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如何用意识来穿梭外星文明?

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外星人形象,比如《E.T.》里面可爱的E.T.,或者令人感到害怕和恶心的异性,还有正义的变形金刚。

它们中有一些是正派,有一些是彻头彻尾的反派。电影是人们的一种意识表现,里面外星人的阵营不同,说明人类对于外星人的态度不同。

《E.T.》:描述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友情

一些人特别害怕外星人,其中不乏科学巨匠,比如

霍金,他们害怕的原因是按照外星人的发展水平,我们人类远远落后,这样的差距很有可能导致外星人剥削人类。但更多的人对外星人是好奇的,

他们有的甚至相信外星人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厉害,万一它比人类还要落后呢?

那么外星人的生活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科学家们表示,可

能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没办法理解外星人的生活,它们的存在方式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

三维的,一些年轻人很喜欢说

二次元、三次元,其实是二维、三维的一种另类表达。二次元多指动漫、游戏世界,它们多数以平面的方式展现,哪怕是3D,那也是从2D的基础上起来的。所谓的三次元,就是指现实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视觉是三维的,看到的物体是立体的。

但是,三维并不是最高维度,还有在它之上的多维空间。

我们常说的三维,具有三个方向向量,即前后、左右、上下。从一个空间点移动到另一个空间点,势必要出现这三个方向上的变化,通过坐标表现就是

x、y、z轴。但我们也知道,这三个字母已经是字母表的最后三位,

如果要表达四维,那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说三维就是让二维平面动起来,那么四维也可以看做是三维多一个维度的运动。

一般来说用w轴来表示,或者也可以叫做

斯帕提。这样依次叠加维度,不仅可以从三维升到四维,还延伸出n维概念。那么高维看低维或者低维看高维是怎样的场景呢?

四维空间,它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动画片一样,处在一个“上帝”视角,

它们甚至可以快进我们的生活,看见我们的未来,而我们就像画面里的角色毫不知情。

更惨的是,我们很有可能不见四维,只会觉得外星人的世界与我们没什么两样。实际上,

这一点维度的差距,就可能造成亿点的差距。

由于四维需要更复杂的计算和思考,外星人的大脑处理速度会比我们的快很多,由此引发二者智商上的差距。

也就是说光凭人类的现在的认知,

绝大部分人想象不到外星人的四维存在方式,只有真正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才可以。而大部分人类想不到的,不仅仅有维度,

还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除了

碳元素。氧元素多好理解,毕竟人体70%都是水,而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氢的质量小,所以氧元素占了大头。可如何解释碳元素呢?它都在哪些地方呢?

答案就是,身体的各个地方,因为人类可以看做一个有机体。但凡是有机体,都含有碳元素,

DNA,全称脱氧核糖核苷酸,就是以碳链为主体的有机物,还有我们的肌肉纤维、各个器官都是碳有机物。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人的身体可以燃烧,并且燃烧后发黑,

这一点和碳如出一辙,就可以看出人体含有碳。

为什么偏偏是碳元素呢?这就要提到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在宇宙中,原子并不是你爱我我爱你,连在一起就甜蜜蜜,它们必须达成共识,要让自己都拥有稳定的最外层电子,如果不行,那两种元素此生不复相见。原子的外层电子排布一般遵循“8稳定”,也就是最外电子数达到8个,原子就非常稳定,或者像氦一样,只有一层电子,最外层有2个。

碳原子只有两层电子,最外层是4个,这就让它有很好的的兼容性,比如它可以和别的原子共用电子,让自己有8个;或者直接扔掉4个电子,让自己最外层只有2个,像氦原子一样。

很多元素无法像碳这样能屈能伸,它们要不就只能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如钠离子。要么就只能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如氧离子,可我们很少说到碳离子。

可以以碳原子为中心的其他原子,如氢、氧、氮、磷等,分别加进来。

碳和碳可以互相组成联盟,手拉手连成线,这就是碳链。

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碳所在的一族不止它一个元素,和它同族的其他元素也具有和碳相似的结构,最外层4个电子,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原子层数。比如硅,它在人体中的含量特别少,但是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多。

