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通化县马古元是哪个局的局长

业务信息咨询
& 地名文化
& 吉林的由来
吉林的由来
&&&&&&&&&&&&&&&&&&&&&&
作者:吉林区划地名网
&&&&&&&&&&&&&&&&&&&&&&
来源:吉林区划地名网
&&&&&&&&&&&&&&&&&&&&&&
发布时间:
&&&&&&&&&&&&&&&&&&&&&&
审核人:民政局
& 1、吉林的由来
&&&吉林&二字,为满语&吉林乌拉&,原意是指此地靠近松花江之意。吉林旧时称为&船厂&,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及宣德七年(1432年),都派遣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在此地造船,准备远征,故称&船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征罗刹(当时沙俄),也在此造船。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建吉林城池,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船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称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这也是吉林省正式设治之始,吉林城成为防御沙俄入侵和发展经济的边外军事重镇。
&&& 2、白花点将台
&&&&在永吉县乌拉街镇有一处叫白花点将台的地方。传说原来的乌拉国的国都在松花江西岸,在一次战争中,由于大将巴里铁头暗通外国,乌拉国失败,老国王战死。
&&&国王的女儿白花公主带领部下和百姓渡江时,忽然马失前蹄,眼看就要被在后面紧追的敌军赶上,这时一匹马飞奔而来,马上一位年轻的猎人救了白花公主,打退了追兵,却不留姓名骑马走了。
&&&白花公主和众百姓思念这位年轻人,在过江后筑起了一个高6米,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的土台,白花公主每天在台上操练人马。这就是现在的白花点将台。
&&& 3、欢喜岭
&&&&距吉林市西约8里有一岭,岭坡甚缓,实为当年省城吉林天然之外障。
&&&&相传清乾隆十五年(1754年),皇帝弘历东巡吉林时,骑着马走到城西南角紧靠江边的&迎恩门&时,见一小山岭,便骑马游至岭上,伫马一望,风景秀美,山光水色,不禁向东方哈哈大笑。于是,人们就将此无名小岭称为欢喜岭。光绪十二年(1886年),有人作诗曰:&&&一笑又登欢喜岭,只疑身入故乡来。&
&&& 4、通天街旧闻&
&&&&通天街在吉林城的中部,与河南街平行,是现今解放大路的旧址。相传在200年前,这条街住着一位90多岁的开朗老太太石熊氏。她无儿无女,但她很关心穷苦人民,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和住宅都施舍给功德院,办起慈善事业,凡是穷苦无家可归的人们可以入院过活,若是不能劳动的老人或废人可以入院内&养济所&长期收养。
&&&&据传说: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旧历四月廿日城内起大火时,风强火猛,大火已经逼近功德院,人力已无法扑救。忽然院内出来一位白发如霜的老太太,她说:&不要慌,慈善的地方,有天保佑!&话刚说完。果然风向转变。功德院竟安然无事。人们认为神能通天,便改称通天街。这种传说表明了人们对石熊氏的崇敬心理。
&&& 5、莲花泡&
&&&&由吉林火车站向北,过了岔路乡,就是莲花泡。
传说,在几百年以前,每年夏天莲花泡里都盛开着许多莲花,澄清碧绿的水面上,五颜十色的莲花犹如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泡里有许许多多的鱼游来游去,每当莲花盛开之际,来此游览与欣赏的人很多。可是那个夏天,从远方来了一个&术士&说是泡里住着一位仙女,有许多宝物,其中有一个独特的莲花宝盘。&术士&为得宝盘,便和仙女大战了三天三夜,于是水浪翻滚,清水变成了黑泥浆,莲花仙女也远走了。从此,莲花泡就变成了一个荒凉的臭水泡子了。
&&&&至于莲花泡是怎样衰败下来的,有很多的传说,较有根据的说法是当年的豪绅们对莲花很有兴趣,想来个莲花搬家,把它移到自己的小花园独自欣赏,说来也怪,莲花离开这里,便不复存在,莲花泡的景色也就没有了。
&&& 6、红石镇的由来
&&&&红石镇因红石砬子而名。
&&&&红石镇位于桦甸市红石砬子的松花江东岸。乘烟白线(烟筒山&&白山镇)火车,在火车窗口隔江相望,可以看到一个约200米长、50米高江砬子,因其由红色岩石构成,故称红石砬子,红石也因此而名,红石砬子傲然屹立于松花江边,雄伟壮观。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却流传一个悲剧的故事。相传,过去这里住着一位名叫红凤的姑娘,爱上了同村的鱼郎江勇。两人相亲相爱,情深似海。一个恶人见红凤姑娘的秀美姿色,垂涎三尺,明知其有所爱,却又仗势求婚。遭到红凤姑娘严词拒绝以后,恶人恼羞成怒,将江勇抓到山上,杀害于砬子边。红凤姑娘抱着恋人尸体痛哭了三天三夜,然后将其所穿红衣罩于江勇遇难的砬子上,投江身亡。红凤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江神,将石砬子化红。
&&& 7、拉法镇
&&&&拉法镇位于蛟河市城东北17公里处,因有拉法山而名。拉法山海拔886.2米,面积12平方公里。据说,当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时候,在荒山小庙中生下一男孩叫杨金豹,在国家存亡、生死相搏的关头,她重返沙场,这个男孩被云游路过的长眉李大仙救回海东敖来国九顶铁叉山,就是现在的拉法山,住在八宝云光洞中。用虎奶把他喂大,又在穿心洞内教武。十六年后,杨家再次出征,陷入重围,长眉李大仙便派杨金豹下山杀敌解围,认祖归宗。拉法山多少年来,一直以它古朴粗犷的自然美,以及富于传奇色彩的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每年从春风吹绿大地到枫叶满山摇摆的时候,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寻奇访胜。
