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为什么是火会导电吗的?

100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期末临近,小帮给大家总结了九年级化学全一册中的经典易错知识,助力大家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过个好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见物质的俗称、名称、化学式

二氧化碳 CO2 沼气
氢氯酸 HCl 大理石
石灰石(碳酸钙) CaCO3 纯碱
苏打(碳酸钠) Na2CO3 小苏打
钙 CaO 澄清生石灰
氢氧化钙溶液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Ca(OH)2 火碱(烧碱) 氢氧化钠(苛性钠) NaOH 水银

酸、碱、盐易漏化学性质

1. 为什么可溶性碱易变质?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可溶性碱反应。

2. 烧煤为什么造成降酸雨?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

3. 干冰不是冰,纯碱不是碱。

纯碱是盐,但微弱的碱性,否定只有碱液才显碱性。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黑色固体有:氧化铜、炭粉、铁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 浅黄色粉末是硫;红色(或紫红色)固体是金属铜。

3. 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 ,红色固体是红磷或氧化铁 。

4. 能使澄清石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

6.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10.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或BaSO4

11. 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碳酸盐(___CO3)白色沉淀可溶于酸,但没有气泡放出的可能是不溶性碱(___OH)

12.固体和酸混合有气泡放出的物质可能是:碳酸盐+酸 或 活泼金属+酸

13.产物有三种的化学变化有两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 燃烧同时有两种产物生成的物质是甲烷燃烧。

15. 碱和盐中,除三价铁(黄色)、二价铁(浅绿色)、二价铜(蓝色)外,其余物质:固体是白色,溶液是无色。

16.金属氧化物的性质主要有:

②还原剂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1.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①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故选用红磷

②最后所测结果偏小的原因有三

i、红磷不足,部分氧气没反应

ⅲ、最后所剩的气体没有完全冷却至室温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②应根据酒精灯火焰来调节试管的高度

④高锰酸钾制氧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⑤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否则会发生爆炸

⑥排水集气法时,应待气泡均匀冐出时才收集

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⑧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最后先把导气管从水槽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①所选试剂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不能说是碳酸钙和稀盐酸,酸不选用稀硫酸和浓盐酸

②长颈漏斗的使用:下端口应伸到液面以下

③不能选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④简易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操作简便

⑤带长颈漏斗的装置的优点是:随时增添液体

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

①实验前,一氧化碳和要先检验纯度:可(可燃性气体)+助(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加热前都要选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用以赶出试管内的空气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断续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

④尾气处理装置:一氧化碳有毒,要防止污染环境和中毒,采用燃烧或收集的方法处理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生成物的体积比为:氧气——2:1

③生成物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1:8

④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 白磷的保存:浸在水中。白磷着火点低(40℃),易在空气中被氧化。

7. 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放到小烧杯中再称量,因为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潮解。

8. 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注入水中,要不断地搅拌。

1.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镁条燃烧时质量比原来估计的值低的原因有:

①有部分产物变成白烟流失到空气中

②有部分物质粘在坩埚钳上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①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部分;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②蒸发的注意事项:蒸到出现较多固体析出时就要停止加热。

③三步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时搅拌加快溶解;过滤时引流液体;蒸发时使受热均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

CuO(C):空气/氧气中灼烧混合物

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NaOH(Na2CO3):加足量氢氧化钙溶液

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8. 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 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1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13.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15.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17.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18.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

目前产量最大的金属是:

未来应用前景最好的金属是:

19.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因为含碳量不同。

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 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 元素化合价不同: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错的36个化学方程式

1.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①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

②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④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

⑤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①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②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③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4. 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①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②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③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制氧气(分解反应)

①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

②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③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①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②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③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

⑤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在空气中发红光; 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①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②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碱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①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在铁丝下方挂一根点燃的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③等火柴快燃尽在伸入集气瓶中,太早,火柴消耗氧气,铁丝不能完全燃烧;太晚,不能引燃

④事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细沙,避免灼热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9.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相关知识点:可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0.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有水珠。

相关知识点: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 木炭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放热。

①把木炭粉和氧化铜铺放进试管,使受热面积大,反应快

②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了检验是否产生CO2

③在酒精灯上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④先撤出导气管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试管冷却后在把粉末倒出,防止灼热的铜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CuO

⑥C是还原剂,CuO是氧化剂

12. 氢气还原氧化铜(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①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

②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①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②不能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混入CO2中。使CO2不纯;

③不能用稀硫酸是因为碳酸钙和硫酸反应,产生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停止;

④不能用碳酸钙粉末是因为反应物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太快。

14. 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分解反应)

相关知识点:CaO俗名为生石灰。

15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相关知识点: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粉末,生成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

17.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18. 工业制造盐酸(化合反应)

相关知识点:该反应说明了在特殊条件下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9. 实验室制取氢气(置换反应)

相关知识点: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20. 木炭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化合反应)

相关知识点: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 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化合反应)

现象: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碳酸。

22. 碳酸不稳定分解(分解反应)

相关知识点: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受热易分解; 分解时,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使红色石蕊溶液变成紫色。

23. 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灭火原理: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24. 金属和水的反应(置换反应)

25. 水与非金属的反应(置换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6. 水与氧化物的反应(化合反应)

27.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分解反应)

28. 用盐酸来清除铁锈(复分解反应)

29. 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反应)

现象: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

30.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复分解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 二氧化硫与烧碱溶液反应

33.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复分解反应)

34. 稀硫酸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

35. 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复分解反应)

36.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复分解反应)

现象: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声明:文章整理自中考化学,小帮尊重版权,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烦请联系协商稿酬等事宜,微信:TXjiaocaiba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成绩更好看

}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一、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2.0ml,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1.5mg/L的邻二氮菲0.2 ml、0.4 ml、0.8 ml、0.6 ml、0.8 ml、1.0 ml、2.0 ml、4.0 ml;加入5.0ml,1.0m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0.1g/L的铁标准溶液?

