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读音是谁定的?

  19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提到,“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作者:“我老人家费劲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

  类似的还有不少,如下: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

  “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而《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回应:“这是条假新闻,请不要担心。” 这则“假新闻”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但是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今后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也许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下面是一些被修改读音的字。

  台“教育部”重编的“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尴尬”的读音念成“jian jie”(“监介”)。

  一时间,网友各种讨论,嘲笑台湾同胞念字怎么念半边。

  其实,台湾收录了“尴尬”2种音读,“gan ga ”,又音“jian jie ”,并表示“国语辞典修订本”系历史语言辞典,以保存文献数据、词语使用历程为编辑立场,兼收现代及传统音读。

  咱们也做过这样的事儿啊,读的人多了,不如就“将错就错”!

  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què)(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què záo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还记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荨”吗,当时我们都嘲笑电视剧中念错了字,现在真的念xun了,还真是有点“监介”呢!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 一个读音。

  (旧读“jì”、“jí”,2005年起,统一废“jì”、“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11版)

  没办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坚持旧的,否则就是错的。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确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读 xiá,现在统读xie(二声)。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六版 )的条目(第1225页)

  “说”字有四种读音。

  一是读“shuō”,主要的意思有:

  1、解释,解说;2、告诉,讲话;3、言论、主张(作名词,如“学说”、“歪理邪说”)等等。

  二是读“shuì”,意思是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比如“游说”。

  三是读“yuè”,作“悦”的通假字。

  四是读“tuō”,作“脱”的通假字。第三和第四种读音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十分少见。

  谁,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

  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

  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反向影响,定音从俗,故字典中两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为主。

  “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橙,统读chéng,取消chén(橙子);

  从,统读cóng,取消cōng(从容);

  脊,统读jǐ,取消jí(脊梁);

  迹,统读jì,取消jī(事迹);

  绩,统读jì,取消jī(成绩);

  框,统读kuàng,取消kuāng(门框);

  拎,统读līn,取消līng(拎东西);

  澎,统读péng,取消pēng(澎湃);

  绕,统读rào,取消ráo(回绕);

  往,统读wǎng,取消wàng(往前走);

  寻,统读xún,取消xín(寻思);

  荫,统读yìn,取消yīn

  (树荫应写作树阴、林荫道应写作林阴道);

  咱,统读zán,取消zá(咱们);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zuō,其他场合都读zuò,即取消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看完这些,觉得以前语文老师正过的音都是泪啊!

  顺便心疼那些学播音的宝宝们,几乎每年都会有几个字的读音有变化。

  为何字词的读音会不断变化呢?

  在5月10号相关的研讨会上,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的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王理嘉说,因为中国所有的字音都是表意的,每一个字音表达一种意思。

  也有专家对于一些汉字的统读发音提出了异议,比如“下载”一词,念四声zai,表达的是“搬运”的意思,现在被改为三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义。

  有记者从词典的编辑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了解到,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编辑截稿时,异读词审音表尚未最终定稿。因此目前词典使用的还是之前的发音标准。

  一位在西城区任教的小学老师告诉小编,《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是教学中的要用到的重要工具,但现在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也有人认为,按约定俗成改动,我们学习汉字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

原标题:注意!别再读错了,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

——--汉字起源马氏学说

【内容概括:汉字从一发明创造出来起,就集固定的形、音、义于一身,可见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造字时,就固定好的。是仓颉规定好的,与其他不相干的人,无关。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造的,纯属无稽之谈,刻划符号不具备读音,其义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为刻划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发展,演变成文字的问题......任何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的学者,想解释清汉字的产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个人的臆测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黄,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种种主张。】

一直很好奇,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真的很奇怪,是谁第一个发明字的读音的,比如最原始的人们发明了"火",那么他们是谁规定这个字就读"huo"这个音呢? 谁能解答这个疑惑,呵呵……

