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联资本如何看待当下的ESG投资?

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中国产业正在向良性、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打造发展新优势。围绕新兴产业,芯片半导体、CVC投资、生物医药、房地产、高端制造、碳中和、新消费、医疗大健康、数字生活等都在推进创业经济、有效支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换的作用。

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聚焦变革中的产业机遇激发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产融结合将持续深化,产业间的并购、投资将迎来高潮,产业替代投资、疫情催生的新产业,以及新的商业机会在此阶段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7月28日,融资中国 2021(第七届)产业投资峰会于北京四季酒店如期举行,来自创投机构、产业资本、政府相关、众多硬科技热点公司和独角兽企业齐聚一堂,共同剖析产业纵深,探讨产业投资趋势,提出中国企业的变革与发展之道。

在《碳中和专场》论坛上,主持人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总经理李哂时和绿动资本首席运营官、创始合伙人张国津、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盛世投资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姜燕、盈科资本高级合伙人王伟、恒旭资本合伙人朱家春、善达投资合伙人吴金海等多位重量嘉宾,围绕碳中和浪潮催生的商业形态和技术创新以及赛道的投资逻辑、国内VC/PE在碳中和绿色投资募投管退各个环节面临的难点、绿色投资体系如何搭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李哂时:大家好,我是凯联资本李哂时。凯联资本主要投资中后期阶段的股权,现在管理资金150亿左右,主要以国家新兴战略新型高科技方向以及新型消费行业为主题。

今天邀请到七位重量嘉宾,重点都在绿色、双碳相结合领域投资,有非常丰富经验与我们分享。首先,邀请我们的嘉宾自我介绍一下。

张国津:绿动资本是2016年成立,我们的目标的做的每一笔投资既要有很好的财务回报又要有绿色回报。绿动资本定义为一家绿色影响力投资机构。

林霆:青域基金,十年之前叫做清洁技术基金,2009年成立了最早的绿色投资基金,做到现在五支基金,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绿色投资。

underline;">政府引导基金和母基金投资,目前管理规模1400亿人民币,在管基金100余支,其中80多支财政属性的基金。已投300多支基金,覆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跟绿色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同时,我们也有S基金、并购基金、直投基金等市场化业务。

王伟:盈科资本成立十年时间,目前在管资金规模超过50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方向有三个方向,生物医药占60%,芯片半导体等和新能源等硬科技方向占40%。去年,收获15家企业IPO。

朱家春:恒旭资本成立于2019年,依托上汽集团整体优势,以投资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关注领域包括先进制造、前沿科技、大健康、大消费等战略新兴产业。目前管理总规模超185亿元,投资人包括上市公司、政府引导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等。

吴金海:善达投资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做母基金,是中国母基金联盟理事单位以及联合发起人之一2015年开始逐步管理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现在管理规模150亿元左右,专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个方向。

李哂时: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了双碳目标,要求中国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是非常宏伟的目标。欧盟也提出,2035年停止上线燃油车。全球范围内看,碳中和是非常大型的长期战略发展构想。

对于中国,工业品类最丰富,中国到现在为止也是碳排放量非常高的国家。这样的长期战略,对各个领域投资都会产生影响。首先,请大家结合所处不同的行业、阶段,有不同的视角共同分享绿色投资带给我们国家未来的机会和影响?分别有哪些具体的投资策略?

从碳排放看,超过50%排放来自发电和非电侧,近30%来自于工业、制造部门,近10%来自于交通领域。谈碳中和,减排的主要路径非常清楚——能源清洁化。在能源清洁化前提下,推进工业制造、出行交通、物流等环节电气化和清洁化,以及通过各种技术提高能效,这是最主要的碳排放路径。

对于各行各业,无论是供电侧还是用电侧,在未来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一定会面临挑战和转型压力。

作为投资人,要关注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技术驱动与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深度绑定的。绿动资本如何看待碳中和新形势下的投资机会?我们专注在工业与商业服务领域,寻找有技术驱动力的投资机会。我们主要看重三个环节:一、有革命性绿色技术的;二、关注数字和智慧技术;三、新材料技术。

林霆:绿色投资不是所谓赛道,而是主题投资。跨的赛道较多,用环境价值这条线去在各个赛道找具备环境价值、气候减排价值的技术企业。

从经验来看,绿色投资经历了一些阶段。早期做清洁技术投资,主要围绕环境治理技术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随着绿色理念和绿色需求的深化,减排需求越来越被接受,使得各个行业企业在制定产品战略和发展战略时,都要把环境减排因素考虑进去。只有公司是绿色的,产品是绿色的,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很多人把绿色投资又叫做可持续投资。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向找绿色渗透率越来越高的赛道:一、技术创新;二、商业模式创新;三、行业格局重构;具体到赛道,包括交通、制造、消费,新能源等。而任何赛道的发展都会经历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投资机会。