1 用天平称取5.6g无杂质的铁粉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NO3)3溶液

5 娶17.9ml,浓度为0.1mol/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0.1g/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

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一、 酸度(pH值)的确定:

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一、 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时,为什么要在酸度较大的溶液中进行测

分光光度计法是根据仪器侧得的吸光度求溶液浓度,所以需要保证溶液中待测组分的稳定,减少副反应及杂质分子(特别是有颜色的)生成,否则将会使仪器受干扰而无法准确测量吸光度。在本题中,待测组分为Cr2O72-离子,,干扰离子为CrO42-(由Cr2O72-与H2O反应生成),而在H+浓度较高,也就是酸度较大是,会抑制Cr2O72-与H2O反应生成H+和CrO42-,减少CrO42-的生成,从而使Cr2O72-的量保持在真实水平,同时也减少了CrO42-对测量的干扰,因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因为分光光度法适于测量微量及痕量的溶液,如果浓度较大,则可能超过其测量范围的最大值,而无法准确的测量出溶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浓度较大的溶液应选用滴定分析法等化学分析法。

一、 怎样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答:1 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包括:①基础材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④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2 对河流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方法如下:为评价河流水系的水质,一般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和短浅的水质情况而设置。对照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存在支流时刻酌情增加。

③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水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也应设置控制断面。④削减断面: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测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 采样点的确定: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水面宽 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

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 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不足 1m时,在 1/2 水深处设采样点;

水深 5~10m 时,在水面下 0.5m 和河底以上 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 0.5m 处、河底以上 0.5m 处及 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二、水样有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答:水样的保存方法有: 1 冷藏或冷冻保存法

2 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①加入生物抑制剂 ②调节 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

例: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一般加入HgCl2,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一般用HNO3酸化至PH在1~2,防止金属离子沉淀及被吸附。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和物理挥发、化学反应,一般采用冷冻保存。

三、水样在分析测定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 ,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2 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两部分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 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 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四、说明浊度、透明度、色度的含义及区别

答:1色度: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的反映指标

2 浊度:反映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3 透明度:反映水体可见程度的指标。

区别与联系:色度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所引起的,而浊度则是由于水中不

溶物质所引起的。所以,有的水样色度很高但是并不浑浊,反之亦然。透明度是 与水的颜色和浊度两者综合影响有关的水质指标。

五、说明电阻分压电导仪测量水样电导率的工作原理,水样的电导率与其含盐量有何关

系?书上P72 答: 被测组分溶液电阻Rx与分压电阻Rm串联,接通外加电源后构成闭合电路,则

由上式可知,因为输入电压U和分压电阻Rm均为定值,故被测溶液的电阻Rx或电导变化必将导致输出电压Um的变化,通过测量Um便可知Rm或Rx,水样中的盐电解离为离子状态,具有导电性,离子浓度越高(即含盐量越高)则导电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 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的步骤 答:分为两步:水样的预处理和样品的测定 1 水样的预处理:

取100ml水样加入200ml烧杯中,加入HNO3 5ml,在电热板上加热消解,蒸至100ml左右,加入5ml HNO3和2 ml高氯酸继续小姐至1 ml左右,如果消解不完全,再加5 ml HNO3 和2 ml高氯酸再蒸至1 ml左右,取下冷却,加蒸馏水溶解,残渣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 2 样品测定:

按表所列的参数选择分析线和调节火焰,仪器用0.2%的HNO3调零,吸入空白样和试样,测其A(吸光度),并扣除空白样的A(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式样的A(吸光度)

一、 简要说明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的优

答: ICP-AES法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发

1 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温度可达6000~8000k,当将样品由进样器引入雾化

器,并被氩载气带入焰炉时,发射不同波长的特征光,故根据特征光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元素的含量不同时,发射的特征光的强度也不同,据此就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 流程

激发原子测定样品 氩气 确定焰炬 进样器 雾化器 出特化电特征 元素征光 离激光的3 优点: 种类发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为激发光 波长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及浓及强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检出限低,测定快速、线性范围宽、度 度 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

一、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

答:1 原理:相同之处:都是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成基态汞原子蒸汽,根据一定测量条件下光强与汞浓度成正比进行测定。

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测定253.75nm的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汽吸收后的透光强度,进而确定汞浓度。冷原则荧光光谱法是测定吸收池中的汞原子吸收特征紫外光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光强,进而确定汞浓度。

2 仪器:相同之处: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结构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激发池,光电倍增管与吸收池在一条直线上。冷原则荧光光谱法的测定仪器的光电倍增管必须在与吸收池垂直的方向上。

二、说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答:1 原理:使待测元素变成基态原子,用特定波长的特征光对其进行照射,特征光因被火焰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的关系,故只要侧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 样品 原 子 变 成 进入 解离成 火基阴极测定得出计算机比对吸 化器 细雾 焰 态 灯照光强 吸光光度确定金属 射 度 化合物的种类 三、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体积的水样,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镉标准溶液(加入体积见下表),稀释至50 ml,一次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侧得吸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会导电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