&&&&拉法山素有七十二洞、八十一峰之说。它有东、南、西三股上山道路,一般多是从西道上,因为这里坡势平坦,可借汽车的助力走一段,沿着绿色长廊&&鱼脊岭,步步登高走两个小时,就到了第二高峰下的穿心洞。这是此山最大的洞,但不是最高峰。洞长约五十米,宽、高都有十四五米,可容纳两千人。在洞内,解放前原有砖木结构的庙宇,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专供玉皇大帝的玉皇庙。庙六米长,四米宽,三米高,庙内有泥塑神像。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二十八为庙会。庙墙四壁,有旅游者题的诗词。其中有一首写道:&九顶铁叉雪茫茫,俯瞰柳绿松花江,渤海衡山遥万里,嗅到江南稻花香。&
&&&& 8、北大街的过去
&&&&&翻开吉林市古老的地图,看一下吉林市的古地名,就可知道吉林城老街旧巷里有许多奇闻旧事。今天说的是北大街的过去。
北大街是吉林建城时就存在的一条古老的街道,早在清朝初期创建吉林城时,从江沿的古城池向北,逐渐形成了北大街的街基。这条街南起草市胡同,北至夹信子,两侧有菜市、鱼行、财神庙等胡同,可以说,北大街是历史上吉林城一条繁华的四通八达的街道,也有着光荣的历史。
北大街从清初到伪满,一直是吉林商业兴旺的大街,特别是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北大街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吉林巨商牛子厚的许多&升字号&的铺店和大商号都在北大街,后来许多铺店也都搬到北大街了,主要有百货、药店、货栈、五金、书店、钱庄、当铺、皮革、饮食、茶庄、医药等不同行业。北大街的独特之处是&老字号&的店铺多,名门名店,实力雄厚。如百货店有怡和隆、景合会;首饰店有庆升堂、天宝金店;药店有永德堂、育生远;货栈有永生店、源升庆;当铺有永衡当;五金有大兴钰、正大茶庄、远东印书局。今天存在的市印刷厂、糖果公司都是当时较大的商号。北大街的繁华令人们难以忘怀。
在北大街有一建筑就是牌楼,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大型建筑牌楼,在北大街中段老晋隆胡同口偏北侧,牌楼上写着&固若金汤&大字,意为金城汤池之语,形容城池坚固不可破,显示出街道的庄严。
在北大街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抗俄、抗日的反侵略战争。
日,俄军进犯吉林城,大肆抢劫掠夺。吉林义和团的勇士们就是从北山到北大街在吉林的大街小巷,与俄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占海反对熙洽卖国行为,率部(卫队团)奋起反抗,有步兵三个营、骑兵一营、炮兵一个营,迫击炮、重机枪、通信各一个连,实力较为雄厚,其中有12名抗日将士是北大街的名门子弟。从日,到1933年9月,先后在吉林省城和各地开展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有数次是经过北大街。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随着吉林市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展和吉林市解放五十多年的建设,现在的北大街已经被新兴的北京路、解放大街分割成3段,变成了城市中的小胡同。但在一些路段还依稀可见往日的老街旧巷的遗存,还留有几分回忆。&
&&& 9、磐石境内的官马溶洞
&&& 在磐石市东北官马镇南7公里有一溶洞揽胜的古官马溶洞。官马溶洞景物奇特,巧夺天工,洞中有洞,敢干桂林七星岩媲美。
官马溶洞经专家考证,共分三层,现已开发了中层、上,开发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总长度490米,由5个大厅、一个水厅组成,每厅之间由走廊相连,最大的厅约600平方米,高达30米以上。官马溶洞是在大约一亿年前地壳运动时,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表熔岩洞,溶洞分布在古生代石碳系地层中,岩石多为石灰石和大理石,由于火山喷发的大量酸性物质长期侵蚀,地球内部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一个雄奇瑰丽&&回曲折的地下溶洞。
2003年盛夏,记者随团来到官马溶洞。洞外酷热难耐,洞里凉气宜人,洞内深邃,色彩绚丽,景物奇特,一景胜一景,令游客叹为观止。
官马溶洞不但是一个神奇的洞、神秘的洞,而且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据说很多久以前,在官马山下住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他有妻子和一双儿女,还有一个老父亲,一家人勤劳耕作,日子非常红火。农民既爱妻子、儿女,更孝顺老人,而且乐善好施,肯帮助别人,受到四邻的称赞。一天,老父亲病了,四处抓药不见起色。父亲的病使儿女愁眉不展。这种孝敬的心情感动了山洞里的仙人,仙人就托梦这位农民,告诉他赶快上山取泉水给老父亲喝,三天就能病愈。农民上早就进洞取来泉水给老父服用,老父的病果然好了,消息传开,附近村民纷纷上山取水,方圆百里的老百姓由于喝了洞中泉水,一个个体格健壮很少患病。从此,人们称此山洞为&仙人洞&,洞中泉水为&圣水&。由于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进洞必须举着灯笼、火把照明,久而久之,将洞顶都熏黑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官马溶洞曾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学习、办公的地方。当时,盛传杨靖宇曾住在仙人洞,受仙人指点,指挥抗日,连续打了不少胜仗。在恢复和整修溶洞时,曾经在淤泥中发现了用弹壳做成的毛笔,经专家考证和史料证实,杨靖宇将军确实在官马溶洞住过,而且这支笔就是当年杨靖宇使用过的自制毛笔,是非常珍贵的文物,1996年,吉林市人了民政府正式确定官马溶洞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10、玄天岭的沧桑