姜燕:从资金端角度看,我们会关注GP自身布局是否涵盖绿色产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绿色投资策略,同时,基于财政属性基金的功能性诉求,我们在管的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也会重点关注GP投资领域是否跟当地政府重点发展产业相匹配。


比如盛世投资管理的湖南湘江新区母基金目前布局了十余支绿色相关领域基金,把资金和资源集中到更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提升治理水平的投资机构。事实上,新能源、新材料、交通、农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大量绿色项目,我们也直投了生物可降解、工业化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等绿色项目。

投资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消费链都会产生大量投资机会。比如消费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际巨头企业,如星巴克、联合利华等,在绿色低碳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产品都打上了碳足迹标签。对于投资消费领域项目的GP而言,投资尽调时也应对于项目的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研发等进行充分关注。我们在和GP沟通的过程中,尤其低碳基金或者碳中和基金,对于投后数据的追踪,我们会加入碳减排相关的数据。

近两年ESG投资也逐渐被主流机构认可。今年有很多机构也陆续加入UNPRI。机构认可度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监管层力度加强,推动机构关注ESG策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险资、国资、引导基金等大体量资金开始采用ESG投资理念。这也倒逼GP开始把ESG和绿色投资理念纳入投资策略。

不过,很多GP在ESG认知和投资策略上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生态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盛世投资依托旗下ESG研究与交流平台“青桐学苑”,着力推动ESG生态建设。我们积极同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业界从业人员等展开交流,共同探讨ESG投资相关的政策解读、行业发展趋势、评价体系应用、实践案例等相关话题,持续赋能机构和项目ESG能力建设,影响和引导投资机构与项目改善ESG管理与表现。

现在,新能源绿色投资形成了共识。但十多年前,做绿色投资的机构都是先行者。站在当下,全世界提出了共同观念,中国有明确的3060路径图,这时候,投资就像是从过去的闭卷考试变成了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要做出一篇好的投资布局也很有挑战。

从个人经验来看,绿色投资要和数字化融合在一起。但下一步,IDC、算力、数据每一分每一秒的存在都是以消耗瓦特来存在的。要在能源消耗侧做到节能。再比如运营商的5G基站,耗电量很大,我们需要用分布式5G基站,用云计算把它改为物计算、边缘计算,让“人跟着网络走”变成“网络跟着人走”,这样才会找到绿色投资的可行之道。

李哂时:数字化带来了大量数据,但数据背后的数据中心建设,却带来了高耗能问题,这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朱家春:碳中和是当前最前沿的投资主题,长久的受政策驱动,无论政策端、资金层还是IPO层面都是有优势的。未来碳中和也是一种竞争力,有可能再“碳税”等限制下成为国际竞争的短板,以及更长远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的考虑。正因如此,碳中和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长久的投资主题。

具体到投资策略,有很多细分赛道,我们比比较关注绕技术模式和市场变化。比如,锂电池行业,上游材料绿地投资机会,设备领域的preIPO的机会,以及未来换电、等新的模式回收等新的投资机会。

吴金海:过去的能源时代,靠的是煤炭石油,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十年前新能源行业发展靠的是政策驱动,现在更多是市场自主驱动。

比如光伏行业已经具备市场化发展能力,光伏发电成本从一度电几块钱到现在几毛钱,甚至比煤电更低。相比其他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十年间降了90%以上,所以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非常具备市场竞争力。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一直在新能源赛道里挖掘有核心竞争壁垒的企业,有竞争优势的团队,我们和团队一起成长,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掌握市场定价权,把行业和企业做大做强。在新能源光伏产业链上下游里面,我们认为光伏电池是技术迭代比较快且有核心技术壁垒的细分领域,类似汽车的发动机。五年前,我们判断单晶电池片必将会取代多晶电池片成为一个新的发展主流并成功挖掘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通过我们的投资这个企业在短短四年间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商。

未来,产业链的竞争是绿色企业发展的重点。无论下游企业还是上游制造商,都在是逐步整合产业链。

李哂时:一个主题投资必然带动产业链投资。过往十年,绿色主题更多以环保为主题,但单纯讲环保会有很多限制。这些年,我们又提出了节能概念,现在强调降本增效,比如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升相关投资机会。

在投资体系建设中,对于投资标的有哪些评估标准?在募投管退环节,面临哪些难点?

