做天地灵根,为一千,共三千世界。第二祇树,在中田,为一千为心地,也有三千世界,西游记中叫五庄观,道家五气朝元,既是人参果树。第三在上田,也叫乾南坤北,天南地北,常言说,我们来自云南大树底下,云南本地本人,也有三千世界。有传说大迦叶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这个故事也是修炼境界寓言,就不再多言,《禅境心德录》里已经提过。一共三大祇树,修心地必经三大劫难。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老而无子的叫独,现在说叫五保户。这个地方孤独凄凉,是子孙和老人失去温暖的地方,就是孤独园。给孤独园,还有一个给,这个给念(几音)自给自足、给养、周济的意思。既然是称为国度,那就是治国安民,王者之道。那么孤独在哪里呢?按照时轮来说,失去温暖阳光最寒冷的时间是亥时子时,按照方位则是西北、北方阳光不足之处,而老人小孩正是这样的弱势,需要我们这些当旺气盛者养老扶幼扶贫。圣王之道当知周济最下层的百姓。修炼丹道当知自身最寒最弱的是肾水生精之处,当常以心暖之。所谓的火入水中,易曰:水火既济卦。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既是地神,大地数五,五五之数,这是修行下田坤地之数神变总纲,修行者必然经过。僧修行,要经历这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千就是这个世界,共三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有三,共有九个千。既是我们所说的九九乘法,也是大乘小乘之共途无论什么乘,法不外此数。全真教大丹九乘即是此意。不通此数此理,就是不明道理上为先天祖性之根,下为后天身命之根,中为本心生灭之根。易曰:天地之数五十有无,若按大乘菩萨修行,则有五十五个位次,从初始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加行,共五十五数。南怀瑾大师在他的经文解释中发现易经之数与大乘菩萨之位次相合,感觉很奇怪。其实这五十五个位次的修行步数就是天地之数,若是圆通自然通晓,就不会奇怪了。命理经典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缺了六个数,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就是四十九加六,圆满五十无数,无为无用无作。这个千二百五十人具就是这样,人人具备这个,人身本是一个小宇宙嘛。有漏就缺。修学金刚经不可以把它传说话化、故事化,这部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表法,无有自性以外的废话。很多大师和尚都在按照自己的爱好想象皆是编造经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尔时,也就是指的那个时候。但是食时却不能理解成吃饭,佛怎会吃饭呢?佛不需要吃饭,不饥不渴,既是肉身菩萨也可做到一饭一麦嘛,基本是不食烟火的,辟谷的功夫还是有的。食时,在道家叫做伏食大法。食其时以固其形,伏其气以壮其神。这个时就是情来未发之时,叫做中。精气神三宝,精化气,气化神。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不需要吃饭,何须乞食?佛是人天应供,何须乞讨?著衣持钵又是什么?这个衣钵不是身上衣服手中钵盂啊,是传承法脉。什么传承什么法脉?就是这个食时:伏食大法。关键是要注意下一句,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已则是一个程序,挨门挨户一个不拉(落)。这不是乞讨啊,是税讫,收缴,纳税。我们平时见到养路费缴讫凭证,这个乞就做讫。应供应缴纳嘛。这就是大法,税收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或许会问:如何讲金刚经又变成税收法了啊?这算什么大法?老子经曰:有欲以观其缴,无欲,以观其妙,在这里就是觉有情而收缴。有人把它讲成有欲以观其窍,那就错了。为什么呢?观其缴,纯粹是在观其自然上缴上供。观其窍则有为之心意,而窍也有了身相的一部分,同时心意,眼神内视专注,舌身意全有了,落于尘劳后天之作。这两个观是不一样的啊。收纳富裕给养周济孤独贫困,这就是给孤独园啊,正是税收于民用之济贫。这就是道家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弥不足。无论山多高,水多深,天道公允,高山夷为平地,沧海变作桑田,一切平等。佛修的是什么啊?就是这个大法,天道公平。纯粹是顺应天道,顺天应人。接下来是: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处是哪里?从境界中回来、回还。因为后面还有一句敷座而坐嘛!修至来去自如时,自然知道本座之意。洗足已,不要当成洗脚,境界中的佛不会满脚泥巴滴!他是光着脚的赤脚大仙大佛,不垢不净,没那灰土相。大家都知道每个圣者尊者画像都是赤脚的,这里做解脱之意。洗足已,这个已当做完毕。大意是从解脱境界中回归本座本身本相。这个洗念做现音,洗足坦胸嘛。这样解释,收衣钵,你还会看到什么衣服钵盂呢?只是收回法脉回来而已,所以衣钵也无具体的相。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站起。长老不要当作年纪很大很老,在如来法会上的长老是不以年龄来决定的,无智空活百岁,这里的长老可能只有七八岁呢。如水浒传里的张天师(龙虎山祖师)只是一个牧童大小。须菩提却是一个完整的法体系,菩提道之祖。他代表的是东方佛,青菩提,青阳法,左西右东,在时空主春天阳气,在人身主肝胆木,在情志主情。菩提萨埵是觉悟友有情。所以有偏袒右肩之法相显现,这就是我们在解脱阳神时的现象,佛经曰:从右侧破肋而出。当然在密宗说是右脉,在中观说是右倾主义,到顶则是一样的。还有西方白菩提,左道,代表的是义,金。金木不能并存,所以叫情义两重天。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而金刚萨多则是能断有情。菩提心是大乘,金刚心则是佛乘。直接断流。截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截断众生,灭度。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稀有是赞叹之语:真是少有少见啊。少见什么啊?佛陀没有说话啊,须菩提这是见到了东西才赞叹呢。那就是刚才佛陀在舍卫城依次乞讨的情景,那就是一个大法。这段功行就是无为法,遵循天道,损有余以弥补不足,道经曰:鸿钧赋予。这就是说法,不说而说,这就是妙行。现在佛陀洗足已,已敷座现相。凡夫哪里知晓,而须菩提早已明了。故此才说稀有少见。世尊则是对觉者的尊称,在我们这个世间叫世尊,在天上就是天尊,称号随处变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修到如来层次的人就会见到各种境界如同真的一样一一显现眼前,十方世界无不显现。善护念,善是好好、正确之意。护念,看护观照自己的念头、心念。如来善付嘱,付嘱在这里是派对、安排的意思,与嘱咐分配之意差不多。诸菩萨,诸是各种、也有多的意思,菩萨是觉悟有情。诸菩萨也就是各种多种有情境界。不要把菩萨当成什么,它只一个修行的代用词,一个阶级、级别。所以下面才有菩萨修行之说。总起来大意是:真是少有的妙法啊,境界来时,具然有这样的妙法安排观照自己的念头情欲。什么境界呢?感觉情来,却还未发,情来未发为之中,这就是中道。自然无为的任运安排,多自在啊,脱离在情外,观情、安排情,身之多、身之余。这才是妙行般若,毫无人心造作,是真解脱。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不用解释,大家皆知,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注意,不要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来看来解释。须菩提问的是发心,不管发什么心,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后面就会说到:起心动念已落尘劳。发什么样的心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尘劳。