&&& 玄天岭也称炮台山,位于吉林市北极街东南。是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它虽然不象龙潭山的雄伟,朱雀的险峻,小白山的美丽,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清秀。
玄天岭山不高,但三面临崖,峥嵘怪峭;林不秀但山野叠翠,古迹众多。据《吉林市志》记载,玄天岭上有一座玄帝观,又名真武庙,也称玄武庙,是1727年清雍正五年,山东蓬莱派第四代道士廉玉礼自山东泰安的徕徂山云游至此,见到吉林风光秀丽,得天独厚,正应了&前朱雀、后玄武&的玄武之名,遂在此&结草为庵&。此后廉玉礼又四处化缘,筹集资金,历尽艰辛,于乾隆三年(1738年)建成庙宇。取名为&真武庙&。此庙的建筑采取览梁吊栓的设计,殿内大小顶梁柱下均由基石铺成。整座庙宇分前殿、后殿、左廊、右廊。庙前正中有一个大门,两旁是小侧门,正中建有高大的门楼,远远望去非常雄伟。墙垣内外古树参天,环绕典雅而古朴,殿内供奉的神像栩栩如生,尤其那尊&真武大帝&&计姆神&更是伟岸端庄,令人注目。每逢良晨吉日,庙门大开,香烟缭绕,进香上供者络绎不绝,庙会期间常有戏班子在这里演出,夜晚相距五、六里之外可以听到真武庙的钟声。这座真武庙在1967年秋&破旧立新&中被拆除了。
在玄天岭的西边平台处,当年曾建有一圆形建筑称&坎卦图石&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遗迹。这个奇特的建筑是一座用青砖砌成的八卦图形的砖壁,直径5丈,中间用条石嵌成坎卦象,俗称&避火图&,也称&镇火塔&。过去有句顺口溜&狗咬奉天,火烧船厂&。三百年前,吉林城是用木杆围的,做饭烧的是木柴,盖房子用的是木头,连马路都是用木头铺成的。吉林城被称为木城,可一遇火灾就遭殃了。特别是春天气候干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城门失火殃及全城,吉林城的火灾一次比一次大,烧得多少人倾家荡产,颠沛流离,露宿街头,痛不欲生。清嘉庆十一年(1806)吉林城一场大火烧毁了全城三分之二的房屋。相传百姓的凄惨哭声感动了朱雀山上的鸟,百鸟齐鸣了七天七夜,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特派&风神&到吉林。吉林城不再发生大火了。
玄天岭也称炮台山,因为原来山上建有炮台,那是十九世纪末吉林人民为抗御沙俄入侵构建的。至今残留的炮台遗址,反映了吉林人民反抗外侵保卫家乡的历史。
&& 11、白&石&砬&的&传&说
&&& 在桦甸市境内东北与永吉县相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常山镇。镇东南不远的地方有座高山,山上有座耸立云峰的石砬子,人们叫它白石砬。
传说很早以前,白石砬东面的山脚下,住着一户叫许三的农家。家里养了一头&&牛,力大无穷。这头牛长相特别:尾巴细而短,象驴的尾巴;蹄子更怪,不分瓣,象马蹄。左近农夫们叫它马蹄牛。许家就凭这头牛耕作田地,年年丰收,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年,从南方来了个叫赵合的风水先生。他看到山峰雾气缭绕,树木茂盛,山腰处石砬象刀削一样。于是攀登而上,四处察看,他认定这石砬有一处洞穴,内有无尽的宝物。但是他无法破砬取宝,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去。自从赵合走后,许三对马蹄牛照料得更加精心,过了90天,马蹄牛浑身发亮,整天不停地吼叫,直吼得山摇地晃,有时瞪起一双牛眼直盯得白石砬子。95天以后,那牛还闹起性子四蹄使劲地猛刨得四处是坑,东倒西歪,许三不得不再给牛加上一道磨盘大的大石锁,使它安定下来。
到了第99天,赵合两口子赶到了许三家,看到马蹄牛膘肥体壮,欣喜万分。当晚,赵合夫妻在许家吃饱喝足,对许三说了感谢的话后,顺手从钱搭里抓出两个大锭银子递给许三说:&这是补给你的买牛钱。许三心里好不纳闷,想不通赵先生买他这头牛有啥用场。
次日,100天到了,赵合夫妻就让许三把马蹄牛的大锁打开,赵合便骑上马蹄牛朝白石砬子方向奔去。到了白石砬子山脚下,马蹄牛便&哞&&哞&&&地吼叫起来,赵合从牛背上下来,说:&马蹄牛就要拉藏宝的砬子了&,话音刚落,马蹄牛果真象负载一样,迈开四蹄围着山脚慢腾腾地转开了。等马蹄牛转完第三圈便全身是汗,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无力爬起来。随后,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山口射出一道金光,赵合看到这道金光,没容分说从妻子手中抢过口袋直奔豁口,进去取宝了。
多少年代过去了,白石砬子屹立在桦甸县常山镇的群峰之中。人们说,山南面那个凹陷的地方就是当年赵合取宝的豁口。
&&&12、将&军&石&与&将&军&洞
&& 在松花江的上游有个地方叫江中恋河,这里江道狭窄。它的出口处,矗立着一块高三丈,方圆两丈的石柱。湍急的江水,冲击着石柱,泛起滚滚的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旧社会那些放木排的人稍不注意就会撞在石柱上,闹个排散人亡。所以人们把这块石柱叫&鬼门关&。在&鬼门关&的西岸悬崖上有一个洞,人们常到这里躲风避雨,所以叫&避难洞&。