张国津:我们定位为绿色影响力投资。实践证明,过程非常困难。简单分享三个方面比较典型的困难以及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一、募资难,做绿色投资募资更难。我们基金2016年底正式成立,2017年开始募资,第一支基金花用了近两年时间募资完毕,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很多,我们创始人CEO白波总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了当时募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有趣记录。我们聊过很多LP,其中有20多家一听我们是绿色基金,都把我们理解为公益组织。这是五年前的情形,LP不理解。

二、不认可。当基金带上绿色标签之后,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我们的原则,无论募资有多难,一直坚持做绿色投资一件事情,让我们和LP、出资人达成了共识。我们不是单一财务最大化的投资机构,我们即要有非常合理的财务回报,同时每一笔投资都要有可以量化的环境回报。

但其实,要想有好的投资回报,又要有绿色投资影响力这个事情更难。

应对的方法:第一个,我们找到合适的赛道,选中工业与商业服务赛道,我们认为这个赛道将来绿色投资机会比较多,实现双目标会比较合适。第二个,以研究为驱动,寻找有技术驱动力的公司,专注于成长期前的项目,利用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对技术的评判,找到还没有崭露头角却有非常大潜力的企业。

三、打造自身团队能力。这四年走下来,能够坚持下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对于做绿色影响力投资这个事情非常热爱的,但是从公司角度,我们不断提炼提升公司文化,同时不断优化激励制度,保证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能够跟我们长期走下去。

林霆:绿色募资是很难的。问投资人“绿色投资做不做配置?”,80%的LP不做配置。他们认为这个赛道不如TMT、消费、医药好,他们喜欢配置“性感赛道”。

投资,太多坑。为什么大家都亏钱?绿色投资涉及到周期、政策、技术,行业格局等,投资人必须要有一套深入的产业研究和方法论,才能够持续赚钱。

退出,策略就是早期投后轮退,也实现了很好的DPI。注册制之后,IPO确定性增加,我们也会配置成熟期项目,简单讲,退出策略根据中国A股退出环境来变化。

姜燕:今天,碳中和赛道非常热,很多央企、国企都在做低碳基金和碳中和基金。但市场上专注绿色投资领域的长期资本仍然相对匮乏。

一是因为投资周期长,二是因为前些年节能环保等领域基金退出存在问题。此外,从投资的角度,如果要求GP全面采用绿色投资策略,在与GP或项目沟通合同条款方面也会存在一定障碍,同时需要让所有其他LP都认可,难度是很大的。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要求GP或项目提供ESG信息披露,并不是所有的GP或项目都能做到,这也是逐渐教育的过程。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在给基金和项目做ESG评级,但国内可用工具非常少。一级市场的数据非常匮乏,很难做ESG评价,这是非常大的市场痛点。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对基金和项目的筛选、投后管理等有非常大的好处。现在,相关部门和组织也在推动标准的设立,但还这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积累。此外,目前很多机构缺乏绿色领域和ESG人才。

王伟:募投管退四大环节,核心在于退。当退解决了,其他都不是问题。

现在,生物医药赛道,退出标准比较明确。就像高考分数线,项目可以自我评估是否可以达到分数线,满足上市要求,自我认知达成后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建立起来。

今天,我们呼吁,绿色新能源领域是不是也可以制定一些标准,让企业和机构可以自我判断,符合绿色碳达峰碳中和,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上市。退的问解决题,投资、募资就比较容易解决,这是根本。

我们希望,政府能否制定主导方向和细则,让市场发挥真正的力量。现在,绿色赛道主题的投资春天来了。比如,碳市场交易所的成立。对于投资人,应该把握市场化力量的主流,与之同频共振。

朱家春:过去的环保领域的募资、投资都很艰难,但现在对于环保主题的基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有些挑战在于,现在以此为主题的基金很多,有很多是估值不敏感的市场参与者,上来就几十亿、百亿规模,其他机构投资很有压力。

碳中和主题的投资赛道很多,但需要比较深的行业判断。选择上,我们希望所选的赛道有这些特点:

  • 第一,是一个有较好增速的赛道,有利于最好的享受主题带来的估值溢价;

  • 第二,要比较大的有效的市场规模,有些市场规模看着很大,收入千亿、万亿,行业利润却不高;

  • 第三,掌握赛道发力的时间点,依托行业的认知差异赚钱。

吴金海:募资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找到长周期资金去配置不同阶段的投资。

第一,做绿色投资和双碳投资,周期较长,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经常要经历很多不确定因素,政府偏好的改变、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短周期的资金面临很大的退出压力,导致很多的投资决策受限。如果能拿到长周期资金,可以长远布局一个产业和扶持一批早期优质企业。

第二,投资标的挖掘,资金性质决定了标的的选择阶段。投资机构只有投早期项目,估值较低的时候介入等企业快速成长后才有好的投资收益,成就感也比较强。如果都投PreIPO,投资机构竞争导致估值非常高,即使投进去也不一定有好的收益。