历代大师都是这样传下来,大家听到了然这样说,心里形成的惯性难以顺应,先入为主嘛。就这个不顺应不舒服就是问题,有了住,有了执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里就不解释了,料来说了也暂时无人能领会,当世之上,乃至于从有了这部经开始,就一直说成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它是一个法的法脉经历,是一段过程,像一部电影。佛有横三式、竖三式,还有前三后三。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东方三式。达摩祖师东来就是为它。须菩提在发问哦。菩提心是大乘修行心要,缺了这个心要想成佛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要进入这个境地,却要降服自己的尘心妄念。刚才说了,不管发什么心,都逃不出起心动念已落尘劳的范畴。这是个大问题。大乘人毕竟不是佛嘛。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云何应住中应和住是两个意思。心境来时如何对应处理叫应,处理到心境清净叫住。境界来了一下不动心可不容易,大幻境界,梦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大家也多有体会,都是不由自主跟着梦幻走了。细微的不说,就是情色这个初关都过不了,梦里见到美女帅哥就完蛋了。须菩提是替大乘菩萨发心的菩萨请法,佛陀则是以金刚乘应对,要他们斩断,金刚是能断锋利之意嘛,所以不说二话,就说一句:如是而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诸菩萨摩诃萨诸,诸位,当多讲。摩诃萨,是大勇之意。在经文中有金刚萨埵,菩提萨埵,摩呵萨埵,分别是坚决锋利能断,大智觉悟,大勇猛力之意。这句的大意是勇猛的修行者,应当像这个样子降伏他的心。前面说的是佛做了一个演示动作、手印没有言语。现在是要说出心法要领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卵生、胎生大家都知道:鸡鸭鹅青蛙是卵生,人猪狗牛羊是胎生。湿生则是由暖入水中,滋生繁衍,如太阳照射清冷寒彻之水,则会滋生青苔,进而有了水中生命,叫做羊(阳)水。化生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转化,入虫子化蝶,孑虫由水中化蚊子,蛆化蝇这是平常知识的理解,若是在这部金刚经中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那就是妄解经意,根据自己的妄知识知见解释佛经。要知道,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须菩提在问菩萨修行应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在演示后,又做心法解释,自然不会扯到那些心外的问题。别忘了,经文的后面还有一句: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难道佛陀会说自己把那些众生都灭度了吗?那不是有了我相、众生相了吗?再说了,灭度别人那算什么心内求法呢?那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究竟是何意义?这就是修行者的生心,什么样的生心呢?守雌抱一,如鸡孵卵,久久功深,分化万千身,就是卵生,这一心法,修下去,凡是卵生类的众生都会体验到它们由生到死的过程,直至再无一生没有度过,全都经历,这就是卵生。性情相合,阴阳相交,凝结成胎,长养圣胎,数足脱胎,这段过程就要经历一切胎生生命的由生到死的过程。火入水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云气蒸腾,淫淫滋滋,遍体生津,进入内观则会发现,滋生类生命源于温暖阳光,心的欲热。明了心性,湿生自然消失灭度。而化生则是自心不定性而致。修行之人在境界中触景动心,则有缠缚,于是生出脱离缠缚之想,由是产生变化。楞严经叫做化行仙,精研化理,变化各种形态生命,然而始终不明心迹。这些众生类都是由心结界,心生一法,产生法界,凝结而成。由此知道,十法界众生皆有心结,心结一旦打开,这些众生便根死叶枯,消失自灭,不需强灭。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凡是有形可见皆为有色,是气体凝结精体之表现。精气神中,精有色可见,神不可见、无色。比如有些人修到四空处天,会发现自己没了身体,只有一灵一识,但是还在想。佛经中的舜若多神就是指这一类。这就是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之类。若无想之类则是罢辍思想,寂寞顽空,不见一切境界之流,端坐如同顽石。若非有想非无想,修这一类人修行则是外表看似无想,实则细微杂想纷纭不断,挥之不去,断之不绝。这样就散乱昏沉,在冥冥中堕入螟蛉之类生命之中。如:桑虫,青虫等蠕类这些过程都是菩萨修行中产生的变易生死过程,随着心法的生灭而产生生命世界。所有这些心生之法、术,念头,都是自心生出,这就是自性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有这些法,我一点也不留在心里,而它们自然会消失灭尽。因为心是根,它们是叶,这根本一拔,它们哪里还会存在呢?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如滚滚洪流,生生灭灭,从没停息过,所以无量无数无边。像这样子一下它们就都消失了,还灭度啥呢?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这样呢?修行人若是一动心念,要修一个什么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随后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现各类众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寿者相。这算什么修行呢??即非菩萨,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有情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复次:再者,第二。这是接着加强说明,细分解。前面第一回,佛陀做了一个演示动作如是而住,随后又说心法口诀,皆令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一法不用,一个念头不生。把眼一闭不见一切,就是色布施。两耳不闻就是声布施,鼻不嗅,舌不品,身坐忘,意不动。六根清净就是色声香味味触法布施舍掉了。停了,止了,所有的生念,包括修法的生念,全都灭了,相续不断的生死之流断了,灭了,度了。不度而度。这是多好的方法啊,多清净啊,这个布施法真是太好了。但是现在却说菩萨修行于这个法还要布施、舍掉: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随后解释道:何以故?为什么呢?前者用金刚乘立断生死妄流,生死断灭,停了止了,若是就此停在这个法上,就会不见一切境界,成了断灭见,开口便是长叹一声:唉!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愚夫清净。这就有了止相,执着。现在要这个也布施掉,放下。通俗一点就是:前边放下万缘,现在要连放下也放下。这就是不住布施。要把先前已经断灭锁住的心门打开放生,观察一下众生的表现。这前后判若两人啊!以前是随着自性众生纷纷而追逐尘劳、被奴役劳累。现在是先把它们收了,然后再放开,观察它们,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主了,这就是生杀予夺嘛,权柄在握嘛,这就是醒狮。而这段说法就是狮子吼。现在你已经是在众生之外了,不需要像木头顽石那样了,也不再是:不敢看不敢听不敢想不敢做了,尽可起心动念观察一下。这就是六祖所言:不断百思想。虽然不断百思想,这觉却是醒着的。该做的去做,不该做的不会妄作,所谓的非礼之事不做。所作所为不再像以前那样错误百出,这就是初见成所做智。