&& 1939年的冬天,气候格外冷,呵气成霜。就在这个季节,杨靖宇将军带领队伍到蒙江排子,领导和发展南满抗日斗争。一天,杨将军和指挥员说:&这地方山高路窄,峭壁峥嵘,树木参天,易守难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歼敌战场,我们的主力就放在这里,将敌人诱进口袋。&
&& 在杨靖宇将军领导的第一路军被迫进入长白山老林,日军调兵对长白山进行大扫荡,实行&铁壁合围&,这是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的极其大胆而又持重的一着高棋。天刚放亮,杨将军指挥部队包围了大院屯,他自己带领几个人来到院内发动群众抗日。敌人安插在大院内的汉奸刘七,也装模做样地扛了半袋子苞米来到杨将军收粮的地方。傍晚,刘七男扮女装,从村头偷偷出来,没走多远,突然有人高喊:&站住!站住!&刘七先是一惊,接着一纵身翻到沟底。耳边响起了砰砰的枪声。刘七在黑夜中穿过密林逃到敌人那里去了。日军听到刘七的报告,如获至宝,当天调动了两个连的日伪军,包围了江边的所有村屯,挨家逐户搜查杨靖宇将军。可是,他们忙活了一天一夜连个抗联的人影也没有找到。刘七带着日伪军顺着松花江向&鬼门关&和&避难洞&走来。抗日联军埋伏在&鬼门关&和&避难洞&一带的怪石峭壁下,监视着脚下那条崎岖江道上的日伪军,就像猎人等待野兽进套子似的。敌人很怕中计,用望远镜东张西望,二百多人分成三路,把伪军驱赶到最前面。&
&&&埋伏在悬崖上的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的指挥下,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日伪军几次突围,均受挫折,死伤很多。战斗结束了,杨将军命令把沉重的枪支弹药埋起来,胜利品分发给当地百姓。随后,火速向二道溜河进发。当地人民群众为纪念抗日将士,把&鬼门关&改的将军石,把&避难洞&改做&将军洞&。
&&&13、天&&虎&&与&&龙&&女
&& 在巍峨的长白山下,有个风景迷人的小村庄,村名叫&金银别&。&金银别&十里处有一个&吊水湖&(又称&吊水壶&)吊水壶其实不是湖,是因为有一长29米,宽14米,高出水面的巨石横卧于金银河(满语&更美别拉&的转音)中。由于河水冲击,石面光滑无比,又由于左岸岩石的拦挡,流水在巨石左侧冲出一条长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上窄下宽的沟槽,流经沟槽的水,下落时淙淙有声,恰似从高吊的壶中倾出,故得名&吊水壶&。此湖位于&金银别&村西北部,湖的一侧是高耸的石崖,酷似老虎,又称&天虎峰&。一侧是拔地而起的七座由大到小的石山,又称&七龙女神峰&。七龙女神峰的峰顶长着一棵万年青松,松下有一个石猴依偎的神峰上,这个石猴和七龙女神峰一样,一直忠诚地守候在吊水壶旁边。挺立的高峰,下映碧绿的湖水,别有一种情趣。关于&金银别&、&吊水壶&、&天虎峰&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呢。
&& 在很久以前,这里居位着两位姓金的朝鲜族老夫妻,两位老人心地善良,远近知名,小日子过得非常红火。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还没有儿女。一天,金大伯上山打猎,突然听到不远处有婴儿的哭声。随着哭声,他发现在离自己不远处,有一个用红布被裹着的婴儿放在一个1米高的树墩上。老人紧走几步抱下婴儿,四处寻找,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老人象想起什么似的立即跪在地上,向老天嗑头,然后抱着婴儿回家了。他们认为这孩子是天神赏赐他们的,便给孩子起名叫&天虎&。
&& 随着岁月的流逝,天虎在两位老人的精心扶养下,已经长成一个漂亮、英俊、能干的男孩。一天,天虎告别两位老人独自上山了。半路上,他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金丝猴。天虎觉得小猴非常可怜,也非常可爱,就把小猴抱回家,经过精心饲养,小猴很快就好了。天虎无论是上山狩猎,还是种地,它总是欢蹦乱跳地围着天虎身边转,一天清早,天虎在梦中觉得好象有什么东西拽他,睁眼一看,是金丝猴,便说:&小东西,你有什么事吗?&猴子好象听懂了,它点点头,并且用嘴叼着天虎的衣襟往外拽。天虎带上干粮,辞别父母,就和金丝猴向山中走去,在那树林的尽头,天虎竟变成了一尊石像,后人便叫他天虎峰。
&& 再说天虎的老人发现儿子一去不复返,想念的泪水流成了河,为了纪念此事,所以人们把这条河称为&金银别&河,把老人住过的村子叫&金银别&村,把龙女玩水的水塘称为&吊水湖&。
&&& 14、蛟&河&的&由&来
&& 今蛟河市城区位于蛟河、拉法河的交会处。此地唐朝时属渤海中京显德福汤州,元朝时在今拉法设&额伊瑚站&,为开元路与海兰路分界。明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于此设兀也吾卫。《明实录》中有记载,当时野人女真头目例罗,曾率21人朝贡,明朝委他为兀吾卫的指挥同知,其他21人,有的授千户,有的授百户,负责此地镇抚。《经世大典》将&兀也吾&记为&阿也忽&。《盛京通志》又记为&额音楚&,皆出于河名,即今拉法附近的额穆湖,元、明、清三朝称&额伊湖&,清乾隆元年(1736)设额穆索罗驿站,&额穆赫&为满语,义为&水滨&,&索罗&是&十人戒所&的称谓。此驿站到乾隆三年改设左领衙门,直到光绪末年。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东三省总督锡良奏请清廷于此设县,四月十五日旨准于敦化、宁安、五常三县之交设额穆县,隶于吉林省五常府。今天的蛟河市城区属于当时额穆县第二警区,1934年额穆县将治所迁此,1938年于此地设蛟河街公所,1938年10月将县名额穆县改为蛟河县,1989年蛟河县改为蛟河市。