从募资端到投资端,是联动的效果。怎样找到长周期资金,找到和培育扶持有前景的初创企业,这是比较难的话题,也是投资机构一直在寻找平衡的点。

李哂时: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或者给行业参与者一些建议。

吴金海:我们希望,不管是LP还是政府和媒体,给投资机构和企业更多耐心,助力早日实现双碳时代的到来。

朱家春:在大浪潮下,依托深度行研,形成差异化优势,用市场化手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王伟:以情怀拥抱时代,以专业研究项目,以好的项目回报市场。

姜燕:未来,除了创造财务价值,投资机构同时要在绿色影响力方面做出正向回报,做到数据可衡量。

林霆:只有绿色才可持续,希望将来所有行业都是绿色。

张国津:“碳中和”大背景下,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无论是基金管理者还是企业,希望绿色投资生态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李哂时:希望我们共同接力,在绿色投资方面做好中国表率,谢谢大家!

}

12月8日,第九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周学术研讨会将在京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以“ESG与双碳战略”为主题,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CEO李哂时女士受邀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与在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ESG发展之路,携手共建ESG责任投资生态圈。

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张博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大地、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哂时、嘉实基金ESG研究总监韩晓燕、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与PPP事业部总经理董善宁、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王鑫先后发表了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ESG评级体系”、“ESG发展中的新问题”、“ESG背景下的碳中和投资实践”、“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投资趋势和机遇”、“商业银行ESG实践探索”、“双碳背景下的投资机会”主题演讲。

在李哂时女士看来,评价一个企业是否符合ESG理念的标准有很多,比如其运作模式是否是低耗能、对环境友好的,与员工、股东、供应商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及经营是否合规、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等。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一定会更加注重上述标准的建设,同时这也是凯联资本投委会筛选出优质企业所采用的硬性指标。

环境友好作为ESG的重要参考维度,自去年提出“双碳”发展目标以来,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重视。随着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过去依靠低廉制造成本取得出口增长、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然不再可行,中国势必要在新一阶段建立领导者的形象,而“双碳”便是建立大国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围绕“双碳”,凯联资本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入了超70亿元进行投资布局。在新能源领域,凯联资本在“双碳”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之前就已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相关的优质企业。同时,凯联资本十分看中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降本增效,先后布局了由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中的若干企业,用资本助力产业低碳发展。

为了更好践行ESG投资理念,凯联资本还专门设立了ESG委员会,由凯联宏观研究团队、投研团队、风控团队和产业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该委员会在项目筛选、审核、投决过程中,会将ESG理念作为相当重要的评分标准,进一步强调双碳投资相关的一些指标,在投资实践过程当中进行框定。对于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方面有重大缺陷的企业,坚决不会通过凯联ESG委员会的审核。

作为坚持价值投资与责任投资理念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向善是凯联资本一直所相信的方向。近年来,凯联资本着重在项目筛查中融入环境友好、社会责任等因素,并在为被投企业赋能中持续衡量项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来,凯联资本将不忘初心,联合被投企业和LP共同关注ESG责任投资,打造凯联ESG投资生态圈。

}

王辉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王辉)尽管受到外盘下挫等利空因素影响,但中秋节后首个交易日(9月22日)A股在大幅低开之后依旧返身向上,呈现出极强的运行韧性,绿色能源、智能电网、碳交易等板块集体大涨。凯联资本9月22日发表最新产业研究策略观点表示,从长期来看,以“双碳”(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抗周期波动、抗系统性风险的优势。

  凯联资本表示,“双碳”上升到国家层面,是我国绿色减排事业迈上新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绿色减排事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从能源供给侧角度来看,我国正在将高化石能源结构向低碳甚至零碳方向调整,同时也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整体而言,国内整体经济产业结构都在逐步向绿色低碳方向进行调整。在此背景下,凯联资本已经将多个与绿色能源、低碳减排相关的产业纳入了投资范围,并进行了相关投资。具体包括:能源行业中的储能,交通部门中的新能源电池、电动车、汽车科技软件与材料,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节能提效的工业互联网等。

  凯联资本同时表示,与“双碳”有关的投资,最大风险来自于技术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符合“双碳”投资背景的标的很多都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很容易在行业整体技术路径的选择和技术升级中失去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该机构也在持续考虑如何深入理解细分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路径,理解被投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做出正确选择。但整体而言,尽管“双碳”投资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风险,但以“双碳”和ESG理念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抗周期波动、抗系统性风险的优势。

  资料显示,凯联资本成立于2002年,并于2014年首批获得人民币基金管理人牌照。此外,凯联资本经银保监会批准,同时也获得了保险资产管理人牌照。截至目前,凯联资本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投资的企业,有贝壳、五粮液、联影医疗、融创、经纬恒润、中车新能源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联资本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