佛有三身四智,成所做智是其中之一。所以再也不会欺心亏心,自由初见。如此行去,义无反顾,这就是不住,应无所住。境界来时,不再留恋执着,总是清醒的、觉悟的。平时我们可以体验到:当我们要到达某个地方时,心在专注一件事时,往往会走过了头,这就说明身体和思想是分开的。尤其是睡觉时,有一个不想睡,有一个非常想睡。现在按照这法子修行,就会逐渐清晰解体开来。久而久之,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世界就会随着心的放开,如同真实一般来到眼前,这就是一切初如来的境界。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个四维上下虚空可了不得,一旦打开,那可是天堂地狱、仙佛菩萨、鬼神精灵无所不显,当真是无边无际无数无量,它的范围不是能够想像得出的。平时,我们被尘心蒙蔽,难开智慧眼,现在一下子这样,无所不见,这全靠不着相的布施而成就。这福德你说大不大?你的心放的越宽,所见范围越广大。所以后文有: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以区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菩萨就应该像这样说的修行。就是不住而住。不着相的布施,福德就是这么大。一有念头,马上杀灭,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摸弄念珠,或者移念观想,皆不能与这个相提并论。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一品开始接着上一品谈起如来,如来这个词,不要把它当做一个具体的物件或者身体、人。这是我们在心空无欲时见到的自然而来的东西,哪里会有什么具体的身相形象呢?所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这句话让大众多数误会经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大意是:这个如来境界显示的一切相,都不是本来面目。这个如来所说,就容易使我们误会。这个如来所说的说字在这里是说明、显示之意。切记不要当作如来说话的意思。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是这个境界中所显示的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是见到这些显像都不当回事,兀自禅定,则如来境界始终常在,你始终是如来自在观的,最终会解脱。但是,修行者在初发如来境界时,往往把持不定,大幻境中见到一些心仪向往已久的人物、事情,或者见到往昔宿怨、仇敌,往往被吸引而去,在梦幻中不由自主的跟着去了,于是就一叶障目,十方虚空四维上下虚空全都消失,落于有生,在颠倒梦想之中不能自拔,多数人在临终时就是如此转生。在圆觉经中这叫起幻消幻,诸幻消尽,则见真实。故此我们知道,十方如来层次不一。因此,禅修者只需记住一句话:凡属有相,皆属虚妄。把这句话刻在心里,醒梦如一,就会受用无比。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白是陈述表白之意。颇有:还有相当,一部分。众生:思想念头。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这样的修行说法。生实信不?:心里不踏实,生不起信心。大意是:世尊,听到这样的修行说法,心里还有一部分想法念头,生不起信心,不踏实。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莫作是说:切莫做这样的说法。如来灭后:这句相当重要,前面咱们说过,如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神、仙佛、菩萨相,它是一个修到无欲无私无我状态下,在虚空中十方世界如同真的来到眼前的境界。后文中须菩提言说:如来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也就是这意思:达到如来境界,说明我已经是离欲了,因为有欲望是不会有这境界的。所以经文中这个如来说如何如何一定要明白。但是现在却又说如来灭后,如来怎会灭呢?要知道我们的修行是有步骤的,先是布施掉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是不住这个布施,也就是放生,放开自己的心。在放开自己的心之前,全靠戒律来成就,哪些戒律呢?那就是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和尚们、经师律师们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啊。这些众生收回驯熟之后,六根清净了,再放开思想念头,放开众生,放生,就会出现幻相,当中千变万化的景相都一一如来眼前,这就是相法时期,全靠禅定来成就了,也就是对景忘情,心不随境转,在禅境中如如不动。这就是所谓的相法时期禅定成就。要知道这个如来境界都是心体的显现。为什么呢?一开始我们用金刚立断来断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是硬生生在这个心尘生灭不停的生死链中挤开一道缝隙啊。后面的心念自然断绝了,但是以前的呢?还有惯性啊,那都是前生累世积累的习气习惯性啊,随着我们的放生,它们会一一来到你挤开的这道缝隙中的。而这道缝隙就是一个真空浮图(佛陀),像一面大圆境,无不照见,心理的一切龌龊肮脏、累世习气、以及宿债恩怨情仇,一切前缘,都会一一随着惯性的流动而来,如同真的一样来到。这种情形,见到这些显相,一律不能动心,这就是前面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刚才说的禅定,一般人很难一下把握住见一切相不动心的啊。在梦里偷看人家洗澡,希望人家算错帐,多赚便宜。声色犬马无所不有,仙佛菩萨妖魔各自随心显现,随缘而来。这就是细微处,也叫甚深禅境观察。在这个境界中需要把这些前缘都化掉,也就是我们说的化缘。这也就是末法时期,心即将灭。不过,最后的境界一般都是仙佛菩萨出现,这也是内心深处的最后念想,也是魔境,故此经文中有:末法时期,有魔子魔孙化作佛菩萨的模样最后了嘛,贼心无力,所剩无己,自然是魔力减退,所以是魔子魔孙。当所有的缘全都化掉时,这个一一如来的境界就没了,随着那颗心的的寂灭而寂灭了,这就是如来之灭。它与先前的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关闭心门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在又有人感叹一声:唉!什么都没有啊!错矣!还早着呢,现在只是一个真的把心洗净了。这句如来灭后就说这些啦。那么如来灭后,怎么还有个后五百年呢?为啥不是四百年,或者六百年呢?第七品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觉得怎么样?这个如来境界还存在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如来境界中还有什么所谓的法可说吗?前面咱们已经说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段觉悟突破纵横交错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步骤。现在一下子就在这个生灭步骤之外了,哪里还有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可得。一下子就达到如来境界了,根本就没用什么法,说什么呢?。须菩提言:如我所解佛所说义。如在这里当作:按照。按照我的觉断来解释佛(说法的人之尊称)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觉悟突破纵横交错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的法门。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没有什么一个什么特定的模式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为什么这样?