据民间流传,清朝中期以前,蛟河并不叫蛟河,而叫南河。有一年,此地发大水,沿河村庄田地几乎荡然无存。当时连日阴云密布,豪雨瓢泼,洪水猛涨,沿岸百姓惊惧不已。此时见河中有头上长角的巨物与一怪兽厮斗,时隐时现,二物上升时河水狂涨,二物下沉时水势消落。有人认为,那有角的巨物是蛟龙,于是沿岸百姓焚香跪拜祷告,不久水落流伏,洪水消失,由此将南河改称蛟河,这类有关蛟河的民间传说,在别的河流也有,并非事实。因为自然界从来就没有产生那种既能腾空又能入海的动物&&龙。所以蛟龙也不存在。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现蛟河在1987年更名以前,称嘎呀河,现小蛟河更名为蛟河,又因为当时的蛟河下游在蛟河市城区南,历史上俗称南河。所以,蛟河市名源于原称蛟河的小蛟河,而蛟河历史上又有因洪水泛滥而南河改称蛟河的传说,,因此可以说,那蛟兽相斗的故事虽为虚传,但此地自古常闹洪水却是事实。这恐怕是蛟河名称的真正起因。因为&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发大水的龙,故以一个蛟字反映此地常遭水害的事实。
&& 15、老&吉&林&的&和&顺&花&店
&& 在吉林市船营区的伊通街,过去叫翠花胡同。民国时期,吉林的花店大都聚集在这里,非常繁华。
吉林市原来没有人做花。市场出售的花,是从河北一带贩运来的半成品。即花的叶子,花瓣等,用它组装成花。1931年才有人从天津、北京来吉林做花出售。所说的翠花,是一种用玻璃质地的翡翠、宝石眼做成的花,它看上去耀眼夺目,鲜艳剔透,不过造价昂贵,只有少数人家才能买得起,后来花店不做这种花了,但翠花胡同却被人们叫开了。翠花胡同,宽不到4米、长1里多,有花店十七八家,如明盛花店、杨家花店、富家花店、和顺花店等等,整条胡同,繁花招展,绚丽夺目,当时最有名的是和顺花店,是由原来天津五清县南人庄岳姓人开的,这家花店经营的种类繁多,有妇女戴的头花,唱戏用的压鬓花,陈设室内的瓶花,办喜事用的胸花、手提花,祝寿用的寿花和其它的各种花。那时,翠花胡同花店制做的花,不但销售于本市,而且远销伊通、长春、哈尔滨各地。
当年人们戴花的习俗很流行,每当逢年过节,以及平时做红白喜事,大人小孩都要戴上各种花,就连庙宇也挂黄花,尤其是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和端午节,人们喜爱戴各种各样的花,以增游兴。
在翠花胡同的和顺花店的后代岳凤悟,他继承了祖辈的工艺,在1979年1月的吉林地区民间工艺展销会上,展示了他的各种花制品,荣获了荣誉证书。岳凤悟所制作的花,除了借鉴各地有名的制花样品外,还经常到花园实地观察各种鲜花的生长形态。为了看牡丹,他每年都到长春公园去几天。他说,制做一朵花,要注意花开放的各个时间都不一样,花朵中间和花瓣色彩不一样,形体松紧也不同,若做一株花,就更复杂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初绽花蕾,有的正在开放,有的将要凋谢&&形态各异,除花枝外,叶子也要逼真,不同的花叶,各有其态,制做时连叶脉走向都马虎不得,要使花自然生长的风韵体现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林市的花店多了起来。在吉林市解放大路的西侧,有许多鲜花店,除了卖花外,还出售各种装修的飞禽走兽、苍松翠柏的工艺品,美化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活乐趣。
&& 16、黄&鱼&圈&的&故&事
&& 在舒兰市法特乡有一个黄鱼圈村,是清代皇宫圈养鲟鳇鱼的地方,也是一处文物古迹。
相传,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为保证皇宫大内的衣食住行,分别在乌拉街、江宁、苏州、杭州设立了与地方官府无关的朝贡衙门,直接归内务府管理。乌拉总管衙门负责采集东珠、松籽、蜂蜜、鲟鳇鱼、人参、貂皮及白小米等,其中,松花江特产鲟鳇鱼个大味美、鲜嫩,很受宫廷欢迎。这种鱼胎生,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有五、六斤,老百姓捕到鲟鳇鱼不准吃,这是贡品,否则要犯杀头之罪。一般捕鱼时值春、夏、秋三季,没有冷藏装置,天热又无法运输,只能等到冬季将鱼冻好用马车送往京城。当年,乌拉总管向皇帝建议修个鳇鱼圈,把捕到的鱼先养起来。皇帝准奏,就在距乌拉街100里的松花江处修了一个鳇鱼圈,为了妥善保管鱼具,又在乌拉街北12里的江对岸修建了一座打鱼楼。
鳇鱼圈和打鱼楼都是在康熙初后修建的。据光绪十年(1884)出版的《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荡捕鲟鳇鱼每年四、五月,派骁骑校一员、委官一员、领催二名,用肥大眼网八块,两块一练合为一块,顺车横荡,获鱼入圈。&从此,春汛以后,捕鱼牲丁乘船结队齐集打鱼楼,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祭江仪式,然后各捕鱼队分头出发,顺松花江而下,打牲丁们非常辛苦,吃住船上,往往下网十几天才能捕到一尾,捕到鱼后不分昼夜立即运往鳇鱼圈圈养。到冬季破冰取鱼挂冰捋直冻好,用黄绫裹上,装上桃木车,车上插一面书有&贡&字黄旗,护送人员在出发前三日沐浴更衣,吃住衙门,不准回家,赴京途中每至驿站更换保镖兵丁一次,直到京城,护送人员在第二年正月才返回乌拉街总管衙门。
&& 相传鳇鱼圈深丈余,周长500多米,全用花岗岩石砌成,旁还有晾网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曾乘船巡视过鳇鱼圈和打鱼楼。鳇鱼圈随着清朝的灭亡也荒废了。时间长了,鳇鱼圈的地名就成了黄鱼圈了。
