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股打新走量靠谱吗?一手和别的有什么区别呢?

(原标题:打新港股容易亏惨?这家公司上演生动一课,“顶头槌”最受伤,竟有套利机制?)

至此,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今日终于齐聚在港交所。迄今为止,由领跑,已有10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成功在香港第二上市。换言之,全球投资者几乎可以从白天到黑夜不间断地交易这些公司的股票。

每次回归,各大券商都开始不遗余力宣传打新,并释放10倍、20倍融资,生怕用户资金不够。但事实上,打新中概股到底香不香?或许今天百度就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百度回港顶格申购的投资人手续费亏损32万

百度本次上市行动之迅速令人诧异。从上市消息公开到登陆交易所,仅短短10个工作日,3月9日晚间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招股书,3月12日展开招股,3月23日以招252港元正式挂牌上市。

上市首日,百度股价表现并不如众人期待的亮眼,盘中甚至一度破发,低见251.6港元,截至收盘,股价报252港元,不涨不跌。

根据百度配售结果,百度认购人数接近40万人,甲组成功申请人总数10.4万,乙组成功申请人总数6947人,合计中签人数约11万人。若以今日收盘价计算,中签者全部出现账面亏损,而未中签者也要损失100港元手续费和融资利息费。

根据打新规则,不管中签与否,只要打新就需要向券商缴纳100港元的手续费,如果是孖展融资申购,则需要支付孖展利息,如果中签了,还需要缴纳1%的中签佣金。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申购10000股百度就可以进入甲组甲尾,稳中100股,甲尾申购需要本金25.2万港元,若按照10倍孖展计算,需要冻结资金252万港元。从招股截止日到上市日须冻结资金4天,孖展融资利率一般为3.98%,即,甲尾申购百度所需利息费就要989.22港元,而中签100股要付1%中签佣金,即252港元,如果再计算上打新手续费100港元,中100股百度就意味着亏损1321港元。

配售结果显示,有5人顶格申购,申购数量237.5万股,需要冻结资金5.99亿元,按照10倍孖展融资,利率3.98%计算,所需利息费就要23.5万港元,中签33800股要付1%中签佣金,即85176港元,加上打新手续费100港元,顶头槌的打新投资者亏损高达32万港元(不包含券商佣金费)。

此前证券时报记者也曾报道,回归也并未让打新者赚到钱,尤其是大户“顶头槌”认购账面出现亏损。

当时京东“顶头槌”的认购申请涉及资金达7.85亿港元,若以10倍杠杆融资,按当时孖展利率为2.5%计算,孖展天数6天,融资利息约27.8万港元,但每张顶头槌仅获配8800股(176*50),以上市当日收市价234港元计算,每张顶头槌账面仅获利7.04万港元,因孖展息差而造成的亏损约20.76万港元,顶头槌中签人数16人。(注明:顶头槌基本利用了杠杆融资)。

中概股回流,到底值不值得重金参与?

港交所于2018年起修订《上市规则》,随后增《第19C章》,为在香港寻求「第二上市」的公司指明了道路。随后中概股回流香港已经是大势所向,目前哔哩哔哩已经进入招股尾声,有消息称,蔚来、理想、小鹏也都在回港的路上。

每次中概股放出回港消息,各大券商就开始吆喝打新,证券时报记者综合业内采访,打新中概股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说的简单点,就是不值得去凑这个热闹。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记者表示,“唱好中概股是券商打广告的手法,他们要赚申购费,还有交易费等,其实给投资人的打新获益空间很小,这些中概股一直在上市,为何回归港股才唱好?而且美股的交易量更大,更活跃。事实上,如果真的看好,在这些公司决定回来上市时,应该去买美股,收益相比打新要好太多。”

京东于4月下旬传出上市时,美股才43美元左右,至6月17日股价为62.01港元,不到两月时间已经累计上涨44%。

“由于美股港股可以互换,因此肯定有投资者预先在港股上市前买入美股套利,而这也限制了港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因前期已经累计一定升幅。”颜招骏表示。

本文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曼 责任编辑: 钟齐鸣_NF5619

}

各位老师,小微资金为了申购新股而买些银行A股,这可以理解,但大机构大资金讲的是价值投资,他们为什么不选择价格低很多的港股呢?谢谢大家指教!