如来这境界中显现的一切法、术之流,皆是不可取的,也说不出个什么道道。非法:因为那些法都是起心动念了的妄尘,心生的,有生就有灭的啊,叫做生灭法。所以如来境界中显示的法都不可取,自然不是究竟之法,非法。非非法:第一个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个非是没有的意思。但是不是没有法。所以者何?这样说是因为什么呢?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只要是无私无我,断灭生死的人,都可入圣流,这些圣贤,都是以空心空性空法的无为法而有差别。差别在哪里?量的大小,空多少,量多少。如法华经说:菩萨一级一级的各有智慧限量差别,皆取决与这个空有。所以无为法也是法,这个非非法自然就是不是没有法的喽。这个境界当真是无得无说,现在听了然这样一说,你可别就此一了百了,那可就成了断灭见啦。除非你现在已经进入如来境地,即使你进入如来境地,如来真实意你可通晓?我想,普普通通的一个梦境来了,你也解不了啊。这是智慧未开,没有开悟的缘故。你或许会说:达到如来境界了还没开悟啊?没错。举个例子,咱们的同修中,有很多人梦见我在说法,在领着他做些不明白的事,演示一些不明白的动作。醒来或者出定后不知是何意。有人梦见我开着三轮车到了他家,觉得很奇怪。其实那就是个如来境界,那叫师父如来,师父如同真的来了嘛!在演示三轮体空的法义。你所以能见到,是因为无我无欲。但是这却是如虫噬木,偶尔成文,真要刻意想见又见不着了。功夫不成片,离开悟何其遥远。真的开悟了是不会有梦境与醒来之别,醒梦如一。所见无有差别。在梦里知道一切,醒来时也照样见景预知。见到任何情景来了,都会知道其意义,预知将发生或未发生之事,这就是通达如来真实义的开悟境界。现实生活中我经过这样的故事例子很多,有时间我都把它写出来,或许对闻思修有所助益。第八品依法出生分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接着前面的无为之法,这里讲述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三千大千世界前面咱们说过,木金火水土,东西南北中,(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州、北俱芦洲、中有须弥)阴阳穿梭,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何其广大,这个罗嗦起来没完没了、就不说了。神修要三千功满,八百行完才能登仙,在境界中必须有舍八百行,阴功满三千。这个七宝可需要搞明白,涕唾津精气血液这七般皆属于阴精,所谓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者。皆是心肝脾肺肾五蕴所蓄,欲动则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往外发。清净则会逆流而上便会成为命宝。这就是七情返回,七宝在手。有的人修行,在此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化作光啊、气啊给人治病,给人驱邪,这都叫布施掉,这个在功夫界叫做转物,以心转物嘛。没有一个实修的人不能转化七情的,心不能转物那就成了嘴教士啦,成了口头禅啦。这福德确实是很多的啊。小乘的阿罗汉道就具备这些功夫,所以说罗汉要七返人天嘛。返回人间不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往外发,有了七情吗?这部经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无分别,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当作宝,不待转化就布施了,讲经说法,救助贫困,舍财舍身。普通人修行却把它当做累赘啊,若是让我们捐一点钱利益大众,或者救贫济微布施一点钱,那比割自己的肉还难受呢,那可是心头肉呢。自己用不了的、剩余的或许会舍出一点去,只是那样是尝不到心痛如割肉的滋味的,更观不到自己的心念深处。你若是要跟哪个师父修行,拿出钱来。那叫投资,不是布施,有所求嘛!当然也有真正的供养师道,另当别论,在这一方面,东北的善居士都知道供养师父这一说。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供养的上师在给大众说法,供养者与上师功德无二。这就是这部经的高明之处,你不需要参禅打坐、闭目藏睛、做些冥思光影之事啦,放下,无私的做去,你想看到的就在眼前,睁着眼一样看到那些东西。根本不需要闭目藏睛,肉眼照样看到看透。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最低层次的肉眼通。对啦!最低的正是最高的。不信你睁着眼说说瞎话看看能不能说对,试试在现实中这最低的肉眼通。你肯定不行,你只会说那些看不到的佛话:佛眼通,法眼通津津乐谈。修行人应当知道:若是单独把修行当做闭目打坐参禅、关闭六根、断绝七情,那就差矣。那样你的心结就不会打开,总是寄希望于虚幻的境界中,希求得到个什么成果,就不会大休大歇,安住在现实中的当下清净,自己的心也得不到观察,失去了镜子,没有了大圆境智。一旦走出那个封闭的情景境界,面对七情六欲,面对社会这个大染缸,又要从头开始修心啦。不说别的,咱们平时在群里聊天都能聊上火来,还谈什么打坐多少年啊,那不是扯淡了嘛。须菩提也承认这样福德很多,但是却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可是真修行啊,既然有布施就必定有回报,这个福德是布施掉的七宝换来的,有舍有得的福德,它与那个本俱不动的东西没有关系啊。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因此如来境界中显现出这多多福德来。真正的那个是无相的呢。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假如又有一人,从心里接受并依照这部经行持,哪怕是其中的四句偈为他人说,他的福胜过前面的那位。何以故?为什么呢?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诸佛以及诸佛突破纵横交错的三大生死情关的觉悟方法。皆从此经出,(这里的经,不要当做书本之经)皆是从这段经历中脱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所谓的成佛之法。即非佛法,就是不用任何法。这段话似乎答非所问,这里说的是什么呢?前面的是阿罗汉布施,因为住在布施的境界,所以如来境界中才显现出那么多福德。这经文一开始就说了,应不住布施。后面的这位是受持这部经啊,按照这个经历来行持啊,那就是无住,无住于自我,他没有把七情关闭,该干啥干啥,该为人说法就说法,该讲经就讲经。他没有把七情当做累赘,而是当做利益大众的法宝。他没有把人间与天上分开,他没有把禅境与现实分开,一切都是如来境界,这就是醒梦如一,境界无分别。也就是说:悟了无住处,当下既是超脱,行住坐卧皆是禅了啊。还有什么天上人间啊?往哪儿往生啊?这个人就是这第八品的题目:依法出生。第九品一相无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须陀洹(须中,陀是陀罗,旋转之意。洹是院子)这就是一个场所,和下文中燃灯佛所是一个道理,都是一个成就所在地。进入这个场所,就入了陀罗尼流,从中旋转开来,一般的经师难以解释,即使找遍所有的经文,恐怕也没有解释。那么我就把他叫做进入圣流旋转的院子,也就是圣流漩涡吧。要进入这个院子的前提是要把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掉。咱们的同修当中,有好几个人,都是直接从此入门,当下就会进入,入流。这就是传承法脉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都是靠信心而入流。说是入流入圣人之流,其实是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掉了。所以佛陀一发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就有了这番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的回答中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就最后这个法,已经是法布施了,一点法也不用,往哪儿入流啊?