黄鱼圈不仅是清代圈养鲟鳇鱼的地方,在黄鱼圈村西200米的珠山上,还有一处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面临松花江,东接广阔平原,南靠江岔陡壁,山上除有原始文化遗址外,还有渤海、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这个黄鱼圈古文化遗址对研究吉林地区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现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小白山望祭殿
&& 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的右白虎,指的就是小白山。
小白山座落在吉林至丰满西线公路西1.2公里的地方,海拔313米,因其山形象长白山,故名小白山。小白山之所以闻名,皆因山上有望祭殿,是清王朝每年祭祀满族发祥地长白山的地方。
群山环抱,白云缭绕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终年积雪,但东侧不远处的红土山(当时叫布库里山)却是四季分明,每年夏季,林深叶茂,郁郁葱葱。山的西北有一池碧水,波光粼粼,清澈透明,这就是长白山密林深处风光秀美的布尔瑚里湖。当时称为圆池,也叫&天女浴躬池&。传说仙女三姐妹在湖水中沐浴,小妹佛库伦生一男孩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率部南下,从三姓到今敦化附近的健伊里古城,经过若干年,到了努尔哈赤时期成了清朝始祖皇帝。
为了不忘先主创业,清朝历代皇帝都要祭拜满清发祥地长白山。清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5月4日由北京启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白云缥缈的冰雪山头,遂登临拜。前后共用了4个月,于8月21日返京,详情呈报皇帝。康熙帝感到长白山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遂决定遥祭长白山。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率太子及诸大臣,在松花江边望祭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就是满清皇族第一次遥祭长白山的活动。
雍正十一年(1733)吉林将军上奏小白山形似长白山,又在松花江边,在山上修望祭殿是遥祭长白山的最佳地址,皇帝准奏。从此每年春秋由地方官员代替皇帝祭祀长白山。长白山上修有望祭殿,有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鹿囿一个。鹿囿建在南北两峰的山坳里,&白山鹿囿&为吉林旧时八景之一。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殿内供奉&长白山神之位&木牌,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祭拜长白山活动。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于九月廿四日亲登小白山遥祭。
自修了望祭殿,小白山上广植树木花草并严禁百姓上山砍伐。解放后,政府将小白山辟为一处美丽的旅游景观。&&&&&
&& 18、舒&兰&的由&来
&& 舒兰,&果汁也&。《吉林通志》这样记载。《吉林地志》解释:舒兰,&为省北台站之一。满语舒兰,果实也。境内四合川,霍伦河本属前清贡山,为采贡小山里红之地&。舒兰是满语&舒勒赫&的音转,满文罗马字转写&梨&的意思。
满语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满族生产活动的产物。东北是满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舒兰是满族先民活动的领地之一。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鱼圈遗址,是&依粟末水而居&的&&&&人的遗址,属于西团山文化。位于舒兰市、白旗镇的嘎呀河古城遗址,是辽金两代城池建筑实物资料。
舒兰西部滨邻松花江,开发较早。明正统元年(1436年)今白旗镇就有申姓开荒落草,后渐成屯落。明末还有溪浪河、唐尔、乌金、四家子、黄茂等形成聚落,这说明,生活在舒兰这块土地上的人,一是明清以前就居住在舒兰的汉族遗民子孙,二是清代的满族居民。据《吉林地志》介绍,舒兰、明属阿林卫,康熙二十年(1681)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派官兵,自盛京、乌喇、墨尔根三处至索岳尔济山,按地丈量,分缓急修驿站。由吉林乌拉站至法特门站。还有以&舒兰&派生出来的聚落名称,如舒兰河口屯、舒兰河街等。清代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行政管理,抗击沙俄,巩固边防。一方面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但事实上,由于封建剥削者的苛政和灾荒,致使关内贫苦百姓纷纷流入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东北大地&闯关东&。清嘉庆八年(1803)和咸丰九年两次驰禁,清政府允许关内流入到东北开发,吉林将军景伦决定出放贡山中的舒兰荒段,当时佃农王永祥和旗丁李占,各自承领十万垧荒地。次年,又出放了舒兰以北土门子一带荒山。至宣统二年,舒兰县的人口增多,设舒兰县,治所在朝阳镇。
我们在考证舒兰地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舒兰家族地名群。《吉林通志》列举了舒兰、舒兰窝集、舒兰河、舒兰街等系列地名。舒兰河地名在舒兰设站之前就已经存在。舒兰的地名,本源地名是:舒兰,其余均为亲缘地名。
综上所述,&舒兰&为满语地名,原作&书兰&,有三说:一说是指果汁;一说是指小山里红;一说是指梨。
