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出家的第一个寺庙哪里出家?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唱起这首歌我们就想到那个拿着一把破扇子草鞋都漏了的济公吧,济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得道高僧,总是救死扶伤,戏弄奸臣,很多民间杜撰的故事,就为您介绍一下疯和尚济颠。

  济公()出生于浙江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事迹往往称着。”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总结:说到济公就要吐槽电视剧活佛济公,好好的电视剧不好好拍,拍得乱七八糟的都是一群什么鬼,在上面瞎演,真是侮辱了济公。

}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是大多数80后、90后印象当中的济公。关于济公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他爱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拯救在苦难中的人,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中是否真实存在济公这个人呢?

  根据《净慈寺志》记载,济公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关于他的那些传说,只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关于济公的传说,只有“古运木井”是发生在济公身上的,其他的传说都是仿照历史中的奇闻趣事。

  根据《净慈寺志》记载,济公出生在绍兴十八年(1148年),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驸马。济公俗名李修缘,也有的说李心远。济公读书非常刻苦,因为家里世代信佛,父母双亡时,济公在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

  皈依佛门以后,济公的法号道济。辗转反侧,李修缘来到灵隐寺拜慧远为师。济公出家以后,没有坐禅、念经,而是“风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与群儿呼洞猿,翻觔斗,游戏而己”,人们称他为济颠。

  济公这些不符合佛家的行为,被从僧侣告到慧远和尚那里,慧远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在慧远和尚的庇护下,济公留了下来,慧远和尚圆寂以后,济公被转到净慈寺,后来,济公就成了游山玩水的和尚。

  济公不光游山玩水,他懂医术,为老百姓看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当时有很多达官贵人想和济公交往,但是济公却不理会这些人。随着济公救的人越来越多,济公的名声越来越好,人们尊称为“济公活佛”

  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便开始流传了。比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修缘出家”等等,这些故事广为流传。到了明末清初又增加了“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慢慢就出现了《济公传》。

  济公的原型是宝志和尚,济公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他,宝志和尚是南北朝的高僧,历经宋、齐、梁三个朝代,关于他有很多传说,都记在《南史》当中,《南史》记载,宝志和尚疯疯癫癫,不在乎自己的穿着打扮。

  时常光着脚,吃饭没有规律。像一个要饭的,跟济公很相像。关于宝志和尚是否饮酒,咱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史料上没有记载。济公的事迹为何来源于宝志和尚,清末文人蒋瑞藻在《小说考证》记载:实则南宋初无济公是人,乃因六朝宋宝志而伪传者也。

  到了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济公圆寂,享年六十岁。临终前作了一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避。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后人把济公埋葬到了虎跑,也就是现在的西湖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公出家的第一个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