空流。这就是法空了,无所入了,这就是末法时期的末,连末也末了。这就是入圣流了。平时的宗教徒们整日的末法时期,满肚子装着的都是邪道、外道、魔道要如何,似乎是世界末日,惶惶不可终日,又要保护什么法什么经。这已经是心邪了,法就是布施的,经就是历尽尝试而不是什么书本。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果: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修到这个层次大家都知道,天机来临,也就是西北方位的乾门,天门打开了。打开奇门时我们会发现西北的开门,大小寒,万物皆死。修到此位的人会发现我死了。临近开门的是北方休门,也就是子位,通往人间之道。再往东就是生门艮卦,春天。看这个阿罗汉道的法脉如何走法:从立春有生,东北的生门,到北方坎位的子,然后再走到西北的乾,开门,天门。这就是奇门遁甲的开休生三吉门。这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呢。从立春的寅月正月虎月,往前是十二月腊月丑牛月,也就是大寒小寒,再往前是十一月子月,阿罗汉伏虎而回,力扳牛头。正是德臘与此,称为长老。这个位置就是乾,是老者,是腊,比喻人心至静至阴至寒,所以经文中叫做年高德臘(腊)长老。当然在修行中,十几岁的小孩一样修到如此品行,于实际年龄还是没有什么的。所以佛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是何等样人呢?阿罗汉之首啊,当然体证到我死了的境界,小菜一碟呢。我死了,怎还会说我得斯陀含果呢?修到这个层次,天门打开,已经不再有人间烦恼。哪里还会再生人的烦恼呢?所以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当然,如果是外道修行只会觉得头顶百会穴开了,或者感觉有光、或者有气,或者发痒,这都是还有色声香味触法呢。还没进入内道圣道。阿那含果:译为不还,即是说,证得此果,禅定转深,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修到受想灭尽,已经是解脱,在家人修行由于家室俗情之累,很难即生进入灭尽受想或彻底无欲的境界。但是,若能进入五净居天的深禅定中,阿那含果已是必得解脱的境界。要知道,这已经是天上修行。所谓天不藏奸,天不藏私。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对这个有什么看法?证到阿罗汉道果的人能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果吗?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不再迷恋于任何一种乐受,不论其来自何处,因为阿罗汉时时都了了分明地看清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对于任何的事物都不会贪爱攀缘。因为圣人先舍除欲爱,怎会有个我得的念头呢?若真的有了我相,马上就会退出来。立刻落于我人众生寿者有了痛苦烦恼。修到这个境界,大家会发现自己走进超市商场,居然没有我喜欢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我不喜欢的东西,毫无欲念可言,无欲则无争。所以须菩提当即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諍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在这第九品中始终贯串着一个秘密:布施色声香味触法。没用任何法。这就是空,所以须菩提这么厉害,居阿罗汉之首,他的名字就叫空生,解空第一。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乐阿兰行叫做实无所行,无有法可施。这里有个表相,那就是起初是蓝蓝的天,如大寒小寒的天,彻空底蓝,毫无一丝心的生机尘埃。一旦天机发作,一阳生发,大日如来,那就不是人心造作之光啦,那天是湛蓝的,大日如轮,却不耀眼,看似阳春温暖,遍地黄芽绿草,却又白雪皑皑漫山头。只这天机一转,那就是道了。自然之道运转,道法自然。从此观天地自然运转,而不受奴役,在天地之外,无法无天。从佛陀的发问可以看出:小乘佛教四个果位,前三个果位都称为果,而阿罗汉即可称为阿罗汉道,道理就在这儿啦。乐阿兰那行,蓝若,若蓝!!!!钟侣传道集把这个地上修行称为:地仙离不开地,又叫小隐于野,楞严经说:阿罗汉散之诸山中,凡人不能见。菩萨修行是从心地修行,又叫作从人事修行,因为进入如来禅境,也叫作神修。钟侣传道集称之为:神仙离不开神,又叫作中隐于闹市,境界所见如此。至于天仙离不开天,则是另一法门,也叫大隐于朝。咱们在后面的解释中慢慢再说。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昔:以前,昔日。燃灯佛所: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在修行中它也是一个地方,恕不详述。
&佛陀问这一句的大意是:以前修到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来到时,也就是成就燃灯佛时。于法有所得不?还有个什么法的体会吗?得:体会。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不啊,世尊,修到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来时,也就是燃灯如来时,在法上确实没有什么法体会在心里。”
这样的解释法,大家怎么也无法理解,一点法的体会都没有,难道他是木头?这就是金刚经的秘密啊,只有觉照。
&这个燃灯在这里稍做解释:大家知道阿罗汉道-------比丘是因地,阿罗汉是果地。前面咱们说过比丘是地神,从地上开始修阳神二五之数,也就是1加3加5加7加9.他这一千在地上,千二百五十人俱嘛。它是斩断七情六欲的修法,叫做杀贼,一心杀到底,佛来杀佛,魔来杀魔,直至最后,杀无可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到大日如来。
&现在要说的是菩萨道,从中下手,在中部一千呢。从心开始,发清净心,与阿罗汉道不同呢。阿罗汉道一上场就是佛陀说的如是而住,直接就杀到底断到底了,光明四射,直接脱离了滚滚红尘。这个菩萨道可不是啊,断了还要再放生、观心。没有清净心是万万不行的,是绝对观不到的。它会观到自己心内生起的一切众生,那么经文说:众生一切心如来悉知悉见,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我们平时心尘纷飞,必须要静下来,才能出现一丝光明,破一份无明、黑暗。
&因此当修到十地之后到了等觉菩萨才能是等待破最后一分无明,但是缺了这一份光明就不能到达点燃智慧之灯的地方---天台,点燃智慧之灯啊,数不够啊。所以止观法门有数随止观还净。净明则燃灯。这是一个系列过程,一个法脉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是在布施色声香味触法之后,与阿罗汉分道扬镳,直接进入初如来境界,所以就会见到十方国土如来眼前,就有了国土之说,如净土所言:心净则国土净。也就是庄严国土。所以有了下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意下如何?菩萨修行还有庄严国土的心念吗?”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不啊,世尊,为什么不呢?因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心念,全是清净行,所以才显现出庄严,所以才称它庄严。其实没有庄严的丝毫念头。”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因此须菩提,各位大觉悟有情者(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停留在阿罗汉那个空境上,这个方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比如有人有须弥山王这样大的身,须菩提你觉得大不大?”