港股没有小微资金哄抬股价,也就是没有韭菜,都是大资金在价投,一个比一个算得精明,所以才跌成这副鬼样子。

你是不是对大机构和大资金有什么误解,它们来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收割,从来不是什么狗屁价投。

机构有业绩压力,年底排名决定了明年还有没有客户买你的基金。所以与其买不知何时能翻身的H股,机构会随大流买已经高估的股票。另外,即使如董宝珍这样的价投机构投资者,也为银行股不上涨焦虑的,毕竟他们手里拿着客户的钱。所以巴菲特才会创办上市企业,而不是以投资机构的形式募集资金,这样只要他自己不回购,股本就不会缩小,所以巴菲特能以数十年为单位投资。投资机构相反,业绩不好投资者会赎回,等于机构被投资者牵着鼻子走了。

我又读了读巴菲特的书。巴菲特买公司跟我们小散不一样,他可以入主董事会,赶走CEO,决定公司政策。我们小散啥也干不了。如果阿里巴巴/腾讯以后的100年每年都增长20%,但是永不分红,小股东也不能入驻董事会,那么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钱?你可以认为很值钱,也可以认为一毛不值。

归根结底,公司的钱不是小股民的钱。如果一个公司的利润100%都分红,那么这时候才能靠报表决定投资。不然报表再好,跟小散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过是期望下一个人出价更高罢了。

第一、机构的收益来自于管理费,所有公开言行,都是手段,目的是要做大管理规模,保住规模;

第二、机构并不是“价值”投资者,而是“价值、趋势、政策、水位”的投机者;

第三、基于以上,合适的场所是A股,港股缺两个要素,没有央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缺水。也没有韭菜接盘;

第四、机构对市场的了解,分析,介入和引导,远远超过普通散户;

第五、散户应该研究,但是应该放弃直接操作,把择时和配置留在自己手上,而把公募机构作为工具,来实践自己对市场的认知。

港股t+0,价值有时一天就实现,与世界接轨。另外很多投资港股的etf、基金等,A股资金少的,也可以通过一些港股持牌券商(券商公司倒了,也是赔投资人50万)。

以下是原因,以下是原因,以下是主要原因:

港股通还有一个坑人的地方,就是每次买进和卖出都要产生人民币和港币的汇差,大约在0.2%以上。再加上佣金和买入卖出都要交的印花税,总交易成本在0.4%以上。


另外次要原因,打新收费,每次50港币,中不中都要交!港股打新虽然说是打一手的小股民优先中,这是国内交易所打新要向香港同行学习的地方。建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直接在港股市场开户投资。有些条件,花些钱几百不等,是可以跨越的。

港股不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特指老千+人品有问题的)占了2/3。剩下的1/3里又有大多数是没什么增长希望、甚至难以维持盈利规模的咸鱼。


如果你只是觉得港股看起来是个价值洼地 就跑进去 那么这大概率是个价值坑。如果你找到一个港股排除了老千嫌疑、且未来确定增长、估值又低 那港股市场对你来说的确是价值洼地。

多大的资金算机构。10亿级别还是百亿级别。对机构而言亿元级别资金在港股市场基本闹不起什么浪花。而港股本地机构没有什么话语权。话语权基本在全球投行大机构手中。做空做多基本由他们说了算。大型投行的投资组合既持有股票又做套保。很难撼动。

1、中港美股的一些数据

同一口径的数据,只找到了海通一篇研报里(2017),同时出现了中港美的市场构成,如下:

个人投资者7.6%、机构投资者45.9% 、公司(含一般法人)18.6%、政府(中国等各国政府)14.3%,无数据记录部分13.7%。
机构投资者中投资顾问(主要为公募基金)为41.5%、银行2.2%、保险公司0.8%、养老金0.7%、私募股权0.5%、对冲基金0.2%、风险投资0.1%、捐赠基金0.1%。

个人投资者43.6%、机构投资者23.7%、一般法人25.6%、国家队5.1%,机构投资者中公募基金占比为7.8%、保险7.6%、阳光私募4.4%、QFII和RQFII为2.2%、券商1.7%。

个人投资者4.0%、机构投资者89.6%、公司(含一般法人)2.3%、政府1.3%,无数据记录部分2.8%,机构投资者中投资顾问(主要为公募基金)为76.0%、对冲基金5.5%、养老金3.1%、银行2.9%、保险公司1.4%、私募股权0.4%、捐赠基金0.3%、风险投资0.1%。

