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世界和物质世界……层次世界是什么?

1.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

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长久以来对经济运转的计算偏差太多,使得朝野上下的计划人士越来越对他们的忠告置若罔闻。专家们的困境也延及学术领域,那些曾一度热门的话题正在消退,对于经济如何运作以及怎样实施最佳控制等问题的困惑堆积如山。” 总之,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怀疑和指责汇成一片。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责难和批评?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是否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

}

几千年前,中外哲学家就开始探讨世界的本原,由此问题形成了哲学中最基本的本体论,其理论和学术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完全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究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呢?它有哪些不为世人知晓的内核呢?请一起跟随哲学诗画进入今天的主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人生最高的智慧,便是依靠一个最高的范式——世界的本原,从最原始最本原的认识出发,推演一切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最基本的原则,从而不受任何经验、律法和形式的约束,才能做到真正的随心所欲,获得真正的自由。——题记

高人论世界的本原: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将纷繁复杂世界的各种事物归纳分类,全都纳入这个体系。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清楚、简单、快捷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认识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当然,我们并不仅仅围绕世界的本原这个框架来理解世界,如果是这样,那就显得太狭窄,太空洞了。因为世界就像宇宙星空,它所蕴含的东西太多,太广博了,我们穷尽一生,也只可能是探得冰山一角。

所以,我们要尽量将自己的感悟和一些前人的思想碎片,进行归纳整理,汲取更多前人的智慧,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之后按照它们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安放它们。下面就开始吧。

我们的世界就好比一个巨大无比的仓库,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的事物,有: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能量、能源,还有量子力学随机作用,还有信息,有智慧,总之所有你能想到的事物都存在于这个大仓库里面。而我们所要建立的庞大哲学体系,就是仓库里面的货架。有了这个货架之后,我们便可以将所有事物按照他们的属性分类存放于货架之上,以便我们随时可以查阅事物,并明确它在整个货架中的位置以及它与货架上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庞大的哲学系统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将整个哲学体系按照维度分为六个层次,并用下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1、三维物质世界:包含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势能的物质,各种力学、三维空间,还有势能等。2、准四维能量世界:包含动能、运动、时间等。3、四维能源世界:包含能源、熵、自由焓等。4、五维度量子世界:包含随机作用。5、六维精神世界:包含信息、理性、感性、人性等。6、七维神的国度:主要指存在神的智慧的精神世界。

其次,我们要对这六个层次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这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的金字塔哲学关系。那么,什么是形而上学呢?所谓形而上学,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内在真理。比如: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内在规律就是:1+1=2,这就是形而上学的作用和意义。

区别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形而上学认为,物质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间相互关系的体现,意识是用来控制物质的,意识就是物质的形而上。相比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更加重视意识,超过重视物质。当我们真正的开始认识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是从无开始的基础上发生的,或者是从老子所说的“道”中产生,当我们进行不断的形而上的追问,得出了的结论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能源耗散的,世界是量子的,世界是精神的,等各种世界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形,是基础,则能量世界(运动)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物质世界的意识。能量世界是形,是基础,则能源世界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能量世界的意识。能源世界是形,是基础,则精神世界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能源世界的意识。精神世界是形,是基础,则神的智慧是一种形而上的用来管理精神世界的意识。这是一种螺旋攀升式的形而上叠加思维。

“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这正是对世界的本原的探索,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如果我们只是将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最基本的物质层,而不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探索,这就不是哲学。在我们探究世界的本原的过程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将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一个概念之下是一个必然过程。因此,形而上学并非要否定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马克思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做法,是值得斟酌的,如果深挖可能还是值得怀疑的。辩证法承认世界是矛盾的,而形而上学不仅承认世界是矛盾的,同样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再次,弄清楚整个体系分为六个层次,并且层次之间存在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关系之后,我们还要追问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六个层次的差别,这便是创造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相互作用、惯性作用、随机作用、人性作用和神的智慧。意思就是说,我们所处的世界看上去极其复杂,其实归根究底由这五大因素决定,每加一种基本元素,世界存在空间的维度都要增加一次。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可以由这五种基本元素创造出来。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哲学问题,譬如:空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元素,空间的存在依赖于物质,没有物质的世界空间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而物质的存在仅仅依赖于相互作用,正是相互作用让物质间可以保持确定的相对位置和形态,空间才有了意义。而时间的存在必须依赖于运动,特别是存在熵增的系统让时间的存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动的存在依赖于惯性作用。能源耗散(熵增现象)最终的根源还是相互作用和惯性作用。总之,所有宏观物理规律都可以由相互作用和惯性作用推导出来。微观物理世界新增一条物理规律,这便是随机作用。在世界被设计的时候,随机作用被限定在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微观世界,这是有目的的。精神的存在依赖于人,人的存在依赖于人性作用。人类要想进入神的国度,必须具备神的智慧,所以神的国度的存在依赖于神的智慧。最后,我们还要追问这个世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谁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为何要创造这样的世界?由于世界的复杂有序性,特别是生命界的复杂兼有序的特性,以及生命进化表现出来的方向性,让人很难相信这种复杂精妙的特质是通过随机作用产生的。因此,一种高级智慧创造和管理着我们的世界便成为最好的解释,这便是造物主。尽管造物主的存在并未得到证实,仍然有很多科学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如果造物主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必然要追问造物主创始的目的、创始的原则和创始的过程。只有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逻辑链。这个逻辑链既可以佐证造物主的存在,更可以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成为造物主计划的一部分(这样,人与自然与宇宙也就建立了联系,实现了统一)。