须弥山是妙高山,不是我们人间看到的山。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州、北俱芦洲、中有须弥,一日一月,组成一个以须弥为中心的世界。这个须弥山王自然是诸世界之最大。修到此境界的人会看到,仰之弥高,伸之弥远,无有边际的大山。它是九州万山之祖。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在这里所以说大身,是什么呢?佛所说的是没有身相的,无边无际的,因为整个虚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整个虚空,所以才说它是大身啊。要是有了身相,无论多大,也就有了现量。
&这里说非身的非,在这里当做“没有”“不是”之意。有人说佛陀在各个世界化身应度,那都是有身相的呢。其实,《心经》里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远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呢。即使修到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还是在境界里有身命、有眼耳鼻舌身意。这里说的非身大身,正是这个意思,无身。若是单独把肉身解开,那不算是了命,那只是粗解。那些细微色身还是有的啊,真的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达到无无明时,那就是真的大身了,确实是了命了,而性也了啦。这才叫了性了命,至此才能明白性命本是一体。了命正是因为无性,无性才能了命。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一般的经师都会把它解说成是印度恒河,这是非常愚蠢的。这里的恒,当作持续、永久、永恒之意。这里的恒河是指修行中所见到的恒河,当大家进入如来境界修行时,自然会看到欲流不息,这条河就叫永久的欲流之河,人有多少欲就有多少河流,是浊流;还有色界天之清流。这些都叫恒河。。只有实修者在如来境界中才能发现这诸多流河,这就是老子所言:恒有欲,以观其徼。修行者欲爱干涸,欲流干枯,自然如来遍体河砂显现,沙弥三界。如紫阳真人悟真篇: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的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这也就是观世音所言:入我沙门,当受沙弥戒。只有离欲圣人才能见到恒河。
&这样的河有无数无量条,所以,当佛陀问起:“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数那么多的恒河,这么多恒河当中的沙多不多?”
须菩提才会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很多,世尊!单单这些恒河之数都无法数的过来,何况这么多河中的这么多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段主要还是加强对不着相布施的功德讲述,现在再一次提及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问题,因为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五行颠倒,大地七宝,七情收回就是七宝,这七宝在极乐世界的显现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等七宝。当然,也随个人所修七宝各自稍有差异。大家仔细看这个满三千大千世界,再看紫阳真人悟真篇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的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可有所悟???
&现在就是说把这些都布施掉,也不如佛陀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于此经中,在这里要注意,不要当做在这本经书中,要把它当作在这个修行经历中。也就是照着部经的说法去经历体会。
&这里需要说的是受持四句偈,这部经中一直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现在又赞叹受持四句偈或者为人演说胜过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之福。
&但是我们一直还没搞明白是哪四句偈,这里我们借用《大乘金刚经论》中的话: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虽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一段主要是阐述正教正发明如来的重要性,不管在何处讲说这部经,乃至四句偈,讲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像供养佛塔庙一般。一切世间自然是四维空间各个世间啦,包含的内容很多的,蚂蚁世界,苍蝇世界,水族……诸多世间,各各不同。天,包含的也很广,从四天王天到最后的四空处天就有二十八层,这个天指的是当中的一切生灵,比如:飞天,舜若多……其实一层天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人,指的范围也很广,从地狱到天堂处处有天地,各种人都有,地狱人,鬼界人,天人……数不清的。其实岂止是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交织于各个空间的。比如这个地球,因为我们总是以我为中心,就认为是人的世界,看看电视演的动物世界,各类动物也认为那是它们的世界呢。各个空间的形式都是这样的,比如狗,地狱里有狗,鬼界有狗,各层天界也有狗,就是这样子的。阿修罗是一些不服管教,脾气顽劣,暴躁之神,像现实中的一些黑道黑社会之类,不入正流,斗杀不息的一些无福之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供养有多种,主要有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即佛法僧三宝的供养。以身语意供养,不妄作是身供养,不妄语是语供养,不恣意妄想是意供养,这是内修的供养自身佛。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既自为已,复劝人行,为人说法,支持印经,送人经书,皆为供养法。因为在为别人说法也同样是在提醒自己,实质也是自我供养,利人就是利己。至于僧供养则是指修阿罗汉行之人,从须陀洹果一直到阿罗汉果。为啥呢这样呢?僧是落发者,所以我们会见到光头和尚,是因为法空(发空),这是实际法相表示,当你修到真的法空之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落发为僧,罗汉僧。其实这是供养自己的福田,给自己积福。实际上供养三宝都是供养自己。