&& 19、牛&马&行&今&昔
&&& 自1875年(康熙十五年)清代镇守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吉林城就逐步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为军府统治时期。在吉林城设将军府,管理地方军政事务。据旧《永吉县志》记载,将军府在尚义街南,前临松花江岸,康熙东巡,建为行宫,后赐为将军府。
以将军府为中心,向西是西大街,向北是北大街,向东是粮米行。那时这里仅是一条小河,现在的船营二医院处是个大洼子,由于地势低洼,四方雨水向这里积聚,并往北流淌,至城北墙边(现在光华路),又与北山转心湖流来的水聚汇向东流去。到清代末期,水量逐渐减少,光绪年间只剩下一条贯通南北半里多长的臭水沟。沟西是穷人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功夫市,沟东是农民交易牛马的场所,因此得名牛马行。民国初年(1912)才把牛马行这条小河沟用松木方子铺成路。据记载,吉林县城原建八个门,后又增加二个门,中间为牛马行,南经二道街抵江沿,北侧直抵城墙,当时街道很不规整。到民国时期经过修筑,城内又增加了两条街,横三斜二,这时共有五条大街,横为通天街、河南街、粮米行,斜为牛马行、北大街,到了伪满时期,又把铺的松木方子改为水泥管子,路面盖上水泥板,把积水引走。解放后才换上柏油路面。
过去牛马行这块不到6平方公里的地方,曾是警察署、警察厅、警察二六庄,安乐楼等旧专政机构的驻在地,也有当铺、商贩聚集之处,当时有名的估衣店王东伯、王玉庭、王金池曾在牛马行开办会隆当、永衡当、小乐天7个大烟馆和吗啡馆、十几个妓院和赌场等。
旧时代的牛马行也是穷人谋生、栖息以至最后悲剧死去的贫民窟。牛马行边有低檐的&穷人店&,穷人花几文钱就可以在这里安身。这种店的被子很特别,是吊起来的被子,睡在炕上的人在天刚亮就得起来去干活。在牛马行北侧的工夫市就是穷人卖小工的地方,每年冬天都有穷人被冻死,这里是很悲惨的地方。
牛马行的变化是在解放后。今日的牛马行早已旧貌变新颜,1949年修了石子路,1953年修了上下水道,1956年又铺了柏油路,1957年市人民政府决定把牛马行命名为青岛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起了新式商业大棚和农贸市场,各类交贸产品终年活跃,商贸街大厅人群熙熙攘攘,已成为环境洁净,文明优雅的商业区。&
&& 20、鳌龙河的传说
&& 鳌龙河是一条发源于永吉县一拉溪的一条小河流,全长97.7公里,流经岔路河、三家子、太平、桦皮厂、两家子、土城子等乡镇。多少年来,浇灌着两岸的肥口沃土,造福于人民。在人们中间,流传着关于鳌龙河美丽动人的传说。
在久远的年代,地上大旱,河水枯干,禾苗枯黄,民不卿生。天上的龙子再也忍不下去了,便私自降了一场大雨,拯救有无数百姓。可是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到到松花江里。虽然他生活的天地小了,但生性刚直的龙子,始终没有忘记为百姓造福的信念。有一次松花江上起了大风暴,不少渔船被打翻在江里,龙子拼命地把掉到江里的人救到岸上,当他把最后一个人救到岸上准备返回江里时,忽然听到远处有哭声。原来,是有一个小孩随着父亲打鱼,被风暴掀到江里。他听到哭声以后,毫不犹豫地在江里寻找起来,找遍了松花江的每一个角落。当把孩子救上来时,他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不知不觉被风暴卷到一个小山沟里。当住在那个山沟里的老百姓发现它时,龙子已经奄奄一息了。
龙子的良苦用心感动了百姓,为了能救活龙子,百姓们全部发动起来,翻越了这里的99座山岭,踏遍了99条条山涧。老百姓都知道,龙是离不开水的,于是把所有的山泉汇聚起来,让水能存住,让龙子永远地留在这里。可惜的是,百姓们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找到99个泉眼,而靠这些泉水汇集的小河来留住龙子。
从此,这里的百姓就指导鳌龙河发源的山沟叫龙兴河,把这条小河叫兴龙河,百姓从此安居乐业,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不知过了多少年,清高宗东巡来到兴龙河畔,看见河水蜿蜒如龙,流向东方,遂信口呼为&鳌龙河&,于是,兴龙河便改为鳌龙河,流传至今。
&&& 21、揽辔桥的故事
&& 揽辔桥,是在吉林北山的东西两峰之间,飞架一座石桥,是用花岗岩砌的单孔拱桥,造型特别精美别致,气势雄伟,高悬壮观,长30米,宽5米,高15.7米。
揽辔桥始建于1932年。竣工后,请当时的伪满洲国皇帝赐名,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在天津隐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把他找出来做了傀儡皇帝。溥仪正愁不知起什么好,这时近臣宝熙给他讲了一个康熙皇帝东巡吉林的故事。康熙二十一年(1682)圣祖爷东巡吉林,在松花江边望祭长白山,然后率诸王公贝勒到九龙山狩猎。他策马行至两峰之坳时,曾揽辔回首,城外大江弯弓,更有百艘战船排到江中,他龙颜大悦。溥仪听此茅塞顿开,提笔写下&揽辔桥&三个大字,并铸铜牌一块,嵌立桥头石栏上。由于石桥形似驼背,老百姓戏称此桥为&罗锅桥&,石桥建成至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游人在此摄影留念。
1994年9月,北山公园又在康熙皇帝揽辔停骑的地方树立了一座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康熙帝揽辔停骑处&八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此碑位于揽辔桥北50米的地方,&揽辔飞虹&是北山新八景之一。