追求自由是人与造物主共同的目的,自由之上再无价值。所谓自由,就是指主体(指人)在客体(系统空间)中所能到达的领域。要得自由,首先要扩大客体存在的空间,这是造物主为什么不断往系统中加入五大基本元素,以便扩大系统存在空间的维度的缘故。(哲学诗画认为这个解释和结论还是有待商榷的,不能形成定论,因为定论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犯下僵死不前的危险)

人类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自由,然而要追求自由,首先得把自己带到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而这个广阔的空间便是精神世界,绝非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精神世界不会。打个比方,把你关在房间里面,你肯定没有自由,必须把你从房间里面释放出来,让你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你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但这只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获得自由的第二步便是神的智慧。要想在广阔的精神世界,获得自由,你一定不能瞎撞,瞎转悠,你必须明白自己的目标,有一定的方法,你才能走得更远。否则,你就会像愚笨之人一样,在原地打转转,自己还不知道,甚至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存在状态——循环是历史的基本特征。正如,在一个迷宫里面,你要想走出迷宫,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才行,否则永远走不出去,又怎能获得自由呢?所以,关键是追问什么是正确的路?神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站在高处俯视迷宫的格调,唯有借助神的智慧,我们才能找到迷宫的出路。

追求自由需要分为两步来完成,分别是拓展自由的空间和找到正确的路,整个过程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在无序中创造有序。所以,创造有序的关键同样分为两步:拓展有序体积和提升有序密度,有序体积与有序密度的乘积便是总有序。拓展有序体积其实就是拓展自由的空间,提升有序密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人类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人生和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让一个人活10年就可以超过有些人活100年),也就是找到通往自由正确的路。

可能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热力学第二定律明明指出: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能源只能耗散不能创生,也就是说系统只能由有序趋于无序,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然而在生命界,热力学第二定律似乎并不简单的只指向无序,热力学第二定律似乎无法解释生命现象某种趋于有序的特征,但是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这可能也是未来科学界所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甚至有人说人类的生命界区别于自然界,是一个不断从外界吸收负熵消化负熵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用总有序替代原来的有序之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乃是在无序中创造有序就很好理解了。

由以上我们得知,人生最高的智慧,也就是最高的范式便是“自由”。世界上所有一切的知识,我们都能从“自由”二字得来。当你真正认识到“自由”二字的内涵之后,你便能舍弃一切的经验、圣人之言、教条和律法,而对世间的任何事情都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看看如何从“自由”二字来推演出世界的一切。

追求自由是造物主和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便是在无序中创造有序。造物主从绝对无序的混沌世界开始,一步一步的在无序中创造有序。先后通过往系统中加入相互作用、惯性作用、随机作、人性作用和神的智慧,逐步提高系统的有序体积,但同时也稀释了系统的有序密度。为了防止有序密度的过度稀释,造物主的设计必须是精妙的。如,在惯性系数的选择上,在普朗克常数的选择上,造物主都进行了精心的考量。

相互作用、惯性作用、随机作用、人性作用和神的智慧乃是造物主创世的五大基本元素,也是世界的本原。每次加入这些基本元素时,系统便会伴生一些其他的次级元素,如:物质、运动、能量、能源、精神、自利本性、追求美本性、审美疲劳本性和理性等等。造物主采取对称操作的办法,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极大的缓解了有序密度的稀释。

但是,对称操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整个创世过程,最需要考虑的是“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并非简单地加入新元素就完事了,必须考虑如何利用新元素来控制原有的元素,以及如何控制新元素。因此,“控制”是造物主实现创世目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形而上的金字塔控制哲学正是为了揭示控制这些元素的智慧。