&所以见到佛头上是卷发,这是代表万法圆容。是在罗汉僧空法的基础上,又生出万法,而且不缺一法,也叫法院(圆)。这部经正是从罗汉到佛的过度,正是从落发到生发到万法圆容的过程。讲的非常清楚,仔细体会就可发现了。色声香味触法的布施,不就是供养吗?那么这个佛塔庙是什么?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说白了,大家都知道自身是佛,要供养这个说法的人就像要供养什么一样呢?我们的同修当中,有的人已经是入了塔庙修行。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竭尽所能,彻底,受持这部经、读诵这部经。读诵我们都知道,这个受持可是不简单,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受持金刚经。这样的人虽然还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的外表没啥两样,其实他已经是大解脱大自在之人,他就是金刚上师,就是活佛在世。在我们的身边很可能就有这样的大觉者,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慧眼、佛眼,难以识别啊。就算是有,我们总是以表相来决定,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也就起了轻视心我慢心,错失机缘。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样的人,应当知道他已经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之法。第一稀有之法是什么啊?佛陀说了什么法啊?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经典:典是典范,是经中之首,它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因为是大觉者修行之经验,如同对我们亲身说法,我们就应当像弟子那样尊重敬重它。若尊重弟子:在这里是尊重若弟子之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须菩提问佛陀:“世尊,我们应该怎样奉持此经,此经应当怎样称呼?叫什么名字好?”在这里只能用此经,因为真经历是无字的,又不能说成是这部经书。奉持,按照字意是:恭敬地用手捧着。但是这里的奉持却是行持实修之意。因为真经不是用手捧着就算是奉持了。但是无字无言圣人之经又难以传达,所以需要把佛陀说的这段真经书记成文定下名字。显然,把奉持翻译成恭敬的捧在手里举在头顶、顶戴违背了本经的真意。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金刚:坚决,锋利,决断。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彼岸到",古代大德所以不翻译这个名字,是因为无法完全表达这经历的含义,说它是什么智慧,真的到达彼岸时无智无得,哪有什么智慧可言。究竟说起来连彼岸也不是,证了便知彼岸也属多余之谈,此岸既是彼岸,当下既是如来禅境,连个修法的念头都没起呢。所以呢,佛说般若波罗蜜,虽然佛给此经历定一个名字叫以智慧度过彼岸,则非(没有)般若波罗蜜。实则没有什么到达彼岸的智慧可言啊。就那么如如不动的观着,哪有什么智慧和方法呢?
&有人可能要问: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怎么又说不生任何念头呢?这就是关键所在,念头不是你,它自己在自生自灭呢,以往你只是随着念头跑了,被引进境界,就如小孩被人用一块糖果引去了,回不了家了。你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就那么端坐着,看着念头横生,纷纷不断呢,这就是众生。但是慧眼没开,这些众生还不能显相呢。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只要你把心一收,那些念头(众生)就没了,你收了众生,就没了世界观。你放了众生,却要如如觉在,不被其引诱,自己要认得自己是主人。这就是古德所言: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谁能识透这一段,必定亲证如来。
&接下来佛陀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对这个意思理解的怎样?如来有所说法不?达到一切都如同真实一般来到眼前的境界中,还显示用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回答:“世尊,达到如来境界没有什么法可以说。”整个的经历根本就没起心动念,只是无为观而已,哪里有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千世界微尘自不必说,关键在于: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两句要理解透彻。到底什么意思呢?整个的这部经就没有离开自性对话,如道家所言:山河大地尚属微尘。在空中看地球也不过是一粒沾水的尘土而已。楞严经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那么这个如来境界中所显示出来的诸多微尘,诸多(十方)世界,自然不是什么微尘、也不是什么世界喽,都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只是给它起这么个名字罢了,是虚幻的,什么也不是呢。
&如来三十二相也同样如此,这是每个修行者成佛必然显现之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具足福德相。但是记住,本经主要一句偈子:凡属有相,皆属虚妄。所以须菩提才会有此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境界中显现的三十二相,也是心体的显现,心灭则相灭。中国相书所言: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这个如来说,也解释作:如来境界的显现,三十二相,其实不是什么实体实相,实相就是那个无身的虚空大身,这里只是叫它三十二相这么个名字罢了。这也是众生相,所以古德言:佛与众生共一家。又言:即心是佛。心性本是一家。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就是无住,也叫善逝(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佛陀舍身嗣虎、割肉喂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菩萨不惜身命,历尽千生万死。另外还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受持四句偈的受持,咱们说过,那可是心领会真实行。四句偈比如:凡属有相,皆属虚妄……铭记这句偈于心去历境修行,这就是受持四句偈。
&为他人解说则是帮助别人解脱法身慧命,其福甚多就不必要罗嗦了。只是这境界中的身命布施,可是难做,不要说身命,就算是捐助贫困也是难上加难啊。这部经的最高境界在于醒梦如一啊,就是闭目藏睛弄些虚幻光影和现实生活没啥两样啊,都是梦。在梦里你做到了,睁开眼就做不到,那么梦里所修就一无是处了,同样是梦啊!这就是欺心呢。为啥呢?你已经起了二心,把两个境界分开了。你在闭目打坐弄些梦里光景就是真的吗?所以这就是自欺了,无形中多了一些细微的自欺心里、只是自己难以察觉。话又说回来,现实你不能放下,禅境中也会把那习气带进去,因为都是一根藤—棵心,要有所成,实是万难。这就是当下的境不能信受真经,现实生活缺少的福报,心田里的荒草除之不尽,贫穷未除尽,难以变成福田。以至于今生当下处在贫困中不能自觉,难以转物,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来生仍旧如此。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一开始就说须菩提听了佛陀传的这段经,深解其中意义,涕泪悲泣,怎么是涕泪悲泣呢?高兴激动呗!有人说了,须菩提是阿罗汉之首,已经解脱证空,怎会这样呢?这就是阿罗汉的一个不到之处,它这门功夫咱们说过是杀贼之功,杀生啊,杀尽心内所有众生啊。
&佛陀从一开始打坐,进入舍卫国周济孤独园,到敷座出定讲解这段真经,他就明白了,一下子知道原来他之前的佛果并未究竟,智慧差的远,缺了佛陀说的这段放生救生度众生的王者之道,也就是说少了一个悉知众生生灭、生死一切心的体验智慧,他现在这就叫回心向佛,心动了,有了情,有了众生。所以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一段当中有个重复,相信以前解经的大师难以解释出来,这也是修证不到位的缘故。大家仔细看:稀有:真是少有少见、难得一见的意思。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须菩提先称呼讲经的人一声世尊,怎会又称呼一声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呢?难道他傻了?还是经典本身的错误?这是什么问题呢?