其实A股的所有参与者,不管是哪一种投资方法和理念,都应该感谢我们身处的历史阶段,趋势投资者不用说,面对更大的波动(波动带来收益);价投在赚取成长的阿尔法之后,也笑纳了情绪带来的贝塔,很多时候,甚至贝塔收益会远高于价投的初心(成长)。

因为对手盘的原因,A股市场提供了太多容错的机会,让一笔失误的赌注,可以有机会输时间不输本金(我曾经有过2/3次)。这是我不太愿意去投港美的最大原因,斗地主明明可以在新手场开心的玩耍,为啥要跑到精英场去和武装到牙齿的机构拼命。

虽然很多人看不起机构投资者(可能民间大神多吧)。不过数据不会说谎,大A日常的生态,有点像近代的赌场,个人投资者多是开开心心的走进去,自信满满可以掏走别人口袋里的银子,结果却是被几个五大三粗的打手,给扔了出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A的市场生态也会向港美靠拢,这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真到了那一天,可能自己真就不在市场里混了,或者早就投降,扔给机构打理了。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就好,别轻易去挑战,因为输不起。

我们不看指数,就看与这个指数挂钩的基金。

510900挂钩恒生国企指数,成立以来,八年多,回报14%。

510300挂钩沪深300,也是八年多,回报89%。

这差距相当大,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宽基指数,恒生国企指数为什么回报这么差?

先说一说,价值投资者面临的3大困难,
第1大困难,企业基本面的不确定性。
第2大困难,市场定价的复杂性。
第3大苦难,如何克服自己贪婪恐惧的人性弱点。

例如中信银行,市盈率5.524,市净率 0.471, 5年平均股息率4.540%,真便宜。

港股再给你打个5折,是不是便宜到令人发指。但当你真的思考应不应该买的时候,3大困难出现在了面前。

这一年消费股估值暴涨,市场有一个解释,说外资的资金成本低。国内3%资金成本,只能把消费股打到30倍PE,外资1%资金成本,所以可以把消费股打到100倍PE。很多人好像挺接受这个观点。如果是这个解释的话,外资为什么不买股息率5个点的公共事业股呢?

这就是市场定价的复杂性,定价低有定价低的解释,定价高有定价高的解释。

好吧,我承认我买了----在2010年,然后,陆陆续续买,在2011年几乎全部可以长期投资的钱就都买了----注意是“都”。然后,套牢。再然后,就深套。。。。。。到今天,虽然没有套套了,还是“挣得不多”。(对比A股,A股也没挣----但是其他机会非常非常非常多。其中之一打新每年平均10%算下来就天差地别了----何况还有一个兑换和方便问题。不方便,会死人的----现在是越来越不方便了。)好在,当时全力以赴以后,不可以进去的没有勉强进,更加没敢动用孖展----开户就开了。这样,现在,中间十年彻底省略。我A股账户已经基本恢复元气。港股账户还是不死不活中。我知道没有写清楚,凑合着看吧。

}

中概股回港上市方式介绍双重上市和二次上市有什么区别?下文就随搜罗君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中概股回港上市的方式有哪些?

中概股回港上市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私有化退市后再到香港市场申请上市。这种上市方式就基本等同于新股IPO。

2、在香港主要上市,即双重上市。这种上市方式是指两个资本市场都算第一上市地。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市的情况下,在香港市场按当地市场规则发行上市。其须遵守的规则与在香港首次IPO的公司要求完全一致,两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股价表现相对独立,可能产生价差。

双重上市的公司可以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可以引入A股投资者,提升股票流动性,且也有利于日后回A股,实现“三地上市”。

3、二次上市。公司在港美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这种方式主要以存托凭证,简称DR的形式存在。

双重上市和二次上市有什么区别?

1、基本概念:双重上市是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不同类型的股票;二次上市是在两地上市两同类型的股票。

2、监管要求:双重上市需要遵循两个市场的监管要求;而通过二次上市可以拥有多项豁免优待条款。

3、流性:双重上市无法跨市场流通,可能会产生价差;而二次上市可跨市场流通,股价价差小。

4、IPO定价:双重上市溢价和折价发行均有可能;而二次上市通常会折价发行。

其实,我们常见的A+H股上市也是双重上市,因为两地是分别定价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打新会亏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