系统每一次升级,实际上就是一次进化,只有进化了才能实现更好的控制。每一次进化出来新元素,都会增加系统存在空间的维度,增加系统的有序体积,给予前面元素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每一次进化出来新元素(未来,元素周期表还会继续增加),都是为了对前面元素实现更好的控制,或者说是引导,引导前面元素更好的向着造物主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新进化出来的元素必定比前面的元素权力更大,能力更强,相应的破坏力也会更大。遵从神的智慧的人,懂得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道理,他们不会将这种权力当做放纵的资本。而遵从撒旦的道的人,则完全不顾及这种强大力量可能带来的破坏,他们只想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而完全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和远景义务。从整个金字塔体系来看,神的智慧是最高级的元素,只有掌握了神的智慧的人才能由此塔尖开始控制整个世界。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造物主整个的创世过程:

创世的目的——追求自由,在无序中创造有序。

创世的原则——扩展自由存在的空间,对各种元素实现控制。

创世的过程——加入四大基本元素(相互作用、惯性作用、随机作用和人性作用),四大元素融合对撞,再产生各种二级元素,运用对称操作对这些元素进行操作,最终达到全知全能的神的智慧。

}

  一个巨大全像摄影相片

  ▲ 物理实验表明: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

  ▲ 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人类意识的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

  ▲ 一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佛教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平衡和必然。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由物理学家Alain Aspect所领导的一个研究组织,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Aspect的发现。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 David Bohm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

  要了解为什么Bohm会做出如此大胆的结论,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全像(全息)摄影相片。

  全像摄影相片是靠激光(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激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但是当底片被另一道激光束照射时,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就会出现在底片中(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没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须用雷射才可见影像)。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普通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局部」的性质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一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部份。但全像摄影告诉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如果我们试着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反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Bohm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Aspect发现的立场和解释。 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象一个水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方向不同,但动作一致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这并非事实。Bohm说,这正是在Aspect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实际情况。

  Bohm认为,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多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过我们空间的更复杂空间,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沉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即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一多相即。)

  除了这种幻象性之外,宇宙也包含着其它更为惊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关连的。比如说,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每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佛教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像,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当下一念。这意味着,只要有适当的工具,就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时光旅行),取出遥远过去和未来的影像(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回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的功能)。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永远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伽玛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虽然Bohm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但肯定包括着更多。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

  Bohm不是唯一发现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也完全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Pribram研究脑部是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我们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数据都似乎与其它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它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世界不过是全息相片

  在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知觉的世界。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Pribram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脑神经研究者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 Zucarelli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Zucarelli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

  Pribram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现,我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我们的嗅觉是与我们现在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而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我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

  但是当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Bohm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而如果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的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也许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抽取出来,并转变成实质世界的波动,只是这个超级全像式幻象的许多波动之一。

  这种对于现实的惊人新观点,Bohm与Pribram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holographic paradigm)。虽然一些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但这个理论风靡了世界。一群人数逐渐增加的研究者相信,这也许是科学到目前为止,关于现实最准确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释许多科学以前未能解释的神秘现象,甚至使超自然也成为自然的一部份。

  许多研究者,包括Bohm与Pribram,注意到许多超心理学的现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下变得较为容易了解。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像结构的个别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连结的,心电感应其实就是进入了全像式的层次。如果一个分别的个体A的意念能够传送到个体B的脑中,如果这两个分离的个体原来已经是连接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了解。同样的,以精神力量来移动远处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变得比较不神秘,因为在一个具有无限连接的宇宙中,个体与被移动的物体已经是一体的。

  Bohm与Prigram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受到其它科学领域的慎重注意。Stanialav Grof,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论可以解释心理学上许多的不解之谜。Grof特别感觉到,全像式模型理论提供了一套模型来了解许多人在知觉转换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会经验到的怪异现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研究使用LSD(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回溯她曾经是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在她的迷幻状态中,她不仅提供了极丰富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她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中的感觉,同时描述了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Grof惊讶的是虽然那名女人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知识,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得到证实,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扮演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Grof遇到的病人们回溯并代表了几乎在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个研究发现影响了电影《替换状态》(Altered States )中的人退化为猿猴的情节)。还有,他发现如此的经验时常包含了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证实是正确的。

  退化回动物(回溯前世的记忆)并不是Grof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现象。他也有病人回溯进入了某种集体的或族群的潜意识中。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世界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