这是一位网友的提问,我认为这位网友问到了点子上,很有代表性。我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故解答如下: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众所周知,人类是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的,换句话说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就汉语而言,我、你、火的发音和意义,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汉字的发明是到了黄帝时代,才有的,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创造出来的。仓颉是受黄帝之命,是为了把黄帝的命令传遍天下,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文字与语言中的词汇天衣合缝的对应起来。仓颉日夜苦思冥想,寝食不安,也找不到好方法,一日,他从猎人辨别雪地上的鸟迹、兽迹而进行追踪捕猎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鸟迹、兽迹这种不同花纹,能代表不同鸟兽名称,发出不同的语音,鸟迹、兽迹是熔形、音、义于一炉的法宝,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鸟迹、兽迹的发现,对仓颉造字来说,非同小可。就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所以说,汉字从一发明创造出来起,就集固定的形、音、义于一身,可见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造字时,就固定好的。是仓颉规定好的,与其他不相干的人,无关。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造的,纯属无稽之谈,刻划符号不具备读音,其义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为刻划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发展,演变成文字的问题。换句话说,汉字的读音是固定的,汉字的意义是固定的,两者都源于固定的字形,固定的字形源于雪地上的鸟迹、兽迹的启发,当仓颉看到猎人寻鸟迹、兽迹,追扑猎物的全过程,受到启发,仓颉向猎人询问鸟迹、兽迹的辨别方法,即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字的整个过程,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学界主张,文字是由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是经过几千的时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之手,这种莫名其妙的主张和含含糊糊的解释,不能说清汉字产生的原因和步骤。仓颉造字是有缘由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阶段预示着文明的大门,即将打开,国家成立,阶级出现,社会有了明确分工之后,城市建筑和金属冶炼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朝廷事务的需要,天子轩辕氏已经迫切需要新的记录工具,将他的命令,迅速传遍天下,让百姓知晓,遂命左史仓颉造字,这是有典籍记载的,可信的。学界认为,六千年前,七千年前,八千年前,原始文字就出现了,这是一种误读,刻划符号就是刻划符号,图画就是图画,文字就是文字,谁也演变不成谁,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界都弄不清,可见这些学人对郭沫若痴迷到了什么程度。

仓颉造字受鸟迹、兽迹的启发,发明创造了象形文字,鸟迹、兽迹不是文字,是通向文字的桥梁,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可以说,没有鸟迹、兽迹,就没有象形文字,没有象形文字,其他几种造字规则和方法,不会出现,六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的学人把六书改造成两书、三书,随心所欲的解释汉字起源,其实这都是多此一举,是徒劳的。汉字起源理论,已经存在和流行了五千年,已经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可信的,有人想改造它,推翻它,我认为,此举不可取,像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这样著名的学者,在对汉字起源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肯定是行不通的,他们对汉字产生的观点,都是他们的主观臆测的结果,是天方夜谭、海市蜃楼,任何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的学者,想解释汉字的产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个人的假想假设假论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黄,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种种主张。

汉字在最初的发明创阶段,是一个一个发明创造出来的,而后是一组一组发明创造出来的,最后是一片一片发明创造出来的,此话怎讲?就是仓颉在造象形文字和指事字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的造,脚踏实地。如果一天造四个字,一年就能造1460个字,三年就能造4380字,足够当时的有一千万人口的黄帝时代的人使用了。这是按常规进行统计的,按照象形文字计算得出的一个结果。仓颉用三年的时间,就可完成汉字体系的发明创造。时间之短,简直令人称奇,难怪有人说仓颉生而能书,其实更奇的还在后头,当仓颉造象形字、指事字到一定程度时,他会发现,这些象形文字、指事字,都是一些名词,记录轩辕天子的命令,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连词,介词,副词,形容词等等,于是仓颉在造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之上,用独体字组合的办法,发明创造了会意字,独体字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如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这样的组合,造字的速度要比过去快许多,一组一组造出来,能完成记录口语的任务了。由于黄帝时代是一个大发明大创造时代,许多事情日新月异,需要记录、传播,普及,现有的文字不够用,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仓颉为了突破瓶臆测,是新的颈的束缚,他又在会意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了形声字,形声字的出现,解决了文字的数量问题,在象形字旁,再加一个声旁,会有一大批一大批形声字出现,这样会造出大批新字,速度惊人。如果文字再不够,就用假借和转注的方法解决,总之,这就是六书出现的缘由。六书,一个不能少。

当仓颉造完字后,一定有一个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然后修改,在交给黄帝审阅、批准,然后颁布法令,在朝廷和社会上推广实行。在推广实行阶段,仓颉一定会办识字班,教师培训班,写作班,读书班,刻写字作坊等。在识字班里,每个字的字形,笔画,笔顺,应该都讲清楚,每个字的读音,意义,做具体、明确的规定。所谓约定俗成,是指朝廷的约法三章,每个人必须执行照做。而绝不是指百姓自发的,可有可无的,散漫形成的,这是一种误读,误导,不存在的解释。综上所述,仓颉造字不是个人行为,是朝廷行为,是国家行为,是自觉行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体会每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是仓颉规定好的,为什么能够迅速推广、普及、实施,其原因是,在仓颉背后,有一个朝廷和天子作为强大后盾,在推动汉字的产生、修改、定稿,推广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仓颉书】、【巾几铭】、【金人铭】、【黄帝内经】、【黄帝四经】,是多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啊。

以上这些回答,不知这位网友能否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

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搞”、“刘”;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救火”、(一命)“呜呼”。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低限,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汉字的人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