门捷列夫书中的元素周期表

地球有15.2%的硅元素,仅次于铁元素和氧元素,我们常见的各种岩石,里面就含有硅。我们的地球是岩石星球,因此硅可以说是我们地球地壳的主体。

硅和碳的相似性,理论上也可以让其也可以形成硅链,以此为基础发展开来。

但是硅比碳多了一层电子,这就导致它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控制不如碳原子。

因此最终形成的有机生物是碳基生命,而硅只能以无机物的形式永远静止在了地球的历史里。在地球上没能形成生物体的基本,不代表硅没办法在宇宙的其他角落生根发芽。

硅在宇宙中广泛分布,而且与碳同族,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一些特征与碳相似,

并且硅比碳还要稳定。然而硅在化合物的表现上远不如碳的多元性,稳定性也荡然无存。起初人们是很相信宇宙中存在硅基生命的,但是随着对硅的认识加深,这个可能越来越渺茫。

然而有人提出来,我们之所以觉得可能性减小,会不会也跟我们是碳基生命有关,

我们的一些都是碳为主体,那么对于硅基生命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并且硅是一种很好的半导体材料,只要涉及到电子相关的,不可能没有硅的参与。

这里就要设计一个地球人很争议的话题,人工智能算不算硅基生命?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算作生命,它就是一个物体,虽然大部分材料是硅,但是这些硅都是以无机物的形式组成的它,而不是像人类一样是有机物。但有人认为,

如果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思考,它已经完全独立成一个个体了,应该具备了生命体的最基本。

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硅基生命证据被天文学家们发现,不过在很多科幻小说里

人们至今都没有弄懂,如果真的有硅基生物,那么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更可怕的是,能够形成生命体的物质,并不只是碳这一族。

氧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元素相互替换,排列组合,就能形成更多的生物元素组成。

蛋白质(以氧为基础的)

这些都出现在科幻作品里面,我们不排除

外星生物有这样的状态。

有些科学家认为,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许是受制于碳基思考的局限,

人类理解不透彻硅基生物。

宇宙中的硅基生物是什么样

外星人除了超越人类认知范围外,它们的文明等级也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

卡尔达舍夫将宇宙分为了三个文明等级,在此基础上,后来者们喜欢分类,将整个宇宙分为了7个文明等级。

第一级到第四级分别是:

超星系文明。用人类自己来做比喻就是,在第一等级的时候,人类能够完全

利用地球,利用地球的引力离开母星。第二级就是离开自己所在的

太阳系,第三级就是能够

实现不同星系之间的穿梭,比如我们跑到半人马座、或者银河系的中心等。

能够实现维度跨越,也就是说我们原本是三维的,现在变成

四维。达到第四级文明就可以

发动星际战争,掠夺整个宇宙。

从第五级开始,文明等级逐渐“变态”,整个宇宙已经局限不了文明了,甚至会发现

多维宇宙,实现不同温度宇宙的穿梭。

同时,文明可以开始自己进行创造,从创造一颗行星到创造一颗恒星,再到创造一个星系,

第七级,也就是文明的最高等级,可以主宰宇宙的一切,甚至毁灭掉整个宇宙。

可能很多人对于文明等级的差距没有概念,毕竟我们的认知里,就没有文明能够超越人类。但如果想想人类自己的历史,同样处于第一级文明以下,欧洲殖民者的生活与非洲原住民完全不一样,最后非洲黑人被当做商品卖到了美洲大陆。

这还是同个物种之间,而外星人与我们甚至一点亲缘关系都没有,我们和它们甚至都不是一个自然界。这样的身份,它们会用怎样的态度面对比自己落后的文明呢?影视作品里的外星人侵略者,使用着比人类先进数百倍的武器,人类面对其攻击毫无还手之力,比如

如果想要获救就得依赖于另一个外星势力

E.T.那样可爱友好的外星人,如果人类真的遇到,得烧高香了!人类最怕的除了外星人的直接侵略,还有就是抓人类做各种实验,最后制造成

异形那样的怪物,人类本身的基因也会发生变化。

以外星人的文明等级,只要是在第二级以上的,也许不会正眼看一下地球的资源。因为能够离开自己所在的

恒星系,外星文明已经克服了我们现在克服不了的能源问题。

而且地球的大小在宇宙行星中基本上排不上号,外星文明能找到更大的星球夺取资源,何必看上地球呢?这么一想,人类至少是安全的,靠的是对手看不上你。

只能说文明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文明不突破,人类的认知也没办法突破,我们就永远想象不到外星人真正的生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时。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精神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城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城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组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娘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碎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送”,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彩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罩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持的声音和才能带入金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4日)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的东方式思考,获得了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的思考的阐释空间,被赋予了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流浪地球》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和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而取得成功,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C.《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D.《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人性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对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电影题材与叙事,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改变了轻松戏谑的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C.《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联想,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小题3】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金理论可以穿越到过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