在北山揽月亭的北面80米的地方还立有康熙御诗碑,碑高1.8米,长3米,碑文正面行书草体《松花江放船歌》,诗文中有&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检阅吉林水师泛舟松花江上,挥笔写下此诗,由著名书法家,清皇帝恭亲王后裔爱新觉罗&毓赡书丹。1994年,北山公园建园70周年时,立此碑以示纪念。
&&& 22、荷花仙子的故事
&&&&许多年以前,吉林城北山角下的地方住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名字叫牛子文。有一天,他在北山下的荷花湖柳树下避雨,忽见一条蛇咬住了一只青蛙,小伙子顺手捡起石头狠狠地打在蛇头上。青蛙得救了,扑通一声跳进水里,瞬间一朵粉红的大荷花出现在眼前。小伙子顺手摘下荷花把花带回家中。小伙子叫牛子文,是个孤儿,每天干完活就与荷花作伴,天天给荷花换水。一天,小伙子干活很累,很晚才回来,又累又饿的小伙子一进门突然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只见桌上有两盘自已爱吃的菜和热腾腾的馒头,他很纳闷,由于太饿了,不管谁做的吃饱了再说。吃完饭给花浇完水倒头就睡着了,朦朦胧胧中只见一位天仙般的姑娘轻盈婀娜地来到床前,抚摸小伙子的大手。他突然惊醒了,只见面前果真站着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姑娘见小伙子醒了,就忙施礼道:&公子,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叫荷花,喜欢你的憨厚老实,愿意嫁给你。&牛子文又喜又忧,喜的是能娶这么美丽的姑娘为妻真是天赐良缘,忧的是自己穷的连新房都盖不起,怎么办婚事。姑娘看出了小伙子的心事,就说:&你睡觉吧,明天一切都会有的。&第二天,牛子文醒来一看,自己竟然睡在一个象宫殿的房子里,他知道遇见仙女了,就高高兴兴地和姑娘拜堂成了亲。从此,夫妻过上了恩爱的生活。
一天,牛子文在街上遇见一个老道。老道说他身上有妖气,小伙子闷闷不乐地回了家,一进门就听媳妇说:&你要当爹了&,牛子文听后一惊,荷花看到丈夫不高兴,就问了事情的经过,小伙子把老道的话告诉了荷花。荷花说:&公子,我虽不是人类,但现在我有身孕,等生完孩子我一定远走他乡。&牛子文听后觉得有理,就点头同意了。转眼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满月的时候,荷花精心做了一桌好菜,夫妻们吃饭时都落了泪。妻子说&公子,你给孩子取个名吧,&牛子文说:&还是你给取个名吧,以便留个纪念。&荷花抱起孩子亲了又亲,强忍泪水,说句&保重&,转身离开了。
牛子文含辛茹苦地又当爹又当娘,&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孩子上学读书,考上了状元。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照父亲描述的母亲模样在荷花池边上立了一个塑像,让后人永远纪念她。当年立的塑像已不存在了,现在的塑像是1994年重新立的。
&&& 23、古代长岭府&
&&&&长岭府是古代在桦甸市境内的一座古镇,也就是后来的苏密城。
古代长岭府不但是渤海国一座繁华的重镇,也是渤海都城通往大唐长安的重要通道。渤海国当时属于唐朝一个地方政权,归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唐朝平卢节度使管辖,从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到营州直到唐朝都城长安,长岭府是必须经过之路。
&& 当年渤海国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无论是传递公文的公差还是来往的官员使臣,长岭府都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年渤海国向大唐进贡的贡品有的也是出自长怜府,如人参、貂皮、虎皮等。在渤海国存在的二百多年,先后一百三十余人派人到长安,唐朝也十数次派人来渤海,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到长安学习大唐礼、乐、官府制度,渤海国还遣使求&唐礼&、&三国志&、&晋书&等,连渤海都城都是仿长安都城而建的。在渤海强盛时期途经长岭府的商人、公差、官员络绎不绝,可以想象当年长岭府的繁荣景象。
&& 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国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经被契丹国王耶律阿保机所灭,东北历史上著名的&海东盛国&共存在229年,历经15代国王。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契丹改称辽国以后,苏密城被辽沿用,隶属辽中咸州兵马司所辖的回跋部。辽被金所灭,苏密城又属金国上京会宁府之会宁州所辖。元代隶属开元路,明代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时称&那丹佛勒城&,是明代东北设立的驿站。到明末清初,归扈伦四部之辉发部,后被努尔哈赤占领,清末改为苏密城。
&&&&&&&&&&&&&&&&&&&&&&&&&&&&&&&&
&&&&&&&&&&&&&&
&&&&&&&&&&&&&&&&&&
&&&&&&& 【
&&&&&&& 【
&&&&&&& 【
Copyright&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通化县快大茂镇长征路477号&&& &邮编:134100&& 传真:
&& 电话:&&&&
通化县民政局欢迎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省通化县贴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