&前边咱们一直未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对话发问还没涉及到这个,现在咱们大略的说一下:佛,“佛驮”、“浮陀”、“浮屠”、“浮图”、勃陀等。是一个宇宙音,它并不是印度语,有人把它译为觉者、觉、智者,也未尝不可。佛陀不是人格的神,修行者在达到身心俱空时,就会出现一个真空浮图,无所不显现,与前者咱们说的如来境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道成肉身”,与我们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身心空多少,真空浮图(佛陀)就有多大。这是一般的修行者和经师难以理解的,所以经文中的一些言词自然就难以理解它为啥会那样说了,于是不得不含糊其词的绕过去。当然,解释经文的大师们、法师们的心情、思想、修为各不相同。有的或许是为了得到大福报吧,还有的是为了法布施,还有人是为了传法,还有的是为出名……还有就是好心办坏事,把修行者引向歧途。
&慧眼,能够立体地看,各个角度地看,就是说有多处闪光。一般人看东西往往只是一个平面,能完整地描述物体的形态,能分析,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含义。能够追查过去,追视以前的过程。也就是除了看现在的以外,还要看以前的残留信息、影子和声音。看到以前的来龙去脉,这就属于追眼通。能预视、能预言,预告未来。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再看须菩提的话就是:“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典范,首要),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真是难得少见啊!世尊,在真空浮图中显示出这样精微深密的首经,我从以往修得的慧眼观察,就从来没听到没见到这样的真经啊。
&世尊!若复(复,后来)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虚空无相的大身,本来无一物就是真实本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这个实相),即是非相,(就是没有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这个,所以如来境界叫做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相信)解(理解)受(接受)持(行持修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当中)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大意是:世尊,我现在听了这样的真经,也相信,也理解,也能接受,也能依照此经行持,不是什么难事。假如将来,后五百岁当中有人听到此经,相信、理解、从心里接受、依照此经行持。当下就知道这个人第一少见。(后五百岁,前文咱们已经说过了,不再罗嗦。)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非相,在这里作假的意思。非相:假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假)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大意是:为什这样?这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又是为啥?我相就是假相,(我相是我的念头产生的,也叫意生相、意生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假相。为啥这样?离开这所有的假相,就叫做真空浮图。
&这个真空浮图显现一切假相,而自己却不在里面沉迷,不被假相迷惑难以自拔,这就是观自在,一大身,无相大身,能观诸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第一:最,最好)波罗蜜(菠萝蜜:彼岸到),非(没有)第一波罗蜜,是(这)名(称呼)第一波罗蜜。
&这一段的言词,显出佛陀的赞许:“是这样!是这样!假如后来有人听到此经,不惊、不怖、不畏,当下就知道这个人很少见,很厉害。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境界中显现出的最好的到达彼岸之法,没有最好的到彼岸之方法,这才称呼它是最好的到彼岸之法。
&(一点心法都不起,哪里有什么好与不好?哪里有什么第一第二呢?再也没有超过这个不施任何方法的方法。你说怎样称呼?还真就只能称呼第一菠萝蜜呢。)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再一次)念(想想)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时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忍辱到达彼岸,如来境界说明没有什么辱可忍就是到达彼岸。这是什么原因?须菩提,就像我当初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当时,没有一个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啥会这样呢?我在当初肢体被节节割裂时,要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是会生出嗔恨的。须菩提,再一次想想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个时候,当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举例子呢!忍辱是个方法,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的一个方法,叫做忍辱菠萝蜜。任何屈辱都是咎由自取的,心不动念,何来屈辱?所以真正悟了,本就忍无可忍的嘛。当然,大乘人修行总是要历尽劫难的,自然不免屈辱,唯有忍辱过关,而要忍辱过关就要使得那颗心面对任何事情如如不动、不能生任何抵触,接受一切。这就是无生法————忍。忍辱菠萝蜜。忍辱到彼岸。上根利器不待历境忍辱,直接超脱,这也就是法华经说的:菩萨修行,不偏爱大乘,不独爱小乘,就是那么如如不动,随缘安心,这就是佛乘了。
&搞笑的是大乘笑话小乘,小乘觉得大乘迂腐,这都是心里多了些自以为是罢了。现在这部经全都概括、分析透彻,没有什么乘不乘的,就是那么、那么……啥?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往昔未成佛时,曾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是还是说,我不恨你,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度的就是你歌利王.歌利王后来转世成了乔陈如,因此乔陈如是佛收的第一个弟子.当然,这些都是故事。这是一个心法喻言:歌利王代表屈辱境界,乔陈如代表忍辱法门,面对屈辱,转嗔恨为智慧解脱到彼岸,就是忍辱菠萝蜜。这也是境界中的必然幻化,非真实相,都是心念的转化经历显化。
&实际的乔陈如(忍辱),是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本来是没有经历的,有经历都是心的念头生灭经历,现在传这个法没有什么经历,就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个忍辱经历自然是大乘人的经历了。当歌利王割截了佛陀的前身——忍辱仙人的身体时,忍辱仙人修的就是无生法---忍,也就是忍辱菠萝蜜,无嗔恨,身体自然恢复如初。随后说了一句:我若成佛第一个先度你。割截身体这么大事情,要成佛就要无嗔恨,无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啊,自然就要先把这割截身体之大仇度过去啊。
&和尚们,经师们沉迷于故事的传说中,把歌利王转世成乔陈如,讲的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有故事情节。当然这也是个好的故事呢,与教育人还是有意义的。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牵挂住),则为非住(非:不是。住:念头无生,寂灭)是故佛(真空浮图)说(说明、显示):‘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大意是:因此,须菩提,觉悟有情的人应该是在一切相之外,发突破三大生死劫难罗网的心,就不应该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个什么见识、修法。那都是尘劳之念头。应当使自心无所牵挂(无所住)。假如心有了牵挂,则不是无生(住),不是真的寂灭。是故,真空浮图显示告诉了我们:觉悟有情的人不应该把心停在色相的布施上,不要停留。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非:假)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非:不是)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如:恰当恰好)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菩萨利益一切众生,应当这样布施,如来境界告诉我们:所有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假相。一切众生,皆不是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迷居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